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大江侃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今安徽鳳陽人,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那麼,朱元璋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可以這樣說,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比較傑出的皇帝。

    他一生都勤於政事,建樹也很多,尤其是他當皇帝的時候,創造並建立了大量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即使後來明朝滅亡了,還影響到了清朝。從明朝到清朝,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就是滅了元朝,在後晉時期被割讓的幽雲十六州也被朱元璋收回。 朱元璋驅逐胡虜,掃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但朱元璋也有個缺點,就是大殺功臣,為了讓大明王朝沒有潛在的威脅,讓皇太孫朱允炆順利接班,朱元璋把開國功臣基本都殺光了,當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朱允炆出現了無將可用的局面。

    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鬥成了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沒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大明帝國。

    總的來說,朱元璋功大於過。

  • 22 # 文藻巧翁

    一,朱元璋的“緩稱王”

    “緩稱王”作為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大戰略的最後一個環節,實際上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兵強糧足的朱元璋依然十分冷靜。他明白“誰笑到最後,誰才是真正的勝利者”這個道理。所以,他堅定地採納了“緩稱王”的建議。朱元璋始終不為“王”、“帝”所動,直到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才稱為吳王。至於稱帝,那已是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的事情了。此時,天下局勢已明朗,也就是說,朱元璋即便不稱帝,也快是事實上的“帝”了。

    和其他各路起義軍迫不及待的稱王稱帝的做法相比,朱元璋的“緩稱王”之戰略可謂非常高明。“緩稱王”的根本目的,是在於最大限度地降低元朝對自己的關注程度,避免或大大減少過早與元軍主力和強勁諸侯軍隊決戰的可能。這樣一來,就有利於朱元璋儲存實力、積蓄力量,從而求得迅速穩步發展。

    在天下大亂的封建時代,起兵割據並不是說就和中央朝廷形成了勢不兩立的局面。但是一旦稱王稱帝,那就標誌著這股勢力與中央針鋒相對了。因此,誰稱王,朝廷必定要派大軍前去鎮壓誰。徐壽輝稱帝的第二年,元朝大軍就對天完政權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同樣的道理,張士誠、劉福通等人,都遭到了元軍的圍剿。

    只有朱元璋,一直到大舉北伐南征前,都未受到元軍主力進攻。

    “緩稱王”關鍵在於一個“緩”字。一旦時機成熟,朱元璋自然當仁不讓。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軍事形勢對朱元璋十分有利:北面的宋政權己經名存實亡,東面的張士誠已成為驚弓之鳥,四川的明玉珍安於現狀,沒有遠圖,對朱元璋構不成什麼威脅;而元軍在與宋軍的決戰中大傷元氣,且又陷入內戰之中,無力南進。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朱元璋憑藉自己的強大的軍隊和廣闊的地盤,不失時機地公開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自立為王,天下非朱元璋莫數了。

    二,朱元璋從和尚到皇帝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可誰知道那身穿龍袍、端坐龍椅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原來是個放牛娃,還在廟裡做過和尚呢。

    朱元璋出身很苦,世世代代給地主種田,自己從小就替地主放牛。在他17歲那年,他的父母和兄弟都因為災荒和瘟疫死了,生活沒有了依靠,他只好到廟裡去當了小和尚了。

    當時正是元朝未年,社會大動亂巳經開始。朱元璋在廟裡待不住了,心裡想:如果我也參加造反,到時候做了大官、做了皇帝,那多好啊!可是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有一天,他在城裡閒逛,偶然看見一個算命先生,他心頭一動:我怎麼不找算命先生算一卦呢?於是,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聽了之後,半天也沒有說話,拿出一堆書,東翻翻西看看。朱元璋可著急死了,不知道會怎麼樣,心怦怦直跳,過了好半天,算命先生面帶笑容、搖頭晃腦地對朱元璋說:“小夥子!你的運氣很好嘛!這件事情一定能夠成功,先祝賀你!”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就參加了造反的軍隊。

    朱元璋作戰勇敢、機靈而且有膽識,深得軍隊將領的喜愛。後來不久,他就成為一支軍隊的首領。他帶領這支軍隊四處征戰,立了很多戰功。有一次,他率領軍隊來到江南。江南地區是“魚米之鄉”,盛產稻米,因為他們很長時間一直都缺少糧食,所以將士們看見了糧食就高興得不得了,一個個上蹦下跳地搶糧食,而且你推我擠地往船上搬,整個軍營一片混亂,根本不像是一個軍隊,好象是一群到農民家搶糧食的土匪。朱元璋一看這麼混亂,就果斷的拔出大刀,砍斷了全部船纜,所有船隻都漂到了江中,順流漂去了。將士們當時就驚呆了,有的還大喊:“天哪!糧食漂走了,這不是要我們的命嗎?”朱元璋不慌不忙地走到一塊高地上,對大家說:“糧食漂走了,沒關係,我們不會餓死的,你們看,前面就是一座大城市,只安你們打進去,裡面的糧食就都是我們的。衝啊!”說完就率領士兵向前衝。

    將士們只想著城裡有更多的糧食,所以非常勇敢。很快就攻下了那座城市,那就是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都城——南京。

    三,朱元璋自學成才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少年孤苦無依,為地主放過牛,後來出家當了3年和尚,苦不堪言。他參加農民起義的時候,雖然已經25歲了,但還是個文盲。由於他出身貧賤,怕被人們瞧不起,並且知道光有武沒有文成不了大事,所以他利用打仗的間隙,刻苦讀書學習,最終成為個有學問有作為的皇帝。

    朱元璋起初不過是郭子興元帥手下的一名衛士,他開始粗通文墨的時候,就積極參加隊伍上的文墨事務。軍中的文告,元帥的命令,他都主動宣傳解釋,由於他打仗勇敢,又足智多謀,還識一些字,所以很快從普遍士兵升為軍官,郭子興對他尤其器重。

    朱元璋做了軍官以後,學習更加努力了。他很懂得讀書的好處,前人的許多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都寫書上。隨著地盤的擴大,軍中缺糧,士兵搶老百姓糧食,結果不得人心,站不住腳,他從書上知道了屯田的辦法,才解決了這個大問題,因而在群雄中能立於不敗之地。朱元璋對歷史特別愛好,注意從中吸取教訓。《舂秋》、《左傳》、《漢書》、巜宋史》是他常讀的書。他很崇拜劉邦,認為他有很多長處值得自己學習。

    做了皇帝后,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來辦公,一直忙到深夜。他每天要看要聽奏章、文報多時達200多個,要處理400多件事,但仍然沒有放鬆學習,功臣死了,他親自寫祭文、大臣外任、退休,他撰文送行。有個叫宋訥的人讀書時烤火不小心燒了衣服,他還作文勸誡。他經常寫詩作賦,微服出巡時喜歡和人作對聯。他的文章通俗好懂,詩粗豪而有風韻,連駢體文也寫得不錯,歷史學家吳晗稱讚他“居然是個四六作家了”。

  • 23 # 品泰電器

    朱元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明君,對於百姓:他反元建明,輕徭役,愛百姓,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節省民力,懲治貪官,澄清吏治,打擊豪強,為仁宣盛世奠定了基礎,於民他是當之無愧的明君!

    對於國家:他提拔賢才以治國,他北伐殘元,守護國家領土完整,竭力加強國家的邊防,重視發展經濟!怎麼能說他不是一個明君!......當之無愧的明君!

    缺點:殘暴好殺(這個大家都知道,他對貪官的剝皮,洪武大案哪都牽涉了萬人左右),有點不念舊情,開國的功臣除了湯和外無一倖免都被他殺了!

    但是皇帝也是人,一個普通人自然會尤其優缺點,普通人都不能十全十美,更何況是一個坐擁天下,集權一身的皇帝!

  • 24 # 粵睇粵爽癮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被稱為 明太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位既不是豪門子弟,也不是官宦人家以平民出身,能夠統一全國的皇帝。在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最具爭議性的皇帝。

    朱元璋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統一全國當上皇帝還是一個明君,以他本人的能力和辦事方式分不開。1.有理想和抱負 ,還能夠接納每一個人的意見,再加上朱元璋本身的聰明睿智,辦事有膽識,目光看得長遠,善於動察機會能夠及時抓住機會,在群人中積極表現自己。2.朱元璋反元朝建落明朝後,愛護全國百姓,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生產經濟,節省民力,懲治貪官等,還提拔賢才以治國,北伐殘元,竭力加強國家的邊防守護,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被百姓稱為明君。朱元璋雖然是皇帝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都會有私心,有顧慮,所以把和他一起打江山開國的功臣(除了湯和)一個一個殺了,說得上來真的有點不念舊情。

  • 25 # 小橋sunny

    要了解朱元璋,需要看下他早年的遭遇。

    在朱元璋小時候,請允許我擦一擦眼淚:重八(朱元璋小名)這孩子,命苦哇。

    朱元璋的祖上世代農民,他從小深切的感受到底層人民的痛苦。至正四年鬧蝗災、瘟疫,百姓沒有糧食吃,還受元朝官吏的盤剝。那一年,他的父親、母親、大哥都餓死了,他不得不與二哥二嫂分開,去尋找一條活路。

    他做了和尚化緣,一路要飯,看遍了世情冷暖,他也恨透了元朝官吏欺凌百姓,逼良為娼。

    這直接導致朱元璋做皇帝后,對貪汙的官吏施以剝皮的酷刑。

    朱元璋在位期間“重典治貪”,他是真正用一個普通百姓的心聲管理這個國家,只要是貪官,抓著就往死了收拾。他熟悉官吏的手段,怕百姓有冤無處申,特意在午門設了“登聞鼓”,給底層百姓留一條活路。

    縱觀五千年曆史,朱元璋的治貪的力度極為少見。當然,晚年他也做了反思,感嘆貪官殺不盡。

    災荒年月百姓最難過,很多皇帝不重視這個問題。朱元璋從那個時候走過來的,一遇到水旱災,他會大力減免農民的賦稅。他在位期間,社會的生產和經濟恢復的很快。這與朱元璋愛惜民力是分不開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也沒忘了自己是個農民,每天的早餐是蔬菜外加一個豆腐,睡覺的床也沒有雕龍畫鳳。他還有些摳門,像皇帝的轎子、飲食器具,很多地方需要用金的,他都讓換成銅的,省錢唄。

    朱元璋讓太監們在城牆邊上種菜,編草鞋,以他的想法估計是“省不老少錢呢”。有一回,天下雨,朱元璋看見一個內侍穿著新靴子在雨裡走,朱元璋很痛心,糟踐東西啊,那次朱元璋氣哭了。(注意這是正史記載,不是野史)

    朱元璋死前下遺詔說,我出身貧寒之家,沒有古人博遠的見識。我死後喪葬不要用金玉之品。

    朱元璋擔心自己的葬禮影響百姓生活,特意在遺詔裡囑咐:天下的臣民,哭三天,都脫了喪服,不要妨礙(大家的)婚姻嫁娶。

    需要說的是,朱元璋不是單純病死的,他是忙於政務積勞成疾,累死的。正如他自己說的“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

    曾經有人對朱元璋工作量做統計,1385年9月14到24日,朱元璋批奏摺共1660件,處理國家事務3391件,短短八天。平均每天批奏摺200多,處理國事400多。 關鍵是,週末他都不休息,太玩命了。

    當然朱元璋對官吏的工作要求也很苛刻,他以一個樸素的心態認為,當官就是幹活的,誰也不能裝大爺。

    凡事有好就有壞,朱元璋小時候心理遭受過打擊,人猜忌心重,下手狠。他擔心功臣造反,時不時的殺一批。當然,他也重情義,像常遇春、徐達、劉基(劉伯溫)這些人,他也善待。李善長那種總搞小動作的,他也給了幾次機會。

    這就是朱元璋,一個好皇帝,一個壞老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連科學家都放棄解釋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