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習人一席茶

    宋代的茶道文化很繁榮,被日本吸取的點茶形式就是最好的提現,包括現在茶文化復興主要就是點茶法的復興,點茶的程式很多也很繁瑣正因如此才體現出當時人們精神世界的充實感

  • 2 # 博時君

    人們都說大唐盛世,但實際上宋朝也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唐朝國力強盛,但百姓並不生活多富有,而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朝代其實是宋朝。

    宋朝的老百姓衣食富足,吃穿不愁,生活滋潤,有大量的文獻和詩詞記載宋朝百姓的生活安逸。

    玩之前先要吃飽,休沐日的清晨,有點小錢的百姓用馬毛做的牙刷洗漱完畢,就可以去街上吃早茶了,普通人家不用開灶,花一點點錢就可以在街上吃到灌肺、炒肺、粥飯之類的早點,可以跟我們現在的廣東早茶媲美。

    早餐過後,你就可以開始運動了,宋朝時期流行蹴鞠和捶丸,類似與現在的足球和高爾夫。蹴鞠唐朝也很流行,只是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而捶丸就類似於唐朝的馬球的簡易版。

    玩了一上午體育運動,下午就是文化人兒了。聽歌、喝茶、逛園子,百姓可以在宋朝的娛樂場所瓦舍勾欄聽說書、小唱、雜劇、看雜技、皮影、舞蹈,還可以找個茶館喝喝茶,聊聊天,生活好不愜意。

    宋朝比唐朝好的是沒有宵禁,百姓有著豐富多彩的夜生活。沒有了宵禁,夜市、早市接踵而至,小商品多,小吃更多,各色麵食和糕點,沿著大街一路逛過去,可以一路走一路吃。

    不想出去吃飯?也有送外賣的,酒店夥計可以直接將酒菜送上門。事實上,宋朝的城市居民不怎麼在家自己做飯,要麼下館子要麼叫外賣。

    說來說去,如果真穿越到古代,還是宋朝最好。

  • 3 # 字文愚

    這個問題要回答全面,那可倒出太多的文化底蘊。我分四季時節簡要回答下吧!

    宋朝春天:

    春遊排第一,百福名畫有一大半是春天遊玩山水花鳥!

    百姓也不會天天春遊,不出去就在家蹴鞠,馬球、投壺、摧丸、相撲、鬥寵物!

    夏天:看《東京夢華錄》就知道,北宋開封府有三家大型冷飲店,他們躲在樹蔭裡睡大覺,坐在屋簷下揮扇子,喝一碗甜甜的冰鎮米酒,再衝個涼水澡,傍晚然後去村口穀場上聽鼓先兒說書。

    秋天:豐收季節,這個時候百姓很忙。忙的愉快,但是文人們這時候都在秋意落葉悲涼!寫出來的都涼意!秋思,懷舊等!

    冬天:由於宋朝還沒有棉花,寒冷!百姓就行圍爐斗酒,作舞聽曲!

    整體來說,宋朝是文人嚮往之時!小資不失格調。

  • 4 # 憂谷講歷史

    宋朝民間的遊戲,多與娛樂有關,多與節日世俗有關,不僅豐富了宋朝的社會生活,許多民俗體育流傳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健身和娛樂休閒方式,比如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龍舟競渡與踢毽子等。

    鞦韆最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發展到後來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宋朝時成為專供婦女、兒童玩耍的體育遊戲,以練習輕捷、矯健之態。

    盪鞦韆時,人們猶如在空中飛舞,姿態優美,所以鞦韆也被人們稱為半仙戲。

    宋朝人主要在寒食前後進行鞦韆娛樂活動,路邊常常有秋千供人玩耍。宋朝還有一種水鞦韆運動,即在水上玩的一種鞦韆。這種遊戲的玩法是待鞦韆盪到最高處時縱身跳入水中,與現代的跳水運動極為相似。水鞦韆增加了鞦韆的難度,不僅要求人們蕩的高,還有高空跳水過程中的驚險刺激。

    放風箏是宋朝民間一項很常見的休閒體育活動。風箏在宋朝的稱呼有不少,比如紙鳶、風鳶、紙鷂或鷂子。宋朝時,在日常休閒生活中大人孩童都會以放風箏為樂,文人雅士看到風箏飛入雲霄也賦詩以言志。

    拔河是一項古老的運動,相傳始於距今2 400年前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水軍舟師,併發明一種稱之為“鉤拒”的兵器,專門用於水上作戰。當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了。後來鉤拒從軍中流傳至民間,演變為拔河比賽。

    宋朝時,拔河採用大麻繩,繩長一般四五十丈,拔河人員分為兩隊,中間立紅旗為界以進行鬥力,和現在的拔河規則差不多。

    拔河活動一般在春季進行,也寄託了一些美好的希望:對春雨的祈求,對豐收的渴望,拔斷天河使之灌注人間。《輿地紀勝》中描述宋朝歸州地區拔河時說“以定勝負而祈農桑”,可知宋朝人拔河活動中也有這樣的吉祥寓意。

    龍舟比賽又稱為競渡,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屈原投江而死時人們以舟楫救之,後演變成龍舟比賽的習俗。

    競渡比賽在宋朝的端午節進行得很紅火:“荊楚之間,五月盛集,水嬉則競渡,街坊則相搏為樂。”競渡比賽的舟艇,又叫飛鳧、水車、水馬,以此形容它的速度很快。

    為加強水兵訓練,增加水戰能力,北宋在金明池,南宋在錢塘江,朝廷會舉行水軍演習,後逐漸變為正式水軍訓練專案,其中自然考驗水軍的競渡水平。皇帝也會親臨現場觀看水軍演習,普通百姓也會在岸邊鼓掌吶喊助威。

    踢毽子是中國民間體育活動之一,簡單易行,所以開展得很普及。在宋朝,踢毽子是小兒很喜愛的遊戲。宋朝踢毽子還吸收了蹴鞠的許多踢法,踢的花樣更加豐富,有邊跑邊踢之法,且不光用腳踢,還用膝、腹、頭耍弄毽子,名曰“聳膝”“突肚”“佛頂珠”等。

  • 5 # 曉飛畫文學

    鬥草。

    鬥草起源於何時何地已經無所可考,書籍資料中最早的時間是西漢,明朝羅頎的《物原》中有云:“始於漢武”。

    據說鬥草的誕生與中醫藥學有關,遠古時期,人們生活單調,便在閒暇時光用鬥蟲、鬥草、都收等來消遣娛樂。

    到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中醫藥學形成後,每逢端午節,人們都要成群結隊地到郊外採藥,回來後把艾草插在門上進行消解暑熱,祛除毒物和疫病,並漸漸地形成風俗習慣。

    收穫之餘,人們便就會經常舉行鬥草比賽,方式主要有對花名,比賽草的種類與多寡;兒童之間則將草的葉柄相交,然後像拔河一樣相互拽拉,誰的草斷誰輸。

    鬥草誕生後,經過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這幾個時代的發展與演變,早已脫離原來的內涵,成為一種主要以娛樂為目的的活動。

    這個時期的鬥草主要分為“武鬥”和“文鬥”兩種。

    “武鬥”就是參賽的雙方各自採摘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的形狀,兩方各自用力拉扯,比賽雙方的力氣和草的韌性強弱。在比賽過程中,如果一方的草斷了則比賽結束,草沒有斷的那一方勝,草斷的那一方則輸。

    “文鬥”就是對花草名,主要是女孩子玩。比賽的時候,女孩子們才來百草,用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採的種類多,對仗水平高,並且能堅持到最後,誰便就是勝者。

    所以,相比較於“武鬥”,“文鬥”更需要豐富的植物學知識和良好的文學修養。《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憨湘雲醉臥芍藥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就有描寫女孩子“文鬥”的場景。

    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個人,都滿園中頑了一回,大家採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鬥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又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裡的枇杷果。”荳官便說:“我有姐妹花。”眾人沒了,香菱便說:“我有夫妻蕙。”

    與前面的朝代相比,宋朝的鬥草之風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端午節,人們在春社和清明時節也要鬥上一鬥。北宋詞人晏殊還為此寫過詞《破陣子》: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相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可見當時鬥草是非常興盛的,在草長鶯飛的春日裡,到處都是鬥草的人們。現在春天已經來了,是否有人也有點蠢蠢欲動,想要鬥鬥草。無奈現在新冠肺炎疫情還未退去,如果鬥草必然要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所以還是不玩為妙。

  • 6 # 24K讀書記

    宋經歷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因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政治比較穩定,戰爭少,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超過盛唐。每個時代有其獨特的文化符號,宋朝時民間流行的文化表現在理學、文學、史學、藝術和科學技術領域。

    一.文學和宗教

    1. 文學

    “唐詩宋詞”中的宋詞,就是宋朝的文學代表。宋朝文學包括詞、詩、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等,詞的創作成就最高,詩、散文次之,話本小說又次之。代表人物有晏殊父子、歐陽修、范仲淹、柳永、秦觀、黃庭堅、朱敦儒、李清照、辛棄疾、陳亮、劉過、姜夔等。城市地區和鄉下農村,都流行文學創作和閱讀。

    2. 宗教

    宋朝宗教世俗化與漢化,儒學逐漸興起,佛教也漸漸流行。寺廟由此建立,代表地區有五臺山、峨眉山、天台山等,民間流行信佛,會到寺廟燒香拜佛。伴隨佛教興起的還有道教和其他教派,甚至有邪教的出現,民間流行信奉宗教。

    二.字畫和瓷器

    1. 字畫

    字,即書法:宋朝書法主張尚意,注重在哲理性、書卷氣、風格化與意境表現,同時也提倡個性化和獨創性。代表人物有: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黃堅庭、蘇軾、米芾、蔡襄等。

    畫:宋代繪畫藝術注重寫實,可分為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三大類。花鳥畫代表作品有崔白的《雙喜圖》;山水畫的代表作品有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人物畫代表作品有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

    2. 瓷器

    瓷器發展非常繁榮,古樸深沉、素雅簡潔,又千姿百態、各競風流。特點:a.品類繁多,器型多樣。b.釉色優美,以典雅含蓄,高貴樸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除鈞窯)。體現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c.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

    三、茶和玉

    1.茶

    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的綜合體現,是雅俗共有的文化。由茶發展成茶飲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鹽,要加各種作料的茶。宋朝還流行鬥茶之風。

    2.玉

    玉文化從宋開始流向民間的,玉器行業發展興旺,玉雕世俗化傾向空前發達。玉器玩味大增,禮性大減,出現了玉雕市場和專門販賣玉器的商鋪。市民成為玉器的玩賞者、擁有者,佩帶玉器受到廣大的市民階層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

    四、理學和史學

    1.理學

    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要內容,在建構儒家形而上學和本體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理學主要代表人物是朱熹。後期出現了新的哲學體系-心學,宋朝晚期還出現了第三種學術勢力-浙東事功學派。

    2.史學

    宋朝的史學特別發達,有"中國史學,莫盛於宋","宋賢史學,古今罕匹"這樣的評價。開始出現修史機構,如實錄院、國史院等。代表史學著作有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還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編修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私撰的《新五代史》。

    五、制度和建築

    《清明上河圖》描繪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宋朝的城鎮商品經濟特別發達,人口眾多,滿街都是店鋪,打破了坊市分割槽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了夜市與曉市。建築行業空前興起,鄉鎮和城市的基建都做得非常好。

  • 7 # 天一商道礦療養生

    宋朝是一個重視傳統文化的朝代,每一個節日都被宋人發揮到極致。清明節是當時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掃墓、頒新火、踏青、盪鞦韆、蹴鞠、鬥雞、放風箏,各種民俗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

    宋朝時民間最大亮點應該是蹴鞠。《水滸傳》中寫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詩聖杜甫《清明》詩中說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詩人陸游《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這說明從唐朝到宋朝時民間最喜歡玩的就是踢球。

  • 8 # 大鯊魚資訊

    滾鐵環

    滾鐵環是一個傳統體育專案,它有多種玩法,不僅能提高玩者的速度、耐力,而且能很好地培養玩者的意志力,達到身心和諧。

    滾鐵環流行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全國各地均十分興盛。孩子們手捏頂頭是V字形的鐵棍或鐵絲,推一個直徑66釐米左右的黑鐵環向前跑,發出譁啷譁啷的聲音。

    打陀螺

    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類似陀螺的玩具,名叫“千千”。“陀螺”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明朝,劉侗、於弈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明朝時陀螺已成為兒童的玩具,當時陀螺是木製的,實心而無柄,用繩子繞好了,一拋一抽,陀螺便在地上無聲地旋轉。當它緩慢下來時,再用繩子鞭它,給它加速,即可轉個不停。

    踢毽子

    踢毽子起源於漢代;興於唐宋,在民間流傳極廣,集市上還出現了專門製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代開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賽;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在毽子的製作工藝和踢法技術上,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放風箏

    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3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我國最早的風箏。

    我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測量傳遞資訊、飛越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玩具。宋朝時,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

  • 9 # i米和平

    看了清明上河圖,後你就明白,在歌舞昇平的青樓,紅樓看似一片鳥歌雁舞,的極樂世界,而貧民的生話到了落草為非,飢窮交破,那替天行道的一道風景,在內外交困中大宋滅亡,小朝庭在江南度日如年的大幕落下。

  • 10 # 半個南山人

    宋朝民間,最流行的文化應該是”蹴鞠"遊戲,為什麼這麼說?俗話說的好“上行下效”,不論哪朝哪代的民間文化是受上層喜好而流行。

    蹴鞠,起源於當時的齊國臨淄,兩漢三國時期開始死民間流傳。而到了唐宋時期,蹴鞠遊戲就又上了個新水平。尤其到宋代以後,從皇宮內院到平民百姓,都以蹴鞠樂,這與宋太祖趙匤胤十分酷愛蹴鞠很有關係。名著《水滸傳》中的高俅,只所以得到宋徽宗的重用,就是宋徽宗特別喜歡蹴鞠,而恰恰高俅又是踢蹴鞠的高手,所以高俅的升遷順理成章。

    說蹴鞠是宋朝時民間最流行的文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項遊戲不僅受到男人和兒童的喜愛,而且就是足不出戶的千金小姐也喜歡這項活動。只不過當時的女子蹴鞠是以表演為主,因而對從事蹴鞠女子的容貌、身段、技藝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女子蹴鞠在宋代又稱為“美人蹴鞠”,它體現的是女子在蹴鞠時的一種特有的陰柔之美。

  • 11 # 泛小飯尋京記

    得益於宋代普及印刷術所留下的大量文人筆記和書畫作品,今天我們能對宋元及以後日漸發達的市井文化生活進行較為精準的復原。

    我們都知道,宋人崇文,舞文弄墨是一些文人墨客的生活常態,但是對於普通平民來說,除了生產活動,都有哪些消遣活動呢?小飯選了以下三個較為常見的。

    《清明上河圖》中的宋代市井生活大宋夜店——勾欄瓦舍

    宋代已經有了專供大眾娛樂的勾欄瓦舍。據宋代“大眾點評”《東京夢華錄》記載,光是東京汴梁城,出名的瓦舍就有10座,《武林舊事》所記錄的臨安瓦舍有23座。

    瓦舍之中可以設有多個勾欄。所謂勾欄外型與方形木箱無異,四周圍以板壁。有些勾欄門首會懸掛“旗牌、帳額、神幀、靠背”等進行宣傳,勾欄內部則設有戲臺和觀眾席,戲臺是三面敞開的,而三面的觀眾席還設計成階梯式,防止前排的觀眾遮擋後排觀眾的視線。

    據記載,在臨安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橋瓦等幾座大型瓦舍,其中北瓦中有13座勾欄。

    勾欄瓦舍中的熱鬧場景

    至於勾欄功能,已經有了說唱、戲劇、雜技和武術等多種專案,表演形式多樣,深受大眾的好評。據記載,當時瓦舍中的勾欄已經有了專業功能劃分,北瓦中就有兩座勾欄專門講史(類似評書的前身)。

    中國足球的輝煌時代

    宋代是傳說中中國足球登頂世界的年代,這就是蹴鞠。

    我國蹴鞠歷史悠久,西漢學者劉向在其《別錄》中寫道:“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的帛書《十大經·正亂》中說是黃帝與蚩尤涿鹿大戰後曾經把蚩尤的腦袋當球踢……(“把腦袋當球踢”也是歷史悠久啊~)

    大體來說,秦漢時代蹴鞠是軍事訓練的一部分,三國至隋唐蹴鞠主要流行於貴族之間,直到宋代蹴鞠進一步在民間開展起來。

    當時,蹴鞠只有一個像籃球的“球門”,設在場地中央。“球門”是在豎起的兩根高約三丈多的木竿上結一網,網之上部留一直徑為一尺左右的洞,稱為風流眼。比賽時,雙方各有六七人或十二人,按照一定的位置分工列於球門兩邊,將球踢過風流眼為得分。

    除了設有球門的形式外,宋代還盛行以表現個人技巧的踢法,稱為“白打”。表演者從一人至十餘人共同表演。表演中除足踢外,頭、肩、臂、胸、膝等部位均可接鞠,其花樣繁多,靈活方便,因而得到較廣泛的推廣。

    大眾健身——射鵠與九射圖

    射侯又叫“射鵠”,也叫“射鼓”,也就是後來的射箭遊藝。侯、鵠指箭靶的中心,《禮記·射義》說:“故射者各射己之鵠。”射鵠就是箭射靶心,即“射候”。侯用皮革或布製成,上畫以熊、虎、豹、麇等獸形。侯的形狀和規格,古時因射者身份的高低而有較為嚴格的規定。

    “周禮”中記載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即將射箭列入其中。當時規定,男子15歲就要開始習射,成年後要按不同等級,在不同的場所繼續練習射箭,而後參加每年舉行的不同等級的射箭比賽。比賽時要進行飲酒、奏樂等一系列繁雜的禮儀,被稱為射禮。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較早的射箭比賽了。

    到了宋代,射箭活動已經在民間十分普及,人們開始打破束縛人的射禮禮法,而將其作為一種遊戲形式。

    據記載北宋時的歐陽修便參照古禮制定出“九射格”。九射格是將古射禮納入酒令,並用九種動物繪為一個大侯,熊居中,上虎、下鹿,右繪雕、雉、猿,左側雁、兔、魚,每種動物各有籌,根據射中的目標,取酒籌所在位置去喝對應的酒。

    此外,在河北、山西、陝西等面臨遼、西夏戰爭風險的地區,射箭是青壯年在農閒時必須參加的集體活動。

  • 12 # 洎水藍

    歷史上唐宋時期是文化昌盛的時期,民間流行的娛樂文化也是五花八門。比如,蹴鞠,投壺,打馬球,盪鞦韆,踢毽子,放風箏,鬥寵物等。

    娛樂文化不是起源於唐宋,只能說這些文化在唐宋時期流行。宋朝更為流行。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就有投壺和打馬球的娛樂運動。《水滸傳》裡高俅因為蹴鞠踢的好,而得到了皇帝的青睞。詩人的筆下,盪鞦韆,踢毽子,放風箏,比比皆是。

    蹴鞠

    蹴鞠是一項很有意思的活動,起源於十幾萬年前石球,石球在古代是一種狩獵工具。戰時期就成了民間的一項娛樂專案。西漢就很盛行。有“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的記載。

    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表演,比賽,和軍中練兵的專案。

    蹴鞠是一項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是我國足球的鼻祖,娛樂性很強,在宋朝深受人們的喜愛,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

    最早記載蹴鞠的是《史記.蘇秦列傳》“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蹴鞠並不是一種實心的球,你要是這麼認為,宋朝人就會笑掉大牙,蹴鞠是一種空心的皮球,象現在的足球,“鞠”的意思就是皮製的球。

    宋朝人告訴我們“蹴鞠以皮為之,中實以物,蹴蹋為戲樂也,亦謂為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納氣而張之,則喜跳躍。”

    其實,在唐朝蹴鞠並不是圓形的,它是由八塊皮縫合而成的,不是很圓。一直到了宋朝,才用十二瓣硝過的軟牛皮來縫合,這樣記載“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圓象天。香胞一套,子母合氣歸其中”;“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密砌縫成,不露線角”,“碎湊十分圓”。

    幾何學告訴我們,十二個五邊形正好可以構成一個球形體。這樣縫製出來的皮鞠便非常圓了。

    山東臨淄足球博物館曾展出宋朝蹴鞠復原品,有人不相信宋朝人能夠製作這麼圓的空心皮球,但是《太祖蹴鞠圖》畫出的蹴鞠,形狀就跟現代足球差

    不多。

    蹴鞠的玩法有兩種,一種叫“蹴球;一種叫“築球”。蹴球,也叫“白打”,不設球門,兩個球隊分別派出同樣數目的球員(從一人到十人均可),在場中輪流表演,以頭、肩、背、膝、腳等身體部位頂球(絕對不允許用手),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而球不落地。由裁判分別打分,以技高一籌者勝。顯然,“白打”強調的是技巧性與觀賞性,有點類似於花樣足球。

    另一種玩法是“築球”,更強調對抗性。球場中間會豎起一個大球門,高約三丈,寬約一丈,以綵帶結網,只留出一個尺許見方的網眼,叫做“風流眼”。

    比賽雙方分別派出十二人(或者十六人),穿不同顏色的球衣(如北宋的“皇家足球隊”,左軍著紅錦襖,右軍著青錦衣),立於球門兩邊,組成“左右軍”對壘。

    左軍與右軍均設“球頭”、“蹺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角色,就如現代足球比賽中也有前鋒、前腰、後腰、後衛、守門員等分工。每個球員按照自己的角色,站立於不同的位置,承擔不同的任務。每場比賽還設有“都部署校正”、“社司”,即正副裁判員。

    比賽開始,左右軍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哪一方先發球。不管哪方先發球,球都由“球頭”開出,傳給“蹺球”,然後按規則在“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之間傳球,傳球過程中,手不準觸球,球不得落地,最後又傳回“球頭”,由“球頭”射門,即將球射過“風流眼”。如果球觸網彈回,只要不落地,本隊球員可以將球接住,繼續傳球、射門。

    球射過“風流眼”,對方接球,也是按規定的傳球路線完成傳球,再傳給“球頭”射門。直到球落地為一籌,以進球多寡定勝負。雙方事前會商定一場賽事比賽若干籌。

    比賽結束後,雙方球員互相作揖,以示禮儀。得勝一方,可獲得銀碗、錦鍛。而輸掉一方的“球頭”,則要接受懲罰:用白粉抹面,並接受鞭打。

    投壺

    宋王朝為了鞏固其統治,積極提倡遊戲享樂,投壺也是宋人深受其喜愛的遊戲形式之一。

    投壺是古代宴飲時的種助酒遊戲。 說白了就是以箭投壺。壺口小肚大,在壺中裝些小豆,大概是固定壺的平衡吧。;箭矢一般用柘木或棘枝削制而成 ,削矢杆時留著樹皮和刺,為的是不要太過於光滑,使其投入壺中不易被彈出來。

    矢的長度以“扶”為單位計算,古代以四指寬為一扶,合漢制四寸。矢按長短不同分為三種:五扶,七扶,九扶,分別摺合二尺、二尺八寸和三尺六寸。

    投壺一般在室內,堂中或庭院。

    投壺一般距投射者二矢半的距離,根據地方的大小,也可以隨意調整。

    在院中舉行。用九扶矢,壺放在距離坐席九尺處;在堂上投壺,用七扶矢,壺放在距離坐席的七尺處;在室內用五尺扶,距席者五尺處。

    投壺時,先由主人奉矢,司射(相當於酒監)奉中(裝計數籌碼的器皿),派人拿著壺,到賓客前,請求賓客做投壺,賓主拜揖行禮,再三客氣,賓主相繼進入朝南之席,司射放好壺、中、算(記勝負用的籌碼,長一尺二寸),宣佈投壺的規則。

    其規則隨意而定,主要有:必須將箭矢的端首投入壺內才算投中,若矢尾先人壺,作廢;賓主依次投矢,搶先或連投者,即使投中也按犯規處理,不予計分;投中多者為勝,可罰負者飲酒。

    投壺原來是士大夫之間的遊戲,後來民間也成了風氣。

    馬球

    馬球( 古稱 “擊鞠”、“擊球”) 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 相傳唐初時從波斯傳入。在整個唐朝時期盛行,也成為詩人吟詩作賦的物件,打馬球在韓愈筆下是“球驚杖奮合且離,紅牛纓紱黃金羈”;在張健封的打球歌裡是“杖移鬃底拂尾後,星從月下流中場”。

    打馬球就是騎馬打球,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明蘭就有一場打馬球的戲,想必大家都看過。

    盪鞦韆

    盪鞦韆是我國民間最常見的一種娛樂活動。在宋朝也非常流行。鞦韆起源於上古時代,原始的千秋是我們的祖先在採摘野果和翻山跨澗時,透過樹藤的擺動逾越障礙的一種方法,後來演變成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

    據《藝文類聚》引述古籍記載,“鞦韆”本來是北方山戎的習俗,在寒食節這一天盪鞦韆遊戲,用以鍛鍊身體的靈巧性。齊桓公打敗山戎後,這項遊戲隨即傳入了中原。北方寒冷,為結實起見,鞦韆的繩索多用獸皮製成,因此“鞦韆”的繁體字寫作“鞦韆”,偏旁都是“革”。

    關於“鞦韆”一詞的來歷,唐人高無際在《漢武帝后庭鞦韆賦》的序中寫道:“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高無際的意思是說“鞦韆”一詞乃是“千秋”的轉寫,後宮中為漢武帝祝千秋之壽,有盪鞦韆這項遊戲,後來就乾脆用“鞦韆”來稱呼了。

    五代時期的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也寫道:“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盪鞦韆的習俗流傳很廣,杜甫有詩“萬里鞦韆習俗同”。

    北宋時盪鞦韆盪出了新的花樣,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又有兩畫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戲人上竿,左右軍院虞候監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鞦韆,將平架,筋斗擲身入水,謂之‘水鞦韆’。”

    “水鞦韆”非常類似今天的跳水運動,是宋代雜技的新發展,在中國雜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頗有影響。

    踢毽子

    踢毽子也是一項比較古老和民間健身運動。一直到現在這種娛樂健身運動還久盛不衰,經常在各大城市的廣場,或早晨,或晚上見三五個人圍在一起踢毽子。

    踢毽子時,透過抬腿、跳躍、屈體、轉身等運動,使身體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鍛鍊,有效地提高關節的柔韌性和身體的靈活性,增強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踢毽子可以健腦,並能鍛鍊精神高度集中,增強反應能力。踢毽子具有較強的健身功能和很大的娛樂性,不必與人爭搶衝撞,運動量可隨意控制,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它的優越性是其它體育活動無法比擬的,因而成為人們休閒健身的理想選擇。

    踢毽子是我國民間被人們譽為“生命的蝴蝶”。在古代,它是所謂“雜伎”、“雜戲”、“博戲”、“百戲”的一種。毽子,古籍裡又寫作鞬子、蹀子。

    宋朝的集市上就有專門買毽子的專賣店,可見宋時踢毽子也像現在一樣是一種風尚。踢毽子的人很多。

    毽子分毽鉈和毽羽兩部分,毽鉈多用圓形的鉛、錫、鐵片或銅錢製成,毽羽多用翎毛。

    《燕京歲時記》上說:“毽兒者,墊以皮錢,襯以銅錢,束以鵰翎,縛以皮帶。”,我們小時候踢的毽子是用嘛扎銅錢做成的。

    毽子的踢法很多,阮葵生《茶餘客話》“踢毽”條說:“其中套數家門,凡百十種。”

    宋時,踢毽子更加風行,技巧也更高超。《事物紀原》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裡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柺子各色……”

    由此可以看到踢毽子有邊跑邊踢之法,不光用腳踢,還要用膝、腹、頭耍弄毽子,“聳膝”、“突肚”、“佛頂珠”就是這種踢法。

    踢毽子的歷史很悠久,但究竟始於何時,並無確切記載。古代的名物考據家認為踢毽子源於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紀原》稱踢毽子為“蹴鞠之遺事也”。

    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糾結為之”(《初學記》),與毽羽類同,且也是“拋足之戲具”,所以鞠與毽還的確有點血緣關係。據文物家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斷,踢毽子最晚也起源於兩千年前的漢代。

    到了南北朝,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巧妙地踢毽子了。唐代釋道宣《高僧傳》記載:“沙門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欄上,反踢蹀,一連五百,眾人喧而觀之。佛陀因見怪曰:此小兒世戲有工。”(卷二《習禪·魏嵩嶽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腳外側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見腳上功夫。踢毽子甚至影響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也曾把踢毽子作為一項練武的輔助功。

    我國曆史上有許多城鄉有踢毽子的風俗,以至成為年節歲時的活動。如清代北京人踢毽子多在秋冬之季,以此為“天寒時消遣之一法”。每當楊柳凋零,天氣寒冷的時候,踢毽子就熱鬧起來了。

    塞外承德更有“踢毽之鄉”的美譽,舊時,幾乎家家有毽,人人會踢。一到新年,人們結伴成群,上街踢毽,一時飛舞的毽子象彩蝶紛飛,好像春天已經來了。

    據說清朝光緒年間,承德有一個百歲老進士,能踢出喜鵲登枝、金龍探爪、獅子滾繡球等一百零八種花式。

    宋朝有很多優秀的民間文化不能一一列舉。優秀的民間文化給我們生活帶來樂趣和健康。傳承古老的民間文化對豐富我們文化娛樂生活,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

  • 13 # 帥爸靚媽

    宋朝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中的豐盛時期,同時平民文化也發展起來,一般百姓鍾愛戲藝。宋朝戲藝有滑稽劇、雜技、傀儡戲、皮影戲、說話、雜劇等,其中雜技就有上百種。而戲曲藝術在宋朝終於成型,宋雜劇內容主要是對白,並開始結合歌舞,形成歌舞以演故事的特徵。同時諸宮調的音樂也給雜劇以影響,形成了北曲聯套的方式。

    還有一種很流行的就是“說話”。“說話”是源自隋唐時講故事與變文的,有大量的市民聽眾。

    話本是表演“說話”的藝人的講稿,宋代話本可分為四家,有說小說的,講歷史的,說經的,說合生的。四家之中以小說及講歷史的最為普遍。小說又叫銀字兒,是用白話文寫成的,內容以靈怪、傳奇、公案為主。講史的只說不唱,講述一些歷史故事。說經的以宗教故事為主。話本里有話、詩、詞、評,在引人入勝處還分回斷開,奠定了之後的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的基本模式。

    茶文化在宋朝時也達到了藝術的境界。宋朝的茶可說是茶飲料,有加鹽的,有加糖的,還有加各種作料的,有著無數種喝法的茶文化。宋朝有“鬥茶”之風,宋人用各種漂亮、精緻的瓷碗飲茶。宋代茶盞有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四種。

    “雞唱三聲天欲明,安排飯碗與茶瓶”

    “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點茶”

    宋朝的詩歌就時常滲透著茶文化,宋代的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的綜合體現,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代時開始向民間的,出現了玉雕市場和專門販賣玉器的商鋪,市民成為玉器的玩賞者、擁有者。佩帶玉器受到廣大的市民階層所追捧流行。

  • 14 # 小巨源文案

    宋朝的流行文化是宋詞。有“凡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

    宋朝文學主要涵蓋了宋代的詞、詩、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等等,其中詞的創作成就最高,詩、散文次之,話本小說又次之。宋朝的文學作品在北宋初期稟承了晚唐風格,用詞浮豔,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隨著王禹偁關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學,文學作家開始注重儒家說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歐陽修帶起的第二次古文運動,文人才以平實的語言來創作,加上內容多反映生活時弊,雅俗共賞,文學創作進入了高峰期。當時的各種文體,互相影響,有破有立,而且派別林立,題材眾多,並受到儒釋道的影響,文壇有長足的發展。話本小說與戲曲就在這個時期不斷冒起。南宋偏安江南後,文人多以作品抒發愛國情懷。可是南宋末期出現因循風氣,結束了宋朝文學的發展道路。[9][10]

    宋朝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宋朝詩歌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裡面有各個方面的知識財富。但這個寶庫,我們認知開發的極少。宋朝的詩歌是唐朝詩歌的延續、再發展與突破。宋朝的詩人更廣泛、詩篇更豐富。詩歌的種類、形式在宋朝達到豐富。宋詩創作數量空前豐盛。北京大學正在編纂《全宋詩》,據初步統計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為《全唐詩》的四倍。《全宋詞》輯錄,共收詞人一千三百餘家,詞章近兩萬首。孔凡禮《全宋詞補輯》,又增收詞人百家,詞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產詩人,陸游自謂“六十年間萬首詩”。陸游現留存詩篇九千三百多首。楊萬里寫過兩萬多首。但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詩篇就更少了。那麼多偉大的詩人寫了那麼多首詩歌,我們更多的人只能有機會讀到他們幾首詩,可以說連皮毛都沒接觸,別說體會他們的精骨了。宋詩反映社會視野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與唐的時代氣象與氛圍不同,詩家又勇於創新,因而形成與“唐音”殊異的“宋調”。宋詞作為新興的合樂詩體,既可傳誦於文士案頭,又能流播於樂人歌喉,強化了它的娛樂性和傳播力,擁有眾多接受群體

    宋詞

    詞是曲子詞之簡稱,它承襲漢魏樂府,受到外來音樂影響,是一種既可合樂歌唱又有獨特體制的詩歌體。詞本來可以配合音樂,譬如蘇軾的《東坡樂府》、姜夔詞集《白石道人歌曲》、柳永詞集《樂章集》、黃山谷的《山谷琴趣外編》。詞的產生不遲於唐代。唐代的音樂分為雅樂、清樂、宴樂。雅樂是指《詩經》所配的音樂,先有詩才有音樂。清樂則是六朝樂府詩所配的音樂。宴樂則從西域傳入中國,以琵琶四弦的二十八調為主,表達力強,詞就是配合宴樂來創作。到了宋代,詞人便根據樂曲的旋律和節奏求填上歌詞。

    自從中唐廢除租庸調,以繳納貨幣來取代,促使南北貿易發達,非地主的勢力大增,導致中上階層廣泛追求豪華歡樂、奢侈享受。隨著政治中心不斷南移,南方新都市陸續興起。官場新貴帶來了新生活型態,促進了休閒娛樂的發展,舞臺、歌榭、藝場、伎坊大量湧現。這樣歌妓成為宋詞傳播與發展的媒介。

    宋詞發展蓬勃,收錄在《全宋詞》中的詞人多達一千三百多家,作品有一萬九千九百餘首。另外,宋代詞人別集大量出現,譬如柳永的《樂章集》、蘇軾的《東坡樂府》、秦觀的《淮海詞》、周邦彥的《清真集》、辛棄疾的《稼軒詞》、姜夔的《白石首人歌曲》。這些別集都因為宋朝成熟的刻印技術得到廣泛的傳播,增強了文學創作上的交流。

    隨著宋王朝採用重文抑武,國家長期處於積弱的地位。另一方面,思想上呈現出儒、釋、道三家合流的趨向。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宋詞在題材、手法、風格經歷了一個轉型的過程。北宋前期,主要詞人有晏殊父子、歐陽修、范仲淹、柳永等人。其中,晏殊、歐陽修帶領著第二次古文運動,掃除深奧難明的詞彙,以自然流暢語言來創作,說理暢達。他們稟承南唐柔軟綺麗詞風,抒情委婉。范仲淹突破了晏、歐風格,豪放悲壯,柳永則自創新調,以長調慢詞代替小令,加入草根格調。北宋中期,最主要的詞人是蘇軾。他以詩為詞,打破了詞體的題材的侷限,在婉約詞家之外另立豪放一派,南宋的愛國詞派與辛派詞人也受到他的影響。北宋後期,主要詞人有秦觀、黃庭堅、賀鑄、周邦彥等。周邦彥被推崇為“集大成者”,因為他注重音律,風格醇雅,章法縝密,用詞精麗,造就了後來的格律詞派。[9]

    南宋前期,主要詞人有張元幹、張孝祥、朱敦儒、李清照等。當面對國難的時候,他們除了保持蘇軾的豪放詞風,還注入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內容多為慷慨悲壯、沉鬱蒼涼。詞壇中比較突出的是女詞人李清照,其詞化俗為雅,清婉疏淡,語言功力甚深,風格自然清新。南宋中期,主要詞人則有辛棄疾、陳亮、劉過、姜夔等。辛棄疾開創了愛國詞派,以散文為詞,突破了詞體,增加了藝術的表現;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以報國與失意為主調;時而沉鬱、時而明快,但仍以豪放為主,成為稼軒體。姜夔精通音律,能自行度曲,格律謹嚴,風格清空,意境幽冷,脫離了江西派,別豎一格。南宋後期,詞壇出現了兩大流派。一派是稼軒派,主要人物有劉克莊、劉辰翁、文天祥等,作品情調沉痛悲鬱,豪邁粗獷。另一派是白石派,重要詞家有吳文英、周密、王沂孫、張炎等,他們以姜夔為正統,重視音律技巧,內容淒涼哀怨。

  • 15 # 忻如國學館

    關於這一點,有一本書值得參考,即《東京夢華錄》,這本書詳盡地描述了北宋時期首都人民的衣食住行,可謂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書中提到那時的人愛上歌廳(瓦肆),愛吃夜攤,夜市八九點開張一般要到凌晨三點收市,治安相當好。

    中國是一個善於生活的文化國度,文化上一直以和諧為旨歸,那時的人民過著安詳和平的生活。直到北方遊牧民族血腥入侵,打破了這種寧靜,靖康之變後,孟元老回望故國之思,黍離麥秀之感湧上心頭,寄託了國破家亡的哀思,以平靜洗練的筆調把當日的寧靜祥和注入筆端,寫了這本《東京夢華錄》。這書可與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並駕齊驅。值得一讀。

  • 16 # 悠然閱讀

    宋朝民間流行相撲。

    都說相撲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事實上,相撲產生於中國,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

    從已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秦漢時期的角抵形象同日本現在流行的相撲很相似。

    宋朝的"相撲"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相撲"發展的巔峰期。

    宋朝的宮廷有御用的相撲手,這些相撲手是御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

    宋太祖趙匡胤曾制定軍中以相撲決高下升遷的法則,並以相撲高手擔任御前“內等子”。所以每逢朝廷大朝會、聖節、御宴,都照例會用左右軍相撲助興。得勝者會收到物品賞賜,比如:旗帳、銀盃、綵緞、錦襖、官會(鈔票)、馬匹等等。

    朝廷高層都如此喜歡相撲,宋朝軍隊中自然也十分流行相撲。

    宋朝名將韓世忠、岳飛就曾在軍中推行相撲練武,提拔相撲比賽得勝者。

    宋朝還設有相撲競技大賽。

    汴京、杭州等地每天都有藝人表演相撲節目,並收取門票。臨安城護國寺南的高峰露臺,則是一個相撲擂臺,在此經常舉行全國性的相撲錦標賽,登臺競技的相撲手來自“諸道州郡”,都是各州選拔出來的好手。

    古籍記載,至西元七世紀,在日本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為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後來成為日本的國技,在日本國內稱為大相撲。

    另據記載,相撲手中那些有名的人物,常常會被冠以“某關索”這樣的名號。

    關索是三國時關羽之子,貌美體健,武藝高強,想來一定是相撲手們的偶像,被稱為“某關索”。《水滸傳》中,楊雄的綽號就是“病關索”,想來也有一定的相撲搏擊本領。

  • 17 # 書瀨熊閱讀書屋

    說到宋朝,大家自然會聯想到那個經濟和文化很繁榮的年代。但與之相對的是,武人出身的宋太祖感受過五代之亂,也體驗過“黃袍加身”,故而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這為宋朝長期的疲軟衰敗埋下了禍根。兩宋時期的奇葩之處在於,一方面是在朝廷內部輕武,另一方面是朝廷又鼓勵民眾習武。

    中國古典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三俠五義》(後改編為《七俠五義》)所講述的是兩宋時期的故事;金庸的作品如《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講述的也是兩宋時期的故事;溫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講述的還是兩宋時期的故事。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故而民眾習武是兩宋時期很常見之現象。

    宋朝一方面在北方有強大的遊牧民族勢力,導致邊防壓力非常的大,只能採取防禦姿態。而另一方面,宋朝的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致使以具有盈利性質的民間武術組織如井噴一般的出現。所以在此背景之下,外加朝廷內部輕視武將,提防武將。因此朝廷也只能扶持民間武術組織來抵抗敵對勢力的侵擾和掠奪。

    在文化和思想方面,我們都知道二程的“理學”啟蒙於北宋,成熟於南宋,最終成為了我國古代社會後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在理學思想的薰陶下,以武為修行的“武德”思想也孕育而生。武德教育目的就是讓習武者擁有善惡分明、重義輕利、尊師重道等優良品質。從此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理學的“敬以直內”和“義以方外”的道德修養要求。故而民間習武熱情高漲,民間武術組織如雨後春筍的湧現。兩宋時期的民間武術組織可分為如下幾種:

    1、民兵性質的武術組織。兩宋時期的邊患屬於大問題,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打家劫舍行為,民眾便紛紛結社自保,習武以御強敵,因此湧現出眾多按照民兵標準進行訓練的武術組織,比如下述史料中記載的“忠義社”、“弓箭社”等。

    “河朔之民憤於兵亂,自結巡社”;“福建諸縣,舊有忠義社……量置槍杖器甲之屬。”—《系年要錄》

    “今河朔西路被邊州軍,自澶淵講和以來,百姓自相團結為弓箭社,不論家業高下,戶出一人……人自為戰,敵深畏之”。 —《宋史》

    “弓箭社人依保甲法推賞,準政和保甲格比較最優。” —《宋會要》

    據上述記載,北宋末年,朝廷曾頒佈詔令大力鼓勵人民組建弓箭社,並將組建弓箭社的數量多少與各地方官吏的考核升遷掛鉤。

    “岳飛遣梁興渡河,糾合忠義社取河東、北州縣,……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傑趙文、李進、董榮等破金人於垣曲……金人張太保、成太保等以所部降。” —《宋史:岳飛傳》

    《宋史:岳飛傳》中還曾記載,岳飛曾糾合忠義社聯合抗金,並取得戰果。可見,民兵性質的武術組織和官軍主力配合作戰抵禦外侵也是常態,作用的確不小。

    2、地方自保性質的武術組織。兩宋時期的農民起義相對較多,治安較亂、土匪很多。各地起義軍或土匪沒糧沒餉之時就靠搶,經常搶官府和富戶和百姓。由於官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務較為有限。所以,宗族士紳和地方豪強也只能普遍聚眾練武,以保其鄉里和宗族安全。其實剿滅方臘的並不是梁山好漢,除宋正規軍之外,出於地方自保的武術組織也出力也很大。

    “方臘起桐廬,蔓延新昌,官吏奔竄莫敢當”,邑人董公健“慨慷率子弟聚裡中萬人,駁以紀律,遂破賊”。——《兩浙名賢錄》

    方臘造反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其所到之處屢遭地方習武組織的強硬抗擊,這一點在《兩浙名賢錄》中多有記載。這些地方勢力不但用於自保,還成為朝廷絞殺農民起義的主力,不僅鞏固和加強了宋朝的統治,還不需朝廷供給糧餉,因此宋代地方自保性武術組織得到宋廷的支援。

    3、宗教性質的武術組織。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大家耳熟能詳的少林寺和全真教。少林寺武術相傳是從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來到少林寺之後,僧眾開始研習武術,並逐漸形成了一支保護寺院不受侵擾的僧兵隊伍。民間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等傳奇故事,故而少林和尚習武自古就是人人皆知,少林寺在朝廷和民間的地位都很高。

    全真教是道教的一個分支,全真七子是全真教子弟。全真七子分別創的合法武林門派分別是是:馬鈺創立的遇仙派、丘處機創立的龍門派、譚處端創立的南無派、劉處玄創立的隨山派、郝大通創立的華山派、王處一創立的全真派、孫不二創立的清靜派。這些武林門派基本都是兩宋時期創立的,特別是全真教掌門王重陽本就是文武雙全之才,曾中過武舉人,功夫了得,仕途不順才創立教派。拋開小說不談,全真教眾大規模習武是常態。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也是為了在山中為了防備虎狼盜賊之厄。如下所述:

    “丘處機每日靜坐之餘,還習練武功。他經常手託一巨石下山,回來時再託石上山……至於小石,他能雙手同時發出,擊中數百米以外目標,且百發百中。”——《丘處機略傳》

    雖然少林寺、全真教以及全真教衍生出的諸多合法武林門派在宋朝影響力很大,但卻很本分,從不行造反之事,還多次和朝廷合作,進行剿匪、護邊、維護地方治安等工作,朝廷也對少林寺、全真教以及全真教衍生出的諸多合法武林門派進行賞賜,一般都是賞賜田地、免勞役和賦稅等。

    4、文化娛樂武術組織。經濟繁榮的宋朝出現了一些大城市,如人口達140萬的北宋京城汴梁,150多萬人的南宋京城臨安,都屬當時的大城市。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蓬勃興起。娛樂化的習武賣藝活動也發展起來,並且出現大量的以練武為職業的民間藝人。如:摔跤和相撲的有“角抵社”、“相撲社”、使棒的有“英略社”等。

    綜上所述,兩宋時期的“文強武弱”,主要是弱在統治者的軍事思想、策略和軍隊制度方面,而兩宋得以延綿三百餘年,很大程度要歸功於民間武術組織的蓬勃發展。同時兩宋時期鼓勵民間武術的政策也深刻影響了明朝武術發展。而明朝武術的大發展就是建立在兩宋基礎之上。

  • 18 # 沁說

    宋朝人的娛樂生活還是比較豐富的。宋人孟元老所寫的《東京夢華錄》裡有言:“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蕭鼓喧空,幾家夜宴。伎巧則驚人耳目,奢侈則長人精神。”其間可一窺繁華的商業氣息,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宋代是一個非常具有現代氣質的時代,可玩的方式多種多樣,相比較我們現代人打遊戲看電影泡泡酒吧什麼的,那時候宋人也不遑多讓。踢球(蹴鞠)、打高爾夫(捶丸)、鬥蟋蟀、打馬球、看相撲、放風箏、射弩、鬥茶、商謎(猜謎語)、下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總能找到一款合適的消遣。兩宋除了“積貧積弱”這個刻板印象之外,其實是相當文明開放的。

    蹴鞠

    在宋朝,蹴鞠是個全民運動。大家熟知的高俅,就是因為球技好,得到了宋徽宗的賞識,所以事業上平步青雲。

    南北宋朝廷都設有“皇家足球隊”,任泉和李宗翰演過一個電視劇叫做《一腳定江山》,開頭講1878年英國曼聯球會成立前,在球會興建的工地發現一雙真金打做的靴子,這個靴子來自於北宋仁宗年間,民豐物阜的臨安城。

    主角是蹴鞠名家柳三複之子柳復生,柳三複歷史上真有其人,說柳三複拜見丁謂時,將球拋於空中,一面揖拜,一面用頭、肩、背顛球,球一直未落地。丁謂“大奇之,留為門下客”。劇裡還有個賣燒餅的青年張俊,這個張俊也真有其人,南宋筆記《武林舊事》收錄的一份“皇家足球隊”的首發名單裡,張俊就是球頭。

    在每年的元宵節和清明節,宋人在各地都舉辦蹴鞠比賽。不管是勾欄之地還是酒家茶坊,平常都會組織蹴鞠表演來吸引客源。

    蹴鞠有兩種玩法,一種是白打、一種是築球。白打是觀賞性和表演性質的,兩隊隊員輪流表演花式,比如用身體各個部位顛球保持球不落地。難度係數越高得分就越高。築球像我們現在的足球比賽,是對抗性的,以雙方的球頭射門得分為評判標準,以進球多少定勝負。

    宋時蹴鞠所用的球跟現在的也比較相似,,以牛或豬的膀胱為球芯,充氣後,外面再用12瓣牛皮縫製包住,所以比唐朝用8瓣牛皮包的更圓潤,彈跳性也更好。

    蹴鞠也有各種蹴鞠協會,宋朝最出名的足球俱樂部叫做“齊雲社”,跟郭德綱的“”德雲社”相差一字,不過規矩差不多,入社要正規拜師,才能學藝。“凡教弟子,備酒禮,辦筵席禮物,贈與師父”, 想學蹴鞠手藝還是有付出的,可見當時學蹴鞠還是挺吃香。

    捶丸

    捶丸就跟現在的高爾夫球場不多。捶丸的球,通常用木頭製作,大小類似高爾夫球。此外還有陶球、石球等。球棒由筆直的棒柄和彎曲的棒頭組成,棒頭用牛皮裹住。球棒款式也多種多樣,有適合打直球的攛棒,有適合打飛球的樸棒。

    捶丸也是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的宋人都喜歡的一項運動。普通人玩捶玩規則少一些,所用的球棒也沒那麼講究。在空曠的地方畫上球基,離球基七步到百步間做一定距離球窩,最少的棒數進球窩最多的一方為獲勝者。

    貴族打捶丸就講究得多了,首先要選擇一片有高低起伏、有草皮覆蓋、視野開闊的運動場地,玩的時候規矩也多:“捶丸之式,先習家風,後學體面。折旋中矩,周旋中規。失利不嗔,得雋不逞。若喜怒見面,利口傷人,君子不與也。”

    馬球

    馬球是宋朝的一項貴族運動,因為馬匹都要靠進口,甚至一般貴族大戶出門都是騎驢。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徽宗、宋孝宗,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

    據說自東漢時期已經流行馬球運動,唐時盛行,流傳到宋朝更為昌盛。馬球是用牛皮縫製的,在牛皮裡面填上毛髮之類的東西,成為軟球。

    馬球不僅非常考驗騎馬的技術,對場地要求也很高。韓愈的詩裡寫道“築場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繚逶迤。”就是講打馬球的球場,必須非常的寬敞和平坦,三面圍著矮牆,一面要建有觀禮臺。

    要有品質優良的駿馬,佔地面積比較大且平整的場地,嫻熟的騎馬技術,還有馬球比賽的專用球服、球杆,這些硬性要求決定了馬球是一項只能風靡於上層社會的運動。

    同樣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裡,有記載一場精彩的馬球表演,“先設彩結小球門於殿前。有花裝男子百餘人,皆裹角子後拳曲花幞頭,半著紅半著青錦襖子,義欄束帶絲鞋,各跨雕鞍花韀驢子,分為兩隊。各有朋頭一名,各執彩畫球杖,謂之小打…… 人人乘騎精熟,馳驟如神,雅態輕盈,妍姿綽約,人間但見其圖畫矣。”透過這段描述,可以看到對參賽人數、華美的球服以及球賽過程的重現。

    備註:南宋建窯黑釉兔毫斑碗鬥茶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悠久的歷史文化,早在唐末五代初時,福建地區就開始流行鬥茶的風俗。到了宋朝,鬥茶成為一項日常的休閒娛樂活動。

    茶葉沖泡出來,看它的茶湯、茶色、茶味以及著盞時候的水痕,來品評茶的質量高低。鬥茶的時候,在茶末中注入開水,擊拂之後產生的泡沫在茶盞內壁貼附的時間,(專業術語叫做咬盞)時間越長,水痕出現的越晚,那一方的茶就獲勝。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有記載:“乳霧洶湧,溢盞而起,週迴凝而不動,謂之咬盞。”

    在電視劇《知否》裡邊,注意看的話,會發現茶盞都是深色的,因為宋朝流行喝白茶,用深色的茶具可以凸顯茶色。

    備註:宋 《人物圖》

    在這幅來自宋朝的畫作,可以看到小童正在點茶,後方的屏風上掛著畫,廳前的花瓶裡插滿了花,几案上奉著香爐。點茶、燒香、掛畫、插花,是宋人四大閒雅的生活情趣。

    南宋時期禪剎興盛,慶元皇帝趙擴依史彌遠之奏,仿效印度之五山五精舍,定江南禪寺等級,設五山十剎。這五山十剎也是當時飲茶文化興盛的中心。宋時禪院的飲茶清規,在鎌倉時代引入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中不同的禪宗流派。

    鬥茶的技藝複雜多變,鄉野平民煎茶喝,講究的喝法是點茶。點茶就是將茶放到茶碗內注入熱水,接著用茶匙或者茶筅攪拌後飲用。手法高明的人可以在茶湯裡攪出各種圖案花色,點茶的這種手法,也被做為一種表演技藝。

    結語

    宋朝尚文,在文化藝術方面,可以說是最包容永珍的朝代。宋詞迤邐,和繁榮富足的社會環境離不開。看辛棄疾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描寫元宵之夜的盛況,開放的唐朝尚有宵禁制度,宋朝人卻可以享受燈紅酒綠的夜生活。花燈多如繁星,香車寶馬來來往往,衣著華麗、香氣襲人的美人們穿梭其間,這畫面想想就美不勝收。

    宋朝也沒有嚴格的戶籍保甲制度,你要是穿越到漢代、唐代、元代、明代、清代,就比較碉堡了,因為你想要出門,必須要向戶口所在地開具一張介紹信,沒有過關時就會被抓起來。更嚴格的是農民不能出家門10裡,感受一下,基本上絕大多數人口都是不流動的。相比,宋朝就很自由,愛上哪兒上哪兒去。

    宋朝人比較有錢,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就說:“京城資產,百萬(貫)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正因為經濟上的富足,才催生了宋朝豐富的精神娛樂活動。宋朝的平民,都可以早上出門吃個早點,遛遛狗,插插花,看看錶演,踢個球、玩個相撲,提籠架鳥,宋朝人還愛乾淨,那時候牙刷已經很普及,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一切的文娛需求都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根本上的。

    《清明上河圖》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北宋汴京撲面而來的繁華,宋朝市民的生活透過畫卷栩栩如生,商業氣息濃厚,各行各業欣欣向榮。除了武力值不大行,宋朝人還是挺“好玩兒”的。

  • 19 # 宅心紀

    《東京夢華錄.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官神生日》載:“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生日,多有獻送,無盛如此……自早呈拽百戲, 如上竿、跳索、相撲、鼓板、小唱、彈唱、商謎(有獎競猜活動)、鬥雞、說渾話、雜扮、喬筋骨、喬相撲、雜劇、說書、叫果子、學相聲、裝鬼、研鼓、牌棒、道術之類,色色有之。

    生活在宋朝的人,日子過得很愜意,平日喜歡遊山玩水,得閒在家打打馬(如李清照)。每逢元宵還可以登上宣德門城樓,看看“元宵聯歡晚會”。

    關於遊山玩水,《夢梁錄》中有這樣一句話“西湖畫舫盡開,蘇堤遊人,來往如蟻”,由此看來,那時的西湖就已經是人山人海,估計跟現在假期時有得一拼。

    那時候的社團文化也是相當流行,比如演雜劇的有“緋綠社”,唱曲的有“遏雲社”,喜歡相撲的有“角抵社”,喜歡射箭的有“錦標社”,喜歡文身的有“錦體社”等等。可見,宋朝人的娛樂專案有多麼的豐富多彩。

    除了比較正經的娛樂外,還有些"不太正經"的,就是博戲(賭搏)。宋代的博戲型別有很多種類,球類、棋牌類(打馬,類似於麻將)、色子類、鬥禽蟲(鬥雞)類,還有葉子格(紙牌)等等。南宋的孝宗對博戲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就連歐陽修、李清照這些文人對這些博戲有很深入的研究。只不過,對於當時來說,這種博戲不過是玩玩而已,純屬“雅戲”作恬情之樂罷了。

    這麼多個朝代,比較接近現代人生活的,應該就是宋朝了。估計穿越回去的時候,應該沒啥違和感。

  • 20 # 鄭非夢妙文

    宋朝流行蹴鞠,先從民間流行而後影響到宮廷,成為無論貴族階層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喜歡的全民運動

    說起蹴鞠來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水滸傳》中的高俅,高俅就是透過蹴鞠從一個混跡街頭的混子一步步成為皇帝宋徽宗眼前的紅人,高居殿帥府太尉之職,實現了從草根到高居朝堂之上的華麗逆襲,真可謂是人生贏家。從中也可以看出蹴鞠這項運動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

    蹴鞠是什麼運動呢?我們可以理解為足球的雛形,也就是說我國從北宋就流行踢足球了,可見足球文化在我國是源遠流長,深受大眾的歡迎。直到今天足球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運動,全世界無論何種膚色種族的人都熱愛足球,球迷數量可以用億來做單位。我覺得足球運動如今在世界蓬勃發展,拋開人品不說,高俅應該是為推廣這項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

    就如同蔡京的書法堪稱一流但因其人品太差人們都不屑於收藏其字畫一樣,高俅在足球領做出的世界性貢獻,人們也是刻意淡化了。

    高俅,世界足球運動的開山鼻祖

    高俅這個人,出身於街頭幫閒,也沒什麼文化,肯定是不合格的朝廷大員。他作為世界足球運動的開山鼻祖,完全是因為他高超的球技來取悅於宋徽宗。高俅踢球是有絕技在身的,那就是“鴛鴦拐”。當時宋徽宗還未登基,那時候他還是端王,有一次他組織了一場足球賽跟一群小黃門進行比賽,高俅是觀眾站在一邊觀看。

    一個小黃門大腳開出,足球直奔端王而來,端王沒有接住,這時候高俅一記“鴛鴦拐”將球踢給了端王。端王大喜,於是乎高俅的命運從此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後來,端王當了皇帝就是宋徽宗,於是便抬舉高俅當了殿帥府太尉。沒想到高俅這個大奸臣竟然因為踢球發跡。

    因為高俅是世界上第一個足球巨星,中國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世界足球的發源地。關於這一點有事實確鑿的證據,2004年初,國際足球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看來高俅曾在蒲松齡老先生的故鄉淄博舉辦過多場大型的足球賽事。

    假如高俅在陰曹地府知道現在中國足球的水平竟然如此不堪的話,不得氣得這老傢伙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劉裕會被稱作“皇帝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