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冰60214530

    因為將領的威脅是最大的國家初創的時候,還不存在有威脅的政治派系,所以一般的官員政客夠不成威脅,真正有威脅的就是統兵將領,不止韓信慘,漢初異姓王幾乎沒有善終的,韓信本事太大,即使軟禁在京城了依然不能讓劉邦放心

  • 2 # 中孚鑑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和韓信,都是劉邦建立大漢過程中的功臣,蕭何善於安撫百姓、治理天下,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計謀過人。韓信用兵如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蕭何、張良和韓信都是有大功的,但是他們的結局卻不同。

    張良深知鳥盡弓藏,所以當劉邦取得天下後,就功成身退,因此得以善終。蕭何安撫百姓,深得民心,雖然後來被劉邦有所猜疑,但蕭何自汙聲名,讓解除劉邦對蕭何的猜疑,最後也得了善終。而韓信被封楚王,之後貶為淮陰侯,最後被殺!

    那為什麼漢初三傑,只有韓信被殺呢?

    首先,張良、蕭何和韓信雖然都是建立大漢的功臣,但韓信是戰功赫赫,功高震主。因為韓信是帶兵的,所以讓劉邦非常忌憚。

    同時因為韓信是帶兵的,所以他手裡有兵,這威脅到了劉邦和呂雉。他們為了大漢以後的安危,所以要除去韓信。

    而蕭何和張良雖然也有大功,但蕭何是屬於文官,雖然官拜丞相,位高權重,最沒有兵權,同時又是很早就跟隨劉邦,是元老級別的人物,對劉邦和呂雉構成的威脅不大。

    張良和蕭何一樣,張良是個謀士,他雖然計謀過人,手裡同樣沒有多大的兵權。同時張良後來歸隱,所以能得善終。

    其次,韓信被劉邦一下拜為大將軍,統率漢軍,但韓信並不是劉邦的嫡系心腹之人。劉邦因為一下子就對他登壇拜將,對韓信委以重任。但同時劉邦從把軍權交個韓信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對韓信有所顧忌了。

    最後,因為韓信用兵如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給劉邦打了很多的勝仗,同時韓信的地位也高了起來,權利也大了起來。

    在楚漢相爭時,韓信在劉邦和項羽之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在劉邦最需要韓信的時候,韓信卻對劉邦討賞要爵,要假齊王的爵位。劉邦為了安撫韓信,就直接封了韓信齊王。但經過這次,劉邦和韓信之間更加有所猜疑、嫌隙。

    後來韓信雖然在垓下大敗項羽,逼的項羽烏江自刎,劉邦也在登基後,封韓信為楚王,成為手握重兵的一方諸侯。

    因為韓信手握重兵,功高震主,不僅威脅到朝廷,而且之前韓信已經讓劉邦感到不滿,所以韓信和蕭何、張良同為漢初三傑,但韓信的結果卻是最慘的。

  • 3 # 九十九卷經

    君主專制制度,權力要絕對掌握在君主一個人手中,才能保持相對穩定不會動亂。

    因此,君主對於可能威脅到自己權力的人,基本上不會容忍。特別是戰爭結束後的相對和平時期。

    打天下時,劉邦要利用借重韓信,所以對韓信容忍拉攏。等到項羽滅了,天下穩固,韓信的才能反而成為對劉邦的威脅,因而要殺韓信。

    張良蕭何是文臣,威脅小,所以不殺。

  • 4 # 衣賜履讀通鑑

    有文一篇,恰好貼題。

    韓信非死不可,因為他是嘗過人血的獅子

    衣賜履按:歷史上,多認為劉邦大殺功臣,忘恩負義,其中最典型、最有名、最悲情的例子就是誣殺韓信。而韓信的悲情就在於,他為劉邦奪得天下居功至偉,他最有能力背叛劉邦,他多次被人勸說背叛劉邦,但他沒有背叛。而劉邦卻把他從齊王改楚王,又從楚王貶淮陰侯,然而,還是沒有放過他。儘管,下手的是呂后,助攻的是蕭何,但賬,則記在劉邦頭上。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韓信為什麼被誅三族。

    前202年,十二月,劉邦滅掉項羽,勝利凱旋,路經定陶(山東省定陶縣),突然闖入韓信大營,奪取他的印信,立即把韓信的部隊,納入自己控制。

    衣賜履說:這是劉邦第二次奪取韓信的印信和軍隊,第一次在前204年6月(可參閱拙文《劉邦的兩個活命法寶:常跑路、聽人言》),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是一萬個不放心啊。

    春季,正月,劉邦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統轄淮河以北地區,都城設在下邳(江蘇省睢寧縣北)。五六月間,韓信到了下邳,就任楚王,開始報恩。第一個是全中國最有名的洗衣老太(漂母),當年連續好幾十天免費供韓信吃飯,韓信贈給老人家黃金千斤。第二個,是南昌亭亭長,韓信給了人家一百個大錢,說,你是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韓信蹭吃蹭喝,心理承受力無人能及,一蹭幾個月,直到把亭長老婆蹭得受不了了,終於撕破臉拒絕再給韓信提供飲食。現在給人家一百個大錢,也有點那個,呵呵)。召見曾經侮辱過自己、讓自己從他胯下爬過去的淮陰少年,任用他做了中尉(警備區司令官),並告訴部下說,這小子是個壯士,當年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不過呢,殺掉一個小人物沒有意義,所以忍耐(這三件事,詳見拙文《明明有三個選項,韓信為何偏偏選擇胯下之辱?》)。

    項羽手下的大將鍾離昧與韓信是故交,項羽失敗後,鍾離昧逃亡,到了本年年底,投奔韓信。劉邦痛恨鍾離昧,聽說他在楚國,下詔讓韓信捉拿。韓信初到封國,巡行所屬縣邑,每次都攜帶大批武裝部隊,護衛嚴密。

    衣賜履說:作為楚王,巡行各縣邑帶著部隊護衛,本屬正常,但太史公專門點出“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可能在暗示韓信要麼在炫耀,要麼對自己的安全相當擔憂,有點像商鞅被車裂之前的作派(可參閱拙文《秦國宗室貴族到底有多恨商鞅?》)。

    前201年,十月(歲首)有人上書告發韓信謀反。劉邦便徵求將領們的意見,大家都說,趕快發兵,坑了那小子!

    劉邦默然不語。又問陳平,陳平說,有人告韓信謀反,這事情韓信知道嗎?

    劉邦說,不知道。

    陳平說,老大你的部隊與韓信的相比,哪個更猛?

    劉邦說,打不過他。

    陳平說,你的將領們與韓信相比,哪個更能打?

    劉邦說,打不過他。

    陳平說,軍隊不如楚國,將領又比不上韓信,卻要舉兵攻打他,這不是逼著他謀反嗎?

    劉邦說,如之奈何?(這翻對話簡直和劉邦、韓信著名的“漢中對”如出一轍,只不過當時論的是劉邦和項羽哪個更能打,可參閱拙文《一臺兩個演員一個觀眾的好戲——蕭何月下追韓信》)

    陳平說,古時候天子有時會巡視諸侯鎮守的地方,會見諸侯。老大你可以假裝巡遊雲夢(湖北省安陸市南,韓信地盤。司馬相如作《子虛賦》,對雲夢有所描寫,硬是把詩仙李白吸引到此,一住十年),在陳縣(河南省淮陽縣)會見諸侯。陳縣屬楚國管轄,韓信以為你不過出來尋點樂子,不會有什麼重大事情,一定不會防備,等他來晉見您的時候,繩子一捆,不就完了?

    劉邦一聽,二話沒說,立即派出使者通告各諸侯王到陳縣相聚,詔書上說,我將前往雲夢一遊。詔書發出,劉邦隨即起程。

    韓信接到詔書,心下恐懼,不知怎麼辦好。有人建議說,事到如今,大王乾脆把鍾離昧殺了,再去晉謁皇上,皇上見到鍾離昧的腦袋,肯定很高興,這樣應該就沒事了。韓信於是去和鍾離昧商量,要借他項上人頭一用。鍾離昧說,你殺我取悅漢王,我前腳死,你後腳就會跟上的,唉,大王啊,你可不夠厚道!說完,鍾離昧自殺。

    衣賜履說:韓信“心下恐懼”,說明心中有鬼。這個鬼可能是鍾離昧,也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思想鬥爭。不過,話說回來,韓信心下恐懼,不知怎麼辦好,聽人建議,云云,這些都是怎麼記錄下來的?太史公是聽誰說的,實在讓人費解,呵呵。另,韓信是劉邦的臣子,鍾離昧是項羽的親信,劉邦滅了項羽,天下一統,鍾離昧投奔韓信,這不是害韓信嗎?韓信收留鍾離昧,這不是自尋死路嗎?且慢,這裡似乎可以有另一種解釋,就是前面我們也講過的,漢初,封建制在人們頭腦裡還是根深蒂固的,他們可能認為,劉邦作為皇帝,是天下共主,但封國國君,也不是事事都需要請示彙報的,是有一定自主權的。春秋戰國時期,犯了死罪逃到別國的人有的是,比如吳起由魯逃到魏、再由魏逃到楚,范雎由魏逃到秦,樊於期(於讀如烏)由秦逃到燕,因此,韓信和鍾離昧都沒有太當回事兒。但形勢畢竟與春秋戰國不同了,且皇帝親自巡視,沒辦法,只好借鍾離昧腦袋一用。

    十二月,劉邦到達陳縣,各封國國王也都陸續到達。韓信提溜著鍾離昧的腦袋來了,劉邦看過人頭,說,來人啊,把韓信給我綁了。武士們一擁而上,三下五除二,把韓信綁成粽子,扔到囚車上。韓信這才發現落入圈套,嘆息說,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啊,現在天下已經平安,我本來應當遭烹殺!

    劉邦說,行啦,別嘚嘚了,有人告發你小子謀反!

    雲夢也不巡遊了,直接西返,下令大赦。

    衣賜履說:假裝出遊雲夢,生擒韓信,這是陳平六出奇計的第五計。韓信帶兵“多多益善”,身邊沒兵,韓信就是廢人一個。

    大夫田肯上奏章說,陛下逮捕韓信,又建都關中。關中形勢,最是險要,靠山面河(黃河),地理條件十分優越。封國如有叛亂,出兵東下,好像在屋頂上倒拿水瓶往下傾瀉,沒有人可以阻止。而齊國東有琅邪(山東省膠南市)、即墨(山東省平度市)的富饒,南有泰山的屏障,西有黃河天塹,北有渤海的海鹽利益。方圓兩千裡,戰士可徵集百萬之眾,那是東方的秦王國。除非是皇上的親兒子、親弟弟,千萬不可封他齊王。

    劉邦說,好極了。賞賜黃金五百斤。

    衣賜履說:田肯的賀章非常蹊蹺,劉邦抓住了韓信,田肯說“陛下得韓信”,就這五個字,然後筆鋒一轉,開始說定都關中的事,意思是關中為首都太好了,隨時可防山東叛亂。然後筆鋒再一轉,說齊國很牛逼,相當於東邊的秦國,除了皇帝的親兄弟和親兒子,誰也不能封齊王。通篇下來,幾乎與韓信無關,這怎麼也不像是慶賀抓住韓信啊!細細思量,這個賀章恐怕大有深意。第一,田肯已經讀懂了劉邦的內心,天下一統之後,各諸侯王對皇權的威脅,或者說劉邦所感覺到的諸侯王對皇權的威脅,越來越明顯,因此,田肯建議,像齊國這麼重要的地方,絕不能封異姓王,劉邦當然深以為然。第二,田肯隱隱地為韓信求情。大家看,本來說的是個韓信,結果大段講的都是關中和齊國,什麼意思呢?我感覺,田肯的用意是在提醒劉邦,在劉邦和韓信著名的“漢中對”之後,劉邦先平定了關中,作為東征項羽的根據地,在這個過程中,韓信應該是作了很大貢獻的;齊國可以與秦國一較長短,而齊國也是由韓信打下來的。田肯極力渲染關中和齊國的重要性,實際上是在提醒劉邦,韓信功大,殺之三思。劉邦後來只把韓信貶為淮陰侯,我們不知道田肯的賀章起了多大作用,但田肯的用心,也算良苦。

    劉邦回到洛陽,就放了韓信,奪了王爵,貶為淮陰侯。韓信知道他獲罪的原因,不是謀反,而是劉邦害怕他的軍事才能,於是經常稱病,不去朝見。平日在家總是悶悶不樂,為與絳侯周勃、將軍灌嬰這樣的人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都是他原來的手下)。韓信有次去拜訪樊噲,樊噲跪拜送迎,以“臣”自稱,說,想不到大王竟肯光臨我這裡!韓信出門後,訕笑著說,真想不到,我竟然要和樊噲這樣的人混在一起。

    衣賜履說:一般人只能上不能下,韓信也是如此。樊噲是個粗人,在韓信面前,跪拜送迎,自稱為“臣”,那是對韓信發自內心的尊重。而韓信卻羞於和樊噲混在一起,人家可是劉邦的擔挑兒哦!足以見得,當王,還是當侯,那感受可是完全不一樣啊!蕭何可以滿足於封侯,善終;張良可以滿足於封侯,善終;韓信不滿足,如之奈何?

    劉邦曾經跟韓信討論過將軍們的指揮能力,認為各有長短。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不能超過十萬。

    劉邦說,那你呢?

    韓信說,我當然是多多益善。

    劉邦笑了,說,你多多益善,怎麼還被我俘虜了?

    韓信說,老大你帶兵不怎麼樣,但駕馭將領不是一般的牛啊,這就是我被你俘虜的原因。況且你的才能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衣賜履說:這是劉邦與韓信另一段牛逼對話。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是忌憚的,韓信對劉邦是服氣的。表面上看倒也輕鬆寫意,君臣俱歡。其實,如果你是劉邦,想想身邊一直有個能帶百萬軍隊的人,你睡得著嗎?我個人有種看法,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從某種角度看,其實是對韓信的一種保護。不過呢,當過王,掌管過一個國家的人,對一個侯,總是不滿意吧。一有機會,可能就會冒出頭來。

    最初,劉邦任命陽夏侯陳豨(讀如希)為封國相國,代表中央,監護趙國和代郡(河北省蔚縣)跟匈奴(王庭設蒙古國哈爾和林市)接壤地帶的邊防軍(通鑑上沒有寫明是哪個封國的相國,而《史記》上則說任陳豨為鉅鹿郡守,我們採用前者)。陳豨出發前,向韓信辭行。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裡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我可不可以跟你說幾句心裡話?

    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

    韓信說,你駐防的地方,集結了天下最精銳的部隊。而你,又是皇上最信任的將領。如果有人告發說你反叛,皇上當然不會相信;再次告發,皇上可能就懷疑了;第三次告發,皇上必然大怒,親率大軍來滅你。一旦有那麼一天,我願意在京城做你的內應,天下大事,盡在掌握之中。

    陳豨一向敬佩韓信,認為他說的話不錯,說,我謹遵您的指教!

    衣賜履說:陳豨謀反,詳見拙文《劉邦用兵的一字真言——賞》。

    前197年,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自領兵平叛。韓信託病沒有隨從,卻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你。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罪犯和奴隸,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陳豨的訊息。前196年,正月,韓信的一位家臣不知犯了什麼過錯,被韓信囚禁,打算殺掉。這個家臣的弟弟上書告密,向呂后告發韓信打算謀反。呂后就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何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死前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徹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蒯徹是韓信的智囊,曾經勸韓信擁兵自立,與楚、漢鼎立)呂后夷韓信三族。

    劉邦平叛陳豨之後,回到洛陽,得知韓信已死,心中大喜,但回顧前情,又感憐惜,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

    呂后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徹的計謀。

    劉邦說,蒯徹是齊國的說客。

    就詔令齊國(劉肥)捕捉蒯徹。蒯徹被帶到,劉邦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

    蒯徹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劉邦怒了,說,煮了他。

    蒯徹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劉邦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

    蒯徹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誰牛逼誰就率先得到它。盜蹠(春秋時代著名大盜,蹠讀如直)的狗,對著帝堯狂叫,並不是堯不仁德,只不過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我給韓信出主意時,我只知道他,並不知道陛下。況且天下磨快刀子想幹陛下爭奪天下的人多了去了,只不過都不是您的對手罷了。您總不能把他們都煮了吧?

    劉邦笑了,說,放了他吧。於是,赦免了蒯徹的罪過。

    衣賜履說:對韓信,劉邦是矛盾的。聽呂后說韓信已死,心中大喜,這是把一塊大石頭放下了;但回顧前情,又感憐惜,這是想起了兩人之間的感情,想起了韓信在他奪取天下過程中的巨大貢獻。殺不殺韓信,劉邦一直很矛盾。論情感,他不願意;論皇權,他必須處死韓信。因此,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假別人的手幹掉韓信。為什麼韓信必須死?以前聽過一種說法,在非洲大草原上,獅子和人基本上是和平共處的,人不獵殺獅子,獅子也不吃人。但是,一旦有哪隻獅子咬死了人,那麼,人無論如何也得殺死那隻獅子。因為,獅子嘗過人血的滋味了,這是一種致命的誘惑,從此,它就會想盡辦法去吃人。似乎離得有點遠,但道理是一樣的,韓信是當過王的人,他嘗過面南背北、唯我獨尊的滋味,因此,他恥於和周勃、灌嬰、樊噲之輩為伍,而這哥兒幾個可都是侯啊!劉邦怕韓信,所以把他貶為淮陰侯,其本質是削了他手裡的兵權,相當於拔掉了獅子的牙。但是,不行,韓信當過王,實在對王的權力難以割捨,對王的感覺十分思念,現在,牙被劉邦拔掉了,韓信就以陳豨為牙,聯手謀反。只要給韓信一支人馬,劉邦豈能安睡?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韓信完全是被誣殺的,他什麼也沒幹,就被呂后給處死了。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高祖翦除功臣”一節裡說,陳豨當初受命時,未必有反心,韓信不可能和他談謀反這麼敏感的事項;韓信手無軍隊,與將相大臣也都沒什麼來往,光靠一些家臣就想謀反,是不可能的;趙國、代郡,距長安數千裡,韓信和陳豨根本沒辦法聯絡溝通,因此,韓信謀反,必為誣陷。呂先生是現代史學大家,他對韓信謀反的質疑當然有一定道理,不過呢,作為後生小輩,我也斗膽質疑一下呂先生。呂先生一生,主要從事編輯和教學工作,從其簡歷上,看不到有任何仕途經歷,因此,先生對事物的理解,更多的會從正面、正常、正規的角度去看,而歷史中人,特別是爭天下、保皇位的人,其行事之不正面、不正常、不正規,是呂先生這樣的人根本無法想像的。我一點沒有貶低呂先生的意思,而只是想表明,正因為呂先生這樣的人是君子,所以,他們往往不能理解歷史中的真實,特別是歷史中的醜陋,以及醜陋產生的原因。而深諳歷史之道的人,比如,某老,也是大學問家、大歷史家,而且身居高位,基本上算善終,他對歷史的理解,絕對深刻,但,他絕對不會把他的理解付諸筆端。我不能說韓信一定謀反了,或者一定沒有謀反,但是,韓信的存在,是比彭越、英布的存在還讓劉邦不放心的。不管以什麼方式來處理,劉邦除掉韓信是必然的,儘管,劉邦不是一個嗜殺的人,甚至,劉邦是相當寬厚的帝王,正如韓信嚐到了王的滋味一樣,劉邦也嚐到了皇帝的滋味,他絕不允許有人對皇權發起挑戰,誰都不行。韓信有多次反叛的機會,都沒有反叛,許多人理解為韓信忠厚,不忍背叛劉邦。其實也未盡然。劉邦和韓信感情深厚,這一點沒啥說的。我們在《劉邦清理異姓王,先拿親女婿開刀》裡已經討論過,漢初,人們更喜歡周的封建制,而不是暴秦的郡縣制,劉項推翻秦朝之後,立即回覆了周的封建,大批封王。這樣,劉項爭霸期間,不光是韓信,包括張耳、英布、彭越、吳芮、臧荼這些人,從內心裡認為漢會是另外一個周,他們都能當他們的太平王爺,因此,韓信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這種思想,才沒有與劉邦決裂。然而,周之封建,已是昨日黃花,君主中央集權,呼之欲出,不僅韓信等人起先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末路,其實,劉邦本人,也應該是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慢慢發現,異姓王不除不行。比如,打陳豨時,韓信稱病不去,彭越稱病不去,如果你是劉邦,你作何感想?而臧荼是第一個反叛的異姓王,《史記》上沒說原因,但很可能是臧荼敏銳地察覺到,想當個周時的諸侯王,恐怕門兒也沒有,乾脆反了算了。難道韓信沒救嗎?其實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想活,可以向長沙王吳芮學習,但,性格決定命運,他又學不來。吳芮也是嘗過人血的獅子,為什麼卻善終,王爵傳五世?因為人家自己拔了尖牙,自己鉸了利爪,而沒了爪牙的獅子,當然可以頤養天年。我們後面專門加以探討。

  • 5 # 尋痴

    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中,張良知進退,劉邦把天下打下來之後就隱退了,蕭何則是採用自汙的方法保住了性命,只有韓信不知進退,或者說當時已經退無可退,劉邦殺他的心思已經無法磨滅,當初打天下時韓信就曾向劉邦討過齊王稱號,要知道當時劉邦也只是漢王,劉邦對他早有不滿,天下打下來以後,韓信這些元老功臣,依然手握大權。而劉邦準備收回權利,韓信手中有軍權,就有造反的能力,所以在劉邦心中韓信必須死。

  • 6 # 狐筆春秋

    要說漢初三傑中,為何只有韓信下場悽慘呢?因為蕭何、張良都沒有造反的心思,而韓信確實有這方面的野心,只不過是“反心已具而反形未彰”罷了,所以後人每有指責漢高祖誅戮功臣,為韓信鳴不平,抱怨屈的,在我看來,此舉大可不必!!

    一:革命老將蕭何的自保之術

    以一介布衣,提三尺之劍,與天下豪傑逐鹿中原而有四海的漢高祖劉邦,雖然被司馬遷描述成一個不學無術的浪蕩子,但依然遮擋不住他的天縱之資。蕭何做為劉邦的老相識,在劉邦還只是區區泗水亭長的時候就能夠慧眼識英雄。堅定不移的跟著劉邦幹革命,這種眼界和魄力豈是尋常人能夠比得了的?

    每當人們談起蕭何為什麼能全身而退,身名兩全的時候,必然會提起他的“自汙之策”但在我看來,蓋世豪傑的劉邦哪裡是區區“自汙之策”就能打發的。深究根本,還在於劉邦並沒有對蕭何起殺心。他把蕭何關進監獄,不過是因為自己疾病纏身,行將就木,擔心惠帝幼弱制不住蕭何,所以才給蕭何一個警告而已。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的猜測,畢竟當時的劉邦確實已經有些病入膏肓了,真要出什麼昏招也不一定。

    再者,打從劉邦的事業開始起步,蕭何就一直擔任著整個劉氏集團的後勤部主任。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在劉邦和項羽的數次對戰之中,輸的一塌糊塗,清潔溜溜的劉邦哪一次不是蕭何在為他任勞任怨的擦屁股?如果真有反心,彼時不反,非要等到天下已經安定的漢十二年來造反,身為漢初三傑的蕭何是不是傻?既然蕭何不傻,那能夠駕馭三傑的劉邦會是傻子嗎?再說,在楚漢對峙時期,蕭何就以“遣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的方式向劉邦表忠心;此後,又在劉邦征討陳豨時,以“不接受封爵,捐出全部家產”的方式來使劉邦安心。種種事蹟,難道劉邦都看不到嗎?

    “相國請別這樣!相國為百姓請求上林苑中的空地,我不允許,不過是我成了桀、紂那樣的昏暴君主,而相國卻是賢明的宰相。我故意把相國關起來,是想讓百姓們都知道我的過錯。”在蕭何出獄時劉邦說的這番話,倒真看得出劉邦很不愉快,因為箇中分明蘊含著“我知道你不會造我的反,你卻非要跟我耍心機的不滿”。由此可見,晚年的劉邦其心境是寂寞的。畢竟是高處不勝寒,那種孤獨與淒涼~豈是我們能夠體會的?

    二:心跡坦蕩的張良張子房

    在張良剛剛加入劉邦集團的時候,他就坦坦蕩蕩非常光棍的跟劉邦說:“我家世代都是韓國的 宰相,我追隨你不過是想替韓國報仇罷了”。試問如果是你剛剛跳槽到一個前途非常光明,發展空間一場廣闊的的公司時,你會跟老闆這樣說嗎?而正是他的坦蕩無疑,光明磊落,使得雄猜如劉邦者也不得不感佩於張良的純忠純孝。所以在劉邦坐穩天下之後,張良提出“願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的心願後,即便知道他心意已決的劉邦依然極力挽留,不願他走。試問天下有多少人能夠灑脫如張良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種發乎內心的視功名爵祿如鴻毛精神,不正是劉邦最終選擇張良為託孤人的原因嗎?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來,三傑之中,張良是真正走入到劉邦內心世界中去的人,也是唯一一個身名兩全而沒有任何汙點的人。究其原因,只在於他“坦蕩而不做作”三:心有豺狼而時機未到的韓信

    關於韓信的死,同情憐憫者不在少數,然而都不過是婦人之仁罷了。要說韓信無反心,我是決然不信的,在蒯徹勸他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之際,要說他沒有動搖過,那是絕不可能的。只是時勢不允許,不得不以“要報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為藉口搪塞而已。如韓信果真對劉邦心存感恩,那麼他就不會強行攻佔齊國而間接逼死酈食其,也不會在事後提出暫立自己為齊王的要求;更不會在劉項決戰的時候,逼迫劉邦劃分封疆了。如此種種,你說韓信是忠臣?天下人有誰會信?

    劉幫到底是聰明人,或者說是天命所歸之人。在決戰剛剛結束的時候馬上就收繳了韓信的軍隊。個人以為,這應該是劉邦這一生中做的最明智的決定之一。因為此時不奪韓信的兵權,而韓信真有心造反的話,他只要輕輕的調轉槍頭,那這天下恐怕就真要易主了。

    其實,韓信是可以不死的,在劉邦將他貶為淮陰侯而又把他留在京城時,何嘗不是在保全他呢?但不安分的心終究是不安分的,就像他屢次改換門庭一樣。在天子腳下的韓信依然敢於聯絡陳豨,商榷謀反事宜,所謂“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韓信的死,又何嘗不是咎由自取呢?

    四:可嘆可與謀天下者不能保其身

    綜上所述,雖然同為漢初三傑,但是蕭何卻始終懷著濃烈的憂患意識,往往是走一步看三步,所以最終雖然聲名受累,卻也累世公候子孫綿長,世代榮華;張良則是典型的“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他的灑脫與忠純不僅是自己身名兩全,而且令劉邦自始至終對他安心放心,甚至以國家大事想託付;唯獨韓信,既無蕭何的謹小慎微,也沒有張良的灑脫曠達。不僅有蓋世之才,又有不羈之志,能夠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不學無術,不知斂藏。野心外漏,鋒芒太甚。終於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這也是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的結果。

  • 7 # 眾推風雲榜

    瀉藥~

    這個問題要從頭開始看,剛開始革命的時候,蕭何和張良是前後腳跟劉邦乾的,友誼深厚,論交情,韓信太淺。

    後來韓信從項羽那邊跳槽到劉邦那邊的,謀求的就是大將軍的爵位,一開始劉邦沒意識到後他還逃跑,論忠誠,韓信太少。

    接下來一路還算順利,韓信確實無愧後世兵仙的稱號拿下北方各路諸侯,攻下齊地,接下來就是要稱“代理齊王”,劉邦的反應大家都知道了吧,論見識,韓信太低。

    而後各種反轉,劉邦把韓信留在了身邊看管,後來陳豨叛亂,韓信暗中聯絡,這就是作死了吧,本來劉邦還念及韓信當年幫他出關中的貢獻不想殺他的,但韓信在交情、忠誠和見識方面都不如別人的情況下,蓄意謀反,加上他功高震主,手握實權,下場慘,只能說是一系列自己作自己的結果。

  • 8 # 漁岸踏歌

    中國歷史上的偉人都有共患難易享富貴難的特質!能夠在天下平定後,善待功臣者屈指可數。劉邦是個發跡於市井小民而後當上皇帝的人。他的情商極高,駕馭手下易於反掌。而韓信雖號稱戰神,卻情商很低。在劉邦與項羽爭霸處於劣勢,被困於滎陽,令韓信前來救援時。韓信居然待價而沽,要求劉邦封自己在齊地代理齊王。如果此時劉邦不答應呢?韓信很有可能自立或倒向專案。劉邦聽從張良建議,封韓信為齊王。韓信立即發兵,解了劉邦的燃眉之急,讓歷史的天平傾向了劉邦。可以說,此時,韓信就已經給自己挖好了一個大大的坑,就等著劉邦坐了天下,自己往裡面跳。謀士蒯通已經將韓信今後的下場分析得十分透徹,告知韓信說,漢王一旦取得天下,將沒有你韓信的容身之處。韓信猶豫不定。劉邦稱帝后,幾個異姓王蠢蠢欲動,都派人與韓信聯絡造反。韓信居然不向劉邦彙報。讓劉邦對韓信更加起疑!皇帝一旦對臣子起了疑心,他還有得活嗎?劉邦為了安慰韓信,曾有約定,什麼見天不死,見土不死,見鐵不死。韓信居然相信。最後死在呂后的竹劍之下。韓信之死有其必然性!

  • 9 # 朵朵佬爺

    我看到的資料也不多,觀韓信的一生,他生命中有這麼幾個基因。第一,韓信的理想是實現軍事才華,沒有當帝皇的野心。第二,對劉邦有幻想,是逼反的。

  • 10 # 琦高一籌

    狡土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好弓藏。無論是劉邦還是呂后,不是擔心擔心劉邦會不會反,而是擔心韓信有沒有能力反。

  • 11 # 心中永存百萬兵

    樊噲把韓信照顧得無微不至,韓信離開時,樊噲又跪著相送。然而,韓信卻當面大笑,說了10個字:“我竟淪落到與樊噲為伍!”

  • 12 # 閒雲去處

    國士無雙,這是蕭何對韓信的評價。

    韓信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士,而裂土封王是士人最高追求了。

    但是,韓信性格中最缺少的是堅韌,遇到困難就躲,而不是迎難而上,不到最後關頭絕不尋求辦法,不能主動爭取,這是他最大的缺點。

    成敗一蕭何,蕭何能夠一眼就洞穿了他的優點和弱點,可他了解蕭何瞭解劉邦麼?

    韓信說項羽空有匹夫之勇,卻是婦人之仁,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秦始皇施行郡縣制,把統一的成果用制度固定下來了,以後秦可以易,而中華永遠不滅,如果統一之後接著分封天下的話,始皇也就稱不上千古一帝了。

    這個道理韓信不清楚,他老是幻想封王封侯,弄個自治區幹,但劉邦早已打算學秦始皇搞君主集權制了,發生衝突和悲催下場是早晚的事。

  • 13 # 張思遠33

    無雙國士下場為什麼這樣的悽慘?君不見歷代功臣下場都是不好,韓信也逃不過這一規律,兔死狗烹!但是韓信死在一個女人手上,就有點悽慘了!咱們得說漢家的天下,十之八九是韓信打下來的,這是中國歷史上戰神級人物!可以說沒有人能比的!劉邦曾問過韓信,給你十萬人夠不,韓信說多多益善,意思說百萬以上我都可以指揮,而且當時給韓信的兵都是農民,流民,根本沒有上過戰場,韓信就可以帶著這些兵打勝仗。韓信戎馬一生,最後在垓下打敗項羽,為劉邦奪的天下,當下天天將才都服韓信,只要韓信一聲號令,就有可能奪取劉邦的皇位。其實韓信沒有造反的意思,很多的謀士,將軍都曾經找過韓信,叫他奪劉邦的皇位,可是韓信不聽,心想江山打下來了,也該享福了,據說劉邦還給他許過願,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血不死。有這樣的護身符還能不放心?陳稀造反,曾寫信韓信,約他一塊起事,韓信沒有理睬陳稀,這事叫他一個家臣知道,這個家臣曾被韓信懲罰過,懷恨在心,就密告了呂后,當時劉邦率軍徵陳稀,呂后就好蕭何商議,殺韓信,可是韓信稱病不上朝,於是蕭何就假傳旨意,陳稀被擒,叫韓信上朝祝賀,結果就被呂后埋伏的刀斧手抓住了,在一個密封的房子裡勒死了,死的悽慘啊!呂后為什麼要殺韓信?因為劉邦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呂后就想,劉邦一死,誰能制服韓信,自己的兒子又比較軟弱,劉邦都制不了韓信,她兒子更不是對手,所以殺了韓信。據說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知己就是蕭何,因為知己才想信了蕭何的話,兩夫人,一個是呂后,另一個是漂母,在韓信發跡之前,在河邊釣魚,經常沒有飯吃,漂母就送他飯吃。十個字寫出了韓信的一生!謝謝大家!

  • 14 # 酒後看歷史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西漢開國功臣,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劉邦稱其"戰必勝,攻必取",蕭何贊其"國士無雙",有趣的是據說象棋和風箏也是韓信發明的,由此可見韓信過人的智慧。

    韓信的一生可謂波瀾起伏,充滿了傳奇,他的一生可說的事蹟實在太多,國人也都耳熟能詳,今天就不打算展開講,只借明未抗清名士黃道周的一段話來對韓信的一生做個介紹吧。

    "淮陰餓夫,飯於漂母。時不利兮,胯下受辱。事楚無知,事漢誰數。火燒連厥,身幾伏斧。蕭膝雖奇,沛猶未許。既亡追還,方驚嫡語。暗出陳倉,定秦襲楚。井陘拔趙,佯棄旗鼓。襲田囊沙,要求齊主。幹金報恩,百錢差沮。能辨多多,不能自處。未央被誅,前功何補。"

    關於韓信最終被殺的原因後世眾說紛紜,個人認為這個結果是韓信智商高但情商低所導致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不知感恩;韓信年青時落魄無助,當時的南昌亭長覺得他不是凡人,就讓的老婆覺得韓信就是個混吃混喝的,於是有天就故意沒做韓信的飯,韓信拂然而去,等韓信被封楚王,衣錦還鄉時,專門找到亭長給了他一百錢,還說這個亭長是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這簡直是在打亭長的臉。而對只管了他一碗飯的漂母,韓信卻賞賜了她一千金。亭長的故事和現代人每天給乞丐一元錢,有一天沒給,結果乞丐都勃然大怒的故事何其相象。

    二、不知輕重;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暴打,此時的韓信剛平定了齊國,手握重兵,劉邦派人來讓韓信前去救援,可韓信卻提出要劉邦封他為齊王的要求,這可是赤裸裸的要挾了,雖然劉邦懼於形勢滿足了韓信的要求,但是可以相見從此在劉邦的心中韓信已被列為了不可信之人。

    三、不知進退;項羽兵敗,西漢立國後韓信立刻被劉邦從齊王改封楚王,美其名曰"衣錦還鄉",可細想的話真實情況絕非如此,本來韓信是在被他打服了的齊地為王,手下兵士都跟隨了他很長時間,在這裡,韓信的群眾基礎好為牢固,可謂位極人臣,功高震主。而楚地是最後被平定的,且項羽的影響還未消去,韓信雖說也是楚人,但他是以征服者的身份回來的,楚人對其心有不忿,在這裡韓信的號召力絕不會比全國其他地方更強,應該說此時劉邦已經在逐漸對韓信下手了,如果韓信情商和他的智商一樣高的話,那他應該會和張良、蕭何一樣要麼隱退,要自汙,這樣的話他是有機會善終的,可惜韓信不懂"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更要命的是他在為楚王時不光收買人心,還收留、藏匿了項羽手下大將鍾離昧,這種種一切都是任何君王不能容忍的,更合況劉邦早已對其起了猜忌之心。

    四、不知形勢,不識人心;在劉邦將韓信捉拿到長安時,應該說此時劉邦並沒有要殺韓信的心思,只是將其從楚王降爵為淮陰侯,並將他幽禁於長安城,韓信心中不服,於是找了陳豨煽動其造反,並承諾做內應,可是韓信根本不知道,此時的中原百姓在經過暴秦的統治和楚漢多年的爭霸戰後,早已人心向穩,此時早已失去了叛漢自立的土壤,後來劉邦逐一平定了昔日手下那些著名將領的反叛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可惜韓信卻看不清形勢,更是在最後聽信了蕭何的話隨其進宮,最終被呂后誅殺。

    後人在韓信墓前寫了一幅十個字的對聯,可謂極好的對韓信的命運做了總結"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 15 # 陳倉子民

    韓信的結局確實令人唏噓。一提起韓信,我們耳能詳熟的就是國士無雙,背水一戰,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將兵等典故。

    韓信的軍事才華橫溢,但是對時局的判斷能力欠缺,前有范蠡之借鑑,當時天下已定,該當功成身退。

    劉邦對這樣一個軍事天才是有很大戒心的,用計將韓信弄到長安,其實就是監視居住,我想依劉邦的為人,在自己任內解決韓信是遲早的事,不可能把這個問題留給繼承人的。

    在被監視居住降為淮陰侯之後,韓信內心的落差可想而知。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今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是一代軍事天才最後的喟嘆。

    劉邦得知韓信的死訊,“且喜且憐之”,可見弄死韓信是遲早的事。

  • 16 # 小六小姐姐

    四個字:功高震主!

    ·······························具體原因:

    劉邦呂后殺寒心的原因: 第一點,韓信為首的異姓王是劉邦稱帝建國後最大的危險因素;當時漢王朝剛剛建立,由於韓信在劉邦最危難之時曾經要挾他(剛剛平定齊國,遣使與劉邦封“齊假王”),在分兵平定魏、趙、燕、齊等國時曾經有三次表現出不臣之心,作為反楚盟主的劉邦,始終是要對韓信懷有戒心的,且徙封韓信為王本身就不是出於劉邦己的本意;另外韓信善將兵,一旦聯合梁、淮南、燕、長沙等異姓諸侯王舉起反漢大旗,劉邦新建立的漢王朝就會頃刻間土崩瓦解。

    第二點,太子年幼,主弱臣強,自己舊病易復發,首先應剪滅最容易謀反的韓信;劉邦建立漢王朝時年紀已經是53歲了,然而自己的太子劉盈年方九歲,是非常年幼的,自己曾經在戰爭中中箭時刻有舊傷復發的威脅,他也看到分封的異姓王始終是漢王朝最大的威脅,武涉、蒯徹雖然沒能說服韓信背漢自立,但是不能保證沒有人說服韓信舉起反漢旗謀反;自己一旦歸西,漢王朝將會是第二個秦朝了。

    第三條,殺雞儆猴,震懾其他諸侯王和漢王朝中央政府的功臣 在漢王朝剛剛建立的景象是,“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當時漢王朝剛剛建立,許多功臣是劉邦的同鄉、好友,雖然劉邦“善將將”,在生擒韓信之前(漢王朝建立一年左右),許多功臣並未能合理的厚賞封爵,但是誰也不能保證諸多功臣、異姓王等心悅誠服地尊服劉邦,每個人都有可能聽從蒯徹之類的辯士而謀反,只有先難而後易方式進行剪除這些功臣對初建漢王朝的威脅力,殺雞儆猴而立帝王之威,才是駕馭群臣的最好辦法。

    綜上所述,由於韓信在劉邦最危難之時曾經要挾自己,劉邦一直將韓信當做自己滅除項羽的一把利劍而已,並未象蕭何等人進入新建立漢王朝的中央政府決策層,劉邦始終是要對韓信懷有戒心的,況且分封異姓王本身就不是出於自己的本意,廢除不是出於本意分封的諸侯王,是劉邦維護新建立漢王朝的必由手段,所以徙封為楚王的韓信,在位期間無論是否有無謀反的動機、條件、證據,都將是劉邦最先提防、剪滅的物件。

    ········

    ·韓信自身的弱點:

    (一)劉邦所剪滅的諸侯王(韓信、彭越、英布三人),對劉邦的為人處事、駕馭群臣的權謀知之甚少;韓信從登壇拜將,徙封楚王,再到淮陰侯,直至被殺於長樂宮鍾室,前後歷時十餘年時間,在讀者看來十餘年時間是非常漫長,但是韓信從公元前二零六年登壇拜將到二零一年六年的時間,基本上是在外獨自領兵與他國作戰,不在劉邦周圍,不知道劉邦駕馭群臣的能力;自己貶為淮陰侯之後雖居住在長安,但是仍然不受劉邦經常召見,始終未象蕭何等人進入劉邦為首的中央決策層。

    (二)不善交際,與劉邦周圍的權臣貴戚不和(或者是交往不深),以至於自己危難時刻無人為自己在劉邦面前辯護;筆者從司馬遷所著《史記》中查閱後發現,當劉邦呂后等漢王朝最高統治者欲擒誅韓信時,無論是韓信曾經的部下、還是當時並稱為“漢初三傑”的蕭何、張良二人都並未發一言相救;另外,“六年…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02年末,“左右爭欲擊之”,雖然劉邦的“左右”(應理解為劉邦的將領,諸如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人)有建功進爵的思想,但是仍可以洞察出,劉邦的“左右”沒有與韓信交往甚深的人,更沒有為其伸言的人,甚至說是劉邦的“左右”得而誅之而後快的人;可見韓信與劉邦周圍的權臣貴戚關係處的並不融洽,是個不善交際的人。

    (三)恃功戀權,要挾與劉邦;漢四年…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韓信受命平定齊國後,看見自己的部下(張耳、樊噲、夏侯嬰等人)都封王封侯,而自己卻掛著大將、相國的空銜,蔭及自己子孫的封地(指爵位的封號,如王、公、侯等)卻一寸沒有,或許韓信借平定齊國後的時期,提醒劉邦應當對韓信裂圖封國,但是此時卻不是最佳時機,事與願違,此事進一步讓劉邦認為自己具有不臣之心了,也是劉邦、呂后誅滅韓信最主要的導火索。

  • 17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蕭何月下追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劉邦打敗項羽的過程中,韓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所謂戰必勝,攻必克!帶兵打仗全都依靠韓信,而韓信最終被呂后用酒毒死,這也就應了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全國統一了,像韓信這樣手裡握著重兵的人,已經完成了他的使命,最好的結果就是卸甲歸田,而韓信的能力太強大,即使他回家種田我不能讓人放心!所以最終他的結果只有一個字“死”!

    其實這也不算慘了,至少韓信完成了他的心願夢想,一舉成名天下知!那麼這輩子其實也就值了,還有什麼更高的要求呢?人早晚都要死,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罷了!只不過就是死的可惜點,讓人感到可惜一些!僅此而已!

  • 18 # 吾桐雨語

    不論任何朝代,如果沒有自己當皇帝的志向或者說野心,那就一定要學會當一個合格的臣民,否則一定是不安全的。

    歷史人物已經逝去,其中諸多細節已經無從考證。但從歷史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搖擺不定。

    首先,功高蓋主,似乎具備了造反的能力與可能。皇帝不得不防。但他又沒有下定決心,沒有付諸行動。

    更要命的是,作為臣子又不夠低調,不能設身處地的為上司著想,君臣矛盾油然而生。

    然後做事還不夠低調,圖一些虛名。縱觀歷史,凡是封為什麼並肩王,免死金牌之類的,都沒有好下場。

  • 19 # 毛驢縣令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為劉邦打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可最後被一群宮女用竹子刺死,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為什麼呢?

    首先是功高震主,而劉邦做皇帝后猜疑成性,殺了很多功臣。早年打天下時候劉邦就說了非劉姓稱王,天下共擊之,所以韓信這個異性王就沒有好果子吃了。況且早年平定內亂,韓信都有些不臣之心了。

    其次看看當時太子劉盈,年幼柔弱,老劉又感覺自己不行了,主弱臣強啊,怕自己萬一哪天死了,這些異性王犯上作亂。

    我們再看看韓信自己,對劉邦不夠了解,不怎麼懂得權謀之術,就是政治才能不行,想反又不反。

    不善交際,跟劉邦身邊的人不怎麼好,甚至還說出“不恥與樊噲為伍”這種話,樊噲多傷心多惱火啊,樊噲是誰啊?鴻門宴上救過劉邦,還是呂后的妹夫。所以真的有難之時真沒誰肯為他說話的。

    恃功戀權,要挾與劉邦;漢四年…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竟敢在老劉為難時候要挾他,真是吃了豹子膽了,老劉錙銖必較的人啊,很小氣的,你看看他封他侄子為剮羹侯,封審什其為闢陽侯,就知道他睚眥必報了。

    可憐韓信,還相信劉邦三不死的承諾。劉邦可以不殺韓信,但是呂后可以殺。見天不死見地不死鐵器不死,但是呂后有一萬種方法殺韓信。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夜,張良功成身退,而韓信無處可藏,時也命也!

  • 20 # 在等待中行走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沒有得到任用。轉投劉邦,不被重用,於是發生了,蕭何月下追韓信,後經蕭何保為大將,此後風光無限。

    為劉邦制定了對策,北伐拿下代國,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了燕國,滅趙國,攻打齊國都城臨淄,並在濰水之戰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漢五年,四面楚歌於垓下,圍殲楚軍,項羽自刎。至此天下基本大定,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貶為淮陰侯與陳豨勾結欲作亂但被洩露。被呂后與蕭何合謀,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此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生命至此走向終點。

    韓信下場如此,著實令人惋惜,原因也如下:

    一、高祖劉邦的猜忌,應了那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不僅是韓信還有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下場都不得善終。

    二、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自古君王之道如此,韓信無論如何註定了他善終不得。

    三、自保之道不如張良,蕭何等人,避免不了最後結局,哀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期吃辣,人會變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