回覆列表
  • 21 # 破乞

      

    郭嘉在三國時期的眾多謀士之中稱得上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此人年紀輕輕就在曹魏陣營中一鳴驚人,成為曹操最為倚重的謀臣之一,在為曹操效命的十一年間,他可謂算無遺策,對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地區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得曹操的重用和信任。同時,郭嘉又因為自己品行方面的問題受到曹魏部分重臣的詬病,甚至多次向曹操進行舉報。但是在曹操有意無意的庇護下,郭嘉並沒有受到處罰。在其去世後的一年,曹操還對他念念不忘,併發出“哀哉、痛哉、惜哉”的感嘆,可見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生於建寧三年(公元 170年)。其早年經歷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後來在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傅子》一書中簡單記載了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郭嘉少年時期就胸懷遠大的理想,弱冠之年正逢天下將亂,於是郭嘉隱姓埋名,秘密結交一些英雄人物而不與平庸之人交往,因此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瞭解郭嘉,僅有很少一些人覺得郭嘉是個奇才,而大多數人覺得青少年時期的郭嘉是個問題青年。《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注引《彧別傳》中稱之為“有負俗之譏”,也就是與傳統格格不入而受到譏議和指責,儘管在史料中並沒有明確記載郭嘉究竟幹過什麼出格的事情,但在遵循傳統並人才輩出的潁川地區,他屬於一個另類人物。然而,就在郭嘉依舊我行我素、逍遙自在之際,漢末帝國的大地卻因為董卓的擅權而變得混亂不堪。距離東漢京城洛陽不遠的潁川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初平元年(公元 190年),袁紹與關東地區各路地方割據勢力組成聯軍對抗董卓(這也就是後來文藝作品中俗稱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潁川郡所屬的豫州刺史孔伷也加入了聯軍的隊伍,潁川也成為聯軍的主要基地之一。潁川郡太守李旻在戰鬥中被俘並慘遭殺害,董卓則對潁川地區進行了瘋狂的搶掠和殺戮。直到董卓強行將東漢朝廷的都城西遷至長安之後,潁川地區的形勢才稍有好轉。不過,經過這次浩劫之後,長期蟄伏於陽翟的郭嘉終於按捺不住一顆建功立業的雄心,毅然離開故土,加入到漢末轟轟烈烈的群雄爭霸的亂局之中。

    大致在初平二年(公元 191年),郭嘉北上冀州,投奔到了剛剛奪取冀州地區控制權的漢末世家大族子弟、當時公認的群雄領袖——袁紹的帳下。不過,此次的經歷時間很短,郭嘉很快就離開了袁紹陣營。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郭嘉發現袁紹此人儘管聲名顯赫,但絕非自己可以終身效命的物件。為此郭嘉還專門找到自己在袁紹陣營的同鄉好友辛評和郭圖說道:“明智的人都會去尋找一個可以讓自己的建議和主張都得到採納和實施的主公,這樣才會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袁紹則完全不是我們這些人所能託付終身的。袁紹此人僅僅學會了周公禮賢下士之風的皮毛,卻不懂得如何用人的道理。其人思慮多端卻缺乏要領、喜歡謀劃卻沒有決斷。想要和這樣的人一起拯救天下並建立王霸之業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郭嘉這段對袁紹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把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性格弱點都看得一清二楚。郭嘉斷定袁紹難成大業,最後毅然離開了當時最有政治影響力的袁紹集團。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郭嘉的這一選擇無疑是正確的。袁紹最後的失敗與郭嘉所指出的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性格弱點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同時說明了郭嘉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預見性。

      

    離開袁紹之後,郭嘉並沒有急匆匆地改換門庭去投靠其他的割據勢力,而是悄無聲息地回到了潁川老家,默默注視著漢末局勢的變化。或許此時在郭嘉的心中已經存有了一份甘為閒雲野鶴,雲遊四方的隱逸之情。不過,漢末複雜的形勢註定了這位“少有遠量”的年輕人不會一直被埋沒。數年之後,郭嘉心目中理想的“成霸王之業”的人就在他面前出現了。這個人就是後來的中原霸主、曹魏帝國的建立者——曹操。

      

    經過數年的努力,曹操集團終於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漢末中原地區不可忽視的一支割據勢力。曹操除了不斷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之外,同時還非常注重招攬人才。短短數年間,曹操集團已經基本形成了汝潁人士和譙沛人士文武兩大人才群體。而在汝潁人士群體中最為曹操倚重的則是郭嘉的同鄉荀彧。之前荀彧已經向曹操推薦了潁川人戲志才並深得曹操的重用,然而不久之後戲志才不幸病故,這讓曹操非常傷心。曹操不禁親自寫信給荀彧,要求荀彧向自己推薦潁川地區的賢才。此時,荀彧便向曹操推薦了年僅二十七歲的郭嘉。經過與郭嘉交談之後,曹操意識到郭嘉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一個能夠輔佐自己實現大業的重要謀士,而郭嘉也把曹操看做自己的真命天子。從此,郭嘉正式成為曹操集團的一員。

     

    郭嘉之所以一見面就會被曹操所器重,《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注引《彧別傳》中說“智策”是最根本的原因。荀彧之所以推薦郭嘉、曹操之所以器重郭嘉,看中的都是郭嘉的“智策”。郭嘉選擇曹操,看中的則是曹操與之前袁紹截然不同的“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的志向和能力。他認定自己在曹操的陣營裡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所以才會發出“真吾主也”的感嘆。而郭嘉與曹操的組合,對於曹操集團未來在中原地區的發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郭嘉投靠曹操之時,正值新興的曹操集團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曹操集團不僅已經擊潰盤踞陳留多年的張邈集團從而奪取了兗州作為第一塊根據地,同時透過迎接漢獻帝而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優勢。在中原地區成為僅次於袁紹集團的第二大政治、軍事集團。隨著曹操集團的壯大,一些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也將曹操集團作為依附的物件,從而進一步壯大了曹操集團的實力。不過在此期間,劉備集團的依附卻使曹操集團內部產生了較大的意見分歧。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分歧,是與劉備集團的起步和發展過程密不可分的。

      

    劉備,出身於一個沒落的皇室貴族家庭,早年以販賣草鞋為生,是個地地道道的草根一族,在漢末複雜的社會條件下,劉備透過自己的個人努力逐漸成為漢末政治舞臺上的一顆新星。此人曾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呂布等中原割據勢力,並竭力在中原地區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儘管多次遭遇挫折導致發展遲滯不前,但在中原地區卻享有較高的民望,曹操集團的部分謀士認為劉備為人有英雄之志,不會真心實意投靠曹操,遲早會成為一個勁敵。甚至有部分謀士向曹操建議儘早殺掉劉備以絕後患。曹操為此向郭嘉諮詢意見,郭嘉的分析讓曹操非常滿意。郭嘉認為:

      

    提出殺掉劉備的這些謀士並沒有錯,但是將軍舉兵抗暴,為的是讓天下重獲太平。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將軍才真心實意招攬天下英豪。如今劉備具有英雄之名,因為走投無路才前來投奔,如果將軍將其殺死,這必定會讓將軍揹負謀害賢才的惡名,一旦如此那些尚在觀望或者打算前來投靠的人才將心懷顧慮並改變心意去投靠其他人,到時候將軍又將能指望和誰一起去平定天下呢?因為除去劉備一個人而失去天下的期望,這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聽完郭嘉的分析,曹操非常贊同,立即下令撥給劉備一些軍隊和糧草,同時讓劉備所駐紮在徐州小沛一帶,與盤踞徐州的呂布集團對抗,從而減少了自己在東部地區的軍事壓力。

    郭嘉之所以建議曹操不要殺掉窮途末路的劉備,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此時曹操集團正處於發展、壯大的關鍵時期,還要大量人才的加入。雖然劉備充滿政治野心,但是在當時聲望極高,得到很多士人的擁護。殺掉他,無疑對曹操集團吸引人才的加入非常不利。除此之外,接納劉備對於抵禦徐州的呂布集團比較有利。而曹操的想法其實與郭嘉是非常一致的。這樣一來,郭嘉的首次獻策就與曹操達成了默契,這無論對郭嘉抑或曹操而言,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隨著中原地區局勢的進一步發展,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之間已經勢如水火,勢必會爆發一場確定中原地區霸主地位的戰略大決戰。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曹操決定搶在這場戰略決戰之前消滅徐州的呂布集團,消除來自東南方向的威脅。於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曹操以主力在徐州與呂布展開決戰。

      

    戰役開始之後,曹操大軍進展順利,先後佔據徐州大部地區並最終將呂布集團的主力圍困在下邳地區。不過,在爭奪下邳的戰鬥中進展不順,多次攻城受挫,曹軍也因久攻不下而備感疲憊,士氣下降。面對如此情況,曹操打算放棄攻城撤軍。此時,郭嘉與荀攸一起向曹操建議加快進攻的速度,力爭儘快消滅呂布集團。郭嘉與荀攸認為:

      

    呂布有勇無謀,之前已經三戰皆負,其銳氣早已喪失。大軍作戰以將帥的勇氣和信心最為重要,將帥意志衰落則全軍頓失鬥志,在這種關鍵時刻千萬不能放棄。呂布的謀士陳宮雖然頗有計謀但反應稍遲,如果趁著呂布軍隊的銳氣尚未恢復而陳宮也未拿定主意的時候一鼓作氣猛攻下邳,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郭嘉和荀攸的這個建議,對於曹操下定決心消滅呂布集團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後,曹操終於攻破下邳,生擒呂布,不僅消滅了徐州呂布集團,也為曹操以後同袁紹集團的戰略決戰解除了後顧之憂。

      

    建安四年(公元 199年),盤踞在淮南地區的割據勢力——袁術集團意欲與袁紹集團合流共同對抗曹操,曹操打算派兵進行攔截。此時早就想離開曹操的劉備主動請纓。曹操未能識破劉備的計謀,同意了劉備的請求。等劉備離開之後,聞訊趕來的郭嘉立即建議曹操收回成命將劉備召回,郭嘉認為劉備一旦離開許昌就一定會起兵反叛。但是為時已晚。事情的發展就像郭嘉預料的那樣,劉備離開後,並沒有去討伐袁術,而是在不久之後藉故殺掉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反叛曹操。如果曹操能夠聽從郭嘉等人的主張,就不會在今後出現劉備這個對手,三國的歷史也許會重新改寫。

     

      

    曹操集團在中原地區的迅猛發展,對中原地區原本的霸主——袁紹集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雙方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戰略決戰變得不可避免。但就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袁紹集團無疑佔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曹操集團內部很多人對於這場決戰感到非常憂慮,就連曹操本人也顯得信心不足。曹操曾經說過:袁紹佔據著冀州、青州、幽州、幷州等廣闊地區,不但實力強勁且多次挑起衝突。自己曾經多次打算起兵征討,卻覺得勝負難以預料。

      

    就在曹操集團上下瀰漫著一股憂慮、彷徨甚至是失敗的情緒之時,郭嘉卻堅定地認為:一旦與袁紹集團進行戰略決戰,曹操集團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為此,郭嘉還專門向曹操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便是著名的“十勝十敗論”。

     

    郭嘉從政治、軍事、道義、用人、用兵、決策、個人品行等十個方面,對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進行了比較和分析。雖然其中難免有些對曹操的過譽之辭,但總體上非常符合這兩大集團的實際情況,體現了一個優秀謀士所具備的戰略眼光和預見能力。郭嘉提出這個看法在建安二年(公元 197年)左右,當時曹操集團的力量還遠非袁紹集團的對手,因此包括曹操本人在內,對戰勝袁紹集團產生悲觀情緒是很正常的。而僅僅輔佐曹操一年多時間的郭嘉就能從十個方面對雙方進行比較和分析,並最終得出曹操集團定能戰勝袁紹集團的結論,無疑對曹操樹立信心是有著極大幫助的。因此在三年之後,曹操才能夠排除所有質疑,堅定不移地與袁紹集團展開官渡之戰。

      

    從建安四年(公元 199年)開始,曹操與袁紹在中原地區已成對峙之勢,這時遠在江東地區的孫策集團打算趁著曹軍主力北移之際對許昌展開奇襲,這給正全力備戰的曹操帶來了恐慌。這時又是郭嘉站出來對孫策集團的動向進行了一個客觀而冷靜的分析。郭嘉認為:

      

    孫策剛剛兼併了江東地區,在此期間誅殺了大量當地的英雄豪傑,導致江東地區的政局非常動盪,這個時候孫策又貿然決定進攻許昌,雖然表面上擁有百萬之眾,但實際上好比一人獨自行走在中原。孫策為人輕佻,好勇鬥狠,缺乏足夠的自我防護意識,這些弱點都會成為其致命傷。假如有刺客暗中埋伏進行刺殺,僅需一人就可以解決孫策。依我所見,江東地區的局勢如此混亂,還沒等到孫策出發就已經死於匹夫之手了。

      

    後來,事態的發展與郭嘉的預測不謀而合。孫策還沒有渡過長江就被刺客謀殺,死於非命。儘管這是一種神奇的巧合,但是從郭嘉的話中,可以體會到郭嘉對於孫策集團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以及孫策個人性格缺陷的分析都非常準確。從這段記載中又可以看出,作為曹操集團的主要謀士,郭嘉不但對曹操集團當前所面對的對手瞭如指掌,而且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對手也作了充分分析和研究。

      

    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的官渡之戰終於以曹操集團的全面勝利而宣告結束。建安七年(公元 202年)袁紹病死,袁紹集團的勢力越發走向衰落,曹操集團成功取代袁紹集團成為漢末中原地區的霸主,並開始著手對袁紹集團的殘餘勢力進行圍殲。在這場長達七年統一中國北方地區的戰爭中,郭嘉再一次成為曹操集團的主要謀士並在戰爭的程序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建安七年(公元 202年)九月,曹操親率大軍渡過黃河向袁紹殘餘勢力佔據的重鎮黎陽發動進攻,正式拉開了統一中國北方地區的序幕。經過近半年時間的苦戰,曹操終於佔據黎陽,打開了通往袁紹殘餘勢力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鄴城的門戶。建安八年(公元 203年)四月,曹軍向鄴城發動猛攻。鎮守鄴城的袁紹二子袁譚和袁尚殊死抵抗,戰事陷入膠著狀態,曹軍傷亡很大,但將士們士氣不減,很多將領提出不惜重大傷亡也要拿下鄴城的建議。此時的郭嘉卻公開對這種意見表示反對。郭嘉向曹操建議:

      

    袁紹生前最為喜愛的就是袁譚和袁尚這兩個兒子,還因此在確定自己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直到病死都沒有確定究竟由誰來繼承自己的地位,這就造成了袁譚和袁尚為爭權而產生內訌,再加上郭圖、逢紀這些謀臣從中煽動、挑唆,兩人之間的矛盾已經空前激烈。如今大軍圍攻鄴城,袁譚和袁尚為了自保,不得不暫時放下分歧共同對敵。在這種情況下采用急攻的方式只會增加士兵的傷亡,如果放緩或暫停進攻,外部的壓力一旦減弱,袁譚和袁尚這兄弟倆之間的矛盾就會隨之凸顯出來。為今之計不如擺出因久攻不下而不得不轉移目標南下去進攻荊州地區劉表的架勢,暗中嚴密監視鄴城等地區兩袁之間的情況,一旦兩人之間內訌再起、相互削弱,大軍再突然發動進攻,這樣就可以一舉將其殲滅。

      

    對於袁紹集團的內部矛盾,曾經在袁紹手下效力的郭嘉是十分了解的。這種矛盾也是導致袁紹集團官渡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郭嘉充分利用了這個矛盾,建議曹操透過佯裝撤軍的方法造成一種假象,誘使袁紹集團內部原有的複雜矛盾再次爆發。隨後,曹操立即派遣大軍退至西平縣,作出一副即將南下進攻荊州的假象,袁譚和袁尚對此深信不疑,很快便爆發衝突。不久之後,袁譚與袁尚的部屬開始相互進攻,袁譚被袁尚打敗,逃至平原縣,並派謀士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眼見時機已到,隨即派兵佯裝援助袁譚並順勢拿下鄴城。後來郭嘉又隨同曹操一起在南皮地區擊敗袁譚並平定了冀州地區。到建安十一年(公元 206年)三月為止,曹操先後消滅袁譚、袁尚、高幹等袁紹殘餘勢力的有生力量,佔領了冀州、幷州、青州及幽州等地,基本統一了黃河北部地區。郭嘉也因為謀劃有功被封為洧陽亭侯。在奪取了冀州、幷州、青州及幽州四州之後,郭嘉又提醒曹操廣攬四州人才並大膽任用,這對四州地區的穩定和以後的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袁紹殘餘勢力在被擊敗之後,只能倉皇向邊遠的烏丸控制區逃竄。面對這一現象,曹操提出了北征烏丸的戰略構想。烏丸地處邊境,不但路途遙遠,而且道路曲折,無論大軍移動還是糧草供應都困難重重,而且還有腹背受敵的危險。因此,當曹操提出北征烏丸的戰略構想時,立即遭到手下大多數人的反對。大多數將領認為此時的袁尚已經無法構成威脅,烏丸人又貪財忘義,不講朋友交情,就算袁紹生前對烏丸人多有籠絡,但他們也不可能被袁尚所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貿然遠征烏丸無疑會激起烏丸的強烈抵抗,加上一直有傳聞說已逃往荊州多年的劉備還向劉表建議趁著曹軍主力遠征的機會偷襲許昌,到時候曹軍遠在北方無法進行增援,許昌等地將難以抵擋劉表的進攻。

      

    對於將領們的這些意見,郭嘉明確表示反對。郭嘉不但堅定支援曹操北征烏丸的戰略構想,同時進一步指出:儘管我軍已經威震華夏,但烏丸地理位置偏遠,他們一定不會增加防禦力量。如果利用這個有利時機發動奇襲,就一定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同時,袁紹生前對烏丸人有恩,四州的局勢也尚未穩定,如果在這個時候不能斬草除根徹底消滅袁紹的殘餘勢力,那麼袁尚就極有可能憑藉烏丸的資助死灰復燃、東山再起,到那時無論是青州還是冀州的局勢都將發生突變,因此,北征烏丸是徹底消除隱患的最佳選擇。郭嘉同時認為,荊州割據勢力的首腦劉表只不過是一個清談客而已,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這樣的梟雄,一旦重用劉備又無法完全控制,但不給劉備重任又擔心劉備從此根本不會聽自己的話。這種矛盾勢必會影響劉表最終的決策,到頭來終將淪為紙上談兵而毫無實際動作。儘管由於大軍主力遠征造成許昌等地兵力空虛,但劉表最終是不會真聽從劉備的話發兵進攻許昌的。

      

    郭嘉的意見更加堅定了曹操遠征烏丸的決心。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月,曹操從鄴城出發,開始了北征烏丸的艱難征程。當大軍到達易縣之後,郭嘉又建議曹操改變行軍方式以達到進攻的突然性。郭嘉指出:兵貴神速,目前大軍輾轉千里偷襲敵軍,軍用物資太多會嚴重影響行軍速度,同時也難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不如下令留下軍用物資,讓將士們輕裝前進,加快行軍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敵軍發動進攻。

      

    曹操採納了郭嘉的意見,立即命令大軍日夜兼程,輕裝前進,秘密從盧龍塞出兵,直取烏丸單于的老巢。烏丸人果然措手不及,倉促間甚至顧不上任何戰術,只能盲目進行防禦,結果被曹軍殺得大敗,烏丸單于蹋頓及幾個出名的烏丸頭領均死於亂戰之中,袁尚等人只得再次倉皇逃走。

      

    北征烏丸的勝利,對於曹操集團而言意義非常重大。這次戰爭是曹操統一北方戰爭程序中的重要一戰,既消滅了袁紹集團的殘餘力量,同時又戰勝了烏丸,消除了他們百年以來對於北方地區的騷擾。另外,隨著幷州烏丸部落遷入內地,曹操集團手中具有了一支以騎兵為主的戰略機動力量。而在這場戰爭的戰略制定與具體實施過程中,郭嘉不但堅定了曹操的決心,還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戰術,使得戰爭很快獲得了勝利。

    郭嘉在協助曹操實現統一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系列戰役中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能力也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評價。但是,在此期間,曹操集團內部也出現了對郭嘉種種詬病的聲音,原因是郭嘉的個人品行受到了曹操手下部分人士的指責,這種指責也傳到了曹操的耳中。

      

      

    郭嘉在戰場上的算無遺策深得曹操的器重,但是他在品行上的“不治行檢”卻受到時人的詬病。《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中就提到,曹操手下的重臣陳群曾經因為郭嘉的“不治行檢”而多次在曹操面前投訴他。行檢,指的是品行。“負俗之譏”與“不治行檢”,指的都是郭嘉行為上的不檢點。這是郭嘉性格上一個巨大的缺陷。不過,曹操採用“唯才是舉”的方針,對於郭嘉這種品行不端的另類也能夠大膽任用,這使得郭嘉對於曹操非常感謝。郭嘉與曹操的關係,就像同時代的另一對君臣--劉備與諸葛亮一樣“猶魚之有水”。郭嘉竭盡全力輔佐曹操,而曹操對郭嘉亦是信任有加。他自己就曾經說過:“只有郭嘉才真正明瞭我的用意。”可見他對郭嘉的賞識。他對郭嘉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甚至動過“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的念頭。但是這一切美好的願望卻因郭嘉的病逝而落空。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郭嘉在隨曹操北征烏丸途中染病,不久就病逝。一個算無遺策的傳奇也從此在後漢時代消失了。郭嘉病逝後,曹操無限哀傷。直到一年之後赤壁之戰失敗,他還想起了郭嘉這位算無遺策的謀士,認為如果郭嘉在世,自己就不會遭受如此慘痛的失敗。他還發出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感嘆,對於郭嘉的離去感到萬分的惋惜。對於後漢三國時期這位著名的謀士,曹操曾經在給郭嘉當年的舉薦人荀彧的兩封信中寫道:

      

    郭嘉沒有活到四十歲,他和我在一起東征西討僅有短短十一年的時間,所有的艱難困苦他都與我共同經歷。同時郭嘉此人通達事理,對於世間萬物看得非常透徹,我很想將自己身後的事業託付給他,卻不曾想突然之間永遠地失去了他,這真是讓人悲痛欲絕……追念痛惜郭嘉,他總是難以讓人忘記。他對政治局勢和軍事方面的見解均遠遠超越其他人。

      

    而《三國志》作者陳壽則認為:郭嘉才策謀略,堪稱世之奇士。

      

    縱觀郭嘉短短三十八年的經歷,這兩者的評價都是恰如其分的。作為後漢三國時期曹操集團的謀士,郭嘉對於曹操集團的發展、壯大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智略謀劃往往出人意料,而事實的發展也總能證明他的意見和判斷是完全正確的,這說明郭嘉所具備的與眾不同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面對複雜的形勢與局面,總能作出正確的選擇。雖然郭嘉有“負俗之譏”、“不治行檢”的缺點,但也只能說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吧,這無損於他成為後漢三國時期最出色的謀士之一

  • 22 # 愛古典的好娃娃

    郭嘉在曹操集團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是無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為前後兩部分。

    郭嘉生前,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後剿滅呂布、袁紹及其餘部的戰鬥中,郭嘉居功至偉。郭嘉死後,曹操除在西北與馬騰、韓遂等草寇型軍閥的戰爭中取得一些戰績外,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更留下一個天下三分的無奈結局。對此,曹操本人亦深有體會,不然他不會在赤壁戰敗後的退卻路上,發出一連串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惜哉奉孝!痛哉奉孝!哀哉奉孝!”

    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但可惜的是,郭嘉在38歲那年不幸病逝。

    郭嘉(170—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陳壽在《三國志》中專門為他立傳,記載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蹟。二十七歲到曹操那裡當參謀,三十八歲就死了。

    赤壁之戰時,曹操說這個人如果還活著,就不會使我處於這種困難境地。三足鼎立之前,曹操大營的許多好主意都是他出的。

    官渡之戰前,袁紹勢力地跨青、冀、並、幽四州,是曹操北方最強大的對手。曹操雖把漢獻帝迎到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但他的力量卻遠不如袁紹。公元199年,袁紹率精兵十萬,勁騎萬匹,南渡黃河。曹操能用於迎擊袁紹的兵力不過兩三萬人,深感寡不敵眾,力不從心。正是郭嘉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和決心。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了北方,統一了整個黃河流域以北的地區。

    再比如,打不打呂布,當時議論紛紛。那時袁紹佔領整個河北和豫北,曹操在許昌,呂布在徐州。郭嘉建議先打呂布,說袁紹這個人多端寡要,見事遲,得計遲,不要怕,袁紹一定不會打許昌。於是曹操就去打呂布,把呂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呂布,呂布跟袁紹聯合起來同時攻擊,曹操就危險了。郭嘉這個計策很成功。

    然後又去打袁紹。袁紹渡了黃河,在鄭州與洛陽之間曹操打勝了。接著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的問題。郭嘉說不要打,我們回師,裝作打劉表,把軍隊擺到許昌、信陽之間,他們一定要亂的。果然,曹操的軍隊一挪動,幾個月,兩兄弟就打起來了。袁尚把哥哥包圍在山東平原(德州),哥哥眼看要亡黨、亡國,就派了一個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這裡來求救。曹操去救,乘勢奪取了安陽,消滅了袁尚的部隊,袁尚本人跑到遼東去了,然後再去消滅袁譚。這個計策也是郭嘉出的。就在這個時候,郭嘉得病,三十八歲就死了。這個人很有名。

    郭嘉少年時就有遠大的志向,“不與俗接”,而結交俊傑英豪。所以雖然一般老百姓不知道他,但有膽有識的人都認為他是奇才。郭嘉21歲的時候,在朋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在當時北方軍閥中勢力最大,他佔有廣闊的地域,兵多將廣,再加上門生故吏遍天下,霸業似可成就。但郭嘉和袁紹共事後,發現袁紹原來是一位“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無能之輩,郭嘉認為與這樣的人“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毅然離開了袁紹。

    郭嘉是在袁紹最風光的時候離開他的,這非但要有極大的勇氣,更要有超常的眼光。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公元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叫戲志才的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將郭嘉接入自己的營帳,共論天下大事。郭嘉一番明晰透徹的分析,令曹操大為歎服:“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離開曹營後,也大喜過望地認為曹操“真吾主也”。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的首席參謀——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竭忠效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年三十吃什麼?大家可以分享下菜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