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豹眼看歷史

    一直想了解魏吳分界,看到了題主這個問題,就根據我的瞭解說一下看法,敬請指教。

    01

    漢置十三州

    州是漢代監察區名,又稱部。東漢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非東漢十三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最初漢代的州就是一個監察區,州設刺史一人,負責督察該州官吏。權力很大,但品秩不高,俸祿六百石。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罷部刺史,改為州牧,俸祿為二千石。待遇跟郡守相當,但位在郡守之上。哀帝時期“罷州牧,復刺史”,後又“復為牧”,來回折騰。東漢中前期經常出現來回折騰的事情。

    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接受劉焉建議,選派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並自請出任益州牧。從此,州逐漸由監察區變成了行政區,州牧也成為了常設的一方軍政長官。

    這個想法很好,但卻導致了地方諸侯權力太大,視自己的地盤為獨立王國,苦心經營,不允許別人染指。

    曹操統一北方,佔據了司、豫、兗、徐、青、涼、並、冀、幽等州全部和一部;

    孫權佔據了揚州、交州全部;

    劉備佔據了荊州一部、益州。

    魏蜀吳三國實際控制地域,以十三州為基礎,互有交叉,犬牙交錯。

    赤壁之戰以後,三足鼎立局勢形成,彼此之間相互攻伐,更為混亂。特別是荊州地區,魏蜀吳三家瓜分,分界線更為複雜。

    02

    魏吳邊界

    蜀漢佔據益州,孫吳佔據揚州、交州,曹操除了荊州、徐州、豫州、司州與蜀吳交界地區,控制了北方各州。

    先看一下荊州所管轄的各郡:

    郡:魏興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陽郡,南鄉郡,南陽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衡陽郡,建平郡,南郡。

    這是歷史上所存在過的,曾經屬於荊州管轄的區域,以後經過多次調整。最初的治所是在漢壽縣(今湖北漢壽縣北),後移治襄陽,再到江陵。

    劉表單騎赴任,時荊州七郡,他佔據了除南陽郡之外的六郡。在張繡投靠曹操後,南陽郡基本被曹操控制。

    赤壁之戰後,曹操將南郡北部地區設定為襄陽郡、南鄉郡,這就是荊襄九郡。

    湘水劃界以後,曹操實際控制南陽、襄陽、南鄉及江夏郡江北地區;

    孫權控制了長沙、桂陽、江夏郡江南地區;

    劉備控制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這基本確定了魏蜀吳三國轄區,在關羽失荊州之前的分界線。

    赤壁之戰後,曹操北還,留曹仁、徐晃守南郡;由原來劉表大將文聘守江夏;

    樂進守襄陽;滿寵守當陽。

    一年後,周瑜擊敗曹仁、徐晃,曹仁等撤走,東吳佔據南郡。之後劉備從孫權那裡借來南郡,關羽駐守。

    這就是赤壁之戰後,三國基本的地域控制範圍。

    03

    不以長江劃界

    十三州的劃分,是根據歷史淵源和地理特徵為主要依據的,也是出於行政、軍事、經濟管理而確定。所轄郡縣都有很深的歸屬感,不是人為隨意就可以調整的。

    長江是自然形成的地理分界線,但行政區劃要遵循歷史慣性。

    就以特點鮮明的荊州來說,其管轄的地域跨越長江南北。從秦漢郡縣制建立一來,本地區交往密切,認同感很強。

    曹操沒有對劉表用兵之前,其實力沒有染指長江流域。

    赤壁之戰以後,如上面所說的情形,分界線自然以自己控制的範圍劃分。

    荊州地區就形成了三國瓜分的局勢。

    再來看一下揚州地區。

    郡:蘄春郡,廬江郡,丹陽郡,吳郡,會稽郡,鄱陽郡,臨海郡,豫章郡,臨川郡,廬陵郡,建安郡。

    漢末時期,揚州的治所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江蘇長江以南、湖北東部、河南東南部。與北部豫州、徐州形成一條基本是平直的界線。其江北地區也基本是長江流域的範圍。

    孫吳控制了揚州,也就基本控制了這一地區。

    同樣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因素,魏吳的劃界也是遵循行政區劃固屬的這一原則,並不是自然以長江地理為界。

    從軍事方面來看,北方曹魏集團以陸軍和騎兵為主,水軍基本沒有,很難越過淮河、漢水,進攻到長江岸邊。即便是暫時取勝,也很難守得住。

    而孫吳以水軍勢力為主,陸軍力量偏弱,很難攻破淮河一線染指北方。

    由此形成了以秦嶺--淮河一線的分界線,以北為曹魏牢牢控制。

    長江以南由 孫吳憑藉長江天塹死死把守,曹魏無法染指。

    在長江與秦嶺---淮河之間,形成了頻繁交戰的軍事區。

    曹魏憑藉陸軍、騎兵強大,進攻到長江邊,就如強弩之末,望江興嘆;孫吳進攻到淮河以南也就失去了銳氣。來回交戰,犬牙交錯。

    孫吳多次進攻合肥,都沒有取得成果;曹魏在濡須口多次交戰也難有收穫。

    文聘憑藉一人之力,多次擊敗關羽、孫權的進攻,保住了江夏郡所轄江北的地盤,的確不簡單,但這僅僅是一個小範圍的特例。

    三國時期,魏吳各置江夏郡,魏治所初治石陽縣(今武漢黃陂區西南),後遷上昶城(今湖北雲夢西南)。吳江夏郡初治沙羨(今武漢市江夏區),後治武昌縣(今鄂州市)

    總而言之,魏吳劃界遵循了歷史習慣及軍事勢力的輻射,並沒有以長江自然天塹作為分界。

  • 22 # 實說歷史

    作為魏國曾經想將長江做為兩國的分界線來著,但最終還是退縮戰線,將分界線選在長江北岸,堅壁清野,劃出一片無人區。一、揚長避短

    吳國的長處在於精銳的水軍,魏國打水面戰並不佔有優勢。

    從赤壁大戰可以看出來,雖然曹操做了大量的戰前準備,又是在玄武池練水軍,又是派張遼等人駐兵,但還是沒有取勝。因為北方士兵不擅船戰,曹操不得不把船的首尾連起來,看似和平面一樣平穩,卻給吳國火連燒營創造了絕好的機會。以致赤壁一戰,曹軍傷亡無數。

    曹操也十分後悔,畢竟魏國軍隊本來就是以騎兵見長,他打赤壁之戰也是很倉促,試圖以新收編的荊州水軍為主,但他自已的騎兵在水上卻是形同虛設,戰鬥開始便是自亂馬腳。

    如果以長江為界,那麼魏國時不時的會面對吳國突然而來的騷擾,只有在空曠的平原,魏軍才能策馬揚鞭,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二、戰略需要

    曹操的敵人不光是在南邊的吳國和蜀國,他心有大志,在北邊也開闢戰場,攻打遼東和西涼。

    此外他還得不時防著諸葛亮的騷擾。所以他一看攻打南方失敗,馬上把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自已這邊只要守好襄陽一帶就行,除非吳國敢於冒險,把主力部隊都帶到江北來,不然對魏國根本構不成威脅。

    吳國也真不敢冒這樣的險,這片空地真要打起來,如果成功還好,如果兵敗退到長江,即使水軍再強大,失敗者也會心有慼慼,沒等敵人打過來,自已先翻船崩潰了。

    三、離間蜀吳

    別看魏國讓出來的城池不多,但麻雀再小也是肉。曹操家大業大不在乎,吳國和蜀國都想要。

    特別是劉備那邊,本來就是流浪者,現在能和孫權結了親家,還借走了南郡和武陵郡,真是開心的不得了;孫權其實也肉疼,結果不用曹操打他們,劉備和孫權兩家的聯盟先心裡結了個疙瘩。

    三國之間既然是鄰居,吳國不能打魏國了,蜀國卻一個勁兒的想北伐,吳國正好趁機找蜀國的便宜,這也在情理之中吧?曹操這麼劃分界線,分明是把吳國從敵人變成一個潛在的結盟者。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魏蜀兩國雖然暫時沒用長江這一天險做界限,但幾年以後,魏國還是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只是曹家又為司馬家做了嫁衣而已。

  • 23 # 青史回聲

    要說在古代,其實沒有國界這一說法的,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代替,應該是勢力範圍。仔細看三國地圖,你會發現魏國和吳國的邊界並不全在長江,準確來說,是在淮河和長江之間的區域。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赤壁之戰後,曹操不把勢力範圍延至長江北岸,與孫權隔江相望?

    要知道,當時合淝一戰,挾大勝之勢的孫權舉兵壓境,其目的就是為了奪取江淮重鎮合淝。豈不料,卻敗在了張遼手裡,以致於吳軍大敗,在很長時間內,吳國依然沒有將合淝拿下。不過即使如此,曹操並沒有將邊界壓制在長江,而是留了一部分割槽域作為兩國之間的緩衝地帶。

    當然了,曹操不會那麼好心的,他當然是另有目的。眾所周知,曹軍擅長的是陸戰,也就是騎兵作戰,而吳軍擅長的則是水戰。赤壁之戰,曹操之所以大敗,很大部分原因是北軍不善水戰。因此,在吸取赤壁大敗的經驗,他在長江以北讓出了一塊區域,讓孫權佔領,當然了,曹操也不是讓他白佔的,其區域的百姓基本上被曹操遷移到中原,導致這塊區域荒無人煙,留給孫權的只是一座空城。

    這就是曹操的目的所在,既然我水戰不如你們,我就讓你們北上,與我在平原交戰,這樣曹軍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所以,合淝一戰,孫權敗的不是偶然。在平原戰爭中,吳軍遠不如曹軍。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幾十年後,西晉大舉南下,偏居江南一隅的吳國這才覆滅。

  • 2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魏國和吳國的分界為什麼不是長江?其實這與三國的局勢有關

    三國時期,天下崩亂,自董卓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東漢王朝那些地方官吏得到中央招募兵勇自救的命令後不但打退了黃巾軍,順便自己也當了一回軍閥,其中最強大的有袁術,袁紹還有曹操,後來曹操打敗了二袁,成為北方被強大的諸侯,此時的南方也有孫權在默默積累力量,圖謀天下。赤壁之戰,魏吳之敵對逐漸開始

    江東以水師起家,於是魏國和吳國一直在長江和淮河之間拉鋸著

    在我們的印象中魏國和吳國的分界線,當然是長江天險,但實際上魏國和吳國的分界卻並不是這個長江天險。 而導致這個工作的原因,便是因為其時前三國時期魏國的首要敵人並未是東吳,而是其時不斷北伐的蜀漢帝國,曹魏如果南侵到長江,蜀漢諸葛亮必定會攻擊雍涼之地,這地方距離洛陽可不足百里啊,所以曹魏其實一直重點防著蜀漢,吳國嘛,讓它蹦躂嘛,反正沒有鐵騎的孫權也沒有能力與曹魏叫板

  • 25 # 我是趙帥鍋

    我們大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守江必守淮。其中這個“淮”,指的就是淮河流域以南的地方,即淮南。這句話就是說北方軍隊一旦進入淮南,江南政權的邊防就會陷入危機。

    所以,基於孫權的角度,想要守住自己的政權,就必須死死的守住淮南。因為,東吳的都城就在長江邊上的南京,如果和魏國在長江一線拉鋸,那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因為敵人一旦突破長江防線,就很容易直搗南京。

    也正因為此,不僅是孫權的東吳,基本上所有的南方政權,在和北方政權對峙時,都會想方設法以淮南作為雙方的分界線,並在淮南佈置重兵。並且通常情況下,一旦淮南丟失,南方政權距離覆滅基本上就已不遠。

    那麼,肯定很多人會很好奇,為什麼每次南北分裂時,南方政權都能夠輕易佔據淮南,而北方政權卻很困難呢?答案是地理因素。

    大家知道,淮南雖然在長江以北,但這塊區域卻地處淮南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中間位置,所以仍然是水網密集,河流湖泊眾多。對於南方政權來說,其造船業要更普及和發達,因此也就擁有水軍的優勢,而北方相對而言,就處於劣勢。

    通常情況下,南方整個軍事佈防,就是以水軍為主,所以他可以常年供養一枝水軍,而且費用相對比較低。

    至於北方軍隊,因為北方沒有水網縱橫,他們的整個軍事佈防,通常只能以騎兵、步兵為主。在這種背景下,想常年供養一枝水軍,就很困難,而且費用也比較高昂。

    更主要的是,北方軍隊即使勉強弄出一枝強大的水軍,只要它敢進入水網縱橫的地方。結果常常也是非常悲催的。

    因為,只要軍事失利,北方的這枝水軍,就會被南方的水軍追著打。更主要的是,追到某個地方時,北方常常只能放火把大部分的船燒掉。

    因為,只要北方的大船可以透過的地方,南方的水軍就可以肆無忌憚的追擊,反正有強大的水軍保證,而且大船可以縱橫,後勤通常沒有什麼擔憂的。一旦北方水軍大敗後,除了趕緊燒掉船上岸,好像沒有別的選擇。因為,你不燒船,這些船會越跑路越窄,最後的結果,恐怕只能資敵了。

    這也就是北方軍隊,一旦到達江淮一線時,就難以有所突破的主要原因。他們可以籌建大規模的水軍深入江淮,但是前提是,他們必須得保證不會失利。否則,這種戰爭的結果,常常只能是燒船跑路。也正因為此,東吳才能夠以淮南地區作為與魏國的分界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2歲的剩女,還能追求真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