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易生說

    宋朝有個秦觀,出身於一箇中小地主家庭,年輕時就胸懷大志。把郭子儀、杜牧作為偶像,立下大志,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晉之遺人。

    蘇軾欣賞他的才華,推薦他入了京,當上了秘書省正字和果史編修官。

    創作背景

    不幸的是,因為新舊勢力爭奪牽連。秦少游被貶了又貶,最後被流放到了郴州。

    在宋朝,郴州還是個荒蕪之地,沒有人願意來這個地方。

    秦觀的心情自然是,憤憤不平,牢騷之下,寫了一首詞,《踏莎行》。

    霧失樓臺,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付閉春寒, 杜鵑聲裡斜陽暮 。

    騷寄梅花, 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詞的意思

    想登高想上進,想奔前程,卻被“霧”所迷。

    官場無門,然而精神寄託的桃花運更是虛幻,無處可尋,人生無望,不知何處可依。

    住在孤館裡,感到春寒襲人,聽到杜鵑聲,看到殘陽落,無限的哀愁。

    盼望著親友來信安慰自己,然而世態炎涼,眾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又有誰會寄書憎物來關懷呢。

    我本該與家人共享天倫,怎耐淪落如此,痛苦、後悔、冤屈、哀怨!

    郴州啊,你好好的繞著郴山,山水相連,為啥流向瀟湘去了呢,你流的是我的哀怨嗎?你流的是我的眼淚嗎?

    一首詞把自己的報國無門,被排擠打擊,難言鬱悶之情描寫的淋漓精緻。

    流傳千古

    寫完這詞,秦觀記給了豪放派的蘇東坡。蘇東坡看了秦觀的詞以後,愛不釋手,經常拿出來欣賞。

    秦觀逝世後,蘇東坡深感惋惜,寫下“少遊已矣!雖萬人和贖”的跋語。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看到這首詞後,把它寫在了扇面上。這把扇子輾轉流轉到了郴州。

    郴州人為了紀念秦觀,把“秦詞、蘇跋、米書”刻在石碑上 ,史稱 “三絕碑”。又過了100多年 ,南宋郴州知軍鄒恭找來石匠,將其摹刻在蘇仙嶺白鹿洞附近的大石壁上,這就是今人看到的“三絕碑”。

    這首詞因為“自喻最悽切”,被廣泛流傳。清代王士滇在其《花草蒙拾》裡引用了這個故事, 感嘆: “高山流水之悲,千載而下,令人腹痛!”

  • 22 # 翻書君

    【書文小品】詳解:怎樣欣賞北宋詞人秦觀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 ,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江幸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引起過很多評論家的討論,如王國維說: “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為淒厲矣。東坡賞其後二語,猶為皮相。”,還有唐圭璋說:“ “下片,言寄梅傳書,致其相思之情......沉痛已極,‘宜東坡愛之不忍釋也’”等等。

    秦觀以他獨具善感的敏銳之心和獨特的生命體驗,寫下來這首千古佳作,這首詞主旨哀婉悽絕,反映出當時讀書人善感多愁的脆弱性格,全詞實寫和意象相結合,意境高遠淒涼。

    要欣賞詞,我們可以知人論世,從詞人的人生經歷中找到一些情感蹤影。

    一、知人論世:多情才子官場失意

    秦觀從小接受傳統儒學教育,經史兵書爛熟於心,在徐州時,他曾拜訪當時的大文豪蘇軾,第二年做《黃樓賦》,蘇軾大加讚賞,王安石也贊他“清新妖麗,與鮑謝之。”能得到當時政界和文壇領袖的稱讚,前途當然是妥妥的啦。

    可是,秦觀參加科舉考試,直到第三次才高中,這讓一直如意的他受到極大的打擊和壓抑。中國文人的科舉之旅和仕途往往十分相似,如果科舉坎坷,那仕途也會多舛。秦觀很有政治才能和抱負,他的策論充滿現實感和經世致用的精神,從而他被新黨人物仇視和迫害,被劃入“舊黨”。

    元祐二年被誣陷,外放於朝,元祐五年回京任秘書省正字,元祐六年又被詆譭罷官,元祐七年升任宣法郎,元祐九年新黨當政遭罷黜外放,貶為杭州通判,再去杭州途中,被改貶郴州,並剝去所有官職和封號。

    向來優越的秦觀,此時身心都收到嚴重打擊,既悲痛又絕望,在一家旅舍中寫下這首《踏莎行》。我覺得在此心情之下,完全拋開作者的政治遭遇,說此詞是寫男女之情,是不太妥當的。

    他對政治由憧憬到絕望,他接連的不幸、冤屈、無限的哀怨逼著他寫下這首詞。他想借詞抒發苦楚,但是他沒有怨恨他人他物,他只是後悔自己選錯了道路,走進朝廷的名利場。

    二、精彩詞句詳解:以我之眼觀物,物皆著我之色

    上片主要寫的是實景,但也注入了詞人悲觀絕望的心情。

    起首三句,高大的樓臺已經被白霧籠罩,淹沒無存,原本給人指引出路的渡口也被白霧和月色覆蓋,天地間是一片混沌的狀態。去往理想桃源的路看不到了,又怎麼到達桃源呢?

    這些景象不一定是真的,有可能是詞人在極痛苦的情況下產生的幻覺,是詞人用自然景象來比喻心靈的感受。

    秦觀被貶郴州,途中他想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我們都知道桃花源是陶淵明政治上的理想,也是他歸隱的最終目的。

    有人說這裡用的是《幽明錄》中劉晨 、阮肇天台山遇仙女的傳說,表達是秦觀對遠方戀人的思念,我覺得這種觀點是不對的。秦觀雖然以寫“情詞”為主,但是從他的政治抱負和接受的教育來看,他是以閨情為表,理想為裡。

    無論是“桃源望斷無尋處”,還是“霧失樓臺,月迷津渡”,都是他美好理想破滅的幻影,一切都無望了,他只能承受現實給他的痛苦,發出哀慼聲:可堪孤館閉春寒!春寒料峭,詞人隻身被困孤館,夕陽西下,哀鳴的杜鵑(又名子規)淒厲,斜陽下喚我“不如歸去。”

    前三句其實是絕望悲苦心情的象徵描寫,所有意象的最終結局都是徒勞迷惘的,所以詞人才會覺得不“可堪”。這兩句實景,寫出了詞人遭貶、流離失所的憂傷和恐懼。

    其實在秦觀的詞中,總有這種深情哀婉的精妙句子,它注重意象和情意的緊密結合,情、景總是相依相伴的。

    “孤館”表示詞人孤獨無依,“春寒”其實是心寒,子規的聲聲呼喚其實反襯的是“不能歸”的煎熬和痛苦。如他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飛花似夢,絲雨如愁,將無形之物化為有形,用物來襯托心境。

    從更深的意義來講,子規啼聲與春光消逝、孤館閉春寒、斜陽暮是相統一的,本來春天應該有新氣象,但是詞人感受到的是孤苦淒涼的寒意,大好青春只會在聲聲哀嘆中走向老年遲暮,這是正面寫被貶的情景。

    這與王國維的“以自然之眼觀自然之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一切景語皆情語” 等鑑賞標準吻合,所以王國維很讚賞這句。秦觀詞描寫事物,但是事物中往往寄託著詞人的感情,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這就要求作者深入觀察事物。

    秦觀與蘇東坡不同的一點在於:蘇東坡的詞風清新俊邁,秦觀的詞風多柔弱婉約,蘇軾把詞變成了詩,胡寅在《酒邊詞話》中說:

    “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

    而秦觀把詞有變回了詞,成為詞人專屬的詞,他詞中的柔婉幽微才是詞的“行”、“本色”。他詞中的“柔”、“弱”是附著在自然景物中的,他心底的情感是真誠流淌的,充滿著悽美的生命體驗。

    如果說詞的上片是借自然景物激起人們的情感,那麼下片就是著重寫人的景象,寫自己被貶友人贈梅,寄信安慰,或是詞人自己懷念親友,想託信使送去家書。

    但不管誰“寄”、誰“傳”,結果都會因為路途遙遠、山河阻隔、荒涼罕至,音信難傳,所以“砌成此恨無重數”。“砌”字,說出了他悲恨的沉重,這些悲恨是一塊一塊堅固的石頭砌起來的,是重重疊疊,數不清、說不完。

    詞人舉目遠望,問到:郴江水歡快的流淌,忙活一生,究竟是為誰呢?詞人深重的貶謫飄零之苦,思鄉之悲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最後兩句,也是無理之問,郴江水東流入湘江,這本是自然現象,毫無感情,但是敏感多情的詞人在經歷了流放之後,思鄉之情濃郁,想象郴江水理解自己的情感,加入具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幸自”“為誰”,更具有象徵意義。

    無情山水化為有情之物,顯得造物主更加無情,這種深婉哀怨、幽怨難說的情感是很難理性表達的。蘇軾也經歷了多次貶謫遠遷,他讀秦觀的詞,儘管秦詞情感隱藏很深,但他還是覺得感同身受,這就是我們講的“人生經驗通感”。

    由於他和秦觀有類似的經歷,讀到這兩句時,常常有很深的共鳴感,他會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補充證實其中的空白,再加上他以評賞者的角度去品味詞作,蘇軾覺得詞本身十分和諧、完美,這也是蘇軾喜歡這兩句的原因。

    王國維曾說蘇軾對這首詞的理解只有“皮相”,是因為他崇尚自然寫實,不能理解蘇軾與秦觀對這兩句的心情。

    有時候,在詩詞之中,越是無理性的句子就越深情。秦觀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很容易讓人想起屈原對宇宙的提問,李白對青天的提問,李商隱對滄海桑田的提問等等。

    這些無理的提問,正是因為詞人在生活遭遇到非常大的憂患苦難,才對天地間的不公平發出詰問。這種沉重的悲恨問語,讓詞人的情感更加委婉曲折,感動人心,這是秦觀的過人之處,也是宋詞的進步。

    這裡與上片中“桃源”“杜鵑”相承接,從對快樂與美好的悼念和懷思,到無數恨的悽切和最後的追問,展現了一種純真、痛徹肺腑的美。

    《踏莎行》創造了悽婉絕妙的意境,前人曾說“詩無達詁”,詞也是這樣的,不同人欣賞所得也會不同,我們不必標準劃一,只要能夠感物懷人,讓人得到詩意美感,就夠了。

    結語

    秦觀詞風格的形成,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他多愁善感,敏感細緻,具有女性

    化的氣質,在他感受外物時,他對生命的愁、恨、悲、怨有著極強的精細感和感受。

    在他體驗和感受客觀外物時便富有非同一般的精細感,對生命的愁、恨、悲、怨一類感情心緒,也就更具有超出常人的感知力。

    他的性格軟弱且脆弱,這就使得他遭遇人生打擊和起伏時,缺乏承受能力,心胸不夠曠達,不能解脫,除此之外,秦觀還是十分悲觀的人。

    以上性格特點,造成他的詞柔婉醇正,具有當行本色,同時又具備感傷和憂愁之感。

    圖|網路

  • 23 # 雲淡輕靈

    詞之本源即為酒宴酬唱之曲,婉約、纖細、柔媚是詞的本質,要論這些特質,宋代秦觀之詞最能體現。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如何欣賞秦觀的這首代表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創作背景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觀,年少喪母,身世飄零,後來在蘇東坡的提攜下才謀得一官半職。但好事不長久,他和蘇東坡一樣遭遇廟堂排擠,被迫開始了自己的貶謫生涯。

    這首詞是秦觀在紹聖四年(1097)因坐黨籍連遭貶謫於郴州旅店所寫。當時作者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宮爵和俸祿;又貶橫州,此詞作於離郴前。

    不同於蘇東坡的達觀與自如,被貶郴州的秦觀,整個人被迷霧般的憂傷籠罩。

    郴州位於湖南省的南部邊境,山環水繞、地勢複雜,在宋代是蠻荒之地。被貶到此處的官員,與京城汴梁相隔千里,遠離親友和政治,懷才不遇之境可想而知。

    特殊的地理環境、潦倒的人生際遇、不可預知的未來,讓秦觀愁腸百結,唯有寄情於詩詞。

    上闋無不體現謫居中的冷漠悽清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這既是寫自然景物,也是營造詩詞意境。郴州多山多水,確實總是被雲霧籠罩。而作者用"失"、"迷"二字,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臺、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悽迷的意緒。

    秦觀在落筆四字的運用之妙上,古往今來,無出其右者。霧失迷臺,月迷津渡,讀起來既有外文詩歌翻譯後的語式錯覺,又出其自然地具有中文語境的美感,字字寫景,字字皆情,亦情亦景,亦真亦幻,一失一迷,讓人置於其中。

    "桃源望斷無尋處","望斷"意味枉然,仕途不得志令少遊開始尋覓陶淵明筆下避亂勝地--世外桃源,每一個文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那不僅是落英繽紛、雞犬相聞的世外仙境,更是一種心想事成、怡然自得的人生境界,然而,桃花源終究只是文人桃花源,把天涯望斷了,都找不到它的入口。

    全句著一"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的悵惘與失望之意。少遊的《點絳唇•桃源》一詞中"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亦是同等心境。千古關情,異代同心,前三句以其本身的虛無縹緲呈現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徵意義,只一片霧籠煙鎖之景。

    《唐宋詞十七講》有述:"頭三句的象徵與結尾的發問有類似《天問》的深悲沉恨的問語。寫得沉痛,是他過人的成就,是詞裡的一個進展。"

    桃源無覓,謫居郴州,天涯淪落之苦。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是整首詞中我最喜歡的兩句,我們獨自一人漂泊在異地他鄉,居住在旅店中,難免有一種孤獨淒涼的情緒,而這兩句是這種情緒最好的詮釋。

    其實這兩句不太秦觀,他很少寫得如此嚴厲。他擅長的是把柔情捏出花來,像"無邊絲雨細如愁",像"無力薔薇臥曉枝"。他的眼睛裡,周圍的世界全都帶著情緒,細微的一舉一動,牽扯出他的字句。

    "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無一不是悽婉的意象,湊在一起,情感色彩濃厚,成了一幅唯美卻悲哀的畫卷。

    春寒料峭,獨處客館,念往事煙靄紛紛,瞻前景不寒而慄。斜陽沉沉,方墜西土,怎不觸動一腔身世淒涼之痛?

    下闋是詞心在秦觀身上最好例證

    詞的下片,"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以敘實開始,引經據典。寄梅傳素本是欣事一事,而詞人遭到貶謫,北歸無望,添其此恨綿綿,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砌"一字化無形悲傷於有形,也正如他在《自輓詞》中所言:"一朝奇禍作,飄零至於是"。飄零與黨禍相依,身世也如同郴江水一般滾滾向前,深不可測。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最後兩句,是詞心在秦觀身上的最好例證。因為最後的兩句,和最開始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一樣,不是推敲出來的,是從他心裡長出來的。因為最後的兩句,才使這首詞有了無窮盡的意味。

    最後兩句出現前,這首詞和其他羈旅抒懷的作品並沒有明顯不同,同樣的主旨許多文人騷客都曾寫過。但因最後兩句,這首詞有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轉折,使他的感情投射不再侷限於之前的主題所在。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他是在問誰?他問得又是什麼?是對內心志向抱負無法施展的自我嘲弄?是對官場鬥爭中命運搖擺的不堪不解?亦或是對某位念想中青樓女子移情別戀的深刻懷念?是什麼讓他在此情此景,面對如此多的困感而沒有一個答案?

    這種極難描摹的感覺,被一瞬間清晰地定義,這種匪夷所思的藝術處理,堪稱神來之筆。

    總結

    眾所周知,宋朝以文人治天下,皇帝重用文人,可是對付文人的辦法也很有一套,動不動就貶謫流放,文人內心敏感,一有政治上的風吹草動,就憂愁得不行。

    秦觀,才華橫溢又多愁善感的人,怎麼能忍受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輕賤?

    秦觀的悲劇,不僅是他個人造成的,也是那個時代多方因素造成的結果。

    秦觀對宋詞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的感傷詞將晏殊、歐陽修以來的抒情模式進一步拓展,並形成巨大影響。

    秦觀的婉約詞更多地表現出下層文人普通的悲劇命運和沉痛感受,文筆悽美,因此被許多有共同命運和感受的文人所讚賞。

  • 24 # 明白人看歷史

    踏莎行大概作於1097年,黨爭對於宋代的官場是最大的未知隱患,站隊的對錯很可能不是因為你的政治理念,很可能因為你的殿試主考,或者因為你與某個當朝二品以上官員是同鄉,就會遭到莫名的連帶。更何況,天下人都知道秦觀與蘇東坡的關係,蘇東坡和革新派之間的鬥爭時斷時續,潮漲潮落,必然會對秦觀的仕途有多次影響。

    《踏莎行·郴州旅舍》中,流露出詞人對未來不可知的迷茫,還有就是對過去曾經的努力沒得到認可的鬱悶。其實,樓臺在,津渡也在,霧和月都是暫時的,人的心情沒必要因為暫時的無尋處,斜陽暮而波折,迴歸內心迴歸自然才是最後的結局。陶淵明的掛冠而去,阮步兵的緘口不言可能都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雖然有些痛苦,但是他們戰勝了自己的內心,也就沒什麼痛苦。秦觀的這首詞,太多的壓抑,太多的怨天尤人,喜歡的人大多是因為自己的不得志,卻沒有深究不得志的原因,只是因為詞句的所謂哀怨和優美,對這首詞評價甚高。但這首詞,個人認為,在秦觀的詞集中,遠沒有那些平淡的小令讓人印象深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比兩連冠軍,詹姆斯兩連冠,杜蘭特兩連冠,誰的"含金量"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