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大熊崽兒

    其實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首先多智近妖是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其次諸葛亮的能力在於治理國家,不在於軍事。好了咱們看看魏國,曹操手下真的可以說是謀士如雨,猛將如雲。就算諸葛亮輔佐曹操,那他的地位也不會有多高,有荀氏叔侄,有鬼才郭嘉,有毒士賈羽,哪一個都不比他差,甚至要比他強。再說吳國,人家孫家是吳國的地方門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都是能文能武的大才,同樣背景深厚,他去了吳國恐怕地位也高不到哪裡去。反過來看看劉備,除了關張嘛也沒有。嫁過去直接當家做主了。

  • 22 # 冒泡青年

    概述

    什麼是“氣數已盡”?這詞本身就有問題。每每起義者、造反者都會將這頂帽子扣在目標王朝的頭上,因為這種半迷信的說法,更容易為自己的行為正名、招攬人心,同時將對方推向輿論的深淵。

    諸葛亮是聰明人,他又怎會不知道所謂“氣數已盡”的來歷。同時,諸葛亮的志向在《出師表》中說的很清楚,即“匡扶漢室”,他之所以輔佐劉備,是想住劉備平定天下,再次打造一個全新的劉氏漢朝。

    一、志存高遠,時勢所迫

    諸葛亮素有匡扶天下之志,而且以其才華自比管仲樂毅,有才華有能力而且恰逢亂世,諸葛亮如何不願意出山大顯身手呢?管仲樂毅是什麼人,是相才帥才,其時諸侯又都有自己的團隊,諸葛亮再怎麼也做不到大顯身手的機會,畢竟沒有“當世蕭何”。

    而當時的劉備正在組建團隊,換句話說就是事業初創期,這時候加入那定然是元老而且是可以獲得足夠信任而大顯身手。加上劉備有一個金字招牌:劉姓!這個招牌在當時如果用好了,極為寶貴,發揮的作用可以參考“漢獻帝”。

    除卻這些條件外,劉備具備了寶貴的人力資源:關張二將。大爭之世,除卻財力和謀略外,大將才是關鍵,一元良將可抵千軍萬馬。顯然,當時劉備大營就差諸葛亮這樣的人,他如何不能夠輔佐劉備,獲取雙贏呢?

    二、志趣相投,相談甚歡

    劉備擺放諸葛亮之時,諸侯基本上都已經處在事業上升期,相互攻伐不斷,只有劉備一個人還在默默組建團隊,這與諸葛亮何其相似?諸謀士都被各路諸侯所重用,卻都將一手好牌打爛,而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卻在草廬之中。

    兩個人都想幹點事,這就是交談的基礎。於是諸葛亮與劉備開始深入交談,諸葛亮清楚了劉備的需要和志向,籌劃之下與自己是不謀而合。從而《隆中對》橫空出世,而這篇論文讓劉備更是對諸葛亮刮目相看,兩人就此相談甚歡,進而奠定了搭夥的基礎。

    可以說,諸葛亮輔佐劉備即是諸葛亮的需要,也是劉備的需要,兩個人不謀而合一切匡扶天下,不存在“氣數”問題。

  • 23 # 品讀春秋001

    首先看一下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東漢從漢和帝開始就進入了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的惡性迴圈。所謂外戚,就是外來的親戚,是皇后的孃家人。東漢後期,皇帝大多年幼並且不長命,沒有能力處理好國家政務,皇權就落到了太后一族,這就形成了外戚專權的局面。

    等到皇帝不斷長大,在自尊心的驅使下,迫切希望回到權力的核心位置,而這個時候,皇帝發現身邊沒有一位可以依靠的大臣,因為外戚壓根就不會讓皇帝結交權臣 ,身邊只有太監,太監就成了皇帝的天然盟友。當皇帝依靠太監奪回了皇權,太監因軍功封侯。太監掌權之後,因為生理上的原因導致心理有障礙,做事奉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又造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

    奪權之後的皇帝又經常活不久,要麼縱慾,要麼被外戚一族暗殺,外戚又會扶持一位幼小的皇子繼位,繼續操縱政權,這時宦官退去。

    東漢末年的政壇亂相就是在外戚、宦官之間輪流更替。無論外戚還是宦官,他們都對老百姓進行殘酷的剝削,直到有一天,黃巾起義爆發。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朝廷把刺史改州牧,把中央官員外放擔任,賦予他們軍權、事權,這就形成了地方豪權,如劉焉以及後來的劉表、劉璋。

    一些地方大族也趁勢崛起,形成了地方割據,如袁紹、袁術、韓遂、馬超。

    到這時,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諸侯割據正式形成:冀州、幽州有袁紹;遼東有公孫瓚:兗州、豫州、青州有曹操;徐州有陶謙;荊州有劉表;益州有劉璋;江南有孫策。

    大漢王朝走到這一步,早已經是名存實亡,氣數已盡。

    諸葛亮做為當世奇才,不可能不知道“匡扶漢室”無異於倒行逆施。但是他依然在27歲那年走出南陽,與劉備結成生死之交,把自己一生的才智、心血都獻給了蜀國,這是為何?

    一、兩人追求一致。

    劉備打出的“匡扶漢室”,並不是把漢獻帝再扶起來,而是要重新建立起一個如同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時期一樣強大的王朝,但是這個國家未必叫“漢”。否則,劉備稱帝之後,也不會把國號定為“蜀”。他喚醒的是天下讀書人救蒼生於水火之中的美好願望和追求,從這一點上說,兩人的追求是一致的。

    二、形勢所迫,劉備急需謀士。

    劉備和曹操都起於鎮壓黃巾軍起義,但是完成之後,兩人走向了兩極分化:在劉備依附劉表、駐防新野的七八年,北方的曹操在鬼才郭嘉的輔佐下,殺呂布、敗袁紹、徵烏桓、平遼東,早已統一北方,率百萬之眾,不可與之爭鋒。

    而江南的東吳,在孫堅、孫策、孫權三代人的努力下,已經國險民固,不可輕取。

    當時,北方的曹操有郭嘉、荀彧、許攸、程昱出謀劃策,南方的孫權有周瑜、魯肅傾力輔佐,唯獨劉備“左右不得其人”,導致事業縷縷碰壁。投公孫瓚、救孔融、投陶謙、敗曹操、附劉表,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一流猛將,無奈無謀臣輔佐,到了奔五的年齡,依舊顛沛流離,無立錐之地。

    三、躬耕十年,才能卓著。

    劉備是一個仁義和霸業並重的人物,諸葛亮看到了劉備視兄弟為手足 、視百姓如父母,是一個仁義而又有野心的人物,並且自己正好具有這樣的本事,可以幫助劉備扭轉乾坤。

    諸葛亮自幼父母雙亡,由叔父諸葛玄養大,15歲那年隨叔父來到荊州,先後師從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岳父),從兵法韜略、陰陽五行、天象八卦,再到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在南陽半耕半讀的十年,諸葛亮密切關注天下大勢,為劉備量身定做了一套建國方略: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荊州北接曹魏、東連孫權,必為用武之地。拿下荊州、益州,成鼎足之勢。待天下又變,從荊州、漢中兵分三路穿過秦嶺,直取長安,然後東出函谷關克復中原;最後順江而下取東吳,則此霸業可成!

    一席話說得劉備醍醐灌頂、熱血沸騰,我來對了,哥就認準你了!從此,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一步步走上三足鼎立之勢。

    在白帝城託孤之際,劉備把國家和兒子鬥交給了諸葛亮,甚至要諸葛亮在阿斗不才的情況下取而代之。可以說,諸葛亮達到了一個文臣、一個謀士應該達到的最高程度,此生足矣。

  • 24 # 歷史湮滅的足跡

    導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曹操奉天子坐擁朝廷,孫權傭兵佔據東吳。大漢已是名存實亡。漢室宗親劉備在徐庶和司馬徽的建議下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被其感動決定下山輔佐劉備完成匡扶漢室的抱負。

    諸葛亮之所以執意輔佐劉備復興漢室。是因為諸葛亮對漢朝是有情節的,天下很多人也同樣對漢室有感情,亡國之際拯救國家於危難之間,重塑王朝正是像諸葛亮這種有志之士最想做的,所以復興漢室同樣是諸葛亮的理想,而這個理想在當時只有劉備能完成。

    一、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復興漢室”同樣是諸葛亮的心願

    諸葛亮出生於181年(漢靈帝光和四年),他是官吏之家出身,諸葛家族是當時的望族。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曾經在西漢時期做過司隸校尉,他的父親諸葛珪也在東漢末年時期做過泰山郡丞。也就是說諸葛家曾是漢臣受過漢朝的俸祿,所以諸葛亮對漢朝是有很深的情節的。

    諸葛亮是個文人,他深受傳統文化思想的薰陶。這些思想在諸葛亮的奮鬥生涯中便可以看出:

    忠義——儒家思想倡導“忠君愛國”,及其注重忠義。而諸葛亮就是個及其忠義的人,《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勝曹丕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可見諸葛亮當時權利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是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如果他想取代劉禪的帝位,那是輕而易舉的,而且名正言順。然而,諸葛亮心裡卻從未有過半點非分之想。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完成對先主劉備的承諾 內修法度、外伐曹魏,數次北伐,屢敗屢戰。即便最後勞累而死,也不曾有半句怨言。

    仁政民本——“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以民為本,而諸葛亮在治理蜀國的理念中,一直滲透著仁政民本的思想。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還將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這一政策對蜀漢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都起到了正面的影響。

    禮——“禮”也是傳統儒家思想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古代出身是很重要的,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劉備是漢室後裔,一直都以“仁義”著稱,有打的又是“匡扶漢室”的旗幟。他的思想跟諸葛亮完全契合,對於像諸葛亮這類人來說,展示平生所學輔佐明主、平定中原是畢生的心願,而劉備剛好跟他自己的理想一致。

    二、只有劉備是真的想“復興漢室”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當時獨霸一方的有曹操、孫權等人,而劉備當時雖打響了名聲但連一塊自己的領地都還沒有。但他有一個別人沒有的武器那就是皇室身份。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從身份背景來看,劉備是漢室後裔。諸葛亮一直以來都有匡扶漢室的心願,既然是復漢那必須得是正統,但在這些諸侯中只有劉備是漢室宗親,而且他的身份已被皇帝認可,並且昭告了天下。

    從復漢的志向上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上朝配劍,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是;而東吳本來就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偏安於一方,已然沒有復興漢室之心;三方之中只有劉備一心想匡扶漢室。

    所以不管是從出身背景還是從復興漢室的志向上看,三方之中只有劉備真的想復興漢室的,如果是曹操或孫權統一天下可能就是改朝換代了,這樣的話有背諸葛亮的理想,曹操身邊的重要謀士荀彧就是死於這一點。

    三、只有劉備能給予諸葛亮最大的信任,讓諸葛亮才華得以施展

    諸葛亮還在茅廬中時,平時裡非常喜歡吟誦《梁甫吟》。常常拿管仲、樂毅來自比。凡是有才華之人,身上難免會有一些傲氣。諸葛亦是如此,他既然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那必然不想於屈居人下。

    就當是的背景而言,曹操早已下了招才令,廣招天下名士,此時他身邊已是謀士如雲。如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賈詡等。諸葛亮雖然有才但太年輕,不瞭解他的人並不知道他的才能,也只有徐庶、司馬徽這些與他接觸過的人才瞭解。所以如果諸葛亮投奔了曹操,他對於曹操而言也只是眾多謀臣之一罷了,曹操不會特別重視他。

    孫權也是一樣,他身邊已經有了魯肅、張昭、周瑜等,如果諸葛亮過去地位也一定在這三人之下。諸葛亮曾經出使東吳聯劉抗曹時張昭曾勸他為孫權效力。諸葛亮是這樣回答的:

    據裴松之注引《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原話:"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意思就是孫權確實是個明主,如果自己投奔孫權,孫權一定會受到孫權的禮遇,但不一定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張昭聽完後就沒再勸諸葛亮。因為就東吳內部局勢來講,孫策將江東交到孫權手裡的時,內部政權基本已經穩定。孫權手下的得力干將基本都是長兄留給他的。孫策離世時曾交代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基本已經決定了周瑜和張昭在東吳的地位。除了他們倆還有魯肅這樣的大士族也是孫權的依靠。諸葛亮來基本就是往後排了。

    但劉備不一樣,劉備身邊唯一的謀士徐庶也被曹操設計引走了,他急需要一位有才能的謀士與他共謀天下。劉備三請諸葛亮,足見他對諸葛亮的重視。

    裴松之在注引《三國志》的時強調了一點:

    原話是:“觀亮君臣相遇,可謂希世一時,終始以分,誰能間之?”

    意思就是諸葛亮與劉備不是一般的君臣關係,他們的關係在當時都很罕見。足以見得劉備是多麼重視諸葛亮,而在後來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表現中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的關係不是一般人可以離間的。

    諸葛亮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最終沒有完成心中的抱負,但他為了心中的大義、理想奮鬥一生,不管身處什麼樣的險境都從未放棄,從未妥協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

  • 25 # 花牛泥香

    國家的執行是上行下效及規律規矩自信,這個,即為氣運。東漢的弱化是,主權兒化,朝廷親化,各方大員強兵化,郡縣資化,鄉村老弱態。東漢是農業大國,農業少勞,積累量弱,相應,國積難,兵源多,消耗大,國家執行艱難。這些是氣數。國家執行週期為運數。不說了,一切不言中。請專業人員,解說細說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呂雉為什麼會嫁給當時一窮二白的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