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21 # 牧然趣歷史

    魏延被殺的根本原因:其剛愎率直的性格所致。

    一、爽直率性;二、傲慢少禮;三、恃功務高。

    魏延身敗名裂的真正原因是與楊儀之爭。

    諸葛亮死後,魏延因被陷害謀反而遭楊儀一黨所殺。

    但凡有本事的人,多少有點脾氣,但魏延這個人,不但脾氣不好,還特別的刺兒多。除了劉備對魏延信任有加之外,諸葛亮、楊儀、蔣琬與魏延的關係都不咋地,諸葛亮死後,楊儀、蔣琬硬是把謀反的屎盆子扣在魏延頭上,以至於《三國演義》描得更黑,說魏延後腦勺上天生有反骨。

    諸葛亮北伐途中重病,估計大限將到,他料定自己死後北伐群龍無首,魏延必定不會聽命於任何人,於是秘召楊儀、費褘、姜維,交待自己死後的撤兵計劃,由魏延負責斷後,如若魏延不聽命令,就不要管他了,部隊自行出發。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不聽命令,說什麼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可以與敵軍作戰,憑什麼要撤軍呢,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開始部署繼續北伐。本來諸葛亮死後是指定楊儀負責總指揮,但魏楊歷來不和,魏延除不聽指揮外還公然與楊儀鬥氣,把國家大事拋到腦後,大洩個人私憤。本來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堅持北伐的話,還有他的道理可言,歷史的評價可能要改寫,但魏延卻又改變主意,撤軍的速度比楊儀跑得還快,殿後變成了前鋒,而且做得缺德的是自己的大軍過後還燒燬棧道,拆除橋樑,真正的過河拆橋,全然不顧楊儀統帥的後軍死活,同時,先跑回來還來了個惡人先告狀,向後主劉禪說楊儀謀反,逼得楊儀狗急跳牆,只好反過來說魏延謀反。後主本來是個沒主意的人,只好詢問董允,蔣琬等人,一問不要緊,幾乎所有人都說楊儀不會謀反,而沒有一個人說魏延的好話,都懷疑魏延則有謀反的傾向。

    《三國志·魏延傳》說,魏延這個人勇猛過人,生性矜持高傲,仗著和劉備的特殊關係,當時所有人都讓他三分,包括諸葛亮在內,但楊儀卻不賣賬,魏延便把楊儀恨之與骨,水火不容。兩人只要坐到一起,就會吵架,甚至吵到極處,魏延還會撥出刀劍對著楊儀比劃,一個武將這樣在文官面前逞威風,看不慣的當然不只是楊儀。

    魏延之死,另外一個版本是諸葛亮的小算盤,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定會無人能降伏魏延,特別是自己的接班人姜維還沒有站穩腳跟,所以在病重之際,卻不召魏延安排後事,明知魏延不會聽楊儀的指揮還要背地裡安排楊儀來作總指揮,這無疑是挑撥兩人關係,來個一桃殺二士,為姜維主事前掃清障礙。

  • 22 # 一個農村愛國人

    只要是有本事的人,多少都有點脾氣,就像歷史上的魏延,不但脾氣不好,還特別的挑剔,他是一個勇猛過人的人,矜持高傲,因為和劉備的關係很好,起初很多人都讓他三分,包括諸葛亮,但是楊儀卻不買賬,兩個人水火不容,只要是在一起,就會吵架,吵得兇的時候甚至會拿出刀劍比劃,一個武將在文官面前這樣,當然就不只是楊儀一個人看不慣他。諸葛亮去世之後,楊儀就把謀反的罪名扣在了魏延的頭上,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的更是過分。

    《三國志》中描述魏延是咎由自取,他的性格實在是太火爆了,他平時不注意積累人脈,把蜀漢朝廷上的人都給得罪了,以至於當時魏延和楊儀同時告對方謀反的時候,朝廷上居然沒有一個人為魏延說情,這也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

    諸葛亮當初北伐的時候病重,就知道自己大限將到,他斷定自己死後群龍無首,魏延肯定不會聽任何人的指揮,尤其是自己的接班人姜維還沒站穩腳,所以就把楊儀等人叫來,交待了自己死後的撤兵計劃,讓魏延負責斷後,如果他不聽從命令,就不要管他,部隊直接出發。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不聽任何人的命令,他說丞相雖然死了,但還有我魏延可以作戰,為什麼要撤軍呢。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開始部署戰略繼續北伐。本來諸葛亮死後是指定楊儀當總指揮,但是魏延和楊儀一直都不合,魏延除了不聽指揮以外,還公然跟他鬥氣,把國家大事拋到腦後,只宣洩個人的憤怒。

    是陰謀嗎?

    如果魏延堅持北伐的話,還有道理可言,歷史可能會被改寫,結果他撤兵的速度比楊儀還要快,墊後成了前鋒,最讓人瞧不起的是他計程車兵走過的路之後,還摧毀了棧道,把橋樑也拆除了,是真正的過河拆橋,完全不管楊儀和後軍的死活。

    跑回去後還惡人先告狀,主動跟劉嬋說楊儀謀反,楊儀氣急敗壞,只好說魏延也謀反。劉嬋是個沒主意的人,於是就問身旁的人,到底是誰謀反,結果所有人都在說魏延的壞話,劉嬋就也認為他有謀反的傾向,這是他死的原因之一,主要就是自己的脾氣不好。

    要說陰謀,其實楊儀並沒有暗中佈下過陰謀,只不過是當初魏延先說了他謀反,他被逼急了沒辦法,才謊稱魏延謀反。恰好因為魏延的脾氣火爆,人緣不好,所以大家都幫著楊儀,使得劉嬋相信了。

    縱觀蜀國的戰略,可以說很穩,但是魏延的謀略每次都跟決策者不一樣,就算是沒有諸葛亮的遺命,也沒有和楊儀的仇恨,他的死也是必然的,因為脾氣不好,又是將士,必然會跟很多人結下樑子。

    不過歷史是很公正的,魏延去世以後,史學家還給他正了名,認定他是沒有謀反的,但是人頭已經落地了,說什麼也是徒勞的。

  • 23 # 歷史笑春風

    魏延是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將,在加入劉備陣營後,劉備對他信任有加。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剛開始只帶了黃忠和魏延兩員大將。在取得漢中後,劉備要選擇一員將領擔任漢中太守,鎮守蜀漢的北大門。本來大家都以為會是張飛,可是劉備宣佈人選後,卻是魏延,當時是一軍皆驚。

    魏延在擔任漢中太守的任上,沒有辜負劉備的信託。他根據漢中的形勢,制定了符合實際的防禦方案。那就是依照險要,層層設防,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在此方案下,他建造了漢中的防禦體系,在他和後人的堅守下,漢中的防禦一直牢不可摧。

    在諸葛亮執掌蜀漢政權的時代,作為劉備的老一輩殘存的唯一大將,魏延成為諸葛亮不可或缺的軍事助手。他在諸葛亮的陣營中名排第二,並擔任諸葛亮大軍的前部。在諸葛亮北伐期間,他屢立戰功,威名遠揚。但是,就是這樣一員優秀的將領,卻在諸葛亮死後,被定為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殺,連同家族也被滅三族。這一切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一、與諸葛亮矛盾重重的魏延。

    魏延雖然是諸葛亮手下排名第一的大將,但他和諸葛亮的關係並不好。雖然諸葛亮對魏延不薄,在各方面對魏延都很優待。在官爵上,在職位上,都對魏延很傾斜。甚至在魏延和劉琰發生衝突的時候,諸葛亮就把劉琰調離了。但是,諸葛亮的做的這一切,並不能讓魏延感到滿意。

    魏延要求的,是按照他的戰略戰術來進行北伐。這是諸葛亮所不同意的。諸葛亮和魏延兩人的戰略戰術思想不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就拿“子午谷奇謀”來看,就能夠看出兩人的分歧。諸葛亮是按照“王者之兵”來作戰的,但是,秦川並不是他在《隆中對》中設想的,百姓簞食壺漿來迎接他。迎接他的只有強大的曹魏騎兵。諸葛亮一心想穩妥行事,不願意冒險,所以每一次北伐都最後打成對峙。

    而魏延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要求採取“以正合,以奇勝”的戰略。他想讓諸葛亮帶領主力作為正兵,而自己帶領奇兵取勝。可是他的戰略戰術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一直沒有實施的機會。

    因此,雖然諸葛亮五次北伐,可沒有取得多少戰果。整個蜀軍翻山越嶺的武裝大遊行。魏延在這個時候心情十分鬱悶,他屢屢在公開場合譏笑諸葛亮膽怯,可是,諸葛亮依然不改初衷。

    就這樣,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越積越深,最後達到難以調和的地步。魏延一直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這一切再加上別有用心的人挑撥,諸葛亮和他的關係只有越處越僵。

    二、軍事才能出眾,政治才能低下的魏延。

    魏延雖然軍事才能出眾,但是這個人的政治頭腦欠缺。在史書上記載,魏延其人“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我們從這段記載,就可以想見魏延的為人。

    魏延的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說明了他的軍事能力出眾。他既能帶兵打仗,又能夠培訓兵士,可以說是一員優秀的將領。但是,後面評價他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又是對他的批評。

    我們可以想見,當時不得志魏延,他整日鬱郁不歡,當然對這些諸葛亮身邊的人沒有好臉色。而其他人看見他這個樣子,都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他在整個蜀軍陣營難有朋友。這些,都表現出魏延政治頭腦欠缺的一面。

    三、魏延之死的經過。

    等到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便盡了最大的努力。他把蜀漢能夠調集的最大兵力投入了戰場,還加強後勤運輸,進行戰場屯田,保證自己的後勤供給。在這一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全軍的先鋒。

    但是,由於諸葛亮的戰略戰術,這一次北伐不可避免的又陷入了僵持狀態。諸葛亮想盡了一切辦法,還是不能迫使司馬懿決戰,最後只有病死於五丈原的軍中。

    隨著諸葛亮的死,這一次北伐也到了尾聲。剩下來的工作就是如何將蜀軍安全的撤回漢中。但是,就是在這一次撤軍中,發生了魏延被殺的事件。

    諸葛亮在沒有魏延出席的情況下,召開了 撤軍的軍事會議。在這次會議中,諸葛亮讓楊儀率領全軍撤退,魏延斷後,在魏延前面的軍隊是姜維。如果魏延不聽從斷後的命令,就丟下他不管,全軍撤回。

    在諸葛亮死後,費禕被楊儀派去試探魏延的態度。果然魏延不同意這樣的安排,他要求接管全軍的兵權,繼續北伐。費禕找藉口回來後,蜀軍主力便丟下魏延撤退了。

    魏延發現自己上當,便決定強行奪取兵權。他搶先回兵,燒絕棧道,但是在和楊儀的對抗中,兵敗被殺,楊儀還派人滅了魏延的三族。就此,一代戰將魏延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四、魏延死亡的原因。

    從歷史記載的種種跡象表明,魏延之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魏延的死,一半是大勢所趨,一半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就是利用。他要利用魏延的才能,但是,他不採取魏延的戰略戰術思想。這使得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越積越深。魏延自以為自己的能力超群,足以擔當起北伐的重任。並且他還制訂了一整套作戰的方案,可是正是這樣,才讓諸葛亮下了除掉他的決心。

    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的水平連張郃都不如。他一直壓制魏延,不讓他單獨和曹魏交戰。唯一一次派魏延單獨西進,取得了陽溪大捷,也不能讓他改變看法。在他的心中,魏延的能力有限,他的那一套方案又十分危險,如果把蜀軍交給魏延,那麼萬一失敗,會給蜀漢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

    諸葛亮認為,如果自己一死,蜀漢就再也沒有能夠實現北伐的人才。因此,他定下修生養息,息兵保國的戰略。可是,他心裡知道,魏延是不可能遵從這個戰略的。這樣,諸葛亮就把繼承人定為了蔣琬和費禕。

    按照正常情況,諸葛亮死後,不管是從職位、資歷,還是從能力來說,都應該由魏延來接替諸葛亮指揮軍隊。可是,既然諸葛亮定下了這樣的策略,那麼,魏延就必須排除在外。

    既然諸葛亮已經決定不再北伐,那麼,魏延就失去了他的價值。沒有魏延,剩下的將領吳懿、王平、姜維他們,足以防禦曹魏的進攻。因此,諸葛亮臨死前定下的命令,實際上就是一個意思,如果魏延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屈居人下,先聽從楊儀後聽從蔣琬、費禕的命令,那就留下他。如果他不聽從命令,那就除掉他。

    果不其然,缺乏政治頭腦的魏延選擇了抗拒。於是,外有楊儀、王平、姜維、吳懿一干人和魏延交鋒,內有蔣琬一干人向劉禪進言。最終,魏延被定成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殺,還被滅了三族。

    結語:

    魏延是一員優秀的將領,但是他的政治頭腦太差。他在劉備的手下表現出色,而劉備也對他不薄。劉備提拔黃忠為後將軍,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但是,換了諸葛亮之後,魏延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諸葛亮對魏延只是一個利用關係,他只需要魏延為他賣命,不需要魏延有自己的思想。這使得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越來越深。在諸葛亮死時,就定下不再北伐,修生養息的政策,並且違反資歷、職位、能力、聲望的慣例,越級把自己的繼承人定為蔣琬。

    這樣一來,魏延就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忍氣吞聲,屈居蔣琬之下,聽從蔣琬這些人的命令。二是直接奪取軍權,反抗蔣琬的命令。三是背叛蜀漢,起兵造反。對於蔣琬他們來說,魏延只要不選擇第一條路,就視同背叛。

    當然,我們都可以看出來,魏延肯定不會選擇第一條路,但是他也不會選擇第三條路。這樣,他就被已經設計好的陰謀吞沒了,死了還被扣上背叛的帽子。但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雖然按照官方的記錄撰寫了魏延的傳記,但是最後依然給魏延下了結論:不便背叛。這就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 24 # 江心倒影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誤以為魏延有謀反之心,魏延是被蜀國的大臣武將們按諸葛亮在臨死之前定下錦囊妙計給除掉的。但事實的真相完全不這麼一回事。首先,在史書上找不到魏延謀反的證據,魏延也沒有謀反之心。其次,諸葛亮也不認為魏延會謀反,他反而一直是魏延的保護傘。

    準確來說魏延是陷於性格,毀於情緒失控,亡於楊儀的陰謀。性格缺陷、情緒失控、他人陰謀是魏延之死的三大原因,它們相互疊加、相互牽連的,單獨說哪一個原因是充分條件都是不準確的。綜合史書的記載,還原歷史現場,其實魏延本可以有機會避免引來殺身之禍的,但由於人的侷限性,悲劇往往有點宿命的味道。

    一、魏延的升遷之路與性格特點

    建安十三年(208年)年赤壁之戰後,劉備發兵攻南四郡,首站便是長沙。魏延當時在長沙太守韓玄做事。韓玄望風而降,後來繼續擔任長沙太守,受黃忠管轄,成為蜀漢的官員。因此魏延殺主投敵的事純屬《三國演義》裡的情節,魏延加入蜀國時並沒有什麼汙點,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在史書也是查無實據。

    魏延劇照

    劉備入川時,也是魏延開始發跡之時。建安十六年(211年)魏延率部曲助劉備入蜀,破劉璋軍、定廣漢郡,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何為牙門將軍?牙門將軍是劉備所設的軍職,任這個職位的將領須是君主的心腹,因為需要常伴君主左右,為君主統領親兵,可以說是君主的嫡系。也只有趙雲和魏延倆人擔任過這一職位。可見魏延一方面對劉備非常忠心,另一方面的軍事能力是非常突出的。

    劉備攻下漢中之後(219年),自稱漢中王,想還治於成都,於是需要任命一位太守。眾人認為這一位置非張飛莫屬,沒想到劉備升魏延為鎮遠將軍,任漢中都督、漢中太守。由此可見魏延僅次於五虎上將的明星將領。

    魏延可以說是一個豪氣干雲的人。劉備任魏延為漢中太守之後,有一次大會群臣,問魏延的就職感想。魏延豪爽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樣一位英豪,性格類似關羽。《三國志》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和關二爺一樣都是愛士卒,而不屑士大夫的人。幾乎所有人都避魏延之鋒芒,唯獨楊儀對魏延不買賬,倆人關係非常緊張,這也給後來楊儀對魏延痛下殺手埋下伏筆。

    二、諸葛亮的偏愛

    面對魏延對樣容易得罪人的性格,諸葛亮也很頭疼,他一方面讓費禕充當和事佬,調和魏延與楊儀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諸葛亮對魏延的提拔可以說不遺餘力。

    公元227年,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公元230年,曹魏攻蜀,魏延大敗費瑤和郭淮,後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可以說魏延在諸葛亮手上三年時間,就已經攀上了人生的巔峰。說諸葛亮偏愛有加一點也不為過。道理其實也很簡單,魏延的打仗能力在當時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最關鍵他還是堅決的北伐派,是諸葛亮北伐事業的堅定支持者。

    三、魏延之死不可能是諸葛亮的陰謀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為先鋒。同年秋天,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之前,召集長史楊儀、丞相司馬費禕、護軍姜維討論身後之事的安排。這次會議,諸葛亮沒有讓魏延參與,固然會讓魏延大為不悅,但諸葛亮有自己的原因。這次北伐未果,諸葛亮深知蜀漢暫時失去了北伐的條件,國內的國策將會轉為內政,休息養民才是關鍵。這一點可以從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的施政方針就知道了。此時如果讓魏延提前知道要退兵,而且北伐的事會暫時擱置,以魏延的爆脾氣,搞不好鬧出什麼動靜,讓魏軍知道諸葛亮即將身故的資訊,恐怕司馬懿會前來攻擊,於蜀軍回師十分不利。

    楊儀

    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楊儀讓費禕前去魏延的駐地探聽魏延的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是還有我在呢,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許人也,怎麼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諸葛亮處處為魏延著想,可惜魏延的政治智慧太低,完全不懂得諸葛亮的所思所慮。

    諸葛亮是一個愛才、愛兵、愛惜民力的人,斷後工作才是這次撤退的關鍵所在。因為蜀軍退兵,司馬懿很可能追擊,要想將損失最小化,非一位大將處理斷後不可。同時諸葛亮也深知魏延不一定願意,因此斷後工作是姜維“次之”,保證如果魏延不願意配合,姜維能頂上。果然,司馬懿追來,姜維擂谷整軍,做出要打擊司馬懿的樣子,才讓司馬懿停止了追擊。

    有人說,魏延之死是諸葛亮的陰謀,因為諸葛亮不信任魏延,所有的安排都是為了激怒魏延,然後密令楊儀除掉了魏延。但其實如諸葛亮想除掉魏延的話,何必這麼大費周章?諸葛亮只要將魏延召來入到帳內也只是有進無出的事,而且這樣做的代價是最低的。須知道讓魏延斷後,魏延如果投降魏國的話,這樣的損失是巨大。一方面魏延做了十年漢中太守,很多防禦設施都是他令人建造的,對蜀國地形又熟,如果他投降魏國,蜀國恐怕就離滅國不遠了。另一方面,魏延手下少說也有幾千人馬,對於兵力不足的蜀國來說是雪上加霜的事。只有對魏延有十足的信任,不然諸葛亮斷然不會如此安排。

    諸葛亮知道魏延可能不願意斷後,所以說過“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意思是如果魏延不願意,你們就別管他,自行出發就好了。估計諸葛亮的本意是,大軍撤退,魏延不斷後也行,做前鋒也行,呆一會冷靜後,想起光靠自己無力北伐後再回去也行,但他萬萬沒想到魏延後來竟然做出了非常低智的事情。

    四、毀於情緒失控,亡於楊儀陰謀

    諸葛亮死後,魏延可以說是位置最高的人了。諸葛亮不把軍權交給他,也不交給管軍事的費禕而交給自己的死對頭楊儀,魏延估計氣炸了,完全不可能靜下心來思考諸葛亮這樣安排的用意。諸葛亮知道如果把軍權交給魏延,魏延肯定是繼續北伐的,而魏延風格激進,愛冒險,他擔心蜀國的精銳就此斷送在魏延手裡。另一方面諸葛亮也不好把軍權交到費禕手裡,因為這樣魏延勢必和費禕起矛盾,以後就沒法做魏延與楊儀之間的和事佬了,也沒有人能駕馭得了魏延。魏延離滅亡恐怕也不遠了。而當時姜維資歷尚淺,不能服眾,所以不能承擔最高權利。把軍權交到楊儀手裡,如果魏延能忍氣回到漢中,繼續守好漢中那就是最理想的結局了。

    可惜的是諸葛亮打著最好的算盤,他算準了人心,卻沒有算準人性。一方面自己希望魏延斷後,但如果他不願意也不勉強。但事情到了楊儀手裡,就變成非要魏延斷後不可了,估計就是以自己的名義命令下令魏延斷後。因為這對魏延是極大的羞辱,楊儀肯定不會放過的。從魏延之前說的話也可以印證這一點。

    魏延本來還想讓費禕留一部分人馬讓他繼續北伐,沒想到費禕忽悠他之後和主力部隊“相次引軍還”。諸葛亮無視自己,楊儀羞辱自己,費禕忽悠自己,北伐夢碎,此時魏延的憤怒已經不可遏制了,徹底爆發了,後果相當嚴重,這讓魏延的的智力急劇下降,做出了一連串匪夷所思的神操作。

    首先,他率領部眾,超越主力部隊徑直先南歸,所行之處,將棧道燒絕,這種賭氣的做法既讓蜀軍怨聲載道又暴露了自己的虛弱,讓自己的威信掃地,形同造反。魏延和楊儀各自上表後主,說對方要謀逆。後主問侍中董允和留府長史蔣琬意見,蔣琬和董允都認為楊儀可信而懷疑魏延。魏延是個大老粗,寫信估計也寫得不會太明白,自己又不喜歡儒士,估計身邊也沒有個文化高人,而楊儀能言巧變,這方面魏延肯定吃了大虧。而且魏延平時和大臣們的關係並不好,要想別人在情況未明時替自己說話更是難上加難。

    後來魏延先到達南谷口,遣兵攻打楊儀。魏延竟然完全沒有覺察到自己這種行為實為造反了。王平對著魏延的部眾大聲說:“丞相剛死,身尚未寒,你們竟敢做出這種行徑!”魏延的親兵都覺得魏延理虧,四散而去。魏延只好與自己的兒子及親信幾個人逃亡,逃到漢中時被馬岱追上,斬於馬。馬岱把頭顱交給楊儀後,楊儀腳踏魏延頭顱,說:“庸奴,看你還能不能作惡?”

    最後,魏延還被滅了三族。作為一個明星將領,蜀漢高層,平時驕傲行事,不注重同事關係,臨事意氣用事,被政敵牽著走,將自己慢慢逼入絕境,最後還連累了族人。可以說魏延之死是一個十足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交車上本人讓過座,對主動讓座與被動讓座,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