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明天看點啥
-
22 # 銀河鑑史
東廠是朱棣,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權,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永樂皇帝。但當時社會上對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異議紛起。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時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援。而朱棣亦對朝廷大臣多不信任。
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絡起來也比較方便。於是朱棣一反太祖關於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官署,命所寵信宦官擔任首領。建立東廠還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東廠建立更深的背景是明代加強中央集權。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裡,其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西廠是朱見深,成化十三年(1477年)春正月,明憲宗增設西廠,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為員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及至憲宗時又復設立"西廠"。這個機構"不特刺奸之權,薰灼中外,並東廠官校,亦得稽察" 。其後雖因內閣大學士的"諫阻而罷",但至武宗時"西廠復設",形成東西"兩廠對峙"的局面。更有甚者,未幾又設立"內行廠",以大宦官"劉瑾躬自領之",東廠、西廠皆受監臨,"邏卒四出,天下騷然" 。
主要是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即"巡查緝捕"。同時也是出於專制政權的內部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使用。
-
23 # 豹眼看歷史
西廠是來打醬油的,東廠是專門賣醋的。
任何人做了皇帝之後,都想長治久安,不想讓別人染指自己的權力,威脅自己的統治。於是,就設定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機構,專門對付那些不法官吏,以維護自己的地位。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這些機構還不放心,就又設定了御用拱衛司,作為皇帝的侍衛機構,保障皇帝的安全。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設為大內親軍都督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錦衣衛,實質上就是執掌“詔獄”的軍事特務機構。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勢力,認為只有錦衣衛還不夠,決定設立“東輯事廠”,簡稱“東廠”,任命寵信宦官擔任首領。
建立東廠的目的,就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此可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個盯著一個。
錦衣衛本來是侍衛皇帝的貼身保鏢,但時間久了,也就不那麼令人放心。
明成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直接指揮東廠。但後來,統轄權就轉移到了宦官手裡,其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西廠是在明憲宗成化年間成立的一個新的內廷機構,其勢力一度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但僅僅過了五個月,西廠就被取消了。但只相隔一個月,明憲宗又恢復了西廠。
明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重新復工。劉瑾倒臺後,明武宗下令撤銷西廠。西廠作為臨時的應急產品,也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這就好比是菜要出鍋了,想起來沒醬油,急急忙忙派人去打醬油。菜上桌了,醬油也就沒用了哈。
但東廠存在的時間比較長,大太監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都曾經統領過東廠。到了明朝末期,東廠還有了自己的監獄,直接形成了一條龍服務。
東廠成立之初,就與錦衣衛之間,經常為了權力爭風吃醋,東廠又因為有監督錦衣衛的職責,專門是為了搶奪權力而生的。就像是一個醋廠,酸氣熏天。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者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是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屬於外臣,很少由太監擔任。這讓宦官們羨慕嫉妒恨,儘管眼熱,但也無可奈何。
而東、西廠的首領是宦官,也就是內臣。為了爭奪權力,自然會與錦衣衛發生衝突,作為皇帝也樂見其成。彼此爭鬥,才便於駕馭。相互揭老底,才更好制衡。
由於東廠身居皇宮大內,更接近於皇帝,逐步後來居上。錦衣衛需要具疏上奏,東廠卻可以直介面頭彙報。而且皇帝還讓東廠監督錦衣衛,逐步東廠與錦衣衛的平級關係上升為上下級關係。
在宦官權傾朝野的時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磕頭。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本來是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二號人物,一般由司禮監中的二、三號秉筆太監擔任。
但由於其專門負責抓人、逮人、審訊人的勾當,其權力也就不是一般的大。皇帝最怕有人想謀反,不管真假,先抓起來再說。一旦被抓,想東山再起就難啦。人人懼怕,也就不敢輕易得罪。
總之,東廠、西廠與錦衣衛一樣,都是負責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這是出於專制政權政治的內部需要,皇帝需要這樣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的勢力來保障自己政權的穩固。
但由於西廠存在時間較短,而且沒有成為常設機構,只是應急之需,說其是打醬油的,並非是可有可無,其存在一天也是個狠角色。只不過是臨時性的,是因人而設。
而東廠從設立之初,就在爭權奪利,醋意大發,酸氣熏天,搞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從魏忠賢的專橫跋扈,就可知東廠的厲害之處,他看不慣的地方都會插一槓子,弄得雞犬不寧。
本來嘛,東廠、西廠幹得就是這個活,如果平靜安穩,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
24 # 居安思危的盛世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
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憲宗欽定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
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
東廠,官署名。即東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北韓半島。
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其權力超過東廠。西廠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的節制。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劉瑾。
-
25 # 絮絮叨叨talking
明朝時期只有東廠一直存在,西廠存在的時間很短,或者說西廠類似於一個臨時性辦事機構,所以說兩者如何分工是有問題的,因為不存在分工問題,兩者都是特務組織,負責偵察百官和民間情況 但大部分時間都是東廠在執行這個任務。
我們首先看西廠從設定到廢棄的過程,這個時間很短。
西廠的全稱是西輯事廠,他的建立起源於明憲宗成華十二年(1476年)時期發生的幾件怪事。
第一件怪事是正月的郊祀,也就是明代皇帝按照禮制要前去北京正陽門東側的大祀殿舉行祭祀皇天后土的祭祀典禮,明憲宗這天按照慣例舉行郊祀時,但是天氣突變,有大風吹滅了祭祀用的蠟燭,執行典禮的力士和樂官還有被凍死的。這種怪事使得北京居民議論紛紛。
第二件怪事是半年後,北京西城一帶出現了類似於狗一樣的黑色怪物,它晝伏夜出,經常傷人,但是人們卻抓不到它,有一次甚至進入了皇宮,弄得人心惶惶。
第三件事是這一年的李子龍謀反案,李子龍此人以左道活動,與宦官鮑石、鄭忠結交,甚至把他帶到萬歲山觀望皇帝,但是被錦衣衛發覺,最後被誅殺。
第四件事則是明憲宗在上早朝的時候,當時東班的文官序列突然傳出盔甲相撞,刀兵相接的聲音,華蓋殿內立刻一片亂相,明憲宗也想立刻離開,最後是錦衣衛護駕,明憲宗才冷靜下來。
由於這些怪事的發生使得明憲宗對於宮廷內外感到了極為緊張和不安,尤其是李子龍的潛入宮廷。同時明憲宗對於錦衣衛和東廠的辦事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懷疑,於是明憲宗決定設立一個新的特務組織西廠,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他讓御馬監太監汪直帶著一百名錦衣衛官員和士兵組成西廠的人員,負責偵察朝廷內外。
西廠在當年首先寄糾出了兩個大案。
楊曄案,楊曄是楊榮的曾孫,楊曄和父親楊泰在家鄉為非作歹,被人告發,於是楊曄逃到了姐夫董璵的住所,準備賄賂朝廷官員求情,董璵向錦衣衛韋瑛求情時,韋瑛則趁機向汪直告密,汪直由此逮捕楊曄和董璵,並且還搜出了他們的行賄人員名單。但是楊曄有計劃但是沒有準備錢財,西廠搜不到財富,於是嚴刑拷打,楊曄只好誣告叔父楊仕偉參與其中,於是西廠逮捕了楊仕偉,結果楊仕偉也交不出錢財,結果就是楊曄被拷打致死,楊泰論斬,楊仕偉,董璵貶官。
覃力朋案,覃力朋是南京的鎮守太監,他在進獻貢品的時候,用百艘官用船隻夾帶著私鹽。這在當時是違法的行為,在經過山東武城縣的時候被當地典吏查問,覃力朋打掉了這個典吏的牙齒,還殺了一個隨行人員。汪直嚮明憲宗告發此事,覃力朋後來被赦免,但是汪直卻受到了明憲宗的深度信任。
汪直雖然此後又糾出大案,但是由於西廠的大肆抓人和嚴刑拷打引起了官僚集團的不滿,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內閣大學士商輅、萬安、劉珝、劉吉上疏,歷數汪直的十大罪狀,要求取消西廠,最後明憲宗只好下令裁撤西廠,第一次設立西廠到廢棄只存在了五個月。
但是一個月後,西廠再次設立,不過此時西廠不再由汪直控制,因為汪直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後一直在邊關參與戰爭,實際上主持西廠事物的是吳綬和韋瑛,此後吳綬因為保護文官被掉往南京,韋瑛被掉往萬全右衛,所以西廠沒有實際上的那麼恐怖,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再次被文官要求裁撤。第二次西廠從設立到廢棄用了五年。
最後一次西廠設立已經明武宗時代了,在正德元年(1506年)由太監谷大用領導,但是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臺,西廠再次被廢棄,這一次西廠只存在了6年,此後西廠再也沒有設立。
可以說西廠前後設立三次,不過是皇帝想用於偵察的特務組織,但是存在時間都太短,他的任務裡面也有偵察東廠的作用,但是由於時間短,沒有什麼意義。
東廠才是明朝最為得力的特務組織,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東廠是朱棣下旨成立的,本名東輯事廠,它是朱棣在靖難之役後設立的特務組織,朱棣由於是發動戰爭奪取王位的,當時有大批的建文帝舊臣不滿朱棣的統治,正是出於對於建文帝舊臣的不信任,於是朱棣組建了東廠用來監視百官,其實還可以監視錦衣衛。
東廠有兩個主要功能:
刑獄審訊。明朝的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等事件,都需要東廠派人監視,而且東廠由於受到皇帝的寵信,所以錦衣衛的詔獄基本上在東廠的控制下,而且東廠在最後也設定自己的監獄。東廠可以依照皇帝的意思任意抓人而不需要經過司法程式,所以東廠的許可權十分大。
社會監視。東廠的主要作用是幫助皇帝偵查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也就是文武百官和社會名流的風向,他們可以任意逮捕這些人,這使得東廠的威力極大,使人害怕。
東廠的提督太監都是皇帝身邊的紅人,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可以說勢力極大,一直力壓錦衣衛,是明朝權勢最大的特務機關,尤其是在明熹宗時期,東廠提督魏忠賢把東廠的地位拔到了頂尖。
東廠是明朝最為主要的特務機關,它和錦衣衛並稱廠衛,而西廠的地位遠遠沒有東廠高,所以他們沒有分工。
回覆列表
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谷大用。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官署,命所寵信宦官擔任首領。建立東廠還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東廠建立更深的背景是明代加強中央集權。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裡,其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憲宗欽定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
明代的劉瑾、魏忠賢等專權的宦官,大多倚靠錦衣衛、東西廠、等類帶有特務性質的專設監察機構,不斷陷害、誣殺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賢的黨徒拷掠楊漣、左光斗等正直官僚,用盡酷刑。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錦衣衛向皇帝報告要具疏上奏,東廠可口頭直達;皇帝還賦予東廠督主以監督錦衣衛人員的權力。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