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紅紅火火講歷史
-
22 # 優秀的米老鼠96
關羽被殺的結局,在東吳偷襲開始以後就確定了。再者,奪取荊州是東吳既定方針,從周瑜任大都督時就開始實施,可以說是長期戰略,蜀漢不應該不清楚。即是長期戰略,就肯定勢在必得,一旦奪荊得手,孫權必殺關羽,即使劉備前來報復,困難也很大。從東吳的動作來看,奪取荊州後,沿江地帶逐個奪佔,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切斷關羽的回川道路。東吳襲殺關羽的意圖極為明顯。至於為什麼要殺關羽,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關羽是劉備的左膀右臂,是鐵桿粉絲,輕易不會投降,殺關羽,可以削弱劉備競爭實力。
關羽是蜀漢上層的核心人物,是劉備的重要臂膀,處於關羽這樣的地位,不是能輕易策反的,東吳襲取荊州之後,如果不殺關羽,或是放跑了關羽,後果不堪設想,依據關羽的性格,必會興兵再來奪取荊州,關羽智勇雙全,是蜀漢不可多得的人才,屆時會給東吳製造不少麻煩,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因此東吳從奪取荊州一開始,就佔據沿江防線,奪佔秭歸,對關羽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第二,奪取荊州,如果不殺關羽,起不到震懾作用。
東吳佔領荊州後,考慮到關羽守衛荊州多年,荊州仍有一大批忠於關羽的臣民,吳軍初到,不好治理,如果放跑了關羽,關羽再興兵奪取,荊州內部必有響應的勢力,到時會造成吳軍不好應對的局面。特別是糜芳、傅士仁本是蜀漢叛將,這時如果再次反叛,會使東吳偷襲荊州的成果得而復失。東吳殺關羽的根本原因在於徹底斷絕荊州關羽殘餘勢力的反叛之心。擒賊先擒王,把關羽殺了,其手下的勢力就沒有了旗幟和核心,同時起到震懾荊州百姓的目的,以確保荊州的穩定。
第三,關羽守荊期間深深的得罪了東吳,與東吳矛盾由來已久。
關羽守荊州一共七年,期間違背諸葛亮囑託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八字原則,多次得罪東吳一方,沒有做到與吳和平相處的外交關係,致使與東吳矛盾很深。為了奪取荊州,東吳一方可謂煞費苦心,經過多年的預謀和醞釀,最後由陸遜設計,智取荊州。可以說為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東吳多年謀劃,決不會放跑了關羽,奪荊州、殺關羽是東吳的既定方針。
第四,奪荊是東吳多年的國策,佔據長江上游,確保戰略要地,即使劉備來攻,也不惜一戰。
從周瑜任大都督開始,奪取荊州就是東吳的既定政策。甚至周瑜之死都與荊州慼慼相關。魯肅任大都督後,又多次與關羽談判解決荊州問題,均無果。呂蒙擔任大都督後,採取強硬政策,準備武力攻取,這才有了陸遜獻策、智取荊州的一計。
再說東吳核心地帶處於長江下游,荊州對東吳來說,戰略意義太重要了,東吳是勢在必得。而此時劉備發起漢中之戰,對於東吳奪取荊州來說可以說是“難得的東南風”,荊州,這個東吳幾代大都督的夢,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打下來。孫權殺了關羽,必會預料到劉備前來報復,為了荊州這個長江上游的戰略據點,大打一仗也在所不惜。況且不一定會敗。東吳偷襲荊州圍殲關羽時,戰略佈局很周到,一直堵到巴東的出川口,即使劉備來攻,一時半會也打不到荊州,因為這次關羽輸的太慘了,整個沿江防線都丟掉了。
-
2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孫權即便不殺關羽,奪了荊州後,也必然招致劉備的反擊。除非關羽投降,但事實上,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度毋庸置疑,他能從曹操陣營,拋棄了高官厚祿,千里迴歸仍如喪家之犬的劉備懷抱,足見其對劉備的忠誠!他不降孫權,只有死路一條,原因如下:
荊州對孫權、劉備的重要性,我在多個問答中講過。劉備佔荊州,就佔據長江上游(相對吳國來說),東吳有達摩克利斯之劍懸頭的危險,劉備撒尿,孫權喝他尿,道理就這麼簡單。孫權做夢都想收回關羽鎮守的三分之一荊州,可以理解。劉備和孔明在隆中制定國策時,荊州就是個北伐重要基地,荊州一失,劉備就失去了一條北伐道路,荊州哪怕是三分之一荊州對劉備政權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赤壁之戰前後孫權要聯劉抗曹,劉備無處棲身,孫權才容他佔三分之一棲身。到劉備佔西川、佔漢中之時,孫劉兩家矛盾衝突已是十分尖銳,東吳第二任都督魯肅親自率部想奪回荊州,甚至還單刀赴會(見《三國志》。)要知道孫、劉、曹三家鼎足,劉的實力最弱,曹最強,即便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但要說能一口吞下曹魏地盤,(當時名義上還是漢獻帝當家),這是痴人說夢啊!但如果說曹操內心是六級地震,孫權則是八級地震,甚至震級更高!因為孫權的綜合實力遠弱於曹操,比劉備強不了多少,後來所謂三分天下,曹佔其七,孫佔其二,劉佔其一,是關羽駐守的部分荊州被孫權奪去,此消彼長的結果,關羽失荊州前,孫劉實力絕沒有2:1的差距!而且更要命的是劉備的陸軍糾集了四海精銳,加之關羽、張飛史書上稱有萬人敵,黃忠、馬超、趙雲、魏延等也是悍將,簡言之,劉備的陸軍戰鬥力還是爆棚的,劉備在漢中鬥敗曹操,關羽又發動襄樊戰役活捉曹操援軍司令于禁,孫權聽到劉備、關羽之名渾身起雞皮疙瘩!
關羽這個牛人,牛就牛在這個山西大漢不僅精通兵法武藝、長於陸上作戰,指揮水軍也是一把好手。
現在荊州已奪回,劉備報復是很快就會來到之事,關羽寧死不降,放了他等於放虎歸山,一旦劉備允他戴罪立功,其戰鬥力必然爆棚,後果如此嚴重,孫權怎麼不除掉關羽這個心腹之患呢?!殺不殺關羽,劉備都會復奪荊州!何不先斬其一臂呢?!
-
2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事得兩說,分為《三國演義》版本和正史版本。
在三國演義中,孫權派出呂蒙偷襲荊州後,關羽也在襄樊前線敗退,由於呂蒙使用攻心計,善待關羽士卒,關羽士卒毫無戰心,大多棄關羽而投靠呂蒙,關羽因此而敗走麥城。
在關羽失敗逃亡的過程中,孫權是不想殺關羽的,東吳派去攔截在羽的人馬,比如蔣欽,一見到關羽,首先就是叫關羽投降,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斬殺,關羽不肯投降,才打起來。
孫權還派出諸葛瑾前往麥城勸降關羽,關羽還是不肯投降,仍然選擇逃亡,然後是朱然攔截關羽,同樣是先喊話叫關羽趁早投降,關羽還是不降,最終關羽被潘璋部將馬忠擒獲,並押解到孫權面前。
從東吳將領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勸降關羽開始,明顯就是孫權下令讓諸將先要求關羽投降,不投降再動手,到了最後關羽被俘虜後,孫權還親自勸降,關羽還是不從,孫權的主簿左鹹才向孫權建議,殺掉關羽,並列舉出曹操勸降關羽的例子,於是,孫權經過思考,殺了關羽。
孫權殺了關羽之後,關羽魂魄不散,並在東吳的慶功宴會上,關羽魂魄附身呂蒙,害死了呂蒙。
關羽被殺後,張昭聽聞,立即從東吳趕到荊州求見孫權,張昭對孫權說:關羽與劉備義結金蘭,發誓共生死,現在劉備佔據益州,又有諸葛亮作為謀臣,還有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等虎將,如果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東吳不能抵擋啊!
孫權一聽,大驚失色,連忙問張昭怎麼辦?張昭立刻給孫權出了一個主意:只要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讓劉備知道,這是曹操的主意,就能將禍水引向曹魏,那樣東吳就能安全了。
在三國演義中,這段張昭與孫權的對話來看,孫權殺關羽壓根就沒有想到劉備會報復,還是張昭想到的,提醒孫權,在孫權來看,關羽不願意投降,又一心向著劉備,不殺關羽,關羽遲早還是要逃回劉備那裡的,將來就會招來當初曹操所受的大患,留著也沒有用,所以就殺了關羽。
這也就是三國演義中,孫權殺關羽的原因。三國演義中的孫權,作為東吳的最高領導人,好像智商就差遠了。
不過在正史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孫權殺關羽,是早就計劃好的行動,在呂蒙白衣渡江之前,孫權就制定了整個戰爭的計劃,包括殺關羽,甚至都不用再回報孫權,而是抓住後直接殺,沒有絲毫勸降餘地。
正史上,關羽敗走麥城後,孫權確實也派人勸降過關羽,但這並非孫權本意,估計也只是瓦解關羽計程車氣而已,當時的關羽已被圍困在麥城,只有數百人,缺兵少糧的,根本起不了什麼風浪,關羽被擒殺只是時間問題。
在正史中,關羽居然假意接收了孫權的投降,是不是沒想到,但這是關羽的誘敵之計,為的是自已能安全的逃走,關羽還在麥城城牆上樹立旗幟,安排假計程車兵站在城牆上,然後關羽親自帶著十多騎隨從從小路逃走。
但是東吳軍隊早就切斷了關羽逃命的路線,在半路上設下埋伏,就等著關羽鑽進埋伏圈,然後關羽被東吳將領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在臨沮(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所擒獲,隨後不久就被斬殺。
馬忠抓獲關羽之後,就立即斬殺了關羽,根本就不用再次通報孫權,也就是說孫權早就下了命令,抓到關羽直接斬殺,或者當場斬殺,所以關羽才會這麼快被殺。殺了關羽後,關羽的首級同樣被送到曹操那裡。
從孫權這一系列的反應來看,孫權殺關羽壓根就不怕劉備報復,因為孫權作了兩手準備:
1、與曹魏交好,並臣服;
2、佔據整個荊州,做好防守。
孫權殺了關羽將首級送到曹操這事,在正史上來看,並不是嫁禍曹操的,而是給曹操納的投名狀,顯示孫劉聯盟已正式分家,今後我孫權跟劉備正式絕交,所以向曹丞相來稱臣,但曹操沒多久就病死了,於是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換取曹魏的支援,或者不在劉備攻打東吳,同時出兵攻吳,避免兩線作戰。
孫權唯一擔心的就是兩線作戰,如果只有劉備攻打東吳,孫權是一點也不擔心,至少從他的行為來看是這樣,孫權臣服曹魏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曹魏不要渾水摸魚,或者落井下石。
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孫權並不懼怕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中,當年年僅27歲的孫權,都不懼怕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就敢以周瑜三萬兵力迎戰曹操,孫權連統一北方的曹操都不怕,會怕劉備?千萬別看不起孫權,孫權被三國演義矮化了,正史上的孫權就沒有怕過誰。
孫權在政治上麻痺曹丕的同時,積極做好了兩線作戰的軍事準備,孫權其實是一個思考問題非常全面的人,而且是一個特別沒有安全感的人,他所作的事情,往往都是非常有把握,包括殺關羽,和麵對來自劉備的報復。
-
25 # 這些歷史要讀
實際上,孫權從來就沒想過要殺掉關羽。因此,關羽的死可不是孫權所為。無奈當時前線的總指揮呂蒙卻擅作主張,斬殺了關羽,而這也為日後的夷陵之戰埋下了伏筆。
呂蒙為何要殺關羽?東吳名將呂蒙,其實也算是三國時期最為勵志的歷史人物。呂蒙曾因為學識不夠,被譏為“吳下阿蒙”。後來,還被孫權親自勸學,希望呂蒙能夠透過讀書,進一步增長自身的學識和才幹。結果,呂蒙還真的很爭氣,短暫時日過後,學識和才幹便大有長進,就連東吳大才子魯肅都誇讚他:“識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呂蒙也正是透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最終成長為東吳勢力最為重要的軍事將領,繼周瑜和魯肅之後,成為東吳的第三任大都督。如此勵志的一位人物,自然是想在戰場上建立不世之功的。
而襄樊之戰前,關羽正好憑藉水淹七軍一戰,打敗曹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進而威震華夏,聲威一時無兩。因此,作為周瑜和魯肅的繼任者,呂蒙不僅想要為東吳奪回荊州,更想透過擊敗關羽來贏取自己的輝煌。
所以,呂蒙在襄樊之戰大勝後,斬殺關羽,想用關羽的人頭來為自己證明,這也是情理之中的。
關羽的死,是孫權意想不到的。作為劉備的義弟,關羽在蜀漢陣營中的地位,可是相當高的。因此,作為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孫權也深知關羽的死會給孫劉之間的關係帶來多大的破壞。
不僅如此,孫權之後又遣使入貢,主動向曹操稱臣,甚至勸曹操廢漢獻帝,取代漢朝,自稱皇帝。而孫權得這一些列的操作,顯然就想為自己爭取有力的外援,以便應對即將到來的與劉備的惡戰。
而所有這一切惡劣的後果,我想孫權在襄樊之戰前,也是有所預判的。因此,即便戰勝關羽,孫權也斷然不希望關羽死。只可惜,呂蒙沒有孫權的政治眼光,所以才做出殺害關羽這一決定。
回覆列表
永遠的都是利益!孫權殺關羽首先肯定是因為囯家利益!因為劉備借荊州不還,從而讓東吳失去了一個戰略要地。荊州在蜀漢手裡,在軍事上就會讓東吳陷入被動防禦。戰略上就失去戰爭主動權。戰爭的節奏由蜀漢掌握就已經失敗了一半。
蜀漢在荊州駐紮大軍,就象是一把尖刀頂在東吳腰後部。讓東吳動彈不得。這樣很難受啊。也不知道蜀漢大軍什麼時候就沿長江順流而下,如果蜀漢水陸兩軍三倍於東吳,三個月可以滅吳,你說孫權怕不怕?如芒在背啊。按戰略上形勢,蜀吳兩家都不可能放棄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如此戰爭不可避免。駐守荊州的大將無論是誰,都是東吳孫權必除之而後快的死敵。只是沒有想到是關羽罷了。
除了公義,私下關羽這樣的傲慢性子,曾拒絕孫權和他的聯姻。關羽的戰鬥力爆棚,政治情商就太低了,說什麼犬女不配虎子。這樣公開辱罵一國之君,其實是很失為將帥氣度和風度的。東吳上下皆感受到了屈辱。君憂臣辱嘛。這就是從私仇升級到了公恨了。關羽已經自己給自己埋下了喪身之禍。呂蒙為了國家名譽,君王聲譽,也不得不頂這個黑鍋下令殺死關羽。所以殺關羽孫權想不殺也難,手下人也不會答應。另一個因素,就是關羽那恐怖的戰鬥力了,文武雙全一代帥才,好不容易逮住,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如此關羽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