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玲瓏9407886

    我不是老師。說出來的並不一定專業。

    我覺得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幾條

    一.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必須做的好,孩子才會知道那是好,那是不好。家長不學習,不要逼著孩子學習。家長看手機,不要要求孩子不看,家長熬夜打麻將,不要期望有一個好學上進。穩重懂事的孩子

    二.家庭給予孩子的是溫暖和愛。不是單單給他吃,給他喝,給他所有物質上的好東西,然後要求他有出息。家庭成員之間都是平等的,都能夠輕鬆的互相溝通。讓孩子覺得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自己都有庇護所,都有可以傾訴的地方,去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三.家庭和睦很重要。父母感情一定要穩定,融洽。夫妻互愛,互敬會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氛圍,也會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四.孩子的健康成長其實和學習好壞沒太大關係。不是說學習不好,不愛學習就不是好孩子。只要他身心健康就是好孩子,他自己願意做什麼就好好的去發展。尊重他的意願 家長得把思想開啟 ,不能把自己框在小框框裡。因為你的思想開闊了才能影響到孩子。教育孩子是從小開始的。從小事起,潛移默化。思想擺正了,其他的事迎刃而解

  • 2 # 羽貝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透過跟家長的溝通交流,我覺得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充滿愛,講究民主的。

    第一、要讓孩子身心健康,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愛,在愛的包圍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差。但一定要注意這種愛不能是溺愛。缺乏關愛的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家庭成員關係和諧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總是吵架,肯定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講究民主,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願。父母對孩子既不可放縱不管,也不可管教過於嚴厲。

    父母對孩子過於寵愛,放縱孩子,這個孩子就會很任性。父母管教過嚴,可以培養出聽話的孩子,但是培養不出有主見快樂的孩子。只有尊重孩子的想法,跟孩子平等交流的教育方式,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全的孩子。

  • 3 # 後來居上51982166

    我是一個農民,供四個孩子已全部大學畢業。我的經驗是,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上學,要叫他(她)們學吃苦,控制他(她)們日常少花錢,定量生活費,能吃苦向上。

  • 4 # 枯藤下的獨舞者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最適合孩子成長?這個問題要站在一個廣度和高度去看,不能只去看個別“成功”案例!

    積極向上的態度,陽光開明的方式,以身作則的示範應該是家庭教育的三大核心!家庭教育只要做到這三點,即便是一個最普通的孩子,他也一定能健康成長,樂觀生活,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從而讓整個社會和諧溫暖!

    一、積極向上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思想境界,而不是一種純功利的教育方向!

    我們絕大部分家庭是普通家庭,絕大部分孩子是普通孩子,當我們要求孩子這樣那樣的過高要求時,我們需要冷靜地想一下:我們給了孩子怎樣的環境、怎樣的基因!孩子考了一百分,考上名牌大學,固然皆大歡喜!但孩子考了八十分,六十分,甚至不及格,考了普通高中,普通大學,甚至啥也沒考上,我們咋看待?一切從實際出發,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我們要看孩子自身有多大能力,他是否盡力了,他是否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是否有一種健康陽光的心態,是否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常態!

    二、積極向上應該是家長的一種常態,常態思想,常態行為!絕不是幾句說教,更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是用自己的行為去真實地引領孩子!即:以自身為榜樣積極進取並以此引導孩子!

    1、積極向上不是去攀比別人,而是給自己不斷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小目標,一直堅持幹好自己的事情!

    2、積極向上不是激進,更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是做透過自己努力能做好的事情!

    3、積極向上是有計劃有目標的持之以恆的行動!是一種不畏困難不懼失敗的毅力!是面對困難面對失敗的樂觀!我們家長都不習慣規劃自己人生確定自己目標,要麼半途而廢,要麼憤世嫉俗、怨天尤人,要麼想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甚至弄性尚氣,好吃懶做不求上進,咋教孩子?

    二、陽光開明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教育的方式!

    1、家長自己心態要陽光大氣,樂觀開朗!這與性格無關!不要怨氣沖天或垂頭喪氣!有,也忍著!

    2、平等對話,經常交流!知道孩子的想法!對的就支援理解!不對的說明道理,以理服人!

    3、尊重孩子,但要有原則、有底線!做人的底線必須守住!

    4、陪伴孩子,別讓他一個人在角落裡陰暗地生長!少打一小時牌,少看一小時手機,少喝一頓酒,少加一個班,讓孩子多一點溫暖!沒溫暖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是陰暗的!

    5、有原則地滿足孩子!滿足不是溺愛,不是放縱,不是給他很多錢!一切超過底線的教育都是對孩子的毀滅!

    三、以身作則,是很多家庭最缺失的教育!孩子的很多不良習慣其實是家長有意無意地示範了甚至強化了!以致於學校教育很難改變他們!(不再囉嗦,大家都知道!)

  • 5 # 周衝的影像聲色

    小十月出生以後,我和許多家長一樣,也免不了會操心:怎麼樣才能保全他,不至於毀了他。

    後來發現,想要給孩子好的教育,第一條就是,教育好自己。

    怎麼樣才叫教育好自己?

    就是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如果你總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觀念,一直認為“我沒錯”、“教孩子有什麼好羅嗦的”、“大人對孩子都是這樣的”,在封閉的認知裡,無知無覺地過著,習慣地挑剔,習慣地辱罵,習慣地不把他當人,一點都不知道他正在承受你所有的惡。

    那麼,父輩在你身心裡下的毒,你會原封不動地傳給孩子。

    教育絕不是斬釘截鐵的決定,擲地有聲的口號,立竿見影的手段。

    相反,它需要你忐忑一下,停一下,猶豫一下,甚至,多無能幾回,這樣反而能為孩子的成長,贏得多一點健康的可能。

    因為,“軟弱”比“強硬”,“手足無措”比“二話不說”,更能讓你意識到,孩子是個人,你是永遠的學生。

    還有就是,一定要愛自己。

    在養育小十月的過程中,我最深刻的一點就是,大人愛自己,才會愛孩子。

    否則,“愛”就是虛偽空洞的口號,只能飄來飄去,讓大人自我美化和感動,無法真正賜福給他的生命。

    你如果愛自己,就會知道運用智慧和理性,讓自己不擰巴,遠離窮醜惡,力求富美善,實現自己的理想,盡你所能地快樂。

    你快樂,孩子自然就快樂。

    而這種快樂,才是真正的營養,比1000塊一筒的進口奶粉,和1000塊一堂的高階早教課,更能滋養他的身心。

    許多父母總覺得,自己過得很苦,孩子出生了,那就讓孩子去光宗耀祖,替自己爭光。

    這樣一來,孩子一出生,就背上一身債,你天天催,年年逼,怎麼健康快樂得起來?

    愛自己,所以負責自己,無論財富,還是理想,或者幸福,都與孩子無關。

    這是每一個做父母的男女,都要每天背誦1000遍的金科玉律。

    第三點就是,你不用太緊張,甚至可以“缺心眼兒”一點,去追求你的人生。

    現在許多家長,被心理學書籍嚇得不輕,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弄得孩子痛苦抑鬱緊張焦慮半身不遂,啊哦,好好的孩子就這樣毀了,我是罪人啊。

    於是,許多媽媽會捨棄職業和理想,一絲不苟地照料著他。

    我承認童年的影響巨大,但是這樣的付出,往往得不償失,並且很容易形成病態的共生關係。

    許多孩子長大之後,成為巨嬰或媽寶男,都是這樣的原因。

    因為你從小到大,都與他“你我不分”,成為病態共同體,以至於任何外來者,女婿、媳婦、不認同你們的外人,全是危險的敵人,要統統想辦法剿滅。

    相比於你影子般的跟隨,母雞般的照料,孩子更需要的,是一個懂界限、知進退、溫柔地堅持、不熄地進取的母親。

    再者,一個人性格的養成,是多方因素共同造就,教育、朋友、戀愛、婚姻、職業、閱讀、思考、以及各種不可名狀的七七八八……家庭並非唯一的因果律。

    蘇珊桑塔格說過:“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不是認同的關係,而是變異的、創造的、革新的。保持同一,實在令人膩煩。”

    你放輕鬆。

    盡好母親的養育之責,然後做好榜樣,讓他在寧和的環境中,去自然而然地學習你應對沖突的策略,與人相處的方法,追求理想的野心,堅持自我的意志。

    而在他與你漸行漸遠之時,你只需溫柔地放手,得體地退出,祝福他一路走好,告訴他你是他永遠的後盾,不管他成為什麼樣子,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幸福也好,痛苦也罷,你都在愛著他,這樣就可以了。

    有些媽媽會告訴孩子:寶貝,我愛你,為了你,我願意放棄一切。

    錯!

    你這樣不僅不會成為孩子的福,反而令他覺得不堪重負。

    你要告訴他:你是你,我是我。我愛你,但我不會因為你失去我自己。而你長大了,也要這樣對媽媽。

    父母,不是一種犧牲,而是一種陪伴。

    第四點就是,你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不會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有些家長想要孩子長大之後功成名就;

    開放些的父母,希望孩子健康快樂;

    再不然,希望和孩子成為朋友……

    其實這都不太可能順利實現。

    希望孩子成為精英的父母,很可能收穫一個只想坐在路邊鼓掌的孩子。

    希望孩子快樂的父母,很可能收穫孩子接踵不斷的痛苦、叛逆、挑釁、衝突、抑鬱。

    希望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說不定,在孩子五六歲時,人家就不跟你玩兒了。他有他的世界,也有他更有趣的朋友,誰和你這麼又老又笨又無聊的人在一起啊。

    但知道了希望會落空,你反而會解放自己。

    你會從執念中掙脫出來,得以平和地觀望他的成長,像觀察你家的盆栽一樣,他抽條了,你高興;他沒開花,你不著急。

    反正遲早會長大的,晚一點,曲折一點,又有什麼關係。

    所有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既然獨一無二,那就說明,你沒有辦法去預設,也沒辦法去掌控。

    教育方法的確多,但沒有一種是萬能鑰匙,可以解決所有的麻煩與問題。

    不如把對孩子的設定全部格式化,多抽點時間(多一點,再多一點),回到家,蹲下身子,低下頭,去傾聽孩子的聲音。

    或許,當你聽見他的內心,才恍然大悟,他的世界如此葳蕤有序,妙趣橫生,和你想象的完全不同。

    最後,永遠別忘記溫和地講道理。

    我們家小十月才兩歲,還無法規範自己的行為。

    但事實上,每當他任性,破壞了東西,傷了人,只要你堅持溫柔地說理,都會潛移默化地,滲進他的認知之中。

    這個過程會很漫長,絕不會說一次,他就改正。

    很可能,你說了18000次,他還是扔東西,還是打人,但是你會在無意之中,聽到他說:

    不可以扔的,玻璃破了,割手的,不可以……

    不可以打人,會痛的,姥姥會難過的……

    吃飯嘍,不吃飯會餓,長不高,就不可以騎馬了……

    這就是成長!

    著什麼急呢?

    他才兩歲,不是十二歲,也不是二十歲,怎麼可能不犯錯,那麼,請用你所有的智慧,來保障你的耐心,去溫柔地對待孩子,在他犯錯之時,告訴他,為什麼可以,為什麼不可以。

    一些家長很心急,認為婆婆媽媽的育兒理論都沒毛用,狠狠地罵一頓,打一頓就好了。

    是的,粗暴的毆打與辱罵,的確會讓孩子恐懼,誠惶誠恐,膽顫心驚,不再敢如此這般。

    但是,1,暴力是有耐受性的,今天,你打一耳光他就聽話了,不久,你就需要打兩耳光他才聽話,如此不斷升級,你將一直用暴力手段與他對抗,直到你打不過他為止。

    2,所有的暴力,都會反噬其身。你今日施加給孩子的,明天孩子必將返還於你。

    3,當你開始認同暴力,摧毀孩子的程序就已經開始了。

    真正的教育都是緩慢的,也是溫柔的。

    猶如猛虎細嗅薔薇,猶如春風入夜,潤物無聲。

    它不會平地一聲雷,就開花結果;也不會金光一閃,就大功告成——所有立馬見效的技巧,我們都應該警惕,因為,它必然經不起推敲,也必然後患無窮。

    人生百年,何需爭朝夕之短長。

    就這樣緩慢地,陪伴著他長大,見證他點滴的進步,為這世道保全一顆赤子之心,不僅是對他的功德,也是對自己的福報。

  • 6 # 遠方的寂靜syx

    曾看過一篇文章,很受益https://mp.weixin.qq.com/s/137tT69QlgqXmkpjlSZHTg

  • 7 # 小太陽鳥

    愛的教育是使到孩子成長最好的方法,愛的教育猶如光,除此之外任何低於光的教育都是較慢成長的

    當父親成為了自己喜愛的模樣,母親成為了自己喜愛的模樣,你會發現,它們不僅互相相愛,多數都是透過語言傳遞都可以讓你溫暖

    而且這種愛也會轉化,變成了父愛,變成了母愛也傳遞給小孩,愛猶如明光,讓寂寞空虛的房間瞬間充滿了明亮

    而生活在這裡的孩子,猶如向日癸一樣,大量吸收光亮,所以向日癸才會比其它的花朵

  • 8 # GY一縷陽光

    好的家庭教育是把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放首位。教育中有賞識有責罰――“賞識”讓孩子樹立自信;“責罰”讓孩子懂得承受和擔當。

  • 9 # 慧心空間

    尊重孩子生命的獨特性

    孩子幼時給予足夠好的照顧,積極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儘早做好心理建設,不嬌慣,不控制,該放手的時候就要分手

    孩子的事情,孩子做主

    夫妻的關係,不把孩子捲入

    “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父母能承受孩子成長中各種狀況帶給自己的壓力,不把情緒帶到親子關係中

    能分清你和我,不用親情綁架彼此,各自安好!

  • 10 # 釆菊

    良好的家庭氛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孩子在一個經常歡聲笑語、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們的性格多數人是開朗陽光的,對人對事充滿自信。如果在一個父母經常互相漫罵、甚至動手打架的家庭長大,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膽、痛恨自己的父母又不得不依賴父母。這樣的家庭環境,教育出的孩子大多會有自卑心理,對人對事抱懷疑態度,對婚姻更是有恐懼感,有的甚至破罐破摔不思進取!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努力給孩子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

  • 11 # 覃紅紅1

    幸福的家庭,良好的家風、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氧氣,有助於養育出心理陽光有愛的孩子。

    重視教育善於學習的父母,能給孩子科學的引導,平穩渡過一道道坎。

    凡事有商量,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而不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屬品,凡事要聽從大人意志,這樣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相信孩子日益增長的能力,不斷放手讓孩子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 12 # 溪水流沙1

    南山釆菊夢

    良好的家庭氛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孩子在一個經常歡聲笑語、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們的性格多數人是開朗陽光的,對人對事充滿自信。如果在一個父母經常互相漫罵、甚至動手打架的家庭長大,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膽、痛恨自己的父母又不得不依賴父母。這樣的家庭環境,教育出的孩子大多會有自卑心理,對人對事抱懷疑態度,對婚姻更是有恐懼感,有的甚至破罐破摔不思進取!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努力給孩子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

    她/他說得很好,我加一條:父母除了有愛心外還要有自己的事情做,工作也好,全職媽媽/爸爸也好,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

  • 13 # 數學嚴老師

    身為一名教師,深知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影響巨大,現就根據家庭教育的定義和典型的家庭特徵和家長不應該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 14 # 葵華寶典

    謝謝邀請。 首先父母能拿出很大的精力,來研究好家庭教育的家庭,孩子成長的更好。其原因是現在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也就是說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大人的問題。是孩子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顯現。 二、父母相信家庭教育是有方法的,是有規律可循的家庭孩子成長的更好。其原因是; 1、小學以前與孩子一起生活,養出孩子的人性。亞里斯多德說"人在出生時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動物"。家庭教育的任務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人的過程,讓他有人性,能做事。為此,父母要親自帶孩子長大,人性的情感是養出來的,當孩子依戀你的時候,你才能擁有了教育他的心理資本,現在很多人讓祖輩養大孩子,當你失去了對孩子的心理控制力時,你發現他出問題,你想改變他,就沒機會了。 2、中學階段接受學校教育防止輟學。中學階段是人生的暴風雨期,初二孩子容易學壞,孩子產生的變化最大,剪斷孩子的心理臍帶。父母還要密切注意所結交的朋友,將命令的教育方式調整為商量,將孩子視為同事尊重。 總之,學習型的家庭,最有利孩子的成長。

  • 15 # 幸運似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言傳身教最為關鍵,俗語曰門裡出身自帶三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父母有正確,健康的三觀,孩子的人生也不會跑偏

  • 16 # Geminitwins

    你可以看看杜江和霍思燕的家庭。

    先有品格才有成績的,愛你的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愛你的配偶。

    愛你的配偶會給孩子帶來三大好處:

    1.讓孩子建立安全感

    2.讓孩子收穫健全的婚姻模式,因為孩子小從就知道,原來幸福美滿的婚姻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

    3.是讓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他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他不是這個家庭的小皇帝,也不是這個家庭的公主,他是這個家庭的重要成員之一,但是同時,他是和這個家庭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他沒有特權的,在這個家庭裡面他不可以凌駕在每個人之上的。

    這個是需要每一個家長去學習和改變的。

    而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可以做的事情只有兩件:一就是快樂;二就是感恩

    這是他需要做的,這是需要品格的傳遞給孩子的,所以品格的力量。我們一直講品格不是教匯出來的,品格教不來的,品格是傳遞的,一個更有品格的人傳遞給他的,品格傳遞品格,愛心點燃愛心,生命影響生命。

    與孩子相處的藝術講了這麼多,告訴大家一個重點,其實叛逆期是不存在的,根本沒有叛逆期這一說,叛逆期是人為製造出來的,是因為我們不學習不成長,是人為把他製造出來的,是因為我們不正確的相處方式,製造出來跟孩子的叛逆期。

  • 17 # 梅子652

    完整、諧和、友愛、謙恭……的尊卑家庭,當然是最好的。這樣的家庭,開明但有原則,能培育孩子良性情懷。

    但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家庭和生活環境,都不應該把孩子馴練習自己的附屬品。他是一個個體,是獨立的。我們只需求保護和引導他往積極樂觀,正面的道路上行駛,給他我們實踐後的結論供他參考,甚至可以多次推薦和建議,但不能主導他一定要這樣。

  • 18 # 何俊怡1

    這個問題就像是剛拿到一顆種子的人在問,怎麼樣才能讓這顆種子生長的更好一樣。

    首先,你得明白這是顆什麼種子,也就是說,你要懂你的孩子,瞭解他的天然脾性是什麼樣的,在哪些方面表現出了才能,是理解能力比較強還是表達能力優於同齡人等等,在陪伴的過程中,先學會觀察。

    其次你要懂得,他是獨一無二的,他的理想狀態,是成為他自己應該有的樣子。牡丹雍容富麗,蘭花清幽高潔,梅花歷經寒冷而清香,不要用牡丹的標準去要求蘭花,牡丹有牡丹的好,蘭花有蘭花的妙。

    第三是明白順勢而為,除了行為需要規範之外,對於其他方面的培養採取陪伴而不是要求的態度,簡單來說,你要求花長成你想要的樣子,只能引導和修剪,然後根據長勢稍作調整。

    明白了這三點,接下來就是土壤、溫度和溼度,也就是創造原生家庭良好的氛圍,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知道愛與分享、獨立於協作、感恩與承擔責任等等。其次是透過原生家庭幫他形成良好的習慣和修養,比如家庭每天一起吃晚飯,討論一天的見聞,週末一起花一個小時讀書。陪他一起建立興趣,而不是在只在邊上監督他。

    最後我要說,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父母都沒有標準可依,何謂更好,根本沒人能夠回答,盡力而為吧。

  • 19 # 亞佛系媽媽

    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好的家庭,一定是能夠正確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滋養的家庭。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必須在滿足了低階段的需求後,才能發展出高階段的需求和能力。

    最低階段是能夠提供孩子生存所需的物質條件,只有吃飽穿暖感孩子才會再發展出進一步的能力和需求。

    然後孩子需要被滿足的需求就是安全了,很多父母都覺得安全就是自己保護好孩子,但其實這裡講的安全不僅僅是客觀上的安全,還有孩子感受到的安全。比如父母經常在家裡吵架、冷戰這樣的家庭,孩子就體會不到安全感,再比如父母常用“再怎樣怎樣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孩子也是很難產生足夠的安全感的。

    當安全感建立,孩子需要的就是歸屬與尊重,歸屬感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份子,比如家庭中的一份子,學校班級中的一份子,朋友中的一份子。在家庭中得到了足夠關注和尊重的孩子,在其他環境也會相應的得到關注和尊重,因為孩子被滿足了相應層次的需求就會獲得相應層次的能力。

    當一個孩子,不只是孩子得到了前面所講的需求的滿足和滋養,就會產生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時的孩子就是積極、樂觀、上進、自信的。

  • 20 # 炎焙焙

    我個人覺得,家長只有在以下幾個方面都做足了功課,孩子的教育一定會是成功的!首先,家長要做到重視親情!這包括家長對配偶,對雙方父母,對兄弟姐妹們之間的感情的重視,讓孩子時刻處在一個慈愛的環境下,而且要讓孩子感受到親情的溫暖,這或許就是他將來為之奮鬥的動力!然後父母要做到教育方式的統一,相互配合,相互協助,而不是因為教育孩子而產生分歧,發生矛盾!接下來就要做到對待孩子的學習,要有一定的耐心,畢竟孩子從六歲開始上學,在這個階段一直到18歲前,他仍然存在著孩子的天性,貪玩,偷懶和馬虎,切不可一次失利就要責怪和批評,應該正確引導,找出原因,改掉他學習上和生活中的小毛病!在孩子還沒有自我約束能力之前,一定要多陪伴,多督促,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樣的話,孩子也是沒有耐性的!適當的讓孩子吃點苦,經受點挫折,別心疼他,因為,家長們你們確定自己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嗎?提前練就他強健的體格,好讓他在沒有你們的時候,他依然可以直立挺拔!家長們在孩子面前要多說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情,積極向上的語言,和樂觀開朗的態度,會讓孩子從小培養出豁達寬容大度的性格,家長們在外面遇到的問題,千萬不要帶著情緒的回家裡講述和討論,孩子聽到了,會學你的樣子的!好的不一定學會,但壞的東西他一學就會!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家長們還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脾氣秉性,並且要以孩子的視角先看問題,並且引導孩子走進正確思維方式裡!比方說有的孩子搶別人的玩具,家長要了解他為什麼會搶的原因,是佔有慾強,是因為喜歡,還是欺負小朋友,還是故意討人嫌,或者說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瞭解了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責罵或是體罰!再有就是在孩子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要懂得如何緩解孩子情緒和壓力的方法,不把問題積累下來,發現問題,立馬解決問題,不要不敢說,不敢問,只要方法得當,孩子是願意向自己的父母敞開心扉的!還有就是家長一定不能放棄對自己的要求,父母也要不斷的學習和充電,掌握一些育兒技巧和教育方面的知識,家長的帶動和榜樣作用,也是影響孩子的重要部分!總之就是教育孩子真不是花點錢就能把孩子教育好那麼簡單!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份重擔,家長必須要先扛起來,因為,將來孩子教育的成功與否,家長是受益還是受害,與其他人無關!自己的孩子,能指望別人幫忙教育?這就是我能想出來的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女子公交上大罵讓孕婦滾開,孕婦巋然不動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