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認為這是兩個人在唱雙簧,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少。是嗎?
9
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諸葛亮跟司馬懿可以說是三國中最出名的謀士了!而《空城計》也為後人津津樂道!

    當時的背景是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線全部瓦解,甚至都有全軍覆滅的可能。當時司馬懿親自率領十幾萬大軍,來追擊諸葛亮僅剩的一點殘軍,準備一舉殲滅。但是司馬懿到了西城時,看到的不是守兵,而是諸葛亮在樓上優雅的彈琴,琴聲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看不出突然的慌張,城門也是大開,只有幾個老兵在掃地,城中灰塵四起。如果司馬懿選擇攻城,結果自然是大勝,諸葛亮絕對被活捉。後世很多人都說,是司馬懿太過謹慎而選擇離開。但是這個說法仔細一想完全站不住腳,因為西城才多大點地方啊,就算有埋伏,但在實力懸殊太大的情況下,也很難改變戰局。並且司馬懿完全可以派一小部分人前去探個究竟,然後在派大部分部隊進攻。其實司馬懿考慮的早已不是軍事問題了,而是做人的問題。

      司馬懿不動一兵一卒,扭頭就走,並不是他太笨了,而是他太聰明瞭。因為司馬懿知道,他和諸葛亮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互相牽制,如果諸葛亮被抓或死了,自己也離死期不遠了。曹操對司馬懿是很糾結的,可謂又愛又怕,愛因為才華,怕也是因為司馬懿才華太高,威脅自己地位,所以曹操一直沒有給司馬懿兵權。到了曹睿上臺後,更是將司馬懿關到大牢裡,如果不是曹氏家族打不過諸葛亮,恐怕司馬懿會死在大牢裡。所以司馬懿自己知道,諸葛亮是他存在的價值,諸葛亮的琴聲也一再提醒司馬懿,你殺了我,也等於殺了自己。

      這件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大局觀有多麼的強,司馬懿考慮事情非常的長遠,根本不會在乎眼前的一點利益,而且有時候人要學會裝糊塗,不可事事都太聰明,太張揚。所以曹家人鬥不過司馬懿,而司馬懿則成為了三國最大的贏家。諸葛亮也明白這個道理,擺出了和司馬懿誓死同歸的架勢,就是要告訴司馬懿,你殺了我,你離死也不遠了。這就是一物降一物的道理,有時候你搞死了自己的競爭對手,你自己也離覆滅不遠了。真是太厲害了,三國爭霸,最後司馬懿得天下,真不是偶然的!

  • 2 # 櫌榟

    狡兔死,走狗烹!諸葛亮一死,曹魏失去了最大的敵人,司馬懿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所以,他倆生死與共,休慼相關~給諸葛亮一條後路,就是給自己一條後路

  • 3 # 襄陽論語

    歷史上可能沒有“空城計”這段故事,但司馬懿堵截了諸葛亮回漢中的退路確有其事,最後司馬懿撤軍放了諸葛亮一馬也是真事。為什麼司馬懿要放諸葛亮,那自有要放的道理,以前多有論述,這裡不必多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止馬謖敗了,還有趙雲一路軍也敗了。張郃大軍與曹真大軍不敢追趕,只有司馬懿堵截了諸葛亮退路。

  • 4 # 了心悟性171

    司馬懿是高人,胸有大志!他之所以不滅諸葛亮,是因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他的宏偉計劃正在準備、待機之時,他是不會因小失大,自取滅亡的!

  • 5 # 軒轅凌霄

    滅掉諸葛亮對誰最有利?

    這才是司馬懿要考慮的問題

    諸葛亮死蜀漢亡江東政權會不會出來打劫呢?

    如果江東政權沒動靜

    那麼四海昇平

    司馬懿就下崗了

    養寇才能自重

    這些道理司馬懿很懂

    真正的大將軍

    天時地利人和會綜合考慮

  • 6 # 本草世家

    兩種可能:

    1、諸葛技高一籌,司馬多疑。這是三國主流看法,不再詳解。

    2、司馬識破諸葛的空城計,頓感滅蜀喜悅。但細細思索,在當下諸葛不能死,蜀國不能滅。這是為什麼呢?且看司馬家族在魏國的處境:曹氏家族處處提防司馬懿,唯恐司馬位高權重尾大不掉,今兒威脅司馬家族統治,司馬懿政治生涯幾起幾落。但當時正是蜀國出祁山伐曹魏,智商、軍事上能與諸葛抗衡的唯有司馬懿。因此曹魏不得不請司馬重新出山。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空城計卻不殺,有養寇自重的意思。諸葛亮六次伐魏,司馬懿在魏國的政治地位越高,所以司馬家族需要諸葛的神助攻。待到司馬家族完全掌握大權,滅蜀是必然要做的事。城府之深,諸葛不及。

  • 7 # 葉飄刀

    對的,雙簧

    空城計,見於三國演義,而在書中的描寫是這樣的,根據書中的描寫,在諸葛亮擺下空城計之後,司馬懿的表現是:

    1. 聽說諸葛亮在城頭,司馬懿笑而不信;

    2. 如果司馬懿真不信,那就下令進攻啊,但司馬懿沒有,連試探都沒有,而是馬上停止進軍,同時親自前往確認;

    3. 司馬懿發現了諸葛亮真正坐在城頭上的時候,沒有任何試探,立刻退兵。

    從司馬懿一連串的反應來看,司馬懿在空城計的前後,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確認城頭上是不是真的是諸葛亮,當這個得到確認之後,司馬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退兵。

    司馬懿是魏國的軍事統帥,諸葛亮是蜀國的軍事統帥,如果說司馬懿一見諸葛亮的面,就不敢進攻,只能退兵,那麼魏國乾脆投降算了,還打什麼呢?

    作為兩軍的最高統帥,對此時戰場全域性的把控肯定超過大多數將領,而且不論司馬懿還是諸葛亮,除了是軍事統帥之外,還是傑出的政治家,他們能看到軍事以外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諸葛亮被抓或者被殺,對司馬懿有什麼影響?

    其實空城計還有一點不怎麼符合常理的地方,也就是說,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為何會自己冒險坐在城頭上,要知道,就算對方不進攻,衝到城下,一陣亂箭,就可能要了諸葛亮的命,有他在和沒他在的區別是什麼?

    顯然謹慎的諸葛亮,這麼冒險,就是因為,他知道如果沒他在,僅僅是空城是嚇不到司馬懿的,什麼埋伏之類的,是不可能重創魏軍的,要知道這個小城,到底能埋伏多少人,並不會因為諸葛亮在不在而變化。

    所以諸葛亮冒險,就是給司馬懿看的,而司馬懿得知這個訊息之後,也確實就是去看看了,確定了諸葛亮的存在,就退兵了。可見二人心有靈犀,就是在雙簧。

    諸葛亮的意思是,我沒辦法了,我就在這裡。司馬懿看見了,結合現在雙方的軍隊形式,司馬懿明白了諸葛亮的意思選擇了撤退。

    至於什麼空城什麼的,埋伏什麼的,不過是諸葛亮做給其他人看的,是給司馬懿一個說服手下的理由而已,有個可以交代的臺階。

  • 8 # 今古雜壇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很多人都經歷了這麼一個過程,小時候聽到這個故事,覺得諸葛亮很聰明,司馬懿太多疑;長大後覺得這個故事並不合理。

    有一次讀書會上我問其他網友:“如果你是司馬懿,看到城門大開,諸葛亮坐在城頭彈琴,你會怎麼做?”網友們給出的答案大多是先派一隊人衝進去試試看。沒錯,只要吼一句“活捉孔明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空城計就穿幫了。我當時說:“這麼簡單的事情,大家都能想到,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竟然想不到?”

    其實,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就會覺得事情並不那麼簡單。當時的事件背景是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在北伐前預見到最強勁的對手是司馬懿,於是使用了反間計,散佈司馬有謀反之心,使得曹魏罷黜了司馬懿。而後由於諸葛節節勝利,曹魏又不得不重新啟用司馬懿。然後司馬懿在街亭擊敗了馬謖,迅速兵臨城下,導致諸葛亮一時被動,無兵應敵,只好擺起了空城計。

    在這個背景下,當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坐在城頭彈琴時,他陷入了沉思。其實他考慮的並不是諸葛亮是否在城裡設了埋伏,恰好相反,他一眼就看穿了空城計,他只是在沉思是否應該在這時候滅了諸葛亮。

    表面上看,諸葛亮是司馬懿最強勁的對手,但從另一方面看,諸葛亮也是司馬懿還能擁有兵權的最大理由。因為沒有諸葛,也就沒有司馬存在的必要了。正是由於諸葛北伐勢如破竹,才使得曹魏重新起用司馬。

    所以,司馬懿需要權衡的是趁著這個時機滅掉諸葛這個強勁對手呢,還是給諸葛一個喘息的機會。如果派遣一支小部隊進城打探,或直接圍城。那諸葛很快就會被滅掉。不過滅掉諸葛後,曹魏沒有了威脅,自己反而很可能因為猜忌再次被貶。留著這個勁敵呢,日後難免有一番鬥智鬥勇的殊死較量,但曹魏由於有諸葛的存在,不會再次罷免自己。

    司馬懿在短短的時間裡,估算出以西蜀一隅之地,其國力終究是無法與擁有廣袤無垠中原地帶的曹魏相抗衡的。從長遠來看,西蜀必敗無疑。所以自己現在最大的威脅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曹魏陣營裡的猜忌和政敵。現在不如留著諸葛亮,並以諸葛的威脅為理由,不斷髮展自己的勢力,消滅自己的政敵。等自己徹底站住腳,最後再回過手來對付西蜀。於是他配合諸葛惟妙惟肖地一起上演空城計,裝作自己中計的樣子。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想的呢?其實諸葛亮也是對此心知肚明,因為這種操作諸葛亮也玩過,就是赤壁之戰時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華容道時諸葛亮安排狙擊曹操的出場順序是趙雲、張飛和關羽。只要把關羽和趙雲或張飛兩人任意調個順序,不讓關羽最後出場,曹操就跑不了。但諸葛亮深知曹操當時還不能死,因為當時曹操實力最強,孫權其次,劉備最弱。孫劉聯合抗曹,三方正好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此時如果曹操過早被滅,沒有了曹魏的威脅,東吳會變成三者中的最強者。那時候別說劉備還能不能向東吳借到荊州,周瑜、呂蒙等估計會先說服孫權滅了劉備,解決這個後顧之憂。所以,諸葛只能安排關羽放了曹操,表面上忽悠說是因為曹操命不該絕,關羽義氣深重,實則為了讓劉備在曹魏和東吳的夾縫中生存,先向東吳借到荊州,等待時機再去佔領西蜀,以實現三分天下的戰略佈局。

    所以,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三國裡有大局觀的人。在無奈上演空城計時,諸葛亮估計在城頭上邊彈琴邊想:“老馬,你可千萬別糊塗,不然咱倆都得玩完……”

    有人也許會說,諸葛亮如果有大局觀的話,就不應該六出祁山,明知沒有勝算還空耗國力,最終導致蜀國的滅亡。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的真正用意何在?還有北伐時魏延曾建議奇襲長安,諸葛亮為何不同意?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要從北伐的隱含的真實目的中去找。

    諸葛和姜維的北伐,雖然表面上喊口號是恢復漢室,但其真實的目的有兩個。首先,北伐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是為了保持一個戰略進攻勢態,讓曹魏緊張又摸不透底,但又不能把曹魏逼到決一死戰的地步。事實上蜀漢和魏國的國力相差數倍,蜀漢根本沒有力量抵抗曹魏堅決的進攻。所以,北伐的一個目的在於以攻代守。以進攻的方式,取得防守的實效。否則一味防守,只會是被動等待滅亡的結局,和後來的東吳,或是南宋一樣。

    如果按魏延的建議奇襲長安,雖然能取得一時的勝利,但卻破壞了這個長遠大計,會徹底激怒曹魏,到時舉全國之力討伐蜀國,那麼蜀國將無法抵擋。況且當時北伐僅僅是僥倖到了長安附近,而長安易攻難守,佔領後戰線過長,後方補給無法跟上。而且過長的戰線使得到處都相當於街亭,很容易被斷了後路。所以即使僥倖佔領長安,終究還是要失去的。

    其次,諸葛亮北伐的另一個目的,不在於短時間內擊垮曹魏,而在於斬斷魏國右臂,控制河西走廊,改蜀漢南北攻勢為東西攻勢,依靠西涼積蓄力量,這是比較現實的作戰方針。他清醒的認識到荊州不可以復得,而益州不足以制天下。而控制民風剽悍的西涼,自西向東居高臨下,則為蜀漢取得類似於北周滅齊的君臨態勢。

    畢竟當時蜀國已經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地步。而西涼人強馬壯,民風剽悍,出過馬超、龐德、馬岱等猛將,曾將曹操打得割須棄袍。如果攻佔西涼,後來北伐困擾孔明的兵員,糧運,甚至人才問題均可迎刃而解。而且背後還沒有一個可能隨時背盟的東吳(小注:孫權沒有匡扶漢室這類的歷史包袱,投降的成本很低,如第82回: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徵吳賞六軍)。佔據了西涼以後,實力的對比就會向蜀、吳發生傾斜,蜀、吳就可以象兩個不同方向的絞索,慢慢的把魏國絞死。

    這就是諸葛亮的長遠謀劃,對於北伐,他只想打區域性戰爭,打長期戰爭,目的是以攻代守,並搶佔戰略制高點。而魏延這樣的鷹派武將,卻以為是打的是全域性戰爭,是短期戰爭。當然,諸葛亮沒法和魏延細說這些戰略。首先,表面上還是要提出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口號以鼓舞激勵士氣;其次,這種高層戰略只能少數人掌握。就像赤壁之戰,採用火攻戰術只能周瑜、魯肅、諸葛和龐統等核心人物知道,如果連甘寧、丁奉、徐盛等武將都知道了,那麼曹操就會開始防備了。

    所以,諸葛亮的大局觀,在三國中確實無人能比。對於空城計的理解,感覺像經歷了三重境界,開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諸葛亮好聰明,利用了司馬的多疑),而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諸葛亮用這種很容易被識破的計,能成功只是運氣好而已),最後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諸葛亮和司馬懿果然都有雄才大略)。

  • 9 # 飄忽田園塵埃落定

    空城計中司馬懿為什麼不打進這座小城?其實並非司馬懿愚昧,而是他更精朋。之所以這樣做,是司馬懿的緩兵之計。為自己尋條後路。司馬懿與諸葛亮一樣,從來不冒險激進。這時司馬懿羽翼尚未豐滿。正在等待時機。如果捉了諸葛亮,就沒有了對手。同時也就沒有了司馬懿存在的意義。自古道,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更何況功高震主,曹丕和曹操一樣,正挖空心思防著司馬懿的一舉一動。到處都是佈置了曹丕的眼線。司馬懿更是精明之人,老謀深算,大智若愚。才有了後來的晉朝,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坐擁天下!

  • 10 # 金榜志願劉老師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這要從歷史的角度和文學的角度等等各種角度去說。不過可以簡單的進行回答,太複雜,太專業,反而讓人看不懂。

    第一,歷史上並沒有發生在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空城計。三國志等歷史著作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沒有發生也就無從說發生的原因了。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

    第二。我們從文學的角度去看。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描寫的空城計的故事,其本意是為了塑造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形象。所以在這個故事中,司馬懿處處陷入諸葛亮的謀劃之內。這是文學上的誇張,卻是我們讀者所喜聞樂見的,於是我們寧願相信這個故事是存在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諸葛亮必須脫身,並且是在司馬懿的眼皮底下金蟬脫殼,這是文學藝術塑造形象的需要。

    第三,三國演義作者這樣的安排是符合人性真實的。司馬懿生性多疑。所以對面對某件事情必然思來想去。諸葛亮一生謹慎,不肯弄險,這是人們,或者是說三國演義作者對人物進行的一種設定。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生性多疑的人面對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偶爾的冒險,就大機率會做出錯誤的判斷。於是諸葛亮就成功地逃脫了。

    第四。讓諸葛亮逃脫是讀者的期待。作為文學作品,完全有必要重視讀者的期待。如果在空城計中諸葛亮失敗,沒有逃脫出司馬懿的魔爪,那麼作者對人物的所有的塑造和鋪墊都失敗了,人們對諸葛亮的心理期待也完全落空,這樣反而讓作品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第五,這是作者講故事的需要。空城計的故事無疑是非常精彩的,這是作者講故事的需要。諸葛亮最後逃脫是故事最精彩的結尾。同時只有諸葛亮最後逃脫,三國的故事才能繼續發展下去。這個說法雖然聽上去有些牽強,但是確確實實存在。

  • 11 # 明日千里Mingriqianli

    他知道如果消滅了諸葛亮,他司馬懿的末日也會隨之而來!沒有了諸葛亮,司馬懿在曹魏集團的價值就不會存在了。兔死狗烹,更何況曹魏集團一直對他抱有警惕防範忌憚之心,沒有諸葛亮,曹魏集團必會對他欲除之而後快!

    所以,司馬懿利用諸葛亮給打下的伏筆,老謀深算,保住了司馬家族在曹魏集團的勢力,才有了後來司馬集團的一代江山!

  • 12 # 北派說書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們來看看《空城計》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出現的,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對於曹魏來說可是氣勢洶洶,當時的諸葛亮讓自己的得意門徒馬謖守著街亭,自己帶著大軍向著曹魏的腹地進發,因為他認為,劉備口中的言過其實的馬謖,絕對能當大任,因為當時的諸葛亮,估計就是給馬謖鍍一下金,好讓馬謖接替自己的位置,結果馬謖給演砸了。

    馬謖自持自己聰明,沒有聽諸葛亮的話,將軍營安在了山上,結果為曹魏大軍包圍,斷了水源,后街亭失守,戰局被打亂,諸葛亮被扔到了前頭,自己的駐地西城下也不過數千蜀軍,而司馬懿手中的十幾萬大軍卻抓住時機,將諸葛亮堵在了西城,幾千對十幾萬大軍,用腳後跟想你也知道誰會輸誰會贏,無奈之下諸葛亮彈起了琴,上演了一部驚心動魄的《空城計》門口只讓幾名老兵掃路,似乎給司馬懿讓一條好道來。

    這讓生性多疑的司馬懿懷疑,城內定有數萬蜀軍守候,司馬懿不敢怠慢,生怕蜀軍衝出來搞定他,急忙帶著大軍逃出了數十里,後斥候才告訴他,當時諸葛亮手下只有幾千人,差點氣死。

    然而有陰謀論說,司馬懿智商一直在諸葛亮之上,之所以他屢次給諸葛亮機會,那是因為,在朝中,自己已經為曹家勢力,包括曹睿視作了眼中釘肉中刺,只不過唯有他能夠對付諸葛亮,若諸葛亮一死,回到朝中,自己肯定要被收拾,所以司馬懿一直說諸葛亮是他的知音,六出祁山讓他擺脫了被曹家勢力的整治。

    然而《空城計》在我國的正史上是不存在的,整個小故事,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聰慧,司馬懿的愚笨,讓整個三國演義的故事更加精彩幾分。

  • 13 # 真正鱷魚不哭

    空城計純屬虛構。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郭衝三事曰: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偪,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為恨。難曰:案陽平在漢中。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就如衝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從《三國演義》文字故事看,諸葛亮和司馬懿則是在演雙簧。司馬懿是野心家,此時他的地位尚不穩固(之前不久才被削職為民),需要長期征戰以掌握兵權,如果解決了諸葛亮,接下來就沒戲唱了,肯定還會靠邊站,所以他寧可失自己面子,也決不能俘虜諸葛亮。而諸葛亮正是看破他這一點,所以要配合著演戲。

  • 14 # 六個吧

    司馬懿:

    諸葛孔明是我一生中唯一一個值得全力以赴的對手。雖是敵方,卻乃知己!今天要是抓住了他,以後的日子還有什麼樂趣可言!罷了罷了,諸葛孔明,今天就放你一馬,來日必堂堂正正的跟你一決雌雄!來人啊,下令退兵,看諸葛孔明如此鎮定自若,城中必有埋伏,於是魏軍退兵。

    諸葛亮:嚇死老子了,抹了一把頭上的冷汗,忽然好像又想到了什麼,趕忙叫來傳令兵。速去傳令,全體撤退,此計只能騙得了司馬懿一時,他一定會回來的。於是全軍撤退。

    話說司馬懿走到半路忽然想到,如此撤退只怕那魏家小兒會起疑心,如此會有性命之憂,說不得還會連累了家族。不成不成,轉念一想,以那諸葛孔明的智慧這會兒應該早就撤退了吧!也罷,諸葛孔明,我就在給你演一場戲。於是大喊一聲:不好,中計了,速速回去,以那蜀軍的實力這會哪還能分兵,即使有又能有多少人,於是全軍返回。來到城下,進入城中,那還有一人,連一隻動物都沒,看到這,司馬懿大吼一聲,啊!我的過錯,我的過錯啊!心裡卻開懷大笑。身邊副將安慰到:大人,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我們也未損失一人,雖無功,卻也無錯啊!聽到這,司馬懿也借坡下到:也罷,這狡猾的諸葛亮,來日必定殺他,於是下令撤兵!

  • 15 # 弗學漫話

    沒有魔,何以成佛;沒有佛,何以存魔!利益平衡使然,所以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1、人的存在價值,是對手形成的根本。

    超越戰時的政治智慧,作為兩國的軍事首腦,對戰局都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一般的空城計只是對手下的一種障眼法,而瞞不過司馬懿和諸葛亮,諸葛亮要給司馬懿一個交待,司馬懿要給魏國一個交待。誰都明白“狡兔死走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何況二人乎。

    2、政治格局的微妙

    當時各方政治已成,是由幾個人的形成而定局的,人的存在,形成了一張微妙的生死利益網,表面上看是死敵,其實是各為其主,對手的生往往意味著個人的生和家族的興旺的保障,這是常人無法看到的,所以,關鍵人物以自身利益為重,一般不會輕易的打破這種格局。

    3、惺惺相惜,英雄所見略同

    作為雄才大略的智者,深知知己難覓,哪怕是對手。所謂棋逢對手當人生一大快事,可以從對手過招中獲取老師傳授不到的知識,享受過招的知慧妙趣。

    總之,智慧是書本中學不到的,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空城計更是一種智慧的昇華和留給後人的千年絕唱。

  • 16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三國演義裡面有一個很出色的戲叫做空城計,也就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由於馬謖作戰失誤,導致諸葛亮首尾不能兼顧,而當時諸葛亮身邊沒什麼兵,但是司馬懿卻率領大軍殺到。

    這個時候諸葛亮就做了一出空城計,在城樓上彈琴,同時把城門開啟,而司馬懿看到這種情況之後就說諸葛亮有埋伏,最終沒敢殺入城中,並且很快就撤軍了。在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對諸葛亮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認為諸葛亮太神奇了,用這麼簡單的辦法就能夠把司馬懿給嚇走。但是仔細再想一想,發覺事情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因為司馬懿並不是等閒之輩,他同時也是三國裡面最優秀的謀士之一,所以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埋伏,司馬懿恐怕很容易就能看出來,諸葛亮做的那點把戲還瞞不過司馬懿。不過司馬懿還是配合諸葛亮把這齣戲演了下去,因為司馬懿本身也不想殺諸葛亮,因為他殺了諸葛亮,恐怕會使他的地位有所下降,因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典故,他也是非常熟悉的。

    不過在真正的三國曆史上並沒有空城計這種事情,因為諸葛一生惟謹慎,他作戰都是相當謹慎的,各方面都會考慮到,即使馬謖戰敗,他也不會讓自己陷於這種危險的境地。三國演義裡面因為對諸葛亮的神話較多,所以把空城計這種事情安到他頭上,但是事實上諸葛亮從來沒有處於過這種狀況。

  • 17 # 使用者李森

    巜空城計》人人皆知是司馬懿害怕中了諸葛亮埋伏而退兵的。我認為事情未必那麼簡單,作為久戰沙場的司馬懿絕不會懼怕諸葛亮擺下的空城疑計,如果想攻下城池是易於反掌。

    為何逶而去之呢?只是心照不宣就坡下驢而己。諸葛亮十分明白司馬懿在朝中的處境,當時曹氏陣營與司馬氏陣營,互相頃軋各不相讓,爭鬥己經白熱化。司馬懿手握兵權領兵在外,必須要有強大的對手襯托,以保住他的兵權不旁落,說話才有份量,才會為以後贏得機會。這個對手就是西蜀的諸葛亮。如果此時破城滅了諸葛亮無疑等於自廢武功,外部無戰事了,等待他的將是朝堂上與曹氏陣營的政治對決,司馬懿沒有勝算可言。

    諸葛亮在城樓上鎮定的神態,告訴司馬懿你不要胡來,仔細想想你的後果吧!司馬懿意領神會,退兵了。

    諸葛亮救了自己,也為司馬懿留下了機會,正可謂雙嬴之舉。

  • 18 # 投緣198

    空城計論司馬懿的才能,不管城上坐的是何人,他是絕對不敢輕易入城的,包括後來諸葛亮送女人衣服逼他出戰,他都能忍辱求全,他是有理想有目標的,那就是不打沒把握的仗。直於當時應先排一個班或一個排先進城探個虛實,這點是應該做一下看看。可能他也想過兔死狗烹的厲害吧。

  • 19 # 二鍋頭餃子哥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二計,大體就是明明自己寡不敵眾,還裝出胸有成竹、運籌帷幄的樣子,以造成敵方判斷失誤,嚇退敵軍。

    空城計出現在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於是“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出現空城計的背景是什麼呢?

    馬謖紙上談兵,鎮守街亭失敗,司馬懿率領大軍乘勝進攻,直逼西城。諸葛亮暫時無軍可用,就讓人大開城門,做疑兵狀,自己搬來古琴,唱卡拉OK,司馬懿懷疑城中有伏兵,猶豫不定,最終大軍退回。事後,司馬昭來給司馬懿說我們先前中計了,司馬懿也表現出後悔之意。怎麼看待諸葛亮空城計呢?

    我們首先假設是真的。如果諸葛亮的空城計是真的,那麼毫無疑問,司馬懿和諸葛亮確實是在玩雙簧。諸葛亮透過琴聲告訴司馬懿:“如果我完了,那麼你也完了,我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你若抓了我,魏國皇帝曹睿還會用你嗎?我死,你也必死,所以聽我的勸,你快撤退吧。”對此,司馬懿是深知其中道理的,其實司馬懿一眼就看穿了箇中玄機,所以司馬懿在聽了會琴聲以後,才說:諸葛亮真乃我的知音啊。

    但實際上,諸葛亮的“空城計”,毫無疑問是假的。一是時間地點不對。當時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在新城剛平定了孟達之亂,根本不在前線。二是邏輯分析不對。西城是個小城,司馬懿可以派500到1000人小隊進去探探虛實啊;可以派弓箭手射射唱歌彈琴的諸葛亮啊;也可以將西城圍起來啊;還可以用攻城雲梯先爬上去攻擊一下諸葛亮啊,等等。可這些司馬懿都沒做,而是轉頭就跑。因此不符合邏輯,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是假的。

    那麼三國時誰用過空城計?

    一是曹操。關於“空城計”,易中天認為“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而是發生在曹操的身上。”他認為“空城計”其實是曹操在與呂布的一次交戰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發明”的。《三國演義》實行貶抑曹操的方針,這才讓諸葛亮搶了功勞。

    二是文聘。根據《三國志》裴注所引的《魏略》記載,曹丕在位的時候,大將文聘鎮守在江夏一帶地區。有一次,孫權以五萬兵馬,親自包圍文聘於石陽。因事發突然,又天降大雨,防禦工事還未修補;壯丁也在田間勞動,未及返回。 文聘苦思之下,忽得奇計,就吩咐城裡人都藏起來,讓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宮衙裡,不再露面。孫權仔細量度了一番,覺得非常可疑,就對部將說其中必有伏兵,於是引兵退走了。

    三是趙雲。據《三國志.趙雲傳》記載:“魏王操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劉備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乃斂眾拒險,終不交鋒。操運米北山下,黃忠引兵欲取之,過期不還。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魏兵疑雲有伏,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大意就是在一次戰鬥中,趙雲的兵力都跟著黃忠了,他只有數十輕騎,卻與曹軍大部隊遭遇上了。趙雲且戰且退,最後退到營壘。有人主張閉門拒守,趙雲卻沒有這樣做,反而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懷疑趙雲有伏兵,急忙退去,趙雲命令士兵擂鼓吶喊,又以弓箭從背後射曹軍。曹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結語:空城計是一種心理戰術,既可運用於守城,也可運用於遭遇戰,使用時需要非常大的膽量、沉著冷靜的心態和超高的心理揣摩。

  • 20 # 崆峒書生

    三國之所以精彩,除了武力比拼,還有智謀鬥爭,這是三國最大的魅力所在,呂布關羽趙子龍,一眾武將來回爭鬥已經成為眾人皆知之事,至於智謀之鬥,三國時期就不得不聊聊孔明瞭。

    諸葛亮出場並不早,在劉備走投無路的時候,受人推薦,才前去請來了諸葛亮。諸葛亮一出場,劉備的頹勢立刻止住了。

    放眼劉備的戰績,每一分毫都脫離不了諸葛亮的影子,一直到了三國後期,諸葛亮成為智謀之最,唯一和他能抗衡的,也許就剩司馬懿了。現在,我們再聊聊司馬懿遇空城計這件事。

    原本,空城計就是無奈之舉,反其道而行之,明明城中盡是老弱病殘,不堪一擊,反而開啟城門,以此來誤導敵人,結果引起了司馬懿的恐慌,落荒而逃。

    面對司馬懿的逃跑,世人大多進行嘲諷,其實不然,用兵之道,在於詭,說白了,這行玩的就是神秘和未知,如果司馬懿衝進去,裡面有大批軍士埋伏,豈不糟糕?司馬懿的逃走,其實並沒有多大失敗,不損失一兵一卒的事,只是讓諸葛亮從名氣上佔據了上風,又如何?

    諸葛亮的一生,是謹慎的一生,而司馬懿的一生,是伺機而動的一生,兩人風格不同,司馬懿在不知虛實的前提下,是絕對不會貿然行動的,這是他的秉性,也是他制勝的法寶,但司馬懿不同於袁紹,袁紹是猶豫不決,是對戰局的把握不準確,而司馬懿不同,他是尋找制勝的機會。

    至於諸葛亮的這招空城計,成為千古絕唱,說高明嗎,高明,也不高明,死馬當活馬醫的策略,最終蒙過了司馬懿,也算一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非常不實用的母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