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王建國HIST

    我認為可以這麼說。

    正是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雖然這個基礎是制度上的,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制度上的根本變革使得秦國能夠通過幾代人的積累,而擁有能夠平定天下的資本。

    為何這樣說呢?

    首先看看變法之利。

    魏文候,魏武侯任用吳起在魏國組織變法,從而使得魏國實力大震,居於三晉之首,到了梁惠王的時候,魏國的實力更是到了空前的強大,在戰國開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輕言滅國,可魏國卻敢縷縷侵犯他國,奪取秦國的河西之地,把秦國打的落花流水,可以說是最後一個霸主。就連齊國也不敢輕易招惹。

    再看看韓國的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在韓侯的支援下開展變法,雖然說最後失敗了,可失敗是由於魏國的攻打,更何況韓國的軍隊在魏國武卒的攻打下堅持了很長時間,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更何況秦國的商鞅變法更是一場十分徹底的變法,魏國的吳起變法保留了大量的世族老臣,韓國的申不害注重在權術上下功夫雖然起到了一時之效,但難以長久。

    相比之下商鞅變法則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何呢?

    首先便是打壓老世族,沒有軍工雖富無所芬華,定製二十等爵位,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夠晉升。改革風俗,大治秦國,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精煉新軍。

    為了展示新發的權威,徙木立信,流放太子,如此大的決心也成了新發延續的保證。營建咸陽宮,天下富商絡繹不絕,經濟十分發達。而隨著商鞅的死,秦國的老世族也再也抬不起頭來。

    而親人只知道耕戰,名將迭出,這樣的制度雖然當時也有很大的成效,但對後世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為了尋求安穩的生活會前來歸附 軍隊在激烈的競爭者戰鬥力會越來越強,這樣的國家真正可怕的地方是他那無窮的潛力。

    而也正是商鞅給了秦國這種潛力,所以我認為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很難統一。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在戰爭不斷的戰國時期,商鞅的體制或許會帶來巨大的戰鬥力。

    但是一旦,戰爭停止,無處獲得軍功,百姓生活得不到提高等一些機制將無法執行,這或許也是秦朝難以長久的原因吧。

    但這都是後話了,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石 我想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是很難統一的,甚至是面對魏國,自保都成問題。

  • 22 # 清風照佳人

    應該是可以這麼說,從秦孝公接手之前的秦國來說,有一種說法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孝公以前最強盛的時期,可是秦穆公死後殉葬人數177人,包括子車氏三個兒子,有首詩《黃鳥》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從此秦國走向衰落,又經歷了厲公,躁公,簡公,出子,內部爭鬥不止,然後秦獻公時期連年征戰已經累如危卵了,秦國已經丟了河西丟了函谷關。

    秦孝公接手以後重用商鞅變法,嚴刑酷法,民只知耕戰,剝奪了貴族的權益,又給了老百姓一個爵位的大餅,看看《商君書》馭民之術無出其右者,商鞅對人性的掌握真是太誇張了, 只要理解了商君書,文盲也能當皇帝,後世秦王也是按照國力發展逐步推進,沒有犯太大的錯誤,到了秦王政時代六國元氣耗盡就摧枯拉朽一統天下了,後遺症也就出現了,前面人少有國君強力支撐軍隊足以控制百姓,天下又有那麼多的征戰,士兵還是有希望的,一旦統一,戰鬥獲得爵位的途徑突然就沒有了,又是第一次大一統沒有足夠的經驗,當時的帝國生產力不足以支撐那麼龐大的疆域,階級固化是最可怕的,特別是有很大一批本來是士子王族富商養尊處優慣了,讓他們都去種田生活沒有任何出路肯定是不甘心的,秦始皇活著可以震懾,死了之後又碰上胡亥這種政治上的低能兒加上趙高亂政再加上李斯軟弱這是天要亡秦。

    後來的劉邦就吸取了教訓,先分封然後等中央政權攢夠了實力慢慢收拾你,收拾完再加上神奇的推恩令,要是李斯也能獻上推恩令這種奇謀大秦或許能多延續一段時期。

    當然我不是推崇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對秦國統治者來說確實是豐功偉業,但對秦人不是,這是全方位無死角的壓榨,隨便找個《商君書》片段,商君認為天下人都不需要讀書識字,他只需要種田機器和打仗殺人的機器,不需要老百姓有思考能力,也不允許他們議論國政,哪怕他們說好也不行,不需要贊成只需要你服從執行或者死。借用《史記》的評價:其天資刻薄人也。

  • 23 # 雲裡藏風

    商鞅和秦始皇的出現是偶然的,但隨著鐵農具、耕牛、水利灌溉等技術的出現,原有奴隸社會生產關係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生產關係,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是必然的。當時,除商鞅變法外,其他各國也有很多變法者在改進生產關係。比如魏國的李俚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他們變法的重點都是加強集權、消弱貴族勢力,持續變法的最終結果必然是出現適應封建社會生產力的中央集權,最終會統一國家。因秦國變法最徹底,所以才由秦國統一。

  • 24 # 小歷史課堂

    題主好

    我認為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依舊會變強,秦始皇依舊統一中國,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首先商鞅變法的目的是讓秦國變強,但是商鞅變法的前期秦國難道不強嗎,商鞅變法只不過是加快了整個秦國變強的速度,整體來說就是秦國成長的催化劑,在秦始皇前面的幾代君主,雖然談不上像秦始皇這樣的偉大,勇猛,但是也算是勵精圖治,一代又一代的將秦國逐漸發起來。

    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還有一點就是,順應了歷史規律,整個秦國的發展完全是順應了歷史規律的劇本,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無論有沒有商鞅變法,或者其他的變法秦始皇依舊會統一中國

  • 25 # 鍋盔餅子

    這個說的太絕對,但是商鞅變法為秦以後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商鞅變法前秦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裡面墊底的存在,連魏國都可以欺負他;但在其變法後,秦國戰力猛然翻了好幾倍,那時的秦國完全解開封印,將其與幾國按在地上磨檫。

    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在商鞅打下基礎後,秦國後面的幾位君主和丞相對秦國後面的統一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1、張儀。歷史上著名的“連橫”就是他提出來的,可以說幫助秦國緩解了其他國家聯合起來的威脅,並且,他一直都在遊走於各國之間,遊說諸侯,就憑藉著一張嘴,給秦國化解了多少的外敵,又不費一兵一卒就使得其他諸侯國俯首稱臣。

    2、魏冉。曾保舉白起為將,東向攻城略地,擊敗“三晉”和強楚。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他假秦國的武力專注於攻齊,奪取陶邑。

    3、范雎。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外交政策“遠交近攻”就是他提出來的。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範遂被拜為客卿,之後,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王遂於前266年廢太后,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范雎為相。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兩軍對壘三年後,范雎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白起大破趙軍。

    4、呂不韋。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5、李斯。李斯早年為郡小吏 ,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入秦為官 ,丞相呂不韋以為郎官 ,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任為長史 。秦王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 ,離間各國君臣,以為客卿 ,在秦滅六國事業中發揮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 ,進上《諫逐客書》,阻止驅逐六國客卿,遷為廷尉 。秦統一天下後,聯合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禮儀制度,拜為丞相 。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度,堅持郡縣制 ;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諸子學說,禁止私學,以加強思想統治 。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已啟動印鈔機,各種資產降價,美元卻不斷升值,有沒有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