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地板真壞,摔疼了寶寶,打它!”,老人們包括不少年輕人在寶寶自己摔倒後,為了快點讓寶寶快點停止哭鬧,都會這樣哄寶寶。其實這是在教寶寶潛意識裡去推卸責任,明明摔倒就是因為自己不小心嘛!寶寶磕碰了或者摔著了,是很難過。我們也一定很心疼,但一味責怪無辜的物體,而沒有讓寶寶清楚的知道是因為自己哪裡不小心導致摔倒碰疼。這樣只會給寶寶傳遞一個錯誤的資訊,這些舉動沒有使寶寶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讓他誤認為錯誤都是“別人”造成的。一是寶寶沒有意識錯誤,以後可能還會不小心,二是寶寶學會了推卸責任。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看到寶寶摔倒以後,家長用話語鼓勵寶寶自己站起來,這樣有助於培養寶寶堅強的性格,幫助寶寶建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其次給寶寶分析為什麼摔倒,這有助於寶寶總結教訓,以後小心。

  • 2 # 家有小女初成長

    個人認為這樣說是絕對錯誤的!

    孩子摔疼了哭泣,我們都會心疼。長輩用這種說辭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儘快止住哭泣。

    雖然用意是好的,但做法是絕對錯誤的。

    這種行為影響了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在出現問題時不從自身找原因轉而去責怪別人!

    而事事責怪別人是一個人不負責任的表現,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重大問題。

    古人云“每日三省吾身”,能做到自省是種好的品質,而好的品質要從小培養。

    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要堅決的對長輩說“不可以”!

  • 3 # 愛已陌生320

    我覺得是錯誤的,直接將責任推卸給絆倒TA的地面,這樣可能會無意中教壞孩子,讓小孩學會推卸責任,雖然很多家長或者老一輩的都是出於心疼孩子才這樣說,但為了孩子成長著想,不要太過度保護孩子,要讓小孩學會承擔責任。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摔倒未必是壞事,正確的引導小孩,教會孩子正確面對才是最重要的

  • 4 # 時光荏苒167534356

    我們60.70年代的人,年輕時候哪有現在年輕人對小孩科學養育。像這樣的話女兒,兒子小時候我確實說過,比如坐凳子上摔跤大哭起來。我就說,崽崽,不哭,不哭,等下媽媽拿刀把凳子砍了。害的我崽崽摔跤!這麼說也就是想讓小孩停止哭泣。認為這樣說法是對小孩心裡的安慰!在女兒這一代80.90後做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就不同了。有一次家裡請的阿姨剛拖好地,倆小寶從沙發爬下來玩,女兒家的地板不怎麼防滑,我就給倆寶寶穿鞋,大寶怎樣都不穿鞋,就光著腳在地板上走,還沒走一步就摔跤了。我坐在沙發那裡看見趕緊跑過去抱起大寶,一邊說,寶寶不哭,外婆打爛地板,害的寶寶摔跤。女兒在房間裡聽我這麼一說趕緊出來對大寶說,雅雅,是你自己沒聽外婆的話,不穿鞋子,小奶奶才拖好地,地上有水要穿鞋子。光著腳走會摔跤。以後要穿鞋子走路,好嗎?我那外孫女點點頭。過後女兒和我說,媽,不能教雅雅這麼說,等她長大遇上事,就會推卸責任,就不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當時女兒一說,心裡不舒服和女兒爭吵一翻!過後想想女兒說的有點道理。小孩小不懂,我們大人為什麼就不能給寶寶說出,是什麼原因使寶寶摔跤的。反而還怪罪於凳子。在我們眼裡是小事,往往就是小事隨著成長,養成不良習慣的大事。也不能完全把我們那代人在小孩好的教育方面完全否認!

  • 5 # 桃媽的自我修養

    我經常聽到老人這麼對孩子說,個人也非常討厭這種說法。孩子摔倒了,有可能是自己跑的太快、有可能是粗心沒看見什麼絆倒了,總歸不會是怪到地板上就是了,地板躺槍表示很無辜啊!不要覺得孩子小,就得哄著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不管發生什麼都要推卸責任的心態。反正錯的不是我!這是很可怕的。其實孩子小磕小碰,苦惱的時候我們未必要說一些給他出氣的話哄他,為什麼不說出事實呢,告訴他下次慢點跑就不會摔倒了,難道不是更正常嘛!

  • 6 # 夕下雕蟲

    這個問題首先肯定的說不對。對待孩子教育分為兩個階段,一啟蒙階段,二成長階段。啟蒙階段孩子是沒有思維,辨別不了好話壞話。成長階段的孩子是有能力理解大人說的話。

    啟蒙的孩子雖然沒有辯別能力,但他有 效仿能力,當他摔倒,大人冷靜,不要一時小孩摔倒而心痛,讓他自爬起來,或者幫忙扶起來,這樣養成一種自立思維,才能使小孩有個良性成長過程。正在成長孩子就有所不同,他能理解大人說的話,能辨別好壞,這樣家長就應在各個方面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你上說的可能有點繁瑣,但我認為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是關係到孩子長大後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不能馬虎,不能採取弱愛孩子行為。

  • 7 # 豆小米媽媽說

    肯定不對,經常聽到老人這樣說,我們小時候有人這樣說,比如說“板凳真壞,碰到寶寶了,收拾它”,類似的桌子了,窗戶了都有。時隔多年我們的孩子了,這種話依然存在。原來這種錯誤的說法還代代傳,令人汗顏啊。這種教育,小孩子從小就學會推卸責任,什麼事情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全部從外部找,別人都是錯誤的,只有自己是對的。

    我們是自己帶孩子,孩子難免磕磕碰碰。碰桌子上了,哭著說自己碰了,我就讓她從那裡再走一遍,看看怎麼碰的?孩子自己再走一次,這次沒有碰到,破涕為笑說下次自己不會碰到了。

  • 8 # 教書匠媽媽

    不光是隔代教育,這樣的話在很多時候都會聽到。

    小孩子被碰到摔到哭了,大人往往把孩子抱起來,打地板或桌子,這樣轉移注意力,小孩子很快就不哭了甚至破涕為笑,然後這樣的招數就被反覆利用。

    其實這樣的做法雖一時有效的制止了孩子哭,卻對孩子性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孩子摔倒是常事,主要原因是孩子走得不穩或被絆了,而地板桌子在那一動不動,顯然地板和桌子沒錯,被碰疼了卻不找自己原因而去找地板桌子的錯,會讓孩子遇到問題就推諉以及養成隨手打人的壞習慣。

  • 9 # 孩子王育兒顧問

    這句話當然不對了!孩子一摔倒就責怪地板、凳子、桌子什麼的,太對不起這些無辜物體了!

    雖然只是一點小事,但也反應出老人在無限制溺愛孩子,讓孩子接收到錯誤的訊號:“做啥都不是我的錯”、“我沒有錯,都是別人的錯。”、“爺爺奶奶會罩著我”......在這樣的信念下成長,孩子很容易長偏,進化成口誅筆伐的“熊孩子”。

    建議敬告家裡的老人:以後孩子摔倒了就是摔倒了,是因為自己沒有站穩或是大人沒有保護好孩子,不能抱怨其他客觀存在的事物。

    除了怪地板外,在隔代教育中還存在不少典型問題,不知道有沒有發生在你的家庭?

    比如:不哭了,奶奶給糖吃

    當寶寶哭了時,老人都愛用糖來哄寶寶。長此以往,如果寶寶一耍脾氣,老人就妥協,滿足他的無理需求,那麼,這樣下去會讓寶寶更加任性,越發地不可收場。要知道,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寶寶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個性。

    正確做法:一定要堅持原則。

    平時,寶寶淘氣的時候,爸媽一定要堅持原則,因為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非常重要。要做到疼愛,但不溺愛。當寶寶出現任性行為時,爸媽一定要嚴格限制,不能輕易地妥協、退讓;並且,還要讓寶寶掌握自己行為的限度,要在他的心裡形成“不是什麼事都可以”的概念,對一些不合理需求加以限制。因此,爸媽在平時要讓寶寶知道哪些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從而培養一定的規則意識和規範行為。

    別弄壞了,奶奶幫你拿

    “寶寶,別動,奶奶替你拿。”這種情況在隔代教育中並不少見,老人對寶寶疼愛有加,過分關注,以至於事事代勞,處處遷就寶寶,限制寶寶學習技能的機會,導致寶寶出現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

    正確做法:讓寶寶自己來。

    寶寶經常因為好奇出現“破壞”、“搗亂”等看似有冒險性、但卻又有創新性的探究行為,老人若總急著阻止和評判,等於泯滅了寶寶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容易讓寶寶變得膽小、羞怯。

    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寶寶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父母一定要明確:自己才是教育寶寶的真正主角。所以,既不要為圖省事,寶寶一生下來就甩給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慣壞了寶寶,拒絕老人帶寶寶,割斷祖孫之間的親情。

    不論是與老人同住,還是暫時把寶寶寄養在老人家中,我們都要注意和老人協調關係,一切以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積極解決矛盾糾紛,爭取隔代教育取得雙贏。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10 # 瞄到喵小姐的貓

    這句話肯定是不對的。

    在我們身邊,很多大人做錯事很容易把責任怪在別人頭上,不會反省自己,這種情況和小時候的這種教育是脫不了關係的。小孩子應該從小培養能夠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的態度,一旦摔跤就怪地板,往往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遇到這個隔代教育的問題,我會去糾正老人家的觀點,並告訴她這樣做會有什麼危害。

    像我家孩子摔跤了,我會鼓勵他自己站起來,告訴他下次注意一點就好了。

  • 11 # 鑫媽向前衝

    寶寶撒丫亂跑的時候,很容易磕到桌子。那麼當孩子磕到、哭泣時,大多數家長會有兩種反應:

    老人一般因為特別疼孩子,就會打桌子,嘴裡不停的說“都怪你不好,弄疼寶我家寶了,打你。”

    父母一般都知道,去怪桌子會讓孩子養成逃避責任的壞習慣。會說:“你怎麼那麼不小心,你看磕到了吧!”甚至有時矯枉過正:“桌子被你弄疼了,你給它揉一揉吧。”

    不恰當的表達:指責型與討好型

    但是按照心理治療師薩提亞的溝通理論,這兩種表達方式都是不恰當的。根據薩提亞模式,可以將人與人的溝通歸納為3個要素:自己、他人、情境。

    第一種是指責型(只關注到情境、自己)。這種表達方式帶有攻擊性,都是你不好,都是你不對,你應該這樣,你為什麼不那樣。指責型表達方式看起來怒氣衝衝,氣勢凌人,因此會讓對方難以接受,往往也達不到目的,而且會讓這類人的人際關係變得很緊張。所以當孩子摔倒以後,看到家長去埋怨桌子,就學會了這種“外歸因”的處理方式——除了問題先找外部原因,而不從自身找毛病。天長日久,寶寶就可能會遇到什麼事情就推卸責任,指責別人、埋怨別人。

    第二種是討好型討好型(只關注到情境他人)。這類表達方式帶有委曲求全性,都是我不好,我錯了,我應該這樣,我應該那樣。如果,發生什麼任何情況的時候,家長都批評孩子,讓孩子以為自己很差,總犯錯,就可能慢慢養成討好型的表達方式。天長地久,孩子就會覺得,發生什麼事情都是我的過錯,在道歉的時候也壓抑了自己的情緒,形成了委曲求全的個性。

    指責型在表達感受時總是忽略對方的感受,討好型在表達感受時總是忽略自己的感受,這兩種表達方式都是不良的,不利於解決問題和情緒疏導。

    正確的表達:一致性、多用“我”

    因此,當小朋友磕到桌子時,家長應該培養孩子一致性,實事求是的表達,也就是在表達自己情緒時,應該兼顧自己的想法別人的感受和情景。這就是薩提亞倡導的表裡一致型(關注到自己、他人、情境)。在一致性溝通的狀態下,我們尊重自己、他人與情境,容易培養出自我覺察、負責任的、開放的、關懷自己與他人的;有活力的、有創造力的、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幹的、負責任的、接納的、有愛心的、平衡的;高自尊、有價值的孩子。

  • 12 # rainbowzhong

    這句話是絕對錯誤的。我們確實聽到很多祖輩人會這樣和孩子說,有些孩子還真的會狠狠的踩踩地板或者打打桌子踢踢椅子!這些孩子估計不是受了一回這樣的“教育”了,所以他們會把自己的“痛”發洩到物品上,將來就是其他人身上。

    這樣的話給孩子的暗示就是我可以責怪別人,我是沒有錯的。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推卸責任的壞習慣,不能真正面對自己的失誤和錯誤,更不會從錯誤中學習、汲取教訓。

    尹建莉老師在她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裡,特別提到過這個問題,孩子摔倒了,要引導孩子學會去“同情”那些絆倒他的東西:“誒呀,寶寶絆倒了,疼不疼?那下次再路過類似的桌子、椅子、板凳時就一定要小心了。來,吹吹。寶寶疼了,不知道板凳疼不疼啊?來,我們給板凳也揉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極具同情心。

  • 13 # 耳媽卜卜

    作為一個一歲多女孩的媽媽,我簡直太有發言權了。

    我女兒小耳一歲多了,正處於模仿大人的階段,因為她走路還不是太穩並且孩子都是天生好動,所以經常摔著。

    這邊我女兒摔了,那邊爺爺或者奶奶就會馬上衝過來,“別哭、別哭好寶寶,哦,地板摔著咱了,沒事,爺爺替你打她,讓這個壞地板摔著我寶寶,打他……”,更可氣的是我的女兒,居然每次摔倒後還真的去打地板。

    很明顯,這種具有“國人特色”行為的背後,其實蘊含的是教孩子“推卸責任”。

    寶寶在年幼時,尤其是3歲之前的認知主要是模仿和吸收大人的行為。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懲罰”這些所謂“傷害”寶寶的物體,只會給寶寶傳遞錯誤的資訊。

    這樣的舉動會掩蓋寶寶該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的正面導向,相反會讓他誤認為自己的“受傷”和“不快樂”都是由外界或者是他人造成的,久而久之,會讓寶寶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長大會,習慣自然會成為個性。

    正確的做法:耐心告訴寶寶,你自己要小心,才不會摔倒。

    雖然我每次在小耳爺爺這樣說的時候,總會說“爸,你不要這樣教育孩子”,但是老人都習慣了,難免的忘記了。

    作為媽媽,每次出現這種情況,我都會蹲下來,先給寶寶擦擦眼淚,抱一抱她,告訴她,寶寶,媽媽知道你不小心摔疼了,這是因為你走路的時候太不小心了,以後你自己站穩了,小心一點就不會摔倒了。

    這個效果很好,小耳打東西的行為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公婆也在慢慢的改正這個行為。

    新時代的媽媽,面對老人的“老一套”育兒方式,先不要過分苛責,而應該主動示範,如果效果真的好,老人在心裡也會默預設可並模仿。

    最後,感謝他們付出的同時,我們應該承擔起教育孩子的大部分責任,畢竟我們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

  • 14 # 盛放的向日葵

    首先,闡明我的觀點,我覺得這樣說是不對的。

    其次,這種情況並不是只出現在隔代教育中,很多新手爸媽也會這麼說。

    原因如下:

    第一,孩子摔倒是正常現象,而不是因為外部因素干擾,家長不需要大驚小怪,這樣不利於孩子以後成長過程中對失敗進行正確歸因。

    第二,應該讓孩子知道摔倒的真正原因,是因為自己不小心,還是因為地面有障礙物?

    如果地面不存在障礙物,只是孩子平衡能力還不夠,那就要鼓勵孩子多進行平衡練習,慢慢掌握走路的技巧。

    如果地面存在障礙物,那就應該告訴孩子,走路的時候注意觀察路面情況,而不是隻顧走路而不看路。

    第三,尹建莉老師說過,打小板凳屬於一種“復仇行為”,不利於兒童心理健康,此處同理。她給出的建議是:教孩子善待“對方”,讓孩子意識到“碰撞”是雙方的事,要互相體諒。

    尹建莉老師的做法能夠培養孩子正確看待事件的能力,幫助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進行正確歸因,而不是變成“全天下我最有理”。

    希望不論是隔代養育還是父母親自教養,都能夠避開這種成長陷阱。

  • 15 # 心理諮詢師趙迪

    老一輩的人都愛和孩子這樣說話,但是這樣是非常不對的。

    1. 這樣說是教孩子推卸責任。

    總這麼說,孩子就會覺得任何事都是別人的責任,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想怪別人,懲罰別人,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將來肯定會遇到問題。

    2. 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孩子寶貴的成長機會,尤其是問題和挫折。比如孩子摔倒了,就應該讓孩子自己起來,然後和他一起分析為什麼會摔倒,是因為跑太快了,還是因為走路時沒有看地。之後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來看看以後要怎麼樣可以儘量避免摔倒。

    如果發現老人總這麼說,我覺得有必要和老人溝通一下。自己也可以有意識當著他們用正確的 方式去說,來帶動他們。

  • 16 # 愛和自由實踐者何靚

    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

    首先孩子摔下來,沒有哭的話可能不太嚴重。可以走到孩子身邊,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

    如果摔疼了。孩子哭的厲害,可以將他抱起來。安慰他。寶貝摔疼了。媽媽陪陪你。如果需要處理傷口,可以在寶寶情緒稍微平靜一些及時處理。然後詢問寶寶發生了什麼。

    大多數情況都是孩子不小心摔了。這個時候我們責怪地板肯定是不對的。同樣,孩子不小心摔跤了。也不要責怪孩子。這個時候最懊惱的一定是他自己。成人再去責怪說:你怎麼不小心點,你怎麼總是摔跤。諸如此類的話,會讓孩子很難過。事情已經發生。往前看,比如問問孩子怎麼才能讓自己不摔跤呀?引導孩子自己想想辦法。

  • 17 # 雲朵媽

    《告訴孩子,你的問題,你來負責,不要推給地板》

    “地板真壞,打它!”這句話絕對是老人口中的一句經典中的經典!我相信中國大部分的媽媽都聽過老人這麼說。我家也不例外!

    女兒一歲多的時候,婆婆曾經來家裡住過一段時間,當我聽到婆婆在女兒摔倒後說出這句話,並且在女兒面前使勁的拍打地板時,我馬上上前去勸阻婆婆的行為,並且告訴女兒:你自己摔倒了,是你自己不小心,地板它一直沒有動,它沒有問題;你下次小心一點就好。

    本來女兒聽見她的奶奶那樣說,看見她那樣做,都露出委屈的樣子,準備大哭一場了,聽見我這麼一分析,露出有點明白的樣子,點點頭,又跑走了。

    後來,不管女兒是摔倒了,還是撞到牆了,我都提醒她: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地板是不動的,牆也不動的,下次不想再受傷,自己就要小心一些。

    所以,她摔倒或者撞牆了,從來不哭鬧,自己傻傻一笑,不好意思就跑走了,小的時候,她還會摸摸地板,或者摸摸牆說:對不起!

    把問題推給地板的人,都是遇到問題習慣性推卸責任,如果這樣教導孩子,孩子也會學到推卸責任的習慣!

    我認為,遇到這樣的問題時,首先,我們要給孩子示範正確的解決方案,耐心和她溝通問題的緣由;

    其次,我們要和老人溝通,儘量達到理念一致,這樣,以後的育兒生活中,孩子不管跟老人,還是父母,都是一致的規則;

    然後,我們在其他的生活方面,也要處處告訴孩子,遇到問題,首先分析自己的原因,明確責任,不抱怨,不推卸責任。

    最後,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育兒的重擔,是在自己的身上;和老人在育兒路上遇到分歧,一定要多溝通,全家一起達成一致的育兒理念!

  • 18 # 宸寶的雜貨鋪

    我孩子奶奶在孩子小時候也會這樣說,老人毋庸置疑的愛孩子,只是有時候教育觀念確實不對。

    孩子自己走路摔跤了,爺爺奶奶拍拍地板說怨地板;吃飯著急燙到了,爺爺奶奶馬上搶著說怨飯菜太燙了......

    久而久之,孩子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喜歡找理由,而且這個理由從來不會往自己身上找。永遠都是“我失敗了,都是地板的錯,是飯菜的錯,都是別人的錯......”從而不願意承擔責任,不從自身找原因。這種孩子如果總是一帆風順到也還好,一旦遇到一點點的挫折,很有可能就縮起來,不敢再前行了。

  • 19 # 暗香浮櫻

    通常我家小孩在哪裡磕著碰著了,首先是檢查她有沒有受傷,接著就會以玩笑的語氣說,哎呀,把桌子或者凳子碰痛了,你看它們都哭啦,注意力一轉移,就都沒事啦!家裡老人家有時候也會那樣說,但是我說過兩次就再也沒了,主要是要讓小孩子學會負責任,自己沒注意,是不能責怪他人的,小時候大人在旁邊說說不在意,長大了一遇到什麼事就會找各種理由那肯定是不行的

  • 20 # 羽媽幸福成長記

    我帶孩子過程中也遇到老人這樣說。但是我自己是特別不認同這樣說的,這給孩子傳遞的理念就是遇到問題先找外因,推卸責任。我不想孩子以後是一個沒有擔當,不會從自身檢討的人,當然這樣的人必定眼光短淺,這是我不能接受的。在生活中某些方面,我老公就有遇到問題先推卸責任的習慣,所以我更加的反感這樣的教育方法。好在,老公是成人,我們溝通以後,他也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也不喜歡這樣的教育方法。所以我家孩子我主帶,婆婆幫忙偶爾分擔,這樣的情況我會盡量避免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為了減肥參加訓練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