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行偃1
-
2 # 揚楊劉
這個問題讓我我想到了日本戰國時代的兩位名將,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他們都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一代霸主,一個甲斐之虎,一個是越後之龍,他們的指揮作戰能力都要強於織田信長。兩個人打了很多年,然後就先後都死了,便宜了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他們兩個失去了統一日本的機會。
-
3 # 魔方歷史觀
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
這是一場發生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在這場戰役中,雙方打的熱火朝天,雙方主將也是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將領,而且這場戰役,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著重要作用,這場戰役,就是“長平之戰”。
此次戰役,涉及到的參戰雙方是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也是當時戰國七雄當中的國家,地點是在當時趙國的長平,也就是現在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方一帶。
兩國之戰,也是兩個強國之戰,涉及到的雙方將領,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將領,如白起,如廉頗,而在這場戰役中,背地裡的計謀也是用的淋漓盡致。
不說其他,就說後世流傳中流傳度比較廣的“紙上談兵”,涉及到的是趙國將領趙括,而趙括也是長平之戰中的關鍵人物。
長平之戰初期,趙國將領是廉頗,後秦國利用反間計,讓趙王后期換將領,換廉頗為趙括,而秦國背地裡換將領換為白起,而後來因為這種換將,導致兩國之戰,出現了歷史性的結果。
長平之戰,後期秦國將領白起針對趙國將領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等計策,實行分割攻擊、之後殲滅的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而最後戰爭結果也導致秦國最後坑殺趙軍約45萬。
而長平之戰,也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秦國的獲勝,使得趙國國力衰減,也為秦國後來的統一隻天下起到了推動作用,而長平之戰也是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也是規模最大的大型殲滅戰。
-
4 # 陳健4396
我是陳健,我來回答。
我看到這個題目,,馬上想起來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姜鄧鬥智。
姜維大將軍,在軍師和師父諸葛孔明去世之後,牢記孔明先生的囑託,多次北伐。在文學作品中,被稱作九伐中原。
據《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其中有多次和魏國名將鄧艾對陣,雙方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雙方打得勢均力敵,計謀頻出。
公元255年,姜維乘魏大將軍司馬師生病,帶領夏侯霸、張翼等數萬人攻魏。
一開始,姜維取得了一些勝利。在故關、洮西大敗魏將王經,殲敵數萬,乘勝圍狄道城。
魏主大驚,任命鄧艾出任安西將軍,分三路進至隴西,避開蜀軍,繞道至狄道東南山上,裡應外合,擊退了鄧艾。
110.司馬望要姜維變來,姜維卻要鄧艾出來才變。司馬望道:“鄧將軍自有妙計,不與你鬥陣!”姜維哈哈大笑道;“有什麼妙計,不過教你在這裡與我鬥陣,他自己去偷襲寨子罷了!”公元256年,姜維在駐地被後主封為大將軍。再次北伐,與鄧艾作戰不利,敗歸。
雙方多次交手,互相忌憚,互相佩服。
-
5 # 風聞野趣
很多!
最有名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沒有過司馬懿這道坎,兩人都為此心力憔悴,以諸葛亮病逝而收場。
緊隨其後的姜維對鄧艾鍾會,亦是精彩紛呈,最後蜀主投降後姜維還是用反間計乾死了鄧艾鍾會後同歸於盡。
戰國時期的孫龐鬥智,36計裡有好幾個由此而來。楚漢相爭項羽對韓信,漢武帝時期衛青對匈奴王伊稚邪,都是打了好多年才分出勝負。太多了,因為中國歷史很長,打的仗也太多了。
-
6 # 沉小渣
劉邦和項羽四年之爭,太精彩了。
高歡和宇文泰四次大戰,也很牛啊。
拓跋燾和宋文帝也很有意思。
-
7 # 男兒行原創作者仇聖
沒有實力,計謀是沒有用的。你看金打北宋,蒙古打南宋,滿族打明朝,人家還沒看過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呢,不照樣打敗後者?
-
8 # 正史漫談
南北朝時期,東魏與叛將侯景的渦陽之戰就屬於這種對決。這場戰役中,慕容紹宗、侯景、斛律光、段韶等新老名將鬥智鬥勇,精彩迭出。
慕容紹宗-高歡留下的侯景剋星南北朝時期,宇文泰、高歡兩位梟雄一西一東,各自裹挾皇室元氏,均自稱大魏正統,史書將他們稱為西魏與東魏。雙方常年鏖戰,高歡雖實力佔優,但短期內也拿宇文泰毫無辦法。
公元546年,年老的高歡臥病在床,替高氏經略黃河以南地區十四年的悍將侯景放出狠話:“高王在上,我自然不敢有二心;要是高王沒了,我可沒辦法跟那個鮮卑小子共事!”
他說的“鮮卑小兒”,就是高歡的長子高澄。(高氏其實是漢人,但由於常年在邊鎮,已經明顯的鮮卑化。)
弱肉強食的南北朝時期,悍將造反如同家常便飯,高氏父子對侯景自然早有戒心。同年底,高歡在病榻之上,向憂心忡忡的兒子高澄面授機宜:“侯景掌握河南大軍十四年,平日裡就飛揚跋扈,脫離了我的掌控後,一定會圖謀不軌。以他的能力,當今少有敵手。但除了一個人:慕容紹宗。這些年,我刻意壓制慕容紹宗,就是為了把他留給你,好好栽培成你自己的親信。”
慕容紹宗,前燕名將慕容恪之後,是否真的能壓制侯景?事實還真的沒那麼容易。
以少勝多,侯景擊敗慕容紹宗公元547年春,高歡剛死,侯景就迫不及待的外結南梁,起兵反叛。高澄遵循父親遺命,任命慕容紹宗為東南道行臺,率軍南征。
起初,得知高澄可能派韓軌、高嶽等將領來對付自己時,侯景嗤之以鼻;但最終獲悉是慕容紹宗領軍時,他不禁大驚失色:“是誰教鮮卑小兒派紹宗來的?難道高王還沒死嗎!”
慕容紹宗率十萬大軍南下,首先輕鬆擊敗了前來接應侯景的南梁數萬兵馬,並俘獲了其統帥蕭淵明等眾多將領。
其後,東魏大軍直奔侯景而去,後者率領全部家當--數千車輜重、數千戰馬、將士四萬,退保渦陽,依託渦水對抗慕容紹宗。
慕容紹宗到達渦陽,迅速搶佔上風位佈下軍陣;侯景見狀則堅守不出,一直等到風停後才迎戰。
兩軍拉開陣勢,將要正面硬剛之際,慕容紹宗吩咐將士:“侯景一向很多陰謀詭計,尤其擅長抄敵軍後路,我們要做好應對。”如他所料,侯景果然暗中派出了包抄部隊,不過未能得逞。
雙方正式開打。侯景不愧為久經沙場的名將,面對兩軍數量上的巨大差距,以及東魏軍騎兵較多的優勢,他命令士兵穿著短甲(活動方便)、手執短刀,衝進敵陣後低頭猛砍對方的人腿馬腿。東魏軍猝不及防,全線敗退,慕容紹宗狼狽逃到譙城。
初生牛犢不怕虎,不信邪的斛律光被上了一課在譙城,面對偏將斛律光、張恃顯的鄙視,慕容紹宗略顯尷尬:“我打的仗多了去了,但從未見過侯景這樣難啃的硬骨頭。你們要是不服氣,可以自己出去試試。”
斛律光後來成了東魏/北齊軍隊的頂樑柱,不過此時還是個小角色。他很不服氣,披掛上陣帶著兵馬前去挑戰侯景。臨行前,慕容紹宗再三交待他們不要渡過渦水。
和張恃顯一起帶軍來到渦水北岸後,斛律光隔著河射侯景,遭到了後者的嘴炮攻擊:“好你個愣頭青,我可是你父親的老友,哪有這樣對長輩無禮的?看你這不敢渡河的慫樣,一定是慕容紹宗教你的吧?”斛律光被識破,一時尷尬的啞口無言。
然而侯景可不客氣,他讓自己的神射手田遷隔河回射斛律光,正中其坐騎的胸口;斛律光換了一匹馬躲在樹後面,結果還是被射中,只好灰溜溜的跑回了軍陣,再也不敢出風頭。張恃顯更慘,直接被侯景手下生擒,好在過了一陣就被放了回來。
最終,這二位也步了斛律光的後塵,識趣的跑回譙城。
此時,東魏的另一位統帥段韶想了個陰招,他暗中派人在上游順風放火,意圖燒掉侯景軍營。不過這一招也沒起到作用:侯景率領騎兵衝進河裡晃了一圈上岸撤退,沿岸草地全溼,大火壓根無法蔓延。
軍事能力強悍的侯景,最終敗於後勤和人心就這樣,兩軍相持數月,侯景雖在對陣時未落下風,但由於糧草難以為繼,再加上本身是背叛東魏,道義上不佔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越來越不利。
年底,後經手下大將司馬世雲嚮慕容紹宗投降。公元548年初,雙方再次交戰之際,為了鼓舞士氣,侯景忽悠手下將士,說他們的家屬已經全被高澄所殺;慕容紹宗則對天發誓,聲稱不僅叛軍的家人安然無恙,即使他們自己如果棄暗投明,也會官復原職,既往不咎。
侯景的手下本來就不願投靠南梁,聽到慕容紹宗的保證後,大量將士臨陣投降,餘下的兵馬人心渙散,一時崩潰。僅帶著800人南逃的侯景,則被慕容紹宗放了一馬(事實證明,慕容紹宗這是故意縱虎禍害南梁)。
至此,渦陽之戰以東魏獲勝結束,原本想趁火打劫的南梁政權,不僅賠了夫人又折兵,而且還引了侯景這隻惡虎入室。
各位名將的迥異結局此後,侯景、慕容紹宗、斛律光、段韶這四位在渦陽之戰中登場的將領,步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
渦陽之戰,侯景體現出的軍事才能令人服氣,不過他的人品可就不怎麼地。臭名昭著的侯景之亂,令曾經富庶的南梁江南地區化為人間地獄;然而多行不義必自斃,在陳霸先、王僧辯的打擊下,侯景最終被手下所殺,甚至屍骨無存。
立下大功、被封為燕郡公的慕容紹宗,卻在第二年就死在了戰場上。公元549年,東魏圍攻西魏潁川,引來洧水灌城。慕容紹宗在視察戰場時遇到大風,藏進戰船躲避;戲劇的是,風勢過大,吹斷了系船繩,慕容紹宗的船飄向穎川城;不甘被城頭的西魏軍亂箭射死,一代名將慕容紹宗投水而亡。
在渦陽之戰中還是配角的段韶、斛律光,則成了東魏(北齊)的主心骨,他倆連同蘭陵王高長恭,數次遏制了西魏(北周)的攻勢。然而,在段韶病死後,斛律光、高長恭先後被自毀長城的齊主殺害,曾經實力強大的北齊逐漸衰落,最終被北周吞併。
南北朝時期,連年的無休止征戰,雖然呈現了令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戰役,卻包含著底層百姓的無盡血淚與辛酸。侯景這類殘暴軍閥的存在,更是所處時代的悲哀。
-
9 # 新一歸來
西魏韋孝寬和東魏高歡的玉璧之戰。
高歡是帝王中的龍鳳,智勇雙全,和唐太宗、朱元璋是一個級別的,奈何遇到了韋孝寬。
-
10 # 白丁展季
城濮之戰應該算吧,很少有實力相當的。一般都是強欺弱,春秋還可能有,先是霸主欺負弱國,然後引起兩個霸主國相鬥的,這是有可能的。其他時候很少了。
-
11 # 歷史笑春風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著各種各樣的精彩故事。戰爭故事當然是其中閃亮的明珠。如果說按照雙方都是名將,雙方又打的勢均力敵,計謀頻出的這個條件來篩選,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和司馬懿的對決是最精彩的一頁。
一、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諸葛亮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就盡心盡力的輔佐劉備,為蜀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先是主持政權建設工作,成為蜀漢政權的文臣之首。在他的治理下,蜀漢足兵足食,使劉備免除後顧之憂。
在劉備去世之時,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託孤,以光復漢室為己任。他團結群臣,編練新軍,南下平叛,北上伐魏。終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也不是什麼等閒之輩。他是曹魏家的三世老臣,兩度託孤。他深得皇帝的信任,這時的曹魏皇帝曹睿全力支援司馬懿,對他言聽計從。
司馬懿用兵也是計謀百出。他能夠按照實際的情況機斷行事,一般都能夠取得勝利。在討伐上庸的孟達時,他抓住孟達的誤判,以為自己得知孟達造反的訊息後要上奏皇帝,往復需要一個月時間。於是不向曹睿報告就馬上出兵,在孟達完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就包圍上庸。又因為自己兵多糧少,日夜圍攻,十幾天就平定了上庸,斬了孟達。
在討伐遼東公孫淵的時候,他根據自己兵少糧多的情況,和公孫淵相持,待到公孫淵糧盡之時,一鼓作氣消滅了公孫淵。
諸葛亮和司馬懿正是一對旗鼓相當的對手,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兩人的碰撞激起了明亮的火花。
二、諸葛亮兵出斜谷。
這一次北伐,諸葛亮已經身體多病,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因此,為了這一次的北伐,諸葛亮做了最大的努力,傾盡了最後的心血。
首先,他和東吳聯絡,約定和東吳一起出兵伐魏。東吳同意諸葛亮的請求,出動十萬大軍,兵指合肥。
其次,這一次諸葛亮動員了最大的兵力。蜀漢本來有十二萬左右的兵力,每一次諸葛亮北伐都只帶三分之二的兵力,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輪替。這一次,諸葛亮帶領了十萬人馬北伐,企圖畢其功於一役。
第三,諸葛亮對於往次北伐屢屢因為糧食問題而撤軍的情況,製造了木牛流馬,利用斜谷的水路運輸,保證了後勤供給。
而司馬懿這一方面,在上一次諸葛亮北伐撤退後,司馬懿判斷諸葛亮再次北伐要在三年之後了。於是司馬懿在關中大開屯田,積聚了大批糧草,解決了後勤問題。
在這次諸葛亮出兵時,司馬懿已經有所準備。而曹睿也給司馬懿下達指示,說:
“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走而追之,全勝之道也。”
這樣,司馬懿就採取防禦為主的策略,企圖和諸葛亮相持,以達到不戰而使諸葛亮退兵的目的。
三、渭水交鋒。
諸葛亮兵出斜谷後,曹魏軍中對諸葛亮的用兵方向有所爭議。諸葛亮先屯兵於渭水南原,曹軍將領想屯兵渭北和諸葛亮相持。司馬懿認為渭南富庶,不能讓諸葛亮佔據。因此背水屯兵渭南。
接著,司馬懿判斷諸葛亮下一步的行動說:“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後來諸葛亮果然上了五丈原。
這裡,司馬懿判斷諸葛亮無勇是故意說的大話,用以安定軍心的。諸葛亮的軍隊騎兵缺乏,戰鬥力不強。他所倚靠的主要是優越的山地步兵。這使得他不願意突入平原地帶,和司馬懿的優勢騎兵作戰,而是在山地丘陵一帶引誘司馬懿決戰。
司馬懿看出這一點,當然也不會輕易把兵力投入山地丘陵地帶,去上諸葛亮的當。因此才說這種話來穩定軍心。
接下來,諸葛亮企圖偷渡渭水,襲佔北原。此舉又被司馬懿手下的郭淮識破。他勸司馬懿說:
“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司馬懿接受了郭淮的建議,派郭淮屯紮北原,擊退了諸葛亮的軍隊。
過了幾天,諸葛亮又派大批兵力向西進發。但是,他的聲東擊西的計謀又被司馬懿識破。司馬懿判斷諸葛亮企圖襲擊陽遂,便派兵防守陽遂,打退了諸葛亮的進攻。
經過幾番較量,雙方都沒有能尋找到打破對方的機會,戰局遂進入了相持狀態。
四、相持五丈原。
諸葛亮想盡辦法企圖誘騙司馬懿出兵應戰,可是司馬懿總是不上當。於是諸葛亮又使出了激將法。他派使者,將一套女人穿戴的巾幗首飾送給司馬懿,當眾對他侮辱,以圖刺激他和他的部下出戰。
司馬懿先是接待蜀軍的使者,他並不問其他的事情,只是閒聊一些瑣事。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由此,司馬懿更堅定了持久不戰的信念。但是,他手下的將領忍受不了這種侮辱,都要求應戰。如果他強行壓制,會動搖軍心。於是,司馬懿上表曹睿要求出戰。曹睿見表後,派“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來諸葛亮再次挑戰時,司馬懿裝模作樣的發怒要應戰,被辛毗持節立於營門而制止。
諸葛亮見無法讓司馬懿出戰,便針對曹魏方略裡面判斷蜀軍“糧盡必走”的觀點,在關中開展屯田。他企圖用屯田的方法來解決蜀軍的糧食供應問題,同時打破曹魏的方略,逼迫司馬懿出戰。
但是,司馬懿知道諸葛亮身體不好,不能久持,根本就不與諸葛亮交鋒,不給諸葛亮一點機會。最終星落五丈原,諸葛亮病死軍中。
五、死諸葛走生仲達。
諸葛亮病死前,對蜀軍的撤退做了部署。當蜀軍燒營而退的時候,百姓向司馬懿做了報告。於是按照曹魏預定的“走而追之”的方案,司馬懿對蜀軍進行了追擊。
但是,就在司馬懿追上蜀軍的時候,蜀軍的楊儀命令蜀軍列陣,擺出好像是要進攻司馬懿的樣子。司馬懿以為自己中了諸葛亮的誘兵之計,馬上退兵了。
就這樣,按照諸葛亮生前的部署,蜀軍在楊儀的指揮下,結好陣勢,撤回了蜀國,沒有遭受一點損失。司馬懿在巡視諸葛亮的營地後,判斷諸葛亮肯定死亡,再追也已經來不及了。後來老百姓傳說“死諸葛走生仲達”。而因為蜀軍撤退而如釋重負的司馬懿也不以為忤,笑著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結語: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當時的著名將領,他們的謀略都不相上下。在他們的多次交鋒中,幾乎都是處於一種相持的狀態。
但是,這種相持狀態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在雙方相持的波瀾不驚的局面下,暗流湧動,雙方都在尋找著給對方一劍封喉的機會。正是因為如此,雙方鬥智鬥勇,給我們演出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人間活劇。
-
12 # 漢史趣聞
孟良崮戰役就是這樣的一場偉大的鬥智鬥勇的戰役。而且雙方的將領,也都是當時的名將,一個就是國民黨高階將領張靈甫,另一個就是華野軍的粟裕將軍。
大家都知道孟良崮戰役本來是張靈甫發動的,他發動這一次戰役,就想要讓自己帶來的七十四師作為誘餌,然後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引誘到孟良崮來。
當粟裕的華野軍真的到來之後,蔣介石就會派其他的國民黨軍隊,從最外層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包圍。
這樣張靈甫就可以從裡往外打,然後其它國民黨的軍隊從外往裡打。很大程度上,這個戰役一旦打響, 好像粟裕的華野軍想要取得勝利真的是太難了。
畢竟這是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站看的戰役。
當然了這僅僅是一個計劃而已,往往計劃和真正的戰鬥是不一樣的。真正的戰鬥,是有可能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的。
當時張靈度帶領的七十四師,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他們的武器裝備,士兵素質都堪稱的上精銳之師。
這也是張靈甫敢帶領著七十四師孤軍深入孟良崮的原因。
可是,令張靈甫想不到的是,這個計劃裡真的是漏洞百出,在他明白這些漏洞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
他只想到了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引誘到孟良崮,但是,他沒有想過若是國民黨的援軍還沒有趕來之前,自己就被粟裕的華野軍給殲滅了。那自己不就是屬於主動作死了嗎?
當粟裕知道張靈甫帶領著七十四師來到孟良崮的時候,他知道這個是一個圈套,甚至他敢打賭,在張靈甫看來,粟裕就不敢給自己來孟良崮一戰。
畢竟張靈甫看來,華野軍的勢力和自己相比還是差很遠的。
但是,粟裕偏偏就選擇了去孟良崮,不但要去而且要把所有的華野軍都帶上,只有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殲滅,然後從容的撤離。
當然了若是想要把這一次戰役打贏的話,也是充滿著各種風險的,很大可能上也有失敗的可能。畢竟要對陣的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
當粟裕的華野軍來到孟良崮之後,雙方開始交戰,這時候張靈甫才知道自己輕視了華野軍,原來華野軍的戰鬥力竟然如此的強悍,他們僅僅用四天的時間,就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殲滅了。
還有張靈甫沒有想到的是,那些國民黨的援軍,也沒有按照原計劃到達。正是他們沒有到達,所以,張靈甫的七十四師抵不過粟裕的華野軍,然後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據說這個孟良崮之戰,剛剛結束也就是四個小時,國民黨的援軍也就到來了,可是,這個時候粟裕的華野軍早已撤走了。
你說這個戰役打的是不是勢均力敵,是不是計謀頻出,是不是經典萬分。
-
13 # 史學達人
我們都知道蔣介石有一個十分重視的將領叫陳誠,在蔣介石眼裡看來陳誠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名將。
尤其是到了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更把陳誠當作是全國“剿匪”總司令。
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陳誠和粟裕將軍的之間的較量吧。
儘管說陳誠大權在握,頭上頂著各種很牛的頭銜。但是,他和粟裕將軍之間較量起來,跟粟裕相比,還是差了很多的。
因為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真的是打了太多的勝仗了,陳誠對粟裕不得小心應對。
本來一開始陳誠是想要用三到六個月的時間,來消滅共產黨的。
但是,事實上華東地區上,僅僅粟裕的一個華野軍,就讓國民黨損失慘重。來自於華野軍的打擊,讓陳誠明白了一個道理。
也可以說他是被華野軍給徹底的打醒了,想要消滅共產黨,根本是不可能的,不要說三到六月了。
就是三到六年的時間,都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那時候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打了蘇中七場戰役,而且全部取得了勝利,這個戰役在歷史上被稱為蘇中七戰七捷。
粟裕的勝利,對於陳誠來說就是一種恥辱。一開始粟裕勝利,陳誠失敗蔣介石還是可以容忍的。
但是,當粟裕佔領了臨沂之後,蔣介石就徹底的容忍不了了。
畢竟臨沂是軍事要塞,是進入華東地區的門戶。
當粟裕的華野軍佔領臨沂之後,蔣介石給陳誠下了命令,讓他無論如何不管付出任何代價,都要把臨沂給奪下來。
這時候的陳誠,已經不能不小心應對了。為了能夠拿下臨沂來,陳誠派了四路大軍,直撲臨沂而來。
看到如此氣勢洶洶的陳誠,粟裕想到的是,不和陳誠硬拼。畢竟我們只有留住人,才能奪取最終的勝利。
城市是死的,暫時給到他們,大不了我們在重新奪回來就可以了。
在得到黨中央的允許之下,粟裕打算給陳誠一份大禮,表面上粟裕是把臨沂讓給了陳誠。
但是,事實上粟裕帶著全部華野軍,已經到了魯東北地區。
在這裡粟裕打了幾場勝仗,消滅了幾十萬國民黨的大軍,最終還取得了萊蕪戰役的偉大勝利。
蔣介石更是對陳誠恨鐵不成鋼。
可是,此刻的他在想派人去魯東北支援,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這時候魯東北的廣大地區,都已經掌握在了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的手手裡。
你看這就是名將陳誠和粟裕將軍之間的較量,幾乎每一次粟裕都能夠走到陳誠的前面,大概這就是粟裕將軍能夠戰勝陳誠的原因。當然了他們之間的較量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
14 # 袁衛宇
西晉名將羊祜在鎮守荊州時,遇到了東吳最有謀略的大將陸抗。羊祜一開始不知道陸抗的實力,在和陸抗進行試探性交手之後,羊祜覺得自己無法戰勝陸抗,於是他給晉武帝上書,稱東吳有陸抗這樣的名將,整個西晉都沒有人可以挑戰他。只有陸抗還活著,就請西晉暫時不要伐吳了,晉武帝同意了羊祜的請求。
其實當時雙方的實力,應該是勢均力敵,羊祜無法戰勝陸抗,陸抗也無法擊潰羊祜。羊祜和陸抗棋逢對手將遇良材,雙方沒有在戰場上廝殺,而是在謀略上互相過招。
羊祜約束自己的部將,不要越過邊境去襲擊東吳部隊,也不要騷擾東吳的邊境居民。如果有東吳的人迷失方向,誤入羊祜的轄區,羊祜也會安全得把對方送回吳國。
某次陸抗生病,羊祜得知訊息後,派人送藥過去。陸抗拿到藥以後,部將懷疑是毒藥,要陸抗都扔掉,陸抗說“羊叔子是不會害人的。”就把藥給吃了。
陸抗病好以後,派人送了一罈美酒給羊祜致謝。羊祜陸抗拿到酒以後,部將懷疑酒裡有毒,勸羊祜別喝,羊祜說“陸抗怎麼可能害我。”然後一飲而盡。
雖然羊祜和陸抗分屬敵對陣營,但還是惺惺相惜。兩個人在荊州對峙時,一直很安靜祥和,幾乎沒發生過什麼戰爭。
陸抗死後,羊祜上書晉武帝,可以開展伐吳行動了。不過當時羊祜病入膏肓,無法以總指揮的身份領導西晉滅吳行動,於是羊祜向晉武帝推薦杜預接替自己,並把自己的滅吳戰略計劃交給杜預,晉武帝同意了。
杜預接替羊祜以後,按照羊祜制定的滅吳戰略,大獲成功。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西晉滅吳以後,晉武帝手舉酒杯,流著眼淚說:“這都是羊太傅的功勞啊!”
-
15 # 尚書留顏
你這樣一說,我就想起了南北朝時期,北齊開國者高歡和北周名將韋孝寬的玉壁之戰。那真是什麼招都用過了,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攻堅戰
-
16 # 天地小胖
都是東方的,說說西方的吧 沙隆會戰 雙方是西羅馬阿契斯和匈人阿提拉。還有維也納之戰。這兩場真的血腥無比,蕩氣迴腸。當然還有坎尼會戰和馬略對三大日耳曼三大蠻族的戰鬥,這兩場也精彩無比,但是存在一方的謀略不足情況。
-
17 # 無風的江南
我發現有些人答覆的都有些偏題了!
題主的意思雖然不是太明確,但是我的理解,他大致指的是那種梟雄之間,計謀戰略戰術的頂級較量,並且他說的很明確,是勢均力敵,
而下面舉例中,有人把近現代的一些將領之中的戰術性較量,也拿來當成例子,
-
18 # 栞10782440
多了去了 中國的不說了 上面的朋友都列舉了 西方世界的
漢尼拔對西庇阿 坎尼戰役和扎馬戰役 決定了羅馬和迦太基的命運
凱撒對龐培 都是羅馬能打的名將 法薩盧斯會戰 凱撒揚名立萬 從此後羅馬共和完了
普瓦提埃戰役 鐵錘查理對阿拉伯統帥阿卜杜拉拯救了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布汶戰役 法國國王費力二世對神羅皇帝奧托四世 法國成為西歐支配強權
拉文納戰役 法國名將義大利之雷加斯東對西班牙統帥科卡納 結果 法軍勝 但加斯東戰死 法國再沒能打的 西班牙支配義大利
呂岑會戰 偉大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對波西米亞梟雄 結果 瑞典勝利 但古斯塔夫戰死 瑞典的威力在中歐一百年才消散
納爾瓦會戰 瑞典天才查理十二世對沙皇彼得大帝 神他媽居然瑞典敗了 從此後瑞典退出列強舞臺 俄國開始成為歐洲的噩夢
安卡拉戰役 土耳其雄主巴耶濟德對中亞征服者帖木兒 結果 土耳其可憐的君主被俘虜 羞辱至死 奧斯曼帝國的霸業推遲了100年
算了 太多了 不想打字了
-
19 # 帝國烽火
淮海戰役是一場發生在中原地帶的大決戰,以劉伯承、粟裕等人為首的解放軍60萬人與杜聿明、黃百韜、黃維等諸多國民黨重要將領率領的80萬軍隊進行的大決,戰爭的結果是解放軍以少勝多,其中雙方將領的謀劃在戰爭過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雙方將領都是名將,對於他們的介紹和傳說一直廣為流傳,這次我們就主要講一講淮海戰役期間雙方將領的博弈。
圍殲黃百韜背後,杜律明的救援與毛主席奇兵的博弈。粟裕將軍率領華東野戰軍將黃百韜包圍之後,黃百韜展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足足堅持了十幾天。國民黨方面為了解救黃百韜,特意將杜聿明從東北再次調回徐州戰場主導國民黨部隊,杜聿明指揮實力強大的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從徐州前往解圍。
杜聿明在強攻不見成效的情況下,決心讓74軍從側翼的潘塘迂迴華東野戰軍側後方,一舉突破解放軍的阻擊陣地。潘塘當時處在一個不容易注意的角落,但是遠在中央的毛主席卻注意到這個地方,他給粟裕將軍發電報分析認為“黃百韜已經是強弩之末,定然不會長久,要求華東野戰軍派遣一支部隊由潘塘繞到國民黨東援部隊的側後,計劃在圍殲黃百韜之後,在一鼓作氣吃掉杜聿明的救援部隊。”
雙方的部隊就這樣同時像潘塘出發,最終在潘塘相遇,雙方經過幾天的激戰都沒有能達到戰略目標,我軍在殲滅黃百韜集團之後主動撤退。國民黨部隊在淮海戰役開始便損失了一個強大的兵團。
阻擊黃維兵團,劉帥靈活用兵與黃維墨守成規的較量;淮海戰役爆發之後,本來隸屬於國民黨華中力量的12兵團,在蔣介石的調遣之下進入到淮海戰場。12兵團是由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發展而來,擁有強大的機械化能力,是不可小視的一股力量,為了阻止12兵團過早的加入戰場,中央命令中原野戰軍進行阻擊。
中原野戰軍在進入大別山之後重武器損失殆盡,人員也縮減,當時只有12萬人左右與國民黨12兵團旗鼓相當。劉帥接到阻擊任務之後,深感責任重大,所以將靈活用兵發展到極致。
劉帥採用多段阻擊,次第消耗的策略,讓12兵團行動遲緩。就在12兵團的部隊依靠機械化優勢突破中原野戰軍的防線時候,劉帥安排部隊利用準備好的船順風而行,一夜之間有跑到了12兵團前面進行阻擊。
黃維則完全沒有劉帥的靈活,他不懂變通,只為了執行蔣介石解救黃百韜兵團的命令,卻不知道自己已經逐步的落入了中原野戰軍佈置的口袋,最終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將國軍第12兵團包圍於宿縣西南之雙堆集。
圍殲杜聿明,粟裕將軍與杜律明的路線博弈;黃維被包圍之後,杜聿明帶領30萬部隊在徐州固守,孤城豈能堅守,如何突圍就成為了杜聿明必須考慮的事情,當時擺在杜聿明面前有三條路,一條路是走沿海,用船運走;第二條是走兩淮,但是兩淮水網密集;第三條是走西南沿永城、渦陽撤退。
關心杜聿明走那條的不僅僅只有杜聿明,還有華東野戰軍的軍事長官粟裕將軍,雙方的博弈就此展開。1948年11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杜聿明故意放風說他會率領部隊走兩淮,因為他對“郭小鬼”不放心,但是杜聿明內心實際想法是走西南線路。
粟裕將軍接收到內線傳出的訊息是杜聿明率領部隊走兩淮,但是粟裕將軍對此很是懷疑,他認為海運國民黨沒有這麼多船隻,走兩淮又是水網密集,只會將杜聿明的機械化兵團陷入泥淖之中,所以他斷定杜聿明會走西南路線。
這一場博弈最終粟裕將軍取勝,1948年11月30日放棄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渦陽撤退。粟裕將軍指揮華東野戰軍以7個縱隊30萬人發起追擊、攔截。最終將杜律明包圍在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
淮海大地上的硝煙已經消散了70多年,但是那片土地上的故事依舊在延續,願中華大陸上再無戰鬥。
-
20 # 指點知史
鉅鹿之戰中交戰雙方都是名將。
首先,楚軍統帥為西楚霸王項羽,是當時西楚軍中的名將;秦軍的統帥秦將王離,章邯也是秦朝最著名的名將。其次,楚軍與秦軍在戰場交戰之初雙方都互有勝負且雙方軍隊實力皆旗鼓相當都是歷經百戰的悍軍。
拿雙方參戰軍隊的背景履歷來說,鉅鹿之戰中交戰雙方參戰軍隊數量都達到了頂峰。秦軍中秦將章邯與秦將王離兩人兵合一處參戰軍隊達四十萬人之多且這四十多萬軍隊皆為秦朝的精銳部隊,其中秦將章邯的二十萬刑徒軍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而且還撲滅了另外幾個起義軍勢力可以說是非常強悍了,秦將王離更不用說了,他也是一名猛將他也撲滅了幾股起義軍勢力;而項羽的西楚聯軍也號稱有二十萬人之眾,其中楚軍五萬其他諸候聯軍也有十餘萬人也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旦項羽的西楚軍在攻擊秦軍的戰鬥中也斬獲不小,秦將三川郡守李由就是被項羽所殺西楚軍的戰鬥力也自然不用說,雙方軍隊在氣勢上和戰鬥力上可以說是不相上下了。
然後就是雙方主將都為了打贏這場仗,而各自使計謀來為自已扭轉戰場形勢,首先項羽西楚軍在渡過黃河馳援鉅鹿戰場的同時,項羽向全軍下達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命令,即讓全軍輕裝上裝以更快速度馳援鉅鹿並同時讓全軍斷絕後轍之路以鼓勵大家拼死殺敵。而秦軍方面,秦將章邯以秦將王離的軍隊為先鋒力擋項羽軍,章邯令所部軍修糧倉以供秦將王離軍的後勤供應及撤退後路。隨後項羽又使計奇襲章邯軍保護的甬道致使王離軍的後勤供應補給斷絕,秦將王離的後勤保障喪失秦軍大敗,秦將王離兵敗被俘,另外秦將涉間自殺,秦將蘇角被殺,王離軍二十多萬軍隊被項羽的西楚聯軍攻殺幾近全軍覆沒,雖章邯率軍極力拼死相救但無計於事,章邯軍退卻。鉅鹿之戰以項羽取勝而告終。(鉅鹿之戰解圍後章邯曾以詐降項羽之計以報鉅鹿之仇,但被項羽識破)
回覆列表
答:有!
太和二年(228年)年初,張郃在街亭之戰中獲勝與此同時曹真與郭淮率軍在箕谷打敗趙雲、鄧芝的偏師,諸葛亮撤軍後,曹真認為諸葛亮不久必進攻陳倉,於是派郝昭和王雙守陳倉,並修築陳倉城。
諸葛亮自以為幾萬兵馬,而郝昭才有一千多兵眾,又估計東來的救兵未必就能趕到,於是進軍攻打郝昭,架起雲梯,雲梯燃燒起來,梯上的人都被燒死,郝昭又用繩子繫上石磨,擲擊漢軍的衝車,衝車被擊毀。諸葛亮就又製做了百尺高的井字形木欄,以向城中射箭,用土塊填塞護城的壕溝,想直接攀登城牆;郝昭又在城內修築一道城牆。諸葛亮又挖地道,想從地道進入城裡,郝昭又在城內挖橫向地道進行攔截。諸葛亮又用衝車,但被打折。晝夜攻守相持了二十多天,諸葛亮仍無法攻下,此時曹真派遣費曜領援軍到來,諸葛亮唯有退軍。這場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使用點火的箭的記錄,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也成了漢語“火箭”一詞在歷史上的首次出現。
勢均力敵談不上,郝昭郝伯道,智勇退諸葛,雙方堪稱妙計連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