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幻中詩
-
2 # 小莊說歷史
說起我國和其它國家的關係,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和日本的矛盾關係,這仇恨是從漢唐朝就開始了,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兩國關係才漸漸好了起來,但在今天很多國人依舊比較排斥日本,因為其曾經所作所為實在妄為人。
日本誅殺明朝使臣, 朱元璋想滅掉日本, 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
在明初的時候,朱元璋是想滅掉日本,並開闊疆土的,然而卻遭受到了劉伯溫的阻攔,而朱元璋也因劉伯溫的一番話從此放棄了消滅倭寇的念頭,甚至還告誡後代也不得輕易進攻。
日本誅殺明朝使臣, 朱元璋想滅掉日本, 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
元朝忽必烈時期,這個野心勃勃的統治者勢必要進攻日本,任何人都勸服不了,但他攻打兩次都沒有成功,反而是日軍勢氣大漲,更想吞了中原,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了安定,他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不過遭到了日本的掠殺,他們的野心已經日漸膨脹,怎麼可能還願意屈服於明朝。
日本誅殺明朝使臣, 朱元璋想滅掉日本, 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
這一訊息讓朱元璋怒火中燒,他認為自己這樣做自己給足了日本面子,他跟每一個皇帝一樣,都有擴大領土的野心,如果不是為了和平,他不會這麼忍氣吞聲,既然對方不領情,那也別壞他不客氣,當即宣戰,而日寇也不甘示弱,欣然同意。
日本誅殺明朝使臣, 朱元璋想滅掉日本, 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
本以為戰爭一觸即發,可是劉伯溫對朱元璋進諫了一句話,他認為日寇地理環境好,強攻肯定會大傷還不一定穩贏,而且武力勢必不會真正的讓別人順從,而且日本雖然發展快,但從根本上無法滅掉明朝,朱元璋也既然能做皇帝當然不是個莽夫,聽了劉伯承的話認真思考後,便未出兵攻打日本,並留下遺詔告誡子孫。
日本誅殺明朝使臣, 朱元璋想滅掉日本, 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
事實證明,劉伯溫不虧有先見之明,從歷史上看不論日本怎樣折騰終沒有打敗中國,不管是抗日戰爭還是二戰。
日本誅殺明朝使臣, 朱元璋想滅掉日本, 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
後來日本野心爆發,對外發動了一系列戰爭,無數人為此喪失了寶貴的生命,不過就算日本再威風,到頭來還不是落得了一個失敗者的形象,並在二戰後向世界簽訂了投降書!
-
3 # 一貳一橙
首先要說一下:朱元璋要出兵滅日本的時候,苦苦哀求並最終勸服他的不是劉伯溫,而是另有其人。這其中的緣由到底如何,我們就需要從元朝說起。
日本在隋唐宋時期和我國往來頻繁,表面上和和氣氣的,實際上這個國家卻是雞賊得很,在學習我國各種好處時,是死都不說一句臣服的話,就是想著和我國做生意,交流文化。宋朝滅亡後,中國土地被蒙古統治,這使得本來對中國抱有尊敬之心的日本開始改變對華態度了。歷史上第一次“倭寇入侵”事件就發生在元武宗時期,當時的天皇(久明親王,著名的“武士道”精神就是這個人確立的)甚至還說“唐不如前,不足懼”。
可見在日本內部,值得尊敬和懼怕的只有隋唐,大家平等做生意的是宋,可以欺負的就是蠻橫無理的元朝,以及包括繼承元的大明。朱元璋稱帝后,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為了開展雙方貿易,朱元璋派了使臣去和南朝懷良親王談生意,結果這個傢伙腦抽起來,當場斬殺使臣,囚禁另一使臣楊載,公然向大明挑釁。由於建國未久,朱元璋無暇去顧及偏遠的日本,這事也隨著懷良親王的道歉和歸還大明使臣而平息了下去。之後日本南北兩朝懷著不讓大明插手日本內務的目的,不斷遣使和大明交好,這讓朱元璋著實快活了一段時間。
問題是日本人說是一套,做是一套,兩朝政府雖然都說著和大明交好,實際上大明的遼東、山東、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不斷地受到倭寇的侵擾,這邊朱元璋寫信去責問兩朝領導,那邊領導就互相推諉,南朝說是北朝的人,北朝說是南朝的人,反正朱元璋也沒證據。
不過日本這套小伎倆能蒙過玩了幾千年權謀術數的中國嗎?肯定不行,在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後,大明早已不是剛建國時那個百業待興的國家了,朱元璋對日本這樣虛以委蛇的態度也從一開始的隱忍,到後面的直接硬剛了。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讓湯和在沿海地區修建了六十座“備倭城”,一共屯兵十萬人,用以防備倭寇,此後不斷加強沿海防禦,到朱元璋去世前,沿海一帶共有兩千多座“備倭城”,屯兵三十萬,兵艦三千多艘,多次擊潰了倭寇入侵,斬首甚眾。當然被動防禦不如主動出擊,朱元璋也曾想過直接出兵滅亡日本,可是被人勸阻了下來。
洪武十四年,那時大明國內胡惟庸案爆發,錦衣衛搜出了不少關於胡惟庸和日本南朝懷良親王往來的書信,加上懷良親王這人是個剌頭兒,給大明的國書還是和以前那樣的口無遮攔,這下子朱元璋爆了,開始準備要直接滅亡日本了。不過這事最後被大都督李文忠給勸了下來。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馬皇后的侄子,他當時為什麼要勸阻朱元璋停止征伐日本呢?一則是要吸取元朝兩次征伐日本,不但無功而返而且還損兵折將的教訓,一則是當時胡惟庸案爆發,牽扯甚眾,朝廷人人自危,這種情況下出兵遠征實在不利,加上“備倭城”抗倭的力量充足,朱元璋也就打消了遠征日本的念頭,在朱元璋之後統治的十幾年中,大明斷絕了和日本的往來。
而且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制度“一個字都不能改”的《皇明祖訓》時,就將日本、朝鮮、琉球、越南等十五國列為“不徵之國”。這些國家大多都是已經臣服於大明,是大明的附屬國,極少數如日本者,朱元璋也已經在沿海建立起了一條“海上長城”,認為只要後代按照這個格式走下去,日本也不過是疥癬之疾,不足為慮。
朱元璋是坑壞了子孫了,他的這本《皇明祖訓》就是要子孫們像機器人一樣嚴格按照他的步伐來走,除了朱棣還敢稍微偏離路線之外,朱棣後的皇帝幾乎沒人敢和老祖宗對著幹。大明萬曆皇帝很煩日本的倭患,本已集結重兵於天津,準備渡海遠征日本,就是大臣們拿著《皇明祖訓》給勸住了,最後釀成了朝鮮滅國的壬辰倭禍。
-
4 # 武大官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原本臣服於元朝的藩屬國也都轉到了明朝,然而在我國周邊的小國裡,唯獨日本沒有臣服於明朝,還把朱元璋的使臣殺了,朱元璋想要發兵攻打日本,劉伯溫確一再阻攔,這又是為什麼呢?下面為大家簡單明瞭的談談!
其實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劉伯溫認證日本此舉並非是有心的!
在我國元朝的時候,因為日本沒有像元朝臣服,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就派人征討日本,雖然最後沒有徵討成功,但是對於日本的打擊來說也是夠慘的了,所以在那個時候日本就開始痛恨中國人了!
而朱元璋派遣的使臣日本人以為是元朝的人,因此才一怒之下殺了朱元璋的使臣(這也是劉伯溫認為日本不是有意的原因)!
第二;就是當時明朝的國情了
在朱元璋想要攻打日本的時候,明朝發生了自然災害,加上明朝初年百姓剛剛經歷過戰亂,需要和平的年代來生產和耕田,在劉伯溫勸說後,朱元璋也意識到明朝此時確實不易攻打日本,劉伯溫一再阻攔,所以朱元璋也就放棄了征討日本的想法!
總結;要按照劉伯溫的意思,明朝剛建立,沒有能力在繼續戰鬥,要養民生息,雖然說元朝當時滅亡了,但餘孽又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此時出兵也是對大明不利的。最主要的就是,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海,易守難攻,就是打下來了,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不好管理!
-
5 # 觀景說史
1368年,朱元璋以南京城為都城,建立了大明王朝,隨後朱元璋開始了北伐元軍,在佔領元大都後,明朝宣佈完成統一。這個時候的朱元璋開始騰出手來處理和周邊小國的外交關係,原來這些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也就是說我們是他們的老大,他們得定期向我們納貢。
朱元璋在明朝統一後,就對這些藩屬國下了一道道聖旨,其意是向這些藩屬國闡明一個訊息,我中原王朝換老大了,你們朝貢的物件已經是我了,遊戲規則還和以前一樣,願意的我們關係不變,否則就刀兵相向踏平爾等小國。但當明朝的使者到達日本之後出現了意外。
當時日本還處於南北朝時期,國內戰亂不斷。當大明使者來到日本後就懵了,南北兩個皇室的天皇都在踢皮球,沒有一個人出來認領“天朝”頒發的聖旨。這個時候南朝的懷良親王出來讓大明王朝的使臣們進入他的官衙,使臣們以為終於有人肯接收天朝的聖旨了,但沒有讓他們想到的是,災難在等著他們。
懷良親王接過大明王朝皇帝的聖旨,當場便把它撕了個粉碎,這還不算,他讓人把這些使臣一個不留全部殺光,並放話出去,要打就打,隨時奉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更何況明朝的使臣只不是前去宣聖意,就樣被殺了。朱元璋知道後,火冒三丈,大罵日本人欺人太甚,決定要不計一切滅了此國。
對於朱元璋鐵了心的要攻打日本,還是有很多大臣支援的,因為當時日本國內就戰亂不斷,局勢也不是很穩定,因此武將們躍躍欲試,但後來劉伯溫出來勸阻,徹底讓朱元璋打消了攻打日本的念頭。下面就隨觀景一起看看是何原因導致朱元璋打消滅日本的?
其一,大明王朝剛剛立國,國庫空虛,老百姓還沒有從戰亂中徹底恢復過來,這個時候應該是以休養生息為主。如果窮兵黔武,不顧一切的攻打日本,以當時大明王朝的國庫根本無法支援長久之戰,弄不好會讓國內老百姓起來造反鬧事。其二,大明王朝剛剛建立,雖然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但是元朝勢力並沒有徹底被消滅,他們在北方還建立了北元政權。如若此時對日本用兵,會給北元可趁之機,形成兩面受敵的不利局面。其三,日本距離中國比較遠,還遠隔重洋。對於四面環海的日本來說,以當時大明王朝的海上力量難以在短時間內運送大量計程車兵和武器裝備到達日本,加上後勤補給特別困難,這給攻打日本帶來了重重困難。其四,管理問題,當時劉伯溫認為日本離中國太遠,還沒有陸路可通,去往日本必須經過大海,就算是被攻打下來,派過去管理的人極可能會挾洋自重,成為割據政權。因此在劉伯溫多次勸阻之下,朱元璋放棄了當初要不顧一切攻打日本的想法。如若沒有人出來勸阻朱元璋的話,以朱元璋的性格不顧一切的攻打日本,也許日本的歷史會改寫! -
6 # 金兔歷史
話說,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因為時常想著萬國來朝稱臣納貢,就派遣青鳥使帶著國書去了高句、安南、占城以及日本四國,國書中要求他們俯首稱臣,高句、安南、占城三國均表示毫沒問題,唯獨日本沒有任何反響。
第二年,朱元璋又寫了一份國書,並派遣楊載等人前往日本,國書的內容是這樣的:
“聖旨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聯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其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這裡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背景。
話說,元末明初,倭寇“乘中國未定,寇掠沿海”。倭寇殺人越貨,無惡不作,東南諸省不堪其憂。後來,倭寇又勾結張士誠、方明珍等殘部擾亂東南海疆,“濱海之地,無歲不受其害”。
鑑於東南沿海的倭患,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遣楊載帶著一封國書前往日本,國書的內容可謂是霸道無比,說你要是不稱臣,還繼續讓倭寇搗亂,我就要派兵了!我要讓我的大軍打到你的國家,把你們的國王抓了!
但這封國書沒有到日本國王手中,而是被控制九州的南朝徵西大將軍懷良親王徵繳。懷良親王是武臣出身,性格頗為霸道,見到朱元璋這封像是在訓斥兒子的國書,自然是惱怒無比,當場殺死五位使者,將楊載及另外一位使者拘留了三個月才將他們放回。
朱元璋聽聞後龍顏大怒,當即就要派兵攻打日本,劉伯溫卻當場勸住朱元璋,說日本這樣做無可厚非,誰叫我們以前打過它呢?
劉伯溫所說的我們打過日本,其實就是指忽必烈的兩次征伐日本,可惜天公不作美,每當日本要被打敗時,忽然就起了颱風,日本得以倖存,同時留下神風救日本的傳說。
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解釋,就決定再次派遣青鳥使前往日本,告訴日本元代已經被我們消滅了,如今是大明朝讓你們朝貢。然而朱元璋再次熱臉貼冷屁股,這時候的日本覺得自己能跟明朝等量齊觀,覺得稱臣納貢、尊明朝為宗主國有失身份,不能接受。
朱元璋因而發去戰書,說你們再不投降,那可就要兵戎相見了!豈料,此時已是日本攝政王的懷良親王在回信中寫到:
“順之一定其生,逆之一定其死。重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俱哉!”
這下,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說什麼都要給日本點色彩看看,劉伯溫眼看攔不住,也就沒說什麼。第二天,劉伯溫默默呈上一道關於哀鴻的奏摺,朱元璋看後,自然也明白劉伯溫的意思,不由得長嘆道:“如今全國方才安定,該當與民生息,不該再添戰事。”
劉伯溫向朱元璋說出自己的看法,他說,日本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四面環海,現在國內才剛剛平息戰事,需要修養,此時攻打日本失敗的風險很大。再者,日本不過是一個彈丸之國,即便有一天強大起來也不可能威脅到大明朝,而總有一天,我朝的海上作戰力量發展起來了,自能一舉將其擊潰!
經劉伯溫一番解釋,朱元璋也暫時扼制住自己對日本的仇恨,不僅畢生未攻打日本,並且勸誡子孫後代不得遣兵征伐日本。在朱元璋的遺詔中,他將日本列為十五不徵之國之一,勸其子孫後代不要“倚國強,而貪一時之功,無端出兵,殺傷性命”。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劉伯溫勸朱元璋不要攻打日本的做法是可取的。而且劉伯溫也不是為了保護日本,只是為了大明的百姓。
-
7 # 斯幽故事會
《明史》記載,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現在的南京稱帝,在這一年的11月朱元璋派使者出使日本,在詔書中朱元璋說:“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明史》中這段話的意思是,朱元璋讓使者告訴日本,如果臣服,那就每年來朝,如果不臣服,那麼朱元璋就要出兵攻打日本。日本當時並沒有臣服,還在第二年開始騷擾山東等沿海地區,這下朱元璋怒了,要出兵滅了日本,可是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卻不同意,這又是為何呢?
歷史上其實有比明朝強大十倍的朝代,想要征服日本,結果不如人意。朱元璋稱帝后,自以為十分了不起,對日本這樣的小國,起初他並不想用兵,想要嚇唬嚇,讓日本臣服。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很倔強,朱元璋派去的5位大臣,結果都被日本給殺了。朱元璋生氣了,要攻打日本,其實在朱元璋之前,有人也這麼想過,而且這樣做了,這個人就是忽必烈。
元朝時,我國版圖最大,忽必烈一直打到了歐洲的萊茵河畔,後來又想對日本下手。忽必烈帶著他的三萬多鐵騎,去攻打日本,結果敗得很慘。
元朝時兵力遠勝明朝,忽必烈都沒有拿下日本,所以劉伯溫覺得朱元璋也無法取得勝利,因此勸阻朱元璋。
還好朱元璋沒出手,否則就不知道是誰滅誰了。其實忽必烈攻打日本,憑藉良好的軍備,還是敗了,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日本佔盡地理優勢。日本是個島國,島國一般不容易走出去擴大疆土,但是島國也有島國的好處,一般人也不容易侵略進來。朱元璋和忽必烈,他們稱霸中原大地,其實憑藉的是騎兵。尤其是朱元璋,朱元璋南征北戰,但是幾乎沒有在海上打過仗,所以他要想打日本,其實很難成功。
第二,日本這個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好戰的民族,為了生存他們也可以像抗戰中的中國一樣,做到全民皆兵,忽必烈當時就是忽略了這一點。
朱元璋遠端作戰,日本全民皆兵,沒什麼取勝的可能。
朱元璋還好沒有攻打日本,否則恐怕戰敗之後,會引日本攻打明朝。
明朝建立之初,軍事可以,但是朱元璋忽略了打仗最重要的不是軍隊。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時,他手下的將士,各個身經百戰,都是好手,所以朱元璋膨脹了,以為自己天下無敵,想打誰就打誰了。
不過朱元璋忘記了,打仗最重要不是兵力,而是糧草,說白了就是錢。兵法上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錢,士兵是不會為你拼命的,無論他們多麼優秀。
明朝建立也是朱元璋一步一步打下來的,經歷了那麼多戰役之後,起初的明朝,並不富裕。要與日本作戰,糧草很可能都是問題。就算是勉強應付,也會增加百姓負擔,明朝經濟一時難以恢復。
事實證明,劉伯溫阻止朱元璋討伐日本的做法是對的,畢竟當時的明朝還不具備這個實力。
-
8 # 玄坤文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這之前三十多年,日本的醍醐天皇被足利尊氏趕出了京都,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同時日本國內地方勢力割據,戰亂不斷,當時的日本很窮,資源也很匱乏,所以各地的大名就支援落魄的武士,海盜去掠奪,騷擾朝鮮,中國沿海一帶,倭患是在元朝末年就已經出現的問題。
日本倭寇畫像
元朝時期,中國在周邊有很多的藩屬國,但是元朝沒能征服日本,兩次東征十多萬的部隊,大敗而歸,十不存一。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元朝時期的藩屬國們,紛紛轉投了大明,公元1368年,朱元璋就讓使臣,帶著國書東去,讓高麗、安南、占城、日本四國歸服大明,承認大明帝國的宗主國地位,前面三國見元朝都被朱元璋滅了,所以紛紛歸服,但是日本卻對朱元璋派使臣送來的國書不以為然。
元朝沒能征服日本,明朝也未必能征服日本,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一個是為了讓日本歸服,另外一個就是讓日本天皇管好自己的國民,別像野人一樣到處打家劫舍,朱元璋一統天下,大明軍隊正是士氣鼎盛的時候,也真沒把日本當回事,見第一次派使臣去,日本沒有反應,第二年又派使臣送了一封國書去,但是卻被日本懷良親王當成了威逼,懷良親王是後醍醐天皇的兒子,性格暴躁,彪悍,他竟然把朱元璋派往日本的使臣殺了,就留了兩個傳信的人回來。
朱元璋畫像
大明的使臣竟然被日本人殺了,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蔑視啊,朱元璋頓時火冒三丈,下令要將日本夷為平地,但是在大臣們一番勸導後,朱元璋冷靜下來了,大明建國不久,不適合遠征,日本那邊也正是南北朝對峙,所以懷良親王想了想,現在不適合過多數敵,也對大明表示了歉意,朱元璋也就沒有和他計較。
後來朱元璋又派大臣趙秩出使日本,這次大明的使臣得到了日本的禮遇,日本也給朱元璋送來了不少貢品表示願意稱臣,之後大明和日本在正常邦交下度過了十多年,但這之後日本開始慢慢變得猖狂了,日本天皇對於大明皇帝而言是臣子,但是在朝貢時,遞交給大明皇帝的國書,卻讓手下大臣代寫,用語也不符合禮節,朱元璋就很不高興,對日本天皇表示了強烈的譴責。
其實日本天皇也真沒把大明當回事,當即回了朱元璋一封信,裡面的一些話很有意思: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這封書信,日本天皇很明確表達了態度,你想打仗我也不怕你,奉陪到底。朱元璋見了這封回信,當即就決定要討伐日本,朝中很多大臣們也紛紛響應支援,但是這個時候,劉伯溫卻極力反對朱元璋征討日本。
劉伯溫給出了這麼幾個理由,日本之所以敢這麼猖狂,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雖然日本資源匱乏,但是仍然不可小看了日本的實力,大明只能以水師遠征日本,但是水師並不是大明軍隊所擅長的,並且明軍對日本的地理環境也不瞭解,並且日本人不通教化,明軍很容易遭到日本的強烈反抗而陷入困境,所以對於日本不可輕易動兵。元朝東征日本
另外大明建國不久,國家的建設才步入正軌,遠征日本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資,並且即便打贏了日本,日本資源匱乏,還很貧窮,那麼皇帝除了得到日本人的仇視,和武力征服後臣服大明的日本外,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日本不過彈丸之地,即便以後發展強大,也遠遠不是大明的對手,而明軍現在更應該建設強大的水師,日後在一擊擊潰日本便可。
日本在元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曾經兩次東征日本,但是正因為對日本並不瞭解,輕敵而導致了兩次東征的失敗,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這一番分析後,覺得挺有道理,並且即便維持現狀,日本在表面上也還是對大明稱臣的,所以冷靜之後,朱元璋也就放棄了征討日本,而是加強了海防,處處提防著倭寇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朱元璋該不該征討日本還真不好評價,遠征了打贏日本還好說,至少能確保幾十年的和平,但是如果明軍打輸了,不但會導致大明國力下降,大明面子上更是掛不住,甚至會導致倭患的加劇。既然這樣還不如加強沿海一帶的防禦能力,建設好大明來的實在,朱元璋心裡也沒底,所以乾脆就忍了,不和日本計較了。
-
9 # 覃仕勇說史
答:提問問題的人說的“朱元璋要滅日本,劉伯溫以死相逼也要保護日本”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朱元璋從來沒有想過要滅掉日本。
那麼,“劉伯溫以死相逼也要保護日本”的說法也就無從說起了。
朱元璋無疑是不喜歡日本的。
洪武元年(1367年),朱元璋為了製造出“四夷賓服”的景象以彰顯自己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建國伊始,便急吼吼地遣使四處、詔諭諸國。
像高麗、安南、占城和爪哇等國,接到詔書,趕緊上表稱臣,來使稱賀。
但日本有過對抗過蒙元不被征服的“光輝史”,而且國內正處於南北戰爭時期,也沒個說話作得了主的,根本沒人鳥朱元璋。
朱元璋恨得牙根癢癢的,於洪武三年(1370年)再頒詔書,語含威嚇,大致意思就是:你再不搭理我,我就要對你怎樣怎樣了。
但是,朱元璋派遣的七個使臣被日本殺了五人,剩下的兩人也被拘三月方才放還。
這倒不是日本人有意挑釁,
而是詔書被南朝徵西大將軍懷良親王得到,他正為戰事忙得急火攻心,被朱元璋這一威嚇,就作出了過激行為。
朱元璋雖然暴怒,但也沒有真的要攻日本,而是繼續想法要與日本通好,特別派遣萊州府同知趙秩攜帶詔書出海。
懷良親王氣也消了,也對自己先前的行為有所愧疚,懷良同意嚮明朝“奉表稱臣”。
朱元璋目標達到,龍顏大悅,賞賜懷良親王“日本國王”的正式號。
懷良親王從朱元璋這邊得到了好處,其他諸如肥後菊池武政、大隅守護島津氏久等人眼熱,紛紛爭相入貢。
朱元璋漸漸搞清楚了懷良和這些人的身份,索然無趣,而自己“四夷賓服”的需求也已經達到,就拒絕日本所有人的入貢。
日本群宵被激怒,喊打喊殺,聲稱“人發殺機,天地反覆”,似乎是要入侵大明。
朱元璋只是付之一笑,也沒有攻打日本的打算,只是在沿海各地加強防守和衛所建設,積極防禦倭寇而已。
此後,終朱元璋一生,都沒有想過要出兵攻打日本,僅以防為主。
而在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列出有“十五不徵國”,其中就包括日本。
為什麼不攻這十五國呢?
朱元璋在留給自己子孫的《祖訓》中說得很明白了,這些蠻夷小國,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他嚴肅要求後世子孫,千萬不可倚仗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
-
10 # 石海釣沉
民間傳說吧?正式歷史裡的記載是 朱元璋為了防止子孫後代擅起干戈導致隋煬帝式的悲劇命運 特地頒佈了《皇明祖訓》作為軍事外交領域的總綱領。
《皇明祖訓》根據歷代得失,系統列出了十五個禁止未來子孫出兵征伐的國度,其中日本赫然在列。不準征伐的原因,並非因為明朝打不過打不下,而是"得其地不能廣財賦""得其民不足供使役",也就是說費力不討好。
由此可見,朱元璋能從一個小和尚成長為一代開國君主,深知怒而興兵背後恐怖的經濟帳政治帳,皇明祖訓其他方面姑且不論,這份政治定力和遠見卓識都是值得肯定的。所以 這個段子編的實在不咋滴
-
11 # 敦煌戍卒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頻繁派遣使節出訪各國,周邊國家對強盛的明朝無不遵從,然而有個小傢伙卻對他不理不睬,這貨就是日本。
當時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幾百個諸侯成天干架,島國上下混亂不堪。說是戰國時代其實和東周列國時期的戰國時代完全是兩個概念,島國人少個子又矮,能組織個千把人幹仗已經很了不起了。
大明使臣楊載出使日本的時候,島國有兩個天皇。楊載拜訪的是南部的懷良親王。朱元璋派楊載出使的意圖是通知日本人,讓他們不得在明朝的東南沿海搞事情。
沒想到這個懷良親王拎不清,竟然對朱元璋的通告無動於衷還把楊載扣押並把使臣團的其他人宰了,說日本的事情不需要明朝來管。
訊息傳到明朝那還了得?當時蒙古人被朱元璋打怕了,我們的明太祖正在興頭上呢,公然扣押天朝使臣,你特麼這是作死!
這時候劉伯溫出來說話了,不過他沒有象標題上寫的那樣以死相逼。他說:“陛下,島國彈丸之地,彼地人畜混生冥頑不化。於井欄之上行苟且之事,自名井上。更有甚者以百目鬼我孫子為姓。非人類也。”
朱元璋心想:這特麼還是人嗎?劉伯溫乘勢諫曰:“那個地方颱風太多了,就是因為井上松下這些人的冤魂在作怪。有的滅了他們,還不如讓他們自生自滅,給人類多造些笑話為好。”
朱元璋聽後哈哈大笑,於是取消了出兵日本的念頭。其實他當時考慮到國家初建,百廢待興,組織大規模遠征軍的話,太勞民傷財了,而且拿下這種小國對明朝來說也沒有什麼好處,況且北方還有元朝殘餘勢力蠢蠢欲動,於是就放棄了出兵日本的打算。
-
12 # 丫丫說史
我們都知道,明朝時期倭患嚴重,這自元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很明顯的勢頭,到了明初,日本倭寇就更加放肆大膽的入侵明朝內陸,而朱元璋時期的明朝,可以說是整個朱明王朝軍事力量最為強盛的時期,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踏平日本,卻被劉伯溫攔下了?
我認為原因有三:
倭寇海軍實力強盛,明朝根基未穩遠征日本是必須要海戰的,隨著前元慘敗日本九州島的經驗,讓不少開明之士意識到,中原農耕文明國家與遊牧民族國家不管在陸地上在如何強悍,但是一到水路,那就無法施展,任人宰割了,同時忽必烈時期的軍隊勢力不比朱元璋時期的軍事實力弱,但是仍然讓忽必烈的遠征大軍慘敗,那就說明日本的軍力也不弱!
同時此時明朝剛建國不久,前元的餘孽還沒有清繳完畢,明朝的主要敵人還是北方的元朝殘軍,所以不可能放著國內的反叛勢力不管,先去遠度重洋去剿滅一個離著自己十萬八千里的小島國。
劉伯溫審時度勢,說服了朱元璋。
明朝初期國庫空虛元末大亂,朱元璋雖然統一天下,但是經濟為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明朝初期國庫空虛,同時遠征日本又免不了大興土木建造船隻,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的明朝根本無法支撐如此大的消耗又要龐大的軍費支出,又要建造大量戰船,還要訓練海軍,有這時間,有這金錢,明朝還不如自己恢復農業生產划算。
日本為朱元璋親自定下的“不徵之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提到,將日本、朝鮮、琉球、越南等十五國列為“不徵之國”。這些國家基本是已經臣服於大明的附屬國,而且大多數面積太小,也不值得興兵去討伐,所以定下規定,後世不可在遠征這些“不徵之國”。而此時朱元璋親自不遵守自己的規定,這不是打臉麼?自己都不遵守,子孫更不會去遵守,因為這也是劉伯溫阻止朱元璋的原因。
為了明朝的長久發展,劉伯溫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先把自己國家內部的紛爭戰亂以及經濟問題處理好,在出兵討伐日本也不遲,這就是劉伯溫拼死也不讓朱元璋遠征日本的原因。
-
13 # 小龍談歷史
明朝是由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的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的封建王朝。明朝建立初期雖然國力昌盛,但是並未真正做到大統一。朱元璋派使者去往鄰國,表示與鄰國和平友好,獲得了鄰國國君大力支援,他們表示願意對明朝俯首稱臣。此後鄰國紛紛來明朝見,唯獨日本是個列外。朱元璋可謂是絞盡腦汁與日本搞好關係,派使者去往日本交涉,卻慘遭殺害,朱元璋一氣之下準備發兵討伐日本,卻被劉伯溫攔截,那麼劉伯溫為何要這樣做呢?
(朱元璋劇照)
日本在地理位置上面來看與中國相依相存,早在唐朝時期,唐軍就與日軍大戰於白江口,日軍慘敗,從此以後日本幾百年不敢入侵中國。到了元朝,元軍曾兩次東征日本,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也想征服日本。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使臣帶著國書去通知日本、高麗、安南、占城等四國,告知他們元朝已經滅亡,現在統治中國的是大明王朝,希望他們來朝貢,四國中只有日本沒有反應。日本不但不來朝貢,趁大明根基不穩之時,還派人侵犯掠奪東南沿海地區。同時被朱元璋打敗的農名起義軍領袖逃亡海上與倭寇(海盜)勾結,在東南沿海地區肆意掠奪財富。
沿海地區常常受到倭寇(海盜)騷擾,朱元璋便派兵鎮守沿海地區。與此同時,發國書給日本希望與日本建立友好鄰邦,一起消滅倭寇。此時日本處於南北分裂時期,日本以不知道為藉口推辭。
(明代倭寇示意圖)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了七位使者尋訪日本,嚴厲指責倭寇侵犯沿海地區,下令要求日本嚴肅對待此事,並要求日本速來朝貢,並以此要挾對方,倘若不遵守,兩國即將開戰。
此時朱元璋對日本國內的形勢並不是很瞭解,日本處於南北分裂時期。明朝的使者誤將國書送到南朝九州懷良親王手中,沒有送到京都天皇的手中,懷良親王只是地方的首腦,不是日本國王。懷良親王見到國書怒髮衝冠,以為明朝要對日本發動戰爭,隨後立刻斬殺五位來使,將其中兩位放了回去。朱元璋見到兩位使者回國,怒髮衝冠,決定討伐日本,劉伯溫卻極力阻攔,劉伯溫反對征討日本的主要原因如下:
(劉伯溫畫像)
其一、元朝建國初期兩次東征日本都慘遭失敗。元世祖忽必烈為了讓日本朝貢,前後兩次遠征日本,每次都敗給了颱風,颱風將大部分戰艦損壞。加之徵討遠在千里之位的國家,而且還是跨海征討,導致戰士們疲勞不堪,元軍只能撤軍。自此元朝元氣大傷,開始走下坡路。如果是元軍在陸地上作戰,元軍不至於損失慘重。劉伯溫熟知天文地理,他深知,跨海作戰,勝負難料,會給剛剛建國不久的大明帶來無法估量的傷害。
其二、北方元軍的殘餘勢力仍虎視眈眈。元朝滅亡時,元順帝帶著一些殘留勢力退守關外。這一股殘留勢力尚未屈服於明朝,他們一直想反明覆元,直接威脅到明朝的存亡。此時朱元璋應該把重心放在對抗元朝殘留勢力,而不是勞師動眾跨海伐戰。
其三、需要給老百姓喘氣的時間。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紛紛爆發,戰火連綿,還發生過不少的自然災害,我們知道朱元璋的幾個哥哥大多死於饑荒。常年不斷的徭役,造成大量土地荒蕪,百姓苦不堪言,流離失所。朱元璋建國初期,需要籠絡民心,集聚力量,儘快恢復農業生產,只有自己國家強大了,內無憂患,才能外無強敵。
(明朝與北元區域性疆域圖)
最終朱元璋聽取劉伯溫之建議,放棄遠征日本的念頭,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劉伯溫之建議不無道理,一個國家內政不修,對外用兵很難取得成功。戰爭的勝敗取決於國家政治、經濟情況。國家剛剛穩定下來,就消耗國力,恐怕會步元朝的後塵,此時恢復國力,凝聚民心才是明智的選擇。
-
14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史間奇事,曉悟歷朝真理!
日本很不老實,從唐王朝到清王朝,一直是一個調皮搗蛋不聽老師勸的叛逆性格,有時候,甚至會傷害老師。在明朝剛剛成立的時候,日本就做過兩件糊塗事。
日本小心思,徹底惹怒朱元璋、朱元璋稱帝,普天同慶,最起碼華夏土地終於贏回來漢人當皇帝,漢人再次登上歷史舞臺,再也不用受元帝國三六九等的壓迫了。
朱元璋也是這樣想的,於是釋出天下詔書,好好地炫耀一番。
可是,詔書到日本這出事了:
朱元璋左挑右選派的使臣剛到日本還沒喝口熱水,就被日本崽子給殺了。這一下子朱元璋徹底炸了毛,直接下了命令,要明年開春剿滅日本。
劉伯溫:陛下萬萬不可呀。朱元璋:為何不可?劉伯溫:這樣不可,那樣不可,總之就是不可。朱元璋:好,我聽你的。次年,朱元璋再次派使臣前往日本,進行洽談。可沒成想,使臣再次被殺。再一再二,朱元璋也受不了了,又要召集軍隊去打日本。
劉伯溫再次站起來,極力阻攔。
劉伯溫:陛下萬萬不可呀。朱元璋:為何不可?劉伯溫:這樣不可,那樣不可,總之就是不可。朱元璋:好,我聽你的。朱元璋再次忍住肚子中的怨氣,不再理會日本了。
劉伯溫說了什麼?劉伯溫說了什麼?為什麼朱元璋兩次因為劉伯溫的話而改變國家方略呢?
答案是:劉伯溫說得對。
按照劉伯溫的想法,明王朝剛剛成立不久,這個時候舉兵討伐日本風險太大,畢竟當初元王朝舉兵討伐日本的時候,兩次失敗而歸。
明王朝根基不穩,首要目標應該是穩固國內大環境,至於日本的三番兩次挑釁,完全無視就好。
只不過,如果當初朱元璋舉全國之力真的消滅日本,可能日後會方便得多。當然,一切都是假設罷了。
-
15 # 史味人生
在這“不徵之國”中一共有15個國家,都是小國,有些甚至就相當於部落:
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 蘇門答刺、西洋、爪窪、彭亨、百花、三佛齊、淳泥這其中,其他國家都好說,畢竟大明推翻了元朝之後,朱元璋為了以示正統,分別派使者前往各個小國宣示主權,讓其稱臣納貢。首先派了使者前往高麗、安南、占城、日本四國,除了日本,其他三個藩屬國立刻表明心跡,願意追隨大明。唯獨日本毫無反應。
當時明朝剛建朝,內外政局尚不穩定,而東南沿海的倭寇更是如鯁在喉,作為一個從戰場上殺出來的平民皇帝,朱元璋自然無法忍受,於是第二年,又派了7名使者到日本並帶去一封國書,希望日本可以稱臣並聯合明朝一起肅清倭寇。
當時日本的懷良親王是第一人,在看到國書後,當即便斬了5名使者,100天后送剩下兩名使者回歸中土,為什麼懷良親王如此憤怒,是因為朱元璋在國書中的遣詞造句一派大哥口吻,讓這個武夫出身的王不爽:
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朕當命舟師,假報帆諸島……縛其王爾等趕緊向我大明稱臣,否則就剷平你這日本島。瞧瞧,完全不把小日本放在眼裡的樣子,看到7個人只回來2個,朱元璋震怒之下,決心對日開戰,滅了日本國。
最終在劉伯溫的勸說下,朱元璋放棄了這個想法:
1、首先,當年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元鐵騎,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進行侵日戰爭,分別在1274和1281年,但是為颱風所阻,導致艦隊還沒到日本就全軍覆沒,由此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日本人認為這是神武天皇的鬼魂召喚神風擊敗了元軍,所以在幾百年後,二戰時期,日本有令人膽戰心驚的“神風特攻隊”,專門負責自殺式襲擊。而當時元朝全盛時期,要比剛建朝的大明實力要更強;
2、其次,明朝剛建立,經歷了數十年戰爭,早已百廢待興,老百姓都迫切希望一個穩定的環境發展生產。這剛穩定沒幾年,就大興戰事,於國於民,極為不利;
3、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打下日本對明朝來說沒什麼亂用。日本島國,彈丸之地,資源匱乏,即使打下了日本,還得派人駐守,平白增加了軍費開支。還得撫平日本百姓受傷的心靈,都要花錢。這就好比一頭獅子對一隻老鼠宣戰,打贏了也落不著好,萬一再重蹈當年元世祖覆轍,就沒臉活了。
由此,朱元璋放棄了征伐日本的想法,並將其定性為“不徵之國”,雖然沒有進攻日本本土,但有明一朝,對倭寇的打擊卻兇悍異常,也算是在另一方面對日本產生了震懾。
-
16 # 魏青衣
對於日本這一島國,我國的態度一向都是鄙視的,隋唐年間,日本人大量派遣遣唐使來我國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對日本來說,我國對其影響力對大的時期也莫過於大唐王朝了。
到了大宋年間,中原王朝已經極度羸弱,但日本人這段時期對中原的態度也是敬畏的,並不敢怎麼挑釁,雙方基本上也都是平等的地位。
到了元朝以後,日本就對中國很是看不起了,畢竟當時的元朝也曾經兩次出兵日本,最終卻是無功而返,這讓元朝騎兵恨得牙癢癢,但也讓日本人開始驕傲起來。
著名的倭寇外患,基本上也都是發生在明朝時期,明朝的時候,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常遭受到倭寇的侵犯,大明抗倭的將領也是此起彼伏。
為何羸弱的倭寇敢進攻中原?因為大明王朝到了後期的時候的確是沒有餘力抵禦倭寇了。但在大明開國不久的那段時間,為何大明並未對倭寇起兵呢?其實朱元璋對倭寇,也一直都是恨得牙癢癢,但苦於某些特殊原因,遲遲未對東瀛用兵,後世的皇帝們也都未趁著國力強盛出兵東瀛,等到大明國力衰弱了,倭寇就開始了一波又一波的侵犯。
為何朱元璋未對東瀛用兵?有一個人,曾經阻止過朱元璋對東瀛用兵,那就是神機妙算的劉伯溫。
劉伯溫為朱家的天下立下過汗馬功勞,劉伯溫此人,一直都被人們拿來與諸葛亮比較,在世人看來,兩人都是神機妙算的謀士,劉伯溫既然阻止朱元璋進軍東瀛,莫非是劉伯溫看到了什麼東西?
當時的日本,分為南北朝兩個勢力,朱元璋既然進軍,自然是要同時收拾這兩個勢力的,但問題是,當時的大明王朝,剛剛建國不久,百廢待興之下,大明王朝如何能夠做到進軍日本?畢竟大明王朝還是個新生的王朝,對天下的掌控還不充分,中原地區地大物博,可不是輕鬆能控制住的,再者,北元王朝依舊在虎視眈眈,這段時期,實在不適合出兵東瀛。
其次,建國之初的大明王朝,並沒有餘力進軍東瀛。
整個日本,當時能夠派出的兵力其實還是很多的,如果真的要打服日本,大明絕對要舉全國之力,要知道派兵前往討伐日本可是件麻煩事。
中原王朝與日本島之間隔了一片大海,曾經叱吒整個亞洲,踏足歐洲的元朝都無法跨越這片大海前往日本發動戰爭,大明與當時的元朝想必孰強孰弱還不好說,但明朝想要發兵日本,絕對不是件容易事。
跨越大海,可並非是直線行駛就可以的,一路上,需要躲避各種自然現象,尤其是當時還沒有蒸汽船,風帆船對海風的要求就更大了,一片大海,不知道能讓多少士兵喪命其中。
其實並非僅僅是劉伯溫,劉伯溫只是反對討伐日本的大臣之一,大明建國初期,根基尚淺,的確不適合東征日本,晚年的朱元璋又為了自己的孫子和平即位,發動了一場血腥的大屠殺,朝中更是人人自危,更不適合討伐日本了。
這麼一來二去的,朱元璋就在沿海地區佈下了重兵以及多道防禦工事防備日本人,但隨著大明國力逐漸羸弱,大明對日本的控制力度也越來越小,等到後來,東瀛人更是敢直接發兵進軍朝鮮,藐視中原王朝。
若是按實際情況看,當時即使是沒有劉伯溫等人的阻止,朱元璋也並不一定能夠滅了東瀛,就算是勝了,最終也只能是慘勝。
-
17 # 歷史每日說
這個說法有點言過其實,應該是劉伯溫勸朱元璋不要去攻打日本。那為何不攻打呢?很多人也會問,如果朱元璋攻下日本,打敗倭寇,或許後面的一切歷史都改寫了。想要知道根本原因,就先來說說當時的時代背景。
(劉伯溫雕像)
朱元璋為何要滅日本?在成功的將元朝蒙古人從漢人的土地上趕出去之後,朱元璋成立了大明王朝。這個時候國家凝聚力很強。作為一代雄主,心裡想著擴張版圖,實現自己的宏偉大業,於是讓使者去日本、高麗(朝鮮半島)、安南(越南南部)、占城(越南北部)四國,讓這四個國家宣誓對大明效忠。可是使者過去了,除了日本不肯以外,其餘三國紛紛表示歸降。那麼為什麼當時的日本也就是倭寇不肯呢?
這裡就涉及到了元朝忽必烈時期,當時日本不肯臣服元朝。試想下元朝都將疆土開拓到歐洲萊茵河附近了,怎麼可能在東面讓一個彈丸小國存在,於是發兵攻打,可惜天公不作美,出現大風暴,最後落荒二回。而且這樣的事情在之後又發生了一次,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情況又遇見大風暴。於是日本人都管這個叫“神風”,就這樣日本人心裡的囂張氣焰越來越盛。所以到了朱元璋時期的大明朝,日本面對國書,就直接直接回復要打便打這樣的話。朱元璋是何人?為了給子孫鋪路功臣都可以冷血殺害的人,聽到使者的複述後立刻火冒三丈,準備點將攻打日本倭寇。
(朱元璋劇照)
劉伯溫為何要勸說朱元璋不去攻打日本呢?明朝剛剛建立百廢俱興,劉伯溫作為軍師,動腦子的人,他所考慮的更遠。可能的原因有二:
明朝需要發展,不能再發動戰爭
經歷了元朝的覆滅,明朝很多設施都得重建,很多老百姓也厭倦了戰爭,只希望安安穩穩的過日子。這個時候明朝集團內部的主和派呼聲應該是最高的。萬一因為發動戰爭,而且去攻打一個彈丸之地損失慘重的話,到時候再發生民變或許就得不償失了。
日本為彈丸之地,無需過分放在心上
從現在的日本地圖上可以看到,日本四面都是海。而且從古至今華夏民族非常看不起彈丸之地,認為日本人民風難以教化,像野蠻人一樣。而且四處都是海,想要大規模威脅明朝也是不可能的,畢竟大明王朝,地大物博,人才輩出。所以絲毫不把日本放在心上。
(劉伯溫劇照)
朱元璋處理日本的方案當朱元璋聽完劉伯溫的訴說後,覺得再次發動戰爭導致民不聊生的話不可取。於是將日本列為十五不徵之國之列的遺詔中“倚國強,而貪一時之功,無端出兵,殺傷性命”。大致意思就是說對待這些個彈丸之地,不要為了貪圖一時之功最後導致戰爭。
從今天來看,劉伯溫的勸說讓朱元璋給後人挖了個大坑。但是對於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明王朝來說休養生息是上上之策。所以孰對孰錯,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不一樣。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劉伯溫此舉是為了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
-
18 # 尋根拜祖
真會玩文字遊戲,把劉伯溫的意見,愣強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完全變了味!劉伯溫既沒有以死相逼,也不是為了保護日本,只是出於征伐日本的難度,劉伯溫才勸阻朱元璋停止征討日本的不理智行為。
大明建國後的第二年(1369年),朱元璋就派楊栽、吳文華為首的代表團,出使日本。出使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告知大明已立,讓日本俯首稱臣,來朝納貢;而是命令日本國王懷良(其實懷良只是攝政王)取締倭寇。
元朝時期,我國沿海就長期飽受倭寇騷擾,福建浙江一帶深受其害。忽必烈在位時,元朝就幾次派兵遠征日本,企圖一舉消滅日本。可惜的是,無論是從沿海出發,還是從朝鮮半島出發,每次都被變幻莫測的颱風壞事,讓元朝功敗垂成。
這一次,朱元璋挾統一天下的餘威,想臣服日本。朱元璋還特地寫一份措辭嚴厲的信:
“聖旨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聯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大概朱元璋覺得張士誠強大的水師,都不是他的對手,何況蕞爾小國日本!所以語氣難免充滿傲慢和自大。
沒想到懷良也不是善茬,這傢伙也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梟雄!他接到朱元璋的信,二話不說,直接砍了五名使者,並將楊栽和吳文華扔進監獄!
朱元璋差點背過氣去,刀尖上滾過來的人,那受得了這份窩囊氣,他一氣之下,就要整軍備師,消滅日本!
這時,劉伯溫站出來,勸阻了朱元璋。劉伯溫的理由是,元朝幾次攻伐日本,已經跟日本結仇,雖然那是元朝的事,但對日本人來說,對華夏的仇是結下了。所以,日本人這個做法也情有可原。
朱元璋一聽有道理,於是在洪武三年,再次派出使臣出使日本。這一次,懷良還算客氣,接待完明使,也同樣派出使臣來大明,同時將倭寇擄掠的人口,歸還給大明。
不過,日本並不安心於臣服大明,倭寇勢力始終不斷騷擾沿海。不堪其擾的朱元璋,於洪武十四年,再次派出使臣,對懷良嚴辭責備,並威脅如果不取締倭寇,就要發兵滅日本!
其實,這時候懷良都已經隱退九年了,大明並不知情。繼任者也不跟朱元璋解釋,以懷良的名義,給朱元璋回了一封同樣措辭強烈的信: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來就來,陪你玩!一副光腳不怕穿鞋的玩命架勢!
朱元璋氣得火冒三丈,恨不得立刻發兵滅了日本。第二天,又是劉伯溫上了一道奏摺,陳述有災民遍地,哀鴻遍野的情況。朱元璋閱後長嘆一口氣:如今全國方才安定,該當與民生息,不該再添戰事。
就這樣,在劉伯溫的阻止下,朱元璋兩次討伐日本的計劃都取消了!
其實,即便沒有劉伯溫阻止,恐怕朱元璋自己也會取消行動。理由很簡單,大明剛剛立國,天下民生凋敝,休養生息才是當務之急,犯不著一怒妄動刀兵。
再者討伐日本,要跨海作戰,對習慣於陸戰的明軍來說,充滿不可預知,否則日本早就被元朝滅了!
這個道理,劉伯溫清楚,朱元璋何嘗不知道?所以,他被迫打破牙齒肚裡咽,假如有後來鄭和的水師,老朱早就讓日本人滿地找牙了!
後來,朱元璋乾脆在他的《皇明祖訓》中,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可見他是清晰知道,東征日本代價太大,不值得!
所以,根本不存在劉伯溫“拼死”的說法,更不存在劉伯溫“保護”日本的說法!
-
19 # 摯守靜篤
日本,是我們極不爽的存在。看到明太祖朱元璋曾打算滅了日本,心裡那是經喝了蜜還舒服。那我們的明太祖為什麼想要滅了日本呢?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個放牛娃的身份,南征北戰,終於奪得皇位,那是意氣風發,天下唯我獨尊。於是,朱元璋四處派遣使臣,詔告天下,讓四方諸國來朝。
由於中原王朝歷來強大,又逢明朝初建,皇帝正是武功正盛之明,周邊的小國都派了使臣回訪。當時,朱元璋也派了使臣楊載、吳文華等人到日本出訪,但看著周邊的使臣都回來覆命,就是派到日本的使臣居然沒回來。朱元璋派人去一打聽,才知道使臣居然初殺了。
話說,古代兩國交戰,尚且不斬來使。這日本是怎麼回事,居然把大明朝的使臣給殺了?
這也怪明朝初建立,沒搞懂狀況。當時的日本國內正處在混亂的時期,出現了南北兩個並立的王朝“南北朝”。兩邊都有自己的天皇,誰也不理誰。
大明的使臣到了日本後,不知道要把詔書送給那邊的天皇。結果稀裡糊塗地就把這個詔書給送到了南朝的懷良親王手中去了。在詔書中,朱元璋一邊要求日本取締倭寇,一邊要求日本向大明朝納貢。
這日本的懷良親王是南朝的醍醐天皇的兒子,掌握著南朝實權。他竟然拘禁了楊載、吳文華兩人,殺死了隨行的其他五名使者。於是,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再派使臣去譴責日本,並威脅要出征滅了日本。
正值推翻了元朝,意氣正盛的朱元璋為什麼最終放棄了攻滅日本呢?原來是軍師劉伯溫極力阻止,劉伯溫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劉伯溫被日本人收買了嗎?劉伯溫極力阻止的原因其實並非為日本人著想,而是在為大明朝的長遠利益考慮。那麼他的理由是什麼呢?
一是,歷史上,元朝也曾想征服日本,但日本卻三次“神風”相助,導致元朝出師不利。
當初元朝一統中原後,小國日本堅決不肯歸順元朝,忽必烈曾雄心勃勃地派出軍隊出征日本。但三次東征日本,都在打得順利時,突然來了一場颶風,救了日本。而三次征伐失敗,也使得元朝元氣大傷。
這三救日本的風被日本稱為“神風”,二戰末期,日本自殺式攻擊的飛行隊就被稱為“神風特攻隊”。命名為“神風”,就是希望神風再拯救日本一次。
總之,在當時的劉伯溫等看來,這是日本有天助的表現。如果,大明朝再征伐日本,難免蹈元朝的覆轍。還是不打為妙。
二是,當時,大明王朝初定天下,百廢待舉,人民生活還很差,不適宜再打仗了。
面對,盛怒的朱元璋,劉伯溫將一份關於難民的奏摺送到朱元璋面前。並陳說元末天下大亂,戰爭頻繁,百姓遊離失所。現在天下初定,但百姓依然過著貧寒的生活,當前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休養生息,加緊恢復農業生產和社會秩序,而不適於再新增加戰事了。
朱元璋看後,靜下心來一想,劉伯溫說的有道理,最終放棄了攻打日本的打算。
-
20 # 給個老婆餅
首先要說一下:朱元璋要出兵滅日本的時候,苦苦哀求並最終勸服他的不是劉伯溫,而是另有其人。這其中的緣由到底如何,我們就需要從元朝說起。
日本在隋唐宋時期和我國往來頻繁,表面上和和氣氣的,實際上這個國家卻是雞賊得很,在學習我國各種好處時,是死都不說一句臣服的話,就是想著和我國做生意,交流文化。
可見在日本內部,值得尊敬和懼怕的只有隋唐,大家平等做生意的是宋,可以欺負的就是蠻橫無理的元朝,以及包括繼承元的大明。朱元璋稱帝后,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為了開展雙方貿易,朱元璋派了使臣去和南朝懷良親王談生意,結果這個傢伙腦抽起來,當場斬殺使臣,囚禁另一使臣楊載,公然向大明挑釁。
問題是日本人說是一套,做是一套,兩朝政府雖然都說著和大明交好,實際上大明的遼東、山東、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不斷地受到倭寇的侵擾,這邊朱元璋寫信去責問兩朝領導,那邊領導就互相推諉,南朝說是北朝的人,北朝說是南朝的人,反正朱元璋也沒證據。
不過日本這套小伎倆能蒙過玩了幾千年權謀術數的中國嗎?肯定不行,在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後,大明早已不是剛建國時那個百業待興的國家了,朱元璋對日本這樣虛以委蛇的態度也從一開始的隱忍,到後面的直接硬剛了。
洪武十四年,那時大明國內胡惟庸案爆發,錦衣衛搜出了不少關於胡惟庸和日本南朝懷良親王往來的書信,加上懷良親王這人是個剌頭兒,給大明的國書還是和以前那樣的口無遮攔,這下子朱元璋爆了,開始準備要直接滅亡日本了。不過這事最後被大都督李文忠給勸了下來。
而且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制度“一個字都不能改”的《皇明祖訓》時,就將日本、朝鮮、琉球、越南等十五國列為“不徵之國”。這些國家大多都是已經臣服於大明,是大明的附屬國,極少數如日本者,朱元璋也已經在沿海建立起了一條“海上長城”,認為只要後代按照這個格式走下去,日本也不過是疥癬之疾,不足為慮。
朱元璋是坑壞了子孫了,他的這本《皇明祖訓》就是要子孫們像機器人一樣嚴格按照他的步伐來走,除了朱棣還敢稍微偏離路線之外,朱棣後的皇帝幾乎沒人敢和老祖宗對著幹。大明萬曆皇帝很煩日本的倭患,本已集結重兵於天津,準備渡海遠征日本,就是大臣們拿著《皇明祖訓》給勸住了,最後釀成了朝鮮滅國的壬辰倭禍。
回覆列表
唐朝時期,大唐在白江口之戰中打敗日本,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就一直經常派人到中國學習。但從元朝開始,日本又經常擾亂中國海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派使者前往日本,想讓日本對大明稱臣進貢。但野心勃勃的日本人不僅沒有同意,還直接誅殺了大明使者。朱元璋得知此事後大為震怒,打算立即對日本宣戰,但就在此時,劉伯溫對朱元璋說了一番話後,朱元璋便放棄了攻打日本的想法。劉伯溫主要是從地理原因、軍隊狀況、國家財政、以及前朝準備殲滅日本而為未成功的教訓這幾個方面,來阻攔朱元璋消滅日本。
首先從地理原因來講,日本距離中原較遠,其間還要橫渡大海。而日本盤踞在島上容易防守。明軍如果要攻打日本,光是路途遙遠,後援不足這一點就決定了此戰不宜進行。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軍隊建設並不是很強大。此時需要修養而不是大動干戈,雖然明朝當時的海軍很強大,但日本的海軍也不弱。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對明朝來說實在是不划算。
而明朝建國之初國家還不夠穩定,財政狀況也不太樂觀。普通百姓都不想要再發生戰爭。當時的財政狀況也不允許國家有大規模的戰爭發生。無法為軍隊提供充足的後勤補給,這對於遠征作戰將是巨大的問題。
在朱元璋之前,元朝就曾兩次派兵攻打日本。雖然開始殲滅了數萬日寇,但是後來由於日本臺風的影響,是元軍損毀了大量的戰艦,軍隊也折損多半。姑且不說朱元璋的軍隊比元朝強多少,就颱風這一點,即便劉伯溫再怎麼神機妙算,也不能左右天氣。有了前車之鑑,自然不能輕易攻打日本。
攻打日本所得到的利益也十分的少。日本當時地處偏遠,也並不是十分富有,即便攻打下日本,如此遙遠,也難以管轄。稍微有一點經濟頭腦的人,都不會選擇去啃這塊沒肉的骨頭。
這就是當時劉伯溫說服朱元璋進攻日本的原因。可是劉伯溫也沒有想到時值今日,彈丸之地的日本卻成了中國的心頭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