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楠得有你
-
22 # 王子書童
儘管現在的人都極力提倡:"有愛就說出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把愛表達在了行動和朝夕相處的生活裡。
我是一個十三歲孩子的母親,我愛孩子勝過愛我自己。孩子從小到大都是我一手帶大的,所以他的喜怒哀樂我都瞭如指掌。不管是瞭解孩子"愛的語言",還是我的愛孩子是能否收到。如數家珍,說與一二吧。
或許是孩子一直由我帶,小時候特別粘我。別人逗他媽媽走了,或不見了之類,他立刻放下手中的玩具四處找我。有時候我心情不好,他會在我的懷裡用自己的小臉蹭我的臉,或者用胖乎乎的小手來摸我的臉,不許我皺眉毛。現在長大了吧,見我提重的東西,一般是二話不說,直接把重物拿過去。要是我和老公吵架,他會用大人的口氣訓他爸爸,她是女人,你就不能讓著她點嗎?我立刻淚奔。
孩子很愛我,我也特別愛他。每當他傷心難過的時候,我會握著他的手,陪在他身邊,輕言細語的安慰他。他想明白了,就會擁抱我說:“謝謝媽媽”;每當他取的好成績或得到別人的讚美和認可的時候,我會做許多他喜歡吃的,或給他買些他喜歡的東西,他總會把自己最喜歡的留點給我;每當他要考試或參加什麼比賽活動的時候,我們會擊掌互相鼓勵……
愛,就是這麼奇妙,不管有聲還是無聲,都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但卻是我生命的全部!
-
23 # 茵你而淳在
在我們的觀念裡,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天經地義的,表現在日常對於孩子的關懷、照顧行為中,而在語言上卻鮮少表達。而孩子恰恰最需要的是來自語言上的感知,他們希望聽到爸爸媽媽說出對自己的愛,或者擁抱......看過《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書的,都會被大野兔和小野兔表達愛的動作和語言所打動、感染,父子倆在睡前的一場愛的比賽令人倍感溫馨溫暖。作為家長的,可以從中學習如何去愛孩子,如何和孩子表達愛,“我的手伸得有多遠就有多愛你”、“我跳得有多高就有多愛你”、“我愛你從這裡一直到月亮那裡,再從月亮那裡回來” ......
愛的表達有很多形式,只要是發自內心的,孩子都會收到的。但是,如果能直接表達出來,孩子一定會更加感到幸福的。
-
24 # 全媽育兒手記
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是很多時候我會感覺他愛我比我愛他更多。因為沒有一個成年人會在被你大聲吼完後含著眼淚過來抱你;也不會有人在被你吵完架後,生怕你不要他哭著跟你說“媽媽我愛你,對不起!”所以孩子在用他們最質樸,最單純的方式來愛著我們。
由於血緣的關係,孩子和父母天生就有一種很微妙的連繫。你能感知到他的開心與不開心,他是否在擔心,他是否害怕等等,只要用心體會我們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如何能讓孩子接受我們的愛就需要一些“藝術”了。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高深的,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
第一,尊重我們的孩子。無論他多大都請像對待一個成人一樣尊重他。尊重可以讓我們能耐下心來聽孩子的解釋。
第二,平等的對待我們的孩子。平等這個詞很多家長都有這方面的意識,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確很容易被忽視。平等,請先從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開始。
第三,理解我們的孩子。孩子由於年齡,理解力和能力的限制,很多時候他都會用他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去做事情,這個很正常。孩子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來學習和做各種事情,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指導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否定。4歲的小明一直在鬧這要玩都10點了還不睡覺,媽媽很生氣擔心他第二天上幼兒園會遲到,但是小明堅持不睡,在媽媽問他原因時,他說“他已經兩天沒有見到爸爸了,今天爸爸回來他一定要等爸爸”。其實鬧著不睡覺的小明只是想等出差回來的爸爸。如果媽媽不能心平氣和的來理解孩子,估計一定會是一頓媽吵娃哭。
-
25 # 夕媽育女
我相信天下大部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愛需要表達這的確沒錯,問題是你表達的愛,是孩子需要的嗎?是孩子樂於接受的嗎?
孩子爸爸表達愛的方式很特別。每次見著女兒,都想打打她的小腿,拍拍她的屁股。儘管面目猙獰,其實下手一點也不重,但女兒特別反感。一是他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早已經把女兒嚇得魂飛魄散。二是女兒無緣無故招來一頓打,無形中跟懲罰掛起鉤來。所以她每次看到她爸爸這樣,就立即尖叫著跑開。後來她爸爸又改成親她,因為有心理陰影在,人家又嫌棄了,覺得他嘴巴很臭,每次在她爸爸親過的地方拼命地用手擦,或者是嚷嚷著要洗臉。每當這時我就覺得特別可愛,也深感無奈。
每個人愛的方式都不盡相同。但在傳遞愛時,是否先考慮對方會不會接受?哪種方式使得對方樂於接受?更妥當些呢?
回覆列表
父母的愛猶如大海一般,源遠流長,愛的方式不同,質量不同,得到的結果常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父母把對孩子的愛注入到粗暴的語言當中,而有的父母則是把愛表現為有求必應,當然也有的父母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幫孩子學習了很多技能。而我們對孩子不同的表現形式孩子的迴應也是不一樣的,你屬於哪種呢?
第一種,棍棒教育和語言暴力,我認為這稱不上愛,就不要再打著愛的旗號冠冕堂皇的粗暴了。不過是不如意的發洩而已,事情是可以透過另外一種方式解決的,而這種是最可怕最無效,隱患最大的方法。
這樣的教育下,孩子的迴應方式有兩種,一是妥協,沉默。長期以往,孩子性格不會發展的很好,很多自我意識培養不起來了,長大後表現尤為突出,性格懦弱,委曲求全,甚至把暴力延伸到下一代。二是變本加厲,就有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沒有了自我約束力,外界環境約束力,這樣下去,十足小霸王。第二種,溺愛。放縱和管制沒有正確的協調和配合,該管制的時候放縱,該放縱的時候管制。比如,孩子零花錢隨便花隨便買,缺少了規矩;兩週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吃飯了,家長一定要喂。孩子迴應愛的方式是哭鬧不止,不給我就哭,絕對的放任自流。自我中心感足,我就是世界,受不得打擊。
第三種,充滿自由和尊重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媽媽有質量愛的條件下,學會以愛的方式回報家人和社會,可以接受挫折不氣餒,可以寬容之心與人相處,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興趣生活。這樣的孩子內心像廣闊的天空,可以容納一切,他們會感謝父母以和善堅定的愛給他們最好的人生底色。畢竟,我愛你,主語是我而不是你。父母如何做才能引導孩子,我們往往本末倒置,把孩子放在了主導位置上,我們甘於犧牲,而這種犧牲往往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