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橘橘菊
-
22 # 堅韌的葫蘆藤
對於寫手僅憑道聽旁說來的故事還是遠遠不夠的,寫手要有編故事的能力,就是用煞有介事的腔調把假的說成是真的,使讀故事的人明知是假的,寧可相信是真的。比如在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完全不知道他的性格特徵的人,但透過他的一個舉手投足,我們便對他進行故事的編造,雖然編造出來的故事與這個人完全不符,這就是創作。
-
23 # 激情燃燒
這是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很久以前,那年的冬天真的很冷,大雪封門閉戶,人們吃地瓜度日,一天三頓飯都是地瓜,吃的人吐酸水。
眼看著春節臨近,家中沒有過年的美味,年近人愁,村子裡多數人家生活是悲慘的,有的人家不敢吃三頓飯,就這樣節儉,過年還是沒有可口的飯菜。
除夕之夜,村裡響起稀疏的鞭炮聲,整個村子被貧窮的悲哀籠罩著,一家人圍著一鍋地瓜嘆息!這時門外傳來腳步聲――腳踏雪發出刺耳的聲音。
我慌慌張張地去開門,院子裡積雪有二尺多厚,發著寒光,刺人眼睛。我仔細看了看,是我家親戚,我喊他表大叔
-
24 # 陸勁
九眼橋下童年的河
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的九眼橋,雖然古樸破舊,在當時我們兒童的眼中,到很是高大雄壯,石欄杆墩墩實實排列橋的兩邊,有一米多高吧,反正要想看到橋下河面,只能從欄杆縫隙中窺視,要不就攀著橋柱,踩上臺階,把身體探到欄杆上面,看橋下橋邊風景,如果被大人看見,就會驚抓抓的喊:“瓜娃子娃娃,快點下來,你想栽到河裡去嗎?”橋的欄杆上刻有字跡和圖畫,依稀記得好像是古書上面的故事和典故,每個橋柱頂端是否刻有龍頭還是虎頭,記不清了……。
九眼橋是拱背橋,應該是當時錦江上最大的一座橋吧,橋面由青石條砌成,經過多年的人行車壓,橋面已經是坑坑窪窪,凹凸不平,好在六十年代初汽車不多,它又修得厚重墩實,所以承受得起碾壓 。也因為是拱背橋,那些用闆闆車拉貨物的苦力,用黃包車拉人的車伕上橋時特別吃力,如果是拉的過載,更是汗如雨下,一步步的往上挪,好不容易拉上橋頂,還不能鬆一口氣,下橋時更要小心,要把拉槓高高翹起,用車尾摩擦地面,同時用肩膀扛住車身,防止車輛迅速下滑,有些經驗不足的拉車人,在橋的坡頂沒有控制好速度,在重力的推動下越跑越快,下到橋底時完全是在狂奔,操作不好也會車毀人傷。
九眼橋,我小學七年讀書來來往往經過的橋。
橋的南頭是太平南街小學,橋的北頭是九眼橋小學,我家住在離橋南頭不遠的四川大學十五宿舍,街道門牌叫與文裡40號,因為住在校外,不能讀川大校內的望江樓小學,父母聽說九眼橋小學的教學質量比太平南街小學好,讓我就讀九眼橋小學。於是住在南頭的我每天都要到北頭的小學去上課,上午下午每天都要在九眼橋上走兩個來回,由於後來文化大革命搞停課鬧革命,我在九眼橋小學上了七年的學。七年,在九眼橋走了多少個來回……。現在九眼橋小學我們班裡的微信群名都叫“我們是世界上唯一小學讀了七年最洋氣的同學!”當然這個唯一,包括好大一批同時代同命運的小學生。
記得那時冬天穿的都是家人自己納的布鞋,夏天有些同學買不起涼鞋,就打光腳板上學,早上走在橋板上好是清涼,下午回來石條炙熱得燙腳,必須跳跳蹦蹦快速過橋。童年的樂趣很多,拿個石頭在橋欄杆上邊走邊刮,聽石頭和橋欄杆刮出的噼噼啪啪的聲音;在條石上跳房,有時單腳跳有時雙腳跳,上坡往上跳下坡往下跳,有時還反其道而跳之。看著拉重車的人上坡困難,同學們就幫著在後面推,長得高的同學還去幫著拉”邊槓”(車旁邊有根繩子可以在拉槓旁邊拉)。九眼橋上或者橋邊還有許多賣吃的小商販,最好吃的是切成片片的大頭菜沾紅油,上面灑一些芝麻,用牙籤穿起兩片,吃起來又香又辣又麻,一般只賣一分錢一串,現在我想起來都饞涎欲滴。還有一種水果叫盅盅嘴,除個別吃起來很甜外,大多都酸得倒牙,好多同學都偷偷帶到課堂上,想打瞌睡時吃一個,馬上就酸得齜牙咧嘴,立刻清醒。如果在課堂上看到同學擠眉弄眼,怪像百出,那就一定是吃了盅盅嘴。
後來長大了些,讀了些古詩詞,天氣晴朗時,走在高高的橋上,看見隱隱約約的雪山,默唸“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看見行人匆匆過橋,想起“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再就是“你在橋上看風景 ,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九眼橋承載了我們的童趣,九眼橋下的河更增添我們童年的歡樂。
當時九眼橋上游岸的右側都是清一色的吊腳樓,吊腳樓後面的街道叫太平上街,太平中街,河的對面叫下河街,中河街,中河街的背後是錦官驛。九眼橋下游從橋頭沿河邊到白塔寺都沒有民房,以前大概是卸木頭的碼頭,荒廢后形成一大片河灘。當時居民基本上沒有安裝自來水,靠打井水煮飯做菜,洗衣淘菜全在九眼橋河裡,那時的河水乾淨清澈,沿河的居民是否用河水做飯就不得而知了。我們當時住的川大宿舍離河邊估計也只有四、五百米 ,常回憶起以前的情景:天麻麻亮媽媽就喊:起床了,去把痰盂裡的尿拿到廁所裡倒了,然後提到九眼橋河裡去涮乾淨。睡眼惺忪的我提著痰盂來到河邊,晨霧繚繞中看見河邊已是人頭攢動,有淘菜的,洗衣的,洗鋪蓋(被單)的,當時肥皂還很金貴,好多人家都是採野生皂角來泡衣服被單,然後拿到河邊石頭上捶打,揉搓,讓河水沖洗乾淨。未近河邊,涮馬桶的刷刷聲,捶打被套蚊帳的梆梆聲,河水的嘩嘩聲和人群吹殼子擺龍門陣喧譁聲就響成一片。河中尿水糞水和洗衣服的皂角水都順水流淌,同流合汙我覺得這個詞用到這裡比較恰當。不過大家在河邊都有規矩,洗菜淘米的在上游,洗衣服的在中游,涮屎涮尿的就自覺的到下游去操作。那時排汙量畢竟不大,被河水不斷沖洗,流到下游,又變清澈了。
在河邊孩童們最喜歡打水漂了,我知道用扁扁的園石頭打水漂可以打得很遠,有時勁使對了,可以打出十幾個水花,一直打到河對岸,石頭貼著水面急速向前漂移,濺起水花朵朵煞是好看。有打得好水漂的高手,就是用稜鼓暴筋的石頭都能打出漂亮的水漂,眾人常常圍觀他的表演,隨著水花飛濺,大家發出一陣陣的喝彩聲。
那時候買米要糧票,買肉要肉票,並且數量很少,飯都吃不飽,油葷更是少得可憐,所以家家都養雞養鴨,養雞自然是在家裡,如果有個小壩壩,就可散養,後來大家覺得不衛生,就用個竹子籠籠伉到養。養鴨子就太好耍了,每天都把鴨子趕到九眼橋河裡去吃魚蝦,要把鴨子養得認得到路,回得到家,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先用鴨子喜歡吃的糠殼殼引它慢慢到河邊,然後再把它們引回家,幾次三番,讓鴨子記得到路,如果不聽話,就用竹竿竿敲打地面,讓它們乖乖上路。當時養鴨子的人家很多,鴨子到了河裡就自然合了群,所以黃昏時要把鴨子趕上岸,也必須要有辦法,一個是要自己家的鴨子聽得懂主人的聲音,我站在河邊,發出”咯咯咯”的叫聲,鴨子就曉得要回家”吃飯”了,聽話的鴨子就會游上岸來,抖幹羽毛,搖搖擺擺的跟我回家。不過也有不聽話的鴨子,合到別家的鴨子在河裡游來蕩去不肯上岸,那就要用另一個撒手鐧——吊包石了, 吊包石顧名思義就是用兩根繩子中間系一塊布袋,把石頭包兜在布里,用一隻手拿著兩根繩子不斷旋轉,利用離心力將吊包石甩出去,這個勁要用得好,石頭才會拋得遠拋得準,剛好打到自家鴨子和別家鴨子中間,並且不斷用石頭逼迫鴨子上岸回家。當然也有撿便宜的時候,自家的鴨子合到別家的鴨子上了岸,自己就嘎嘎的叫著回家了。那時候雖然都窮,但是很少有把別人家的鴨子佔為己有,不是自己家的鴨子不會趕到自己家。不過養鴿子就不是這樣的講究了,那時九眼橋兩邊養鴿子的人家也很多,都放飛時鴿子在九眼橋上空漫天飛舞,時而俯衝,時而高飛,特別好看。鴿哨隨著鴿子時近時遠而尖銳低沉,就像一曲樂章,非常好聽。鴿子都是喜歡合群的,所以各家的鴿子在歸巢時隨別的鴿子跑了路,那就是你養鴿不精,該背時了。與文裡院子裡有個馬哥,經常炫耀自己好久好久又裹回了幾隻鴿子,評判覺得不是優品的,就殺了燉湯吃肉。
夏天的九眼橋河裡是最受兒童和少年們喜歡的場所了。兒童們由大人帶到在河邊戲水玩耍,我在十一二歲時就跟著院子裡的哥哥些下河洗澡,想來奇怪,當時下河游泳叫洗澡,到游泳池裡才叫游泳。大概是在河裡都遊的是狗刨燒吧,最多就是遊蛙泳,在河裡遊自由泳都不是兩腿均勻打水,而是兩腿向後蹬水往前遊。”九眼橋下九個洞,龍王老爺推不動”。九眼橋中間的第五洞是船隻的過橋洞,我們院子裡的小夥伴們雖然游泳姿勢不怎麼正規,但是熟悉九眼橋河的水性,經常在河裡衝浪子,扎猛子,過船的洞水勢最大,水從橋洞洶湧而出把周邊的河水帶得像煮開了的開水一樣上下翻滾,我們把它叫做翻水,如果不熟悉它水性的人遊在它上面,就完全遊不動了,驚慌之下,拼命往外遊,結果耗盡力氣,容遭不測,其實只要靜靜的趴在翻水上面即可,翻水不會持久,一會就水平浪靜,安全無恙。還有一種就是漩渦,河水衝激,有時形成的漩渦比大洗澡盆還大,被旋進去後,不要驚慌,閉住呼吸,隨著漩渦自然下潛,漩渦下面吸力自然就小了,再不濟就隨水漂到下游一點,水淺站得住腳了就自然安全了。所以我們常常去坐翻水,潛漩渦。
最最興奮的是看到上游有船穿洞而下,小夥伴們赤著上身,有些還光著屁股,排在水洞兩旁,把手操在背後,手裡捏滿泥沙,守株待兔……船老大手持糞檔檔站在船頭,嚴陣以待。說時遲那時快,只聽一聲喊:打!全體夥伴就把手裡的泥沙向船上的人打去,船老大也毫不遲疑把滿檔檔的糞水潑向這些調皮孩子,在扔出泥沙的那一瞬間,大家都一個猛子扎進水裡,躲避漂在河面上的糞水,因為船老大還繼續往河裡潑糞,有時探頭出來,水面上還是臭烘烘的,不過小夥伴嘻嘻哈哈,開心得很,這個說媽呀我嗆了一口糞水,那個說我沒跳得快,捱了船老大一蒿杆 ,其實船老大也沒真使力打。那時的感覺真是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水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九眼橋北頭河邊幾百米,也就是九眼橋小學對面有一顆好大的黃桷樹,夏天常有跳水高手爬到樹上往下跳,有些人跳水姿勢優美,圍觀的人看得不斷叫好。望江樓公園下游有個魚嘴,我和鄰居小朋友只敢在那裡跳炸彈,因為魚嘴比河面高好多,要跳下去還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後來又流行在九眼橋河上搞漂流,弄個卡車的輪胎,充好氣,躺在上面愜意的往下漂,漂到望江公園,爬上岸去,到望江樓去看對聯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九眼橋下河水千古長流,我們的童年早已過去,老九眼橋不復存在,九眼橋周邊更是舊貌換新顏:蘭桂坊出沒著帥哥猛女,合江亭裡照耀著新婚伴侶,酒吧一條街燈紅酒綠,安順廊橋上高朋滿座。新九眼橋也修在望江公園後門。現在川大又決定,把校內新修的挨著原來九眼橋邊的十幾棟高樓取名為與文裡小區了。雖然我不能搬回去了,想到與文里居然還能新生,還能繼續存在,還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九眼橋長在,與文里長在,我的童心長在!
匆稿於七十年國慶之後
2019年10月9日
周祿進以此文向班上的所有同學致敬,並請多多指教![抱拳][抱拳][握手][握手]
-
25 # 伸出之手
我自己就有個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我自己的身上,兒子得了白血病,我為了能籌錢,我四處去要錢,只要兒子能治好,怎麼都行,為了兒子移植我的骨髓
回覆列表
年少的我沒有經歷過人生百態,但是卻經歷的最愛我是人離開的痛苦,儘管我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的歸宿,但是當奶奶去世的那個時候,心裡充滿了指責,怪自己當時為什麼沒有好好陪著老人,怪自己當時為什麼沒有儘自己的最大力量,老人永遠離開了,那個最愛我的奶奶,把所有好的東西留給我們,卻對自己最吝嗇,人生的痛苦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