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風輕舞
-
22 # 閏月當空
我覺得有必要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養成哪一天不讀書好像哪頓飯沒吃一樣的習慣,更有必要,而不是求數量。
我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閱讀,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強迫自己一定要一年讀50本書,可能是為了確保真正堅持讀下去。如果為了提升專業技能,為了保證一定質量的輸出,有些人按照自己的規劃,給自己定出一年讀50本書,平均下來相當於一週閱讀一本的數量,這樣的硬性規定和計劃,應該說有一定的必要性。
畢竟,長久的堅持之下,長期與書籍浸潤,多多少少會有耳濡目染,進而產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作用和效果。
但,在我看來,與其規定數量,不如形成習慣。
我有個律師朋友,50多歲了,智商超群,律師資格證僅用一個月的時間攻讀然後就考上。他說,他喜歡讀書,每晚讀哪怕一小節書也行,讀什麼書也沒有特別的目的和特別的計劃。從小到現在,已經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哪怕出門在外,也會這樣做。
類似於有些人睡前一定要刷手機,他睡前一定要讀書。讀書看具體情況而言,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會閱讀比較長時間,如果時間不允許哪怕閱讀20分鐘也好。因為多年來形成的習慣,哪怕有一天不閱讀就渾身不自在,感覺心裡空蕩蕩好像缺失了什麼,猶如三餐有一頓沒吃一樣。
在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習慣下,“沉浸式”閱讀也自然而然產生,高質量閱讀和高質量產出也伴隨而至。
我覺得養成讀書的習慣之後,大部分人哪怕不規定數量和時間,也仍然有讀書的慾望和需求。而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從興趣開始
一個不喜歡閱讀的人,要養成閱讀的習慣,一定需要從興趣開始。有些人喜歡小說,那就去讀小說;有些人喜歡美文,那就去讀美文;有些人喜歡自己行業的書籍,那就去讀專業書籍。
在一件事情開始之前,完全沒有必要“人云亦云”,請從內心出發,請不忘初心,請關注你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當真正拿起書本,開始閱讀,能夠逐漸投入的時候,才能談得上所謂的“數量”,才能更加專注閱讀,更加投入精力和時間。
二、注重“沉浸式”閱讀
在閱讀的時候,如果能夠儘量保持周圍環境的不被幹擾,儘量騰出一個自由自如安排的時間段,可以更加促進你真正“沉浸式”閱讀。“沉浸式”閱讀對於讀書的人來說,可以忘卻時空,往返“虛”“實”之間,讓你徹徹底底感受到閱讀的愉悅。
同時,還可以輔助你遷移知識、引出思考、帶出疑問、獲得頓悟。相對於無法安靜下來,無法不被外界影響和干擾的閱讀,“沉浸式”閱讀帶給你的是真正的享受和遠遠超出你預算的效果。
三、排除萬難堅持到底
要把閱讀變成習慣,希望閱讀出數量,閱讀出效果,一定要堅持到底。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生病健康,請像每天一定要看手機一樣,堅持每天一定要看看書。哪怕10分鐘也好,一個小時也好,只要有時間,有條件就可以看。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看。有些人認為聽書不是看書,我認為看書也好,聽書也好,都屬於閱讀。有些盲人聽書也完全做到了獲取知識、沉浸感受,也是閱讀的一種。
儘量把看書變成“書癮”,成為你自發行為的一部分,這樣的看書,便不存在多少數量和時間方面的矛盾和斟酌了。
從興趣開始閱讀,閱讀過程中注重“沉浸式”閱讀,閱讀能夠堅持到底。如果真正做到這三點,你也就不會再去糾結多少數量的必要性了。當閱讀成為你的一個習慣,成為一個“書癮”,成為你和每日三餐一般如形相隨的行為,成為每天不離身的手機一般的“摯愛”,還有什麼是不能發生的呢?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朋友們,拋卻讀書的數量這個概念,真正地熱愛起來,真正地投入進去吧!有一天你一定會發現,所有的問題,在你的內心,都有了答案,就好像梅落雪地,月出空山,安靜而又自然。
-
23 # 考拉吃蘆葦
看一件事有沒有必要,需知道這麼做對你的好處有什麼,不這麼做對你的壞處又有什麼。
如果你不做這件事,而原則做另一件事,另一件事對你的個人成長,職場發展,婚姻家庭是否更有幫助。
當你無所事事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請讀書很多人無所事事的時候,就喜歡刷抖音,打遊戲。別人成了主播,但是你卻還是付費使用者。
如果你有另一件能獲得高收益的事要做,當然應該把時間花在有回報的事上,如果沒有,請原則讀書。
其實事實是大部分行業頂尖的大咖都有閱讀的習慣,閱讀可以說是一件價效比最高的個人成長投資之一。
我的老師渭水徐公,17年因為閱讀接到了拆書的私活,最高一個月副業收入3w。
現在拆書的風口過去了,他又開始做自媒體導師,每次課程上下五千年旁徵博引,學員反響特別好。
就是因為徐公多年閱讀積累下的個人資源。
當你忙到沒空成長的時候,請調整節奏有一句特別火的話: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
即使你做著一份高薪職業,卻天天加班到深夜,沒空讀書,沒空成長。建議你調整節奏或者轉換工作。
沒空成長的人很快就被時代拋棄了。羅振宇在2020時間的朋友演講中說過,直梯模式基本已經結束,每個人都將醒來攀巖模式。
你要去不斷尋找自己人生的抓手。
培養讀書的習慣,能為你積攢更多能量,去抓取下一個抓手。
制定更明確的計劃,有助於你實現目標我有個朋友,看到我跑步瘦了10近,跟我說:我也要跑步!
結果第一個朋友沒有跑步,第二個朋友也沒有讀書。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只說了願望,沒有制定具體的計劃。
擁有一個可執行的計劃是成功的關鍵。
我們都知道讀書有用,那麼有沒有必要量化讀書的數量呢?
是有必要的,而是越明確,約細化,越容易達成目標
我們來拆解一下一年讀50本書,基本一週讀完一本。
對閱讀初學者來說,強迫自己一週讀完一本書,能培養良好的閱讀喜歡。
對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一年50本,可能遠遠不夠哦。
你想培養閱讀習慣嗎?作為閱讀初學者想知道怎麼選書,或者想找個陪伴者和你一起共讀嗎?
-
24 # 日傍飲酒客夕陽
一年讀50本書,多嗎?這是一個把無形的東西具體的量化的形式。那有沒有這種必要呢?
一,先來談談讀書的目的吧
1、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2.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 ——庫法耶夫 3.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雨果 4.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這是一些國際文化名人對讀書的看法。當然,這是一種想當高的高度來談論書法這件事,作為普通人,我們的目的也許更實際一些 ,也許目的不是很明確。
我們可能只是想消遣時光,拓展眼界。也許是讀某些帶來實際作用的書,達成我們的某個目的,比如 看財經類的書,是為了如何理財,投資,看歷史類的書籍,是想從中找到經驗,為現實所用。等等
那讀到這,你也許可以問問,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你要從事寫作:那麼一定的閱讀量又是必須的,你必須從中積累素材,積累寫作技巧。著名作家,春上春樹,每天堅持閱讀寫作,對於他而言,完成一定量的閱讀寫作任務就像刀架在脖子上,是急切的事情。
如果你只是興趣,我建議您廣泛涉取,精讀愛好的書籍。著名作家老舍寫過一篇《著者略歷》的自傳,其中講到自己的讀書生平。他說:“幼讀三百千,不求甚解,繼學師範,遂奠教書匠之基。……二十七歲,發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麼了不得。……書無所不讀,全無所獲,並不著急。教書做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後悔。”老舍主張讀什麼書關鍵要你讀的進去,不能讓書控制你,而是你把書當做開啟世界的鑰匙。陶淵明也曾說過:閒靜少言,還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說明,陶淵明也是精讀和細讀分開,和老舍先生異曲同工。
那麼讀50本書,要不要呢,您讀到這,心裡有沒有答案了呢?我個人薄見:要愛閱讀,但是不要被量規定,讀書有三種境界,
一是為了獲取某種利益而讀書,你比如為了升學歷獲得,積累素材,當代很多編輯已經簽約作家就是。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而讀書,你比如把閱讀當做愛好的人,現實中大批屬於此類。第三種是為了文化使命而閱讀的人,這種人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最傑出創造者,你比如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這裡插一點個人小看法:古人博學,難道是因為讀的書的數量無比龐大嗎,我們仔細想想:現在的書籍難道會比古代更少,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們獲取書籍的難度遠比古人簡單。曾國藩為了讀書,花了一百兩銀子買了二十三史,一百兩銀子比作現在至少也是上萬了吧,那我們買二十四史需要這麼多錢嗎。所以不是我們讀書太少,反而是太多,讓我們缺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孔子早已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歷經千古的智慧,依舊熠熠生輝,只是我們慢慢淡忘了老祖宗的教導。德國最負盛名的哲學家康德說: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也是告誡我們思考的重要性。
第二個,我們談一下,讀50本書,都是一些什麼書呢
如果是經典名作,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的,你比如《紅樓夢》《百年孤獨》《悲慘的世界》等等經典名作,如果是雜誌,雜書,50本只會讓你多一些談資,並不能深刻的洗禮您的靈魂。
綜上,我認為:你喜歡閱讀,有興趣讀,50本不過是虛設 你可能一個月就讀完了。如果你不喜歡,或者目的性太強,50本也是一個挑戰。量的東西不能定義抽象的事情。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具有彈性的抽象的存在,它藏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也藏在你的談吐行為裡。怎樣讀書,讀多少書,核心的標準就是你讀書時的狀態決定——讀的進,一直讀,沒有興趣,別硬逼自己。人生苦短,何妨不爭取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生本來就已經很累了
-
25 # 閒時翻書君
讀書是一種很棒的體驗!
“這個世界需要無用的東西,什麼都有意義的話,你會感到窒息。”--是枝裕和《奇蹟》書本其實是每個作者人生體驗的總結和歸納,不管是打發時間的小說,還是傳授知識的教材,每一本書都是某種思維勞動的結晶。
人的一生很短暫,如果僅僅憑藉自己的人生經驗的話,所能體驗和知曉的事物,實在是少的可憐。但是藉由書籍和我們的想像力,就能極大地彌補這個時間的遺憾,換句話來說,書本是為了豐富我們的人生而存在的!
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奇蹟》中的這句話,讓我們思考看似“無意義”的事物的意義。
“讀了很多書,卻沒有辦法過好自己的生活!讀書有什麼用呢?”如果拿實際的用途去衡量書本的價值,那麼嚴格說起來,書本其實不過是一張張紙,和一個個字罷了,確實沒有什麼意義。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讀一本書,就是和這本書的作者在交流,打破時空、身份的阻隔,平等地交換意見。這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嗎?
所以,一年讀多少本書,其實並不重要,也沒有必要,如果能在書中找到你喜歡的事情,哪怕一生只讀一本書,我看也足夠了。
不要為了“有用”去讀書,哪怕為了“打發時間”,帶著高興的心情去閱讀吧。
回覆列表
我認為,需要分情況。
舉個簡單的例子,《資治通鑑》,你一年能看完嗎?可以翻完,但你肯定啃不動。
但是,你說我看故事會總可以吧,在我看來,看故事會一年看100本都沒問題。
所以,這個問題有分很多種情況。
有用的書和無用的書,其中有用的書又分為有深度的書和淺顯的書。
有深度的書不能淺讀,淺讀無法吸收其精華,只能透過深刻的閱讀理解,才能吃透書的內容。
因此,請不要拘泥於數量,而應該看中的是質量。
淺讀的書,需要我們迅速找出書中的核心,無論做消遣還是關注裡面的核心內容,都需要我們迅速的抓主幹,領會核心。這些書,讀完就過了,沒必要細讀。
自然,一年保持50本,其實不成問題。
那麼,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一年讀50本有必要嗎?
我認為,深讀的書,你讀不完,所以沒必要為了任務而去讀。
至於很淺的書,則有必要了。
因為有時候因為讀了太多無用的書,你才會真的明白,一本好書,多麼重要。
最重要的是,能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才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