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劇大百科
-
2 # 安小寶影視
我認為是司馬懿
司馬懿是出生在亂世時期,也就是說在很混亂的三國時期。他年輕的時候就很有謀略了,這可能就是基因好了,同時還結識了當時一位很有名望的隱士胡昭,他們倆關係非常的好,這可能就是同類人互相吸引,他們好到一種什麼程度?可以說沒有胡昭或許就沒有了後來的司馬懿,也沒有什麼西晉王朝了,這要從另外一個名周生說起,司馬懿在少年時期因為與周生結怨,然後周生就想要找人去幹掉司馬懿,胡昭聽說後趕緊去找周生,請求周生,一個大男人在周生面前哭得毫無男子氣概,最後周生就放過了司馬懿。司馬懿真是好運,能有這樣一個對他真心實意的好友,完全不顧自己還是一個名士的身份去求別人。認為沒有胡昭也就沒有後來功成名就的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他的學識和謀略聲名遠播,被當時的曹操知道了,他就想把司馬懿納入他的陣營之下,但是當時司馬懿因為自己的出身高貴同理他也就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因為曹操的爺爺是一個太監,司馬懿認為在這樣身份的人手下做事沒有面子,所以他就拒絕了曹操,還讓小編感覺這個司馬懿古靈精怪,他為了拒絕司馬懿想出的理由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司馬懿他就說,唉,我得了這個風痺症,不能為您服務了,然後他還裝作他得了風痺症那樣一動不動的躺在床上,而曹操你們知道他本身就是疑心病很嚴重的政治家,這可是一代梟雄,司馬懿的話並不相信,但是當時曹操的勢力還不能隻手遮天,所以只能就罷。
曹操他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畢竟來日方長,然後大概6、7年之後曹操當了丞相,他就有實力去命令司馬懿了,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曹操猜測司馬懿又會像以前那樣找風痺症的藉口,於是他就給使者說,如果司馬懿還像之前那樣的話,不用管他,直接把他綁來就行了。這話就傳到了司馬懿的耳中,只能心中憋悶著不情不願的成為了曹操的手下。就讓他與當時的太子一起相處,想讓太子耳濡目染變成像司馬懿那樣聰明的人,小編這樣猜測。然後當時曹洪就認為自己的知識不淵博,他就想讓司馬懿來教導他,但是司馬懿他這個人有傲氣,連幫曹操都是不情願,曹洪就更不肯了。於是司馬懿又開始打馬虎眼,他就拄著柺杖說我不方便什麼的,曹洪就不高興了,就去給曹操打小報告。所以曹操召見司馬懿,司馬懿馬上就活蹦亂跳,連柺杖也不用了,曹操多麼精明的一個人,於是從那之後就認為司馬懿不是一個忠臣,一直提防著他。
很有心眼的司馬懿察覺到了,他就開始做一些小動作來讓曹操重新去信任他。之後曹操在死之前把司馬懿留給了曹丕以此來輔佐他,小編很有疑問,因為曹操他明明知道司馬懿不安好心,為何還敢讓他去輔佐新皇,是不是因為司馬懿的能力很強,總之小編認為曹操就是與虎謀皮。而且司馬懿這個人還是活的蠻長的,為什麼呢?因為曹丕死後,曹丕又讓司馬懿去輔佐曹丕的兒子曹叡,曹叡也很重用司馬懿。結果呢,這位明帝也死了,司馬懿還沒死,於是又把他兒子曹芳託給司馬懿和另外一個大臣。一時間司馬懿的權力達到了一種很高的地步,就差當皇帝了,可能曹芳也意識到這個現象,就想要架空司馬懿,司馬懿可是吃過的米比曹芳吃過的鹽還多,直接造反了,由司馬炎結束了三國時期。
-
3 # 快樂照天
三國演義中雄才大略第一人當屬曹操。做一個很簡單的對比你就知道為什麼了,比較東漢滅亡後的三國時期和唐朝滅亡後的五代時期,東漢末年正是有了曹操這個大英雄的出現才使黃河流域的廣大民眾免受更大的災難;而唐末五代時期正是沒有曹操式的大英雄,連史書上也說廣大民眾在五代暴君的暴政下呻吟 不管是從<三國演義>還是歷史看,他都稱得上是英雄. 能用人,能出謀,能治國,甚至能吟詩作賦,這是何人能比的啊! 你之所以覺得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奸詐,陰險,是因為作者的階級侷限,作者有著極強的王權思想,故而把劉備描寫得似乎真該做皇帝.孫行者說得好: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你漢獻帝不行,我有本事,自當為天下百姓做皇帝!曹操的雄才大略是非劉備,孫權之輩能比的. 曹操是英雄,有才華,有統治力,古代中國北方一直受遊牧民族的騷擾和侵襲,但在曹操時期,北方中國人更加好戰,遊牧民族不敢來襲,曹操穩定住了北方,諸葛亮派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就是為了避免北方大亂,不讓匈奴人得到中原,可見曹操的能力.而在一千年後,中國被侵略者契丹,女真,蒙古統一,可謂恥辱.曹操敢於在紛亂的東漢末挺身,欲使鬆散的中原重回統一,東漢末皇族和政府極為腐敗,曹操的出現能使中華民族重回強大.當然誰強誰就有資格,只有強者才能登上歷史的舞臺,我們有誤區認為統治天下的只有皇族,我們實際上需要的是強大,有能力的統治者,他能讓我們不受欺負.此外,曹操還很有個性,中華民族很固執,但的確缺乏個性,曹操值得肯定.後人對曹操的評價不準確,後人建立的王朝當然可以對之前的歷史肆意更改。其實曹操從歷史貢獻來講,還是第一雄才大略之君主。
-
4 # 王小白OoO
我認為三國演義最具雄才的是曹操,據史書記載:建安初年,劉備曾投靠曹操,因其深得人心而頗受曹操敬重。曹操的謀士們認為此人往後將成為曹操的大敵,建議將其殺掉。曹操認為“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因而未允。不久,漢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拜他為將軍,封他為侯,劉備的名聲更大。曹操的謀士們便再次建議除掉劉備,曹操仍然不允。後來,劉備借出兵作戰之機,離開曹營,另樹一幟,終於成為曹操的大敵。
後來,曹操又偶遇與劉備失散的關羽,英雄相惜,曹操更是禮遇有加甚為敬重。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便派人詢問,關羽回答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將軍之恩,誓以同生死、共患難。我只有立功報答曹公後離去。”果不其然,關羽為曹操殺了袁紹手下的名將顏良後,謝絕了賞賜,拜書告辭。謀士們對曹操說:“與其放虎歸山,不如追而殺之,以絕後患。”曹操說:“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為效之。”不但不下追殺令,反而親率左右數十人,騎馬追上關羽,給關羽送行。
曹操不殺劉備,禮送關羽這一經典的歷史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曹操的雄才大略。 在群雄逐鹿的時代,曹操深知“得人者興,失人者崩”的為政之道。一方面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另一方面他廣羅天下人才,為我所用,一張一弛可謂誠招天下。
古人云:哀莫大於心死。曹操不願“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真不愧為三國的首推英雄!
-
5 # 娛樂生活新聞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
6 # 趙少儼
時讀三國,只知追隨故事情節,不懂得分析歷史形勢及人物特徵。那時覺得,在魏蜀吳三足鼎立的三位領袖級人物中,劉備是最沒有才能的 。如果沒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一干人傑忠貞不二的生死相隨,劉備憑什麼能建立蜀漢政權?還有就是:在《三國演義》裡,劉備哭了N次,暫且不說他出於何種動機和目的變著花樣不停的哭。單單一個大男人,動不動就哭鼻子抹眼淚這一點,就讓人覺得寒磣!同時也記住了一句俗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年長時翻閱史書,知道演義與史實有很大出入,這才知曉看似懦弱的劉備,實則是個雄才大略的卓越政治家。
在天下大亂、英雄輩出、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劉備的出道並沒有任何優勢。雖然他自稱是西漢中山靖王之後,可他這個所謂的皇親國戚,實際上連皇室特權的丁點邊都沒沾到,更別說享受啦。
劉備少年喪父,家境清貧,甚至連餬口都成問題,孤兒寡母靠織蓆販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那是相當艱辛。也就是說,與袁氏兄弟、孫氏集團及權傾朝野的曹操等一幫有基業、有人脈的權貴相比,皇親寒門的劉備出來闖蕩天下,一開始便輸在了起跑線上,他簡直就是個“一窮二白”的窮光蛋。 可就是這樣一位無任何資源和資本的草根,在群魔亂舞、群雄角逐的亂世,能夠憑藉自身的才智脫穎而出,馳騁疆場,割據一方,成就一番霸業,著實不易。
劉備的成功,有諸多因素,有機遇、有智謀、更有識人用人馭人的管理才能及優秀的人格品行。
一 先說說機遇窮小子劉備出道時自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室宗親。實際上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屬於劉勝後代的哪一個支系?因為劉備與劉勝相距三百餘年,到了劉備這一代,距離劉勝的皇室血脈已是十幾代的時空。史料記載劉勝喜好酒色,據說生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劉備究竟屬於劉勝哪個兒子之後?史料並無詳細記載。
漢獻帝劉協被曹操挾持,是個有名無權的傀儡皇帝,心中很是鬱悶,他想擺脫曹操的控制,擁有真正的皇權。可曹操的勢力如日中天,無人能與之抗衡,劉協只能囿於皇宮、哀嘆度日。劉備的出現,無疑讓漢獻帝看到了一線希望、一絲曙光。雖然當時的劉備一無地盤,二無規模相當的軍隊,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但劉備顯露出的才能與品格已非庸常之輩。且同是劉姓,又是宗親,漢獻帝期望劉備能助自己一臂之力,誅曹扶漢。於是,漢獻帝便認下了這位來路不甚明瞭的“皇叔”。
這樣一來,劉備“劉皇叔”的身份便合法化了。在當時的文化認同中,劉姓是國姓,自從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西漢東漢已延續四百多年,天下人都公認這江山是人家老劉家的,你曹操篡權,那就是奸佞,大逆不道。劉備以“帝王之胄”的身份,高舉著“匡扶漢室”的大旗,集結天下英雄抗曹,不但出師有名,而且具有強大的號召力。 試想,如果漢獻帝所處的不是亂世,而是像“文景之治”那樣的盛世,想必劉備連見到皇帝的機會都很難有,更別說敘家譜認宗親了。即便見面,想必皇帝也不會輕易認下這個織蓆販履的民間“皇叔”。如果沒有劉皇叔的身份做招牌,那劉備的號召力就會大打折扣,天知道他還要折騰幾年才能建立蜀漢政權。
還有,曹操本來是有機會除掉劉備的。在劉備投奔曹操時,曹操的謀士程昱就對曹操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曹操當時因擔心“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因而放過劉備。後來曹操意識到劉備是自己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他想除掉劉備,但沒有成功。
二 劉備三顧茅廬,邀來諸葛亮加盟。這一舉措,可以說是他實施人才戰略計劃最完勝的一步,也是他職業生涯的一次轉機。諸葛亮未出茅廬便預知天下三分,確是奇才。
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奠定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接下來,曹操的計劃是揮師南下,蕩平東吳,吞併荊州,一統天下。面對曹操的強勢進攻,劉備已無立錐之地。這時,諸葛亮出山了,孔明遊說東吳聯合抗曹。雖然此時的劉備仍沒有資本和籌碼與東吳談判做交易,但諸葛亮利用他出色的外交才能,給孫權畫出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願景。孫劉聯合抗擊曹操;“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孫權迫於當時的形勢,覺得聯劉抗曹雖是一步險棋,但也不失精妙之算。若成功,不但可以保全東吳之安穩,還可開疆拓土,擴大地盤。孫權權衡利弊決定一搏。於是,孫劉聯盟,憑藉天時地利人和,赤壁之戰大獲全勝。 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也是劉備人生的又一個轉機。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又用半個江夏換孫權手上荊州南郡的屬地,即史書上所說的劉備向孫權借荊州。這樣,劉備以荊州為根據地,不斷壯大實力和聲望,先是謀取益州,進而據有漢中,最後確立蜀地,建立蜀漢政權。
早在曹操平定荊州時,曹操曾問當時來荊州避難的名士裴潛:“從前你和劉備都在荊州,你認為劉備的才略如何?”裴潛說:“如果讓他盤踞中原,只能生亂而不能治亂;如果讓他乘機守住險要之地,足以成為一方之主。”
事實證明裴潛的分析判斷完全正確。劉備的老家在河北涿州,後來卻在成都稱帝。在地理位置上,四川是天險之地。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盤踞險要之地,劉備開始籌劃經營自己的帝業。
三 在三足鼎立的三支勁旅中,劉備是最弱小的一支。打仗敗多勝少,整天被追殺的到處亂跑,丟妻棄子。在蜀漢政權建立之前,劉備的人生之路可以說是朝不保夕、顛沛流離,就算是過上一段安穩的日子,那也是投奔依附別人。他先後投奔過公孫瓚、袁紹、曹操,依附過劉表。奇怪的是,每到一處,大家都待他為上賓。後來,他身邊聚攏的英才越來越多,文有諸葛亮、法正、龐統,武有“五虎上將”。他們個個都是人中翹楚,卻甘願追隨劉備打天下守江山。這麼多豪傑願意接納劉備,這麼多英才都心甘情願聚集在其身邊,且肝腦塗地至死不渝。這與劉備為人處世的品性密不可分。
史書記載:劉備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三國志》評價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 由此可見:劉備性格溫和穩健,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且為人寬厚、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做事有恆心、有毅力,抗打擊力強,折而不饒……這些性格和品行上的特質,造就了他事業的成功。
劉備奉行“以人之本”的治世理念。長坂坡戰敗,劉備逃亡,後有十萬百姓緊隨。如此眾多人馬,逃亡的速度很慢,弄不好很快會被曹操的軍隊趕上追殺,有人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但劉備卻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可見劉備很愛民,也很會籠絡民心。劉備打了敗仗很快便會設法逃走,因為在他看來:勝敗乃兵家常事,今天敗了,明天就可能轉機取勝,但前提是一定要有人在,深得人心。否則,就沒有希望了。所以他吃了敗仗就去投奔別人,以保全實力,待機再舉。
劉備在知人善任方面也有過人之處。他信任諸葛亮、重用黃忠、提拔魏延……都顯示了他不同常人的洞析力。劉備臨終前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然諸葛亮不以為然,委馬謖以重任,讓他去守街亭,結果街亭失了,導致諸葛亮前功盡棄,一敗塗地。
劉備強調“德治”、“仁政”。臨終時仍不忘留下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是這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鑄成了劉備一生為人賢德的好名聲好人緣。
劉備重感情講信義,他依附劉表七年,劉表待他不薄,他對此心存感激。史載:劉表臨終時曾將荊州託付劉備,劉備不接受,其理由是:“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劉表亡故,其子劉琮繼位後即降曹操,劉備處境十分危急,諸葛亮勸劉備攻劉琮、得荊州,劉備說:“吾不忍也。”劉備強調“不忍”,主要是講信義。誠如劉備所說:“背信自濟,吾所不為。”儘管荊州對劉備來說很重要,但他決不背信棄義圖謀取之。
桃園三結義留下千古佳話。劉關張三人均踐行了盟約,將手足情義進行到底。情義成全了劉備,卻也為蜀漢政權的滅亡埋下了隱患。關羽遇害後,劉備傷痛欲絕,他一方面想為關羽報仇,另一方面也不甘荊州易主。於是,情感替代了理智,因個人情義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固執己見,不聽忠告,一意孤行,大舉伐吳,最終導致吳蜀反目、聯盟破裂,蜀漢慘敗,自己憂憤而死。
三足鼎立的平衡格局被打破,為三國歸晉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
7 # 閃閃發光穿搭
劉備。
一、劉備為人:織蓆販履出生,身份卑微,然弘毅寬厚,以寬仁得眾,使關羽張飛誓死追隨,知人待士,三顧茅廬,得諸葛以三分天下。
二、劉備性格:百折不撓,完全是打不死的小強,東奔西走恨無家,兵微將寡做褒旅。劉備多次被打得妻離子散,但是最終都是堅強挺過來並東山再起,作為一個創業者他具有非常強悍的心理素質。
三、劉備堅強的革命信仰:他始終堅定支援漢室,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誰毒害朝廷他就反對誰,並與之鬥爭
四、劉備的智慧:他作為一出生就屬於逆風局的人,懂的萎縮發育,慢慢積累力量,到處跑到處換地方發育,終成帝業
-
8 # 小蘭愛攝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關羽、趙雲、姜維……等等,都可以稱得上是英雄。縱觀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為複雜,並且能夠集政治家、軍事家於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 《三國演義》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忠義,表現出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將曹操刻畫成為一個殘暴不仁、玩弄權術、奸詐狡猾的“亂世之奸雄”。作者羅貫中透過汝南許劭、南陽何顒之口,對曹操的一生作了總的定性。儘管如此,他們也不能不承認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聶紺弩先生的話說,“曹操是實幹家”、“大軍事家”、“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於所謂‘炎劉’實有大功”;“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廣,腦子複雜,非封建史家、世俗說話人及一般聽眾所能理解”。 近年來,隨著《三國演義》、《曹操與楊修》、《曹操與蔡文姬》等影視劇的播出,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較大的“三國熱”。這些影視作品和隨之產生的影評、劇評,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研究,多受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的影響,重在突出其欺君罔上、竊國謀逆、玩弄權術、殘暴不仁、虛假偽善、奸詐狡猾的“亂世奸雄”這一負面,而忽略了他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這一正面。 為此,筆者在反覆閱讀《三國演義》原著,並結合晉代陳壽所撰的《三國志》和部分學者對《三國演義》中曹操的評述後認為:“亂世奸雄”曹操,性格最為複雜;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一生功大於過;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下面,筆者就從曹操性格的多元化、前後兩期曹操的對比和一生的是非功過、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三個方面,對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這一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研究,以拋磚引玉、求教於名家指點。 一.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為複雜的,很難用一句話兩句話給他作結論。“奸詐”,可以說是曹操比較突出的性格特徵,但正如“多愁善感”說明不了林黛玉一樣,“奸詐”也遠遠不能把曹操這一形象的豐厚意蘊囊括無餘。 曹操形象複雜性格的出現,是羅貫中有意識的藝術追求。法國文學家雨果說,一個優秀的作家應該有“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觀察一切事物的那種至高無上的才能”。羅貫中正是這樣一位作家。他在保持曹操形象的“定性”的同時,寫出了其情感的豐富性和性格內在的複雜性,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從而使該形象獲得了真實性、審美性和永久的藝術魅力。 1、鮮明獨特、反差巨大的性格。 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僅鮮明獨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開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許劭之口規定了這一人物的“主導情感”:“亂世之奸雄”。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動的具體描寫賦予這一概念以豐滿可感的血肉。曹操替父復仇進攻徐州時,傳令三軍“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瘋狂,濫殺無辜,顯得特別殘暴不仁,但當他在行軍途中目睹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時,卻又動了真情實感;“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對淮南袁術、河北袁紹、荊州劉表、江東孫策、益州劉璋等群雄的評價入木三分,表現出敏銳的目光和過人的膽識,但卻對劉備後園種菜、聞雷失箸的韜光養晦之計毫無察覺,又顯得十分愚頓;曹操一方面極力蒐羅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另一方面卻又嫉妒人才,斬殺聰明過人的楊修;在曹氏集團成長壯大的過程中,曹操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充分展示了自己樂觀向上的精神,但“夢中殺近侍”又顯露出內心的狐疑和空虛;曹操有時廣開言路,從諫如流,甚至打了勝仗還要獎賞事前勸阻之人,有時則剛愎自用、無比驕橫,故有濮陽之狼狽,赤壁之敗績;“焚書不問”、“赦免張遼”、“義釋關羽”,曹操的寬宏大度令人歎為觀止,而荀彧、荀攸這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智謀之士稍有冒犯,便翻臉不認人,其氣量之狹窄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人物就是這樣在時空的變遷中,展現著自己的豐富側面。這些乍看起來互不見容的側面融為一體,形成了曹操多姿多彩的性格世界。 作者在寫出曹操諸多性格鮮明而巨大的反差的同時,還提供了形成這些反差的真實可信的內在依據。曹操生逢亂世,置身於你死我活的政治舞臺上,較之常人其社會關係更加特殊;曹操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權勢欲,有志於“削平天下”,其生存意志比常人更加強烈;曹操的文韜武略,不僅芸芸眾生難望項背,而且當時的群雄即使是劉備、孫權也無法相提並論,不得不曲居其下讓他三分。凡此種種,決定了曹操這個人物既可以建樹重大的德行,也可以製造重大的罪惡,他的性格內部的衝突更加尖銳而多樣,諸多性格之間的辯證內容更加豐富而突出。羅貫中對曹操性格諸元素相反相成的表現,符合生活與人物性格的邏輯,體現著藝術的辯證法。 2、複雜多變、正反交叉的性格。 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為複雜多變的。以“赦免張遼”這一情節為例,曹操初欲手刃張遼,暴露出易於衝動和氣量狹窄。但聽了劉備、關羽的勸諫,又馬上一改前態,擲劍而笑,並“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顯現出驚人的反應控制能力和過人的度量。他愛惜張遼之才是真誠的,但說什麼“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就顯得十分虛偽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掩飾自己有失風範的醜態,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抵消劉備、關羽救保張遼的影響。曹操從拔劍到擲劍、從惱羞成怒到笑臉相迎,張遼由階下囚到座上客,是在轉瞬之間完成的,反映了即使是在一件小事上,曹操的性格元素也是表現得異常活躍和豐富的。 曹操的性格之中,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是正反交叉的。曹操攻破下邳,首先想到的是先差人進城安民,穩定民心;擊敗袁紹之後,深感河北百姓之苦,盡免其當年賦稅。這些舉措,不能全以“虛偽”視之,作為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與一味殺伐的董卓不同,深知以民為本的道理。但攻冀州時,號令三軍不得騷擾百姓,如有殺人雞犬者,如殺人之罪,“於是軍民震服,曹操亦心中暗喜”,則又見出他愛民的偽善。曹操性格中的“豁達樂觀”,大多表現為胸襟開闊、積極進取、不計前嫌,但赤壁之戰中幾十萬軍隊頃刻間“灰飛煙滅”,不得不率領殘兵敗將落荒而逃,此刻他反而三次大笑,這時的樂觀就是一種強打精神、可笑可憐的自我解嘲了。 再如曹操的“奸詐”,並不是那種雞鳴狗盜式的小聰明、小伎倆,而是包含著很高的智慧,所以有時並不覺得可憎可鄙,而是顯得很機智、巧妙,讓人雖不能心悅但卻能誠服。就連魯迅也說,羅貫中“要寫曹操的奸,結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以“望梅止渴”為例,說他奸詐、愚弄將士也可,因為梅林畢竟是虛造的幻影;說他機智、愛護將士也可,因為在行軍途中將士缺水口渴的情況下,他巧妙地利用條件反射的原理,達到了將士“不渴”的目的,奸詐中有機智,愚弄中有愛護。其餘事例,如“裝病讒叔”、“刺卓獻刀”、“借頭穩軍心”、“割發權代首”、“跣足迎許攸”等,也是如此。既有奸詐狡猾、虛假偽善的一面,也有機智勇敢、以身作則、求賢若渴的一面。 二.前後兩期曹操的對比和一生的是非功過。 出於正統的需要,在羅貫中的筆下,在後世許多學者的文裡,在文學藝術之中,在舞臺藝術之中,曹操總是得不到半點“好處”,人們對他總是貶多於褒,將他塑造成為花臉式的“大奸臣”。只有現當代大文豪郭沫若等少數學者,敢於站出來為他“叫屈”,替他“平反”。 縱觀《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活動,以赤壁之戰為界,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曹操與後期的曹操比較,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曹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總的說來,功是大於過的。 1、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 前期的曹操雖已開始“挾天子”,但目的卻在“令諸侯”。他此時面臨的主要是與中原各個軍閥的矛盾,所致力的是壯大實力、削平群雄、統一北方。作者在表現曹氏集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創業過程中,重在表現曹操的“雄”、“智”和“可愛”。後期的曹操主要處理的是與蜀、吳的矛盾,尤其與以恢復漢室相號召的劉備集團的矛盾更為突出,其最終目的是“掃清四海”,統一天下,取劉漢而代之。此時作者重在表現曹操的“奸”、“愚”和“可恨”。曹操的形象是流動變化的,大致說來,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 作者羅貫中在表現曹操的奸與雄、智與愚、可愛與可恨時,並不是截然分明、純粹平行的,而是交叉混雜、互相包容的。奸是雄者之奸,雄是奸者之雄;愚是智者之愚,智是愚者之智;恨是愛者之恨,愛是恨者之愛。例如曹操大宴銅雀臺時,臣下有勸進之意,他當即宣稱:“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又復何望哉?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見孤權重,妄相忖度,疑孤有異心,此大謬也。孤常念孔子稱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這些話,當然不無自我開脫、自我粉飾的成分,但他畢竟沒有稱帝,卻是不爭的事實。宋賢評曹操詩云:“雖秉權衡欺幼主,尚存禮義效周文”,對曹操的評價比較恰如其分。這也是曹操“藏奸”的地方。 2、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統一北方。 曹操的發績,是從鎮壓黃巾起義開始的。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透過招兵買馬、誘降義軍、招降敵將、招降敵兵等手段,網羅了許多人才,擴充了軍事實力。先是高舉“忠義”大旗,矯詔聚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然後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逐步削平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 (2)為三國鼎立、三國歸晉奠定了基礎。 曹操統一北方以後,為了解決軍糧缺乏的問題,在北方分兵屯田,興修水利,對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賢,重視人才,敢於打破世族門第的觀念,羅致了許多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他還對那些稱霸一方的地方豪強加以抑制,不至使他們尾大不掉,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和軍閥權力。這些舉措,不但鞏固了搖搖欲墜的漢末中央政權,而且使北方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進一步發展。北方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處於和平環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國力得到了不斷加強,為曹操死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終三國歸晉天下一統奠定了基礎。 (3)對建安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對建安風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圍繞在曹操的身邊,不僅有王朗、鍾繇、王粲、陳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兩個獨具文學天賦的兒子。在他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支援下,漢末朝堂文學氛圍十分濃厚,湧現出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散文,清峻整潔。在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中,他觸景生情,吟出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美妙的詩句。就憑曹操能詩能文這一點,也是其他三國群雄所難於相比的。 3、曹操之過。 (1)鎮壓起義,充當屠夫。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開國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鎮壓過農民起義,他們的雙手都粘滿了人民的鮮血。無論是歷史上的曹操還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也不例外。“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一陣,斬首萬餘級”,充當了一個朝廷劊子手的角色。此後,他又跟隨皇甫嵩討張梁,“斬張梁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殘酷得連死人也不放過。董卓、王允死後,青州黃巾軍再次起義,曹操與濟北相鮑信負責鎮壓義軍,鮑信戰死,曹操卻“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並“擇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曹操不僅靠著義軍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先是除“濟南相”、任“典軍校尉”,後是封“鎮東將軍”,而且逐步擴大了軍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資本。 (2)欺君罔上,竊國謀逆。 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慾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絡,曹操根本不聽獻帝和朝臣的意見,都是個人說了算。獻帝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傀儡、一個“兒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裝飾“門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殺呂布之後,“威名日盛”,腦海深處便產生了竊國謀逆的念頭,如果不是顧慮“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為了觀察動靜,曹操特地邀請天子“許田圍獵”,群臣將校向獻帝齊呼萬歲,他竟“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並借天子弓箭不還,自行懸帶。當獻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竊國謀逆之心後,隨即密賜衣帶詔,令董承、劉備、馬騰等人合力討賊。事後衣帶詔洩露,曹操誅殺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連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貴妃也不放過,儘管獻帝和伏後一再哀求,還是將董貴妃勒殺於宮門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時勸諫,恐怕就連獻帝本人也要被廢黜了。此後,曹操權勢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經反對過他的人,都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後快,馬騰父子三人被誘殺,伏後、伏完“為國捐生”,耿紀、韋晃等“五臣死節”。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3)玩弄權術,殘暴不仁。 歷史上的陰謀家、野心家都喜歡玩弄權術,曹操更是得心應手,將權術玩弄於股掌之間。壽春伐袁術時,曹軍與袁軍相持月餘,糧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讓管糧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管糧官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將士的憤怒,紛紛傳言丞相欺眾。他暗中派人探得訊息,不惜借用毫無過錯的王垕之頭來穩住軍心,平息眾怒。多年來,曹操殺人不眨眼,結下了不少仇家,常害怕被人謀殺死於非命。為了掩飾自己怕死的醜態,便編造謊言,說自己“夢中好殺人”,要左右親信在他睡著後“切勿近前”。當一個大白天忠於職守的近侍替他覆蓋落被時,他便“躍起拔劍斬之,覆上床睡;半晌而起”,假裝吃驚地問“何人敢殺吾近侍?”,還假惺惺地痛哭,命人後葬。曹操的這些舉動,一來是為了證實自己“夢中好殺人”,二來也是為了收買人心替他賣命。當耍弄權術的手段被楊修識破後,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曹操便藉故斬殺了楊修,讓這個秘密永遠石沉大海,不為人知。 曹操的殘暴不仁,更是讓人觸目驚心。“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一陣,斬首萬餘級”。“報父仇攻徐州”,曹操傳令三軍“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刺卓逃難”,曹操明知自己錯殺了呂伯奢全家,還要一錯再錯,耍弄陰謀手段將沽酒歸來的呂伯奢揮劍砍死。“殺吉平”,曹操更加顯得無比殘暴,先是將吉平打得體無完膚,然後截去吉平的九個手指,割掉吉平的舌頭,吉平撞階而死後,曹操仍不解恨,還要“分其肢體號令”。“順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條。 (4)虛假偽善,奸詐狡猾。 曹操的偽善和姦詐,並不是那種雞鳴狗盜式的小聰明、小伎倆,而是包含著很多的智慧,所以有時並不覺得可憎可鄙,讓人雖不能心悅但卻能誠服。青少年時代的曹操,“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為了達到我行我素、遊蕩閒逛、逃避責難的目的,他曾“裝病讒叔”,故意挑撥離間父與叔的兄弟關係。董卓進京後獨霸朝綱,廢少帝立獻帝,擅殺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義憤。曹操自告奮勇去刺殺董卓,不料被董卓從衣鏡中窺見拔刀動作,他隨即跪下獻刀,掩蓋刺殺的失敗,“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董卓雖然見疑,但仍被他瞞過,任他逃脫。其餘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發權代首”、“跣足迎許攸”等,也都可以證明曹操的虛假偽善和姦詐狡猾。這裡,不再一一贅述。 (5)驕奢淫逸,嫉賢妒能。 歷朝歷代的許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們的根基逐步穩固、事業蓬勃發展到處於欣欣向榮的上升時期,他們便開始驕傲自滿、追求起聲色犬馬和個人享樂來,即使是有著強烈進取心和權勢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進宛城,見張濟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語來打動她,“吾為夫人故,特納張繡之降;不然滅族也”,並許以還都後扶為正室,每日與之取樂,不思歸期。其實張繡之降在此事之前,全與張濟妻無涉;曹操本以“妓女”視之,豈有扶為正室之理?以曹操當時的地位,對階下一個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貪戀美色和狡詐本色可見一斑。當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志得意滿時,個人的驕橫無比和剛愎自用便顯露無餘,“宴長江赤壁賦詩”,劉馥只不過指出“丞相何故說出不吉之言”,便惹來殺身之禍,曹操大怒說,“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曹操還在漳河之上修建壯麗無比的銅雀臺,並“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供自己晚年享樂。 曹操嫉賢妒能的典型事例,莫過於“斬殺楊修”。楊修具有過人的聰明才智,“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築園在門上書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蓋上寫“一合酥”三字、夢中殺近侍、曹丕曹植兄弟爭寵鬥智等,都被楊修一一識破,讓楊修所助的一方佔據了上風。曹操雖然在表面上對楊修“稱美”、“喜笑”,但在內心深處卻“甚忌之”,“心惡之”,“愈惡之”,最後在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戰鬥中,尋了個“亂我軍心”的藉口,將楊修斬殺了事。可嘆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糊里糊塗地成了曹操嫉賢妒能的犧牲品。 曹操所犯下的過錯,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在結束軍閥割據、追求國家統一當中所犯下的過錯。曹操的一生,功是大於過的。 三.曹操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在東漢末年群雄紛爭的社會動亂中,曹操本來“名微而眾寡”,憑著他的強烈的進取心和權勢欲,憑著他的雄才偉略,一躍成為那個時代的佼佼者,確立了“亂世奸雄”的地位。儘管曹操有這樣或那樣的許多錯誤,但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1、政治家曹操 (1)目光遠大,膽識過人; 作為一個政治家,要在群雄林立的動亂社會中求得生存,佔有一席之地,沒有遠大的目光和過人的膽識是不行的。曹操之所以能夠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就是因為他具有這樣的目光和膽識。當漢末中央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曹操大膽採納了謀士荀彧的建議,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此後,他不僅可以名正言順地利用朝廷的名義行事,而且可以逐步擴大自己的地盤,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透過對當時的群雄逐一進行分析後認為,淮南袁術是“冢中枯骨”、河北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荊州劉表“虛名無實”、江東孫策“藉父之名”、益州劉璋“乃守戶之犬耳”,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劉皇叔具備“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氣質,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這些評價都十分中肯,入木三分。 (2)求賢若渴,重視人才; 曹操非常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極力蒐羅,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智深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呂虔、滿寵為從事,于禁、徐晃為先鋒;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間福將”,正是這些文臣武將的運籌謀劃和拼死戰鬥,才使得曹操的勢力逐步擴大,最終削平了群雄、統一了北方。曹操宛城徵張繡時,見張繡的使者賈詡才思敏捷,“應對如流,甚愛之,欲用為謀士”,賈詡以不棄張繡婉言相拒,他亦不為過,反待之甚厚。官渡之戰期間,袁紹的謀士許攸來投,曹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先拜於地”。以曹操當時貴為丞相的地位,對投誠自己的布衣謀士尚且如此,這種識才、愛才、重才之心,可見一斑。 (3)胸襟開闊,豁達樂觀。 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中,若論胸襟開闊、豁達樂觀,曹操當首屈一指。”白門樓呂布殞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張遼,本打算親手殺了他,但聽了劉、關的勸諫,馬上一改前態,擲劍而笑,並“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張繡降而復反,曹操幸虧典韋死拒寨門,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長子曹昂、愛侄曹安民也死於亂軍之中。脫險後,曹操設祭祭奠典韋,“哭而奠之”,並對諸軍將士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結果,“眾皆感嘆主公之愛士,過於親子”。關羽降漢不降曹後,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賜與府第給關羽和劉備兩位夫人居住,還贈與關羽異錦戰袍、赤兔寶馬、美女金帛。關羽得知劉備確切訊息,封金掛印護嫂尋兄,曹操“叱退蔡陽,不令追趕”,並親自為關羽送行,贈與路資錦袍。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戰後,發現了大量“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曹操“命盡焚之,更不再問”,足見其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氣度。 2、軍事家曹操 (1)軍紀嚴明、愛護百姓。 曹操治軍素以“軍法甚嚴”著稱,對百姓也頗為愛護。宛城徵張繡時,正值麥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於是“官軍經過麥田,皆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並不敢踐踏”。夏侯敦所領青州之兵“劫掠民家”,于禁領兵“於路剿殺,安撫百姓”,青州之兵誣告于禁謀反。曹操查明真相,不僅懲責了夏侯敦治兵不嚴之過,而且對於禁大加褒獎,“賜以金器一副,封益壽亭侯”。攻冀州時,曹操曾號令三軍不得騷擾百姓,“如有殺人雞犬者,如殺人之罪”;平定冀州後,又下令盡免河北百姓當年租賦。這其中雖有偽善的一面,但更多的卻是愛民之舉,畢竟老百姓得到了實惠。 (2)豪爽多智,指揮若定。 曹操的機智,在《三國演義》中可以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就連魯迅也說,羅貫中“要寫曹操的奸,結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曹操“濮陽詐死破呂布”、“安眾設伏破張劉”、“抹書間韓遂”、“望梅止渴”、“割須棄袍”等,無不體現了他過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揮才能,在《三國演義》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戰鬥中,曹操總是指揮若定,勝不驕,敗不餒,屢出奇計,或轉敗為勝,或化險為夷。 (3)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曹操多年征戰,不避箭矢,不避斧鉞,常常親自領兵上陣,與群雄廝殺,曾被兵卒所擒,被徐榮射中肩膊,被馬超追殺得“割須棄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勵了全軍將士莫不死戰,最終削平了群雄,統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則,要數“割發權代首”這一事例最為典型。宛城徵張繡時,曹操驚馬踐壞了大塊麥田。他“隨呼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最後還是郭嘉以《春秋》之義勸阻,免死“割發權代首”,並“以發傳示三軍”。 (4)善於總結,著述頗豐。 在長年的軍事生涯之中,曹操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形成了系列的軍事理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書》,歷史上的曹操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 綜上所述,“亂世奸雄”曹操,性格最為複雜。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一生功大於過。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
9 # 經典影視yb
個人認為是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剛開始的時候,司馬懿可以說是默默無聞,為了不在曹操手下效力,他還裝病躲過,後來實在沒辦法只好效命於曹操,曹操派人來試探他的時候,刀架在脖子上都沒眨眨眼,原來那時候就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有膽識的人啊。雖然司馬懿有才幹,但是曹操做夢夢見他會搶奪政權,所以老是針對他,想要殺死他。還好有曹丕的幫助,司馬懿才沒死。司馬懿立了很多功勞但是都沒得到什麼厚重的賞賜。他自己隱藏得非常好。勤奮努力的做事,假裝對權勢不關心。他的韜光養晦的計策果然騙過了曹操,對他放鬆了警惕。後來等到曹真死了以後,司馬懿已經是軍事總管了,可以說權力非常大了。
他擋住諸葛亮,讓諸葛亮都接連失利,在五丈原含恨病死。
孫權也很害怕他。在這一段時間內,司馬懿已經掌握了北魏的軍權。後來他又一步步謀劃當上了皇帝,此人心機可以說是無人能比啊。
-
10 # 小海世界
比較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
若論雄才大略、稱霸諸侯,曹操更勝一籌;
若論神機妙算、運籌帷幄,孔明更勝一籌;
若論奇計百出、天妒英才,郭嘉更勝一籌;
若論少年英雄、用兵如神,周瑜更勝一籌;
若論詭計多端、明哲保身,賈詡更勝一籌;
若論深謀遠慮、禮賢下士,魯肅更勝一籌;
若論陰險狡詐、深藏不露,仲達更勝一籌;
若論整頓內政、安撫百姓,張昭更勝一籌;
若論制定方針、統籌規劃,荀彧更勝一籌;
若論仁義其表、崢嶸其心,劉備更勝一籌;
若論機智巧辯、明主心思,楊修更勝一籌;
若論天資聰穎、當世神童,曹衝更成一籌;
若論才華橫溢、出口成章,曹植更勝一籌;
若論內心堅韌、不爭為爭,曹丕更勝一籌;
若論過目不忘、能言善辯,張松更勝一籌;
.......
-
11 # 譚老鬼影視剪輯
在《三國演義》中,湧現了很多智囊,可以說每一個都有神鬼莫測的才能,每個君主都想得到其中一個,因為得到一個就足以平定天下。但是聰明人有這麼多,誰才是真正的第一智囊?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單純從智慧的方面解讀一下三國演義中哪位謀者算得上第一智囊。
徐庶
此人能識破臥龍鳳雛的連環計,此人是曹操千方百計要拉回之人。實力真是不可估量……我記得在老版的三國演義中,提到元直薦諸葛時,在徐庶在為諸葛亮美言時,一清朝的學者批註道,此乃元直自謙也!
賈詡
我認為是最聰明的,為什麼?他閱人無數,熟知人心!~詳細的,可以翻閱歷史書研究一下!特別是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能活得過65歲都已經算不錯了,特別是內朝裡的勾心鬥角!而他?享年74歲!
郭嘉
曹操依郭嘉之計先後逐袁術、敗張繡、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又北征烏桓,中國北方只剩荊州劉氏。 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慨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嘉身為謀士,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壯志未躊,實為可惜。
周瑜
周瑜號稱“大都督”,一代文豪蘇軾兀立於滾滾奔流的長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壯公瑾之業”,感慨萬千,以一闋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抒發出他對風流儒雅,功勳彪炳的周公瑾的無限嚮往和景仰。是周瑜毀了曹操統一全國的夢想,魏國由盛轉衰,可見要不是由於生病早死和為了襯托諸葛亮,也不會在三國演義中跑龍套。
荀攸
荀攸號稱“謀主”他是個戰術型人才,就是誰制定了大略計劃,他負責完善,在曹操謀士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獨一無二的。曹操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三國演義中顏良文丑被關羽所殺,突出了關羽的勇猛,事實上這二人是中荀攸之計後軍敗才被殺的。曹操擒呂布,滅袁術,破袁紹,都有荀攸的計謀。
龐統
“臥龍鳳雛”號稱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龐統在前線指揮攻陷險關重重的益州,為劉備入主蜀地做出傑出貢獻,可見他是很有才華的,從他的稱號看是排在諸葛亮之下,在中國古代龍為尊,鳳次之。但因龐統容貌醜陋,有很強的自卑感,表現慾望強烈,遇到諸葛亮就會失控,我偏和你唱反調,這是他最大的致命之處。
司馬懿
為何司馬
-
12 # 我家的貓叫皮蛋
本來想說劉備,但是我發現說的是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啊。
那單純就三國演義而言,劉皇叔實在被塑造的不好,就藝術形象而言,還就只能是曹操曹孟德算書中唯一的雄才大略的人。
因為曹操雖然書中黑點不少,但是這個人物塑造的很好,他更像一個真實的人,劉備被塑造的不像一個人,有神性而沒有了人性。
要是單純就三國這段歷史而言,我最喜愛的人還是劉備,劉備在鍵盤俠嘴上實在被黑的太過了,罵他偽君子,但是劉備翻遍史書也沒有屠城的記錄,鍵盤俠們穿越回去當小老百姓就會發現遇見一個不屠城的軍閥的機率和中彩票也差不多。
曹操屠城,江東孫家屠城,袁紹公孫董卓之流更別說了,然後劉備居然被黑的很慘,果然是屠城真英雄,愛民偽君子了。
-
13 # 利景軒逸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雄才大略,“雄才大略”的解釋,具有傑出的智慧和宏大的謀略。在《三國演義》影視中我覺得有雄才大略的人首推曹操。曹操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奠基人,一篇孫子十三篇註解,被後世稱之為一代軍事大家。受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和影視劇的深入影響,受歷代統治者的政治需要。
曹操,世人給他的標籤就是多疑,陰險,狡詐,也有人給他戴的帽子是亂世梟雄;試問一下,從古至今,那些個大人物誰不多疑?我們後人從公平的角度給出的是,在治理國家方面有獨特的見解,推行屯田令讓自己治下的百姓軍隊能夠吃飽飯,軍隊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在用人方面,三下《求賢令》,求才若渴,讓多少有才華寒門子弟登上了歷史舞臺,展現了自己的才華。打破了漢代世家門閥的舉孝廉的人才制度,給寒門子弟的上升提供了機會。正因如此,使得曹操手下武將如雲,謀士如雨,助他建功立業,平袁術,滅呂布,敗袁邵,一生南征北戰,天下十三州,自己佔了三分之二。成就了首席北方霸主。亂世梟雄就是大家認為能夠在那個諸侯亂戰的年代,能夠鼎足而立一方,就已經是了不起的人物了。我們不得不承認曹操比我們常人都想得遠,想得周到,在都認為當時自己有本領統一天下的時候,大家想的是如何打敗對手,如何把對手置於死地。 曹操也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他卻不走尋常路,繞開了大家都認為的法子,打起了皇帝的主意。他認為,皇帝雖然不怎麼樣英明,但畢竟是皇室,其他人造反,他就可以打著天子的旗幟去征討,令其他膽小的諸侯不敢造次,無形當中就去掉了一半的反對勢力和對手,他才得以不斷地以朝廷名義消滅了一個又一個的對手,為自己的稱霸事業清除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謀略並不是誰都知道,誰都會用,可以說他的對手就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了,但是卻沒有明白政治和軍事的關係,對於這樣的曹操,我們後人也是佩服。
-
14 # DL大林兒
個人認為魏、蜀、吳三帝中首推曹操,曹孟德雄才大略,惜才如金,胸懷寬廣,政治敏覺。
承相中首推諸葛孔明,其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熟掌兵法,擅制兵器,知人善任,諳熟人性,預知未來,厲害。
-
15 # 小魚變龍蝦
本人淺見,認為是曹操。 本文介紹的是東漢末年大臣、三國時曹魏政權的奠基者。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三國時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曹操於建安年間權傾天下,在世時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諡號武王。其子曹丕受禪稱帝后,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 漢丞相,領冀州牧 曹操 曹操畫像 魏王 國家 東漢 時代 東漢 主君 漢靈帝→漢少帝→漢獻帝 姓名 曹操 字 孟德 封爵 武平侯→魏公→魏王 封地 鄴城 氏族 沛國曹氏 籍貫 沛國譙縣 別名 小名吉利、小字阿瞞 其他名號 一代梟雄 出生 永壽元年(155年) 東漢沛國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 婚年 不179年與卞氏結婚 曹昂、曹丕、曹彰、曹植等共34位,兒子25位,女兒6位。 東漢永壽元年(155年),曹操出生於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的一個宦官家族,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天子,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是曹騰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國志》中記載曹操遠祖是漢代初期的相國曹參,但是裴松之注曰:“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曹操身世眾說紛紜。 曹操少年時機警過人,通權謀機變,十歲時曾經在家鄉擊退鱷魚[3]。但行為放蕩不羈(如曾和袁紹偷新娘[4]),不為世人看重。只有橋玄、何顒、李瓚和王俊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將來一定會安定天下[5][6][7][8][9][10]。當時曹操還默默無聞,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的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於是曹操就去拜訪許劭,向他詢問說:“我是怎樣的人?”許劭鄙視曹操的為人,不肯回答,曹操找到機會威脅許劭,許劭不得已,給曹操做出了“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評價(《異同雜語》作:“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罷大笑,並逐漸知名[11][12][13][14]。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下令祭祀橋玄,並且寫了悼文。 曹操早年就喜愛武藝同時也很有才華,曾經潛入中常侍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手舞著戟越牆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經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孫子略解》;是為《孫子兵法》最早的註釋本。 初入官場(174年-189年) 編輯 曹操年輕時是名諸生,熹平三年(174年),二十歲的曹操察舉孝廉成為郎官,不久司馬芳推薦曹操為洛陽北部尉,但曹操想擔任洛陽令,不過負責人事的選部尚書梁鵠並沒有遵從曹操的意。曹操上任洛陽北部尉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這使曹操得罪宦官集團,可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譭曹操,只好轉而稱讚他,舉薦他去擔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為頓丘令,第二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168年),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反為閹黨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沒有被漢靈帝採納。而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是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太平道首領張角聚眾起義,黃巾之亂爆發,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前往潁川郡鎮壓叛亂。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任職後罷免貪汙官員約八成,並且嚴令禁止當時盛行的宗教迷信。據說因為曹操當政素稱嚴明,濟南郡一帶作亂之徒聽說曹操要來了,都紛紛潛逃到別的郡縣。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沒有就任,自稱在擔任濟南相期間的行為得罪十常侍和地方豪強,害怕引起報復,稱病回鄉[17]。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經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18]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甘肅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188年,漢靈帝組建西園軍,曹操被起用為典軍校尉,並派往家鄉募兵,結果中途士兵叛亂,襲擊曹操,曹操負傷逃脫[19]。189年,在位22年的漢靈帝駕崩,終年34歲,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宦官失勢之機誅滅閹黨,但是沒有取得太后的支援。於是何進便召時任幷州刺史的董卓進京,脅迫太后同意。然而此舉打草驚蛇,董卓尚未抵達京城,何進已經被宦官下手謀殺,隨後宦官十常侍也被袁紹等人誅殺。同年九月,董卓入京,誅殺丁原,逼走袁紹,執掌朝政。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皇帝,是為漢獻帝,京城陷入混亂。為了穩定局面,董卓想拉攏曹操,上表奏請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是,曹操沒有接受董卓所封的官職,害怕惹禍上身,更名改姓,潛逃出洛陽。曹操逃亡到成皋,投奔故人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其子招待曹操。曹操聽見有食器聲音,以為呂伯奢兒子要抓捕自己獻給官府,乾脆將呂伯奢五個兒子和呂家2名賓客全部殺死。事後曹操發現自己是誤殺,於是說了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來安慰自己[20][21][22]。曹操殺死呂伯奢兒子離開後,道逢二人,容貌威武,曹操避讓。二人笑著對曹操說:“感覺你很害怕,為什麼呀?”曹操覺得詫異,把剛才殺人的事全盤托出。臨別前,曹操解佩刀送給二人並說:“以此表吾丹心,願二賢慎勿言。曹操繼續向東逃亡,經過中牟縣時,被亭長懷疑是逃亡的罪犯,於是將曹操抓去見縣令。鄉野中有人認得這人就是曹操,就拜託縣令把曹操給放走。
-
16 # 嶷頂少爺的影視賞析
曹操當然是雄才大略的英雄呀。
做一個很簡單的對比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比較東漢滅亡後的三國時期和唐朝滅亡後的五代時期,東漢末年正是有了曹操這個大英雄的出現才使黃河流域的廣大民眾免受更大的災難;而唐末五代時期正是沒有曹操式的大英雄,連史書上也說廣大民眾在五代暴君的暴政下呻吟 不管是從<三國演義>還是歷史看,他都稱得上是英雄.
能用人,能出謀,能治國,甚至能吟詩作賦,這是何人能比的啊! 你之所以覺得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奸詐,陰險,是因為作者的階級侷限,作者有著極強的王權思想,故而把劉備描寫得似乎真該做皇帝.
曹操的雄才大略是非劉備,孫權之輩能比的. 曹操是英雄,有才華,有統治力,古代中國北方一直受遊牧民族的騷擾和侵襲,但在曹操時期,北方中國人更加好戰,遊牧民族不敢來襲,曹操穩定住了北方,諸葛亮派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就是為了避免北方大亂,不讓匈奴人得到中原,可見曹操的能力.而在一千年後,中國被侵略者契丹,女真,蒙古統一,可謂恥辱.曹操敢於在紛亂的東漢末挺身,欲使鬆散的中原重回統一,東漢末皇族和政府極為腐敗,曹操的出現能使中華民族重回強大.當然誰強誰就有資格,只有強者才能登上歷史的舞臺,我們有誤區認為統治天下的只有皇族,我們實際上需要的是強大,有能力的統治者,他能讓我們不受欺負.
曹操還很有個性,中華民族很固執,但的確缺乏個性,曹操值得肯定.後人對曹操的評價不準確,後人建立的王朝當然可以對之前的歷史肆意更改,他們的確也是這麼做的,人們對曹操的評價也隨著錯誤的歷史評價而改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就是以個人意志撰寫的,他們詆譭曹操,誇大了諸葛亮的才華,諸葛亮給劉備的確進言過,比如赤壁時期,但諸葛亮是以學士和房客的身份進言的,劉備的房客很多,古代的政治家都有許多房客,諸葛亮被劉備派去做過御使,但始終沒做過丞相,可見《三國演義》的虛構成分很多,其他的誇大也有很多。我們總是為失敗者惋惜,詆譭成功者,曹操就是一個。
-
17 # 風火影音時代
如果說綜合智謀,誰可以與司馬懿相提並論?郭嘉公認計謀第一,這是事實。諸葛孔明政治第一,這也是事實。但是論綜合能力,司馬懿第一。看得出來,提問人對三國有一定了解,魯肅早於諸葛亮提出天下三分,但是此三國非彼三國。魯肅的三國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不一樣的,謀定的天下格局是有差異的。在荊州劉表的問題是兩者最大的差異。諸葛亮並沒有侵權。 再換句話說,不管是在三國演義中還是三國志中,司馬懿在軍事上絲毫不遜於諸葛亮。有人說郭嘉,的確郭嘉是謀略最容易別人忽視的,但是在三國演義前面部分有對郭嘉的描述,他也是曹操唯一一個死去而使曹操真正傷感落淚的人,可見其實力。但是我又要說,郭嘉好比現在的麥蒂,是天才,承認他無比鋒芒,但是他究竟發揮多少?一個英年早逝的人,即便他擁有天下第一的能力,那也是空談而已。郭嘉在政治上並沒有什麼大的建樹。
-
18 # 重卡二哥
當屬劉備。
首先,關羽、張飛、諸葛亮能耐都不小,為什麼自始至終都死心塌地跟著劉備呢?直到白帝城託孤,都是這樣。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劉備不是硬體厲害,他有大家察覺不到的很厲害的軟體。這個軟體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經常說的聯絡溝通感情。怎麼能夠籠絡住人心,控制住別人?劉備有這樣的東西。這種東西作為權謀來講,羅貫中沒寫得太明白,有這麼多能人追隨,劉備的能耐絕對小不了。紀連海老師認為劉備不適合當老大,他覺得劉備身上的缺點太多了。
而且,有一些缺點是致命的,比如說當老大首先年齡得大,他在劉、關、張三個人裡面其實排老二。這時就有人說了,關羽雖然年齡比劉備大,但關羽老年痴呆不認道。為什麼呢?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中的五關分別是東嶺關、汜水關、滑州古渡口、滎陽和洛陽。他過五關斬六將為的是什麼?河北尋兄,找劉備,去冀州袁紹那兒,在許昌的北邊。但是洛陽在許昌的西邊,所以說關羽不認道。明明要去河北尋兄弟,就應該往北走,往西邊去千嗎?拐來拐去錯殺了六將,這不是老糊塗了嘛!
紀連海老師認為關羽直接往北走就可以了。他往西扎一下子,發現自己錯了,又往東南方向扎去了,到了東南之後發現不對,原來我哥在北面,所以才又回去了。他認為這只是關羽的小瑕疵,瑕不掩瑜,關鍵是關羽要人有人,要個子有個子,要武功有武功,要文采有文采。他還是認為關羽比較適合做老大。我覺得人的能耐的大小,不能按照年齡來區分。過去甘羅十二歲當宰相,這樣的少年得志不是比多數年長的人都強嗎?現在咱們談戀愛也都講,身高不是距離,年齡不是界限。
-
19 # 只見滾滾長江東流水
我認為是司馬懿
在群雄爭霸時,他韜光養晦,積蓄力量。在跟諸葛亮軍事鬥爭中提現出超群出眾的才能,他的地位不斷提升。後來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擊敗對手,成為魏國的主宰,為後來代魏創造了條件。
-
20 # 體娛推
我覺得《三國演義》雄才大略是司馬懿,曹操。
曹操看出它有鷹視狼顧之像但是曹丕對司馬懿信任,忘了曹操的遺囑,給予軍權,司馬懿又裝醉酒殺了曹氏的耳目,力退諸葛亮,坑曹真,權傾司馬氏,最後被篡位。
回覆列表
電視表現出曹操能文能武,但是個人認為是周瑜
說到周瑜這個人,大多數讀者首先想到的“心胸狹隘,妒賢嫉能。”其實這是被羅貫中給黑了。《三國演義》裡,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最終被諸葛亮氣死。留下了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其實周瑜為人寬宏大量,頗具美名。劉備曾稱讚他:“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蔣幹對他的評價是:“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周瑜與程普為左右部督時,周瑜是決策者。程普仗著自己資格老,經常為難周瑜。周瑜則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斤斤較量。後來程普非常敬佩,逢人便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周瑜不僅雄才偉略,寬宏大度,相貌還很英俊。“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個羽扇綸巾才是周瑜在赤壁之戰時的穿著打扮,是不是和影視作品中諸葛亮的打扮一樣?“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作為一名儒將,周瑜如此打扮才符合他的形象。
《三國志》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周郎顧曲,為不少文學家、戲曲家所廣泛引用。“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彈奏的女子,為了博得帥哥周郎的一顧,經常故意將曲子彈錯。
火燒赤壁之後,周瑜揮師進攻南郡,與曹仁大軍交戰時,周瑜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趁機親自督帥士兵強攻吳營,周瑜奮身而起,帶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殺敵,曹仁退兵。
兩年後,周瑜在準備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病,最終死在了今湖南嶽陽,時年三十六歲。
自古美女如名將,人間不許見白頭。
“江山如畫,一尊還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