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輝煌WEN

    劉備戰敗 退至白帝城 夷陵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 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猇亭之戰東吳大將陸遜 火燒連營八百里 一舉奠定了三分天下之大勢 吳蜀從此實力相當了…

  • 2 # 使用者2129372944369

    “積席販屐”——青春年少時,以為真的是“有情有義劉關張”,如此嘲諷劉備太過份!到現在才明白,曹操和袁紹以及他們部下如此稱呼遠房親屬劉皇叔不為過:

    沒個安身之處時,劉備真是戲精,假禮儀,裝可憐……總之各種戲婊,咱不一一詳述。單說關羽敗走麥城,他劉備沒責任嗎?諸葛亮失算嗎?不!當時那種情況和二戰時夏威夷被日軍偷襲都值得細思。

    劉備的人品和性格用現在的詞叫“暴發戶”,劉備沒自知之明,他領兵打仗幾時贏過?定軍山一戰,他確實勝了曹操一把,從前呢?忘了!入川,穩定發展有基礎,暴發戶嘴臉一露無遺,兵強馬壯幹嘛去呀?平太平!有軍力無軍事才能,找到藉口先滅你東吳,師出有名是對,可他自己沒掂量掂量自己到底幾斤幾兩,忘了兵書戰策,在戰略上犯錯,在戰術上輕敵,對任何人的建議聽不進去,典型的暴發戶行徑——咱財大氣粗,理由充分,想怎麼威風就怎麼來,不賠光家底才怪!

  • 3 # 威華脊樑志

    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劉備心胸狹隘,不能讓二弟白白死去;一方面劉備被關羽的死矇蔽了心智,導致出現戰法上的失誤,導致火燒連營七百里。

  • 4 # 傳基文化

    火燒連營指的是三國時期吳蜀之間的一次戰役。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

    戰役簡介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2],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夷陵之戰示意圖

    陸遜上任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重慶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七百多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現在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絡。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蜀軍屍骸隨長江漂流,鋪滿了江面[3]。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陸遜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原文

    權大驚,舉止失措。闞澤出班奏曰:“現有擎天之柱,如何不用耶?”權急問何人。澤曰:“昔日東吳大事,全任周郎;後魯子敬代之;子敬亡後,決於呂子明;今子明雖喪,現有陸伯言在荊州。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以臣論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關公,其謀皆出於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願與同罪。”權曰:“非德潤之言,孤幾誤大事。”張昭曰:“陸遜乃一書生耳,非劉備敵手;恐不可用。”顧雍亦曰:“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來騭亦曰:“遜才堪治郡耳;若託以大事,非其宜也。”闞澤大呼曰:“若不用陸伯言,則東吳休矣!臣願以全家保之!”權曰:“孤亦素知陸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決,卿等勿言。”於是命召陸遜。遜本名陸議,後改名遜,字伯言,乃吳郡吳人也;漢城門校尉陸紆之孫,九江都尉陸駿之子;身長八尺,面如美玉;官領鎮西將軍。當下奉召而至,參拜畢,權曰:“今蜀兵臨境,孤特命卿總督軍馬,以破劉備。”遜曰:“江東文武,皆大王故舊之臣;臣年幼無才,安能制之?”權曰:“闞德潤以全家保卿,孤亦素知卿才。今拜卿為大都督,卿勿推辭。”遜曰:“倘文武不服,何如?”權取所佩劍與之曰:“如有不聽號令者,先斬後奏。”遜曰:“荷蒙重託,敢不拜命;但乞大王於來日會聚眾官,然後賜臣。”闞澤曰:“古之命將,必築壇會眾,賜白旄黃鉞、印綬兵符,然後威行令肅。今大王宜遵此禮,擇日築壇,拜伯言為大都督,假節鉞,則眾人自無不服矣。”權從之,命人連夜築壇完備,大會百官,請陸遜登壇,拜為大都督、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候,賜以寶劍印綬,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軍馬。吳王囑之曰:“閫以內,孤主之;閫以外,將軍制之。” 遜領命下壇,令徐盛、丁奉為護衛,即日出師;一面調諸路軍馬,水陸並進。文書到猇亭,韓當、周泰大驚曰:“主上如何以一書生總兵耶?”比及遜至,眾皆不服。遜升帳議事,眾人勉強參賀。遜曰:“主上命吾為大將,督軍破蜀。軍有常法,公等各宜遵守。違者王法無親,勿致後悔。”眾皆默然。周泰曰:“目今安東將軍孫桓,乃主上之侄,現困於彝陵城中,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請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孫桓,以安主上之心。”遜曰:“吾素知孫安東深得軍心,必能堅守,不必救之。待吾破蜀後,彼自出矣。”眾皆暗笑而退。韓當謂周泰曰:“命此孺子為將,東吳休矣!公見彼所行乎?”泰曰:“吾聊以言試之,早無一計,安能破蜀也!” 次日,陸遜傳下號令,教諸將各處關防,牢守隘口,不許輕敵。眾皆笑其懦,不肯堅守。次日,陸遜升帳喚諸將曰:“吾欽承王命,總督諸軍,昨已三令五申,令汝等各處堅守;俱不遵吾令,何也?”韓當曰:“吾自從孫將軍平定江南,經數百戰;其餘諸將,或從討逆將軍,或從當今大王,皆披堅執銳,出生入死之士。今主上命公為大都督,令退蜀兵,宜早定計,調撥軍馬,分頭徵進,以圖大事;乃只令堅守勿戰,豈欲待天自殺賊耶?吾非貪生怕死之人,奈何使吾等墮其銳氣?”於是帳下諸將,皆應聲而言曰:“韓將軍之言是也。吾等情願決一死戰!”陸遜聽畢,掣劍在手,厲聲曰:“僕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託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險要,不許妄動,如違令者皆斬!”眾皆憤憤而退。卻說先主自猇亭佈列軍馬,直至川口,接連七百里,前後四十營寨,晝則旌旗蔽日,夜則火光耀天。忽細作報說:“東吳用陸遜為大都督,總制軍馬。遜令諸將各守險要不出。”先主問曰:“陸遜何如人也?’馬良奏曰:“遜雖東吳一書生,然年幼多才,深有謀略;前襲荊州,皆系此人之詭計。”先主大怒曰:“豎子詭計,損朕二弟,今當擒之!”便傳令進兵。馬良諫曰:“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先主曰:“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遂親領前軍,攻打諸處關津隘口。韓當見先主兵來,差人投知陸遜。遜恐韓當妄動,急飛馬自來觀看,正見韓當立馬于山上;遠望蜀兵漫山遍野而來,軍中隱隱有黃羅蓋傘。韓當接著陸遜,並馬而觀。當指曰:“軍中必有劉備,吾欲擊之。”遜曰:“劉備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今只乘高守險,不可輕出,出則不利。但宜獎勵將士,廣佈守禦之策,以觀其變。今彼馳騁於平原廣野之間,正自得志;我堅守不出,彼求戰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樹木間。吾當以奇計勝之。” 韓當口雖應諾,心中只是不服,先主使前隊搦戰,辱罵百端。遜令塞耳休聽,不許出迎,親自遍歷諸關隘口,撫慰將士,皆令堅守。先主見吳軍不出,心中焦躁。馬良曰:“陸遜深有謀略。今陛下遠來攻戰,自春歷夏;彼之不出,欲待我軍之變也。願陛下察之。”先主曰:“彼有何謀?但怯敵耳。曏者數敗,今安敢再出!”先鋒馮習奏曰:“即今天氣炎熱,軍屯於赤火之中,取水深為不便。”先主遂命各營,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澗;待過夏到秋,併力進兵。馮習遂奉旨,將諸寨皆移於林木陰密之處。馬良奏曰:“我軍若動,倘吳兵驟至,如之奈何?”先主曰:“朕令吳班引萬餘弱兵,近吳寨平地屯住;朕親選八千精兵,伏于山谷之中。若陸遜知朕移營,必乘勢來擊,卻令吳班詐敗;遜若追來,朕引兵突出,斷其歸路,小子可擒矣。”文武皆賀曰:“陛下神機妙算,諸臣不及也!”馬良曰:“近聞諸葛丞相在東川點看各處隘口,恐魏兵入寇。陛下何不將各營移居之地,畫成圖本,問於丞相?”先主曰:“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良曰:“古云兼聽則明,偏聽則蔽。望陛下察之。”先主曰:“卿可自去各營,畫成四至八道圖本,親到東川去向丞相。如有不便,可急來報知。”馬良領命而去。於是先主移兵於林木陰密處避暑。早有細作報知韓當、周泰。二人聽得此事,大喜,來見陸遜曰:“目今蜀兵四十餘營,皆移于山林密處,依溪傍澗,就水歇涼。都督可乘虛擊之。”遜大喜,遂引兵自來觀看動靜;只見平地一屯,不滿萬餘人,大半皆是老弱之眾,大書“先鋒吳班”旗號。周泰曰:“吾視此等兵如兒戲耳。願同韓將軍分兩路擊之。如其不勝,甘當軍令。”陸遜看了良久,以鞭指曰:“前面山谷中。隱隱有殺氣起;其下必有伏兵,故於平地設此弱兵,以誘我耳。諸公切不可出。”眾將聽了,皆以為懦。 次日,吳班引兵到關前搦戰,耀武揚威,辱罵不絕;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體,或睡或坐。徐盛、丁奉入帳稟陸遜曰:“蜀兵欺我太甚!某等願出擊之!”遜笑曰:“公等但恃血氣之勇,未知孫、吳妙法,此彼誘敵之計也:三日後必見其詐矣。”徐盛曰:“三日後,彼移營已定,安能擊之乎?”遜曰:“吾正欲令彼移營也。”諸將哂笑而退。過三日後,會諸將於關上觀望,見吳班兵已退去。遜指曰:“殺氣起矣。劉備必從山谷中出也。”言未畢,只見蜀兵皆全裝慣束,擁先主而過。吳兵見了,盡皆膽裂。遜曰:“吾之不聽諸公擊班者,正為此也。今伏兵已出,旬日之內,必破蜀矣。”諸將皆曰:“破蜀當在初時,今連營五六百里,相守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已固守,安能破乎?”遜曰:“諸公不知兵法。備乃世之梟雄,更多智謀,其兵始集,法度精專;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諸將方才歎服。後人有詩讚曰:“虎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卻說陸遜已定了破蜀之策,遂修箋遣使奏聞孫權,言指日可以破蜀之意。權覽畢,大喜曰:“江東復有此異人,孤何憂哉!諸將皆上書言其懦,孤獨不信,今觀其言,果非懦也。”於是大起吳兵來接應。卻說先主於猇亭盡驅水軍,順流而下,沿江屯紮水寨,深入吳境。黃權諫曰:“水軍沿江而下,進則易,退則難。臣願為前驅。陛下宜在後陣,庶萬無一失。”先主曰:“吳賊膽落,朕長驅大進,有何礙乎?”眾官苦諫,先主不從。遂分兵兩路:命黃權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先主自督江南諸軍,夾江分立營寨,以圖進取。細作探知,連夜報知魏主,言蜀兵伐吳,樹柵連營,縱橫七百餘里,分四十餘屯,皆傍山林下寨;今黃權督兵在江北岸,每日出哨百餘里,不知何意。魏主聞之,仰面笑曰:“劉備將敗矣!”群臣請問其故。魏主曰:“劉玄德不曉兵法;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以拒敵者乎?包原隰險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敗於東吳陸遜之手,旬日之內,訊息必至矣。”群臣猶未信,皆請撥兵備之。魏主曰:“陸遜若勝,必盡舉吳兵去取西川;吳兵遠去,國中空虛,朕虛託以兵助戰,令三路一齊進兵,東吳唾手可取也。”眾皆拜服。魏主下令,使曹仁督一軍出濡須,曹休督一軍出洞口,曹真督一軍出南郡:“三路軍馬會合日期,暗襲東吳。朕隨後自來接應。”調遣已定。不說魏兵襲吳。且說馬良至川,入見孔明,呈上圖本而言曰:“今移營夾江,橫佔七百里,下四十餘屯,皆依溪傍澗,林木茂盛之處。皇上令良將圖本來與丞相觀之。”孔明看訖,拍案叫苦曰:“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斬此人!”馬良曰:“皆主上自為,非他人之謀。”孔明嘆曰:“漢朝氣數休矣!”良問其故。孔明曰:“包原隰險阻而結營,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拒敵乎?禍不遠矣!陸遜拒守不出,正為此也。汝當速去見天子,改屯諸營,不可如此。”良曰:“倘今吳兵已勝,如之奈何?”孔明曰:“陸遜不敢來追,成都可保無虞。”良曰:“遜何故不追?”孔明曰:“恐魏兵襲其後也。主上若有失,當投白帝城避之。吾入川時,已伏下十萬兵在魚腹浦矣。”良大驚曰:“某於魚腹浦往來數次,未嘗見一卒,丞相何作此詐語?”孔明曰:“後來必見,不勞多問。”馬良求了表章,火速投御營來。孔明自回成都,調撥軍馬救應。卻說陸遜見蜀兵懈怠,不復提防,升帳聚大小將士聽令曰:“吾自受命以來,未嘗出戰。今觀蜀兵,足知動靜,故欲先取江南岸一營。誰敢去取?”言未畢,韓當、周泰、淩統等應聲而出曰:“某等願往。”遜教皆退不用,獨喚階下末將淳于丹曰:“吾與汝五千軍,去取江南第四營:蜀將傅彤所守。今晚就要成功。吾自提兵接應。”淳于丹引兵去了,又喚徐盛、丁奉曰:“汝等各領兵三千,屯於寨外五里,如淳于丹敗回,有兵趕來,當出救之,卻不可追去。”二將自引軍去了。 卻說淳于丹於黃昏時分,領兵前進,到蜀寨時,已三更之後。丹令眾軍鼓譟而入。蜀營內傅彤引軍殺出,挺槍直取淳于丹;丹敵不住,撥馬便回。忽然喊聲大震,一彪軍攔住去路:為首大將趙融。丹奪路而走,折兵大半,正走之間,山後一彪蠻兵攔住:為首番將沙摩柯。丹死戰得脫,背後三路軍趕來。比及離營五里,吳軍徐盛、丁奉二人兩下殺來,蜀兵退去,救了淳于丹回營。丹帶箭入見陸遜請罪。遜曰:“非汝之過也。吾欲試敵人之虛實耳。破蜀之計,吾已定矣。”徐盛、丁奉曰:“蜀兵勢大,難以破之,空自損兵折將耳。”遜笑曰:“吾這條計,但瞞不過諸葛亮耳。天幸此人不在,使我成大功也。”遂集大小將士聽令:使朱然於水路進兵,來日午後東南風大作,用船裝載茅草,依計而行;韓當引一軍攻江北岸,周泰引一軍攻江南岸,每人手執茅草一把,內藏硫黃焰硝,各帶火種,各執槍刀,一齊而上,但到蜀營,順風舉火;蜀兵四十屯,只燒二十屯,每間一屯燒一屯。各軍預帶乾糧,不許暫退,晝夜追襲,只擒了劉備方止。眾將聽了軍令,各受計而去。卻說先主正在御營尋思破吳之計,忽見帳前中軍旗幡,無風自倒。乃問程畿曰:“此為何兆?”畿曰:“夜今莫非吳兵來劫營?”先主曰:“昨夜殺盡,安敢再來?”畿曰:“倘是陸遜試敵,奈何?”正言間,人報山上遠遠望見吳兵盡沿山望東去了。先主曰:“此是疑兵。”令眾休動,命關興、張苞各引五百騎出巡。黃昏時分,關興回奏曰:“江北營中火起。”先主急令關興往江北,張苞往江南,探看虛實:“倘吳兵到時,可急回報。”二將領命去了。 初更時分,東南風驟起。只見御營左屯火發。方欲救時,御營右屯又火起。風緊火急,樹木皆著,喊聲大震。兩屯軍馬齊出,奔離御營中,御營軍自相踐踏,死者不知其數。後面吳兵殺到,又不知多少軍馬。先主急上馬,奔馮習營時,習營中火光連天而起。江南、江北,照耀如同白日。馮習慌上馬引數十騎而走,正逢吳將徐盛軍到,敵住廝殺。先主見了,撥馬投西便走。徐盛舍了馮習,引兵追來。先主正慌,前面又一軍攔住,乃是吳將丁奉,兩下夾攻。先主大驚,四面無路。忽然喊聲大震,一彪軍殺入重圍,乃是張苞,救了先主,引御林軍奔走。正行之間,前面一軍又到,乃蜀將傅彤也,合兵一處而行。背後吳兵追至。先主前到一山,名馬鞍山。張苞、傅彤請先主上的山時,山下喊聲又起:陸遜大隊人馬,將馬鞍山圍住。張苞、傅彤死據山口。先主遙望遍野火光不絕,死屍重疊,塞江而下。次日,吳兵又四下放火燒山,軍士亂竄,先主驚慌。忽然火光中一將引數騎殺上山來,視之,乃關興也。興伏地請曰:“四下火光逼近,不可久停。陛下速奔白帝城,再收軍馬可也。”先主曰:“誰敢斷後?”傅彤奏曰:“臣願以死當之!”當日黃昏,關興在前,張苞在中,留傅彤斷後,保著先主,殺下山來。吳兵見先主奔走,皆要爭功,各引大軍,遮天蓋地,往西追趕,先主令軍士盡脫袍鎧,塞道而焚,以斷後軍。正奔走間,喊聲大震,吳將朱然引一軍從江岸邊殺來,截住去路。先主叫曰:“朕死於此矣!”關興、張苞縱馬衝突,被亂箭射回,各帶重傷,不能殺出。背後喊聲又起,陸遜引大軍從山谷中殺來。 先主正慌急之間,此時天色已微明,只見前面喊聲震天,朱然軍紛紛落澗,滾滾投巖:一彪軍殺人,前來救駕。先主大喜,視之,乃常山趙子龍也。時趙雲在川中江州,聞吳、蜀交兵,遂引軍出;忽見東南一帶火光沖天,雲心驚,遠遠探視,不想先主被困,雲奮勇衝殺而來。陸遜聞是趙雲,急令軍退。雲正殺之間,忽遇朱然,便與交鋒;不一合,一槍刺朱然於馬下,殺散吳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先主曰:“朕雖得脫,諸將士將奈何?”雲曰:“敵軍在後,不可久遲。陛下且入白帝城歇息,臣再引兵去救應諸將。”此時先主僅存百餘人入白帝城。後人有詩讚陸遜曰:“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卻說傅彤斷後,被吳軍八面圍住。丁奉大叫曰:“川兵死者無數,降者極多,汝主劉備已被擒獲,今汝力窮勢孤,何不早降!”傅彤叱曰:“吾乃漢將,安肯降吳狗乎!”挺槍縱馬,率蜀軍奮力死戰,不下百餘合,往來衝突,不能得脫。彤長嘆曰:“吾今休矣!”言訖,口中吐血,死於吳軍之中。後人贊傅彤詩曰:“彝陵吳蜀大交兵,陸遜施謀用火焚。至死猶然罵吳狗,傅彤不愧漢將軍。” 蜀祭酒程畿,匹馬奔至江邊,招呼水軍赴敵,吳兵隨後追來,水軍四散奔逃。畿部將叫曰:“吳兵至矣!程祭酒快走罷!”畿怒曰:“吾自從主上出軍,未嘗赴敵而逃!”言未畢,吳兵驟至,四下無路,畿拔劍自刎。後人有詩讚曰:“慷慨蜀中程祭酒,身留一劍答君王。臨危不改平生志,博得聲名萬古香。”時吳班、張南久圍彝陵城,忽馮習到,言蜀兵敗,遂引軍來救先主,孫桓方才得脫。張、馮二將正行之間,前面吳兵殺來,背後孫桓從彝陵城殺出,兩下夾攻。張南、馮習奮力衝突,不能得脫,死於亂軍之中。後人有詩讚曰:“馮習忠無二,張南義少雙。沙場甘戰死,史冊共流芳。” 吳班殺出重圍,又遇吳兵追趕;幸得趙雲接著,救回白帝城去了。時有蠻王沙摩柯,匹馬奔走,正逢周泰,戰二十餘合,被泰所殺。蜀將杜路,劉寧盡皆降吳。蜀營一應糧草器仗,尺寸不存。蜀將川兵,降者無數。時孫夫人在吳,聞猇亭兵敗,訛傳先主死於軍中,遂驅車至江邊,望西遙哭,投江而死。後人立廟江濱,號曰梟姬祠。尚論者作詩嘆之曰:“先主兵歸白帝城,夫人聞難獨捐生。至今江畔遺碑在,猶著千秋烈女名。”卻說陸遜大獲全功,引得勝之兵,往西追襲。前離夔關不遠,遜在馬上看見前面臨山傍江,一陣殺氣,沖天而起;遂勒馬回顧眾將曰:“前面必有埋伏,三軍不可輕進。”即倒退十餘里,於地勢空闊處,排成陣勢,以禦敵軍;即差哨馬前去探視。回報並無軍屯在此,遜不信,下馬登高望之,殺氣復起。遜再令人仔細探視,哨馬回報,前面並無一人一騎。遜見日將西沉,殺氣越加,心中猶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報江邊止有亂石八九十堆,並無人馬。遜大疑,令尋土人問之。須臾,有數人到。遜問曰:“何人將亂石作堆?如何亂石堆中有殺氣衝起?”土人曰:“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陸遜聽罷,上馬引數十騎來看石陣,立馬于山坡之上,但見四面八方,皆有門有戶。遜笑曰:“此乃惑人之術耳,有何益焉!”遂引數騎下山坡來,直入石陣觀看。部將曰:“日暮矣,請都督早回。”遜方欲出陣,忽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遜大驚曰:“吾中諸葛之計也!”急欲回時,無路可出。正驚疑間,忽見一老人立於馬前,笑曰:“將軍欲出此陣乎?”遜曰:“願長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徑出石陣,並無所礙,送至山坡之上。遜問曰:“長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也。昔小婿入川之時,於此佈下石陣,名八陣圖。反覆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臨去之時,曾分付老夫道:後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莫要引他出來。老夫適於山岩之上,見將軍從死門而入,料想不識此陣,必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將軍陷沒於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遜曰:“公曾學此陣法否?”黃承彥曰:“變化無窮,不能學也。”遜慌忙下馬拜謝而回。後杜工部有詩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陸遜回寨,嘆曰:“孔明真臥龍也!吾不能及!”於是下令班師。左右曰:“劉備兵敗勢窮,困守一城,正好乘勢擊之;今見石陣而退,何也?”遜曰:“吾非懼石陣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詐與父無異,今知吾追趕蜀兵,必乘虛來襲。吾若深入西川,急難退矣。”遂令一將斷後,遜率大軍而回。退兵未及二日,三處人來飛報:“魏兵曹仁出濡須,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三路兵馬數十萬,星夜至境,未知何意。”遜笑曰:“不出吾之所料。吾已令兵拒之矣。”正是:雄心方欲吞西蜀,勝算還須御北朝。

    白話排版

    背景

    曹丕稱帝的訊息傳到蜀漢,一時傳說紛紛,說漢獻帝已經被曹丕殺了。漢中王劉備為獻帝舉行了喪禮。大臣們認為既然漢獻帝已經死去,劉備是漢家皇室後代,理應接替皇位。公元221年,漢中王正式在成都即皇位,就是蜀漢昭烈帝[4]。因為他統治的地區在蜀(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甘肅一部分),歷史上稱為蜀漢或者蜀。劉備對東吳佔領荊州,關羽被殺這件事,一直是十分痛心的。他即位之後,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進攻東吳,報仇雪恥。但被陸遜火燒連營800裡。

    大將趙雲說,篡奪皇位的是曹丕,不是孫權。如果能滅掉曹魏,東吳自然就會屈服,不該放了曹魏去打東吳。別的大臣勸諫的也不少,但是劉備說什麼也聽不進去。他把諸葛亮留在成都輔佐太子劉禪,親自率領大軍去征伐東吳。劉備一面準備出兵,一面通知張飛到江州(今重慶)會師。還沒有等劉備出兵,張飛的部將叛變,殺了張飛投奔東吳。劉備一連喪失兩員猛將,力量大大削弱,但他急於報仇,已經沒有冷靜考慮的餘地了。警報到了東吳,孫權聽說劉備這次出兵聲勢很大,也有些害怕,派人向劉備求和,但是遭到劉備的拒絕。

    出兵階段

    沒過幾天,蜀漢人馬已經攻下巫縣(今重慶巫山縣北),一直打到秭歸(在湖北省西部,秭音zǐ)。孫權知道講和已經沒有希望,就派陸遜為大都督,帶領五萬人馬去抵抗。劉備出兵沒幾個月,就攻佔了東吳的土地五六百里地。他從秭歸出發,急於向東繼續進軍。隨軍官員黃權攔住他說:“東吳人打仗向來很勇猛,千萬別小看他們。我們水軍順流而下,前進容易,要退兵可就難了。還是讓我當先鋒,在前面開路,陛下在後面接應。這樣比較穩妥。” 劉備心急火燎,哪兒肯聽黃權的話。他要黃權守住江北,防備魏兵;自己率主力沿著長江南岸,翻山越嶺一直進軍到了猇亭 。

    對峙階段

    東吳將士看到蜀軍得寸進尺,步步緊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軍大戰一場。可是大都督陸遜卻不同意。陸遜說:“這次劉備帶領大軍東征,士氣旺盛,戰鬥力強。再說他們在上游,佔領險要地方,我們不容易攻破。要是跟他們硬拼,萬一失利,丟了人馬,這是非同小可的事。我們還是積蓄力量,考慮戰略。等日子一久,他們疲勞了,我們再找機會出擊。”陸遜部下的將軍,有的還是孫策手下的老將,有的是孫氏的貴族,對孫權派年青的書生陸遜當都督,本來已經不大服氣。聽到陸遜不同意他們出戰,認為陸遜膽小怕打仗,更不滿意,在背地裡憤憤不平。蜀軍從巫縣到彝陵(今湖北宜昌東)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又用樹木編成柵欄,把大營連成一片,前前後後長達七百里地。劉備以為這樣好比佈下天羅地網,只等東吳人來攻,就能把他們消滅。

    但是陸遜一直按兵不動。從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雙方相持了半年。劉備等得急了,派將軍吳班帶了幾千人從山上下來,在平地上紮營,向吳兵挑戰。東吳的將軍,耐不住性子,要求馬上出擊。陸遜笑笑說:“我觀察過地形。蜀兵在平地裡紮營的兵士雖然少,可是周圍山谷一定有伏兵。他們大聲嚷嚷引我們打,我們可不能上他們的當。”將士們還是不相信。過了幾天,劉備看見東吳兵不肯交戰,知道陸遜識破他的計策,就把原來埋伏的八千蜀軍陸續從山谷中撤出來。東吳將士這才知道陸遜說的準。一天,陸遜突然召集將士們,宣佈要向蜀軍進攻。將士們說:“要打劉備,早該動手了。現在讓他進來了五六百里地,主要的關口要道,都讓他佔了。我們打過去,不會有好處。”

    陸遜向他們解釋說:“劉備剛來的時候,士氣旺盛,我們是不能輕易取勝的。現在,他們在這兒呆了這多日子,一直佔不到便宜,兵士們已經很疲勞了。我們要打勝仗,是時候了。”

    最終結果

    他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先去攻擊蜀軍的一個營,剛剛靠近蜀營的木柵欄,蜀兵從左右兩旁衝出來廝殺;接著,附近的幾個連營裡的兵士也出來增援。東吳兵抵擋不住,趕快後退,已經損失不少人馬。將軍們抱怨陸遜,陸遜說:“這是我試探一下他們的虛實。現在我已經有了破蜀營的辦法了。”

    當天晚上,陸遜命令將士每人各帶一束茅草和火種,預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裡,只等三更時候,就直奔江邊,火燒連營。到了三更,東吳四員大將率領幾萬兵士,衝近蜀營,用茅草點起火把,在蜀營的木柵欄邊放起火來。那天晚上,風颳得很大,蜀軍的營寨都是連在一起的,點著了一個營,附近的營也就一起延燒起來。一下子就攻破了劉備的四十多個大營。等到劉備發現火起,已經無法抵抗。在蜀兵將士的保護下,劉備總算衝出了火網,逃上了馬鞍山。

    陸遜命令各路吳軍,圍住馬鞍山發起猛攻,留在馬鞍山上的上萬名蜀軍一下子全部潰散了,死傷的不計其數。一直戰鬥到夜裡,劉備才帶著殘兵敗將,突圍逃走。吳軍發現了,緊緊在後面追趕。還虧得沿途的驛站,把丟下的輜重、盔甲堵塞在山口要道上,阻擋住了東吳的追兵,劉備才逃到了白帝城(在今重慶奉節縣白帝山上)。這一場大戰,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船隻、器械和軍用物資,全部被吳軍繳獲。歷史上把這場戰爭稱作“猇亭之戰”,也叫“彝陵之戰”。

    劉備失敗之後,又悔又恨,說:“我竟被陸遜打敗,這豈不是天意嗎?”過了一年,他在永安(今奉節)病倒了。

  • 5 # 夢話春秋

    義氣用事害死人。劉備身為蜀國之總裁,沒有大局觀,當前主要競爭者是誰,曹操啊!陳兵百萬虎視眈眈。本來實力就只能與東吳聯合抗曹,結果內鬥內耗。吳已殺害關羽之人,給你面子,應該找臺階下,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本錢與吳鬥結局怎麼樣。再說國內支持者太低,連諸葛孔明先生都不去前線,還不說明問題嗎?義氣在創業之初很重要,但隨著企業發展越來越大時,你再義氣管理義氣用事,只能敗局已定。再說殺關羽因為荊州,當初可是你劉皇叔口口聲聲借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連老百姓都懂的道理,你劉皇叔糊塗嗎?三家鼎立,蜀聯吳抗曹已成定勢,這是天時不佔。吳佔長江之天險有得荊州之勢氣,此地不佔。國內支援甚少內部不團結,人心不齊,皇叔越權指揮,人和不佔,此三者都不佔怎麼贏

  • 6 # 在座的各位給個面子

    既然是提問的是三國演義,那就不用參考三國史,不要去糾結劉備有沒有70萬大軍

    也不用糾結劉備的利益出發點,單純的從(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去找答案就很容易了。

    小說裡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腦袋砍了送去給曹操。

    遠在閬中的張飛得知就要起兵復仇,還沒出發腦袋就讓手下砍了

    劉備看著這2個跟隨自己一生的2個兄弟皆因東吳而死,一怒之下點齊蜀漢全部精銳討伐東吳。

    結局蜀漢幾乎全軍覆沒,劉備也心灰意冷病死在白帝城。寧學桃園三結義,不要瓦崗一柱香

    三國小說裡劉關張3兄弟可以說皆因義字而死。

  • 7 # 白雲山水居

    《三國演義》劉備舉國之兵為關羽報仇,為何會失敗?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發動時間過早,沒有充分準備。蜀國雖然地盤還是比較大的,但人口少,地廣人稀,七十五萬軍隊就相當於蜀國的全部兵力了。這就犯了戰略性的錯誤,容易被趁虛而入。懂兵法的人都懂,但諸葛亮知道勸阻無用,只有無語以對。

    第二個原因,蜀國在政治上還不穩定,原來從劉璋那裡接手的官吏還沒有完全歸心。這就給戰爭運作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們要明白的是,戰爭是一臺機器,任何一個小螺絲出問題,都會影響最終的結局。

    第三個原因,沒有了荊州之地,就沒有好的攻擊地方,這就造成進攻的地方不對。在夷陵這個地方,山高林密,不利於部隊展開,又加上天氣炎熱,正好被敵軍利用。幸運的是,諸葛亮有先見之明,做了兩手準備,擺下了八卦陣,劉備才得以逃脫。

    第四個原因,當然和軍隊有關,因為荊州的失守,導致蜀國戰線的拉長,以至於糧草供養運輸線過長,給了敵人可乘之機,糧草屢屢被劫,部隊軍心渙散,防禦不力,才導致被困在密林之中。這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劉備的失敗,其實是註定的,只是頭腦發熱的一時衝動,也就受到了衝動的懲罰。他的慘敗,說明了蜀國最終的結局,就是滅亡。

  • 8 # 南陵士子愛讀書

    首先,戰略錯誤。劉備是以大漢正統的名義即皇帝位的,所謂“漢賊不兩立”,在即皇位之後應該先聯合孫吳,共同討伐曹魏,為漢獻帝報仇,這樣就名正言順而且能夠得到當時大多數士人階層的呼應。但是劉備先開始了伐吳,為關羽報仇,這樣就從戰略上低了不止一個檔次,說到底討伐曹魏為漢獻帝報仇是國仇,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是私仇,不可等同而語。

    其次,戰術錯誤。討伐東吳說到底就是個小戰爭,派遣一上將就可,正所謂“殺雞焉用宰牛刀?”。因為劉備的御駕親征說到底也是孤注一擲,沒有退路,萬一失敗了連個退路迴旋的餘地也沒有了。當時可以伐吳的最佳人選絕不是劉備本人,諸葛亮、趙雲等人完全可以拿下,話說回來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打的敗仗比勝仗多得多,可以說他有別人輔佐時打仗和自己獨立出戰完全不一樣,最起碼的戰術都可能出錯了。

    第三,驕兵必敗。劉備帥軍討伐東吳,前期太順利了,主要是當時的劉備集團的軍事實力要高於孫吳集團,孫權他們也確實一開始被打懵了。但是偉人就曾說過“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劉備在孫吳集團屈服並拿出了和談的低姿態時沒有接受,必然會導致孫吳像曹魏求助的同時會拼死相爭。一方是退無可退,一方是驕傲放縱,這樣的結果必然引起連鎖反應,一敗塗地。

    最後就是害怕失敗,夷陵之戰後劉備可以組織有效的抵抗,但他沒有而是一路跑了,這樣就使得孫吳集團能夠攜戰勝之威來要挾時,談判的餘地不大,劉備又心裡承受不了了,因此一病不起,夢碎白帝城。

  • 9 # 劉文廣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以荊南四郡之兵力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和樊城,起初進展順利,圍曹仁、擒于禁、斬龐德,逼的曹魏集團不斷調兵遣將,後孫權令呂蒙和陸遜偷襲荊州,導致關羽腹背受敵,被東吳擒殺。

    公元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舉國75萬精兵進攻東吳。東吳孫權派人求和被劉備一口回絕,有大臣勸阻劉備劉備亦不為所動而一意孤行。

    東征開始,劉備連連勝戰,進展順利,把孫桓圍困在彝陵,在江中又打敗了朱然,劉備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對於諸葛亮和趙雲的勸說,他根本聽不進去,結果七十五歲的老將黃忠中箭身亡,至此,劉備的五員大將已經亡了三個,劉備實力大減,非常悲憤。

    至夷陵戰役,雙方僵持了差不多六七個多月,劉備想速戰速決,但沉著冷靜的陸遜就是不出來迎戰。蜀軍派人在陣前用汙言穢語辱罵對方,吳軍裡有人忍受不了要求出戰,陸遜考慮到雙方兵力懸殊,他決定按兵不動,以不變應萬變,消耗敵人計程車氣,然後找機會伺機突圍。不管蜀軍怎樣挑戰辱罵,他按兵不動。吳軍內部有些人誤以為陸遜是膽小的縮頭烏龜,加上受不了蜀軍的挑釁辱罵,企圖衝出城門迎戰蜀軍,陸遜拿出孫權的尚方寶劍,把大家的衝動硬生生的壓下去了。

    劉備面對忍辱功夫了得的陸遜無可奈何,再加上當時天氣漸漸炎熱,酷暑難當,他決定沿著江邊的樹林蔭處連營八百里來安營紮寨避暑,範了常識性的錯誤。陸遜派人悄悄潛入蜀軍放火,火燒其八百里連營,然後乘亂攻殺,蜀兵潰亂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這一戰使得東吳得以苟延殘喘幾年,同時也使劉備慘敗且大傷元氣,退入白帝城,統一稱霸天下的夢想也灰飛煙滅,沒過多久就生病去世了。

  • 10 # yueliang1203

    1:為報仇而戰必然準備不足,急於求成,往往叛斷失誤。

    2:劉備陣營此時人才損失嚴重,一線將士人才斷層嚴重。

    3:多年征戰加重人民負擔,老百姓並沒有在戰爭中獲得多少好處,民意不支援。

    4:劉備失去荊州之後,失去了和吳國較量前沿陣地,補級困難,地利盡失。

  • 11 # 使用者3294749784759

    火燒連營,兵敗白帝,也使蜀國元氣大傷。劉備為報義弟關羽之仇,傾全國之兵,之力伐吳。犯了兵家之大忌,天氣炎熱之季,安營紮寨於茂林之中,七十五萬將士軍營相連,東吳陸遜用火攻,不戰而勝!劉備安營紮寨之事報諸葛亮後,諸葛亮也大驚,然已晚亦!

  • 12 # 尹四九

    借用現代話說:衝動是魔鬼,衝動往往以愚蠢開始,以後悔結束。用唯物主義觀來說,花無百日好,人無事事順。結合劉備個人來說,從一個小人物,透過小“義”字結交關、張成為鐵三角,又透過大“義”字,成立了蜀國,個人思想膨脹喪失了遠大目標,以至於造成慘敗也再所難免。

  • 13 # 任家朝

    劉備伐吳之敗是歷史的必然!首先,該戰本來就是不該打的戰。從民心向背來說,當時的蜀漢絕大部分人都是不願意此次征伐的。蜀漢立國未久,根基不牢,國力民力都很疲憊。實力別說和強大的魏國不能相比,就是東吳的內外實力都比蜀漢強大得多。其次,劉備作為一國之主,卻因為和關羽的兄弟之情,學江湖俠士一樣為兄弟報仇雪恨而不顧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舉全國之力征伐東吳。這是失大義之路!不是一個君王應有的胸懷和為國之道。再者,當時東吳舉國上下都因收復荊州而士氣高漲。因為在東吳國民看來,荊州是被劉備侵佔後再被東吳收復回來的。這是舉國大慶的歷史事件!是振奮民心的大事件!所以一聽說劉備再次來犯,盧國上下,尤其是武將,全部主動請纓,力據劉備大軍!第四、從戰爭本事的勝敗內因來講,劉軍是長途遠征,兵力疲憊。戰鬥力和以逸待勞的東吳士兵相距甚遠!第五、由於戰略錯誤,被陸遜來個火燒連營!導致了劉軍的徹底大潰敗!!!!

  • 14 # 豬悟空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以蜀軍大敗結束,直接影響了蜀國國運,之後,蜀國開始衰落。夷陵之戰劉備失敗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劉備報仇心切,倉促出兵,備戰不足。尤其是在劉備連連取勝,已有借為關張報仇之名行滅吳攻魏之實的情況下,蜀軍的國力和戰備都無力支撐其如此野心。尤其在戰爭初期,劉備應知破吳的關鍵在於有一支強大的水軍,水陸並行,互為支撐,破吳才有可能。但建立和訓練一支強大的水軍部隊尤需時日。公元219年冬十二月關羽兵敗被殺,劉備於公元221年七月即率大軍伐吳,對比西晉滅吳,很難想象劉備能在短短一年八個月的時間中做好充分的戰前準備,就更別提滅吳再伐魏的戰爭準備了。

    反觀東吳,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早在奪取荊州之後,東吳即已慮及日後蜀漢的報復,並開始未雨綢繆。“外交上兩次主動向劉備遣使請和,極力避免戰爭,同時稱臣求降於魏,已孤蜀勢;軍事上加強巫、秭歸、夷陵、江陵、當陽、公安等上游諸要地的兵力與守備,吳主孫權還親自公安移屯江夏郡鄂縣,建立新都武昌,為總策應。劉備以己準備不足之軍,戰彼有備而來之敵,焉能不敗?”(網友語)

    二、東吳之陸遜足智多謀,用兵如神,非先主輕易能敵。“守江口書生拜大將”,陸遜以一介書生形象示人,但陸遜絕不僅僅是一介書生,骨子裡更是一個堪比周郎之統帥。對外示弱驕敵,對內下鐵令嚴軍紀樹權威。面對劉備節節勝利,陸遜誓不出兵以驕之,等到劉備因勝而驕,輕敵傲慢,“求戰不得而移屯于山林樹木間”時,便定下了火燒蜀軍之計。

    反觀劉備,輕敵冒進,一意孤行,身邊又無龐統法正諸葛亮這樣的謀士隨軍征戰,出謀劃策,終至被陸遜一二十出頭之人“營燒七百里”,大敗而歸。

    兩個主要原因,個人所見,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 15 # 華子xie

    三國時期的形勢瞬息萬變,有分有合,讓人捉摸不透。但是始終圍繞著三個比較大的方向,那就是曹操,劉備還有孫權這三個政治集團,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東吳的江山完了,劉備的江山也不存在了,最終被曹魏政權所統一那麼劉備為什麼會失敗?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劉備的家世和他的才能都差別人好多好多。雖然他是高貴的皇室子孫,但是到他這一代的時候已經相當沒落了。甚至和平民百姓沒有什麼兩樣了。再加上他從小就沒有了父親,和他的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母親辛辛苦苦將他養育大之後,他就只能獨自去闖蕩天下了。而曹操家裡是官宦之家,從小接受的教育和劉備是不一樣的,而孫權相當於現在的富二代,是從他的父親和哥哥手中繼承的江山,他們兩個的起步相比於劉備來說要好太多。其二是劉備自己的才能也是不夠的,曹操會寫詩還能夠打仗,還有一手好的書法,而孫權從小也是在文化薰陶下長大的。只有劉備從小長在市井街頭,先天沒有培養文化素質,後天又沒有條件去進行學習,所以他自身的才能是不及孫權和曹操的。

    第二個原因,是他太過於講究兄弟義氣了。他和關羽張飛是結拜的異姓兄弟,他們三個關係特別好,而劉備對這兩個人也確實很是關照,感情特別的深厚。但是最後也是因為這兩個兄弟,劉備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當時關羽在荊州事件被人殺害,但是當時的蜀國和吳國正處於交好時期,就是因為劉備太過於講究兄弟義氣,他放棄了和東吳的交情,領兵攻打東吳,而最終失敗。自己在白帝城病逝,將唯一的兒子託付給了大臣們。他只顧兄弟情誼,卻沒有顧及到國家的利益,也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戰略來行事,他意氣用事過於仁義,結果使得蜀國和吳國兩敗俱傷,讓曹操得利。他沒有從大局出發,而是以自己的私人感情為主,這一點也是他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劉備沒有深謀遠慮,他沒有考慮到國家的後繼發展,雖然眼前形勢比較鼎盛,但是他沒有預測到後來的衰敗。這是因為他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雖然當時劉備手底下人才濟濟,有黃忠,有關羽,有張飛有馬超,雖然這些人武藝高強,但是這些人的年齡都和劉備差不多少。他沒有想到這些人不久都會和他一樣去世,那麼它朝中年輕的將軍只有趙雲一個,還是一個不受重用的將軍。如果這些人相繼離開,那麼後面怎麼辦?他沒有考慮到國家未來沒有可用的人才,沒有為國家培養出後面繼續發展的人才,而他留下的託孤大臣諸葛亮也只輔佐了劉阿斗不長時間之後就去世了。而相對於蜀國這邊的人才缺少,曹操那邊卻是人才濟濟,後來的司馬懿更是幫助曹丕一統天下。這是一個蜀國走向衰敗很重要的原因,朝中沒有可以領兵作戰的大臣,也沒有能夠繼續為國效力,為主公出謀劃策的謀臣,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幾次三番的任用馬謖等人,國家如此缺少人才,這也就導致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第四個原因,就是他選定的繼承人根本和曹操那邊的繼承人沒有可比性,曹丕從小受到精英似的教育,在軍營中長大,跟隨著曹操南征北戰,不僅是文學還是武力上都非常的了不起,非常的傑出。而劉阿斗,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再加上智商又比較低,整天吃喝玩樂,根本不懂國家大事。兩個人進行對比,瞬間就可以分出勝負。也正是因為劉阿斗的存在,讓很多大臣心灰意冷,讓蜀國走向了衰落。再加上後來諸葛亮去世,蜀國更是沒有了頂樑柱,怎麼可能會不被人收復呢?

    我認為,如果劉備能夠從大局出發,如果劉備能夠隱忍自己的怒氣,隱忍自己的恨意,如果他能夠將仇恨先放下來,將國家大義放在第一位,那麼他便不會去世,也不會將國家交給那樣的一個繼承人,也許蜀國還有繼續發展的可能。如果劉備能夠多為朝廷籠絡一些人才,如果劉備能夠多培養一些年輕的將軍,那麼也不至於讓諸葛亮無人可選,無人可用。如果劉備能夠選擇一個好一點的繼承人,選擇一個有能力,頭腦聰慧的繼承人,那麼蜀國也不會走向滅亡。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蜀國最後慢慢的衰敗了,最終被其他人征服。

  • 16 # 羅賓漢式的人物

    本來荊州就是東吳借給劉備的,只不過因為劉備一賴再賴,沒有歸還。東吳發動戰爭把荊州奪回來並殺了關羽,是因為矛盾太深了。

    劉備對外的口號是匡扶漢室,要消滅“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而且諸葛亮一直的戰略也是“聯吳抗曹”。劉備為了關羽,不惜破壞孫劉聯盟,不去打曹操,而去打東吳。在世人眼中可能有一些不幹正事的味道。

    《易經》的師卦裡講,古代凡是戰爭,國家出師有名,懲惡揚善,是為了伸張正義,為天下人謀福利,這是大義。戰爭的目的是除暴安良,為和平而戰,這才叫出師有名,才可能獲得勝利。

    劉備為了一己之私,為了兄弟感情而不是為了天下人幸福,就發動了舉全國之力的戰爭,這就是出師無名。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失敗了。

  • 17 # 老唐133672562

    對對方不瞭解,沒有對雙方力量全面分析,研究,調查。只知為兄弟報仇洩一時之恨,結果仇未報反損害了蜀國之基,諸葛亮縱有三頭六臂也救不了蜀,這就是官僚主義主觀臆斷的結局。

  • 18 # 暢遊影視銀河

    雲長喪吳,急火攻心,欲攻東吳,眾人阻撓,怒不可遏,棄孔明去,大勝幾場,兵驕將怠,逢林而入,大火沖天,驕兵慘敗,白帝託孤。

  • 19 # 慣於胡說八道

    回答問題的前面,先要看清楚大勢。當時劉備割據巴蜀,手握荊襄,佔據長江中上游。麾下多是戰兵老卒,理論上對於東吳具備了壓倒性實力。然而,北上面對曹魏集團兇猛的騎兵,依舊是機動性不足,戰術上先天劣勢。這種情況下,劉備才選擇了先定江南,次拼曹魏的戰略。從集團戰略角度來說,這種選擇是沒有錯的。甚至具備了可操作性。但是劉備個人心理膨脹,完全忽視了自身根基的建設,當時的劉備集團可以說是矛盾重重而且很難調和,這才是兵敗的根源。最大的輿論依仗皇室正統概念又因為兵發東吳而打臉。所以,劉備的失敗不是方向錯誤,而是時間不對,基礎後勤保障不對。當然,個別英雄人物的出現也有一定關係,只是這不是決定性的。

  • 20 # 七絕聖騎士

    答:從敵我雙方,也就是從吳蜀兩個方面做出分析。從蜀國角度看,關於發動滅吳的夷陵之戰,屬主劉備有些心急如焚意氣用事,用兵是講究深思熟慮的,故此從大的戰略角度層面上犯了大忌,也為失敗埋下禍根。戰爭發動之前,蜀漢方面諸葛亮,趙雲等重要臣子考慮到揮師伐吳對蜀國極其不利,也曾多次勸諫的,但劉備作為最高領導人是根本聽不進去,而仍然一意孤行攻打東吳。再者驕兵必敗,劉備利用軍隊上的優勢取得戰爭的初步勝利就有些沾沾自喜,自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不可戰勝,小瞧了對手,尤其是小瞧了會用兵且懂謀略的陸遜。再者劉備雖多次行軍打仗但贏少敗多,而且每次敗都是慘敗大敗,而且慘到幾乎每次妻離子散的,這也從側面說明劉備本人根本不擅長打仗的,自己不善於打仗,而且還不帶著會打仗的參謀給自己出謀劃策,最後慘敗可想而知。另外從東吳方面來看,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孫權雖然帶兵打仗也還不如劉備,但他最大的特點是善於去用人,讓最會打仗的人去打仗去指揮,而且還用人不疑,東吳在面臨滅頂之災之時,上下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勢與蜀軍抗鬥到底的決心。再者陸遜的指揮得當保證了局勢的逆轉,陸遜上任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條件的仔細分析後,主動放棄進攻機會,採取戰略撤退,一直退到夷陵,猇亭山,集中兵力準備決戰,陸遜很好的利用了天時,地利,一舉殲滅蜀軍。陸遜的堅守不出,打破了劉備依靠兵力優勢速戰速決的夢想,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酷暑難耐,劉備大軍無奈只得採取移營陸地上,連營找時機破敵,殊不知自己以前慢慢的跳進東吳方面提前挖好的‘墳墓‘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空城計,司馬懿為何不用箭射掉彈琴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