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侃侃書生世界
-
2 # 國聞雜談
1904年,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在中國東北大地上進行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
按照當時俄國和日本的實力對比,俄國是傳統的資本主義強國,而日本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從實力上來說,俄國要比日本強大不少,之所以日本能取勝,我覺得主要有幾下幾個原因
俄國的軍事中心並不在遠東
俄國當時的九成的兵力都部署在歐洲,遠東軍隊的部署不大10萬,這個軍隊數量遠遠少於當時日本的軍隊。俄國的軍事物資,糧草等都需要透過西伯利亞大鐵路從歐洲運往中國東北,除了路途遙遠外,這條鐵路還非常脆弱,因此從後勤補給上面俄國也差了日本一截。
國內形勢的影響
日俄戰爭期間,俄國國內的局勢也不穩,為了籌集日俄戰爭所需的資金,俄國沙皇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剝削國民,這直接導致了國內工人,農民罷工,俄國”波特金”號戰艦的船員更是乾脆舉旗造反。而它的對手日本,剛經歷明治維新的大發展,國民對政府有著不容置疑的信任,因而日俄戰爭一開打,日本全民支援前線。
其他列強對日本的支援
日俄戰爭期間,覬覦中國東北的英美兩國為了防止俄國獨佔中國東北,因此和日本結成同盟,在軍事物資上支援日本。而俄國的同盟法國在日俄戰爭期間則沒有表現的那麼熱心,法國更希望俄國能把他的軍隊更多的屯在歐洲,以防止當時德國的崛起,因此,對日俄戰爭並不那麼熱心。
-
3 # 看不見的角落
日俄戰爭的本質就是沙皇俄國一個國家單挑大半個資本主義世界,他要能贏才是真的有鬼了。
日本和俄國的樑子早就結下了,在甲午戰爭會後,按照《馬關條約》的內容,清政府要割讓遼東給日本。
俄國覺得這個會影響他的勢力範圍,就糾結了法國和德國,逼迫日本歸還遼東。作為代價,清政府只要拿出3000萬兩(本來是一億兩,但是在沙俄逼迫下一降再降)。
清政府也是天真的可憐,絲毫沒有吸取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教訓(沙俄當時兩頭通吃,把清朝坑的不要不要的),居然認為沙俄是自己的保護神。在沙皇過生日的時候,還派李鴻章過去拜訪問候了一下,順手還簽了個《中俄密約》。
在今天看來,這當然是個賣國條約,但如果仔細看看內容,那還真不是。因為在這份條約裡,沙俄再三保證,和清政府之間地位是平等的,不會搞侵略殖民。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說出去的話,就是放出去的氣。
同時,沙俄和日本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畢竟拋棄三國還遼這種噁心的事情,沙俄和日本在勢力範圍上確實有衝突(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沙俄賴在東北不走了,還想染指朝鮮)。
而日本的崛起,本身就和英美的平衡政策有一定關係。英美認為應該在亞洲扶持一個國家來對抗沙俄,甲午戰爭清朝那蹩腳的表現自然就被排除在外了。
日本當時雖然已經成為了列強的一員,但是和老牌帝國主義強國沙俄比起來,真的就是個弟弟。
英美日都意識到了這點,為此在戰爭還未開始的時候,就源源不斷的給日本輸血。反觀沙俄,完全就是趕鴨子上架,準備工作還沒有做好就被迫加入了戰爭。
這一打起來,俄國就體會到了什麼叫噁心。
除了陸地不可動搖的盟友法國之外,只有老仇人德國支援他。因為德國希望沙俄和日本開戰,削弱其在歐洲的實力。連表面說兩不相幫的清朝,都私下裡偷偷給日本援助。
國際輿論一邊倒,全都支援日本。俄國雖然在總體實力上遠超日本,但是就單單的說在遠東的軍隊,和日本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對於沙俄來說,這可能就是一場區域性戰爭。對於日本來說,這就是國戰。
從戰爭一開始,英美日就不斷對沙俄搞小動作。一個明石元二郎(這貨真的是間諜之王,在俄國境內不斷組織暴動,給反俄國家組織提供物資,還資助過列寧),就已經把沙俄弄得灰頭土臉,精疲力竭,焉能不敗?
雖然日本打贏了日俄戰爭,但是日本並沒有從俄國身上拿到一絲好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國當時還儲存著大量的實力,根本就不虛日本。想弄出第二個《馬關條約》?不存在的。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4 # 挖掘機式遂發槍
不是俄羅斯打不過日本人,是日本
-
5 # abcdefghi98765432101
俄國離得太遠,如果繼續打,俄國還得大規模投入,國力不允許。
俄國戰敗也只是丟掉南滿而已,損失可承受,遠東特別外東北不受影響。這是底線。
東北在日俄戰後,達到均衡態勢,穩定下來,直到918才再次改變局勢。918之後,蘇聯繼續退讓。
蘇俄一直幻想佔有東北,這個難度太大,東北實際上是個四處漏風的位置,必須足夠強的實力才能穩定佔領,而且佔據東北改變了整個東北亞的局勢。
-
6 # 起居郎雜記
這是一個國家上升期體現,國家崛起說白了是人的覺醒,戰爭的勝利更是以人為決定性因素的,日本利用天時地利人和才上演了擊敗沙俄的壯舉。
以下幾個原因最為重要
第一敏銳的戰略洞察力。日本很早就對俄國垂涎東北的野心有充分的認知,尤其是發現俄國有染指其大陸跳板朝鮮的企圖,這明顯傷害了日本的利益,在交涉未果的情況下,主動出擊先發制人,來個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了一半。
第二外交牌打的得心應手,反應了日本人開眼看世界以後,把東方智慧和國際大環境結合的非常好。1903年和俄國的大仇家英國結盟,一舉解決了國際上的正義性和合理性,畢竟實力才是公理,反襯著虛弱的大清麻木無知,必將滅亡。
第三軍國主義盛行下的將軍和士兵確實能打。陸軍的乃木希典大將和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東鄉平八郎,都是卓越的指揮官。尤其是東鄉平八郎,率領聯合艦隊迎擊俄國大名鼎鼎的波羅的海艦隊時,冒著巨大風險,在敵旗艦射程之內,竟然毫不猶豫地來了個“艦前大回頭”,為的是擺出能佔據絕對優勢的“丁字戰形”,為此,東鄉乘坐的旗艦“三笠號”被敵方擊中40多發炮彈。但是這個陣形,配合後來變換的“Z字戰形”,為聯合艦隊取得絕對勝利奠定了戰術基礎。從海戰結果來看,老大帝國的龐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加上遠東艦隊),在兩天之內被日本的聯合艦隊打得落花流水全軍覆沒,日本艦艇被擊沉3艘,陣亡117人,傷583人;俄國被擊沉16艘,自沉5艘,被俘6艘;陣亡約5000人,傷約6100人。
這裡並非歌頌軍國主義,而是用資料說明有精神加持的軍隊才有戰鬥力,用的好保家衛國,用的不好就變成禽獸了。
-
7 # 張傑談史
三個大原因導致俄國最終沒有能夠幹掉日本。
第一個:俄國雖然派兵也不少,但是畢竟長途跋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國的海軍長途跋涉來到對馬海峽,直接被這邊的日本海軍大部幹掉。這也就說明了俄國重心其實還是在歐洲,雖然他們也想在遠東有自己的存在,但是能力上還不足以雙頭髮展。這就導致俄國在對日用兵捉襟見肘。
第二個:日本士兵單兵作戰能力水平要優於俄國。這一點懂軍事的可能還能說出更多,這裡不贅述。
第三個:日本對日俄戰爭是國運相賭,也就是說,日本是以自己國家未來命運來賭一定要戰勝俄國,相反俄國則沒有考慮這麼多,只是單純把這個當成一場普通戰役。態度很關鍵。
我們再反觀蘇聯時期蘇日鬥爭,就很清楚蘇聯為何能贏,因為蘇聯重視了,知道如果日本得逞後果不堪設想……
-
8 # 有魔氣歷史
日俄戰爭發生於20世紀初,是日本和沙俄為了爭奪在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在中國東北和遠東海面上展開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爭奪戰爭。這場戰爭以正在新興但實力弱小的日本取得勝利而宣告終結,對沙皇俄國的內政和國際威望形成巨大沖擊,並進一步加劇了俄國國內矛盾。
作為歐洲老牌強國的沙俄,為什麼在這場戰爭中被實力明顯不如自己的日本擊敗了呢,這就需要回到當時的時局背景中分析了。
日本與沙俄必有一戰工業化革命以來,歐美列強紛紛崛起,日本同樣在明治維新之後奮起直追。然而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列國之中呈現出層次不齊的發展程度和截然不同的模式。由於自上而下的改革,沙俄和日本對封建經濟的改造並不徹底。不論是俄國1861年改革還是明治維新,都距離日俄戰爭爆發的1904年僅僅半個世紀,這導致兩國都存在強烈的嗜土性特徵。封建經濟地主和貴族階層長期把持國家政權,並透過國家機器攫取新的土地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當沙俄和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勢力範圍相鄰之後,兩國之間必有一戰。
中日甲午戰爭後,按照《馬關條約》的內容,清政府需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然而此舉遭到沙俄的強烈抵制,並聯合了法國、德國一同干涉。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發生,讓清政府一度輕信俄國人,並簽署了《中俄密約》,但同時這也促使日本與俄國人結下了樑子,對沙俄的舉動也就更為敏感。沙俄干涉的原因是為了確保自身能夠順利拿下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穩固自身在遠東的霸主地位,這就必須打壓新興且同樣來勢洶洶的日本。
然而,從骨子裡沙皇是瞧不上日本的,故而沙俄一方面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命令下開啟了遠東軍團全力備戰行動,另一方面卻並未對全國進行總動員。沙俄的備戰行動發生於1904年初,並迅速被日本察覺。此時以伊藤博文為首的文官集團還是希望透過外交手段解決,但山縣有朋、大山岩等陸軍主戰派元老都勸說他,表示日俄早晚會有一戰,現在趁俄國在遠東立足未穩還有可能奪取遼東,時不我待。於是日本方面不宣而戰,率先突襲了俄國遠東要塞旅順港,宣告日俄戰爭正式爆發。
日本國內局勢遠勝沙俄日俄兩國在資本主義改革中均採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所以國內政治中殘留了大量地主經濟和貴族的影響。然而在日俄戰爭前夕,兩國的國內局勢卻存在天壤之別。當時的日本明治政府經歷了幾十年的社會改革和甲午戰爭的勝利,在國內威望極高。並且當時的日本統治階層將於沙俄的戰爭視作是一場賭上國運的舉國大戰看待的,全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相較之下,沙皇政府所面臨的國內局勢就要混亂的多。
為了確保自身利益和權力,沙俄貴族政府採取了高壓政策以維護君主制的統治,造成了國內經濟相對於西歐各國進展緩慢。到日俄戰爭時,俄國的財政收入並不足以應付鉅額戰爭開銷,只得加徵賦稅。如此飲鴆止渴之舉,直接導致了聖彼得堡10萬人大罷工,而沙皇不僅不加以安撫,反而命令士兵開槍鎮壓。不僅如此,為了進一步盤剝軍費和轉移國民對其不滿,沙皇大肆迫害猶太人,使得大量猶太人慘遭迫害以及屠殺。英、美、日等國充分利用了沙俄的國內矛盾展開各種小動作,其中日本人明石元二郎更透過資助沙俄境內的反對沙皇的組織,鼓動他們發動暴動。財政不足和國內不穩使得沙俄無法短時間內完成戰爭動員,對軍隊的指揮和組織同樣出現了不少疏忽,並被日本軍隊利用。
外交格局差距巨大拿破崙戰爭之後在歐洲形成的維也納體系中,沙俄始終充當著歐洲憲兵的角色。然而隨著普魯士統一德國、大英帝國的持續壯大以及三皇同盟的破裂,沙俄最終選擇與法國走近的外交路線,相比之下,日本的外交佈局要宏大的多。甲午戰爭之後,因遭遇法德俄的干涉,日本明白自身在國際關係中的困局,於是一方面迅速改善同清朝的關係,另一方面則與全球霸主英國取得聯絡,並簽訂了《英日同盟》條約。
甲午戰爭後,俄國雖糾集法德兩國干涉日本還遼,但拉攏清朝的計劃卻遭遇破產。這是因為沙俄在1900年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和強佔東北等事情,使得清朝社會興起了強烈的仇俄思想。而八國聯軍侵華之後,當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從西安返回北京並著手學習日本憲政模式後,日本趁機派遣大量教官,爭取到了清朝統治階層的好感。所以清朝在日俄戰爭中名為中立,實則傾向日本一方。
日本在國際輿論上得到了眾多支援,而沙俄卻始終未能得到自身盟友的強有力支援。作為沙俄堅定盟友的法國,雖然為沙俄艦隊開放了沿途港口(包括法屬殖民地)補給,但並不希望俄國將大部分軍事力量投入遠東對抗日本,而是希望用來震懾德國,所以對俄國的遠東行為的支援有所保留。而另一個支援沙俄的正是德國,沙俄甚至還租賃了一直由70艘運煤商船組成的德國商隊。然而兩國之間的衝突雖不如法德那麼激烈,卻依然在東歐地區存在地緣衝突的危險。
戰爭爆發的時機即使俄國在內政、外交等層面與日本存在巨大差距,但憑藉豐厚的國家底蘊和過硬的軍事實力,俄國依然不畏懼日本的威脅。日俄戰爭進行了一年多,俄國由於弊政掣肘,始終未能發揮出自己真正的實力,屢屢被對戰機把握精準的日本重創。這當然說明日本的軍事能力和國力與過去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更為關鍵的是此戰對於沙俄和日本的意義不同造成兩國的重視程度大不一樣。
面對沙俄在遠東漫不經心的區域性攻勢,日本是以舉國之力前去應對的。沙俄在遠東的軍事體系固然被摧毀了,當並未對整個沙俄帝國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而日本卻由於戰爭耗費巨大而面臨經濟危機的挑戰。當日俄戰爭接近尾聲之時,沙俄發動全國動員並已經在遠東地區集結了40萬大軍,此時如若繼續交戰下去,日本將會被拖垮。後來在美國的調停下,日俄雙方簽署了停戰協議,但沙俄很清楚自身的優勢,所以拒絕支付任何戰爭賠款,導致日本贏得了國際地位和在遠東的勢力範圍,但並未獲取過多直接利益。
綜上所述,在日俄戰爭中日本能夠最終擊潰沙俄,既有國內國際上的良好條件,也有對時機的精準把握。這場戰爭雖然沒能擊潰沙俄,但卻導致了俄國內部革命運動日趨頻繁,更增強了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導致此後的日本朝野開始被戰爭情緒所籠罩。
不過,隨著日本的崛起,英美等國對其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勢力擴張日益忌憚,並於一戰之後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肢解了《英日同盟》條約。
-
9 # 歷史哨聲
日俄戰爭日本為什麼能夠擊敗俄羅斯,大致原因有:
1、1902年英日聯盟,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成為日本最強力的支持者,不管是軍事技術,還是武器裝置,或者最重要的債券融資等等,日本能夠獲勝,和英國為打擊俄羅斯勢力而對日本大力支援分不開。
可以說,沒有英日聯盟,日本就不可能和俄羅斯開戰。英國不參戰,主要是避免和俄羅斯有聯盟關係的法國參戰。
沒有英日聯盟,日本即便開戰,也只能速戰,根本不可能堅持到最後的勝利。
因此,英日聯盟是日本取得日俄戰爭勝利的外部關鍵原因。
2017年8月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參觀日本自衛隊出雲號驅逐艦時,面對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強調日俄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同名戰艦出雲號時,特蕾莎梅正面贊同英日聯盟的意義:
“英國和日本擁有長期的合作關係”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巡視的日本自衛隊航母出雲號
2、日本的主動攻擊性部署。在開戰前日軍的部署顯得非常有攻擊性和主動:
A、海軍第一、第二艦隊負責封鎖在旅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海軍第三艦隊負責保障對馬海峽的制海權;
B、陸軍第一軍在第三艦隊獲得對馬海峽制海權後,登陸朝鮮半島並負責殲滅朝鮮半島的俄羅斯軍;
C、陸軍第二軍直接登陸遼東半島,負責建立遼東半島基地和切斷旅順和東北俄羅斯軍的聯絡;
D、陸軍第三軍、第四軍,和第一軍、第二軍在東北會合,殲滅俄羅斯在東北的主力;
E、攻擊俄羅斯佔據的海參崴;
F、擊敗前來救援的波羅的海艦隊。
相比之下,俄羅斯軍部署非常保守和被動:
A、在鴨綠江附近集結兵力迎擊從朝鮮半島北上的日軍;如鴨綠江之戰失敗,則撤退到哈爾濱,誘使日軍深入,拉長日軍的補給線,然後進行殲滅;
B、在旅順的太平洋艦隊避戰自保,等待波羅的海艦隊的到來,內外夾擊日本海軍。
事實上,俄羅斯陸軍作戰計劃是很好,能夠極大的消耗本來財政就不充裕的日本的戰爭物資;但讓太平洋艦隊死守旅順的計劃就非常不合適——沒有考慮過成為孤島的旅順海軍能否支援。
實際上,俄羅斯把旅順的太平洋艦隊,調回海參崴,和海參崴的艦隊聯合作戰,或主動出擊騷擾日本對馬海峽的運輸行動,或乾脆等待波羅的海艦隊的到來,都比龜縮在旅順好太多。
奉天會戰時的俄羅斯野陣炮臺
3、日本海軍比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實力雄厚,這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為什麼不敢主動出擊作戰非要等待波羅的海艦隊到來的原因。
日本海軍船艦實力:
第一艦隊:戰艦4艘(三笠,敷島,富士,朝日),裝甲巡洋艦2艘(春日,日進),通報艦1艘(龍田)、巡洋艦4艘(笠置,千歲,高砂,吉野);
第二艦隊:裝甲巡防艦6艘(出雲,吾妻,常磐,八雲,淺間,磐手),通報艦1艘(千早),巡洋艦5艘(浪速,高千穗,明石,對馬,音羽);
第三艦隊:巡洋艦7艘(嚴島,松島,橋立,須磨,和泉,千代田,秋津洲),裝甲巡防艦2艘(鎮遠、扶桑),炮艦5艘(高雄,筑紫,鳥海,摩耶,宇治),通報艦1艘(八重山);
合計艦船:38艘。
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實力
旅順支隊:七艘戰列艦、八艘巡洋艦、13艘魚雷艇和兩艘炮艇;
海參崴支隊:兩艘巡洋艦、兩艘水雷巡洋艦、12艘魚雷艇和五艘炮艇;
合計艦船:51艘。
戰列艦:日本4艘VS俄羅斯7艘;巡洋艦:日本26艘VS俄羅斯12艘;炮艦:日本5艘VS俄羅斯5艘。俄羅斯優勢是魚雷艇25艘,日本數量為0.
奉天會戰後的日本第一軍
4、俄羅斯沒有執行誘敵到哈爾濱的計劃,而是堅守奉天,最後在奉天和哈爾濱鐵路被切斷下失敗而退。
日俄戰爭中:旅順會展是陸軍幫助海軍消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其實已經打亂了原本的日本陸軍部署——日本海軍的鎖港戰術失敗,就逼迫日本不得不滅了旅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否則海軍就有被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夾擊而亡的重大風險;
奉天會展其實不必要發生,原定的戰役應該是哈爾濱會戰——俄羅斯軍總司令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為什麼不執行原定計劃,原因不明;
對馬海峽海戰,日本海軍以逸待勞、以多大少滅了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
5、反對對日本開戰的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擔任俄羅斯軍總指揮官,換個主戰派情況會更好些。相比之下,日本軍官都是渴望作戰,希望擊敗歐洲強國俄羅斯。
綜述簡單來說,日本在日俄戰爭能夠獲勝在於:
英日聯盟給日本軍事和財政的支援;
日本積極主動出擊戰略而俄羅斯消極被動防守;
日本聯合艦隊對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有技術和戰艦優勢,日本無力抵抗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的合擊,但單挑隨便打;
俄羅斯陸軍沒有執行拉長日本補給線的原定計劃;
反戰之人指揮戰爭,造成指揮的混亂。
-
10 # Mer86
日俄戰爭表面上是日本和沙俄的戰爭,但實際上是日本+英國+美國一起對付沙俄。就連宣佈中立的清政府當時也是偏袒日本,希望日本能贏。雖然直接出兵跟沙俄硬鋼的國家只有日本,但英國若是不在歐洲扯沙俄的後腿,讓沙俄無法集中力量對付日本,美國不貸款給日本買軍火,買糧食,日本哪裡有跟沙俄正面硬鋼的資本?
並且,日本就真的贏了沙俄嗎?日俄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雙輸的戰爭,日本和沙俄其實都不是勝利者。要說誰才是最終贏家,貌似英國和美國才是。
▲日本版時局圖,在日本人眼裡,1900年代的國際時局對日本也是異常兇險。
一、日俄雙方對戰爭的重視度不一樣1894年,日本在沙俄、英國的支援下,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然而當日本戰勝大清,強迫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島後。沙俄卻出面干涉,強迫日本吐出遼東半島。
沙俄這麼明目張膽的下山摘桃子,日本當然不答應了。結果,沙俄夥同德國、法國,組成三國聯合艦隊,出現在日本領海,以武力威脅日本退出遼東半島。
日本惹不起三國,便只好以收取清政府三千萬兩白銀的手續費為代價,歸還了遼東半島給清政府。
事後,沙俄以“贖遼有功”為由,強迫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灣,租期25年。隨後俄軍把大連和旅順租借地劃為俄國的一個州,並把這個州命名為“關東州”。
此事件在日本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當時不少日本人認為:日本被沙俄坑了,明明是沙俄想吞併中國東北,但沙俄不想出頭,於是讓日本出頭。等日本傻乎乎的跟清政府打一仗後,沙俄再出來下山摘桃子。沙俄的目的怕不僅僅是吞併中國東北那麼簡單,可能日本也是沙俄吞併的目標!
基於此種思想,日本國內在1898年前後,便有了一種跟沙俄全面對抗的思潮。然而這還只是開端,沙俄接下來幹了一件事,讓日本產生了和沙俄賭國運的想法。
對於日本來說,這場戰爭是賭國運之戰,如果戰敗了,那麼明治維新三十年的改革成果就付之一炬了。而日本也必將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對於沙俄來說,這場戰爭只是一場普通的擴張戰爭。贏了當然最好,敗了也不要緊,頂多就是斷己一臂的傷害,不會悲催到亡國滅種的程度。
這就是“盡全力”和“盡力了”的區別。雙方一開始對戰爭的重視程度就不一樣,所以戰爭的結果也必然是朝著“盡全力”的日本一方傾斜的。
比如在旅順爭奪戰,日軍偷襲旅順前,俄軍情報機構透過破譯日軍外交密電,都已經得知日本即將採取軍事行動,但沙俄政府居然並未立即採取措施,俄遠東軍未接到戰備命令。這種態度,豈能不敗?
二、日本有外交優勢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在配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同時,還單獨派出一支十三萬人的部隊入侵中國的東三省。在經過了四個多月不太激烈的交戰後,清軍駐守在東北的九萬官兵被全殲,東北三省全境在事實上被沙俄侵佔。
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上簽字後,沙俄在北京忽悠七國聯軍從中國撤軍,但被它獨自侵佔東三省,它卻一直故意不撤軍。
當時清政府已逃離北京,慈禧躲在西安,沙俄找不到清廷中央政府,便決定先強迫東北地方政府訂立臨時性的協定,然後再逼迫清政府承認它對東北的佔領合法性。
但是由於東北人民強烈反抗以及英美等國的干涉,沙俄迫於壓力,只得於1902年同清政府簽訂《中俄收交東三省條約》,分三期逐步撤出東北。
然而就在第一期撤兵後,沙俄卻故意違約不撤兵,並派兵重新佔領了瀋陽。然後沙皇尼古拉二世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遠東總督,妄圖永久霸佔東三省進行殖民統治。
沙俄出爾反爾,讓英國很不滿意。因為英國一直視中國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沙俄一口氣吞了東三省,它很嫉妒。為此,英國透過外交斡旋讓沙俄撤軍。但是沙俄拒不理會,於是英國決心拉攏日本對沙俄開戰。
1902年,英國與日本簽訂《英日同盟》,明確支援日本打沙俄。
簽約後,英國放出狠話,聲稱日本是自己的盟友,日俄交戰,如果誰敢幫沙俄,就是與英國為敵!遠在美洲大陸的美國立即響應英國,給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現金支援。
歐洲大陸的國家由於都惹不起英國,便都沒有明確表態支援沙俄,只有德國和法國私底下幫忙,但最終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比較搞笑的是,英、俄後來和解了,德國和沙俄反而還翻臉了。至於清政府,表面上雖然說中立,但實際上也是支援日本的。因為關外畢竟是滿洲龍興之地,沙俄賴著不走,慈禧那幫人無法跟國人和老祖宗交待。
所以說,日俄戰爭其實並不單單是日本和沙俄的戰爭。美國、英國都出了力,就連清政府也偷偷出了力。
三、日本在軍事指揮、地理方面也有優勢這兩點都不用多說了。戰爭前線相對於日本僅僅是日本海環渤海一帶,而俄國則穿越長長的西西伯利亞平原。
俄國方面雖然有硬實力優勢,但俄軍補給線太長,且將帥無能,軍隊非常腐敗。士兵大多是獵人和農夫,雖然作戰很勇猛,但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
而且,由於俄法同盟的約定,法國並不希望俄國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遠東,因此沙俄的主力一直沒有開赴遠東和日本開戰。儘管沙俄後來敗了,但依然還有再戰之力。反觀日本則是無力再戰。
總的來說,日俄戰爭是一場雙方實力非常懸殊的戰爭。日本能在戰場上擊敗俄軍,除了日軍本身英勇之外,英美對他的支援,沙俄方面對戰爭的不重視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不過開頭也說了,日本和沙俄其實都不是最終勝利者。真正的勝利者應該是英美。
對於日俄戰爭的把控,英美做的非常好。戰爭之前為了制約沙俄,就慫恿日本開戰;戰爭結束後,害怕沙俄跟日本賭國運,就向日本施加壓力,讓日本儘快結束戰爭,不要過多削弱沙俄的實力。免得沙俄急眼了,緩解與德國、奧匈帝國的矛盾,把俄軍主力部隊派到遠東去和日本堵國運。這對協約國集團非常不利。
日本膽敢不聽話,英國就立即斷供。沒了英美貸款的日本,經濟不崩潰才真正有鬼。所以日本根本沒辦法決定戰爭的走勢。
所以說,日俄戰爭的雙方,包括清政府,都是棋子。清政府是個棄子,日本是一顆制衡沙俄的棋子,沙俄是一顆制約同盟國,但又不太聽話的棋子。
作為博弈者,英國很好的控制了棋局,得到了一個它想要的結果。
-
11 # 漫談世紀風雲
日俄戰爭發生在1904—1905年,此前日本曾對遼東半島虎視眈眈, 早欲圖之,因為受到沙俄的百般阻撓, 日本帝國的計劃沒有得以實施,反而讓沙俄得到了遼東半島的控制權。故此與俄國結下了樑子。而後日本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與沙俄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狗咬狗的戰爭。
表面看是日本和沙俄為了各自利益大打出手,其實質則是另有背景,帝國主義列強各懷鬼胎,當時沙俄在遠東地區快速擴張,讓美、英等國深感不安 ,而在美英帝國的支援下,日本也正想報當年一箭之仇,於是充當了這場西方列強博弈的代理人。德法兩個帝國表面上保持中立,實則偏向於日本,沙俄被孤立了出來,兩個帝國之間的較量。 均為爭奪各方利益,而中國的領土卻成了他們肆意踐踏的戰場。
由於俄司令馬卡洛夫意外身亡,失去指揮,致使打敗。日本贏得這次海上對決,很大程度上有運氣的因素。這一點日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晚年也承認過。
其實如果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也可以得出結論,俄國的失敗是可以說是必然的。當時俄國國內情況並不樂觀,貧富差距增大,階級矛盾突,沙俄國政權的腐敗,一系列的問題,使得大量軍備物質數量不足。而國際上,又受到其它列強的排斥,等等諸多因素,所以才導致了俄國的慘敗。
勝也好敗也好,帝國主義列強損失的都是侵佔所得的利益,真正受害的是我們中國,在這裡想和大家說一句肺腑之言,讓我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
12 # 我只是一個小小的遊客
日俄戰爭沙俄失敗原因:
1、俄羅斯在戰略上受到美、英的牽制,盟國法國由於力量不足亦無法支援。
2、俄羅斯戰略重心在歐洲,遠東地區處於次要地位,未做充分準備,指揮體系、後勤混亂,軍隊士氣低落。
3、俄軍軍官人事制度腐敗:皇叔遠東總督阿列克謝耶夫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與前任總督庫羅帕特金爭權奪利;太平洋艦隊司令馬卡洛夫上任後撤換了一批不稱職的軍官,引起了彼得堡官場的騷動,因為這些人好多都與是彼得堡的宮廷和上層的親戚朋友,反映出俄國任人唯親的制度
但這並非不是沙俄打不過日本,如果真打起來,日本是拖不起的
-
13 # 唐律疏議
沙俄不是打不過日本,而是一時騰不出手來打日本。
而當沙俄終於騰出手來準備打日本的時候,美國英國跑來調停了,沙俄自己國內也鬧革命了,所以沙俄就坡下驢不想跟日本死磕了。
-
14 # 晏均323
不是幹不過,而是戰略重心不在這裡,同時受制於西伯利亞漫長的運輸路線,俄國等於背靠大海作戰,一旦東北幾個關鍵戰略要地被控制,再從千萬裡之外運輸兵員和給養,其難度遠遠高於日本從朝鮮基地和本土調兵。其實,在日俄戰爭中日軍的傷亡是遠遠高於俄軍的,可以用慘勝來形容。
-
15 # 貓在盪鞦韆
日俄戰爭是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最終由日本取得了勝利。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日本和沙俄為了爭奪中國東北大打出手,但實質上是英、美等國為了自身利益,對沙俄在遠東擴張的一次聯合圍剿。
縱觀日俄之戰,日本取勝的原因:
第一是敏銳的戰略洞察力。俄國屯兵中國東北不肯撤軍,立刻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警覺,尤其是當日本政府察覺到俄國有控制朝鮮半島的企圖時,立刻向俄方提出外交交涉。交涉決裂以後,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解決。並採取先發制人的進攻手段。
第二,積極爭取外交的有利地位。突出的行動就是日英同盟的建立。當年,在老大帝國的面前,日本還只是個後進生,能否取得大英帝國的支援,對於日本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經過不懈的努力,1903年,日英同盟成立。事實證明,英國這個同盟夥伴選擇之正確,無疑使得日本如虎添翼;而法國,雖然也是歐洲老牌強國,但是在國際政治中,法國從來就是十分短視並且不堪擔當大任的國家,見風使舵加上惟利是圖的性格,在日俄戰爭中也有所體現。不過這一次,法國的見風使舵倒是在無形之中幫了日本的忙。
第三,有一批具有犧牲和獻身精神的軍隊指揮官。在這場戰爭中,他們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陸軍的乃木希典大將和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東鄉平八郎,都是卓越的指揮官。尤其是東鄉平八郎,率領聯合艦隊迎擊俄國大名鼎鼎的波羅的海艦隊時,冒著巨大風險,在敵旗艦射程之內,竟然毫不猶豫地來了個“ 艦前大回頭”,為的是擺出能佔據絕對優勢的“ 丁字戰形”,為此,東鄉乘坐的旗艦“三笠號”被敵方擊中40多發炮彈。但是這個陣形,配合後來變換的“ Z字戰形”,為聯合艦隊取得絕對勝利奠定了戰術基礎。
這場戰爭,使得日本在朝鮮的殖民利益得以保全,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承認,成為日本加入帝國主義列強的起點。如果說這場戰爭給日本帶來了負面影響的話,那就是,這個巨大的勝利,給了日本人一些超出實際能力的幻想,這個幻想直接導致了40年以後通往珍珠港之路。
-
16 # 攻防敏控
俄國打不過日本,是因為日本國內發展的太順利了,倒幕運動、明治維新、在全世界率先使用了下瀨炸藥(下瀨炸藥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日本軍部最高機密之一)!日本能夠成為列強和以上三個原因密切相關,而這三個原因,都是日本國內的質變!
俄國在日俄戰爭慘敗之後,國內才開始發生了質變,應該說俄國和中國國內發生質變的時間都要晚於日本,也就註定了在軍事上打不過日本!中國的質變是從辛亥革命開始的,之前大清國在量變改革後依然受到列強欺凌,所以國人也認識到國家不質變沒有前途,只有質變才能生存!
國家是這樣,物種也是這樣,只有從根本上改變才是硬道理!猿人不直立行走解放出雙手也進化不成智人;豪豬不將體外軟毛換成棘刺也活不到現在,事實上拒絕進化的豪豬都被食肉動物給消滅了!國家也是這樣,商鞅變法後由秦國實現統一六國,日本正是因為國內的改變順利,所以不但加入了列強行列,還成功的進行了擴張!
-
17 # 穿越時空的犬夜叉
一直以來,日俄戰爭和美西戰爭、英布戰爭一起,被看作20世紀初始相當重要的三場戰爭,因為這三場戰爭預示著殖民者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當然,日俄戰爭的結局一直都是津津樂道的話題,因為在戰前,誰也沒有想到,老大帝國沙俄居然會敗給了日本。這個問題,直至今日都有很多人在討論。
確實,自從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腳步加快,很大程度上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了,而沙俄卻有一點被資本主義世界邊緣化。因此有人認為,沙俄的發展在日俄戰爭時期,其實不如日本。但是問題在於一戰之後取代沙俄的蘇聯,卻相當輕鬆地在多國干涉的前提下,給了日本一次強烈的教訓。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顯然還不能認為是日俄戰爭日本勝利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需要多個角度來思考這次戰爭的前前後後,這樣得出的結論恐怕才是靠譜的。我們這樣子來分析,以下幾個原因,恐怕才是關鍵核心。
第一個:沙俄雖然派兵也不少,但是畢竟長途跋涉,舟車勞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沙俄的海軍長途跋涉來到對馬海峽,直接被這邊的日本海軍大部幹掉,日本海軍可是以逸待勞。這也就說明了沙俄重心其實還是在歐洲,雖然他們也想在遠東有自己的存在,實際上沙俄也一直侵略遠東,包括中國領土,但是說實在話能力上還不足以雙頭髮展。這就導致沙俄在對日用兵捉襟見肘。
第二個:日本士兵單兵作戰能力水平要優於沙俄。這一點懂軍事的可能還能說出更多,這個主要是明治維新後續的一系列變革引發。而沙俄這一邊就差多了,沙俄的1905年起義,都還是相當為難才壓制下來。自身軍事能力上,沙俄說實在話已經落後於日本,這在戰鬥過程中看的還是很明顯。
第三個:日本對日俄戰爭是國運相賭,也就是說,日本是以自己國家未來命運來賭一定要戰勝沙俄,相反沙俄則沒有考慮這麼多,只是單純把這個當成一場普通戰役,態度很關鍵。事實上,自甲午戰爭以來,日本為了抬升自己的實力,彰顯自己的地位,其實在很多場合下都是這麼做的。甲午戰爭如此,日俄戰爭如此,九一八事變如此,發動太平洋戰爭當然也是如此。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終日本還是敗給了自己的野心。
然後,有一點倒是值得關注,就是日俄戰爭主要在中國東北作戰,清政府當時宣佈局外中立。但是據相關研究,局外中立不中立,實際上清政府在多個角度是幫助了日本,至於為何,這裡不展開,學術界現在已經有了很多討論。其實也很奇怪,畢竟幾年前,中俄還簽訂密約,幾年後日俄戰爭,清政府就站日本,要知道日本侵略中國在那幾年是很明顯的。
-
18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這個問題實際上在一百多年前大清國舉國上下就熱議過,而且這種議論從日俄戰爭前就開始,滿清內部改革和保守兩種勢力都把這場戰爭當成一個絕好的觀察點,把戰爭的最後結局當成支援自己的最好論據,都在靜靜等待戰爭結束,也就是這場爭論塵埃落定時刻的到來...
日俄戰爭的結果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它再一次證實了社會達爾文主義毫無懸念的進化論斷:先進戰勝落後,文明戰勝野蠻,民主戰勝專制!號稱戰鬥民族,十六世紀以來平均每天擴張180平方公里國土的沙俄帝國被明治維新後的蕞爾小國,穿著木拖鞋,住在紙糊的房子裡,睡在草編的榻榻米上的小日本打得滿地找牙!
日俄戰爭俄國為什麼戰敗?類似的研究在戰後從這場戰爭的戰略層面到戰術層面的分析,論證可謂是汗牛充棟,不足而論,但有一點是可以公認的,當人類社會從矇昧走向野蠻,從野蠻走向文明的程序中,專制與民主相比,已經充分顯現出了它在決策過程中的弊端,在乾坤獨斷的皇權面前,除了馬屁精就是權力的哈巴狗,任何真知灼見沒有生存的空間,權力自身遮蔽了對世事的瞭解與把握,沒有人會冒死告訴皇帝敵我雙方的真實態勢,最高權力聽到的就是他想聽到的東西。而據稱君主立憲日本的御前會議,天皇常常是一言不發,而任由責任政府的閣員們在他面前和對立派爭得面紅耳赤,如果決策失敗了,後果由責任政府承擔,內閣垮臺了事,與天皇無關。
第一是敏銳的戰略洞察力。俄國屯兵中國東北不肯撤軍,立刻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警覺,尤其是當日本政府察覺到俄國有控制朝鮮半島的企圖時,立刻向俄方提出外交交涉。交涉決裂以後,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解決。並採取先發制人的進攻手段。
第二,積極爭取外交的有利地位。突出的行動就是日英同盟的建立。當年,在老大帝國的面前,日本還只是個後進生,能否取得大英帝國的支援,對於日本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經過不懈的努力,1903年,日英同盟成立。事實證明,英國這個同盟夥伴選擇之正確,無疑使得日本如虎添翼。
第三,有一批具有犧牲和獻身精神的軍隊指揮官。在這場戰爭中,他們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陸軍的乃木希典大將和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東鄉平八郎,都是卓越的指揮官。日本軍隊將領之優秀,還在於他們不但有“武略”,同時也具有“ 文韜”。有的同時還是一個深諳國際法的專家,這也使得他在發起對敵攻擊時,對戰爭總體走向和結局有更加宏觀的預見和決策。而這些都是一味講求君主一言九鼎的專制國家所缺少也培養不出的。
俄羅斯戰略重心在歐洲,遠東地區處於次要地位,未做充分準備,指揮體系、後勤混亂,軍隊士氣低落, 隊士氣低落。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俄軍軍官人事制度之腐敗折射出沙皇專制制度的沒落,皇叔遠東總督阿列克謝耶夫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與前任總督庫羅帕特金爭權奪利;俄國計程車兵無非就是拿著武器為沙皇搶奪土地的農奴,和明治維新後受過基本教育,有了少許權利的日本新皇民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戰鬥力和單兵素質都差了一大截,日本完勝俄國在情理之中!
隨著蕞爾小國日本的勝利,大清國這邊也正式結束了是學習沙俄帝王乾綱獨斷式之道,還是走日本式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的君主立憲的爭論,心悅誠服的準備走日本式富國強兵之路。1905年7月,滿清宣佈九年預備立憲,同時派出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政的政治活動。古老的東方帝國第一次洗心革面,放下老大帝國桀驁不馴的架子,向現代社會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如果天佑中華,假以時年,一個與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相媲美的君主立憲大帝國有可能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一直志在驅逐韃虜,以反滿反清為旗號的革命黨急了:你都實現君主立憲了,反滿革命藥丸,於是派出汪精衛等一干人去炸彈
-
19 # 風談天下
日俄戰爭有兩個主戰場,日本在兩個戰場上都獲得盟友支援。
在東北陸地戰場,日本獲得了大清的強力支援。
大清名義上保持中立,但卻不僅暗中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軍需後勤支援,還派出軍事人員為日本充當間諜。
其中最出名的一人,當時只是個少尉,後來成了大名鼎鼎的吳佩孚吳大帥。
在海戰中,日本獲得了盟友英國的支援。
俄羅斯的艦隊從黑海出發,前往日本海參加海戰時,英國人封鎖了他們控制的蘇伊士運河,俄羅斯軍艦隻能繞道非洲好望角,跨越了大半個地球才來到日本海,被等候多時的日本艦隊一網打盡。
-
20 # 西府趙王爺
日俄戰爭是一場狗咬狗的戰爭,是20世紀初,日本和沙俄這兩個新老列強,為了爭奪遠東控制權,爆發的一場大戰。我國的東北地區,就是當時的主戰場之一,對於百姓來說,這場本和他們沒有一點關係的戰爭,卻成為了一場浩劫。
“陷於槍煙彈雨之中,死於炮林雷陣之上者數萬生靈,血飛肉濺,產破家傾,父子兄弟哭於途,夫婦親朋呼於路,痛心疾首,慘不忍聞。”——《盛京時報》沒有辦法,這就是落後弱國的待遇,只能給人家充當“棋盤”的角色。
而這場戰爭最終以沙俄失敗而告終,日本一戰成名,正式跨入列強之列!
作為老牌列強的沙俄為什麼沒有戰勝剛剛發展起來的日本呢?
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沙俄方面戰線過長!
並且後勤補給不足戰爭開始是以日軍進攻旅順開始的,當時的沙俄方面為了保護在東北的利益,在旅順修建了大量的軍事要塞,並且派遣到中國東北的軍隊約有30萬左右,同時在旅順要塞有兩萬守軍。
可是由於當時西伯利亞鐵路沒有通車,沙俄方面軍隊無法從歐洲調派大量軍隊支援,後勤資源也遠遠跟不上前線戰事的需求。在戰爭中只能處於防守的態勢,很少有機會和實力向日本發動有效進攻。
2、 沙俄的輕敵大意!
當時的日本方面正值幕府戰爭到明治維新的過渡時期,日軍已經處於生死存亡之時,爆發出的戰鬥力也是空前的,日軍氣勢高昂,並且在戰爭開始的時候便已經以舉國之力來應對這場戰爭,投入了所有的兵力財力物力。
同時日本方面主要目標就是東北,作為島國的他們做夢都想擁有大陸之上的土地,為此,日本可謂是不惜一切代價
總而言之,日本在進行一場國運豪賭,在他們眼裡,這無非又是以此“甲午戰爭”,勝利之後,將會為其帶來巨大的回報。
而沙俄方面,由於沙俄核心利益地區在歐洲,對於遠東地區並沒有十分看重。所以沙皇並沒有將日本放在眼裡,俄軍將領也沒有對這場戰爭進行充分的部署。沙俄計程車兵更是一群拿著槍的農奴,存在著厭戰情緒,整個軍隊毫無鬥志,紀律渙散。面對同仇敵愾,為國運而戰的日軍實在難以抗衡
3、 日本進行了間諜戰!
日本方面緊緊抓住俄軍招募勞工這一有利契機,趁勢大量派遣特務混跡其中。可以實時獲取俄軍的動向,有了戰爭的主動權,可以提前進行軍事的部署。據資料調查,在俄軍招募的勞工中,有百分之三是日本特務。
4、 日軍受到了英國的支援!
當時沙俄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很有可能危及到英國在亞洲的勢力範圍(長江流域),同時西伯利亞鐵路和中東鐵路及支線會影響到英國蘇伊士運河的效益。並且英俄之間也存在著區域性範圍的衝突,英國需要在另外的戰場遏制沙俄。
作為老牌殖民地大國的英國有實力為日本提供軍艦,以及軍事物資,干擾沙俄的行動。日本聯合艦隊旗艦"三笠"艦就是英國建造。這為日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總結來看,日本的勝利是建立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上的,當然,這也僅僅只是險勝。以至於勝利的日本並沒有能夠想在清朝身上,從沙俄得到大量的戰爭賠款,當時日本向沙俄索要30億日元的鉅額賠款,結果沙皇一分不給,放出話來,要麼就這算了,要麼九繼續打。
顯然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於是放棄了賠款,戰爭結束!
回覆列表
日俄戰爭發生在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主要是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地區。日本參戰兵力40萬,俄國參戰部隊50萬,俄方主帥是馬卡洛夫、庫羅帕特金。日方主帥大山岩、黑木為楨、兒玉源太郎。此戰以日本 死傷20餘萬人的代價取得了勝利,徹底控制了朝鮮半島和部分東北地區。事情可以追溯到1895年,清朝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下關條約》,其中有“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的條款,引發了許多國人的抗議。不僅如此,割讓遼東半島也影響到了正在積極推進南下政策的沙俄,於是沙俄聯合法國和德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這也是後續日本歸還半島的原因,到嘴的“鴨子”誰也不想讓出去。這算是沙俄和日本結下了“樑子”,也是後續開展的“種子”。
之後,關於朝鮮半島問題,兩國也有深深的代溝,當時為了清朝藉助了“帝國主義”力量鎮壓了“義和團運動”,其中沙俄的軍隊在鎮壓以後趁機侵犯了中國東北地區,而這一行為影響到了日本在滿洲和朝鮮半島的利益。於是日本就與英國結盟,隨後開始了作戰準備。開展一年後的1905年1月,沙俄的重要要塞--旅順失守,日本也取得了制海權。同年3月,兩軍在奉天動員約60萬人進行大規模會戰,經過18天的激烈戰鬥,沙俄撤軍。5月份,在日本海進行海戰,曾經遠征歐洲的沙俄海軍波羅的海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全殲。當時沙俄內部也正在進行著革命,最終以美國為中介,兩國調和。
沙皇俄國輸在那裡?首線就是長途奔襲,後勤跟不上,而日本則是以逸待勞。基本上是“本土作戰”。雖然俄國首先佔據了遼東和旅順,但只是被動防守。在戰略上就已經輸給了日本雙方做作戰前線對於日本而言就是環渤海一帶,俄國則穿越遙遠的伯利亞平。最關鍵的一點是沙皇以及最高指揮機關都沒有瞧得起日本。而日本則是舉國上下嚴陣以待,日本派遣大量的間諜刺探情報。俄軍招募的勞工中,竟有3%是日本的特務。
再就是日本基層軍官的整體素質高於俄國,日本海軍幾乎照辦英國海軍。軍艦也是當時英美一流軍艦,士兵素質很高,實戰經驗豐富 。對比之下,俄國軍隊素是參差不齊士氣不高,雖然陸軍整體高於日本,但海軍和日本相差太遠,海軍軍官士兵大多無心戀戰,雙方交戰以後,東鄉平八郎指揮聯合艦隊將俄國太平洋艦隊打的幾乎全軍覆沒。
日本對於這此戰爭投入了全部的力量。而俄國則不可能,他的核心利益在歐洲,俄國只是為了取得東北的利益,而日本則是賭上了自己的一切。對戰爭的投入不同,也導致雙方結局不同,佔領東北是日本的重要戰略策略,自己只能是許勝不許敗。日本為此次戰爭的勝利付出了最慘重的代價,日本打贏日俄戰爭付出8倍於俄國的代價。日本死亡25萬人,俄國死亡3萬多人。可以說,日本完全是是以人海戰術才取得最終勝利,可謂殘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