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爾大大

    說下我個人看法,趙佗之所以不回救秦國是因為當時他自己的實力,在劉邦和項羽面前根本不夠看,實力不濟,回去不但救不了秦國,反而把自己也搭上了,而且當時天下大亂,他自己有機會稱帝,所以更不會冒險回去救援秦國,另一方面,趙佗當時所在的廣州並沒有受到戰亂波及,南海郡尉任囂臨死前囑託趙佗“秦王無道,中原要亂,番禺有天險可守,疆域有數千裡之廣,又有華人輔助,可以立國”,所以趙佗為防止中原軍隊進入嶺南,又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趙國。

  • 2 # 歷史新人小Q

    在秦始皇死後由於接班人秦二世胡亥的暴政引起了個地武裝起義,這時各地君侯佔山為王。趙佗原為秦朝將領,與任囂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亂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那麼趙佗本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名忠將為什麼秦始皇死後立馬倒戈自立為王是他不想回援秦國還是早就已有自立之心了?我想也不是趙陀真的就不想回師救援秦帝國吧他自立也是不得已的苦衷吧!

    沒有支援秦國的原因

    1,從前209年爆發陳勝吳廣起義到前206劉邦攻入咸陽,一共只有3年時間.決定秦命運的當屬前208年的鉅鹿之戰,這時間就更短了,才2年,沒有記載說2世沒有詔令趙陀率嶺南秦軍北上救援,就算2世在看見鉅鹿戰敗之後,急下令趙陀增援,從當時的交通水平,命令從咸陽到廣州,在在趙陀準備好出發北上到達關中地區救援,2年的時間根本就不夠.

    2.秦從前219年開始起10萬秦軍對南越地區進行征服戰爭,直到214年才基本平定南越,在前208年,只有短短六年時間,我想,秦軍在南越都尚未站住腳,如果此時將秦軍主力調回北上,可能連南越地盤都沒了.

    雖然趙陀的秦軍只有10萬眾,但是,這10萬人,絕對不會是章邯所率領的那30萬囚徒秦軍的素質.既然秦始皇會選擇這10萬人南下到南越那種當時還是絕對的不毛之地.就已經能說明,這支秦軍隊伍,肯定是參加過秦兼併六國的精銳中的精銳.拋開當時的地理背景來說,如果這隻秦軍與20萬的項羽劉邦軍作戰,勝利也不會困難.只是由於初佔嶺南地區,無暇他顧,沒有北上而已.否則,就算出於趙陀的私人目的,北上中原與農民軍搶棋盤,也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我認為趙陀沒有北上救秦,主要就是以上2點原因.

    在嶺南自立為王審時度勢

    按照《史記·南越列傳》的說法,當時南方軍團歸南海郡尉任囂指揮,任囂將死的時候,將屬下的龍川縣令趙佗找來,對他說:“聽說陳勝等發動了叛亂,秦朝推行暴虐無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對此感到怨恨,項羽和劉邦、陳勝、吳廣等,都在各自的州郡,同時聚集民眾,組建軍隊,象猛虎般地爭奪天下,中原地區擾攘動亂,不知何時方得安寧,豪傑們背叛秦朝,相互對立。任囂將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的謀劃;並當即向趙佗頒佈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囑咐他“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華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為秦政無道,所以不救秦軍而且還坐視不理。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不久就自立建國,稱南越王。

    趙佗從公元前219年作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萬大軍的副帥,一直到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去世,一共參與治理嶺南81年。其間由於他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並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 3 # 阿抖講歷史

    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拙見,趙佗認為農民軍是種典型的社會治安問題,章邯組織的囚徒軍團足己治理好社會治安。因為秦商鞅變法中確立了,立軍功可改變人生的基本國策,在沒有科舉制的時代,這一制度很有巨大的誘惑力,特別是對當時的囚徒更有效,所以,能讓秦國的章邯組建的囚徒軍團迅速成為虎狼之師原因就是秦的這一政治軍事體制。這一體制的優越性在秦滅六國,建立秦朝中得到證實,因此,秦朝各軍團長都非常自信的認為,農民軍不可能比六國的正規軍強,“殺雞就不用宰牛刀了”。在章邯幹掉梁項一戰後,更堅定這種想法。

    2.當時南越,地域廣闊,得來不易,兵佔不久,兵力分散,民心未定,一但北救,地方軍民勢必奪回越地,秦徵南越的革命成果將前功盡棄。

    3.天下苦秦久矣!秦朝暴政,朝政不穩,出於私心,觀望局勢,伺機而動。

  • 4 # 百勝軍節度使

    道路險阻而遙遠是一個大問題,其次是趙佗等人的野心。第三則是當地越人土著的威脅。

    作為縣令的趙佗遇到了歷史性的機遇:秦亂,他的上司任囂病得快要死了。“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華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 5 # 昭武十八年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中原大地一片混亂,此時的秦國岌岌可危,而遠在南方的趙佗坐擁五十萬大軍卻沒有回援,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1.首先我們考慮到古代統計時總是號稱百萬這樣的事,我們先給五十萬打上個問號?

    其次,由於古代交通運輸不便,糧食軍械等物質需要專門的民夫來運送,而這類人也是歸類到大軍中,但是他們並不承擔作戰任務,而一個士兵通常需要三到四個民夫做後勤保障工作。由此可以假設一下,可能號稱的五十萬大軍其實就只有十萬左右,那如果回到中原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2.明確一下秦軍的任務,始皇帝下達的任務是駐紮以及開發嶺南,公元前223年始皇帝派遣秦軍對嶺南進行征服戰爭,直到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平定嶺南地區,隨後秦軍就地駐紮,擔負起了開發的責任。隨著後期移民的到來,秦軍在當地基本上已經成家。而且秦軍連續征戰多年,士氣也是一個大問題,甚至連趙佗都已在當地娶妻,試問,又有多少人願意返回呢。

    3.在秦二世胡亥即位的時候,秦帝國內部爭鬥不斷,許多將領因此喪命,趙佗作為趙華人,長平之戰四十萬的血光還在眼前,自然不可能死心塌地的為秦國賣命,而且中原混戰異常激烈,出於自保心理,不願返回,放在無論誰奪得中原霸權,都會對趙佗進行招安。

    4.最重要的是,秦國滅亡的時間太快,來不及救援,在章邯戰敗之前,秦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古代交通十分不便,更別說是還未開發的嶺南地區了,等到趙佗發現秦國需要救援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關於趙佗不回軍救援的好處,這裡只簡單的說一下:1.控制了嶺南地區,天高皇帝遠,誰也管不了。2.不管誰在中原當皇帝,都會對趙佗進行招安。

  • 6 # 縱情山海間

    大家都知道,秦國自從商鞅變法開始,花了近百年的時間的才一統天下,威服四海。而秦朝,這個始皇帝一手締造的王朝,才過了短短的十四年,就滅亡了。

    那麼南方的五十萬軍隊為什麼沒有在天大大亂的時候回師救援呢?

    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距離原因大家都知道當時趙佗駐軍在今天的廣州一帶,距離咸陽大概距離有將近兩千公里,就算日行百里,加上南方氣候多變,道路崎嶇,趕回去也得也得好幾個月,根本來不及回援。

    第二:秦軍平定嶺南之後好多軍士都和當地女子通婚生子,當兵為了什麼,建功立業,結婚生子,打下南越之後,這裡的資源得以分配,金錢,美女等等,士兵滿足樂不思蜀,誰願意回去中原跟叛軍拼個死活。

    第三:周邊形式不允許秦軍回援,當時的南越地區周邊三郡剛剛平定下來,只怕秦軍剛走,這些個南越土著就要造反了,到時候只會進退兩難,後方有狼前方有中原亂軍,必敗無疑,趙佗不敢冒險。

    第四:趙佗可能存在私心,趙佗本就是趙華人而且手握五十萬大軍可想而知,怎麼可能沒有另起山頭的想法。

    從當時任囂叮囑之後,有舊秦軍官起鬨想回去平叛,趙佗把這些人都殺了,殺雞儆猴,殺一儆百。也就沒有人再敢說回援了。

    第五:朝中政治昏暗,早已經不是秦始皇時期那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救了秦朝可能也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還另外一個原因是野史記載的說是秦始皇曾經在江湖術士推算過大秦的國運,算出他身死之後秦王朝會天下大亂,百越之地也將丟失,無數將士就要白白犧牲。於是秦始皇就下秘密下詔,命令不論朝中發生什麼事,征戰南越的軍隊都不能離開南越,哪怕是發生動亂。這個密詔犧牲了秦朝國運,卻保住了華夏的運勢,使得百越之地乃至海南,永久的屬於中國。這段屬於也是,看看就行了!不過還是蠻感動的!

  • 7 # 藍天影視精剪

    原因一:許多士兵已經與當地的女子成家,不願意打仗

    原因二:路途太過於遙遠,而且也沒有那麼多的糧草可以供給大軍

    原因三:趙佗以及大多數的軍人對秦朝士兵的戰鬥力有著絕對的自信,相信可以由政府軍解決叛亂

    原因三:朝中政治昏暗,早已經不是秦始皇時期那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救了秦朝可能也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原因四:野史記載,秦始皇已經在陰陽家的推算下,算出他死後會發生大動亂,百越之地也將難保。秦始皇就下了密詔,命令趙佗軍絕對不能回中原,哪怕是發生動亂。這個密詔犧牲了秦朝國運,卻保住了華夏的運勢,使得百越之地乃至海南,永久的屬於中國。

    可以說,如果真的如野史所說,這個原因真的讓人心酸。

  • 8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我想也不是趙陀真的就不想回師救援秦帝國吧.

    1、從前209年爆發陳勝吳廣起義到前206劉邦攻入咸陽,一共只有3年時間.決定秦命運的當屬前208年的鉅鹿之戰,這時間就更短了,才2年,沒有記載說2世沒有詔令趙陀率嶺南秦軍北上救援,就算2世在看見鉅鹿戰敗之後,急下令趙陀增援,從當時的交通水平,命令從咸陽到廣州,在在趙陀準備好出發北上到達關中地區救援,2年的時間根本就不夠.

    2、秦從前219年開始起10萬秦軍對南越地區進行征服戰爭,直到214年才基本平定南越,在前208年,只有短短六年時間,我想,秦軍在南越都尚未站住腳,如果此時將秦軍主力調回北上,可能連南越地盤都沒了.能自保都不錯了,

    只有10萬軍隊也敢和項羽劉邦之流爭長短?

    我覺得說的不對.從後來高祖,文,景帝都主動與趙陀妥協,高後出擊南越連一個關隘都過不了來看, 自保是絕對的沒有問題的.

    雖然趙陀的秦軍只有10萬眾,但是,這10萬人,絕對不會是章邯所率領的那30萬囚徒秦軍的素質.既然秦始皇會選擇這10萬人南下到南越那種當時還是絕對的不毛之地.就已經能說明,這支秦軍隊伍,肯定是參加過秦兼併六國的精銳中的精銳.拋開當時的地理背景來說,如果這隻秦軍與20萬的項羽劉邦軍作戰,勝利也不會困難.只是由於初佔嶺南地區,無暇他顧,沒有北上而已.否則,就算出於趙陀的私人目的,北上中原與農民軍搶棋盤,也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我認為,趙陀沒有北上救秦,主要就是以上2點。“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曾下令:中原但有不測風雲,南海軍隊切勿北上勤王,當斷然封閉新道,不使中原亂局波及南天"

    3、趙佗沒有回援秦國的好處可能就是這樣。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由於他的暴政激起了西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反抗秦二世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接著就是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

    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的謀劃;並當即向趙佗頒佈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囑咐他“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華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西元前206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當地士民的擁戴下,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佔地千里的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從而為存在95年的南越國奠下基石。

  • 9 # 大江侃歷史

    公元前214年,任囂、趙佗統軍征伐南越,第二次征伐南越,秦軍最後取得了勝利,平定了嶺南地區,整個嶺南由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並且秦軍在嶺南地區建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座城池,之後在當地發展農耕。

    這次戰爭之後,任囂和趙佗所率領的大軍,在嶺南駐紮了長達四年時間,直至四年後秦始皇病死沙丘,都沒有召回這部分秦軍,不過很明顯的是,這支軍隊駐守南越肯定是得到秦始皇的允許的。

    秦國滅亡的時候,趙佗為什麼沒有回援秦國,而在嶺南自立為王呢?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作為南越地區最高統帥的任囂在彌留之際囑咐趙佗“休息其民,姑待諸侯之變。”所以,秦國內亂,趙佗依然在廣西興安建秦城,並沿廣西三江到廣東南雄一帶佈防,閉關自守,這條線一直到呂后的時代都依然堅固!

    且趙佗也有自己的野心,南越地區的最高統帥任囂病亡後,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此機會殺了秦朝安置在南越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3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佔地千里的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建立了南越國!

    總的來說,趙佗有自己的想法和野心,寧為雞首,莫為牛尾,自己當老闆,總比打工強。

  • 10 # 行雲流水的坦克

    趙佗在秦滅時為何沒有回救秦國到現在也是個謎。史書上確實也沒有記載,哪怕一點假惺惺的回援的動作都沒有。不過我們也可以把目光回到兩千多年前,不要以現在的思想和觀念來判斷。

    首先,趙佗可謂是在秦滅之際“臨危受命”,龍川縣也就現在我們廣東河源市龍川縣,當時趙佗只是龍川縣令,因其上司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而接任。也就是一個小縣令突然做到一方諸侯,他要面對的是同僚的妒忌鬥爭,下屬的人心所向和百姓的歸屬支援等問題,趙佗隨時都有可能被奪權身死。可以說如果任囂沒死,也許會出兵回援。但這個時候趙佗都自顧不暇,如果小命地位不保,他還有什麼心思去幫別人打打殺殺?

    再次,就是嶺南離咸陽有1700公里以上,也就是三千里距離,中途還要翻越兩座大山脈秦嶺和南嶺,路途遙遠,惡障叢生,山路崎嶇,沿途山賊叛軍層出不窮,別說緊急回援,能不能去到還是個問題。雖然當時嶺南有四十萬大軍,但這些大軍當年征服嶺南的時候只是帶了單程“油量”,到了嶺南就在嶺南紮根,鎮守南方是他們使命,沒想過回去了,任囂和趙佗也是這樣。情理上,天子有難,四方勤王。你出兵少了,杯水車薪。你出兵多了,糧草不濟。而且還極有可能有去無回。歷史上任何時候,誰有重兵在手誰就有地盤,誰有地盤就可以稱王,在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趙佗也不會輕易的拿自己的身家做賭注。

    最後,嶺南趙佗雖是秦一方勢力,但他實力與名聲遠遠不如鎮守北方的蒙恬,中部章邯。秦統一六國後,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譽為“中華第一勇士”。而章邯乃秦之軍事支柱,平定叛亂,屢戰屢勝。前期還大破楚軍,誅殺項羽叔父項梁。手握重兵三十萬,風頭正盛。有這兩個猛人在,勤王這事還輪到趙佗?或者說按道理來說根本不用趙佗出手,區區劉邦項羽之流寇,必定秦兵所至,如鳥獸散。

    可是歷史就是這麼有趣,也許天命已定,秦朝氣數已盡。蒙恬含冤自殺,章邯被陷害投敵,秦之大廈瞬間傾倒,讓人措不及防。這時候縱使趙佗“有心殺敵,也無力迴天”了。

    歷史的安排總是最好的,趙佗及時閉關守“國”,勵精圖治,遠近外交,最終成為一代開國之主,享年一百多歲,熬死了他兒子,傳位給了孫子,目前廣州發現的南越王墓就是他孫子趙昧的陵墓。

    如果當年趙佗出兵回援秦國,不管成功與否,也許不會有南越國的誕生,也沒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燦爛的嶺南文化。

  • 11 # 滄桑短笛

    ------------圖片鎮樓------------

    圖片擷取自《漢書-西南夷兩粵北韓傳》。前半部分是漢文帝致信趙佗,後半部分是趙佗回信漢文帝。這段文字,大機率是南越國和漢朝之間關係的最全面體現。

    聊趙佗,首先要搞清楚漢朝和南越國的關係,首先要搞清楚漢朝。所以,從漢朝說起。

    第一,劉邦是一個迷

    各種記載也好、傳說也好、故事也好,對劉邦有諸多的描述。比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純屬無知的扯淡。劉邦不同於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的,最特別的一點是:“父母不可考”。“父母不可考”不是後世的結論,而是當時的結論。是劉邦當皇帝時,漢朝官方給出的結論。諾大一個劉漢皇族,無法考證皇帝的父母是誰嘛?根本不可能。唯一的真相是:“劉邦父母是誰,不方便公開”。所以,劉邦是一個迷。這一點毋庸置疑。

    劉邦對秦朝是非常優待的。善待秦朝最後一個皇帝是子嬰,承襲秦朝制度,承襲秦朝服飾等等。還有更匪夷所思,甚至想起來很恐怖的事。

    劉邦登基之後,非但沒有封養父劉老太翁(相當於現代稱呼的劉伯伯,既沒有名字,不代表養父姓劉)為太上皇,反而讓劉老太翁到驪邑養老。驪邑是秦始皇親自設立的一個“特區”,專門管理秦始皇陵建造和保護的。劉老太翁到驪邑是養老、還是給秦始皇守陵?網友自己猜吧。總之,劉邦對秦朝之好,遠超於我們的想象。但是,一如劉邦的父母不可考,劉邦對南越國的好,也是不可理喻的。劉邦死後,漢朝和南越國之間的關係急轉直下,是情理中的事。比如呂后,就很敵視南越國,直接發動了剿滅之戰。只是打敗了而已。

    第二,趙佗也是一個迷

    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六國復辟、報仇秦朝,在中華大地上席捲。身為秦軍的趙佗,居然遮斷五嶺,傭兵自重,不回救秦國。秦朝覆滅後,更是自立為王(秦已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呂后對南越國搞“經濟封鎖”,趙佗立馬兵刃相見。搶了財貨之後,轉頭又攻打南越,吞併南越諸國。實在是匪夷所思。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漢朝原本就應該忙下來南越國。而,趙佗稱王本質上就是挑戰劉漢皇權,漢朝為啥不發兵剿滅了南越國?打不過。

    漢朝經濟封鎖,趙佗已經揮兵攻擊了。兩家都撕破臉了,為啥不打了?漢朝打不過南越國,南越國為啥不打漢朝?匪夷所思。

    第三,漢文帝很務實

    漢朝沒有剿滅南越國的能力,甚至軍事上逐步壓縮南越國的能力都沒有。而南越國擁有精兵強將,卻忙著收復南越諸國、諸部落。漢朝傳承至漢文帝,已經是第五任皇帝了。前四位皇帝期間,漢朝與南越國之間文的、武的,都嘗試過了。打不過南越國、趙佗又是一個迷。漢文帝很聰慧,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於是,就有了陸賈的南越國之行。

    “皇帝謹問南粵王,甚苦心勞意。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棄外奉北藩於代,道里遼遠,壅蔽樸愚,未嘗致書。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日進不衰,以故悖暴乎治。諸呂為變故亂法,不能獨制,乃取它姓子為孝惠皇帝嗣。賴宗廟之靈,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聞王遺將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朕以王書罷將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冢。前日聞王發兵於邊,為寇災不止。當其時,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將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為富,服領以南,王自治之。’雖然,王之號為帝。兩帝並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為也。願與王分棄前患,終今以來,通使如故。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為寇災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遺王。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

    ------------漢文帝致趙佗書------------

    漢文帝的詔書有三層意思:其一,簡述了高皇帝劉邦以後的權力更迭,申明瞭自己即位的種種原因;其二,通報了對挑起漢粵爭端的長沙將軍的罷黜,通報了對趙佗故鄉祖陵的修治;其二,表示了恢復漢粵關係,並兩家罷兵的真誠意願,以“吏日”(有人提出)的口吻,試探性提出“服嶺以南(長沙以南),王自治之”,也就是說,願意與南粵趙佗結威鬆散的諸侯自治關係,實際便是恢復到戰國時代楚國對嶺南的自治狀態。

    第四,趙佗回信袒露心聲

    蠻夷大長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老夫故粵吏也,高皇帝幸賜臣佗璽,以為南粵王,使為外臣,時內貢職。孝惠皇帝即位,義不忍絕,所以賜老夫者厚甚。高後自臨用事,近細士,信讒臣,別異蠻夷,出令曰:‘毋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馬、牛、羊即予,予牡,毋與牝。’老夫處闢,馬、羊、羊齒已長,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內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輩上書謝過,皆不反。又風聞老夫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已誅論。吏相與議曰:‘今內不得振於漢。外亡以自高異。’故更號為帝,自帝其國,非敢有害於天下也。高皇后聞之大怒,削去南粵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竊疑長沙王讒臣,故敢發兵以伐其邊。。老夫故敢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老夫身定百邑之地,東西南北數千萬裡,帶甲百萬有餘,然北面而臣事漢,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處粵四十九年,於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漢也。今陛下幸哀憐,復故號,通使漢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號不敢為帝矣!

    ------------趙佗回書漢文帝------------

    1、聽說老夫父母的父母都被你們掘了,兄弟宗族都被你們殺了,我才改號稱帝的(別找我麻煩,是你們漢朝先惹我的)。

    2、老夫定百邑擁有千萬裡之地,軍隊百萬多。(如此強大的實力)卻屈尊以臣子的身份尊漢朝。你以為是咋回事?

    3、老夫沒成為漢朝的臣子,急的“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者”。

    為什麼呢?所有這一切的原因就一句話:不敢背先人之故!

    一句“不敢背先人之故”,隱藏了多少歷史的風雲奧秘!

    一個不能無視的歷史事實是:南越國最終自己覆滅之後,漢朝收回的南越國是“定白邑之地,東西南北書千萬裡”的南粵國。

    若非趙佗,漢朝即便收回南越國,也要面對“且南方卑溼,蠻夷中西有西甌,其眾半羸,南面稱王;東有閩粵,其眾數千人,亦稱王;西北有長沙,其半蠻夷,亦稱王”的局面。

    這,就是趙佗不回救秦朝,反而在嶺南自立為王的好處。

  • 12 # 沐雪青川

    史記.《南越傳》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趙。秦國兼併了六

    國,攻取並平定了楊越,設定了桂林、南海

    和象郡,把犯罪而被遷徙的百姓安置到這些

    地方,同越人雜居了十三年。尉佗,秦朝時

    被任命做了南海郡的龍川縣令。到秦二世時

    ,南海郡尉任囂得病將死,把龍川令趙佗召

    來,並對他說:“聽說陳勝等發動了叛亂,

    秦朝推行暴虐無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對此感

    到怨恨,項羽和劉邦、陳勝、吳廣等,都在

    各自的州郡,同時聚集民眾,組建軍隊,象

    猛虎般地爭奪天下,中原地區擾攘動亂,不

    知何時方得安寧,豪傑們背叛秦朝,相互對

    立。南海郡偏僻遙遠,我怕強盜的軍隊侵奪

    土地,打到這裡,我想發動軍隊切斷通往中

    原的新修大路,自己早作防備,等待諸侯的

    變化,恰巧我的病重了。再說番禺這個地方

    ,背後有險要的山勢可以依*,南有大海作屏

    障,東西幾千裡,有些中原人輔助我們,這

    也能當一州之主,可以建立國家。南海郡的

    長官中沒有誰值得我同他研究這些事,所以

    把你召來告訴你這些事。”任囂當即向趙佗

    頒佈任命文書,讓他代行南海郡的職務。任

    囂死後,趙佗就向橫浦、陽山、湟谿關傳佈

    檄文,說:“強盜的軍隊將要到來,要疾速

    斷絕道路,集合軍隊,保衛自己。”趙佗借

    此機會,逐漸用法律殺了秦朝安置的官吏,

    而用他的親信做代理長官。秦朝被消滅後,

    趙佗就攻擊併兼並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為

    南越武王。

    以上為史記記述.另外還有四個趙佗未北上而

    自立為王的原因:

    第一.從前209年爆發陳勝吳廣起義到前206劉

    邦攻入咸陽,一共只有3年時間.決定秦命運的

    當屬前208年的鉅鹿之戰,這時間就更短了,才

    2年,沒有記載說2世沒有詔令趙陀率嶺南秦軍

    北上救援,就算2世在看見鉅鹿戰敗之後,急下

    令趙陀增援,從當時的交通水平,命令從咸陽

    到南越,在在趙陀準備好出發北上到達關中地

    區救援,2年的時間根本就不夠。

    第二.對當時秦朝軍事體制的絕對信任.當時

    由僅僅擔任過秦國器械營將軍的章邯率領的

    三十萬罪犯竟然所向披靡,先是在函谷關擊

    潰周文的百萬烏合之眾,然後出函谷在三門

    峽消滅叫囂著要復仇的周文三十萬殘部,接

    著東出洛陽,打下堅固的洛陽城,殺死吳廣

    和他的三十萬精銳。緊接著在安陽消滅了魏

    國勢力,在新鄭消滅了南韓勢力,最後在商

    丘和狂妄的項羽項梁率領的三十萬江東精銳

    決一死戰,僅僅一個下午,三十萬江東精銳

    全軍覆沒,項羽的叔叔項梁戰死,項羽帶著

    殘部逃回江東。僅僅半年的時間,章邯就消

    滅的幾乎所有的叛軍。

    第三.秦從前219年開始起50萬秦軍對南越地

    區進行征服戰爭,直到214年才基本平定南越,

    在前208年,只有短短六年時間,我想,秦軍在

    南越都尚未站住腳,如果此時將秦軍主力調回

    北上,可能連南越地盤也會丟失,

    第三.胡亥荒庸無道,趙高把持朝政,就算趙

    佗北上幫了秦朝,也可能遇害的下場,更何

    況趙佗一心只想著建立自己的國家,兵權拿

    出去幫助無道君主,還不如自己保境安民。

    好處的話有至少有兩個:

    第一.對於當時錯綜複雜的中原地區來講北上

    勤王面對劉項是否能戰勝是一個未知數.再就

    是對於路途險阻.後勤補寄極為困難且收服南

    越時間尚短.極容易發生叛亂.他們按兵不動

    是對的.這樣以上這些都可以避免.

    第二.建立南越國!自己當皇帝

    既儲存實力,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又最大限度

    地穩定了嶺南地方平安,歷史地講也為中華

    版圖的南面延伸做出了極大貢獻。

    以上 大家認同嗎?

  • 13 # 劉文廣

    趙佗是趙國今石家莊正定人,是趙國的王室宗親。公元前222年趙國被秦所滅,這一年趙佗18歲。趙國滅亡時,他正在軍中服役,然後成了秦軍的俘虜。

    後來趙佗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視,重用之,讓他做了自己的護衛,甚至還賞賜給趙佗護駕寶劍,這無疑是對趙佗的能力的最好的體現。後來趙佗還跟隨秦始皇出巡,保衛秦始皇的安全。秦始皇經歷的刺殺也是多不勝數,能在秦始皇身邊當保鏢的趙佗,自然不是泛泛之輩,同時也是秦的十大將軍之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南海 尉屠睢 為統帥,副將為 趙佗率領號稱五十萬大軍進軍南越。遭到了南越土著的頑強抵抗,第一次大戰雙方經過血拼秦軍大敗。秦始皇遂更換趙佗為主帥,經過十多年的討伐爭戰,終於平定了南方蠻人及其廣闊地域,時疆域遠至今越南。秦始皇乃在南地設三郡,時趙佗為南海郡守。後趙佗派人阻斷了與中原的聯絡,在南海郡傭兵自立為王。

    在秦始皇死後,秦朝在胡亥和宦官趙高的統治下開始走向滅亡,而趙佗卻將嶺南一帶駐防的非常好,沒有受到戰爭波及或是外族的入侵。但是趙佗一直沒有回援秦國,主要因為,一是趙佗本是趙國王室宗親,秦滅趙了應該秦是趙佗的仇人,但秦始皇厚看重趙佗使趙佗不能對秦仇視;二是秦國國內爆發起義動亂時,同僚任囂建議趙佗要“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趙佗採納並阻斷與中原的聯絡;三是作為征服者他們享有著南域的土地和財富,有團結一致保衛勝利果實的基礎,如果離開這裡去營救秦朝,代表著得到的一切可能會再次失去;四且從嶺南到中原、關中等地,有幾千裡遠,關山路遠,路途艱險,後勤更是無法保障,要去救援秦國,恐怕半路上士兵就累死、餓死不計其數,不用說到了還有兵將水土不服。

    後來漢滅秦立國,趙佗在越南稱帝,和漢朝不相往來。

  • 14 # 尋味歷史

    秦始皇自統一六國始,這些軍隊被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留20萬秦軍精銳鞏固關隴京師。第二部分,用30萬軍隊北抵匈奴。第三部分50萬軍隊去幹了什麼?秦始皇雄心壯志,雄心勃勃,他有更大的計劃去征服百越。當時秦始皇用50萬大軍去征服嶺南,領導這支軍隊的人為趙佗,在嶺南征戰五年,將嶺南地區歸化為秦國國土,秦始皇設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統一規劃中央管理。介紹完背景,我們來討論這50萬軍隊為何在秦朝滅亡之時沒有救秦朝呢?

    原因一,始皇帝害怕有人利用這股力量嗎?臨終之前頒發一道聖旨,表示就算大秦王朝動亂不堪,50萬軍隊也要世世代代駐守嶺南,不然一旦撤軍,嶺南地區將再次成為不毛之地,我認為這種觀點不符合邏輯。

    1.秦始皇英明神武,很自信,對於自己開創的三公九卿,郡縣制,秦法,很自信,難道他想不到制約和防範這股力量的方法嗎?

    2.當時南方開發的很少,長江流域上開發不強,那嶺南地區又如何呢?大家想一想可知,地形多山林密,沼澤密佈,氣候溼熱,更何況這些地區有大量的百越人,這些人戰鬥力不低,並且熟知地形,這夠這些軍隊應付得了吧,難道秦始皇想不到嗎?

    從而我認為這種觀點不符合事實。

    原因二,趙佗想要自立為王,從而不去救秦朝嗎?

    我認為趙陀沒有能力去救秦王朝,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以項羽劉邦為主導的反秦運動拉開序幕,我們進行趙佗和項羽,劉邦進行比較,

    1.項羽,劉邦佔據中原,當時秦王朝生產能力,人才,經濟發達地區都在中原,而嶺南尚未開發,深居蠻荒,生產能力低下,趙佗在嶺南剛站穩腳跟,他如果要是去和項羽劉邦戰鬥,他無疑是去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2.當初秦朝將防守匈奴的30萬大軍調來對抗項羽,項羽在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而被項羽坑殺,此時項羽在中原已形成氣候,此時去救秦朝也是迴天無力,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悉心經營嶺南,

    3.當嶺南與秦王朝中央失去聯絡,當地的領導者當然是會萌發出想要自立為王,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中央的管轄,也沒有物資供應,所以他就更沒有理由去救秦王朝

    原因三,我認為這50萬軍隊連保全自身都成了問題,更別提會是北上拯救秦朝了。

    我們進行在秦軍在嶺南的戰鬥力的計算

    1.嶺南地區氣候全年氣候較高,尤其是夏季,加上雨水充沛,形成溼熱,且林木茂盛,沼澤密佈,這對於北方的秦人涼爽的氣候來說,南方的環境如此惡劣,再加上人員過多從而造成的各種疾病,水土不服,也會有很多人員死亡。此為戰鬥力損失的一成。

    2.嶺南地形,山地多,丘陵多,崇山峻嶺,嶺南河流眾多,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長徑流量豐富的等特點。這些東西對於一個熟悉地形的本地人也會有很大難度,何況是一個外地人呢?這也會給這50萬軍隊造成很大的損失吧!這也相當是損失一成。

    3.那和百越進行長久的作戰呢,百越人身處這種地形地勢,氣候環境,他們的身體已適應這種情況,秦軍與之交戰能有多大的勝利情況呢?即使秦軍中有數十萬楚人,雖然楚人也身居南方,那和嶺南地區也不可相提並論,以廣西為首的百越人抵抗力最強,導致秦國大軍寸步難行,損兵折將。秦朝時,(廣西,越南主要以西甌,駱越等部落)。從作戰人數和作戰經驗上百越人遠不如秦軍,但是百越人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遠勝秦軍,再說百越人行軍打仗可沒有戰法,動作。他們都是以偷襲埋伏為主,如一個百越人幹倒幾個秦軍就跑,那麼秦軍就拿他沒有辦法,在此時秦軍至少損失三成到四成。

    4.交通運輸糧草補給也是個不小的問題就拿當今來說,從陝西西安到廣東深圳至少得一天一夜多,哪怕是清朝時期的800里加急通訊也要半個多月,更何況秦朝時期呢?秦始皇想要拿下百越之地那就不得不去解決如何運輸糧草,儘快通訊的問題,從而為靈渠水利工程,嶺南的馳道的修築創造了條件。想要達到運糧和補充物資,那百越人又不傻,他們也會去破壞運輸路線和阻擾秦軍的補給,那再算上秦軍損失一成。

    總之以最小的計算,也是損失為六成多,那麼秦軍真正倖存下來的人大約為20萬,這軍隊的人數只能比20萬人少,再加之秦朝滅亡補給線斷供,再往後也必須留有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得再刨去一些軍隊,秦朝在南方的可戰鬥人員最多十萬能用,趙佗還得用這十萬人去鞏固嶺南地區對付百越人,那他還有什麼能力去拯救秦王朝呢?總結以上三種推測,我認為第三種原因是最終是正確的,是比較符合事實和邏輯,透過這三種原因的對比以及分析,和背後的邏輯,就可以準確地推算出這其中的真正的原因,總之,嶺南的50萬秦軍,他是沒有能力去救秦王朝,這是最客觀的分析。

  • 15 # 折梅相問

    秦始皇二十五年,秦朝開始著手平定嶺南百越之地,大將任囂率先攻入嶺南,趙佗等將緊隨其後,50萬大軍奮戰5年,終於將嶺南劃入大秦帝國的版圖。受秦始皇詔令,任囂趙佗駐守嶺南,就在情勢趨於穩定時,中原卻突然發生鉅變,始皇崩逝,群雄四起,大秦帝國 秦始皇后期天下大定,秦始皇騰出手來準備擴張華夏領土,著手平定嶺南百越之地,派大將任囂率隊開拔劍鋒直指嶺南,大將趙佗緊隨其後,坐擁50萬大軍,也是5年的激戰終於將百越之地納入秦帝國的版圖之中。

    平定之後,大將任囂趙佗繼續留守嶺南,以防殘餘勢力的反撲致使前功盡棄。然而就在嶺南局勢趨於穩定之時,中原戰火再次重燃,一代雄主秦始皇駕崩,次子胡亥謀朝篡位,各地揭竿而起,中原再一次群雄逐鹿。大秦帝國危在旦夕! 而此時的任囂和趙佗受秦始皇的提拔與重用,本當為人臣子報效君恩的時候,應該集重兵回中原挽救秦室於既倒,為何只在嶺南坐視中原陷入敵手而不管不顧呢?

    據現在歷史研究發現,秦始皇臨死之前曾頒佈兩道密令,分別給到駐守嶺南的秦軍和擔任匈奴防務的長城秦軍,要他們堅守各自駐地,不得妄動,以免外部勢力再次侵擾百姓。其次嶺南雖然歸屬大秦,卻收復未幾年,一旦大軍離去難以預料會有怎樣的變故,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地盤不能就這樣丟失。對於大秦,趙佗說“秦為無道,天下苦之”,他們忠於秦始皇,卻不認可秦二世胡亥的作為,故而才認為大秦覆滅乃是天刀輪迴,人力不可阻擋。還有一種可能,大秦士兵這些年各地為戰,也基本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將領和士兵的心理上也可能有足夠的信仰,認為中原的叛亂秦庭能夠自行收拾。

  • 16 # 剪草的書包

    大家好!我是剪草。我對於這件事的有幾個觀點,第一:趙佗,一開始在50萬南下秦軍中只是一個副將,到了現在的兩廣地區後,才慢慢在軍中和當地蓄意培植自己的勢力,他如果不是建立了南越國,在任囂死後跟他平起平坐的還有其他人。回援與否,他沒有絕對的話語權。

    第二,接著第一點,他後來透過把重要部門的負責人換掉,達到獨攬大權的目的,很快自己以南嶺山脈為屏障,建立了南越國。那麼有哪個皇帝願意犧牲自己的軍事實力去救一個已經土崩瓦解的皇朝,就算救活了,又有對其稱臣。

    第三,南方氣候和地勢的原因令南越國的軍事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南越國的騎兵數量越來越少,因為有南嶺山脈作屏障,所以更多的是派步兵據守重點。

    第四,出師無名,秦國後期不斷勞役底下階層,結果落下“暴秦”罵名,當時天下群雄並起。如果如果重回中原,不但救不了秦國,而且還會引火上身。

    第五,當時大部分以前的秦兵和秦人已經在現在的兩廣地區慢慢落地生根,習慣了生活,不需要再忍受以前苛刻的秦律,生活安逸,不想再參與混戰,毫無戰意。

  • 17 # 品茗讀史

    前言: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天下大亂的時候,在嶺南地區,恰巧是秦軍主帥任囂重病、即將死去之際。任囂對副將趙佗作了政治遺囑:“秦政無道,不可救藥。”

    任囂要求趙佗穩定軍心,封關鎖道,隔絕嶺南與中原的交通往來,防範中原起義軍侵犯嶺南。然後整頓內部,埋頭髮展,自成一國。

    (趙佗塑像)

    任囂死後,趙佗依計而行,掌控了嶺南的50萬秦軍,封關閉道,不再與中原往來。不管秦朝的形勢多麼危急,趙佗都不發兵去援救。

    趙佗這樣做的原因,我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當時秦軍剛剛平定嶺南,百越人心並未真正歸附。叛軍殘餘勢力還存在,嶺南內部並不穩定。一旦秦軍主力北上,叛軍勢力必然會乘機起事,死灰復燃。

    而秦軍將士大多已經在嶺南成家立業,嶺南已經成為他們的家。一旦北上中原,叛軍進攻,秦軍將士們的家屬必然會遭殃受害的。

    其次,嶺南秦軍北上,與農民起義軍作戰;由於二世無道,趙高專權,朝政混亂,作戰勝利了,也未必能夠得到朝廷的封賞;徒然讓將士們流血犧牲。

    更嚴重的是:一旦北上與起義軍作戰失利了,依朝廷的腐敗情況,必然得不到援助;而嶺南百越反叛,後方大亂,嶺南北上秦軍將會進退失據,陷入極為不利的戰略境地。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為了征服嶺南百越,秦始皇派出重兵集團。他廣泛徵調原來六國的人民參加秦軍,前往嶺南作戰。

    所以說,嶺南這50萬秦軍中,原來六國的人民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些人由於亡國時間不長,對秦朝是被迫臣服,心中是懷有亡國之痛的。現在秦朝形勢危急,這部分將士內心裡肯定是不願去援救它的。

    趙佗如果強行出兵,北上救援的話,恐怕一入中原,就會有大批將士投降起義軍,回過頭來與秦軍作戰的。

    結語:在分析了天下大勢之後,趙佗聽從了任囂的遺言。他在軍中剷除了擁護秦朝朝廷的將領,牢牢地握住了兵權。然後下令封關閉道,阻斷了嶺南和中原的交通。

    這以後,趙佗在嶺南積極整頓內部政務,發展生產經濟,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傳播到嶺南各地,為嶺南的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最後,趙佗個人的威望在嶺南地區大大提高,水到渠成,他順利地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越國。

    而且,趙佗這個人非常長壽,他一直活到了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在他自立為王之後,曾經跟劉邦、呂雉、漢文帝、漢景帝都打過交道。

    劉邦知道嶺南不好攻打,就與趙佗通使交好,只要求趙佗承認西漢王朝的正統地位。

    不可一世的呂雉,自認為兵仙韓信、勇將彭越都死在自己手裡,就沒把趙佗放在眼裡,發兵攻打南越國,結果大敗而歸,被趙佗一直打到長沙,很是耀武揚威了一番。

  • 18 # 寄暇學宮

    在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趙佗如果率兵回援,很容易就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當時趙佗自立為南粵王,也是經過權衡取捨之後做出的決定。

    當初秦始皇派出了一南一北兩支大軍,是有著自己的戰略規劃的。

    北部蒙恬的那支軍隊,是原先秦國的正規軍。這支軍隊既擔任著防禦匈奴的重任,又擔任著保衛秦國境內的重任。秦朝修建的直道可以使這支軍隊迅速地奔赴秦朝境內各地。

    和蒙恬的那支軍隊不同,趙佗的軍隊大多是由遷徙的六國民眾、觸犯秦朝律法的罪犯等組成。這支軍隊的構成主要傾向於開拓南部地區,讓他們更容易在那裡紮根。從向南部出發那一刻起,就沒有想讓他們回援秦朝內地。

    此時秦朝的局勢尚且不明,再加上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到他們趕回去時可能秦朝已經大勢已去。如果當地的粵人趁機反叛的話兒,這支軍隊的處境可就尷尬了!

    南部軍隊在那裡立足了十三年,秦朝民眾和當地的粵人一起雜居已久,統治基礎已經十分牢固了!

    所以任囂臨終之時才會對趙佗說:“番禺地區背靠山嶺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裡,頗有忠厚人輔助,這也能成一州之主,可以立國。”由此可見他們已經具備了建國的實力。

    回援秦朝則前景莫測,自立建國則立竿見影。所以趙佗就假借防禦盜賊的名義切斷了道路,然後逐漸地把秦朝官吏都殺掉。等到秦朝滅亡之後,趙佗就馬上奪取了桂林郡和象郡,然後自立為南粵王。

    自己能夠據地稱王,誰還會去幹那些前途未卜的事兒呢?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9 # 長島男爵

    自立為王就是好處啊。

    為什麼沒回援?有四大原因!

    第一、動機不足。趙佗非老秦人,而是趙人。

    第二、山河阻隔。南越位於楚地以南,跟秦大本營關中距離甚遠。

    第三、形勢不允許。秦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政府南越,這種佔領狀態並不穩固,百越土著面服心不服,一旦北伐留守部隊減少,土著造反將進退失據。

    第四、稱王誘惑,在誰手底下當差都不如自己做主自由自在。

  • 2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趙佗,漢初著名的割據軍閥之一,南越政權(不是後來越南的那個南越政權)的“武皇帝”。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攻伐嶺南。不久之後,屠睢因濫殺無辜被當地反抗的土著力量所殺。後來,秦始皇又派任囂頂替了屠睢,仍以趙佗為副將,用了四年多時間基本平定了嶺南並在嶺南設定了著名的嶺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秦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病重的任囂頭腦卻相當清醒,他深知自己帶到嶺南的這五十萬大軍對於行將就木的秦王朝而言,不過杯水車薪而已,根本無法挽回秦王朝的頹勢。在臨終前,任囂請來了自己的“老戰友”趙佗交代身後事。他沒有讓趙佗回援關中、也沒有讓趙佗前往中原平叛,而是讓趙佗接替自己的職位並建議趙佗擁兵自立,防止中原群雄南下嶺南!不久之後,任囂去世,趙佗下令關閉了五嶺的所有關隘,將嶺南變為了“真空地帶”。繼而,趙佗又找藉口殺掉了秦王朝安排在嶺南三郡的異己官吏、換上了自己的親信,徹底控制了嶺南三郡!

    漢王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鑑於秦王朝當初平定嶺南付出的高昂代價、決定改剿為撫,承認了嶺南的事實獨立,將趙佗封為了南越王並賜印綬。趙佗也深知自己靠嶺南一隅根本正面無力對抗漢王朝,便接受了漢高祖的招安。但漢王朝的觸角卻始終未能伸入嶺南境內,嶺南地區依然是趙佗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呂后當權之後咄咄逼人、釋出了漢王朝與南越邊境的長沙國等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大有以長沙國為跳板、武力吞併南越之心!趙佗大怒,索性宣佈脫離漢王朝,自己也當起了“皇帝”、與漢王朝分庭抗禮並發動攻陷了長沙國與南越毗鄰的幾個縣。後來呂后派軍隊進攻南越,大軍卻因為不適應南方的氣候紛紛患病,連南嶺都未能越過……不久之後,呂后去世,漢王朝陷入了內亂,自顧尚且無暇,嶺南的戰事也就此作罷。趙佗儼然成了真皇帝一般,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了。

    漢文帝劉恆即位之後,重新回到了父親漢高祖的軌道、改剿為撫,先派人修繕了趙佗先人的墓地,又給趙佗就在漢地的堂兄弟們封官授爵,給出了應有的誠意。不久之後,漢文帝遣使南下、與趙佗談判。經過“友好磋商”之後,趙佗同意去帝號、恢復原來的南越王封號,尊漢王朝為宗主、納貢稱臣。一直到漢景帝劉啟在位期間,趙佗一直都對漢王朝稱臣,但南越政權依然是事實上的“獨立王國”!對內,趙佗依然是南越皇帝;只有對漢王朝上書、納貢時才使用南越王這個稱呼。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趙佗壽終正寢,享年一百餘歲。在那個時代,絕對堪稱“人瑞”了。

    書歸正傳,正面回答提問者提出的問題。趙佗在秦末天下大亂之時為何選擇了擁兵自立而不是回援關中或者前往中原平叛?

    秦王朝行將就木、趙佗不願陪葬

    在秦末天下大亂時,任囂作為一名秦王朝的“中層幹部”,眼光遠勝於居於廟堂之上的那些個貴族、世家子弟,他深知秦王朝積重難返、行將就木,已經很難恢復往日的榮光了。這也是任囂臨終前建議趙佗擁兵自立的一個重要原因,既然救不了秦王朝,倒不如索性為秦王朝留下這“最後一片淨土”。或許任囂只是想讓趙佗繼續在嶺南打著秦王朝的大旗而已,但趙佗顯然不願意為他人做嫁衣……他要的是成為真正的嶺南之主!

    任囂死後,趙佗手握五十萬大軍,絕對堪稱一路強勢“諸侯”。但是,彼時這五十萬大軍保住嶺南一隅問題不大,想要撲滅秦王朝各地燃起的戰火,卻近乎杯水車薪。趙佗如果帶著這五十萬大軍回援關中或者前往中原平叛,不僅救不了行將就木的秦王朝,很可能嶺南的土著們也會捲土重來,趙佗連自己這最後一片根據地都會失去。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據地,他趙佗又算什麼?如果分兵兩路,一路回援、一路留守嶺南,趙佗手裡的五十萬大軍根本不夠……到最後,趙佗恐怕也只能是為秦王朝陪葬了。很顯然,他根本不想為秦王朝陪葬。

    那麼,加入中原各路“諸侯”之間的爭鬥,博取天下呢?面對西楚霸王項羽的強勢,趙佗這五十萬大軍想要一統天下,難度相當大,恐怕很難做到。如果爭不來天下,到頭來最好的結局也不過就是裂土封王而已。彼時的趙佗只要固守嶺南,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這一切,又何必去冒那麼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無歸”,太得不償失了……

    趙佗本就不是秦人

    雖說愛國是無條件的,可愛的那個國必須是自己的祖國,不是嗎?可趙佗根本不是秦人!史載,趙佗是恆山(漢王朝為避漢文帝帝諱改稱常山)真定人,與三國時期的趙子龍是同鄉。這個恆山真定,其實就是大大曾經擔任過書記的河北省正定縣,在石家莊附近,離陝西、離咸陽還遠著呢,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領土。換言之,趙佗是趙華人,根本不是秦人。從趙這個姓氏來看,趙佗很可能也是出身嬴姓趙氏、是趙國的宗室遠支。

    秦始皇當初是以暴力手段滅掉了關東六國、一統天下,雖然六國百姓最終都成為了秦王朝的子民,其中也不乏趙佗這樣在秦王朝出仕為官者。但骨子裡,六國百姓對秦國、秦王朝根本沒有認同感。在他們心目中,自己根本不是秦人,充其量也就是秦王朝的“二等公民”而已,又怎麼會死心塌地為秦王朝賣命?趙佗在如日中天的秦王朝出仕、奔一個錦繡前程可以,但讓他為行將就木的秦王朝賣命,那還是算了吧!

    五嶺道路崎嶇、不便大軍通行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五嶺、也就是現而今人們常說的南嶺山脈是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脈組成的。秦漢時期,這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脈中間的狹長地帶就是中原進入嶺南的通到。因為秦王朝攻佔嶺南時間很短,根本沒來得及修建馳道等等,在彼時的工程條件下,即便修建、難度也相當大,恐怕並不亞於萬里長城。

    狹長型地帶歷來都是行軍的危險之境,且不說不便軍隊展開,只要對手封住了出口、佔據了兩翼的制高點,很可能就會將正在行軍的軍隊“包餃子”!秦軍當初進攻嶺南,沒少在這方面吃虧,趙佗是親歷者,又怎會不知道其中潛藏的危險?換言之,彼時趙佗手裡的五十萬大軍想要透過越過五嶺回援關中或者前往中原,難度是相當大的,而且隨時都有可能陷入險境。那麼,經靈渠走水路呢?在彼時的形勢下,等能夠運送五十萬大軍的船隻建造好,恐怕黃花菜早就涼的透透的了……因此,走水路根本行不通。

    割據自立的誘惑力太大

    在秦王朝攻佔嶺南之後,趙佗作為攻打嶺南的功臣,獲得了怎樣的待遇呢?說了您別不信,龍川縣令!正處級幹部。換言之,即便趙佗帶著嶺南的五十萬大軍回援關中,“救活”了行將就木的秦王朝,以他彼時的身份,想要裂土封王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何況,秦王朝實行的是郡縣制,根本沒有裂土封王一說。而割據嶺南,趙佗就是“山大王”,是嶺南之主!這個誘惑對於趙佗而言,實在太大了。在秦王朝的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下,即便是最高級別的徹侯(漢王朝為避漢武帝帝諱改稱通侯、列侯)也沒有如此巨大的“食邑”!而且,嶺南還不僅僅是趙佗的“食邑”,是可以自己完全做主的“獨立王國”,他又為何要去回援關中呢?一個是主、一個是臣,換了您,您將何去何從?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不是趙佗不能回援關中,而是他根本不想。無論從歷史、現實還是從主觀、客觀因素,回援關中或者前往中原平叛都不是趙佗獲益最大化的選擇。面對行將就木的秦王朝,與其去給它陪葬,倒不如割據自立的,建立自立的“獨立王國”,在亂世之中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圖為趙佗之孫、南越文帝(王)趙眜的陵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空調濾芯到底多久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