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大魔王館
-
2 # 我是吳浪v手機攝影
不是說蜀國,不是說諸葛亮一生,而且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自己說的大致如下:(如果有出入,大家補上)
1、糧草供應不上。糧草不足,感嘆荊州尚在何愁無糧。糧草運輸不暢,一方面路不行,另一方面糧官不行(比如苟安)。因無糧不敢乘勝追擊,丟失戰機無數。2、無將。五虎上將只剩趙雲,且老矣。3、天意。明明火燒司馬懿大軍,偏偏一場大雨救了魏軍。當然其根本的原因,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
-
3 # 高高在山東
按照《易中天品三國》的論述,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個人覺得是比較客觀的:
1、曹魏非速亡之國:首先曹魏政權自曹丕稱帝之後得到了國內各大士族的支援,政局穩定且勢力在三國之中最強,絕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憾動。其次,北伐時期魏主曹叡也並非昏君,且司馬懿之輩不可小覷。隆中對中的“天下有變”的時機已不存在。
2、益州非進取之地:劉備集團在丟失了荊州之後,失去了進攻曹魏的最佳路線。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漢軍從益州出兵伐魏首先要翻過秦嶺,糧草軍械等物資運送困難重重,地利優勢不在。
3、諸葛非將略之才:歷史形象中的諸葛亮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其軍事才能並沒有他的政治才能出眾,雖然他的軍事才幹也不錯。但諸葛亮生性謹慎,不善權變,只能打正規戰。在沒有天時與地利優勢下很難有所作為。
-
4 # 中州雜談之醉臥邊城
諸葛亮一生共進行了五次北伐。
從戰鬥的角度看,二勝三負,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五次鎩羽而歸;第三次和第四次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從戰略的角度看,五戰皆輸,因為沒有一次達到政治目的,雖然有些在戰場上勝利了,最終還是要撤回蜀地,將勝利果實拱手相讓。
最後一次北伐被魏國掐中了命脈,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蜀國遠離本土作戰,糧草根本供應不上。由於前次作戰偷偷收割了魏國的小麥,這次魏國吃一塹長一智,堅壁清野,拒不出戰,蜀國又無力攻城,拿女人衣服調戲司馬懿,也被輕鬆識破。所以不管諸葛亮是否命喪五丈原,都註定了第五次北伐無功而返。
這和蜀國的戰略定位有關,以蜀國當前的實力,如果只是殺人越貨,搶一把就走,問題不大,如果想匡扶漢室,幹掉魏國,幾無可能。
-
5 # 星火影音
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歷史程序中,諸葛亮不過是一個分裂小國中雖然多能卻慘淡經營終不能遂其心願的丞相,然而他的足智多謀、道德情操卻在當時及身後得到了中華民族世代的普遍認同和敬仰,《三國演義》更是將他神化為完人、聖人,他也因此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一個象徵,其歷史、文化地位連那些大一統帝國的帝王和宰輔們都難以望其項背。
然而完美如諸葛亮者也有其缺陷,後世認為他一生最大的敗筆不是北伐失敗,而是用人不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開始進展十分順利,其時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叛魏應亮,關中響震”,而諸葛亮不顧劉備臨終前“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提醒,硬是將馬謖推上了前敵主帥的位置,而馬謖卻只知死套兵書理論而不顧實際情勢,最終導致街亭失守。
街亭的丟失致使諸葛亮除了撤退別無他途,於是南安不得不棄、安定不得不捐、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餉不得不收,而之前擒夏侯、斬崔諒、殺楊陵、取上、襲冀縣、罵王朗、破曹真,所有前序工作都付之東流。蜀國由此失去了攻下魏國的最佳機會,戰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己也主動承擔責任,請求“自貶三等”。
毛主席對諸葛亮也非常推崇,但他曾以軍事家的戰略眼光評價過諸葛亮此次北伐。許多人都十分欣賞諸葛亮那種“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指揮風格,但毛主席認為“初戰,亮宜自臨陣”,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親臨第一線,必能實現及時而有效的指揮以避免突發狀況的發生。諸葛亮後來汲取了教訓,毛主席又說“自街亭敗後,每出,亮必在軍。”
毛主席作為一位老練的軍事家,他的這一觀點確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除此之外,毛主席認為諸葛亮不僅錯用了馬謖,他還錯用了關羽。1948年5月的一天,毛主席就對其衛生組長李銀橋聊起了諸葛亮的用人,他說:“我一不是釋迦牟尼,二不是諸葛亮;就是諸葛亮,也有錯用關羽和錯用馬謖的時候啊!”此話還要從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說起。
諸葛亮初見劉備時,就在在隆中草堂裡為劉備獻上了向南、向西發展,先“跨有荊、益”兩州,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北伐復興漢室。而後劉備勢力經過努力實現了“跨有荊、益”的目標,從而形成三國鼎足之勢。然而諸葛亮本留守荊州,劉備調他入川,他卻留下關羽守荊州,結果因這招錯棋而滿盤皆輸。
毛主席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在毛主席看來,蜀國將一國之兵分隔於相距達千里之遙的荊州、益州,已經削弱了本國的軍事實力,這本就為蜀國伐魏失敗埋下了禍根;後來關羽、劉備、諸葛亮三人又各領一軍,兵力更為分散,彼此難以互相呼應,最終導致了關羽敗走麥城和夷陵之戰的慘敗。
毛主席還強調關羽為人過於驕傲,從思想上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隆中對》的戰略意圖,結果丟失了戰略意義重大的荊州,蜀漢的局勢也從此無可逆轉。對於這點,就連一向很少評說歷史的小平同志也說:“諸葛亮用人很有手段,但對關羽卻非常遷就甚至不講原則,助長了關羽的驕傲情緒,鑄成大錯。”
-
6 # 鑑古惜今
諸葛亮視漢室江山為正統,但他缺乏對朝代更替規律性認識。東漢王朝已腐朽沒落,靠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是難以扶持的,再有天大本事也無濟於事,失敗是正常的!
-
7 # 9552885125178
當初不還荊州,迫使吳國聯合魏國攻取荊州。兩路傾國大軍殺向關羽,荊州失守。吳國擁有大部分的荊州,曹魏擁有幾個荊州大城市,這幾個城市的魏軍不徹底除掉,蜀吳註定滅亡。諸葛亮,沒有除掉那些魏軍,就多次北伐,是嚴重的戰略錯誤。軍事上,戰略錯了,你戰術再好也不行。所以註定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軍事蠢貨淚滿襟!
-
8 # 歷史阿Q
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戰發生於魏明帝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吳嘉禾三年(公元234年)二月,止於同年八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出斜谷,進佔郿縣之五丈原。魏大將軍司馬懿先期率軍進至渭水南岸,憑險據守,堅壁不戰。後來,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撤退,司馬懿懷疑諸葛亮未死,怕中伏兵計,率軍退回。
諸葛亮於第1次攻魏之後,至第6次攻魏之前,還進行了4次攻魏作戰,其中第5次攻魏作戰規模較大,這次戰爭發生於魏明帝太和五年、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止於當年六月。諸葛亮回軍漢中之後,深感糧食是北攻曹魏的支柱。為此,諸葛亮認真吸取了五出祁山的教訓,休養生息,積累經濟和軍事實力。為確保將來作戰中的軍糧供應,他在斜谷建立了邸閣,又發明了流馬。這樣,諸葛亮一方面在預定戰場可以儲備相當數量的糧食,又有了“木牛”、“流馬”這些先進的運輸工具,為其爾後作戰,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供應保障。蜀漢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蜀漢床降都督張翼,由於立法嚴苛,引起南夷豪帥劉胄的反叛,諸葛亮便派參軍馬忠去接替張翼,馬忠率軍打敗並斬殺了劉胄。蜀漢3年之內無戰事,諸葛亮經過養士訓卒3年備戰,北伐曹魏的條件日漸成熟,遂遣使入吳,與東吳商定共同攻魏。
魏自諸葛亮退兵漢中後,為防止蜀漢的再次進軍,便命司馬懿認真進行作戰準備。司馬懿為充實關中和隴右地區人力物力,上表魏明帝,將冀州民眾,遷往關中和隴地,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繁衍生息,以長期支援對蜀作戰的需要。魏明帝太和六年、吳大帝嘉禾元年(公元232年)九月,魏明帝為懲罰遼東太守公孫淵與吳通好,派汝南太守田豫率青州諸軍由海上、幽州刺史王雄由陸路進擊公孫淵,無功而還。魏明帝青龍元年、蜀漢建興十一年、東吳嘉禾二年吳魏之間發生了合肥、新城之戰。接著,魏又派軍與鮮卑軻比能在樓煩地區進行了交戰,魏軍先敗;再次交戰則將軻比能逐往漠北。至此,除蜀漢尚能與其匹敵之外,在中國北方已無任何力量能夠動搖曹魏的統治。
蜀魏雙方作戰策劃
諸葛亮鑑於陳倉、祁山的魏軍已在該地築成堅固城壘,如仍向上述地區進攻,必將屯兵堅城。於是,便以尚未築城的斜谷做為進軍通道,企圖突然兵出斜谷,直入關中,以與魏軍決戰。
魏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屯於渭水之北,得知諸葛亮進軍郿縣(今陝西眉縣渭水北岸),急與諸將協商應敵之策。諸將多主張應屯軍渭水以北,待機破敵。司馬懿則認為,渭水之南,百姓聚居,應為必爭之地。因而,引大軍渡過渭水,憑險據守。司馬懿對眾將說,如果諸葛亮兵出武功(今陝西眉縣東50裡之渭水南岸),背靠險山,向東進擊,形勢將對我不利;若其西上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我軍則平安無事。為此,司馬懿仍採取築壘堅守,不與蜀軍決戰,待蜀軍糧盡,自行退走的戰略。不久,諸葛亮大軍果然進佔了五丈原,魏軍將校均很高興。但揚武將軍郭淮卻認為諸葛亮此舉有更為遠大的戰略企圖,其目的在於佔領五丈原以西之陳倉、天水、祁山等地,推進其作戰基地。為此,郭淮推斷,諸葛亮軍必爭北原(今陝西眉縣北、渭水北岸)。郭淮向司馬懿進策說:“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並請求率兵進據北原。司馬懿同意郭淮的意見,郭淮遂率兵預先進佔了北原地區。
蜀魏雙方作戰經過
魏明帝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吳嘉禾三年二月,諸葛亮親率10萬大軍,從漢中出發,經過斜谷,向魏境郿縣地區前進。與此同時,東吳孫權也答應出兵攻魏,以便逼迫曹魏於兩面作戰的不利態勢之中。四月,蜀軍順利走出斜谷,進至五丈原。
司馬懿按照預定的作戰策劃,已先期進至渭水南岸,背水設防,阻斷了諸葛亮軍東進的道路。諸葛亮軍便渡渭水,攻擊北原,但北原也為郭淮重兵佔領,正在構築營壘,蜀軍與郭淮軍交戰,被郭淮軍擊敗,未曾攻克。
諸葛亮東進不得,北攻又敗於郭淮,一方面在五丈原築壘防守,與司馬懿大軍相持;另一方面則派兵西取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等地。諸葛亮深知司馬懿又將沿用堅壁不戰,等待自己糧盡退走的老策略。於是,也下令軍隊屯田,計劃以持久作戰擊敗司馬懿軍。
諸葛亮與司馬懿大軍相持100多天,直至當年八月,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堅壁不戰。於是,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些婦女的華麗服裝,以求激怒司馬懿出戰。司馬懿大怒,派出使青向魏明帝請求出兵決戰。魏明帝便命衛尉辛毗持節至司馬懿處,制止司馬懿出兵。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到前方來,司馬懿再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對姜維說:“司馬懿本來就不打算出戰。所以向曹睿上表請戰,只是做個樣子遮其部眾的耳目而已。‘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能戰勝我們,何必千里迢迢去請求曹睿批准出兵呢。”諸葛亮進一步對姜維分析司馬懿軍的作戰意圖說,敵人以我千里遠征,軍糧補給艱難,利在速戰速決。因而,持重不戰,以待我師老自還,進而乘機突擊我軍的背後。因此,我軍必須實行屯田積穀,與當地吏民相安而居,紮下根來,等待殲敵時機。同時利用“木牛”、“流馬”加快運送軍糧,這樣我軍不但不會疲憊,反而會愈戰愈強,使司馬懿的企圖徹底敗破。
當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軍中送婦人裝時,司馬懿不問蜀軍的情況,只問諸葛亮吃飯睡覺和每天處理軍務的繁忙程度。諸葛亮的使者回答說:“諸葛公起得很早,睡得很晚,受罰20板以上的案件,都要親自閱覽案卷,所吃的不過數升而已。”司馬懿聽後,對其左右說:“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當年八月,諸葛亮病重,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去探視,並請問國家大事如何安排。李福到達,和諸葛亮談話之後,告辭而去,過了幾站又返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先生回來的意思,前次雖然說了一整天,但話尚未說完,所以再回來讓我作決定。先生要問的事,蔣琬比較合適。”李福接著又問,蔣琬以後,誰可擔此重任。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之”李福再問費裨以後誰可繼任,諸葛亮已無力作答了。沒過幾天,這位54歲的蜀漢賢相便病故於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準備撤退。當諸葛亮病危之時,曾與楊儀和費禕商議在他身沒之後,漢軍退兵的部署時,即已確定以將軍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諸葛亮深知魏延不會受楊儀節度,於是又告訴楊儀說,若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便自率大軍而歸。諸葛亮死後,楊儀保密暫不發喪,讓費禕前去試探魏延之意。魏延說:“丞相雖然死了,我魏延還在,丞相府的吏卒去埋葬他,我可以統率軍隊去和敵人作戰,怎麼可以因為一個人死,而廢棄天下大事呢!況且像我魏延這樣的人,怎麼能受楊儀的指揮,作一個掩護撤退的將領呢!”魏延於是拉著費禕欲共同寫信給各將領,部署下一步的軍事行動。費禕假說向楊儀報告,楊儀是文人,決不敢違背先生的意見。魏延才放費禕迴歸。
費禕走後,魏延既後悔,又放心不下,派人去楊儀營中探聽動靜。楊儀正按諸葛亮原先的部署,組織各營撤軍,魏延大怒,竟率軍先行後撒,並將所過棧道全部燒燬。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病故、蜀軍撤走的訊息後,便率軍追趕。姜維讓楊儀下令部隊反打著旗幟,擂起進攻的戰鼓,裝做欲反攻司馬懿軍的架勢。司馬懿怕諸葛亮未死、中其誘兵之計,不敢再追,收軍回營。於是楊儀軍掉頭而退,走至山谷後面,才為諸葛亮發喪。百姓因此而編了一句諺語說:“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百姓的這一議論感慨地說:“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司馬懿進入諸葛亮軍留下的營壘中去視察,不由得驚歎道:“天下奇才也!”司馬懿揮軍再追,蜀軍已遠去,只得作罷。
楊儀軍由於棧道被魏延燒燬,只好一面命士卒砍山木架通道,一面晝夜兼程撤退。當行至南斜谷時,魏延軍已先期佔領,隨即派兵迎擊楊儀軍。楊儀命將軍何平率部抵擋魏延軍,何平大聲斥責魏延軍說,丞相病故不久。屍骨未寒,你們何敢反叛!魏延部眾均感到魏延理屈,紛紛逃散,只剩他和他的幾個兒子,逃往漢中。
楊儀退兵途中立即派出將軍馬岱率部追趕魏延父子,將他們追上統統斬首,楊儀回軍漢中又殺了魏延的三族。
評析
“孔明西上五丈原”,是其進行的第6次北攻曹魏的戰爭,諸葛亮統率10萬大軍出斜谷,突然進至五丈原,逼近渭水之濱,企圖與魏軍決戰。魏軍統帥司馬懿仍以蜀軍遠征,利於速戰;魏軍坐守,利於持久為出發點,採取了堅壁自守,拒不交戰,等待蜀軍師老自退的方針。結果諸葛亮病故軍中,蜀軍不攻自走。至此,蜀漢北攻曹魏的戰爭,遂告一段落。
諸葛亮接連6次北攻曹魏,雖然沒有取得重大戰爭成果,但卻達到了一個最重要的戰略目的:即弱小的蜀漢,以攻勢作戰,使蜀漢虎踞一州之地,保持了多年三國對峙局面,“使其國雖小而不可侮,其眾雖寡而不可敗”,以致諸葛亮死後,其餘威尚長期使敵人懼怕,使蜀漢得以安存。
諸葛亮多次北攻曹魏,沒有達到殲滅魏軍的戰略目的,從根本上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有以下幾點:
政治戰略上註定蜀漢難以成功諸葛亮的政治目標,從隆中對時開始,便堅持奉行“北定中原”、“復興漢室”的政策。東漢政權的末期,政治腐敗至極點,人民九死一生,深受其害。因而“復興漢室”的號召,早已失去人民的支援。相反,曹魏政權,在軍閥混戰中誕生,它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緩和了社會的階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地主階級和吏民的支援,諸葛亮以推翻這樣的政權做為自己的政治和戰略目的,就根本不會受到人民擁護。因此,從政治上講,蜀漢並非以正義之師,伐無道之邦,這就缺乏一呼百應的道義力量,失去了致勝的精神支柱。
缺乏致勝的經濟力量
蜀漢儘管擁有今四川、雲南、貴州的全部和青海、陝西、甘肅的部分地區,但除了蜀地之外,其它地區,經濟落後,交通閉塞,人煙稀少缺乏支援“北定中原”的經濟實力和人力資源。因而,每次出兵北進,雖然都千方百計解決軍資糧食供應問題,但軍糧仍時斷時續,每次又不得不以糧盡被迫撤軍。相比之下,曹魏則有中原發達的經濟實力為支柱,近有關中秦川富饒之地的供應,大大優於蜀軍。為此,司馬懿採取了不與蜀交戰,待其糧盡兵疲,自行退走的方針,一次次逼走了蜀軍。因而,在一定意義上講,與其說魏軍軍事上的勝利,莫如說是魏國經濟上的勝利。
軍事實力相差懸殊
蜀漢全國兵力有限,一共10多萬軍隊,而能調至北方作戰的軍隊,充其量不過10萬之師。靠這樣一支數量微弱的部隊,要想北定中原,實在是勉為其難。曹魏的兵力與之相比,則明顯佔據巨大的優勢。雖然魏軍在東部戰線經常以10多萬大軍防備孫權北上,但其仍有數量可觀的機動部隊。“多兵之旅必勝”,儘管並非絕對的規律,但是,在其他條件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兵多將廣的一方當然便具有更多取勝的把握。
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戰,雖然受當時種種條件的侷限,未取得重大殲敵效果,但並不因此便淹沒了其作戰指揮上的卓越之處。其一是它的攻勢戰略。諸葛亮以劣勢之軍採取攻勢戰略,接連向魏進攻,這在戰略上既表現了其深遠的戰略謀略思想,又表現了他巨大的戰略決心和勇氣,就當時魏蜀吳三方實力而論,蜀是最弱小的一方,吳魏雙方均早已把蜀地做為自己首先獵取的物件。蜀漢如若只知囿於益州,北面防曹,東面拒吳,示弱於敵,勢必招來魏吳雙方對益州的爭奪,那麼蜀漢政權,早就變成了魏吳雙方的囊中之物。諸葛亮東連吳越,北攻曹魏,擺出一副以弱示強,主動進攻的架勢,一可鼓舞東吳抗曹的勇氣,且使東吳不敢小視蜀漢,把蜀漢當做在西方牽制魏軍的強大力量;二可在精神上給曹魏以巨大的震撼,使曹魏始終處於兩面作戰的威脅之中,不敢有專力對蜀的非分設想,只求蜀漢自行撤軍,便已足矣。無疑,這是諸葛亮戰略上最大的高明之處。其二牢固地佔據著戰場的主動地位。諸葛亮在六次北攻曹魏的作戰中,進退出沒,或打或走,完全操於手中,使進則魏軍不敢與之相戰,退則魏軍不敢緊追。這在蜀軍當時深入敵境作戰,敵算我、我算敵,蜀魏雙方互相制約的戰場上,沒有高超的作戰指揮藝術,著實難以做到。其三善於選擇進擊方向。諸葛亮軍在可以進出秦嶺的數條通道之中,多選在曹魏防守兵力薄弱的祁山,大軍直出隴右。這就避開了敵人重兵守衛的關中平原,使蜀軍進入隴右之後,既便於發展力量,站住腳跟,又增加了敵人援兵到達的困難,同時還有利於蜀軍“西和諸戎”的既定策略的實現。其四軍隊組織嚴密,排程自如。諸葛亮每次出兵和撤軍,儘管穿山越谷,兵馬輜重均缺乏良好的道路保障,但行則井然有序,住則佈陣嚴密,退則從容不迫,很少給敵以可乘之隙。6次作戰,除了街亭一役,損失了馬謖的前軍之外,其餘均是全軍而出,全軍而還。魏軍兩次欲乘蜀軍退兵之際追擊蜀軍,將軍王雙和大將張邰均被諸葛亮伏兵所殺。諸葛亮甚至在他彌留之際,對自己一旦死去如何撤退的部署,還做了周密而有預見的佈置,匯出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活劇,難怪他的死對手司馬懿在看了諸葛亮軍的營地之後,也不得不驚歎諸葛亮為天下之奇才。
-
9 # 雨田聊創業
糧草運送和由於巴蜀之地交通條件十分不好,這在防禦作戰中是有利的地形,可輪到進攻時,卻成為妨礙軍事部隊的一大阻礙。它使部隊的進軍速度緩慢,前進或後退都受到地形限制。
-
10 # 史東風
很有點長平之戰之前期,秦將對廉頗。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勞師遠征,身患疾病,最關鍵有2點:軍需官李儼故意拖延糧草供給時間和仲達堅守不戰,從而拖垮蜀軍!趙王當年不聽平原君之言易將趙括那麼必拖垮秦軍,量一代戰神白起亦是無功而返!
-
11 # 魚尾獅wh
那麼諸葛亮北伐哪次成功了?什麼叫最後一次失敗了?他哪一次沒失敗?
狗屁都不懂咋好意思出來嘚瑟?太給嘚瑟界丟臉了
-
12 # 生活共享單車
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戰發生於魏明帝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吳嘉禾三年(公元234年)二月,止於同年八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出斜谷,進佔郿縣之五丈原。魏大將軍司馬懿先期率軍進至渭水南岸,憑險據守,堅壁不戰。後來,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撤退,司馬懿懷疑諸葛亮未死,怕中伏兵計,率軍退回。
諸葛亮於第1次攻魏之後,至第6次攻魏之前,還進行了4次攻魏作戰,其中第5次攻魏作戰規模較大,這次戰爭發生於魏明帝太和五年、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止於當年六月。諸葛亮回軍漢中之後,深感糧食是北攻曹魏的支柱。為此,諸葛亮認真吸取了五出祁山的教訓,休養生息,積累經濟和軍事實力。為確保將來作戰中的軍糧供應,他在斜谷建立了邸閣,又發明了流馬。這樣,諸葛亮一方面在預定戰場可以儲備相當數量的糧食,又有了“木牛”、“流馬”這些先進的運輸工具,為其爾後作戰,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供應保障。蜀漢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蜀漢床降都督張翼,由於立法嚴苛,引起南夷豪帥劉胄的反叛,諸葛亮便派參軍馬忠去接替張翼,馬忠率軍打敗並斬殺了劉胄。蜀漢3年之內無戰事,諸葛亮經過養士訓卒3年備戰,北伐曹魏的條件日漸成熟,遂遣使入吳,與東吳商定共同攻魏。
魏自諸葛亮退兵漢中後,為防止蜀漢的再次進軍,便命司馬懿認真進行作戰準備。司馬懿為充實關中和隴右地區人力物力,上表魏明帝,將冀州民眾,遷往關中和隴地,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繁衍生息,以長期支援對蜀作戰的需要。魏明帝太和六年、吳大帝嘉禾元年(公元232年)九月,魏明帝為懲罰遼東太守公孫淵與吳通好,派汝南太守田豫率青州諸軍由海上、幽州刺史王雄由陸路進擊公孫淵,無功而還。魏明帝青龍元年、蜀漢建興十一年、東吳嘉禾二年吳魏之間發生了合肥、新城之戰。接著,魏又派軍與鮮卑軻比能在樓煩地區進行了交戰,魏軍先敗;再次交戰則將軻比能逐往漠北。至此,除蜀漢尚能與其匹敵之外,在中國北方已無任何力量能夠動搖曹魏的統治。
蜀魏雙方作戰策劃
諸葛亮鑑於陳倉、祁山的魏軍已在該地築成堅固城壘,如仍向上述地區進攻,必將屯兵堅城。於是,便以尚未築城的斜谷做為進軍通道,企圖突然兵出斜谷,直入關中,以與魏軍決戰。
魏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屯於渭水之北,得知諸葛亮進軍郿縣(今陝西眉縣渭水北岸),急與諸將協商應敵之策。諸將多主張應屯軍渭水以北,待機破敵。司馬懿則認為,渭水之南,百姓聚居,應為必爭之地。因而,引大軍渡過渭水,憑險據守。司馬懿對眾將說,如果諸葛亮兵出武功(今陝西眉縣東50裡之渭水南岸),背靠險山,向東進擊,形勢將對我不利;若其西上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我軍則平安無事。為此,司馬懿仍採取築壘堅守,不與蜀軍決戰,待蜀軍糧盡,自行退走的戰略。不久,諸葛亮大軍果然進佔了五丈原,魏軍將校均很高興。但揚武將軍郭淮卻認為諸葛亮此舉有更為遠大的戰略企圖,其目的在於佔領五丈原以西之陳倉、天水、祁山等地,推進其作戰基地。為此,郭淮推斷,諸葛亮軍必爭北原(今陝西眉縣北、渭水北岸)。郭淮向司馬懿進策說:“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並請求率兵進據北原。司馬懿同意郭淮的意見,郭淮遂率兵預先進佔了北原地區。
蜀魏雙方作戰經過
-
13 # 小羽的快樂生活
三國曆史上,蜀漢的諸葛亮曾經多次進行北伐戰爭,攻打魏國。在很多人看來,這一舉動分明是不明智的,蜀國的國力明顯要低於魏國,也是三國之中最低的,後方糧草難以維持這麼多次的北伐,但是諸葛亮卻執意這樣做。六次北伐,儘管有勝有敗,可是諸葛亮自己卻也死在了最後一次的戰場中。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最終結果還是失敗呢?
巴蜀是一個巨大的盆地,四面都是山,同中原地區相比交通很不方便。地理環境看起來好像只是個自然條件問題,但是由地理環境所造成的交通條件同經濟條件結合就變成了經濟條件,同軍事條件結合就變成了軍事條件。交通條件不好好,經濟條件、軍事條件就相應地處於不利的地位。在北伐戰爭中,這個不利的交通條件,就像一把鐵鉗,緊緊東縛住了諸葛亮的手腳。蜀漢本來就有限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受到這個不利條件的限制,更加難以充分發揮其作用。
司馬懿拒不出戰,過足了縮頭烏龜的癮,卻也因此不費一兵一卒而屈諸葛亮之兵,諸葛亮只能大罵幾聲司馬老賊,悻悻退回蜀中。之後的三出祁山中蜀軍雖佔優勢,諸葛亮積勞成疾的身體卻越發不濟,加上張苞戰死的噩耗,諸葛亮不得已再次退去。之後的四出祁山,同樣收穫了戰場上的節節勝利,卻架不住司馬老賊使了一招反間計,讓其愛妾柏靈筠從中運作,在後方戰場上戰勝了諸葛亮,迫於劉禪的壓力,諸葛亮不得不班師回朝,此時劉禪早將背會的《出師表》忘得一乾二淨。
蜀國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過於偏僻了。這也就導致了蜀國雖說有大量的糧草,但是都要透過金牛道才能夠運出去。一路上更是要派遣重兵把守,否則想要安安心心的運送糧草基本就是不可能的。這對蜀國兵力和糧草的損耗都是巨大的。再加上因為地處偏僻,所以想要把蜀國的軍隊從巴蜀地區運到外面也只能透過金牛道。這是非常的影響運兵速度的。直接導致延誤了許多的戰機。畢竟諸葛亮就算是再聰明也做不到未卜先知不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14 # 真正鱷魚不哭
因為天不假年。歷史沒有留給諸葛亮足夠時間。
建興十二年春,蜀軍主力出斜谷,與司馬懿對峙於渭南,直至當年八月長達前後百餘日,可見此時軍糧已經不再嚴重困擾蜀軍了。蜀軍此次北伐還分兵進行屯田,以優惠政策招流民屯田(曹魏屯田制極其苛刻,用官牛官八民二,用私牛官七民三),到八月時第一茬新糧業已收穫,雖然還不能自給自足,但無疑大大減輕了後勤負擔。
有理由相信,如果諸葛丞相身體不出問題,蜀軍一定能堅持更長時間,甚至在關中修築城垣長期駐紮。到那個時候,雙方主客易位,魏軍進退兩難,主動出擊凶多吉少,繼續消耗下去只能眼睜睜看著蜀軍坐大。如果呼叫外部支援,殘破的關中無法供養大軍,後勤壓力就落到了曹魏一邊。接下來的劇本將變成,諸葛亮實踐“烏龜法”持重不戰,而魏明帝著急上火,畢竟戰爭是在曹家地盤進行,消耗錢糧是在虧他曹睿的棺材本。
甚至說蜀軍只需要分兵在此與司馬懿相持,主力可以再攻隴右,因為主動權在手,諸葛亮完全可以指東打西,充分疲憊魏軍。
無奈天不假年,正當諸葛亮準備重啟隴右攻略時,一病不起,年僅54歲,蜀漢北伐從此失去了絕好機會。諸葛亮的戰略其實已見成效,如果上天再讓他多活10年,成敗尚未可知。這樣,也就輪不到現代的網路鍵盤俠對諸葛亮說三道四了。
-
15 # 小可愛電影o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地震
諸葛亮北伐失敗,有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漢中地區的地形因西漢高後二年的武都大地震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韓信曾經大規模有效地使用過的漢水水道,到諸葛亮北伐時已經不存在了。
漢以前古漢水上游(紅色)和古嘉陵江上游(藍色)地圖
今天嘉陵江上游地圖,漢以前漢江上游已經完全成為了嘉陵江的上游
簡單說來,韓信統領漢軍反攻關中,在公元前206年,漢水不但是聯通隴西和鄂西的暢通水道,漢水上游地區,舟楫便利。船運由漢中出發,逆水西行可以一直抵達隴西,漢中有大湖,稱為天池大澤,聯通著漢中地區的各條水道。在這樣的交通條件下,韓信反攻關中,在糧草和兵員的輸送上沒有出現重大的障礙。正因為此,韓信反攻關中, 首先派遣曹參和樊噲沿西漢水,水路並進攻擊隴西,作防禦性攻擊,控制了漢水水道。同時,派遣灌嬰領奇兵順漢水東下,再北出子午道,吸引章邯大軍東去。最後,韓信親率大軍利用天池大澤水道,沿當時的漢水支流嘉陵江北上,一舉出大散關,攻克陳倉,獲得成功。
漢水全程通航的這種情況,在西漢高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年在今陝西略陽、寧強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史稱武都地震。由於武都地震引起的山崩地變,漢水被截斷成為西漢水和漢水兩條河,古來貫通的水路交通被切斷。古漢水上游形成規模極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奪古潛水河道下洩,又在龍門山以北的陽平關谷地形成新的“大澤”。隨著堰塞湖、“天池大澤”和龍門山以北“大澤”的相繼消失,到約8世紀,嘉陵江襲奪古漢水上游的歷史過程完成。失去了西漢水的漢水,河道縮短,水量減少,z楫之便也大不如從前。
武都大地震圖
蜀漢後主建興六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即以“糧盡退”。諸葛亮這次北伐顯然走的是故道一線。如果當時故道沿線的古漢水上游航運方便,北伐蜀軍軍糧的供應當不會成為太大問題。也許正是因為漢以後古漢水上游河道缺乏航運之便,蜀軍只能用木牛流馬一類粗笨的交通工具,在崎嶇的山道上艱難行走運輸,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因為糧草後勤供應不足而退兵。
有人會問,此時嘉陵江已經奪取了古漢水的上游,諸葛亮為何不取道嘉陵江北上攻取陳倉呢?實際上此時的嘉陵江上流是比較兇險的,並不適合行船。一直到唐代都是如此,以至於到唐中期,時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的嚴礪竟稱嘉陵江(上游河段)的航運價值“昔之人莫得知也”。唐興州(治今陝西略陽)在嘉陵江邊,而成州(治今甘肅成縣)離嘉陵江上游水道也不太遠,但當時兩地的聯絡並不能走水路,而必須依賴崎嶇難行的陸路。為便於向成州戍兵運送給養,嚴礪開始整治嘉陵江上游水道。據載,嚴礪的整治工程自長舉縣(治今陝西省略陽縣西北西淮壩一帶)之西,沿江而下,“疏嘉陵江二百里,焚巨石,沃醯以碎之,通漕”。自此之後的唐宋時代,興州以北的嘉陵江段航線才可延至長舉以西。
-
16 # 大黃瓜影視娛樂
總結以下兩點:
缺乏致勝的經濟力量蜀漢儘管擁有今四川、雲南、貴州的全部和青海、陝西、甘肅的部分地區,但除了蜀地之外,其它地區,經濟落後,交通閉塞,人煙稀少缺乏支援“北定中原”的經濟實力和人力資源。因而,每次出兵北進,雖然都千方百計解決軍資糧食供應問題,但軍糧仍時斷時續,每次又不得不以糧盡被迫撤軍。相比之下,曹魏則有中原發達的經濟實力為支柱,近有關中秦川富饒之地的供應,大大優於蜀軍。為此,司馬懿採取了不與蜀交戰,待其糧盡兵疲,自行退走的方針,一次次逼走了蜀軍。因而,在一定意義上講,與其說魏軍軍事上的勝利,莫如說是魏國經濟上的勝利。
軍事實力相差懸殊
蜀漢全國兵力有限,一共10多萬軍隊,而能調至北方作戰的軍隊,充其量不過10萬之師。靠這樣一支數量微弱的部隊,要想北定中原,實在是勉為其難。曹魏的兵力與之相比,則明顯佔據巨大的優勢。雖然魏軍在東部戰線經常以10多萬大軍防備孫權北上,但其仍有數量可觀的機動部隊。“多兵之旅必勝”,儘管並非絕對的規律,但是,在其他條件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兵多將廣的一方當然便具有更多取勝的把握。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戰,雖然受當時種種條件的侷限,未取得重大殲敵效果,但並不因此便淹沒了其作戰指揮上的卓越之處。其一是它的攻勢戰略。諸葛亮以劣勢之軍採取攻勢戰略,接連向魏進攻,這在戰略上既表現了其深遠的戰略謀略思想,又表現了他巨大的戰略決心和勇氣,就當時魏蜀吳三方實力而論,蜀是最弱小的一方,吳魏雙方均早已把蜀地做為自己首先獵取的物件。蜀漢如若只知囿於益州,北面防曹,東面拒吳,示弱於敵,勢必招來魏吳雙方對益州的爭奪,那麼蜀漢政權,早就變成了魏吳雙方的囊中之物。諸葛亮東連吳越,北攻曹魏,擺出一副以弱示強,主動進攻的架勢,一可鼓舞東吳抗曹的勇氣,且使東吳不敢小視蜀漢,把蜀漢當做在西方牽制魏軍的強大力量;二可在精神上給曹魏以巨大的震撼,使曹魏始終處於兩面作戰的威脅之中,不敢有專力對蜀的非分設想,只求蜀漢自行撤軍,便已足矣。無疑,這是諸葛亮戰略上最大的高明之處。其二牢固地佔據著戰場的主動地位。諸葛亮在六次北攻曹魏的作戰中,進退出沒,或打或走,完全操於手中,使進則魏軍不敢與之相戰,退則魏軍不敢緊追。這在蜀軍當時深入敵境作戰,敵算我、我算敵,蜀魏雙方互相制約的戰場上,沒有高超的作戰指揮藝術,著實難以做到。其三善於選擇進擊方向。諸葛亮軍在可以進出秦嶺的數條通道之中,多選在曹魏防守兵力薄弱的祁山,大軍直出隴右。這就避開了敵人重兵守衛的關中平原,使蜀軍進入隴右之後,既便於發展力量,站住腳跟,又增加了敵人援兵到達的困難,同時還有利於蜀軍“西和諸戎”的既定策略的實現。其四軍隊組織嚴密,排程自如。諸葛亮每次出兵和撤軍,儘管穿山越谷,兵馬輜重均缺乏良好的道路保障,但行則井然有序,住則佈陣嚴密,退則從容不迫,很少給敵以可乘之隙。6次作戰,除了街亭一役,損失了馬謖的前軍之外,其餘均是全軍而出,全軍而還。魏軍兩次欲乘蜀軍退兵之際追擊蜀軍,將軍王雙和大將張邰均被諸葛亮伏兵所殺。諸葛亮甚至在他彌留之際,對自己一旦死去如何撤退的部署,還做了周密而有預見的佈置,匯出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活劇,難怪他的死對手司馬懿在看了諸葛亮軍的營地之後,也不得不驚歎諸葛亮為天下之奇才。
-
17 # 使用者1319669331449
歸結下來的話,諸葛亮北伐失敗大致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沒有穩固的政權基礎,我們知道,在劉備死後,後主劉禪懦弱,而早期跟隨劉備的一些將領也都相繼去世。蜀漢政權的核心統治力量大為削弱。此外,在諸葛亮執政時期,蜀漢內部矛盾重重,文臣武將相互傾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諸葛亮的北伐。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衝楊儀很有能力,但是為人卻很狹隘,不能顧全大局。而魏延雖然勇猛過人,是位不可多得的將領,但是為人卻剛愎自用。在當時,他們二人一文一武都是諸葛亮手中最得力的干將。但他們兩人卻始終不能協同合作,反而處處掣肘。當然了,一個團隊裡面,隊員出現矛盾和爭執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這個時候只需要領導來進行調節一下就可以了。但偏偏諸葛亮就不進行調解,反而處處支援楊儀而輕視魏延特別是在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病重,自覺將不久於人世,於是便將幾乎所有的重要領導都叫來開會,但唯獨不叫魏延。更絕的是,當時諸葛亮將大權交給了楊儀掌管,並且讓魏延斷後,諸葛亮還說:如果最後魏延沒有跟上來的話,大家直接走就行,不要管他! 最後,楊儀下令撤退的時候,便被魏延制止:“我們好不容易才打到這裡,怎麼能撤退呢?再說,這也違背丞相生前的意志呀!” 魏延此話並沒有制止住楊儀撤退的步伐,相反,還被楊儀扣了一頂造反的帽子,最後魏延無奈只能逃往蜀中,但結果卻被追上來的馬岱給斬殺了。所以可想而知,諸葛亮身為兩人的領導,不僅沒有起到調節矛盾的作用,相反還造成了兩員干將的自相殘殺! 不僅如此,楊儀和當時蜀國的尚書令劉巴關係也很不好。而諸葛亮和當時蜀漢的“三把手”李嚴的關係更差,最後甚至還將他貶為了平民。 所以這樣看來,蜀中此時的政權基礎並不穩定,所以諸葛亮想成功完成北伐大業,基本上是不太現實的。 二、後勤保障困難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益州屬於四塞之地,東面有巫山;西面有邛崍山、大雪山;南面有婁山;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將益州緊緊地包裹在其中。更何況在當時技術水平如此落後的條件下,益州的交通狀況十分嚴峻,所以每次諸葛亮率兵北伐的時候,蜀軍的運輸線就要長達數百上千裡。 雖然當時諸葛亮發明了高效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但是這在當時的崇山峻嶺之中要運送十萬大軍的糧食、軍衣等物資,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後勤供給不足常常是導致諸葛亮北伐大軍失敗的重要原因,其中第二和第四次北伐都是因此而宣告結束的。 在自然條件十分有限的條件下,諸葛亮只能是速戰速決,但魏國軍隊剛好可以利用這一點,只需要做好防禦工作基本上就可以了,只要蜀軍斷糧,那麼便可以不戰而勝。 終於,在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倒下了!
-
18 # 宿永強
這個要從多方面考慮了,從蜀軍自身方面考慮的話,劉備猇亭之戰大敗虧輸,蜀國從此一蹶不振,軍隊實力大減;糧草問題不能很好的解決,是制約諸葛亮北伐的一大重要因素,士兵餓肚子,軍隊就無戰力,諸葛亮也沒辦法解決;朝廷內外不一致,也是影響他北伐的因素,他率軍在前方浴血,皇帝帶領一班臣子在後邊享福、掣肘,這樣的仗沒人打得贏;手上將領有限,優秀將領後繼無人。再有就是諸葛亮自身的原因,大事小事事必親躬,鐵打的人也撐不住啊,要是他會養生,又這麼拽,光防守不出擊打消耗也能滅了曹魏。再說曹魏方面,國力雄厚,比蜀國強的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最起碼士兵打仗能吃飽飯;兵強馬壯,老一輩革命家還沒有凋零新生代就已經街上茬了;還有司馬懿,正所謂知己知彼,司馬懿太瞭解諸葛亮了。
-
19 # 不澀甜柿昭哥
熬到最後北伐時,事必躬親的諸葛亮勞累病危,兵疲民困,礦日持久,錢糧不夠,先前將才老矣,年輕的人才將才短缺,國內反對北伐聲音越來越大,再說進攻別國又不是正義之師。旗鼓相當魏國主帥拼命抵抗,壽長的司馬懿把諸葛亮熬得勞累病危無功而返。
-
20 # Benson_偉少782
諸葛亮北伐的失敗。最關鍵的是糧草
從諸葛亮未出山前,在隆中,已經為劉備分析過了,他的前途,是團結孫權,拿下荊州當糧倉,才能以途中原的。
從政治上講,對外蜀漢政權沒有好好的團結孫權,對內,沒有好的人才選拔。前期大將非常多,後期,大將死後,人才越來越少。特別是張苞,本來二代中是非常有前景的,可惜死得太輕於鴻毛了。選才方面,從他這外來政權,進川后,平衡各方勢力,就花了所有力氣,從歷史上來看,各朝代,能平衡國內各方面勢力的,往往亡於外。不能平衡國內勢力的,又往往禍於內。
從入川的時候,如果龐統不死。大可派一大將守荊州,龐統副之,那真是霸業可圖的。可惜,沒有如果,再者換另一勇猛可靠的將領守荊州。比如子龍。結果也不同了。沒了荊州,出軍糧草供應不上,又怕孫權去開後門。小心又小心。司馬就是看在他糧草不行,往往就拖,每回也拖得諸葛無功而返。
反觀魏國,前期大將無數,到曹丕,實施九品中正制,網路了大量人才。江山代有才人出。
回覆列表
三國曆史上,蜀漢的諸葛亮曾經多次進行北伐戰爭,攻打魏國。在很多人看來,這一舉動分明是不明智的,蜀國的國力明顯要低於魏國,也是三國之中最低的,後方糧草難以維持這麼多次的北伐,但是諸葛亮卻執意這樣做。六次北伐,儘管有勝有敗,可是諸葛亮自己卻也死在了最後一次的戰場中。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最終結果還是失敗呢?
巴蜀是一個巨大的盆地,四面都是山,同中原地區相比交通很不方便。地理環境看起來好像只是個自然條件問題,但是由地理環境所造成的交通條件同經濟條件結合就變成了經濟條件,同軍事條件結合就變成了軍事條件。交通條件不好好,經濟條件、軍事條件就相應地處於不利的地位。在北伐戰爭中,這個不利的交通條件,就像一把鐵鉗,緊緊東縛住了諸葛亮的手腳。蜀漢本來就有限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受到這個不利條件的限制,更加難以充分發揮其作用。
司馬懿拒不出戰,過足了縮頭烏龜的癮,卻也因此不費一兵一卒而屈諸葛亮之兵,諸葛亮只能大罵幾聲司馬老賊,悻悻退回蜀中。之後的三出祁山中蜀軍雖佔優勢,諸葛亮積勞成疾的身體卻越發不濟,加上張苞戰死的噩耗,諸葛亮不得已再次退去。之後的四出祁山,同樣收穫了戰場上的節節勝利,卻架不住司馬老賊使了一招反間計,讓其愛妾柏靈筠從中運作,在後方戰場上戰勝了諸葛亮,迫於劉禪的壓力,諸葛亮不得不班師回朝,此時劉禪早將背會的《出師表》忘得一乾二淨。
蜀國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過於偏僻了。這也就導致了蜀國雖說有大量的糧草,但是都要透過金牛道才能夠運出去。一路上更是要派遣重兵把守,否則想要安安心心的運送糧草基本就是不可能的。這對蜀國兵力和糧草的損耗都是巨大的。再加上因為地處偏僻,所以想要把蜀國的軍隊從巴蜀地區運到外面也只能透過金牛道。這是非常的影響運兵速度的。直接導致延誤了許多的戰機。畢竟諸葛亮就算是再聰明也做不到未卜先知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