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烈平
-
2 # 張公不吐不快
我當然有自己的家譜,而且已經修訂了多次,最近的修訂時間是1992年第六次修版。當時年輕,我父親及堂哥張羅修訂家譜之事,不甚瞭解,不以為然。現在年紀大了,方覺家譜對張氏家族無比珍貴。待我等年紀大了,繼續珍藏與傳承,以明示後世:延續家訓,溯流窮源。
-
3 # 南山友87322769
大勝廖姓六修譜序
國有史、地有志、族有譜,大小雖殊,其理一也。興家創業,繁衍子孫、歷盡艱難,祖德豈可忘懷。飲水思源,千古常理。此蓋修譜之大旨也。若夫誇耀門庭、聯宗依勢,影響安定團結,則大錯特錯焉。
考吾族廖氏發祥於武威、系衍于衡西。舊譜載:遠祖永忠公肇侯封於德慶,莊公倡節義於南宮,爾後文譽世彩名堂,武稱大勝將軍。或以文章名世,施教化之功;或以武功報國,垂忠勇之節。吾輩後人當克紹箕裘,發揚光大。忠於國、孝於親、勤於業、潔身自愛。官者勿貪、商者勿詐、農者務本、工者盡責。上無愧於先祖,下不辱於後人。此為人之本也。
嘆家國多難,族譜不修久矣。今逢盛世,百廢俱興。族中長者慶喜公及其熱心者數人,不憚辛勞,首倡義舉,雖經費拮据,困難重重。然雞窗伏案,旅次披星,終致修譜大功告成。當功垂後世,闔族不忘。
不肖卜居南嶽,雖家山咫尺,而於此修譜未盡綿薄之力,內疚殊深。承族中錯愛,於付梓前來電索序,因不揣譾陋,匆匆援筆,幸家族之事,不致貽笑於外人。
光燦謹序並書
歲次庚辰菊月
-
4 # 仙邑紫葉
有家譜的家族,多為家風傳承比較好的,並且在每個朝代都有讀書人存在,一般三代補一次族譜,看起來簡單,但這裡面的因素可大了,比如說戰爭,儲存方法,火災,遷移等等,能完整流傳下來的確實不多,最近二三十年很多家族都在重修族譜,雖然有些不是很完整,但多收集可能存在的資料,相互對照就可以連結成,像我們家族,有兩房還保留著譜牒,然後根據裡面的記載就可以知道整個家族的發展傳承結構圖,大家族的也是如此。
-
5 # 物理佬75957
我有自己姓氏的家譜!
《劉氏族譜》
其世系為:1世大始祖源明公(古代)→18世祖累公(上代)→54世祖士會公,名星亮,字萬忠(範起姓)→55世祖士燮(拱照)公→71世祖思瀧公→72世祖恩盛公→73世祖榮公→74世祖煓公→75世祖(漢高祖)邦公→76世祖(漢文帝)恆公→77世祖(漢景帝)啟公→78世祖(中山靖王)勝公→94世祖(昭烈帝)備公,字玄德→95世祖永公→126世祖賄公。
……
劉氏族譜 開七公傳下廣傳公支脈族譜
說明:此資料是根據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歲(1783)開七公16世孫文華殿太學士劉墉撰修《劉氏集註重修族譜》古 代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軒轅皇帝氏。帝元元年至一百年,娶妻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子:昌意、玄囂。玄囂:少昊金天氏,生子:蟜極。蟜極:妣陳豐氏,生子:帝嚳。帝嚳:帝嚳(ku4),名俊,號高辛氏,是黃帝曾孫,玄囂孫子,父親叫蟜極,高辛氏,妣陳鋒氏女,生子:放勳(燻+力),即堯帝。放勳(燻+力):堯帝陶唐氏,在位98年(347年-444年) ,後禪位於舜。逝於辛巳年(約公元前2259年),故地河南省登封縣,葬於陽城谷林(今山東省定陶縣),壽118歲,娶妻散宜氏之女曰女皇,生十子:監明、丹朱、開明、啟明、胤明、覺明、臥明、晦明、源明、少康。劉墉撰修源明公傳下至145世龍公世系錄此資料是根據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歲(1783)開七公16世孫(有待求證)文華殿太學士劉墉撰修《劉氏集註重修族譜》為依據。錄自1997年編印的廣東興寧《劉氏族譜》卷一總譜167-194頁遠 代夏 朝(約公元前21-16世紀)1世祖大始祖,諱源明公。堯帝之第九子,受封於劉,為劉氏大始祖。妣古氏、風氏、巫氏。生一子:永河。祖居帝都、山西平陽府洪洞縣。2世祖 諱永河公,妣密氏。生二子:濟安、濟樂。3世祖 諱濟樂公,妣姚氏、甘氏。生一子:歲紀。4世祖 諱歲紀公,妣陸氏、黎氏。生三子:正成、正定、正坤。5世祖 諱正坤公,妣池氏。生一子:長曆。6世祖諱長曆公,妣翟氏、有熊氏。生三子:德仁、德堯、德科。7世祖 諱德堯公,妣薛氏、姞氏。生二子:仁宏、仁發。8世祖諱仁宏公,妣孟氏、高陽氏。生四子:廷光、廷紳、廷玖、廷貴。9世祖 諱廷光公,妣姒氏、雍氏。生一子:爵南。10世祖 諱爵南公,妣尚氏。生二子:行矩、行清。11世祖 諱行矩公, 妣慕容氏、晏氏。生三子:復盛、復旺、復松。12世祖諱復旺公,妣蒙氏、易氏。生四子:茂光、茂清、茂華、茂文。13世祖 諱茂清公,妣向氏、丁氏。生一子:孔陽。14世祖諱孔陽公,妣巢氏、廖氏。生三子:日盛、日永、日貴。15世祖 諱日永公,妣西梁氏、宏氏。生二子:得榮、得康。16世祖 諱得榮公,字仁。妣逢氏、呂氏。生一子:聚義。17世祖諱聚義公,妣龔氏、吉氏。生三子:累、宗、祖。此祖妣合葬山西平陽府萬壽山雙虎排牙形。18世祖諱累公,妣趙氏,汪氏。生九子:由大至小:大益、萬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順益、昌益、伯益。累公生而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通鑑載:夏孔甲帝甲辰三年御批劉累為“御龍氏”。累公葬南京鎮江府沛縣仝安村黃龍出洞形,二妣葬沛縣良洞白象出槽形(沛縣即今徐州)。又一說累公遷於河南魯山縣平頂山。19世祖諱昌益公,字雲、號馗,妣黃氏,生一子:信盛(名歆)。祖葬山西平陽良江縣,妣葬山西汾州府藍田。商 朝(約公元16-11世紀)20世祖諱信盛公,名歆,字錫命。妣徐氏、張氏。生三子:泳(月+七)、泳(月+八)、泳肍(月+九)。祖妣合葬沛縣南湖鬥。21世祖諱泳(月+八)公,字梅桂。妣林氏。生一子:相承(名淋)。祖妣合葬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原譜載:以下所刊列祖,將一脈所敘下,其餘歷代雖有兄弟,亦未詳悉載。22世祖諱相承公,名淋,字虞。妣秦氏。生二子:全福、全祿。23世祖 諱全福公,字麓。妣羅氏。生二子:美然、美勳。24世祖諱美勳公,字洪周。妣元氏。生四子:釗勝、釗胎、釗眝、釗胴。25世祖諱釗胎公,字申。妣熊氏。生二子:丙亮、丙寬(字茂高)。26世祖諱丙寬公,字茂高。妣餘氏。生二子:文成、文盛(字道山)。27世祖諱文盛公,字道山。妣貝氏。生一子:錦遙(字叨亮)。28世祖諱錦遙公,字叨亮。妣曾氏。生三子:陞吉、陞禧、陞和。29世祖 諱陞吉公,字先。妣程氏。生二子:瑞明 (字坤)、端明。30世祖諱瑞明公,字坤。妣古氏、任氏。生三子:先柱、先揚、先輝31世祖諱先柱公,字案臨。妣陳氏、吉氏。生三子:源傳、源佼、源偪。32世祖諱源傳公,名浪,字智和。妣官氏。生二子:維益、維宗。33世祖 諱維宗公,字繪。妣姒氏。生二子:新興、新輿。34世祖 諱新興公,字元遠,名朋琳。妣芊氏、屠氏、休氏。生三子:建(月+呂)、建腤、建腷。35世祖 諱建(月+呂)公,字觀榜。妣文氏。生一子:寶招 (字文楨)。36世祖諱寶招公,字文楨,妣謝氏。生二子:晨福、晨祿(字元)37世祖諱晨祿公,字元。妣詹氏。生三子:任期、任玉(字九齡)、任授。38世祖諱任玉公,字九齡。妣張氏。生二子:添楨(字道總)、添祥。39世祖諱添楨公,名秉新,字道總,妣甘氏、魏氏。生六子:樹湖、樹漣、樹洤,樹淮、樹江、樹鴻。40世祖諱樹鴻公,字伯億。妣卞氏、任氏。生二子:登富、登貴。周朝、春秋、戰國(約公元前11世紀-前22世紀)41世祖諱登貴公,字篤慶。妣呂氏、狄氏。生二子:俊通、俊達。42世祖諱俊通公,字楚陽。妣曹氏、田氏。生二子:彥文、彥武43世祖諱彥武公,名子熊,字弼,號略。妣湯氏。生一子:標林。44世祖諱標林公,字勇,名積傳。妣費氏。生三子:德勝、德朋、德腤。45世祖諱德朋公,字建平。妣曾氏。生一子:朝良(又名經)。46世祖諱朝良公,名經,字敬典。妣張氏。生二子:廷樂、廷聲。47世祖諱廷聲公,字照燃。妣毛氏、董氏。生二子:元振、元拔。48世祖 諱元振公,字之雄。妣古氏。生二子:勝清、勝海。49世祖諱勝海公,名茂,字芳炳。妣修氏。生二子:平澴(氵+睘)、平源。50世祖諱杜伯公,名平澴(氵+睘)。妣古氏,生二子:隰叔、(阝+昷)叔(杜起姓)叔,官授周朝廷太夫。51世祖諱隰叔公,字良。妣章氏、胡氏。生二子:士蒍(音偉)、士龍。(士起姓)官授晉士師。52世祖諱士蒍(音偉)公,字世郎。公元前671年官授晉大夫,公元前668年為晉大司空。妣易氏、徐氏。生一子:士縠(縠、音湖)。53世祖諱士縠(縠、音湖)公,字昌允。妣鍾氏。生三子:星亮、星開、星輝。公元前625年士縠官授晉司空,司掌水士,為後代工部之始。公元前619年,晉襄公任命他為中軍元帥,公元前618年即魯文公九年三月廿八日卒。公葬山西汾州藍田。妣86歲卒,與公同葬。54世祖諱士會公,名星亮,字萬忠。任晉國大夫。食邑於範,又為範氏。(範起姓)士會入秦者為劉氏,其後食採於劉。官授將上軍。妣尤氏、周氏。生六子:拱和、拱科、拱昭、拱照、拱盛、拱得。(老譜載:劉範是同宗)。55世祖諱士燮(拱照)公,名富仙、字康、又字季子、又稱劉夏公,諱拱照公,名康、字季子。妣萬氏,生五子:報江、報聯、報時、報淮、報盛。康公事周簡王,由山西移居山東濟南府,公壽88歲,祖妣合葬東嶽太山下雙龍出洞形。56世祖諱報聯公,字定,名夏、號福。妣官氏。生一子:致祿。57世祖 諱致祿公,字獻,名摯。妣尹氏。生一子:文。58世祖諱文公,名伯蚡(蟲+分),字卷。妣鍾氏。生一子:士雲。(蚡,音芬,芬草,初生其香分佈也,故名劉狄,又名卷,音權)。官任周王室卿士,諡文公,又稱劉文忠公。史載:劉子如劉,歸其采邑。今河南府偃師縣的劉聚、又曰劉亭,即劉子之邑。劉子即文公。59世祖諱士雲公,名桓,字維綱。妣朱氏。生六子:倉模、倉桔、倉棋、倉達、倉遠、倉通。通鑑載:周敬王丁酉十六年(公元前504年)劉子敗尹氏於窮谷,遂逆(迎)王於慶氏,入於王城,而朝於莊宮。又春秋魯定公八年(前502年)劉子伐儀慄,又伐孟,以定王室。劉子即劉桓公,可見公之著績矣。公之後承士會公,自秦涉魏徙於豐,即在江南徐州府沛縣豐鄉等處立業。60世祖諱倉模公,名宗仁,字廣庭。妣金氏、油氏、鄒氏。生十一子:榮文、榮武、榮振、榮康、榮秀、榮財、榮茂、榮信、榮吉、榮華、榮職。61世祖諱榮信公,字大化,妣吳氏。生六子:封誥、封謹、封詳、封璋、封諒、封詠。62世祖諱封誥公,名閔鴻,字雲。妣司馬氏。生四子:大福、大祿、大楨、大祥。63世祖諱大祿公,名晉,字臬。妣溫氏。生三子:富仙、富仁、富任。64世祖諱富仙公,名暢,字璜。妣曹氏、胡氏。生四子:貴龍、貴文、貴鳳、貴舞。65世祖諱貴文公,名元瑞,字鳴甲。妣胡氏、歐陽氏。生六子:得、開、閏、玉、修、鬥。66世祖諱得公,名松、字銘宗。妣朱氏。生三子:璋理、璋琇(王+秀)、璋璍。67世祖諱璋琇(王+秀)公,名文先,字忠田。妣法氏、丁氏。生二子:金盛、金昌。68世祖諱金盛公,字柏仲,號青美。妣江姓、陳氏。生四子:榜勳、榜照、榜傑、榜熙。69世祖諱榜照公,名盛臣。妣郭氏。生三子:顯科、顯和、顯秋。70世祖諱顯科公,名夢清,字詠立,號希。妣吉氏、蘇氏。生七子:思萬、思能、思安、思玉、思龍、思開、思茂。71世祖諱思龍公,名喬、字權,號審量。妣段氏、吉氏。生四子:恩盛、恩春、恩柏、恩楨。72世祖諱恩盛公,名豐,字燃、號果齋。妣李氏、程氏。生二子:榮、發。此祖世居江南徐州府沛縣豐鄉(後鄉改為豐縣),家財富有,好善樂施,葬南昌千峰山,坐南向北。73世祖諱榮公,字仁號。妣趙氏、梁氏。生子:煓(名昂、字顯初)。此祖系源明公七十三世孫,累公五十六世孫也。歷世修家,富有百萬,積善佈施。有恩與人,後來家財施盡。一日有福德仙人亦向求借,家已無銀,榮公解手上玉鐲給他。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贛州府寧都縣太華山銅鼓村。至明年八月十五中秋節,請駕至草舍,如數歸還。至期公依其言,偕孫劉邦從江蘇徐州同往太華山。到了銅鼓村,果見山環水秀,清幽雅趣。仙人前來迎接,設宴相待,酒至半酣,榮公似醉假寢在座。其孫劉邦似覺山岩倏忽欲墜,急走十二步,一跌,又走十二步又一跌,回頭一看,並無屋宇,只有墳墓一座,仙人正在山頂呼龍。龍公被生葬在龍穴中,名人形臍穴。至今其墳可遠見,而不能近登。裔孫掃墓只得在山下遙祭。墓現在江西省寧都縣東韶鄉漢口村凌雲山(海跋高達1462米),村民傳頌是“天子墓”“天子地”即榮公墓。後劉邦得天下,傳24主帝位,皆此仙人穴蔭佑也。妣趙氏、梁氏合葬鎮江府黃龍出洞形。秦 朝(公元前221-207年)74世祖 太上皇諱煓公,名昂、字顯初,又名執嘉。榮公之子,高祖之父。妣李氏。生四子:伯、喜、邦、交。考綱鑑高祖乙未年(前206)登位為王,已亥歲五年(前202)登位為帝,庚子六年(前201)尊煓公為大上皇。自乙未起至甲辰終,享天子之尊養十年,至公元前197年夏五月崩,壽73歲而終。煓公秋月葬於陝西西安府臨潼縣萬年城東北陵。妣葬沛縣仙人騎鶴形。高祖未登位時母先終,所以,葬在沛縣。高祖為帝於庚子六年(前201)大封兄弟子侄:長子:名伯,早卒。妣彭氏。封其子信為羹頡候。二子:名喜,字仲伯,妣陳氏。封為代王。三子:名邦,字季,妣呂氏、薄氏,即為高帝。詳後。四子:名交,字遊,妣梁氏,封為楚元王。煓公四子交公之後裔名向,字子政,在尖成帝時任郎中光祿大夫,在元慶元年(前12年)上書陳禮以風化天下,夜常校書在祿閣。一夜有黃衣老人傳說是大乙仙人叩門以進,執青藜杖,燃藜以照明,授漚範五行之文協輔漢室。到唐代貞觀元年(627)以向公配享孔子廟。七十八世子勝公建彭城郡,今江蘇徐州沛縣一帶,劉氏望族故以郡為堂號。漢 朝(前漢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後漢公元25年至220年)75世祖 漢高祖諱邦公,字季。妣呂后、薄後、戚氏、張氏、趙氏。生八子:肥(封齊悼王、戚夫人生,早卒)、盈(即惠帝、呂后生)、如意(封楚王,戚夫人生)、友(封趙幽王,戚夫人生)、恆(文帝,薄後生)、恢(封梁王,張姬生)、建(封燕王,張姬生)、長(封淮南王,趙姬生)。高祖在位12年(前206至前195年)崩於長樂宮(陝西西安府),壽62歲。葬於長陵即陝西西安府咸陽東面東陵(陵:天子墓地曰陵)。高祖駕崩後大權落在呂后手中。呂后,公元前187年臨朝,稱制八年,公元前180年而崩壽62歲,葬咸陽東陵。薄後,公元前155年四月崩,葬於霸陵。詳情請見《漢高祖——劉邦傳略》76世祖漢文帝,諱恆公。高祖第五子,薄後生。壬戌(前179)年登位。以陳平為左丞相,以周勃為右丞相。議定天下振窮養老之詔。癸亥二年,詔舉賢良方正,以為職任。丁卯六年,以賈誼為梁王大傅,陳治安策恭儉為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富庶,興於禮義,事母至孝。至甲申年(前157)在位23年,46歲而崩,葬在陝西西安霸陵。妣竇氏,生太子景帝登帝位時尊皇太后,生孫武帝即位又尊為太皇太后,至武帝丙午六年而崩,合葬霸陵。妣竇後。生四子:啟、楫、武、參。77世祖漢景帝,諱啟公,孝景皇帝。妣薄後、王后、賈夫人、唐姬、慄姬。生十四子:次第如下:德(河間王)、閼(臨江王)、餘(淮陽王)、非(汝南王)、彭祖(趙王)、發(長沙王)、端(膠西王)、勝(中山靖王)、榮(初立為太子、後廢除、封臨江王)、徹(初封膠東王、後為武帝)、越(廣川惠王)、寄(膠東康王)、乘(清河哀王)、舜(常山憲王)。78世祖 中山靖王諱勝公,諡號靖。啟公第八子,在景帝三年丁亥(前154)封勝公為中山靖王。治廬直隸定州(今河北定縣)。出彭城郡也(今江蘇徐州),武帝元鼎五年已巳歲(公元前112年)崩。公性豁達,壽68歲而終,祖葬於中山(今河北省滿城縣)北門外黃龍出洞形。妣歐陽氏、易氏二妣亦葬中山北門外。妣歐陽氏、易氏。生二十一子:次第如下:昌(嗣王)、忠(廣望節侯)、朝平(將梁侯)、未央(新館侯)、貞(陸城亭侯)、嘉(薪處侯)、義(陸地侯)、光(臨樂亭)、章(東野戴侯)、喜(高平侯)、頗(廣川侯)、將夜(乘丘節侯)、破胡(高丘哀侯)、蓋(柳宿夷侯)、讓(戎丘侯)、修(懋與節侯)、萬歲(曲成侯)、傳富(安郭於侯)、應(安險侯)、恢(安道侯)、屈釐(澎侯)。79世祖陸城亭侯,諱貞公。以涿郡為家。妣呂氏。生二子:軒、昂。祖妣合葬涿郡。貞公從兄劉交之五世孫劉向任光祿太夫,校書於天祿閣。80世祖 沛侯,諱昂公,字回鳳,授封沛侯。妣李氏。生三子:福、祿、壽。祖妣合葬涿郡東村。81世祖漳侯,諱祿公,字紹。授封漳侯。妣楊氏。生三子:戀、希、清。祖妣合葬涿郡九龍山五虎擒羊形。82世祖沂水侯,諱戀公,字實。授封沂水侯。妣楊氏。生二子:經、英。祖妣合葬鎮江府北門外二童講書形。83世祖欽陽侯,諱英公,字素。授封欽陽侯。妣馬氏。生二子:建、浩。祖妣合葬松江府茅山大坐人形。84世祖安國侯,諱建公,字殷。授封安國侯。妣許氏。生三子:晨華、振華、哀華。祖妣合葬松江府大湖市九龍下海形。85世祖廣陵侯,諱哀華公,字慶安。授封廣陵侯。妣梁氏、陳氏。生二子:平、憲。祖妣合葬鎮江府黃落鄉。86世祖膠水侯,諱憲公,字德廣。授封膠水候。妣呂氏。生三子:忠、舒、衎。祖妣合葬沛縣大南門九龍坑雙鳳朝陽形。87世祖沂邑侯,諱舒公,字啟泰。授封沂邑候。妣李氏。生四子:誼、諠、讀、講。祖妣合葬涿群南門外。88世祖祁陽侯,諱誼公,字仁。授封祁陽候。妣徐氏、李氏。生五子:用、必、良、布、鐸。祖妣葬未詳。89世祖原澤侯,諱必公,字忠。授封原澤候。妣孫氏。生二子:顯達、不疑。祖妣合葬涿郡楊村。劉墉原注:顯達,他譜作達公,顯公為第二代,與各譜參考,原未列有二名,今譜亦宗上代譜作長子一人之名較是。又有譜誤作必生達,達生疑,故多一世。其實達和疑是兄弟,是必公的長子和二子。不疑。考世數不疑公系必公之二子為一脈方是。90世祖豐陵侯,諱不疑公。授封豐陵候。妣朱氏。生二子:斐、惠。祖妣合葬涿郡茅嶺下。91世祖濟川侯,諱惠公,字漣。授封濟川候。妣包氏、巫氏。生二子:崇、雄。祖妣合葬涿郡娥眉山下鳳吹羅帶形。92世祖諱雄公,妣高氏、薄氏。生二子:弘、珖(王+光)。備公之祖。舉孝廉至東郡範令。在東漢末年未有封爵。祖妣合葬涿郡大南門外鳥雅落洋形。93世祖諱弘公,妣吳氏,生一子:備。此祖是備公之父,世仕州郡。家住涿郡,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非常茂盛也)如小車蓋,往來者皆稱此樹非凡。有涿人李定說:此家必出大貴人。後果生備公,為後漢昭烈帝也。至辛丑年(221)備公登帝位。立宗廟,袷祭高皇帝以下,誠為高祖一脈之後裔也。祖妣合葬涿郡九龍坑黃龍出洞形。三 國(公元220-265年)94世祖昭烈帝,諱備公,字玄德,妣甘後、吳後、縻氏、孫氏。生三子次第如下:禪(號阿斗)、永、理。備公葬四川成都華陽縣西南惠陵。甘後葬四川夔州城內後花園中。詳情請見《劉備傳略》一書。95世祖諱永公,字公壽。備公二子。考鑑史三國志並蜀世家章武元年(221年)六月立為魯王,建興八年(230年)改封為甘陵王。公憎宦人黃皓,皓潛後主稍疏,不得朝見者十餘年。妣包氏。生一子:晨。晉朝、南北朝至隋朝(公元265-618年)96世祖諱晨公。永公之子,居洛陽立業,以承先啟後焉。妣張氏。生二子:乾鎮、乾清。97世祖 諱乾清公。妣繆氏。生二子:文琥、文瓏。98世祖 諱文琥公。妣辛氏、江姓。生三子:俊、傑、麟。99世祖 諱俊公。妣龍氏。生子:熹。100世祖 諱熹公。妣錢氏。生子:重輝。101世祖 諱重輝公。妣黃氏。生子:麒102世祖諱麒公。妣崔氏。生五子:常清、正一、光娣、志宏、振河。103世祖 諱振河公。妣吳氏、餘氏。生三子:元山、幽、雅。104世祖諱雅公。字明,名習文,號鴻定。妣饒氏。生四子:瑾榮、瑾升、瑾登、瑾科。105世祖諱瑾升公,名棣鑑,字洪舉,又字東,號天詔。妣唐氏,黎氏。生四子:淳霖、淳雩、淳震、淳雲。106世祖諱淳震公,名繼明,字海揚,又這孟章。妣陳氏。生四子:坤仁、坤義、坤禮、坤智。107世祖諱坤仁公,名若宰,字仍。妣蘇氏。生五子:照、傑、丹、遐、法。108世祖 諱大宇公,名照。妣蘇氏。生一子:冰109世祖 諱冰公。妣羅氏。生一子:顯。110世祖諱顯公,字廷撫,號遐。妣歐陽氏,司馬氏。生四子:新命、新甲、新環、新賢。世處南北朝。上以策史十事問,顯對其九,稱曰劉郎可人,亦見才堪濟世。官授陶侃中郎,出守安城。祖妣合葬江蘇鎮洋縣。111世祖諱新賢公,字普,名經,號諶。妣冉氏。生一子:丹。112世祖諱丹公,名獻,子圭,又字漳。妣蕭氏、蘇氏、連氏。生五子:凝、昞(日+丙)、竺、訂、勰。113世祖諱昞(日+丙公,字光,又字居信,號延明。妣謝氏、裘氏。生一子:珍。114世祖諱珍公,名楚之、字鼎。妣方氏。生三子:於明、於政、孝綽。唐 朝(公元618-907年)115世祖諱於政公,名點,字德壽.妣湯氏。生三子:峰、虯、峻。點公壽106歲,妣壽97歲,孫曾繞膝,世稱夫婦齊眉,真福壽翁也。116世祖諱虯公,名友圭,字文。妣祝氏。生二子:之遴、之深。117世祖 諱之遴公,名祓,字時俊。妣周氏。生一子:楨。118世祖 諱楨公,名子疆,字漢鼎。妣蔡氏。生一子:子翼。119世祖諱子翼公,名運隆,字福慶。妣昌氏,生三子:可壽、可安、可康。120世祖諱可壽公,名官位,字東山。妣倭氏。生三子:尚文、德文、法文。121世祖諱尚文公,名宏謀,字世珍。妣賈氏。生二子:學周、學易。122世祖諱學易公,名淅,字賢。妣李氏、徐氏。生四子:洪、欽、鐵、鐄。123世祖諱洪公,名晉靈,字處智。妣李氏。生五子:曙明、曙朗、曙印、曙齡、曙道。124世祖 諱曙道公,字伯昂。妣姜氏。生一子:遜。125世祖諱遜公,字孟勤,號誠彥。妣林氏。生三子:宗、翼、賄。公官授安成剌史,任陶太尉中郎。126世祖諱賄公,名奇勳,字樞衡,號號沼,別號用世。唐武宗會昌年間,賄公官至唐朝散大夫,山東、陝西四鎮都節度使,享壽80歲。妣譚氏、宋氏、潘氏。生三子:祺、祥、禋。127世祖諱祥公,字圖南,又字祖雲,號子先,別號翔,官至金吾衛士,後封沛國公致仕。妣張氏,生四子:天錫、天瑞、天明、天誠。公原住河南洛陽,唐朝末年僖宗之時(874——888)因避黃巢之戰亂,祥公攜子孫從洛陽向南遷居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葛田凹開基創業。繁衍子孫,故為唐朝末年中代始祖。祖妣合葬石壁洞八仙下棋形。裔孫分居崇安縣五夫裡和粵東,後又分居閩、粵、贛、桂、蘇、浙、臺等省,特別是傳至開七公再傳廣傳公這一派,譜稱東江十四大房,其後代子孫甚為興盛。128世祖 諱天錫公(祥公長子),字翟、號隆伯。妣李氏。生一子:沐。天錫公唐懿宗時(公元860——874年)登翰林學士,官至觀察使,官罷歸家後,值黃巢之亂,隨父祥公避居石壁洞。壽98歲,世號百歲翁。祖妣合葬寧化黃竹壢,鳳形、坐東。附錄:天瑞公(祥公第2子),字越,號英伯,登進士,妣唐氏。天明公(祥公第3子),字赴,號均伯,妣何氏。天誠公(祥公第4子),字通,號平伯,妣黃氏。又錄:祺公(127世祖,祥公的哥哥),字越南,號翱,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初居建陽麻沙。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官授朝散大夫任建州守,時年40歲,後唐清泰元年(934)封。妣氏。子二:文煥(128世泉漳郡派始祖,裔衍居泉州、漳州、安溪、晉江、石獅、同安、南安、惠安、永春桃源以及臺灣省漳化等地)、武煥(嵩)。劉嵩(又名武煥),(128世,官授唐大理寺)。於唐末五代初領兵據廣東遭潛偽節度使所害,葬於潮州東津山。子二:穎、儀。嵩公長子穎公因兵亂避居就婚於潮,“構廬創業於水東之桃坑”。穎公為潮安東津始祖,至宋朝,先後有子劉允及子劉昉、劉景等在朝廷為官,文章品行為世所稱頌,其子孫蕃衍,蔚為望族,稱東津派系。儀公(129世),因戰亂與父兄分散,避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妣(姓名未詳)。傳下靜齋公(130世),名世榮,生於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宋太宗雍熙元年(984)登進士,初任虔州剌史,升浙東防禦副使。懸冠告老,適淑瑕公在潮創業,隨來潮。英宗治平元年(1064)捐地900多畝建治平寺(寺原址在今潮陽城郊中學附近,毀於元未)。據清乾隆周碩勳《潮州府志》卒葬潮陽海門崗頭山麓“眠牛聽鍾”地,每年霜降日,海內外裔孫雲集掃墓謁祖。入祀潮陽忠義孝悌祠,歷朝享受官祭。妣何氏(何氏媽於清嘉慶二十五年得旌表)。(據《廣東通史》)。靜齋公傳下淑瑕公(131世),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官拜奉議大夫任潮州剌史。在任5年,抱疾於身,告假不仕。因慕潮州民淳物阜遂不思歸,就地創業。卒葬海陽盤庚山麓。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129世祖諱沐公,字允澄。妣陳氏。生四子:龍圖、鳳圖、河圖、書圖。公博學多聞,隨祖父避居石壁洞。至後晉天福丁酉二年(公元937年)春月,沐公為首纂集、修立族譜,使後代得知祖宗之來歷,皆沐公之功也。祖妣合葬寧化祖山角弓坑羊形,坐東向西。130世祖諱龍圖公,字道禮。妣黃氏。生三子:任、錡(金+奇)、修。前代科舉已罷,至後周壬子二年(公元952年)拜謁孔子。癸丑三年(953)復設科舉,龍圖公登翰林學士。積善修身,流慶後裔。祖妣合葬寧化良洞村蓮葉蓋龜形。北宋、遼(公元960-1127年)131世祖諱任公,字堯智。妣程氏。生二子:若還、若蓮。在宋開寶年間(968—976)官任河南巡撫。祖妣合葬寧化縣龍村犀牛望月形。132世祖諱若還公,字貴鍾。妣羅氏。生三子:參贊、參文、參常。此祖年高有德,壽99歲而終,世人亦號百歲翁。祖妣合葬寧化龍崗山下坐北向南。133世祖諱參常公,字從之。妣謝氏。生四子:德洪、德量、德廣、德權。(3、4子派下分遷湖北華邑等處立業)。參常公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中進士,官授河南省懷慶府尹。祖妣合葬寧化七星江下牛形。134世祖諱德洪公,字伯喜。妣張氏。生三子:昌桂、顯榮、月清。德洪公在宋仁宗年間(1023——1063)官授大司馬。壽98歲而終。德洪公祖妣合葬寧化豐頭沖天鳳形。135世祖諱月清公,字照龍。妣華氏、吳氏。生二子:柏、梅。公官授宋順天府(今北京)參政,廉潔不朽。當宋神宗(1068—1085)時,朝野隆平,自下而上,多封贈祖宗建立祠宇。以是元豐二年已未(1079)月清公增修族譜,以繼沐公之遺徽。祖妣合葬寧化祖山賢坑金星落穴坐東。136世祖諱梅公。妣王氏、鍾氏。生四子:富山、富壽、富圖、富榮。祖勤儉持家,善理家務和人際關係。祖妣合葬寧化九龍坑牛眠形坐南。137世祖諱富山公,妣蔣氏、徐氏。生三子:國泰、福高、春田。富山公業。昌盛,富有百萬,號為劉百萬。處在宋哲宗(1086—1100)之時。祖妣合葬寧化湖坑坐東。附:富山公這堂兄劉安世,字器之,號元城。梅州人,從師司馬光,登進士,官任司歷臺諫左諫議大夫。在朝議事,不怕權貴,敢於直言,聲如洪鐘,眾稱為殿上虎,又名鐵漢。在宋哲宗紹聖(1094—1097)年間,因奸臣書左會射章淳貶謫至梅州,著人行剌未遂。安世在元符元年(1098)7月在梅城創辦書院,聚士講學成績顯著,受世人尊重。為彰安世功績,明崇禎十一年(1638)由當時縣令陳燕翼倡建梅城北門門樓時塑劉元城像於城樓為後人供祀。名曰“鐵漢樓“。“鐵漢家聲”自此來矣。該樓於1932年建店時拆去,把梅城西門大街命名為“元城路”,至今尚存。劉氏後人有的用“彭城世德,鐵漢家聲;御龍愆慶,殿虎流徽“作為對聯自此出。安世78歲而終。諡忠定,號元城先生。記之以知殿虎之來歷。南宋、金(公元1127-1279年)138世祖諱福高公,原名韐(韋+合),字仲偃,諡忠顯。妣張氏。生三子:子羽、子翬(音輝)、子翼。富山公第2子,祥公12世孫。韐公在宋高宗建炎丁未歲(1127年)進士出身、官授延康殿學士,後在金兵營中盡節。宋高宗建炎間(1127-1130年)初贈資政殿大學士,後諡曰忠顯。祖妣合葬寧化縣黃茶埔美女照鏡形。139世祖諱子翬公,字彥中,號屏山,又號文平。此祖系福高公第二子,宋高宗時(1127—1162)進士出身,官授興化縣通判。妣竇氏。生五子:暄、瓚、宗、桂、璅(王+巢)。公是福建崇安縣人,為人正直,克盡孝道,因父福高公死於國難,辭去興化縣通判官職,守廬墓3年,隱居武夷山,傳頌為孝子,家居屏山,以此為名,有園林水石之勝,世號屏山理學先生,講學不倦,從學者眾。崇安縣有朱松,稱公學有淵源,卒時囑其子朱熹而受業於公,宋高宗廿九年(1159)朱熹從學,問入道次第,答曰:吾於《易》得入道之門。有詩頌曰:“屏山列祖宗儒行,節義廉明載鑑章;竭事父母全盡孝,令名傳世永生香”。祖妣合葬崇安縣武夷山七星伴月形。140世祖諱瓚公,原名玶,字平父。妣廖氏。生二子:源遠(復歸寧化居住)、源深(妣黃氏,遷居湖南省)。瓚公在宋孝宗隆興間(1163——1164)仕為從仕郎,自號七省翁,與朱熹諸名賢著有詩10卷。公告老還鄉。祖妣合葬武夷山下,黃龍過江形。141世祖諱源遠公。妣郭氏。生四子:諫、詔、謨、典。公由崇安縣武夷山遷寧化縣居住。宋孝宗淳熙間(公元1174-1189)公官授兵部侍郎,後致仕榮歸。祖妣合葬寧化縣獅形。142世祖諱詔公,原名爚,號昭伯、諡文簡。祥公16世孫。妣張氏。生三子:宗臣、宗相、宗卿。公登進士第,宋寧宗初(1195)官授翰林司業,時偽學之禁方嚴,詔公正疏請刊朱熹四書於大學、帝從之。歷任工部尚書,卒贈光祿太夫,賜諡文簡。有詩云:“漢高精英竟未窮,鍾生昭伯繼文宗,常修書史行於世,永頌墨林文簡公。“公家業富盛,賑濟貧民,上承73世仁號公(即榮公)之積善佈施,下啟142世後之子孫蕃昌,誠足徵祖宗積功累仁之厚也。祖妣合葬寧化縣仙人騎鶴形。143世祖諱宗臣公,字世茂,號石波。妣吳氏、鄭氏。共生八子次第如下:貴盛、貴和、貴美、貴順、貴安、貴樂、貴昌、貴隆。宗臣公是詔公長子。宋寧宗間(1195—1224)官授虔州判事,敕賜金光祿大夫。宋高宗紹興廿九年已卯歲(1159)生,宋理宗嘉熙四年庚子歲(1240)卒,享壽82歲。祖妣合葬江西省寧都縣北門外福村水護塘仙人面咽喉穴五虎擒羊形。附錄:8子中有3個縣令,5個府道,原名列下:長子:貴盛,妣趙氏,官授浙江金華府尹。二子:貴和,妣王氏,官授山東安邑令。三子:貴美,妣李氏,官授湖廣長沙府尹。四子:貴順,妣孫氏,官授雲南督糧道。五子:貴安,妣孫氏,官授江西瑞金縣令。六子:貴樂,妣黃氏,官授曲江縣令。七子:貴昌,妣熊氏,官授順天(今北京)府尹。八子:貴隆,妣龍氏,官授江南督糧道》144世祖諱貴盛公,字仁湖。妣趙氏。生四子:龍、虎、鳳、凰。貴盛公在宋理宗時(1225~1264)年間,官授浙江金華府尹。祖妣合葬寧化縣兔子望月形。附錄:長子:龍公,妣謝氏、李氏、陳氏,生九子:開一至開九。次子:虎公,妣陳氏,官授廣西總統復升江南撫院。生二子:開榮,妣郭氏;開亮,妣邱氏;在江南等處立業。三子:鳳公,妣朱氏、賴氏,官授浙江總統。生二子:開主,妣包氏;開祿,妣馮氏;開壽,妣夏氏;俱在浙江等處立業。四子:凰公,妣曾氏,官授江西按察司。生四子:名未詳,俱在江西,後又分漳州等處立業。145世祖諱龍公,字景慶,號遠浩,妣謝氏、李氏、生九子、次第如下:開一、開二、開三、開四、開五、開六、開七、開八、開九。龍公是貴盛公長子,龍公生於宋寶佑三年乙卯歲(1255年),卒於元泰定五年戊辰歲(1328年),享壽73歲。官授湖廣佈政使復升河南巡撫使。仕後榮歸寧化,祖妣合葬寧化縣金釵形。附錄:生九子,分居各省不能詳記,僅列其次第原名:長子:開一妣廖氏。二子:開二妣鄭氏。三子:開三妣唐氏。四子:開四妣朱氏。五子:開五妣朱氏。六子:開六妣駱氏。七子:開七妣龔氏、黃氏。八子:開八妣張氏(分居瑞金與湖南)。九子:開九妣馬氏、金氏。中 代146世祖潮循梅肇基始祖,(劉氏由閩入粵開基祖)諱開七公(1180~?),字必高。妣黃氏、龔氏;生一子:廣傳。江西譜載生4子:廣傳,廣德,廣信(倩),廣寶。臺灣譜載:劉開七生4子:廣龍、廣傳、廣慶、廣信。明朝狀元(江西嗣孫)劉統升撰劉氏歷代流傳宗譜總序中載:開七公“生二子,長諱廣天,乏嗣;次諱廣傳,前名廣川。妣楊、馬二太君,共生十四房。”公生於南宋孝宗庚子歲,即公元1180年;由福建寧化石壁洞遷居寧化縣城。官授宋末(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任潮州都統制(總鎮)。朝廷直轄軍將領,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員。帶兵往興寧剿匪(平亂),歿於營。葬於廣東興寧崗背黃彥嶂下土墩嶺村高車頭行山象形鼻穴,巽山乾向。裔孫蕃衍,英才輩出,遍佈五湖四海。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十一月廿三日子時重修墓地,並在崗背榕樹下村將本宗私屋由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四省宗親聯合捐資改建為劉氏總祠一座。寅山申向為金蟹遊江形。每年正月十九祭祠,二十日掃墓,永為定祀。公元1983年二月十三日寅時泰國劉氏宗親總會鼎力捐資重修祖墓、祖祠。祖祠、祖墓、靈氣重光、千秋祀典、長髮其祥。面對開七公墓,妣黃氏葬右上角,妣龔氏葬左上角。147世祖 2世祖諱廣傳公(1208~?),又名弁,號清淑。妣馬氏、楊氏,生14子次第如下:巨源、巨湶(氵+泉)、巨汌(氵+川)、巨淵、巨海、巨浪、巨波、巨漣、巨江、巨淮、巨河、巨漢、巨浩、巨深。(人稱“一脈宏開十四房”,又稱“二七男兒”)。廣傳公南宋嘉定元年戊辰歲(公元1208年)出生,生於福建寧化,進士出身,仁宗延佑乙卯二年(公元1235年)27歲登進士第,官授江西瑞金知縣(從六品),因築城建學、平洞寇有功,擢遷為秩(即朝官)奉議郎(即元代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中的議郎官,正四品)。廣傳公出生在福建寧化縣,卒於京職。在興寧黃陂陶古走馬嶺下龍歸洞建”廣傳劉公總祠”一座;祖妣原合葬於江西瑞金三角塘,龍形眼睛穴(由於當地建水庫,墳墓已無蹤影)。開後經興寧、五華、梅縣、龍川等縣子孫商議將馬氏夫人金骸移葬於龍川赤光潭文約乾頭村田壠裡蝦蟆落井形。壬山兼亥分金。2003年12月重修馬伕人墓舉行隆重的峻工慶典儀式,議定每年農曆二月十二日合族祭拜。裔孫為紀念廣傳公,在興寧崗背榕樹村劉氏總祠背後建一座廣傳公紀念墓,正月十九、廿日一併祭拜。後裔分居全國各省市,分佈世界各國。開七公14孫概況內四句一首:(馬太生九子、楊太生五郎)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汌浪波河深同腹,歷傳五子是從楊。148世祖 3世祖 長房祖諱巨源公(?~?),字之,官授江西南康知府、山東濟南府中憲太夫。追贈參三郎。妣蘇氏、馮氏、林氏、楊氏;生8子次第如下:大萬、福二郎、俊三郎、宗遠、明遠、仲六郎、暫九郎(千七郎)、三十三郎。公原住興寧北廂龍歸洞(今興寧黃陂陶古)走馬嶺下廣傳公祠。巨源公葬梅縣大坪溫湖尾龍牙村黃龍寨下竹葉掃地形,坐西向東。每年九月十六日掃墓,永為定祀。後裔分居興寧羅浮、羅崗、大坪、坪洋、黃槐、黃陂、崗背、龍北、龍田、石馬、合水、葉塘、新陂、興城、寧中、寧新、刁坊、坭陂等鎮;梅縣、五華、豐順、大埔、平遠、蕉嶺、潮安、龍川、河源、紫金、惠陽、惠東、博羅、龍門、和平、樂昌、湖南、四川、江西興國、尋鄔等處。148世祖 3世祖 二房祖諱巨湶公(1359~1440),名生,字睿夫,官授湖南寶慶府尹。生於元朝至正十九年已亥(1359)年六月二十九日子時,卒於明朝正統五年庚申(1440)年七月初九日申時,享壽89歲。妣張氏、李氏、謝氏;生8子次第如下:元浩、法緣、乾正、千四郎、萬五郎、滿江、法宣、念九郎。由江西瑞金徙居廣東梅縣水南壩蛇坑。巨湶公葬惠東縣橫瀝良化圩雲罩鄉船形。又一說葬梅縣水南。後裔分居梅縣龍虎圩石坑、武坑合仔陽門長坑、鬆口龍村、畲坑大湖洋、南口、興寧徑南柏塘,龍北官田,葉南富祝、黃竹塘、鴨池、湯湖、葉塘黃江橋、下洋、徑心臚聲、李連,坭陂將軍、黃垌,壢陂新嶺,新圩大村,平遠、大埔、龍川、五華、惠來、湖北、江華、萬安、廣西梧州,江西尋鄔、吉潭等處。148世祖 3世祖 三房祖諱巨汌公(1360~?),字華,明朝洪武年官授成都府內江縣令。生於元至正庚子二十年(1360),卒年不詳。妣馬氏,生二子:致中、致和。居廣東興寧合水雙溪嶺上,建有祖屋“巨汌圍”一座,至今祖屋完整。汌公卒葬廣東興寧合水雙溪園墩肚高墳地象形牙誥穴。妣原葬雙溪,後經葉南子孫移至葉南麻嶺安葬。經子孫合議,每年正月廿一日合族掃墓,永為定祀。後裔分居連平、順天、大埔、韶關、翁源、英德、豐順、拮陽、海陽、江西贛州、陵潭、南康,浙江、湖南、廣西柳州、柳江、慶遠、福建永定、南平松溪、香港、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海外等處。(劉廣傳第三子劉巨汌第十世孫劉寬厚從廣東豐順縣鏟溪隍洞松柏坑遷饒平縣大榕社寨後坪溪夏校鄉。劉寬厚,於明正統七年,即公元1442年偕夫人何氏、賴氏,侄劉特創遷饒平縣坪溪夏校鄉開基。劉寬厚,生三子,劉崇興、劉東興、劉剛直。劉剛直,生三子,長子劉□叟居寨,次子劉貞叟居夏校鄉,三子劉隱叟過繼劉特創居東裡鄉。)148世祖 3世祖 四房祖諱巨淵公(1362~1451),名葉、字英、漁琴。官授浙江寧波府副總府。生於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壬寅(1362)年十二月十九日戌時,卒於明景泰二年辛未(1451)年十月十八日寅時,享壽90歲。妣朱氏、練氏、葉氏、陳氏、李氏;生8子次第如下:濾(致聰)、(致明)、清(致通)、瀣(致高)、澄(致松)、洤(致祥)、滄(致滄)、深(致深)。巨淵公居廣東大埔縣七約潭,卒葬豐順縣大龍華鎮華東管理區園子嶺村夫子彈琴形肚臍穴。(一說公與陳妣葬興寧石馬洋門李芽塘白龍寨與滬公之墳相連)。後裔分居興寧、豐順、潮安、惠來、饒平、揭陽、平和,福建漳州、廈門、詔安、雲宵,江西徐州碣石,山東青州等處。148世祖 3世祖 五房祖諱巨海公(1364~1431),名良、字子華。官授雲南都轉運使、剌史。生於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歲(1364)年九月十一日子時,卒於宣德六年辛亥(1431)九月初十日未時,享壽68歲。李氏、胡氏、羅氏、簡氏、高氏、巫氏、方氏;生9子次第如下:貴初、貴寧、貴宗、貴祖、貴科、貴魁、貴林、貴城、貴祥。巨海公居南雄始興縣沙水村珠璣巷。卒葬赤嶺下美女照鏡形。後裔分居順德、新會、江門、曲江、仁化、樂昌、清遠、連山、番禺、南海、中山、增城、河源、肇慶、陽江、高要,江西興國、廣西桂林、四川、雲南、貴州等處。148世祖 3世祖 六房祖諱巨浪公(1365~?),名善,字叔平。登進士第。官授雲南雲陽縣縣令。生於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已(1365)年五月二十四日寅時,卒年未詳。妣曾氏、李氏、張氏;生7子次第如下:高千郎、成宗郎、鐵三郎、六十六郎、仕七郎、仕八郎、仕九郎。原住福建汀州上杭。巨浪公與張氏葬大埔縣高陂古野村。一說葬塘嶺西人形。後裔分居興寧羅浮、大信、浮塘、小佑、浮美,大埔、梅縣、五華、龍川、潮陽、豐順、揭西、曲江連州、東莞、河源、廣西博白、四川保寧等處。148世祖 3世祖 七房祖諱巨波公(1367~1450),名濤、號才、字牧村。官授浙江衢州府判官、左堂,四川學政。生於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1367)年四月初十日午時,卒於明景泰元年庚午(1450)四月初十日酉時,享壽84歲。妣曾氏、謝氏、梁氏、萬氏;生4子次第如下:登科、登榜、登國、登堂、登祥(海豐縣譜載四世祖登祥公,生於1402年,卒於1436年。巨波公第五子,妣朱氏、賴氏;住廣東博羅縣橫塘圳)、登榮(四川高縣譜載登榮公,巨波公第六子,妣易、王、周氏,生二子:景效、景祥。移居四川高縣月江三勝劉家灣開基立業)。巨波公居廣東惠州歸善縣(惠陽)學堂背。卒葬學堂背掌上懸珠形。後裔分居河源大埔圍、梅縣、大埔、平遠、蕉嶺、翁源、惠東、深圳南頭西麗宮龍村、興寧大坪、羅浮、羅崗、壢陂,江西瑞金、龍泉、會昌、贛州、福建漳州、汀州、武寧、永安等處。148世祖 3世祖 八房祖諱巨漣公(1368~1462,享壽95歲),名優,字子威。官授山東泰安、安徽安慶府尹。元至正二十八年戊申(1368)二月十三亥時生,明天順六年壬午(1462)七月十八日戌時卒。妣張氏、白氏、李氏、生8子次第如下:君琳、君玹(王+玄)、君智、儀十郎、十三郎、七十三郎、八十四郎、九十九郎。巨漣公(1368~1398年)於廣東興寧水口鹽米沙築室開基,卒葬興寧水口鹽米沙上角馬鞍山鼠子落田形,坐東向西。1995年農曆三月初七動工,用全海石修復。同年十一月初九竣工園墳,子孫萬人拜祖祭祀。後裔分居興寧水口、下堡、宋聲、新圩、坭陂、壢陂、永和、刁坊、福興、寧新、龍田、大坪、羅崗、羅浮,豐順、梅縣、平遠、蕉嶺、五華、揭東、揭西、潮陽、汕頭饒平、惠來、海豐、陸豐、龍川、河源、紫金、惠陽、惠東、博羅、增城、連平、翁源、韶關、曲江、廣州河南、從化、電白,廣西賀縣、湖南嶽陽、湖北、江西、四川、陝西、北京、江蘇彭城、香港、臺灣等處。148世祖 3世祖 九房祖諱巨江公(1369~1466),名吉,字元貞,號炎生;官授廣西太平府知府、浙江寧波府尹,後封為三海關大將軍。生於明洪武二年已酉(1369)年正月初四日午時,卒於成化二年丙戌(1466)年三月初十日戌時,享壽98歲。妣許氏、巫氏、楊氏、賴氏、駱氏;生7子次第如下:城清、城河、城海、城沆、城漢、城湧、城池。巨江公居江西南安府大餘縣城內,卒葬江西大餘祖屋背。後裔分居江西興國、豐城、安福、泰和、尋鄔、吉水、萬載、龍南、定南、廣東南雄、和平、龍川、翁源、興寧、惠州、長寧、廉州、深圳布吉板田村、福建永安,山東等處。148世祖 3世祖 十房祖諱巨淮公(1371~1440),名慶、字吾桂。官授湖北保慶府知府,浙江寧波府尹,後調任河南府。生於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二月十四日未時,卒於正統五年庚申(1440)七月初十日戌時,享壽70歲。妣餘氏、石氏、吳氏、趙氏;生5子次第如下:萬淵、萬習、萬忠、萬宗、萬江。巨淮公居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仙嶂村,卒葬江西會昌雞形甲山庚向。後裔分居廣東曲江、翁源、乳源、高州、廉州、連州、雷州、徐聞、文昌,廣西欽州、萬州、兗州、檳榔,湖南瀏陽、桂陽、長沙,江西會昌、石城、興國等處。148世祖 3世祖 十一房祖諱巨河公(1372~1464)。名貞,字子笏。進士出身,欽點翰林學士,官授湖南寶慶府、山西提學使,後調任河南歸德府尹、山西代州府道。生於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年三月初三日卯時,卒於天順八年甲申(1464)六月初四日申時,享壽93歲。妣梁氏、顏氏、鄧氏、羅氏,生6子次第如下:時泰、時際、時通、時貴、時吉、時祥。巨河公居江西寧都州瑞金縣塘背。葬武平霸頭鄉四甲豬婆坑旗形合字形。後裔分居江西吉安、尋鄔、盧陵、建昌、瑞金、興國、安福、吉水、龍南、定南、贛州、宜春、貴溪、廣信、南昌,廣東梅縣,興寧寧新、刁坊、永和、新圩、坭陂、寧中,平遠、蕉嶺、紫金、惠州、香港等處。148世祖 3世祖 十二房祖諱巨漢公(1374~1457)。名祿,字祥、天閣。官授司馬,贈中憲太夫。生於明洪武年甲寅(1374)年十月初一日寅時,卒於天順元年丁丑(1457)五月廿四日戌時,享壽84歲。妣黃氏、鍾氏、彭氏、古氏;生4子次第如下:念一郎(鳳山)、念二郎(鳳林、念三郎(鳳祥)、念四郎(鳳梅)。巨漢公居安南府大餘縣,卒葬新建北門下村鰍形。後裔分居福建汀州、寧化、上杭、永定、永豐、漳州、福州、泉州、廈門、長汀,廣東肇慶、五華、大埔、揭陽、潮陽、翁源,興寧葉塘、新陂、合水,江西,湖北武昌等處。148世祖 3世祖 十三房祖諱巨浩公(1382~?),名瑞、字安赴,官授貴州省提督刑按察使。生於明洪武十五年壬戌(1382)年五月十五日寅時,卒年未詳。妣梁氏、羅氏、張氏、胡氏、鄺氏;生5子次第如下:清、昌、利、衍、潛。巨浩公居貴州貴陽城內。卒葬貴州城內。後裔分居廣西桂林、鬱林州、平樂,江西吉安,雲南昆明等處。148世祖 3世祖 十四房祖諱巨深公(1388~1467),原名光,字惠華。軍功起家,累官至提領錦衣親軍指揮使司、官授京師(北京)九門提督,即京都指揮使,京府大都督。(相當於現北京衛戍區司令員)。生於明洪武廿一年戊辰(1388)年十一月初七日子時,卒於成化三年丁亥(1467)十月十九日戌時,享壽80歲。妣董氏、田氏、伍氏、邱氏、鍾氏,生2子:湯(集昌)、浪(集文)。巨深公居福建省崇安縣金華圍;卒葬大平山虎形。後裔分居北京海門、順天府良鄉、江西臨江府各縣、廣東翁源、浙江杭州、湖南、廣東省興寧市羅浮下佑村等處。……(資料來源於網路)! -
6 # 燈下夜話聊家常
本人是湖廣填四川的後代,從家譜上能看到自己祖先在湖廣填四川的艱辛歷程。祖先遷到四川后,又經過幾次遷移,保留的家譜在顛沛流離中丟失了,目前儲存年代最久遠的是清朝雍正年間的家譜。這本家譜由於年代久遠,顯得挺破舊了,但是還能小心翻閱。這本家譜能夠歷經劫難儲存下來,要感謝我的堂二伯。
他是一個私塾先生,我的祖父也是他爺爺是一個有名的鄉間郎中,留下很多古醫學書籍在他手裡。在上世紀的文革浩劫中,他怕受牽連,就利用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把這些古醫書拿到屋旁邊的樹林去燒了,連續燒了幾個晚上,所有的醫書都燒了,只留下那本家譜。在九五年重修家譜時,那本家譜作為藍本使修譜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現在離九五年過去二十多年了,新的家譜明年清明節又要與族人見面了。
-
7 # 行雲流水33647200
有,每一個姓氏的起源都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縮影。家譜承載了歷史的傳承,韓氏家譜中記載了戰國七雄韓國的後人不忘被強秦族滅的歷史,並列宋韓琦為其本支開山之祖。許氏家譜以三皇五帝時許由為源頭並論述許氏的起源,詳細記載:周武王分封天下時,將炎帝支脈分封許,從此有了許姓即姜氏許支,到了戰國,許國被楚所滅。後人不忘國恥,以國為姓,以原始居住地為姓即河南許昌。洛陽許氏宗譜是許氏的一個分支,記載了以明朝鎮國將軍許鎮這一支脈詳情,每到清明時節,全國各地許氏子孫聚集一堂祭奠許鎮將軍的盛況年復一年重複著。
因此,家譜是論血緣凝聚民心,傳承著中華文明不可替代的力量,這也是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年而不中斷的不可替代的力量。
-
8 # 林柏忠
一、我不僅擁有自家的譜書以及附近別的部分姓氏的家譜、族譜。我30歲左右,還親手參加採譜、編輯近千名健在人口的續譜。因此,對修譜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
二、我現在已經有了從商末周初周武王賜姓起名的林堅公到我的下幾輩逾100世林氏族譜,還有得姓始祖林堅公生父、商末忠諫殉國殷太師比干太始祖溯源至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33世直系圖譜牒。
三、從譜書中讓我領略到中華民族比干公後裔林氏,從西周初開始,於河南衛輝林氏發源地不斷繁衍播遷,繼往開來到東晉時福建入閩始祖林祿公分枝散葉衍發的後裔,已成為福建境內,甚至是我國南方的林氏主系的繁榮興盛的歷史。
四、殷太師比干公是商朝王室王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為國為民而殉職的忠諫名臣。到了唐末,我的直系先祖林慎思公,繼承比干公先祖遺志,因忠諫遭貶,從水部尚書降到長安附近一個縣令,當黃巢軍攻陷京都時,許多皇親貴族出逃,他組織抵抗。被俘後不為高官厚祿誘降,罵賊不止慘遭割舌盡節,譜寫了又一冊可歌可泣的忠義史上新篇章。
-
9 # 易知命運6595904069
我有本姓族譜兩套。《中華昌氏通譜》和《益陽昌氏八修族譜》。益陽昌氏始祖復元,於洪武四年從浙江紹興府餘姚縣,遷徙益陽八里夾流溪落業。洪武二十二年領兵出征。相傳嗣孫二十四代,人丁興旺。
-
10 # 心飛翔的感覺
我見過家譜,覺得他們是真正有文化的人,可以追根溯源,自己的根是誰,到我們這代是多少代。
我的老祖宗是龐均美,洪武三年從大槐樹下來到北梁,到我們這代已經是二十一世了,就像鏈條一樣把我們連起來,我們不過是一個小鐵圈,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非常矮小。我們也應努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
-
11 # 三月的那天
我家有祖傳的族譜,文革爺爺藏起來才保護起來的,從黃帝到胡公滿,歷代都有記載,最多的是宋代到明,清代是我們這,我是有通公的的後裔,胡瑗,胡萬九,胡法旺公等歷代先祖
-
12 # 謀士說
家譜沒有,不過知道族譜,我的先祖由“湖廣填四川”移民到四川的。祖先系湖南省永州府陵零縣歸德鄉得騰裡,地名香山居住。於康熙39—45年,陸續遷入到四川嶽池縣西關鄉、洞城溝、幹板橋、百家溝、塗家溝、黃龍溝、彭家、顧縣、石馬山、羅家溝等地居住。有40個字輩分別為:世大榮昌一,光宗尚志元。維學能有繼,存心可振先。永泰承華章,祖盛萬代康。科名登金榜,通達瑞星望。說不定能找到一個祖籍的朋友。
-
13 # 歷史燒錄
13年我們張氏四修宗譜,當時是我主編執筆的,翻開原來家譜仔細看首頁序,便知道我們的祖宗是由江西饒州府瓦西壩筷子街遷移到這裡來的,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明朝洪武二年)難怪江西人稱我們叫老表。幾百年的變更歷經明清兩朝到民國直到現在的共和國,人對個朝代來講太短了,而一個朝代對人來說是相當長的,幾百年來我們家族以發展到二十七代人了,只有一代代人續譜,才能保證家譜永遠延續,千代萬代傳。
-
14 # 海羊的天
上四十歲的人,一般都瞭解自己的家譜。年輕沒有人給他講,漸漸變家譜就淡默了。
所謂家譜是指一個家的輩份,一般分為兩種:
1,十五輩;2,二十輩。
那麼這些輩份用完了怎麼辦呢?戶下就要在這些輩中選出,一些德高望量的人出來重新擬定。
比如我的宗輩是:光,緒,紀,景,德,傳,士,本,中,山,鼎,嚴,開,洪,業,作,子,永,萬,年。
我、傳:字輩,徐氏第6代傳人。
中國好象是說,9李,18張,天下無二丶汪’
也就是說中國有9字李氏宗親,18個張氏宗親。
他們也是按十五輩和二十輩來區份的。
-
15 # 唐伯符
我對自己的家譜是比較瞭解的,因為我直接參與了我們唐氏家族六修族譜纂訂工作。我們這支唐氏,郡號晉陽,堂號親睦,原隸江西宜黃,鼻祖祖開公,系撫州府宜黃縣碼頭塘唐家萬昌公長子,元末宦楚,被封為鎮蠻將軍。祖開公生宗輔宗森二公。宗輔公為一甲祖,宗森公為四甲祖,我們是一甲的後人。據說甲既是一種地方編制,又是一種榮譽的頭銜,〈那時戶籍分大家,小家。所有大家閨秀,小家碧玉之說。大家又分甲第,乙第。甲第是官員的府第,乙第是一般有錢人家。所以人們寫對聯有“鴻開甲第登金榜""瑞氣芝蘭光甲第"之句。)因為一般姓氏的分支只稱房。我一甲又分十攤,攤是負責繳納官府各種攤派的大戶。我們這一支稱為三攤。其實(三攤並不是在兄弟輩中排行,而是在官府拈鬮決定的,因為族中排行最大的是八攤的遠祖。祖開公雖是元末個宦楚(指湖南)但兩個兒子卻在明朝做官,所以擬訂班行的第一句是祖宗仁景志,第二句便是永仕明朝憲。他們在用班行的方式向大明王朝表示忠心。到第三代仁字輩,仁芬仁芝,皆進士出身,一個官至登州祥符知縣,後升登州府允,另一個做到衡州同知。到景字輩,家族的長孫景宦川,意思是到四川做官去了,具體做什麼官,記載僅這幾個字,所以又有一支人去了四川了。這支人早失聯了,相信他們有他們的分譜了。我們三攤勳字輩,勳瑋去桂林做守備,還有人去南海,佛山,這些人四修還有聯絡,五修六修便失聯了。樹大枝分,現在南方各省,應該都有我們的族人,不過百分之八十的人多在衡陽周邊。
我們這兒的班行:
祖宗仁景志,永仕明朝憲。
光啟崇前德,常逢勲華建
榮耀先修福、
現在人就是最後這幾個字輩。
-
16 # 老張3151
我太瞭解了,不但瞭解而且頗有研究,除老族譜瞭如指掌外,還對一些世代傳說進行了考證,發現所言非虛,是對家族歷史的完善。我還將本族排行詩掛在網上,以期與同宗之人相互交流,但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近親之人。也許他們丟掉了自己的歷史,或者沒有看見我的排行詩。我張九皋張捷張益芳張熙(四代康公:嶺南五府節度經略處置使)之後,自黃巢之亂,張熙率眾避居贛北已歷千年,其後曾因商遷饒州大街口因官遷泰州,其裔孫出了張九四(張仕誠)兄弟五人,我為九七(士信,譜載九霄)後人,九三子即為那個大名鼎鼎的姚廣孝,為避禍改姓姚。曾在旌陽張亨居有年餘,待之若上客,鄉人奇之。孰不知其為大公之至親,且劫後餘生,去北京後還叫人帶了財寶及一扇上題有字並言有事去北京找他。後因本宗在水口嶺取船形石建祠,大公走了二個月去北京找他,太公人未回而聖旨已下,整個嶺南皆禁取石,因是本宗僅罰其以已取之石鋪一石街路(五五年尚存)祠堂內有碑記永樂帝賜維世箋及禁牌(文革才毀極其可惜)。
-
17 # 明月軒主公
說到家譜我不敢說自己很瞭解,因為我的祖父這一支脈不是長房長孫,所以我們家的家譜是在我的二爺爺家裡的,因為大爺爺據我的父親說是一輩子沒走成婚,也就沒有後代,二爺爺家有三個兒子。其實這位二爺爺到我這輩已經是出五服了,我們張家在二爺爺那支的大叔叔家沒有男丁,二叔叔從小殘疾到四十多歲才結婚,有很早就故去了,沒有留下孩子,小叔叔倒是有兩個男孩,他們一直在山西生活,因此我們家族的家譜就一直在我的大叔叔家裡,也就沒有再續寫。去年我的親伯父家的孫子打聽家族家譜的下落說要重新修訂家譜,帶著我的老父親去老家給家譜拍照,這就算作請回了家譜,我才第一次看到我們張氏家族的族譜。
族譜上只記錄了我的祖父往上十一輩先祖,但不知是什麼原因是從二世族開始續譜的。我們家是闖關東來到東北的,家譜應該是闖關東到東北法庫定居後再續的,但這都是我的猜想,為這事還問過我的老父親,但老人家也只記得他的高祖那一輩,再往前也是說不清的,據我的老父親說還有他的大太爺這一支去了東山里,開始時還有聯絡,後來戰亂就失去了聯絡,這個叫做東山里的地方是哪裡也不知道,從此這一支杳無音訊。
我們法庫張氏在清朝中後期生活是很富裕的,這也是經過了幾代人的辛勤勞作也積蓄了相當的財富,家族富裕了在子孫後代的教育上也就重視了,還出現了秀才,還沒等進一步的發展,清朝就走向沒落了,科舉制也就廢止了。但我的爺爺卻很有學問,不過他一生謹小慎微,很早就故去了。
我從小很喜歡讀歷史書,更喜歡聽老輩講家族過去的故事,因此對於家譜就更加好奇,總想著探尋到家族更久遠的歷史,所以上網查閱過山東萊州掖縣的張氏,據掖縣縣誌記載張氏聚居的地方有好幾個,我們這一張氏是從張家莊出來的,上溯到掖縣最早的張家莊的張姓是從元代延祐年間來到這裡的。再往上就沒有查到相關資訊。但是有個說法就是天下張姓出自河北清河,其祖先是黃帝之子(有說是孫子的)那個發明了弓箭的揮。看到家譜,追根溯源,瞭解了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現在有很多人在探尋自己家族的歷史,希望自己的姓氏脈絡清晰,瞭解自己家譜從而再續家譜,這就是我們的中華文化在每個人心中的厚重感的體現。
-
18 # 清明書報社
我們家有《青蓮堂李氏家譜》。李姓是中華第一大姓,郡望“隴西郡”,堂號“隴西堂”;唐以後有了“青蓮堂”。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範圍內的名門大族。古稱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氏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的反映。若要尋根問祖,全球各地李姓人的根源都在隴西郡,李氏人家的郡望是“隴西郡”。歷史上的隴西郡就是我家鄉的這一片區域,我們是李氏家族老家裡的人。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堂號”是廳堂的名稱,舊時多指某一家、某一房或某一家族的名號。堂號是舊時一戶人家的稱號,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當地的老百姓談論某一家族時,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唐朝興修家譜,唐皇封:天下李姓人的堂號是“隴西堂”。
青蓮堂:唐後期有了青蓮堂。唐代大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李姓後人為紀念這位大詩人,便以“青蓮”作堂號,永示緬懷。據新修家譜序,李氏青蓮堂一支遍及甘肅、新疆、陝西、山西、江蘇、安徽、江西、海南各地,世居隴中。祖傳有祠堂“茅香寺”,“杏壇私塾”,世人稱“學裡人”。
我們家族各支都有家譜,我們一支的舊譜、祠堂、廳堂裡祖先的牌位毀於“文革時期”。1996年清明節後,家族曾叔祖、叔祖輩、家父輩和我等,子孫四代同堂續修家譜,成立了“青蓮堂李氏家譜編纂委員會”,下設“編輯室”。主編五曾叔祖炳字世文在序言中說:“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寫家譜的傳統。千古學者教:譜者,編制之意也。”“我們為祭祀祖先,重編家譜,目前只能以‘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元’之九代重編。……有一聯銘刻李氏宗室之道士正尊曰:‘乘青牛,過函谷關前,度勢審時,道德五千言閃爍。倚花馬,到長安殿上,吟詩作賦,明禮儀萬世馨香。’”
1997年5月,《青蓮堂李氏家譜》出版。隨後我編纂的甘新出46字總76號(98)31號《家譜範本》一書出版發行。我主編的定西市安定區松川學校教育志甘出準46字總236號(2008)29號《杏壇百年神韻》一書,2008年8月出版發行,這是我們家族家譜的續集。
-
19 # 魯春篆刻
我山東半島孫姓,我們有自己的家譜。不過,是文革以後新立的,(原家譜文革中全部毀掉,但內容抄下來了),內容是對的,一點不缺!
-
20 # 張果老忠記
我張氏族譜版本較多,我綜合閱讀古文體手抄本後,重新改用白話文補充完善。系統闡述論文。從賜姓清河堂為號。歷代名人有詩記述。大儒一人,銘垂二篇,輔漢三傑,功高四相,將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蟬七葉,悉是清河族系。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書忍百字,金鑑千秋,青錢萬選,道隆億尊,依然文獻宗支!囊括張氏五千年中國歷史朝代的名人和功績。值得一讀。
回覆列表
黃姓陸終公之後,七十五代楚相黃歇春申君後,有江夏遺風之說,統稱江夏黃,西漢丞相黃霸,後漢名相黃香,之後黃尉,黃蓋,黃忠,等,唐未侍郎黃峭迀至福建紹武,三妻二十一子之後人發展很旺,其他支系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