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虎皮青貓

    從中途島之戰回溯6個月左右,就是珍珠港戰役。那場奇襲行動,要勝利不要命的日本把傲慢的美國打得找不著北,在電影中也有體現。

    日本如此兇悍,直接目的是在太平洋戰區中挑戰英美的統治地位。那時日本海軍已經屬於全球三大之一,在東亞沒有對手。

    再加上彼時德國已經和蘇聯開戰,身為軸心國一分子的日本也要交“投名狀”,於是珍珠港便倒了黴。

    據說美國的情報機構已經知道日本要搞事情,但不知道在哪搞。也許是大意,也許是下什麼大棋,當首批機隊小心翼翼進入美軍勢力範圍,卻發現下面一片祥和,簡直是開門迎客……

    不過日本也知道,美國只是輸了面子。奇襲行動的主要目標,即殲滅美國航母,根本沒有實現。這一點,在電影中是透過山本五十六的臺詞表現的。

    此後半年內,反法西斯盟軍節節敗退,急需一場勝利扭轉局面。而急於找回場子的美國,便自然而然地扛起了任務。

    其實日本內部對要不要去中途島是存在很大分歧的。聯合艦隊視美國航母為眼中釘、肉中刺,不拔除不舒服,而進軍中途島也是為了圍島打援。

    軍令部一開始不同意,山本便再次以辭職要挾;後來軍令部說打是可以打,但要暫緩,山本也不答應,爭論持續沒了盡頭。

    直到杜立德空襲日本島,雙方才達成共識。在電影中,這一段戲可以說完美體現了美國主旋律:

    海軍出動航母,悄咪咪把陸軍的轟炸機送到日本島附近。轟炸機直接從航母短小的跑道上冒險起飛,送完“大禮”繼續向前飛,找地方降落。其中一架飛機到了海參崴,被蘇聯暫扣;其餘飛機均抵達中國,得到的幫助。

    真的,《速激》也不敢這樣拍,但杜立德轟炸機隊就這樣幹了。某種程度上,杜立德空襲是美國再次把握戰事節奏的轉折點。

    也許山本從未輕視美國,但他沒法阻止軍中蔓延的輕敵論調。當聯合艦隊接近中途島,日本仍未確定美國航母會不會、什麼時候出現……

    而美國透過海量情報工作,已經提前知道日本艦隊出現的時間和地點。再加上日本艦隊兵分多路,戰線過長不能互相照應,給了美國逐個擊破的機會。

    珍珠港戰役的雙方地位在中途島戰役中完全對調。美軍雖然只有三艘航母參戰中途島,但在情報buff的加持下,中途島本身也能看作一艘“永不沉沒的航母”。

    而日本雖然在艦船數量上略佔優勢,零式戰鬥機更是吊打各路英豪,但飛機數量略輸一籌。

    接下來的決戰大致情況是這樣的:

    日本艦隊出動飛行編隊,對中途島實施第一波轟炸;中途島上的美國飛機倉皇迎戰,損失慘重,但成功拖延敵方攻勢;日本沒佔到便宜,也不知道美國航母就在附近,飛機返庫換彈;換彈途中,日本發現美國艦隊蹤跡,於是又想把魚雷換回來。一來一回,航母甲板停滿了飛機!美國魚雷機起飛襲擊日本艦隊,但護航機狀態不線上,損失慘重。日本更加輕敵了;美國俯衝轟炸機發現日本艦隊中因為阻擊潛艇掉隊的“嵐”號,並順藤摸瓜找到已經撤退的日本艦隊!美國機隊捨命發起攻勢,上面說的因為換彈停在甲板上的飛機頓時成了活靶子;日本四艘航母被擊沉,美國損失一艘航母,但還是勝了。

    五分鐘,只要五分鐘,如果日本抓住這五分鐘讓飛機全部離開甲板,美國可能就要輸了。

    又或者,日本出動6艘航母直接參戰,或者8艘(兩艘在整修,兩艘去了阿留申),而不是僅出4艘,美國分分鐘頂不住。

    但歷史沒有如果,也不為“大人物”的意志所轉移。有時決定歷史走向的,盡是些“小人物”“小事件”,這也是電影想表達的意思。

  • 22 # 雪糕有故事

    而《決戰中途島》展現了一幅宏大的二戰太平洋戰爭開端,其中涉及到諸多歷史史實

    第1部分 太平洋戰爭背景(為什麼日本要和美國開戰)日本偷襲美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是太平洋戰爭的開端,也是6個月後美軍在中途島反殺聯合艦隊的緣起。如果排除陰謀論(即美國故意讓日本偷襲成功的苦肉計)的論調,這次偷襲把美國打得既沒有面子又元氣大傷。

    自明治維新後建立的日本帝國海軍,經過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峽海戰,以及青島戰役(打敗德國海軍)等,未嘗敗績,逐漸確立了其世界三大海軍的強大地位(另外兩大海軍就是英美海軍)。

    時任聯合艦隊司令的東鄉平八郎所指揮的對馬海峽海戰,日本聯合艦隊以極小的代價,使強大的沙俄第2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舉國對這場勝利極為重視,後將對馬海峽海戰勝利日5月27日定為日本的海軍節。

    極為諷刺的是,由南雲忠一指揮的包含4艘主力航母的第1機動編隊,就是在日本海軍節這天離開自己的柱島母港,直奔中途島。但這支艦隊沒有得到這位日本海軍之神的護佑,反而重蹈了當年俄國艦隊全軍覆沒的命運。

    從地圖上看,日本和美國分別位於太平洋的兩端。日本海軍在東亞已經沒有對手,如果還想繼續向太平洋其他區域擴張,最強大的對手只剩美國。

    美國當然也清楚日本海軍是一個潛在威脅,所以前出夏威夷,將這個太平洋心臟地帶的島嶼變為控制整個太平洋的海軍基地

    (為什麼日本要和美國開戰)

    第2部分 偷襲珍珠港(電影裡沒講的)

    偷襲珍珠港的方向定了,但在把這一極其冒險的構想,變成可實施的方案並付諸行動前,還面臨無數的困難和風險。

    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日軍在方案、訓練和情報三個方面都做了大量精細的準備,才保證最後偷襲的成功。

    早在1941年初,山本五十六就秘密下令給第十一航空艦隊參謀長大西瀧治郎少將,研究進攻夏威夷的方案。

    大西瀧治郎將這一任務,具體交由第一航空艦隊參謀源田實中佐進行制訂。源田實幹這個活,是個非常合適的人選。他雖然軍銜不高,但作戰思想卻超前於時代,是日本海軍中不折不扣的“航空派”代表。

    源田實這一偷襲珍珠港計劃的主要制定者,以及後來中途島戰役的半參與者(後文解釋他為什麼算“半參與”),在電影中的戲份幾乎沒有。他就是電影快結束時,出現在艦隊指揮官南雲忠一旁邊那個年輕軍官。

    他就是電影快結束時,出現在艦隊指揮官南雲忠一旁邊那個年輕軍官。

    第3部分 巨人醒了(任命尼米茲)

    這種無上榮耀衝昏了整個聯合艦隊的頭腦,但艦隊上下只有一個人是清醒的,那就是“美國通”山本五十六。

    他說了一句名言:偷襲珍珠港只是喚醒了一個昏睡的巨人。這句話在電影中,不知道是山本在家對女傭說的,還是在餐廳對服務員所說。總之,這樣表現顯得有些薄弱。

    從表面上看,日本偷襲成功,風風光光,實際上只是面子上大勝,沒有什麼實質效果。就像扇了壯漢一個漂亮的耳光,未傷其筋骨,因為這次偷襲仍然沒有消滅最大的威脅——美國航母。

    偷襲珍珠港成功僅半年後的中途島海戰,立刻就讓日本海軍嚐到什麼叫物極必反的滋味。

    這場反轉,也有很多細節值得細品。

    經歷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失敗和恥辱,美國上下都籠罩在一種極強的挫敗感之下。美國高層甚至判斷日軍下一步有可能直接進攻美國西海岸。

    珍珠港事件中的最高指揮官,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赫斯本德·金梅爾(Husband Kimmel)海軍上將,以及夏威夷陸軍司令沃爾特·肖特(Walter Short)陸軍中將,毫無懸念地立刻被解職。

    金梅爾在電影中出現僅兩個鏡頭,就在珍珠港被偷襲時,萊頓在指揮室對話的那位禿頂將軍。

    第4部分 中途島戰前準備(日軍作戰計劃+破譯AF就是中途島)

    整個中途島戰役,美軍的計劃、偵查、作戰,就像在偌大的太平洋上穿一根針一樣精確。

    戰前美軍對日軍的情況洞若觀火,就像曾經日軍把珍珠港摸得通通透透。美軍透過情報工作,提前預判了日軍的進攻方向。電影中也體現,透過萊頓的情報和參謀作業推演,美軍的預測僅與中途島戰役實際情況差5度、5英里和5分鐘。

    而反觀輕敵的日軍,自珍珠港事件後,其情報網就被美國破壞,再也得不到美軍詳細的情報。日軍進攻中途島的作戰計劃,完全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斷,即以“自己認為美國艦隊會照此行動”為根據。

    當南雲忠一已經把艦隊開到中途島附近時,日軍還不知道美軍到底會不會派航母來迎戰,僅靠望遠鏡眼巴巴地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看來看去。

    珍珠港這頁已經翻篇,南雲忠一又在印度洋打敗英國艦隊。接下來美日雙方又回到偷襲珍珠港前的狀態,接下來將在哪裡作戰?只不過這次,雙方的心理狀態完全不同。

    日本的準備:瞎子摸象

    山本心裡明白,美國航母沒有被消滅,敵人最強的看門狗還在太平洋遊弋,不消滅美國航母他始終不能安心。所以,山本下一步方向還是東進。具體來說,就是以進攻中途島為核心,誘殲前來救援的美國航母艦隊。

    而軍令部不甘示弱,前一次山本以辭職要挾,他們才勉強同意了偷襲珍珠港這個冒險方案。現在太平洋艦隊已經被打殘,他們不理解山本為什麼死死盯住美國航母不放。

    所以,軍令部反對中途島戰役的意見更強烈,仍然和陸軍穿一條褲子,主張南進,最終切斷澳洲與東南亞英美力量間的聯絡。

    電影的內容有限,只能把這次分歧演繹成山本和陸軍之間的對峙。陸軍為首的那位發言者,從造型和相貌來看就是東條英機本人了。但是,當時對於是否在中途島作戰,已經不是海軍和陸軍之間的爭吵,而是海軍軍令部和山本聯合艦隊之間的爭吵。

    山本之所以選擇中途島作為誘殲太平洋艦隊的目標,也是因為其特殊的戰略位置。中途島,英文名即Midway,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所處的位置正好位於日本和夏威夷中間,距離東京2250海里,距離夏威夷1140海里。

    第5部分 預熱交手(轟炸東京+珊瑚海海戰)

    不管軍令部同不同意,聯合艦隊仍然拿出一份龐大的中途島作戰計劃。山本故伎重演,再次拿辭職說事。山本的這次辭職要求,比上次分量還重。

    一方面,是因為放眼整個海軍,沒有一個人能像山本一樣深孚眾望。另外一個方面,上次山本與軍令部爭論,結果偷襲珍珠港成功,證明山本是對的。山本不僅成了天皇面前的紅人,也成為日本國民心中與東鄉平八郎齊名的海軍戰神。

    如果大家知道是軍令部逼走了山本大將,軍令部在天皇和全華人面前恐怕也很難交代。軍令部不想擔這個把山本逼下臺的責任,所以勉強原則性地同意了進攻中途島的計劃。

    很快,圍繞中途島方向的爭吵,就從高層下沉到參謀之間的爭吵。軍令部雖然原則同意了,但又不想丟自己的面子。軍令部的參謀與聯合艦隊的參謀在細節上展開爭論,並且要求聯合艦隊拖後中途島戰役的時間。

    然而,日本海軍內部這場無休止的爭論,卻被美華人的炸彈終止,也就是杜立德率飛行編隊轟炸東京。

    杜立德空襲東京,在《決戰中途島》中也佔有一定篇幅。這件事是美國主旋律“樣板戲”,只要提到偷襲珍珠港,就一定會提起杜立德空襲。因為珍珠港很丟人,而杜立德空襲很解氣。

    在2001年邁克爾·貝的電影《珍珠港》中,本來電影主體講的已經很完整、很飽滿了,但一定要在結尾硬塞一段杜立德空襲東京的戲份。如果沒有這一段,也絲毫不影響整部電影的觀感;加上了,反而顯得很突兀。但這是美國電影的“政治正確”,總不能只表現自己失敗,而不談報仇。

    第6部分 致命一擊(命中日軍四艘航母)

    以林賽為代表的魚雷機編隊雖然幾乎全軍覆沒,但他們無畏的攻擊,給後面麥克拉斯基和貝斯特的俯衝轟炸機創造了一個絕佳條件。

    本來,魚雷是攻擊水面艦艇的第一選擇,但正是由於前赴後繼的魚雷編隊,讓後面的俯衝轟炸機編隊抓住了致命一擊的機會。

    決定兩個帝國命運的5分鐘出現。這句話出自“事後諸葛亮”淵田美津雄後來所著的書《中途島海戰》。

    在零式截擊美國魚雷機的同時,南雲的航母上也在緊急準備反擊。只需要5分鐘,南雲的反擊飛機就可以從甲板上全部起飛,前去尋殲美國航母。

    但是,剛剛提到,在攻擊南雲艦隊的美國部隊中,還有一艘“鸚鵡螺”號潛艇。電影中,山口多聞下令,讓一艘名為“嵐”號的驅逐艦去對付潛艇。這個插曲,導致“嵐”號掉隊了。因為南雲的艦隊正在匆忙撤退,“嵐”號則去追趕大部隊。

    麥克拉斯基雖然是最早從美國航母上起飛的,但他沒有得到日本艦隊已經撤離到新位置的報告。所以當他抵達戰場時,這裡已經是一片汪洋大海。但是,極富戰鬥敏感性的麥克拉斯基沒有馬上返航,而是繼續堅持向北飛了7分鐘。

    正是由於麥克拉斯基的堅持,他突然發現“嵐”號留下的航行痕跡。於是跟蹤這個痕跡,終於發現了南雲的航母編隊。跟上南雲艦隊的麥克拉斯基發現,這時敵人的航母上停滿了飛機,而且還在加油。另外,因為第3波魚雷機的攻擊,此時日軍的零式都在低空盤旋,高空一架敵機也沒有。給珍珠港和剛剛犧牲的魚雷機戰友報仇的機會,落到了麥克拉斯基肩上。

    麥克拉斯基拉下氧氣面罩,打破無線電靜默,發出“全員裝彈,開始轟炸”的怒吼。貝斯特也在他的編隊中。兩位隊長分成兩組,分別向“赤城”號和“加賀”號投下了致命一擊。

    借用《聯合艦隊》一書中的一句話:“從古至今,推動歷史前進的固然是大人物的縱橫捭闔,但在一些最關鍵的節點上,左右著風雨變幻的卻往往是小人物。”

    這一點是《決戰中途島》所表現的核心,在歷史的一些關鍵節點上,1分鐘、1公里、1個小人物就足以改寫歷史。

    二戰太平洋戰爭起於偷襲珍珠港,電影一開始,就是對偷襲珍珠港的直接展現。

    很多人都覺得珍珠港戰役和中途島戰役在視覺效果上非常類似,事實上也是這樣,這兩場一前一後相隔僅6個月的戰役,本質上是同一個戰爭目的的兩種表現形式,其勝敗結局呈現戲劇性的反差。

    6個月前,美軍驕傲且遲鈍,日軍則厲兵秣馬,千里奔襲突然襲擊,把珍珠港炸翻;6個月後,日美兩軍就像靈魂互換,日軍輕敵妄斷,美軍則知恥後勇、同仇敵愾,中途島一戰徹底反轉。美日雙方在珍珠港和中途島戰役中的表現和運氣,如同映象一般完全對調。

  • 23 # 石門小哥聊電影

    《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是一部反映美國二戰時期的戰爭題材影片。

    這部電影在市場獲得不錯的成績,內地的票房市場已經超過2億,而且口碑也很好,豆瓣評分7.7分。很多喜歡戰爭題材的觀眾對於該片更是讚不絕口。比如戰略忽悠局局長張召忠就在節目中對該影片讚賞有加,張召忠對於電影的介紹和對該片導演的採訪,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一部講述美國中途島戰役的電影能夠引起大洋彼岸另一國家民眾的關注,我覺得中國導演還是需要去學習人家的講故事的方式,如果我們總是拍的都是雷人的抗日神劇,這對於戰爭本身是一種不尊重,也很難贏得國際觀眾的認同。

    在觀影期間,有一位女性觀眾在看到美國軍艦被日軍轟炸成破亂不堪的景象時,問他旁邊的男友,當年美國也被日本打這麼慘啊?我想這部電影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電影的故事、特效,包括價值都是非常成功的走到觀眾面前。

    電影選取了二戰史中獨特的切入點——中途島

    電影選擇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中途島。很多觀眾雖然對於美日二戰歷史不太瞭解,但多數人珍珠港、中途島這兩個地方大家或多或少是聽說過的。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對於二戰這些事情都是保持中立的,直到美軍在珍珠港偷襲事件中的遭受嚴重損失。而在中途島戰役之前,美軍也非日本的對手,在戰場上處於絕對的劣勢。美國其實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扭轉戰爭態勢,而中途島給了美國一次絕佳的機會。

    對於美國來說,對於二戰太平洋戰場來講,中途島都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存在。電影選取這個角度來講述,不過電影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來進行鋪墊,並非是圍繞中途島戰役本身來講述。所以觀眾在影片看到都為大的空戰場面,較少是聚焦非常具體的個人戰鬥畫面。整個觀影下來,電影是從非常宏觀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美日兩國在面對當下局勢的心態,看法,到襲擊珍珠港之後,美日兩國的應對等等。

    作為一位偽軍事迷,電影中的航母、軍艦編隊大戰的場景的確是非常震撼的,尤其是美國軍人駕駛艦載機攻擊日軍的一些俯衝畫面更為震撼,在密集的防控火力中突圍,讓觀眾切實體會到戰場的刺激。美日在太平洋的航母大戰之後,此後的歷史就再也沒有出想過類似的戰爭了。

    尊重對手、真實講述是電影的最大亮點

    電影很多人在注意其空戰特效場景,不過我覺得該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美國講述一個華人印象中不同的日本軍人形象。

    國內其實拍了不少類似二戰的影視作品,但是多數都淪為抗日神劇,似乎這些作品給人一個影響,日本鬼子很好打,要麼被塑造成傻子,要麼就是我方會輕功,一個橫掃上百人。這些作品實際上是對於歷史的極大不尊重,甚至最後會產生不好的效果。

    那麼這次美國對於與日作戰的電影就讓大家看到了不同的敘事方式,這對於國內熟悉的日本軍人印象構成相當程度的挑戰。影片中對於日軍的形象沒有半分的醜化,甚至還有一絲的尊重。比如日本前線指揮官因為戰敗,安排手下士兵撤離之後,決定與戰艦一同沉沒,這個地方明顯的表現了日本軍人的榮辱。

    戰爭是殘酷的、嚴肅的,但是影視作品如何去反映就成了大家需要去討論的問題。當然中、美兩國在面對日本的時候存在一個很大差異,就是中日的對戰是農業國與現代國家的對戰,而美日則是完全的同等量級的對戰。這也是我們能夠在影片中看到美國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美日兩國航母在太平洋排兵佈陣的場景。(完)

  • 24 # 眼裡看世界

    主要還是由於日本海軍的軍事情報密碼被海軍相關情報機構破譯了,這也就導致了他們的戰場部署,被美軍摸得一清二楚,在一場戰役中如果喪失了先機,自然就會容易陷入被動的局面。尤其是在面對美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之時,任何一點疏忽都會遭致滅頂之災,而日軍所謂的絕對優勢也只是在其表面而言。

    一場戰役的勝利往往取決於其中一方能否抓住必勝的戰機,一旦丟失了戰機失敗自然而然。日軍企圖用4艘戰艦以及200多架戰機和一些重型火力武器,透過海陸空三方位去包家打擊美軍,但由於這一情報事先洩露了,所以美軍反而利用了這一部署。將日軍團團圍住,在中途島結束了日軍的幻想,最後僅僅以損失一艘航空母艦的代價擊毀,擊沉了4艘日軍航空母艦。

    而本身對美軍來說,在一戰中他們就已經發夠了戰爭,才其綜合國力還是非常不錯的。而在當時他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且整個國家公民崇尚自由,非常有戰鬥力,只需要稍加引導,他們就更加的能夠積極投身到這場戰役當中。而此前的偷襲珍珠港,在很大程度引起了美國全體的公憤。

    這也使得在當時的美國參軍已經成為了一種光榮與每個人的義務全國上下積極參軍,為在珍珠港死去的兄弟戰友報仇雪恨。而對於這樣一支部隊來說,他們計程車氣必然是如烈火一般熊熊燃燒。雖然表面看起來日軍佔有絕對優勢,但仔細探討,美軍也並不處於下風。

  • 25 # 大V影片剪輯

    電影《決戰中途島》上映了,這部以二戰中著名的美國以少勝多的戰役為背景的 電影,到底怎麼樣?我們一起嘮嘮。

    中途島戰役,本來能拍得十分吸引人,對於這張戰爭的新視角和新挖掘、戰場上的蕭殺 和殘酷、軍隊內外的勾心鬥角、雙方情報站的你來我往爾虞我詐……但是導演這次顯然 沒有這麼做,只是選擇了一個扁平化的人物,然後一條毫無懸念的主線,那些飛機、戰 艦和炮火構造了大量的視覺奇觀,但是卻不及真實的中途島海戰所有的驚心動魄的萬分 之一。

    歷史比電影更精彩,弱小的日本為何敢襲擊巨無霸美國?是日本瘋了嗎?

    如果從今天來看,日本當年偷襲美國,在中途島開戰,是有些"愚蠢和狂妄"的做法,為 什麼這麼說? 很明顯,美國當年就是已經是世界第一強國,而且一直沒有參戰,養精蓄銳,日本則在 太平洋戰爭中,消耗了很長時間,戰爭說到底比的是國力,日本跟美國比國力那是沒法 比,即使美國不在中途島打敗日本,在後面的戰爭中,美國也大機率獲得勝利,這個基 本沒跑。 那為什麼明顯實力較弱的日本會主動槓上巨無霸美國呢?

    首先是日本海軍飄了,日本海軍當時剛剛成功偷襲了美國珍珠港,日本海軍在當時就沒 有輸過,打中國甲午海戰贏了,1905年打俄華人又贏了,現在偷襲美國又成功了,縱橫 江湖,未逢敵手啊。

    其次是日本天皇怒了,在日本偷襲完美國珍珠港後,美軍搞了一個轟炸東京的奇襲,搞 了幾架飛機把東京給炸了一回,雖然東京損失並沒有太嚴重,但是日本天皇受不了這個 氣啊,本來日本陸軍和海軍不和,並不支援中途島戰役,但是現在東京被炸,天皇怒了 ,最後不得不同意。

    最後,日本人打錯了算盤,中途島只是一個不到五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對日本並沒有 什麼意義,日本人希望以中途島為跳板,拿下夏威夷和澳洲,然後和美國談和,日 本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策略,對中國,對俄國,但是萬萬沒想到美國顯然不是能割地求 和的善茬子,你敢動我一塊地,我得把整個日本打趴下。

    海軍有些飄、天皇有些怒、又精明地打好了小算盤的日本海軍,又遇到了一個"賭徒"司 令山本五十六,喜歡大開大合,要麼大贏,要麼大輸,所以中途島海戰上,日本壓上了 幾乎全部家當,8艘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3艘巡洋艦,65艘驅逐艦,加上其他的補給 艦和潛艇等,一共350艘戰船,所有戰船的甲板面積加起來比五平方公里的中途島都大。

    山本五十六的小算盤打的啪啪響,兵分四路,先是派2艘航母去佯攻美國的阿拉斯加海域 的阿留申群島,希望美華人會分兵支援。 然後又派南雲忠一帶著4艘航母主攻中途島。

    山本自己帶著大和號戰列艦(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船,7萬噸,比現在的遼寧號航母還大 ,一個炮彈一頓多重,兩炮能摧毀一艘航母),還有剩下的2艘航母,在旁邊埋伏著,就 等美國海軍來,然後來個甕中捉鱉。

    同時又派出了很多潛艇在美國和夏威夷的海域,一旦美國海軍航母出現,及時通告。 日本的工程師當時估算了美國最多隻有2艘航母能出戰,但是實際上,美國的一艘航母在 珍珠港受損後,在短時間內又修好了,又重返戰場。

    本來日本是4艘航母打美國2艘,穩贏的局面,但是萬萬沒想到,美國實際上有3艘航母出 戰,更重要的是,日本當時國力不足,航母上的飛機數量比較少,而美國有錢啊,每艘 航母上都裝滿了飛機,所以日本和美國當時的戰鬥機的數量是差不多的,都是300多架飛 機。

    所以日本和美國從牌面上看是平局,而日本的海軍更是身經百戰,美國的大量海軍是在 偷襲珍珠港之後才擴招組建,所以日本的勝算其實更大一些,但是沒想到的是,美國情 報局很早就破解了日本的戰報密碼,所以對日本的作戰方案那是一清二楚啊,但是日本人還不知道,仍然按照計劃執行。

    被美華人看穿了底牌的日本海軍,在1942年6月4日,正式開始襲擊中途島,南雲忠一帶 著4艘航母和中途島上美軍作戰,一開始日本海軍那是打的很爽啊,美國海軍不堪一擊, 美國中途島上的飛機和海軍都沒有經歷過什麼戰爭,而日本海軍那是身經百戰。

    南雲忠一當時派遣了航母上一半的飛機帶著高爆彈去襲擊中途島,而另一半飛機停留在 航母上,帶著穿甲彈和魚雷,防止美國航母出現。這是留了一個心眼。 但是南雲忠一發現中途島上美軍太弱了,心想趕緊速戰速決吧,我們佈置的潛艇並未發 現美國航母啊,於是決定讓另一半飛機更換炸彈,一起去把中途島拿下。 實際上美國已經知道了日本的作戰計劃,航母早就埋伏在周圍了。

    日本的"飛龍"、"蒼龍"、"赤城"、"加賀"4艘航母被美軍擊沉,很多人勸告美國的指揮官 咱們乘勝追擊吧,但是美國指揮官斯普魯恩斯果斷表示收兵。 這個決策可以說是十分英明,因為日本還有另一半兵力在埋伏著呢,山本五十六帶著2艘 航母坐等美軍入坑呢,但是萬萬沒想到美軍收兵回營了。

    山本五十六倒是想翻盤,但是美華人是見好就收。

    中途島海戰就這麼結束了,日本損失了4艘航母,可以說是慘敗!

    南雲忠一沒有死,也被派出駐防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之後喝什麼水好?哪位運動大神可以幫忙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