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21 # aTalks

    宰相是一個位高權重卻又風險很高的位子。和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時代的其他宰相相比,狄仁傑是很成功的一個,也是死後名聲光鮮亮麗的一個。對他而言,女皇武則天把他高看一眼,對武則天而言,狄仁傑又言無不盡,是政治上的好幫手。

    狄仁傑的成功,在於他體恤百姓、清正公廉、嫉惡如仇。武則天上臺後,狄仁傑起起伏伏,風雨飄搖,過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在謫貶彭澤之後,在契丹入侵和安西四鎮鎮守和解決突厥南下造成的困局中,狄仁傑對局勢的判斷有板有眼、思路清晰、措施得當,深得武則天賞識。神功元年(697年,武則天登基之年),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就是電視劇裡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則天稱帝改國號後周,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臺,同為政務樞紐,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與鳳閣、鸞臺協商處理政務的意思。 這個標準職位在武則天時期相當於宰相。

    在於立太子的問題上,狄仁傑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狄仁傑衷心不二有膽識,武則天后來甚至下令狄仁傑上朝時不用跪拜,其他大臣不得無辜打擾。公元699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狄仁傑和一杆子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只有狄仁傑獲賜宅所。 公元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 22 # 舊巷深處

    大家好,我是史海漫步。

    狄仁傑的生平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生於官宦之家。狄仁傑的主要政治生涯是在武則天時期度過的,武則天以洛陽為政治中心,號稱“神都”,故在洛陽也有狄仁傑的住宅,位於尚賢坊內。狄氏家族在河南一帶生活的人很多,這裡可以說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狄仁傑是透過明經考試入仕的,時間約在唐高宗顯慶(656-661)中。其首任之官是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判佐,從七品下。判佐又稱判司,是對諸曹參軍事的統稱,分掌本州各種具體行政事務。狄仁傑到底充任的是哪一曹參軍事,史書缺載,不得而知。在此任上,他得到了工部尚書、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賞識,上奏唐高宗,推薦他任幷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都督府法曹參軍,正七品上,主管司法刑獄之事。

    上元二年(675),狄仁傑四十六歲,調入長安任大理寺丞,從六品上,掌管本寺日常事務,並負責審判斷罪之事。狄仁傑在此任上作出了突出成績,高宗遂任其為侍御史。侍御史與大理丞雖然都是從六品的官員,但前者卻是所謂清要之官,掌糾彈百官,權任頗重。此後,他還任過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道巡撫大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當了宰相,這時他已經六十二歲了。這一時期,武則天為了鞏固統治,大興告密之風,任用酷吏,以剷除政敵。狄仁傑拜相不足半年,就被酷吏誣告謀反而抓捕入獄。後因缺乏證據,加之眾臣營救,遂被無罪釋放。

    狄仁傑出獄後被貶為彭澤(今江西彭澤東北)縣令,在這裡前後四年。萬歲通天元年(696),升任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刺史。一年後,調任河北安撫使,接著又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都督。神功元年(697)閏十月,入朝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這是其第二次拜相,時年六十八歲。聖曆元年(698)八月,兼納言。九月,以宰相身份任河北道行軍元帥,率大軍擊突厥。突厥退軍後,他又任河北道安撫大使,以穩定河北動盪的局勢。久視元年(700)正月,任內史(即中書令的改名,為宰相之一)。同年九月病死,終年七十一歲。這個時間出自多種史籍記載,但可能存在錯誤,因為千唐志齋收藏的《大周故袁府君墓誌銘》為狄仁傑所撰,其中明確記載墓主與夫人葬於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既如此,則狄仁傑就不可能死於此年九月,而應該死於十月之後的某時。

    驚聞狄仁傑去世的噩耗時,武則天忍不住潸然淚下,悲傷不止,過了好久時間才喃喃地說:“朝堂空了,朝堂空了……”從此每當朝廷遇到大事,而百官又商議許久不能定奪時,武則天就會不由自主地仰天長嘆:“老天為何這麼早就奪走了我的國老啊”可見,武則天是多麼的重視狄仁傑。

    總結

    狄仁傑的一生都是致力於唐朝的光復而鞠躬盡瘁,為朝廷推薦了大量人才。一生愛民如子,同時也是一名曠世奇才。真可謂是,唐朝的一代名相!

  • 23 # 歲月是一條河流

    狄仁傑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官拜宰相,是武則天非常倚重的重臣。在民間盛傳的是他的明察秋毫、斷案如神,人稱其為“神探狄仁傑”。狄仁傑不僅是位神探,而且還是位傑出的政治家。更為可貴的是,狄仁傑不畏權貴,敢於犯顏直諫。武則天可是位心狠手辣的主,她的手下酷吏也時刻想抓住狄仁傑的把柄。那麼敢當面直諫武則天的狄仁傑會遭遇什麼樣的結局呢?

    狄仁傑出身於幷州太原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狄孝續和父親狄知遜分別曾官至尚書左丞和夔州長史。少年狄仁傑即志向高遠,立志作一個拯救天下蒼生的宰相。

    唐高宗顯慶年間,狄仁傑參加了明經考試,從而步入從政生涯。他上任的首個官職為河南開封的判佐。但不久,狄仁傑便被同僚誣告。所幸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查明事實給狄仁傑洗刷了冤曲。

    閻立本透過這次調查,發現狄仁傑是位精明強幹的有為官員。因此狄仁傑由禍得福,被閻立本舉薦為幷州都督府法曹參軍。在這個職位上,狄仁傑兢兢業業幹了十餘載,政績非常出色。

    唐高宗儀鳳年間,政績突出的狄仁傑被上調至京城長安出任大理寺丞,進入國家最高司法機關。狄仁傑在職期間,勤政嚴明,處理了大量積壓的案件,並且件件公正嚴明。

    狄仁傑辦案依法公允,為此甚至敢與高宗李治爭執。當時的左威衛大將權善才得罪了人,因誤砍太宗李世民昭陵柏樹被舉報至高宗李治。李治下令將權善才處死,但狄仁傑據法與李治力爭,認為權善才依法不足以致死,最終令李治服軟。

    狄仁傑辦案不畏權貴,他頂住壓力,先後查辦了高宗的寵臣司農卿韋弘機、左司郎中王本立等人。狄仁傑的公正嚴明、鐵面無私很受高宗李治賞識,不久,狄仁傑改任侍御史、度支郎中、知頓使等職,信受高宗李治的信任。

    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手握實權。此時狄仁傑被外放到寧州擔任刺史。垂拱二年,右臺監察御史郭翰巡察寧州,對狄仁傑治下的寧州讚賞有加,遂舉薦狄仁傑入朝出任冬官侍郎。後狄仁傑又任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等職,所到之處,勤政愛民,並於武則天天授二年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入職宰相。

    但到職不到半年,狄仁傑即遭到酷吏來俊臣以謀反之罪誣告。雖然武則天親自為狄仁傑翻案,但狄仁傑還是被貶為彭澤縣令。

    四年之後,為了平定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冀州,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狄仁傑到任後,安撫民心,孫萬榮也不戰而逃,武則天又將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並在神功元年,再次召狄仁傑入朝,復居宰相。

    狄仁傑在輔佐武則天期間,忠心體國,勸諫武則天以德治國,愛惜民力,甚至不惜冒犯龍顏,與武則天當面力爭,成為武則天最為倚重的大臣。

    狄仁傑一心輔佐武則天治國,可是他心繫唐室,在武則天晚年力勸武則天為李顯為太子,武則天採納了他的建議。可以說狄仁傑對唐室有再造之功。

    狄仁傑身居高位,卻非常提攜後人,知人善任。發動神龍政變的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暐、袁恕己、敬暉等五大臣就是狄仁傑舉薦的。

    久視元年九月,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去世非常心痛,並感嘆“朝堂空也”。中宗李顯復位後,狄仁傑被追贈為司空。唐玄宗李隆基時,狄仁傑被配享中宗廟廷。

    狄仁傑的一生非常富有傳奇色彩,他為地方官愛民如子,入京官悉心輔佐武周治理國政,推賢舉能,心繫唐室。他在風雲譎異的仕途中,不畏權貴,膽識非凡,終獲全身而退,死後倍極哀榮。

  • 24 # 王自言自語

    歷史上狄仁傑最後的結局是: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

    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

    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根據《舊唐書·狄仁傑傳》記載,狄仁傑病逝當年,曾勸諫武則天,反對命“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錢”以建造大像。

    但在《舊唐書·李嶠傳》、《舊唐書·張廷珪傳》中,均將武則天建大像一事記在長安四年。有部分學者據此認為,狄仁傑的去世時間當在長安四年,即公元705年。

    人物故事:

    狄仁傑以他的宰相之才,在地方上當縣長,自然做得有聲有色,百姓感恩戴德。後來契丹騷擾河北地區,武則天趕緊又召狄仁傑出來,他兵不血刃,打退了契丹。

    因此歷史上的狄仁傑是個文韜武略的全才,是塊在哪兒都能閃閃發光的真金,不僅是野史小說裡的神探而已。

    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勳,親賜紫袍、龜帶,親筆在紫袍上題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傑被召回中央,很快恢復了宰相之職。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好幾次派人遊說武則天,要求當太子。大臣李昭德等勸武則天說,姑侄沒有母子那麼親,應該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

    狄仁傑長期跟武則天相處,對這位女皇帝瞭解得很透徹,也乘機加了把料說:“陛下要是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千秋萬歲,一直可以享受兒子在太廟給您的配食。

    要是立了侄兒,那可從來沒聽說過侄子當了皇帝在太廟祭祀姑姑的。”武則天有點煩惱,說:“這是朕的家事,你別摻和。”

    狄仁傑是塊硬骨頭,不屈不撓地說:“當皇帝的人,家及四海,什麼事情不是陛下的家事!我是宰相,怎麼能不管?”

    武則天最後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召回廬陵王立為皇嗣,延續了唐祚,沒落到武家子侄手裡。後代史學家都盛讚狄仁傑恢復唐室的功勞。

  • 25 # 古史今敘

    “元芳你怎麼看”,記得那時候還剛學會在網上衝浪,發表情包,相信很多人熟知的狄仁傑一定是《神探狄仁傑》中刻畫的形象了。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沒有太大的胡編亂造,狄仁傑唐代幷州陽曲縣也就是今天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人,是唐朝,武周朝時的著名宰相。

    狄仁傑出生於官宦之家,她的祖父叫狄孝緒任貞觀時期的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少時勤奮學習,後來還考取了明經,即進士。初入仕途出任汴州判佐,這個八品的小官,權力不大,麻煩事卻不少,還被小人誣告。最後為人正直的大畫家閻立本接手此事,重新審查,不僅還了狄仁傑清白,並看中了他的才能。因禍得福,幾次向朝廷推薦,提拔他做了參軍。

    唐高宗時期,狄仁傑升任到了大理丞,相當於今的最高法院院長,僅一年之中就解決了許多歷史遺留的案件,案件所涉及的一萬七千餘人都沒有怨言,斷案非常公正,受到了朝野上下的讚譽。可以說是

    “狄公之賢,北斗以南, 一人而已”

    近些年的影視化作品將其刻畫成一個大神探,和助手李元芳一起查案。其實歷史上的狄仁傑更多的是在輔佐武皇,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公元688年,能力出眾的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同年,越王李貞在豫州叛亂,朝廷讓宰相張光輔帶兵平叛。據《舊唐書·狄仁傑列傳》記載:

    “初,越王之亂,宰相張光輔率師討平之。將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應。...恨不得尚方斬馬劍,加於明公之頸,雖死如歸耳!”

    意思是,張光輔雖平亂有功,但是縱容下屬士兵燒殺搶掠。正直的狄仁傑怒斥張光輔的罪過比叛亂更加過分,如果尚方斬馬劍在手必將指向張光輔的脖頸,就這樣遭到了宰相張光輔的記恨。並在武則天面前誣告狄仁傑,因此使其貶官。壞人是不長久的,事情也是驚人的相似,689年,罪臣徐敬真、張嗣明為保性命而胡亂牽連其他大臣,張光輔被其誣陷為東征平叛時心懷兩端,不久後被處死。

    到了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后,為了鞏固專權,盛行酷吏,大興高密之風,朝野上下無不惶恐,人人自危。公元692年,無賴出身的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聯合其他大臣謀反,任意捏造罪狀致人死地,並將一干人等逮捕入獄。來俊臣威脅狄仁傑使其承認其謀反叛逆,狄仁傑誠懇的說:

    “大周朝革命,萬事維新,唐室的舊臣,甘願聽從誅殺。反叛是事實。”

    拿到口供後,來俊臣放鬆警惕,得以使狄仁傑讓其子將密信送得武則天訴冤。來俊臣這種小人也在公元697年被武則天處死,十多年之久的“酷吏之政”算是結束了。

    狄仁傑因誣告奪職下獄,但是保住了性命。武則天能當皇帝那肯定也不會剛愎自用,目光短淺之輩,有心意將狄仁傑調回身邊。697年,營洲之亂又敗宰相,得到重用,到黃河以北各地安頓撫卹百姓。這場暴亂時武則天對立嗣的事情上猶豫了,本想讓武氏子弟在這次事件立功立威,卻想不到是如此無能。並考慮狄仁傑的建議,還政與李氏。後唐中宗復位後,還追贈狄仁傑為司空,量國公,配享中宗廟廷。

    據《舊唐書·狄仁傑傳》記載:

    “公元700年,是歲九月,病卒,則天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仁杰常以舉賢為意,其所引拔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至公卿者數十人。”

    狄仁傑病死,武皇為此廢朝三日。狄仁傑對於唐朝和後世所作的貢獻絕不僅僅是破案那麼簡單,每任一職,都心繫百姓,剛正不阿,向朝廷推舉了很多有能力的人。儘管一生在宦海沉浮,起起落落,但是始終保持一顆初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讀過的書中最戳你心窩的片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