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穗的vlog
-
2 # 純鈞LHGR
臘八節的來歷有多個傳說。如佛教說、紀念修長城說、岳飛說、朱元璋說等,但總之一句話,都不靠譜。
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風俗通義》中記載:“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因此首先來講,臘月出現並受世人重視,比所有的傳說都早。根據史料,在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中,都有“臘祭”的記載。
至於為什麼要選在初八,是因為“八”這個數字代表了禮制。
《大戴禮記·本命》中說,“八者,維綱也。”在傳統文化裡,八又是少陰數,代表人間禮制的最頂級。《後漢書·崔實傳》所謂八世,即“三皇五帝”的合數。
《管子·五行》裡又說,“地理以八制。”也就是四正四隅共合八方,是古人對證四正四維對空間的認知理論。八即綱數,所以是最高禮制的代表數字。
所以,臘月初八,是根據古代禮制專門定下的祭祀日期,祭祀神祇、先祖。這個祭祀習慣,最早只是面向社會最高層,經過數年變遷,最終深入民間,百姓亦照此行事,後又加入人文色彩,如“臘八粥”等等,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
3 # 羽飛文史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相傳這一天,也是釋迦摩尼佛成道之日,也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在上古時代,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記載:“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在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在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臘”。一般在十二月舉行,所以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戍日,直到南北朝以後,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這一天,中國民間有煮臘八粥吃的風俗傳統,人們對臘八粥的偏愛,或許是因為它預兆著“年”的開始,所以人們年年過臘八年年有粥喝。臘八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從宋代開始,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或者饋贈親朋好友。
在中國北方,有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為“臘八醋”,在安徽黔縣地區,家家戶戶在臘月初八這天,都要曬制豆腐,定名為“臘八豆腐”。而在陝西省渭北的的澄城地區,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一碗“臘八面”。此時節雖然正值“三九寒天”,但年味也一日日地濃烈起來,人們開始忙著買年畫、對聯、彩燈、鞭炮、香燭等,陸續為春節做準備。窗外雖是寒風大雪,家裡卻是暖意濃濃,無論多晚,都有一碗暖暖的臘八粥在等你,記得常回家看看哦!
-
4 # 雙喜美食記
臘八節是臘月裡重大的一個節日,
臘八節是應該祭祀過世之人和神仙,
讓他們在天之靈能夠庇佑來年豐收與平安的,
下面就是我們總結的關於臘八節的來歷
與臘八節的傳說故事的全部內容,
現在一起來看看吧!
臘八節的來歷: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中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中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節的傳說故事: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
5 # 糟糕的衛道士
節日曆史
《說文》臘八節記載
臘八節
臘八節記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於祭祀,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裡重要的一個節日了。 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乾柴運到雍和宮。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各種乾果等,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裡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菸嫋嫋、古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唸經,隨後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後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據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宮內,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官員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捨。
“臘”字含義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臘八粥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歷史傳說
傳說一: 臘八
朱元璋
朱元璋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未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 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傳說二: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三: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說四: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五: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飲食習俗
八粥
臘八
臘八粥
臘八粥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從前人們家裡窮,每到年終歲末,大人們便把一些紅棗、核桃、紅豆、小米等在臘月初八這天熬成粥,謂之為臘八粥。那麼,為什麼臘八粥會和佛教徒聯絡起來了呢,華人過臘八是怎麼回事呢?
傳說,臘月初八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為了苦求人生真諦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因長途跋涉,飢餓難忍的他昏倒在地。這時,一位牧羊女趕來,把自己帶的雜糧乾果剩飯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後把他救活了。後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臘月初八得道成佛。
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佛門弟子每逢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程式如法炮製,熬成粥施捨給人們,最後由佛門善事擴充套件為民家習俗。
臘八蒜
臘八蒜
臘八蒜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泡臘八蒜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臘八十幾天後,正值春節,由於醋的浸泡,蒜整體呈碧綠,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節前後,就著臘八蒜和醋吃餃子、拌冷盤,味道很好。
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算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
泡臘八蒜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
臘八豆腐
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臘八面
中國北
臘八面
臘八面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傳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祭祀風俗
應劭《
臘八節祭祀風俗
臘八節祭祀風俗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代改為“臘”。祭祀的物件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
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要活動,祭祀的神主要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等。
各地風俗
天津風俗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風俗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風俗
陝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鹹,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麵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裡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蔔,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風俗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 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幹、瓜幹、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風俗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麵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
青海風俗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山東風俗
在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裡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裡當差們喝的。
摺疊河南風俗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風俗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鹹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風俗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風俗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鹹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蔔、胡蘿蔔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嚐,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華人如此鍾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1]。
相關知識
天子大蜡八
蜡祭有八個方面的內容,稱為八蜡或蠟八。《禮記·郊特牲》說:“八蜡以
臘八節
臘八節祀四方。”鄭玄《注》說:“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輟,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開創了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的根本,並且始作蜡祭以告上蒼,形成了中國古代年終蜡祭的開始。蜡祭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所以,作為一國之主的歷代天子或國君,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都要作蜡祭以祀神,並且進行禱祝,稱為天子大蜡八。《禮記·郊特牲》說:“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祭百神以報嗇也。饗農,以及郵表輟、禽獸等,仁之至,義之盡也。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故迎而祭之。祭坊與水庸,事也。故祝曰:‘土反(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皮弁素服而祭之。”文中,伊耆氏即神農氏。嗇即穡,收割莊稼的意思。先嗇,始教民以稼穡者。司嗇,主管農業者。仁,不忘恩而報答之。義,有功勞必報答之。坊,堤壩。用來儲水、障水。水庸即水溝,用來引水、放水。反即返字。皮弁,用白鹿皮製為弁。素服,用素繒布製為服。八蜡之祭或稱蠟八之祭是祀八谷星。八谷星是主歲收豐儉之星。關於八谷,《本草》:“八谷”,《注》說:“黍、稷、稻、粱、禾、麻、菽、麥。”《大象賦》的《注》說:“稻、黍、大麥、小麥、大豆、小豆、粟、麻。”八谷一詞也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說:“八谷八星,在華蓋西,五車北。武密曰:主候歲八谷豐儉。一稻,二黍,三大麥,四小麥,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晉書·天文志》說:“五車五星,其西八星曰八谷,主候歲八谷豐儉。”根據以上文字,知天子大蜡八的“八”字,並不是隨便取的,而是有特定含義的。即祀八谷星神。
臘八粥起源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易經Ÿ繫辭》說:“需者,飲食之道也”,即需要的主體是飲食。《禮記Ÿ禮運》說:“孔子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即:禮俗之初是從保證飲食開始的。食物來自於農業的發展。中國農業的興起,始自於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的發明農具,樹藝五穀。《易經·繫辭》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樹藝五穀。”耒耜是農耕用具,即翻田的犁。耒是犁柄,耜是犁鏟,翻田耕種,收成五穀。所謂五穀,即:稻、黍、稷、麥、菽。《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句,趙岐《注》說:“五穀者,謂稻、黍、稷、麥、菽也。”菽是豆類的總稱。五穀收成後,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於年終十二月始作蜡祭以告上蒼,並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蜡祭的含義是慶豐收之意,禱祝則是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土地肥沃,昆蟲不作,災害不生,再來一個好收成。這就是蜡祭。蠟音乍(zhà),也音岔(chà),是中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祭祀農神的祭名,即農曆每年十二月祭農神之稱。蠟還音拉(là),與臘同音。於是,蜡祭也被稱作臘祭,臘祭是蜡祭的轉稱。
臘八粥成因
臘八粥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天子大蜡八。天子大蜡八的內容包括兩個
臘八粥
臘八粥方面,一是“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二是進行禱祝和祈求。①關於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萬者,極言其多也,並不是真的合聚一萬種物品,也不是隻限於八種蔬果。蠟八的“八”字是指祀八谷星、八農神,農業的八個方面,並不是說用八種蔬果來祭祀。索者,絞合也,蠟即索的意思。饗者,敬獻也。即將許多種蔬果穀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神靈,然後食用,叫做臘八粥。為什麼是煮熟成粥,而不是煮成乾飯呢?因為蜡祭是要禱祝,蠟八祭祀加上禱祝就是蠟八祝,也就是臘八粥。臘八粥諧音蠟八祝。那麼,蠟八祝為什麼不寫成蠟八粥而要說是臘八粥呢?即:蠟為什麼變成臘呢?因為年終十二月祭獻神靈用的蔬果穀物等全都是幹物。一年中收成的蔬果穀物等放置到年終十二月,當然全都變成幹物了,而幹物稱臘。所以,用幹物蔬果煮成的蠟八祭祀之粥,就被稱為臘八粥了。這裡的八是祀八神的意思,並不是指八種蔬果。關於幹物稱臘。幹物在天子家中歸臘人掌管。《周禮·天官·臘人》說:“臘人掌幹物。”鄭玄《注》說:“臘,小物全乾。”所以是幹物稱臘。蜡祭是用蔬果乾物煮熟成粥作祭品。所以,蜡祭又被稱作臘祭。即蜡祭也稱臘祭,蠟八也稱臘八。這裡的臘是指幹物的意思,還沒有和十二月連繫在一起。但臘祭是在十二月進行的,其含義已經和十二月靠近了。
臘日
臘祭之日是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那麼,是在農曆每年十二月的哪一天進行呢?《說文Ÿ肉部》說:“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本草綱目Ÿ水部》說:“冬至後第三戍為臘”。即:臘祭是在農曆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戍日進行的。該日稱為臘祭日,簡稱臘日。既然農曆每年的年終十二月為臘祭之月,則臘日應該都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內。《史記正義》說:“十二月,臘日也。”可是,冬至在中國的農曆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後第三個戍日臘日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有時也會落到下一年的正月裡去。這就不符合農曆每年十二月進行臘祭的規定了。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臘祭的日子固定在農曆每年十二月裡的某一天。究竟是那一天呢?既然每年天子的臘祭稱為天子大蜡八(祭祀八農神八谷星),蠟八也稱臘八。那麼,就將每年臘祭的日子臘日定為農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而被正式確定下來。《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該日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始終在十二月裡而不會改變,符合“十二月,臘日也”的規定。
臘月
用幹物祭祀神靈叫臘祭,臘祭之月叫臘月。這裡的臘字是幹物的意思,並不是月份名稱。在《說文》所說的:“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的年代,臘祭的日子有時是在年終的十二月,有時是在下一年的一月裡。即臘祭之月的臘月,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月份。有時十二月為臘月,有時下一年的一月為臘月。這裡的臘月是指臘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稱。後來將臘祭的日子定在農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於是,臘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況下,臘祭之月的臘月,就固定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了。這裡的臘月雖然是固定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但還是臘祭之月的意思,並不是月份名稱。臘音拉(là),中國古代十二月祭名,稱為臘祭。
臘月確定
天子大蜡八,中國古代天子國君每年的年終之時,都要用幹物祭祀農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作為天子的秦始皇也要在每年的年終之時,用幹物進行臘祭。臘祭是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而且是用幹物,幹物稱臘。於是,秦始皇就將臘祭之月的十二月正式定名為臘月而被確定下來。即:十二月稱臘月。這裡的臘月是月份名稱,臘祭之月的含義已不明確,幹物的意思則就更蕩然無存了。
節日詩選
臘八節
臘八節臘八節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爭相詠頌臘八節,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顧夢遊——《臘八日水草菴即事》
清水塘邊血作磷,正陽門外馬生塵。
只應水月無新恨,且喜雲山來故人。
晴臘無如今日好,閒遊同是再生身。
自傷白髮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
晉·裴秀——《大臘》
日躔星記,大呂司晨。
玄象改次,庶眾更新。
歲事告成,八臘報勤。
告成伊何,年豐物阜。
豐裎孝祀,介茲萬祜。
報勤伊何,農功是歸。
穆穆我後,務蕾蒸黎。
宣力菑畝,霑體暴肌。
飲饗清祀,四方來綏。
充仞郊甸,鱗集京師。
交錯貿遷,紛葩相追。
摻袂成幕,連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
有餚如林,有貨如山。
率土同歡,和氣來臻。
祥風協調,降祉白天。
方隅清謐,嘉祚日廷。
與民優遊,享壽萬年。
北齊·魏收——《臘節》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唐·杜甫——《臘日》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宋·陸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清·李福——《臘八粥》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
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僧民多好事,踵事增華飾。
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
今晨或饋遺,啜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
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
怯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
問爾泣何為,答之我無得。
此景望見之,令我心悽惻。
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
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戶給。
吾佛好施捨,君子貴周急。
願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
此去虛莫償,嗟嘆復何益。
安得布地金,憑杖大慈力。
倦然對是的,趾望丞民粒。
清·道光帝——《臘八粥》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清·夏仁虎——《臘八》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
-
6 # 麟開祥趾
2020年1月2日(農曆臘月初八)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節,每年臘八節華人都有喝粥祈福的習俗,臘八節喝粥祈福的傳統已沿襲千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經典縮影。臘八當天,全國多數寺廟都會熬煮福粥送與民眾,華人紛紛前往名剎古寺,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國家平安喜樂。
不難看出臘八節這天,寺廟是最熱鬧的地方,也是向信眾施粥的地方。其實臘八節是從古印度傳過來的,據傳臘八這天是佛祖的成道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這個佛也就是佛祖,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他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接受一位牧女乳糜的供養,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佛教從漢朝傳入中國,佛教寺院遵循佛教的經典教義,每年臘月初八都要予以紀念。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
也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慄、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廣施信眾。大家認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這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由此而誕生了“臘八節”。
-
7 # 一休廣祥
要說臘八節,首先就得說說什麼是臘月。
農曆的十二月一般稱為臘月,而在古代,“臘”、“蠟”、“獵”三字相通,都有祭祀的含義,祭祀對於古人來說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在一年當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大型祭祀活動中又以冬祭最為重要,人們往往會在一年當中的最後一個月將他們所獵獲的獵物用於祭祀大典。早在先秦時期的《禮記》中就有記載說蜡祭是:“歲十二月, 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意思是說在一年中的第十二個月裡,人們往往會將各種珍貴的物品用作對上天和祖先的祭祀活動,人們把舉行冬祭又稱為臘祭,所以舉行冬祭的這一個月被稱為“臘月”也就不足為奇了。而臘八節便是臘月裡在春節之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
古人雖然會在臘月舉行“臘祭”,但進行祭祀的“臘日”在一開始的時候卻並不確定,直到南北朝時期,人們才將臘日的日子固定起來,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裡便講到:“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自此農曆臘月初八便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的祭祀節日並一直傳承至今天。另外一個就是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出家以後,開始時過了六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祇吃很少的食物,到後來已是衣衫襤褸,瘦骨嶙峋。有一位牧羊女,送了一缽盂的奶粥給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喝了之後,很快恢復了健康。之後他在尼連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並施捨給百姓。“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粥由此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又稱“佛成道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信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還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民眾都認為喝了寺院的臘八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在宋朝時,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直到今天,中國仍然有很多寺院依然儲存著臘八節煮粥分施寺院周邊居民的習俗。
-
8 # 我去環遊世界帶著你
臘八是春節的序幕
臘八過後,“年”就以倒計時的腳步近了
此後,家家戶戶
都忙著做一件事——準備過年
年味兒越來越濃
辛苦工作了一年的人們
想念家鄉的溫暖
歸心似箭
臘八是臘月裡
一個較為重要的節日
這一天
人們互贈臘八粥
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甜香的臘八粥裡
氤氳著家的味道
醞釀著春節的喜樂
“吃了臘八粥,
新的一年啥都順”
諸事“粥”全
也許就是一碗粥
蘊含的美好祝福
熬製臘八粥
講究的人家從前一天晚上
就開始忙碌
洗米、泡果、剝皮、去核
從夜裡微火慢煮
一直熬到臘八清晨
鍋裡放著
大米、小米、糯米、紫米、黃豆、紅豆、綠豆、紅棗、花生、百合、桂圓……
營養豐富,味道香甜,寒冬臘月,圍爐而坐,品美食,嘮家常
帶著對新年的祈盼,生活的熱情,共享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
最美冬日,也不過如此,臘八粥雖營養豐富
但特殊人群在食用時
還需注意這幾點
小提示
1. 糖尿病患者適量食用,用燕麥、大麥來增加黏稠感,同時可適當多放些雜豆類食材。
2. 消化不良者,應少放黃豆、黑豆等豆類,如食用過多,會造成腸胃不適。
3. 肥胖人群,要少加白米,多加芸豆、紅豆等種皮相對厚一些的澱粉豆類,使粥的質地軟而不爛,具有良好的飽腹感。
喝臘八粥在中國
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尋常百姓
都會在這天做一碗臘八粥
或閤家食用共享團圓
或饋贈親朋分享喜悅
清時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
宮內有一口重4噸的古銅大鍋
直徑2米、深1.5米
專門用來熬製臘八粥
今日臘八
除了飲食臘八粥外
還有這些習俗
01
醃臘八蒜
在北方
臘月初八這天
有用醋泡蒜的習慣
叫臘八蒜
將蒜瓣浸醋
裝入小壇封嚴
等到除夕吃餃子時
再啟封
香噴噴的餃子
搭配色澤翠綠的蒜瓣
別有一番滋味
讓人忍不住
想多吃一點
02
臘八豆腐
在南方
不妨曬一份臘八豆腐
這是安徽黔縣的
民間傳統小吃之一
春節前夕的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
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
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
臘八豆腐
豆腐塊抹上鹽水
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食鹽
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
別有一番風味
03
臘八面
在陝西省渭北一帶的
澄城地區
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
每年農曆臘月初八早上
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
喝臘八粥、醃臘八蒜、
吃臘八豆腐……
你的家鄉
過臘八有什麼獨特的風俗?
你從小喝的臘八粥是什麼樣的?
過了臘八就是年
今年,記得早點回家
-
9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關於臘八節,有一段傳說,相傳古印度北部,迦比羅衛國有個淨飯王,他的兒子喬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在29歲那年,捨棄了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有一天,他來到尼連河的附近,因飢餓勞累過度而昏倒在地。一位牧女看見後,就把身邊所帶的雜糧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熬成乳糜狀的粥餵給他吃。釋迦牟尼吃了粥湯後頓覺精神振奮,就在尼連河裡洗了個澡;然後即靜坐在菩提樹下,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因他是釋迦族人,故佛教徒們就把臘八這天稱作佛道的“成道節”。從此以後,佛寺內常於“臘八”日舉行誦經,還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統作法,煮粥敬佛,據說臘八粥(後來人們稱作臘八節)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
10 # 清補涼
臘八節,中國傳統節日,俗稱“臘八” ,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這節日的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
“臘八”一詞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又稱“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在臘八節的由來傳說中,流傳最廣泛的,最被認可的一種傳說是牧女乳糜救佛祖。這一傳說被認為是臘八節由來的傳說中最為真實的一個,臘八粥也因此傳說而來。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但是釋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無所獲。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頭腦,沐浴過後卻因身體羸弱,無力爬回岸上。 這時一位牧女從旁邊經過,將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蘇耶妲,即為善生的意思,蘇耶妲給他了一碗用米、慄等熬的粥。佛祖吃後精力充沛,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悟道成佛,這一天恰巧是農曆十二月初八。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
11 # 川子時光
中國的農曆節日臘八節,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
臘八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
臘八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
12 # 晨凱sunny
臘八節,又稱臘八祭,是古代歡慶豐收、祭祀祖先神靈的大日子。
民間有諺語:"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才是年”,臘八節有喝臘八粥,做臘八蒜等習俗,同時過了這一天就要開始忙碌準備過春節了,臘八節不僅是民間春節期間的一個重要節點,同時他又是道家、佛家盛大的節日。
一、佛家
佛教把這一天叫做法寶日,是佛祖得道成佛的日子。
佛祖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捨棄王位,出家修行,每日僅食一麻一米,經過六載苦行,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為了紀念他,這一天各大寺廟都會去舉辦施粥大會。
二、道家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元五臘”的說法,這些說法與道家有密不可分的淵緣,
正月初一(春節)是天臘
五月初五(端午節)名地臘
七月初七(乞巧節)是道德臘
十月初一(寒衣節)是民歲臘
臘月初八(臘八節)是王侯臘
臘月初八這天五帝校定生人處所、受祿分野、降注三萬六千神氣。臘八節可沐浴、祈福、安定百神、祭祀祖先,此日不宜聚會飲樂。
綜上臘八節不僅是民間的大日子,也是佛道兩家重大節日。
-
13 # 豐華求實
臘八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話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進入臘月,年味就越來越濃了,注重傳統的華人更是覺得喝下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才是對這一年完美的收尾!現在每逢臘八這天,不少寺院、單位都做臘八粥,分發給黎明百姓,變成了一個濃濃的公益節日,溫暖世人!
關於臘八節的來歷,可以說眾說紛紜。對佛教來說,臘八是個盛大節日。相傳釋伽牟尼修行六年毫無所獲,思慮過度,餓暈在菩提樹下。一個牡羊女路過看到,用雜糧和野果配泉水煮成一碗粥給他吃。釋伽牟尼吃完後氣力恢復,繼續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後終於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故臘八節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等。
-
14 # 珍品美玉
臘八節
臘八節,中國傳統節日,俗稱“臘八” ,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這節日的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臘八”一詞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又稱“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先秦時期中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的臘祭的習俗,節期在臘月,具體日期並不固定,該臘祭習俗被後人視作“臘八節”的來源之一。據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郊特牲》輯錄,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
先秦時期,中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之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臘祭的物件,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不過在這天並不喝臘八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製而成的粥。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於佛教。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
自從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也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慄、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大家認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 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
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此後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並延續至今。
臘八這天中國一些地方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穀類,黃豆、紅豆、綠豆、芸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乾、白果等乾果。
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裡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各地臘八粥:
陝西:臘八粥熬好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肅: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北京: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黑龍江:在哈爾濱,除了臘八粥,還有吃“臘八蒜”的。民間上把在臘月初八這天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河南: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多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山東:山東“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裡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
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淨淨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臘八蒜
中國北方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於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傳統小吃,是臘八節的節日食俗。臘八蒜材料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在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在製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並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後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乾,即成臘八豆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味鹹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薑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餚。
臘八面,即臘八節的節令食品。傳統麵食,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在陝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
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主)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麵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麵。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後將蔥花油潑入鍋中。
-
15 # 書友小驛
關於臘八節的來歷,流傳最廣的便是起源於佛祖釋迦牟尼。據說,釋迦牟尼出家以後,遊歷天竺各地,希望學習前人的方法,找到得到解脫的途徑。當時的天竺最盛行的就是苦修,希望透過對肉體的磨礪,達到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一開始也是學著前人苦修,餓得骨瘦如柴。然而這種方法,除了讓自己身心都收到巨大折磨意外,對於修行成道卻沒有太大用處。有一天,苦修六年的釋迦牟尼已經是奄奄一息,這時一位牧牛女獻上乳糜。釋迦牟尼吃下以後恢復精神,決定不再苦修。於是釋迦牟尼結束苦修,不再單純折磨肉體,在菩提樹下悟道,終於在十二月八號這天大徹大悟,得道成佛。後來為紀念佛祖在這天成佛,熬粥紀念,這就是臘八節喝臘八粥的來歷。
-
16 # 且聽楓吟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修行多年仍一無所獲,一天他跳到河中清醒頭腦,沐浴過後卻再也無力爬回岸上。這時一位叫做蘇耶妲的女性從旁邊經過,將他拉上了岸。蘇耶妲還給了他一碗用米、慄等熬成的粥,佛祖吃後精力充沛,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這一天恰巧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從此,佛門弟子將十二月初八這一天稱為“佛成道節”,在這一天,寺廟會向世人佈施稀粥。受此影響,民間也逐漸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
“臘八”的到來標誌著春節的開始,民間有俗語道: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便說明了臘八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位置。
-
17 # SantoWang
在古代中國,“臘”是重要的祭祀活動。漢朝的蔡邕在《獨斷》中說:“臘者,歲終大祭。”秦漢臘用戌日。《說文‧肉部》:“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周家臺秦簡《秦二世元年視日》木牘:“以十二月戊戌嘉平,月不盡四日。”
在古代經典《禮記》中,有“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意思就是:臘月是辭舊迎新的日子,舉行盛大的慶典是為了向祖先回報一年的收穫;因為臘祭在十二月(丑月)舉行,這樣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之際的農曆十二月稱“臘月”。
周禮中的蜡祭的物件有八:先嗇、司嗇、農、郵表、虎(貓)、坊、水庸、昆蟲。前三者,一般認為是農神或者發展了農業而有功的先民;郵表、坊、水庸代表農業基礎設施;老虎捕食野豬,貓捕食老鼠,昆蟲是希望他們不要成災。由多種雜糧混合熬製的臘八粥,就是這種農業祭的傳承。水庸祭祀演變為各地的城隍文化。
祭祀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避邪逐疫,而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仍有留存。至於“臘”的意思,有不同的說法:
“臘”指“合”,臘祭即合祭諸神;
“臘”指“獵”,獵禽獸作祭祀祖先之用。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大約在蕭梁時期,中國佛教將此定為紀念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乾柴運到雍和宮。
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各種乾果等,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裡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菸嫋嫋、鼓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唸經,隨後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後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
現在流傳的民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過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宰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的餃子年年有。
-
18 # 房傾松74537416
臘八節起源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中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中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節食俗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關於臘八節的民間小故事一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大小夥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孃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遊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孃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漢梳著滿頭白髮,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裡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託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裡糧缸米、櫃裡棉花箱裡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裡顆粒無收,家裡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蜷縮在涼炕蓆上“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著。突然發現炕縫裡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裡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裡。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乾菜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颳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關於臘八節的民間小故事二
從前,有一家人家,三口人過日子——一個老頭、一個老太婆、一個兒子。
老頭和老太婆,一年到頭總是勤勤懇懇地過日子:公雞一打鳴,老頭就起來下地,老太婆就起來點火做飯;老頭耪五更地回來,老太婆已把飯做好,屋裡院外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吃完飯,老頭抽袋煙又下地了,老太婆就搬過紡車,嗡嗡地紡線。就這樣,他家年年打得糧食大囤溜,小囤滿,有吃有穿,日子過得美美的。鄰人們哪個不誇呀,哪個不學呀!
兒子呢,才十多歲。爹讓他學耪地,他不去幹;媽讓他學管家,他不聽。他淨貪玩。他爹媽想,嗨,還小呢,也許長大了,一懂得過日子的道理就好了。誰知兒子長成了大小夥子,倒是不貪玩了,那個饞勁頭可大啦!爹媽說勸,他當耳邊風;鄰人們說他沒出息,他裝聾。他想的好:有爹媽幹著呢,我不幹也行;誰讓我攤上個好的“父母運”呢?
老頭和老太婆漸漸地老了。
一天,老頭得了重病,治也治不好,眼看就要死去。臨死時候,老頭把兒子叫到跟前,囑咐他說:
“孩子,你總要記住哇——‘誰家地上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你要再像從前那樣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頭說完了就死了。
兒子沒把爹的話記在心裡,老頭死後,他當家,仗著爹留下的房子,地,還有一囤糧食,就天天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越來越放蕩了。不久,他娶了個媳婦。媳婦跟男人一路人。鄰人們都罵他們是“花啦虎”,老太婆氣病了。
一天,老太婆倒在炕上,看看也要死去。兒子不聽話,就囑咐囑咐媳婦吧。老太婆把兒媳婦叫到跟前,痛心地說:“孩子,你總要記住呀——‘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你要跟你男人那樣學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太婆說完也死了。
媳婦沒有把婆婆的話記在心裡,她和男人更放蕩啦!每天日頭不曬屁股不起炕,地裡長遍了野草不耪一鋤;天天只顧吃呀花呀。父母留下糧食吃光了,賣地;賣地的糧食快吃完了,不礙——還能賣房子呢。他們就這樣迷迷糊糊地過下去。鄰人們都不搭理他們了!冬天到了。
寒風呼呼地嚎,大雪嘩嘩地飄。冰天雪地,冷得連只野鳥也看不見呀。父母留下的三間房子,也不收拾也不抹泥,早就露天了,風吹雨打日頭曬,檁都朽了,就是賣,誰買這樣的房子呢?常說的話——“臘七臘八,到處凍個大疙瘩”。臘月初頭這幾天,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啊!
這兩口子,擠在牆旮旯裡,凍得哆哆嗦嗦直打顫,餓得耷拉著腦袋眼發花。到臘月初八這天,他倆再也忍不住了,直直懶腰,把囤拆了。抖抖囤底,弄把糧食,敲敲囤邊,又弄把雜糧;把囤簍當柴,把糧食下鍋,熬了半鍋雜糧粥喝了。心裡一暖和,兩人這才猛地想起爹媽的話。可是晚啦——喝口稀粥頂什麼呀!兩人連凍帶餓死在旮旯裡了。
這件事一個傳十,十個傳百——大夥都知道了。後來人們每到舊曆臘月初八這天,就有這個風俗:家家五更天起來,把許多雜糧放在一起熬一鍋雜糧粥,這就叫“臘八粥”。在吃“臘八粥”的時候,老人們總愛對晚輩講這個故事,講完了就說:
“那對饞懶的夫妻,不聽勸不服說,光憑攤上了好的‘父母運’,怎麼樣?吃光淘淨到末了鬧頓這樣的雜糧粥喝,還是沒誤了凍死呵!”接著,老人們便唸叨起老頭和老婆臨死時說的話: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誰家土地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
關於臘八節的民間小故事三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鹹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鹹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矇矇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餵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願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裡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裡麵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辦法罷了。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
19 # 鬼谷書生
我主頁有關於臘八的具體講解,可以去看看。一共有四個說法,如下
一、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奶與穀物共煮而成)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所以說臘八節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臘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
二、傳說臘八節來自上古文化傳說故事“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三、明請文化中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傳說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四、兩宋文化中傳說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五、先秦文化中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此紀念。
五、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
20 # 羊大大羊羊羊
臘八節,中國傳統節日,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這節日的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臘八”一詞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又稱“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製而成的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有“過了臘八便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每到臘八節,一些地區忙著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
回覆列表
農曆臘月初八為臘八節 一、臘月的來歷 要說臘八節,首先就得說說什麼是臘月。 農曆的十二月一般稱為臘月。
而在古代,“臘”、“蠟”、“獵”三字相通,都有祭祀的含義,祭祀對於古人來說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在一年當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大型祭祀活動中又以冬祭最為重要,人們往往會在一年當中的最後一個月將他們所獵獲的獵物用於祭祀大典。早在先秦時期的《禮記》中就有記載說蜡祭是:“歲十二月, 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意思是說在一年中的第十二個月裡,人們往往會將各種珍貴的物品用作對上天和祖先的祭祀活動,人們把舉行冬祭又稱為臘祭,所以舉行冬祭的這一個月被稱為“臘月”也就不足為奇了。而臘八節便是臘月裡在春節之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
二、臘八節與臘八粥
古人雖然會在臘月舉行“臘祭”,但進行祭祀的“臘日”在一開始的時候卻並不確定,直到南北朝時期,人們才將臘日的日子固定起來,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裡便講到:“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自此農曆臘月初八便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的祭祀節日並一直傳承至今天。
隨著傳播的範圍的不斷擴充套件,除了寺廟會煮臘八粥之外,皇室和民間也逐漸盛行在臘八這一天煮臘八粥以過節。臘八粥的寓意十分繁多,在民間,人們喝臘八粥會在粥裡放“棗”和“栗子”,寓意是“早立子”,表達了他們對家族繁衍興盛的期望。而民間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說法,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暖暖的臘八粥,會給身心帶來極大的舒適感。
因此臘八粥又被稱為“福壽粥”、“佛粥”等。而就臘八粥的食物原料來看,宋代周密曾說臘八粥由胡桃、松子、乳蕈、梅、慄等做的粥為臘八粥,但這還不算詳細,在《燕京歲時記》中說臘八粥是由黃米、白米、紅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仁豆、去皮棗泥、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等食物原材料煮成,味道香甜而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