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趙斐

    首先相信項羽對於回江東後生存和逆轉的機會是權衡過的,重要的是要結合他本人的性格,一個血性漢子,面對戰敗和虞姬的死,恐怕別無選擇。

  • 2 # 風去了無痕D

    兵家評項羽:有蓋世之勇,卻身勇而心弱。

    項羽,楚國公侯世家,世代貴族。從史書上看,其國雖滅,然而其家未破。故而,族中奴僕隨從皆在。而慕項氏之名而來追隨者,從未絕過。

    所以,項羽就是在錦衣玉食中長大的,聽到的讚譽之音,遠超過批評聲。自少年時起,直至垓下之圍前,就未遇過重大挫折。

    又其人天生神武,勇力絕倫。從軍後,屢屢摧鋒破陣,身歷百戰,百戰百勝,未嘗一敗。故而,驕恣之心,早已深入骨髓。

    而等到他中了劉邦之套,傾其主力精銳,與老劉死磕相持,而忽視了全域性。。

    等回過神來後,卻發現韓信已掃平北方,天下大勢已去。所以垓下之圍,十面埋伏後,當十萬雄兵只餘寥寥百十餘騎時,他的信心早已隨敗局而崩潰,再也無有半份過江東以圖東山再起的雄心了。此時,自刎就是唯一選擇。

    所以,太順風順水了,對人也絕不是好事情。後人嘆曰: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就是為之惋惜的!

  • 3 # 最強大的我們

    首先小編認為這個問題問得有一定的專業性。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項羽為什麼會在江邊自刎而不過江呢。史書上說。他是無顏面對江東鄉親父老。其次為什麼項羽不選擇渡過江去重振旗鼓再決一戰呢?其實我認為他未必沒有再次打敗劉邦的,現在我們都認為項羽是一個悲情英雄。而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更是說明了項羽的為人。

    雖然項羽並未稱帝,但是司馬遷的《史記》中,被列為本紀和眾多帝王並列一起。足以看出對項羽評價之高。其實項羽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的,他完全可以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而劉邦又深知項羽的性格。甚至大丈夫能屈能伸,這也是他後面為什麼能坐上皇位的原因。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劉邦特別的陰險狡詐卑鄙,有一些小手段來爭取皇位,不像項羽那樣敢作敢當,光明磊落。可是偏偏劉邦獲得了勝利。

    打敗了項羽。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項羽有那麼多次機會可以打敗劉邦,而偏偏就放走了劉邦呢?為什麼他屢次被劉邦,直到最後大敗劉邦呢?我認為項羽作為一個統帥來講,不應該錯過眼前的機會。他屢次放走劉邦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他這樣對得起誓死追隨他的將士們嗎?其實我們知道項羽失敗後,其實已經有船隻的準準備接他,可是當項羽來到烏江邊,發現只有數名土兵跟隨他時,他內心是十分痛苦跟糾結的,當然還有一點是他跟他的夫人已經告別了,相信《霸王別姬》大家都看過吧,《霸王別姬》極其生動形象的讓我們彷彿置身當時。還有一個原因是項羽已經答應了鄉親們會帶著他們的子女回到家鄉。可是當他看到身後計程車兵一個個倒下,他還有什麼臉面去見對他如此器重的鄉親父老。先不說鄉親父老是否會原諒他。就當當劉邦的追殺,就會連累他的鄉親父老。因此身處悲傷和絕望當中的項羽選擇了在烏江邊自刎。其實我覺得項羽之前是有能力打敗劉邦。尤其是當時劉邦羽翼未豐。可是歷史無法假設。我們也只有惋惜項羽。

  • 4 # 歷史阿Q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項羽到死的時候才30歲,陳勝吳廣起義,項羽22歲,威震天下的鉅鹿之戰,項羽年僅24歲,就已經“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了,為何他不過江另作他某或是直接逃到荒無人煙的地方隱居,卻選擇了自刎呢?

    項羽22歲時,便指著出巡的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之。”這是典型的初生牛犢不怕虎。項羽24歲時,便與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反秦,就此登上歷史舞臺。項梁是主帥,項羽是副帥。項羽戰功赫赫,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更是創下了戰爭史上的奇蹟。敢於破釜沉舟,毫不考慮退路,這是年輕人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項羽不屑用計,防計、破計意識也淡薄,以至於屢屢中劉邦之計,劉邦的詐降、鴻門宴秘密部署等都得逞了。但是,即便被對方算計了,項羽仍然不屑,故而也不善總結經驗教訓,不能從“吃一塹,長一智”的老話中受益。導致項羽最後敗北的“四面楚歌”,則是中了韓信的計。

    項羽的狂飆性格決定了他的暴起暴落,起如狂飆突起,落也如狂飆驟落。烏江自刎是項羽行為藝術的終點。先是韓信的四面楚歌之計成功地擾亂了項羽的心,也導致了虞姬的自殺。項羽從來不是一個文人,可是這次,他寫下了悲壯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詩慷慨蒼涼無奈,是穿越千古的歷史悲風。“霸王別姬”這最具悲劇感的歷史一幕,亦已成為後世文藝經典。項羽極端而分明的性格和非凡的個人魅力使他天然具備典型文藝形象的各種特質,很容易獲得真性情的文人們的青睞。何況,又有英雄美人的故事,來做了最好的花邊。須知,史冊都是文人書寫的,何況文藝作品。在這方面,劉邦可就吃大虧了,雎景臣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對劉邦極盡醜化挖苦之能事,且毫不客氣地揭其老底。誰讓劉邦不招文人待見呢。

    末路英雄面對所愛的女人,該當何為?虞姬主動做了了結。之後,項羽突圍,東城快戰重新燃起了他生存的希望,他想東渡烏江。可是,烏江亭長停船岸邊的一席話卻使他明白:西楚並沒有失陷!那麼,虞姬豈不是白白死去!烏江亭長說,渡過江東,他還是可以稱王。可是,當初“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巨大的內疚、致命的懊悔、沉重的羞愧以及自尊的折磨,一齊襲來。頭天晚上他剛剛體驗到的一種對他來說是嶄新的情緒——悲哀,再一次佔據了他的心。數年征戰,為人民帶來了什麼?自己又得到了什麼?連最心愛的女人都不能保住!我想,這一刻,他的心境定與賈寶玉大雪中告別塵緣那一刻差不多,悟了,也空了。這時候,他已經無力希圖東山再起了,從不悲哀的人一旦悲哀,便比一般人悲哀得深。人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但英雄往往不給自己犯錯的權力,他們無法為一些或可避免的挫敗而原諒自己。還有,項羽少年得志,一路順暢,是一個缺少挫折歷練的自負驕子,一旦出現挫敗,便承受不了,便需要轉嫁到某一外在因由。他為自己找到的外在因由是:天意。而一旦把失敗歸於天意,他的鬥志便被瓦解了。烏江,是他為自己劃下的一條人格線,一旦跨過這條線,便是苟活。但是,為報虞姬,為謝江東父老,為捍衛“霸王”的榮譽,他寧死留也沒有過江東。

    但劉邦就不大讚同項羽,雖然項羽的英雄氣概無可厚非,令他欽佩不已,但社會是現實的,真性情,誰講誰倒黴。所以,講現實、實用的劉邦成功了,不過這將是另一個故事。

  • 5 # 談今鑑史

    我個人覺得吧,項羽是有一些倔的,而且又遇上了劉邦這個小人

    我們都聽說過,人生做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的一生,可謂是叱吒風雲,沒有受過半點委屈,即使是死了,也要維護自己是的尊嚴,如果活著不能成為一代梟雄,那麼死後也要當鬼雄

    其次,項羽憑藉著自己的實力,闖下一番天地,推翻了秦朝,而即將成為一代君王的時候,劉邦這個找人在其中作梗,但是本來項羽如果回山東,還可以抱住自己一命,但是,他倔的不行,非要去烏江

    結果,最後自刎於烏江,唉,說白了,項羽這時候腦子好像不夠用似的,明明有退路,非要飛蛾撲火,他要是精明一些,就不會被劉邦算計了,你們怎麼看呢

  • 6 # 格子的夏天x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這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那麼,為什麼,已經逃到江邊的他不過河自保呢?為什麼項羽就這麼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呢?

    司馬遷也曾經在書中記載了一些關於項羽的事情,他認為,項羽之所以自殺是因為他自尊心比較強,覺得一路追隨他計程車兵大多都死了,他愧對這些士兵的父母,覺得對不起父老鄉親,雖然,關於他自殺的事情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這種說法被大多數人所認可。

  • 7 # 沉默是金Gold

    項羽自己都說了,天要亡我,非戰之罪。既然認定自己是亡於天命,回不回江東又有什麼分別呢。

    如今,叔叔死了,同伴死了,八千子弟也死了,和他們一起死掉的還有萬惡的舊勢力。現在,只有我一個人還活著。我還有什麼面目去面對那些把自己的兒子親手交在我手上的江東父老呢?家,安好。我回家,只會連累家鄉。舊勢力已經消失了。忠厚長者是一個好人,如果讓他來管理這個天下也許比我還好吧。其實,最後,誰贏了都一樣,只要百姓們過的幸福,我的死活又何妨?想到這裡,年輕人拔出了劍,橫在自己的脖子上,念念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吟罷,劍以沒入喉嚨,年輕人就這樣,倒在了烏江邊,那一年他三十一歲。

  • 8 # 大i錘

    從思維上來說他當時想死,從醫學角度來講,他把自己割了一刀,沒有及時治療所以就死了。[捂臉][捂臉][捂臉]

  • 9 # 悲和影視

    公元前202年,劉邦帶兵追擊東歸的項羽。張良用計使項羽的軍隊陷入十面埋伏,一夜之間十萬大軍只剩下了二十八騎,霸王在告別虞姬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自殺。

  • 10 # 阿叔剪輯師

    殺死項羽的,不是劉邦的千軍萬馬,而是他心中的執念。

    比起戰敗的屈辱,對鄉人的辜負更讓楚霸王難以承受。

  • 11 # 夏末v靜寂

    自刎!

    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圍在該下,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

    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

    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擴充套件資料: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

    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

    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在不利的情況下開始向後後撤,而由兩翼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於垓下。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

    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 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

    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 12 # 紅貓影視

    項羽在自己實力高峰期的時候沒有處理掉劉邦。還是太自負了。後來自稱自己為霸王。劉邦雖然說沒有太多的。本領。但是他很會籠絡人心。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再加上項羽過於自負看不起劉邦,自認為劉邦永遠都不是他的對手,而忽略了百姓對他的支援。最後一戰項羽在烏江。自刎了。[機智][機智][機智][機智]雖然說比較可惜,但是這也教會了我們一個道理。再勇猛的自己只是一個莽夫,建不起一個帝國。

  • 13 # 我就是四阿哥

    公元前202年,劉邦帶兵追擊東歸的項羽。張良用計使項羽的軍隊陷入十面埋伏,一夜之間十萬大軍只剩下了二十八騎,霸王在告別虞姬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自殺。

  • 14 # 森林影吧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項羽是楚國貴族後裔,其祖先項氏多人也是楚國將領。都有萬夫不當之勇,起兵之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有句話說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項羽跟劉邦同樣是胸懷天下,起義反暴秦,話又說回來,人的格局,肚量,決定你能成就多大事業,能走的有多遠,項羽的勇堪稱第一,他視天下豪雄如草芥。所以他至死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擁有天下最強戰力的西楚霸王,最終會輸掉這場穩操勝券的戰爭。

  • 15 # 虐心嚴顏

    張良用計使項羽的軍隊陷入十面埋伏,一夜之間十萬大軍只剩下了二十八騎,霸王在告別虞姬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自殺。

  • 16 # 深漂流記錄

    以司馬遷對待編史態度嚴謹。項羽之失敗,既不在天,也不在劉邦,根本原因還是自身問題。其太過心高氣傲、剛愎自用,缺乏忍辱負重的精神,最終,導致身死。項羽之死,充滿悲壯情懷,數千年來,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吟唱!

  • 17 # 君心影視盤點

    時勢造英雄,項羽就是這樣的英雄,人如果站在起點失敗了大不了從頭再來,但如果是站在頂點那失敗了就永無翻身機會這就是霸王自刎的原因。

  • 18 # 支小妞

    西楚霸王項羽是重傷後自刎的。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在不利的情況下開始向後後撤,而由兩翼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於垓下。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

    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手下僅剩二十八騎。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 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 19 # 鑫麗宸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當項羽來到烏江邊時,有一條船在那裡等他。駕船的烏江亭長大約是一位崇拜項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裡,一心要救項羽過江。他對項羽說,現在整個烏江之上,只有臣這一隻小船,請大王立即上船,漢軍無論如何追不過江的。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完全可以在那裡再成就霸業。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顯然,劉邦是代表著“歷史方向”的,項羽則“不合時宜”。事實上,此後,像項羽這樣傻,這樣天真、任性的英雄越來越少,陰險毒辣的陰謀家和迂腐愚忠的書呆子則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說他的失敗是“天之亡我”,也對。項羽之死,似乎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虎和豹的時代結束之後,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時代。而且,那狼也會退化為狗,走狗。項羽,大約生於公元前233年,死於公元前202年。起兵時二十四歲,是個少年英雄;自刎時三十出頭,是一個男兒告別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齡。項羽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留下了許多故事、傳說、成語,還有許多話題。大家熟知的成語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觀、衣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別姬,以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和“無顏見江東父老”等。最膾炙人口的詩則是李清照的五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20 # 你2月哥

    為何西楚霸王項羽最後死了?根本原因其實是它項羽,秦漢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是古代戰爭勇戰派的傑出代表,項羽的名字,便是英雄和勇氣的代名詞。他擁有顯赫的地位,又懷揣著稱霸天下的雄心。就是這樣一個萬人敬仰的大英雄,卻開篇壯麗結局慘淡,成為性格決定命運的最好例證。西楚霸王項羽的性格,其實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性格導致了他最後的失敗? 1、剛愎自用、心胸狹隘項羽24歲起兵,憑藉其過人的天賦,名滿天下,27歲成西楚霸王。但也許是因為成名過早,使其形成了剛愎自用的性格,聽不進他人意見和建議,不善於識才用才,才使得一些良將如韓信,難以得到重用,心灰意冷,只得離去。也由於他的心胸狹隘,因為黥布託病不出兵,而怨恨黥布,最終使得黥布為劉邦所用。項羽這種“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做法,必然導致自己麾下人才盡失而劉邦座下人才濟濟的局面。人才的缺乏也導致項羽最終的失敗。

    2、崇尚武力、兇狠殘暴項羽的一生,可謂是“成也尚武,敗也尚武”。武力雖使他不畏強敵,終成霸王,最終也使他形成了兇狠殘暴的性格。襄城一戰中,項羽破城後不是立即安撫民心,獲得百姓支援,而是活埋軍民。這不禁讓我想起清初為使漢人歸順,滿族騎兵多次進行大屠殺,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結果換來的並非漢人的俯首稱臣,而是他們的揭竿起義。直到後來康熙改用仁政、安撫漢人後才舒緩滿漢矛盾。但顯然項羽並不知道仁政,他只崇尚武力征服。他這種兇狠殘暴的行為,這種崇尚武力的精神,必定喪失民心,失道寡助。項羽城陽之戰大敗田榮後,再次活埋軍民,導致齊人造反。寡助的項羽必然會輸給得助的劉邦。

    3、致命弱點:猶豫不決猶豫不決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這一弱點在鴻門宴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范增多次暗示項羽要出手制服劉邦時,項羽報以猶豫,最終使劉邦成功出逃。項羽猶豫不決的弱點,使得他錯失殺害劉邦的良機。放虎歸山後的項羽,必定成為老虎的囊中之物。

    而項羽的其他性格,如缺乏遠見和耐心、多疑多慮,不善於隱藏自己等,最終也導致他永失天下。

    在我看來,項羽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天才,過人的軍事天賦,最終敗於性格。為戰爭而生,也為戰爭而亡。

    項羽,與生俱來的霸王,卻終究沒有逃過命運的悲劇......

    舉報/反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玉米種植如何防冶地下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