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級科學奶爸
-
2 # BJJY丶布傑剪影
太多太多了,就單說三國大將用的武器就很多。青龍偃月刀 因刀背如鋸齒,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一種刀刃部分為半月形,刀上鑄刻有龍的大刀。偃月,半弦月。偃月刀,出現於唐宋時代,用於操練,以示威武雄壯,並非實戰所用。《三才圖會·器用》卷六:“關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丈八點鋼矛 又名丈八蛇矛,長一丈八(約4.14米)的長矛,名為蛇矛並不是矛頭象蛇形,而是指其長度似蛇不要以為象金蛇劍那樣)。歷史上張飛所使矛沒有名稱,而東晉的陳安曾用過丈八蛇矛。矛長丈八尺曰俏,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之矛也。(漢劉熙《釋名·釋兵》) 鐵脊蛇矛 程普用的長矛,其矛杆為鐵鑄,曾用它於汜水關刺死董卓的部下胡軫。 而在現實中的鐵脊蛇矛應是矛頭為鐵鑄。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長,二為刃、一為。刃之脊隆起,脊之兩旁微陷,以通空氣,取其刃而易拔也。(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 涯角槍 趙雲的槍,意思是“海角天涯無對”,出於《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漢時的槍與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長木杆或竹竿為杆,裝上銳槍槍頭,配以槍纓即製成。 諸葛槍 諸葛亮曾製造過兩丈長的木柄槍和二丈五尺長的竹柄槍,都加上鐵製槍頭。出於《事物紀原》。這大概是三國時期最長的兵器了。 方天畫戟 因其戟杆上加彩繪裝飾,又稱畫杆方天戟,是頂端作“井”字形的長戟。據《蕩寇志》記載,呂布的畫戟重四十斤。在《三國志平話》呂布之戟長一丈二。歷史上,方天畫戟是一種儀設之物,並非用於實戰。 長柄鐵錘 西羌國元帥越吉的兵器,重一百斤,因為是長柄,所以打擊力比普通錘強的多,但使用者本身也要有相當的技巧和力量,使用時硬砸實架,其用法有涮、拽、掛、砸、架、雲、蓋等。越吉曾用它殺得關興膽寒,並將其打落斷澗,但隨後就被關羽(鬼魂)打跑。 武安國也用長柄鐵錘,可只重五十斤。 鐵蒺藜骨朵 番王沙摩柯的兵器,古代兩種兵器的混稱。蒺藜,即蒺藜棒,棒頭附以鐵刺、鐵丁,如刺蝟毛,因其壯如蒺藜,故名。此兵器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骨朵,也屬兵器棒類,一端如蒜頭狀,用以打擊敵人。 大斧 徐晃的兵器,通常用這兵器的武將都是猛將型的,如西涼大將韓德,零陵邢道榮。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摟、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釋名·釋用器》) 蘸金斧 東吳孫桓部將李異的兵器,是在斧頭上鍍金的大斧。 三尖刀 紀靈的兵器,重五十斤,又稱三尖兩刃刀。刀尖分為三支,"山"字形,中支形似劍狀略高,兩翼支稍低,兩面開刃,鋒利無比。刀柄後端有一三稜形鐵鐏,其用法以扎、絞為主。紀靈曾用它兩度與關羽交戰。其主要打法為支、拿、架、別、削、刺。 截頭大刀 龐德的兵器,其刀頭比普通大刀短一段,但刀背卻要厚不少。另南蠻孟獲的部下忙牙長也用這傢伙(是個菜鳥)。 馬岱寶刀 馬岱和鍾繇交戰時用的刀,其實對付鍾繇這號書法家根本是殺雞用牛刀。 古錠刀 孫堅在汜水關時用的兵器。被關羽所斬的徐州刺史車胄也是用這刀的。 衠鋼槊 周泰在赤壁之戰時用的兵器,是純鋼的長槊。 丈八長標 孟獲之妻祝融夫人的兵器,是南蠻的特有武器。 王雙大刀 王雙用的大刀,重六十斤。 呂虔刀 晉書記載:呂虔有一口寶刀,聽人說,要位登三公,才可佩帶,便把它送給了別人。 龍泉劍 程普於赤壁之戰時用的寶劍。後晉張華夜觀天象,見牛,鬥之間有劍氣照於江西,於是在滅吳之後,派預章人雷煥去豐城任官,結果在縣衙後石匣中找到龍泉,太阿二劍。 倚天劍 曹操所有,取宋玉的《大言賦》中“拔長劍兮倚長天”的話命名。《三國志通俗演義》稱曹操用倚天劍鎮威,青釭劍殺人。 青釭 砍鐵如泥,鋒利無比的寶劍。曹操交於夏侯恩佩之,後在長坂坡被趙雲殺其奪之。 七寶刀 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曹操曾向王允借刀,用以謀刺董卓。 雙股劍 又稱雌雄劍,劉備起兵時請良匠用鑌鐵打造的。一鞘雙劍,據說兩劍可和為一把寶劍使用。 松紋廂寶劍 共兩口,南蠻王孟獲和諸葛亮第一次對陣時的兵器。其劍身上鑲有如松紋一樣的劍紋。 孟德劍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三尺六寸,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思召劍 袁紹所有,上銘曰思召。《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臥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 飛景三劍 曹丕所造。《典論》曰,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長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厲以(石)諸。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餘好擊劍,善以短乘長。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其始成也。五色充爐,巨橐自鼓。靈物彷彿,飛鳥翔舞,以為寶器九,劍三:一曰飛景,二曰流採,三曰華鋒。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三,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兩,淬以清漳,厲以(石監)諸,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其二名流採,色似採虹,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四兩。(《曹丕集,劍銘》) 文士劍 楊修獻於魏文帝曹丕的寶劍。 魏文帝愛楊修才,修誅後,追修,修會以寶劍與文帝。帝后佩之,告左右曰:“此楊修劍也。” (《文士傳》) 蜀八劍 蜀昭烈帝(即劉備)鑄 ,採金牛山鐵 ,三尺六寸 ,一備自服,餘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鎮山劍 蜀后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吳六劍 吳大帝孫權所有。《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皇帝吳王劍 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建衡元年鑄。 日月刀 西涼大將韓德的四子韓琪的兵器,共分日刀、月刀兩口。 百辟寶刀 曹丕為魏太子時所造。 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三:其一長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兩。文似靈龜,名曰靈寶。其二採似丹霞,名曰含章。長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兩。其三鋒似霜。刀身劍挾,名曰素質,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曹丕集,劍銘》) 龍鱗刀 曹丕所造百辟露陌刀一,長三尺二才,狀如龍文,名曰龍鱗。 《典論》: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又作露陌刀,一名龍鱗刀。 曹丕《露陌刀銘》:於鑠良刀,胡煉亶時,譬諸鱗角,靡所任茲。不逢不若,永世寶持。利用衛身,以威弗治。 百辟匕首二: 曹丕所造,其一理似堅冰,名曰清剛,其二曙似朝日,名曰揚文。 鐵鞭 黃蓋使用的武器,為六角形,曾用他打中蔡瑁的護心鏡。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 鋼鞭 文鴦的兵器,在樂嘉橋邊文鴦曾用它兩次殺入魏將叢中,打死不少魏將,看來很適合近身戰(文鴦也用槍的)。 四楞鐵簡 蜀將傅僉的兵器,簡,當為“鐧”,類似鞭,四稜形,鐵製。是一種盛行於宋代的兵器。曾用它打得魏將李鵬眼珠迸出。 有人作四稜者,謂之鐵鐧,謂方稜似形,皆鞭類也。 雙鐵戟 典韋的兵器,重八十斤,於長刀等,後於宛城之戰被胡車兒盜走,致使典韋戰死。夫事不可自謂己長,餘少曉持復,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 為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復,每為若神,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 諸葛連弩 諸葛亮在蜀時製造,稱為元戎,弩箭用鐵製,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裡,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射出。 寶雕弓 漢獻帝許田圍獵時用的弓。弓身雕有花紋,鑲有寶石、玉器為裝飾,故名寶雕弓。 鵲畫弓 孫堅在汜水關所用的弓。弓身上繪有喜鵲圖案以求吉祥。呵呵!可只放兩箭就斷了,和他兒子孫策那把一揮就剩把的劍都系偽劣產品。 虎筋弦弓 呂布轅門射戟時的弓。因為是用老虎的筋作為弓弦的,所以能輕易的射到一百五十步的距離。把個紀靈看得兩眼發直,人都傻了。 兩石力之弓 拉力為兩石的弓。古代開弓力量大小以石為單位計算,一石為120斤。黃忠和王雙都是用這種強弓的。 手戟 太史慈所用之物,《釋名·釋兵》: “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摘即投擲。可見手戟是一種供手持投擲擊政的戟。與“卜”字形鐵戟的頭部相似,在直刺的旁側有一個橫出的短枝,直刺的末端似有細繩纏繞,以供握執,用時單手操持,遙擲擊敵。董卓曾“拔手戟擲布”。而孫策也曾以手戟投擊嚴白虎之弟,當即將他殺死。 晉張協《手戟銘》:錟錟雄戟,清金練鋼。名配越棘.用遇干將。嚴鋒勁技,擒鍔耀芒。 短戟 典韋在濮陽救曹操時所用的暗器,比手戟略短,雖沒手戟精緻,但很實用。韋乃飛戟刺之,一戟一人墜馬,並無虛發,立殺十數人。眾皆奔走。 飛石 又稱沒羽箭。許褚善用的暗器。向遭寇亂,聚宗族數百人,築堅壁於塢中以御之。一日寇至,他令眾人多取石子準備,親自他用飛石擊之,無不中者,寇乃退去。但後來在戰場上從未見其再用。 流星錘 王雙所用的武器。由錘身、軟索、把手三部分組成。錘的重量大小,根據使錘者量力而定。錘頭末端有象鼻孔,以貫鐵環,下以繩索釦環,軟索有以蠶絲夾頭髮混合編制,也有紗線編制而成。軟索粗如手指,長一丈五尺至二丈。 飛刀 南蠻孟獲之妻祝融夫人的暗器,曾用他射中蜀將張嶷左臂,令其翻身落馬被擒。 銅撾 馬超戰張飛時曾用它投向張飛。也稱為"抓",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長械、短械、軟械三種之分。馬超所用應為短撾,撾頭似斧腦可宕擊。
-
3 # 落單的候鳥
1.三寸不爛之舌----諸葛亮 輕搖三寸舌,鼎定三分國
2.色-----貂蟬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3.方天畫戟----呂布 天兵武器下人間,笑傲沙場誰能敵
4.青龍偃月刀---關羽 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正所謂: 關公門前耍大刀,千古笑柄有它起。
5.丈八蛇矛---張飛 猛張飛,悍長矛,長坂橋上寫春秋
6.青缸劍---趙龍 青缸原是曹操令夏侯恩配之,趙子龍單騎救主奪下該劍,所向披靡。
7.雙股劍---劉備 梟雄玄德掣雙鋒,抖擻天威施更烈
8.雙鐵戟---典韋 成也雙鐵戟,敗也雙鐵戟
9.弓---黃忠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10.七寶刀---曹操 寶刀的作用不在殺敵,而在保命
-
4 # 湘水微波
十八般武器一般是對諸多武器的統稱,但也有來源。在冷兵器時代,戰爭中湧現過無數種兵器,經不斷演化後形成了一批最為常見的兵器,也就是傳說中的十八般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戈、钂、棍、槊、棒、矛、鈀。所謂九長九短就盡在其中了。
《三國演義》中出現的厲害武器很多,大致列舉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刀
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遼的鉤鐮刀;許褚的鑌鐵大砍刀;孫堅的松紋古澱刀;黃忠的赤血刀等等。
二、槍
馬超、趙雲,槍法驚天地泣鬼神,萬馬軍中無入無人之中,可算得上槍人合一。另外文丑、文鴦、太史慈也是使槍高手。
三、戟
戟為重武器,一般武將難以使用,三國演義中使戟高手不多。但有兩個頂級高手,都是以戟橫掃天下。一個是呂布,一枝方天畫戟無敵於天下。他憑一技敵住了關羽的刀、張飛的矛及劉備的雙股劍。另一個典韋是使戟高手,雙戟沉重。張繡殺曹操都是派大力士胡車兒偷走了典韋的雙戟才敢進攻,失去雙戟的典韋為保護曹操終於戰死。另外他還能飛短戟十步之內殺人。
四、矛
矛和槍基本類似,如像矛更長一些。三國中使矛最突出的莫過於張飛。他最勇猛最有個性,手執丈八蛇矛,一人獨斷當陽橋。另外就是東吳大將程普使長矛。
五、斧
使斧之猛將只有徐晃,被曹操稱之為自己的周亞夫。三國演義中使用斧的好像只見徐晃。
六、劍
趙雲隨身有青虹劍,但不是他的主打兵器,因為劍作為進攻武器力量不足,只是近身時而使用。真正使劍的只有劉備,但是作指揮刀用為主,拼殺不見功名。
七、槊
槊是曹操喜愛的兵器。舉槊起兵,出將入相,直取天下。曹操是帥才,有帝王之術,直接用槊去殺敵非他所長。印象最深的還是他醉酒後舞槊高歌,吟唱《短歌行》,還誤殺了揚州刺使劉馥。曹操使槊如同劉備使劍一樣,隨身自保和作指揮象徵而已。
八、錘
北海太守孔融有一部將叫武安國,手使流星錘,與呂布交戰了十餘合,被呂布一戟斬斷手腕而逃。他能與呂布對戰十合而活出來也算猛將了。
九、鞭
東吳大將黃蓋使一枝鐵鞭。沒錯,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那個黃蓋。
三國演義中厲害的兵器主要就有這些。當然還有十八般兵器之外的,如弩,箭等,那是使用更廣泛的兵器了。
-
5 # 宜家影視放映
三國作為一個比較混亂的時代,也是出了很多驍勇善戰的武將,他們武藝超群,能戰善鬥,各個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而且他們每個人的武器都是不一樣的,五花八門的,什麼樣子的都有,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三國裡十種厲害的武器,這其中也包括關羽和諸葛亮使用的武器。
首先先介紹一下三國武器裡武器排名第十的七星刀,這個刀雖然聽起來特別厲害,和天上的北斗七星同名,但其實這把刀,並沒有太驚人的經歷,在王允手上也沒有做出什麼事情,而且在後續落入了曹操手裡後,也沒有太多的用處所以它的排行是靠後的。
那排行第九名的就是劉備一直在用的雙股劍,雖然劉備作為蜀國的最重要的人物,但是他本身的武力也是不低的,一生在戰場上也是發生過很多惡鬥。
那排在雙股劍前面的就是萬石弓,這把弓的主人可是赫赫有名的黃忠,黃忠的箭法是非常高的,百步傳揚,所以他用的武器排在第八名。
排行在第七的武器,便是雙鐵戟,這個武器聽起來就非常的重,而且事實上它的重量也是非常驚人有四十公斤,這個重量的武器放在典韋這個武將手裡,殺傷力就非常大了,很多人遭受它一擊都非常難了。
第六名的是銀槍,用這個武器的人是很多人的偶像,就是常勝將軍趙雲,這槍在趙雲手中擊殺過不知道多少的敵人,可見其有多麼的厲害。
那排行第五的武器主人便是蛇矛,提到這個特別的武器,他的主人也是驍勇善戰是桃園三結義裡的猛將張飛,這武器的殺傷力也是非常的強,讓人望而生畏。
排行第四的武器就是青龍偃月刀,雖然這把刀非常的有名,而且使用他的關二爺在不只是在三國裡,哪怕放到現代也是名聲非常大,但是這本刀雖然也很厲害但在當時那個亂世裡也只能排在第四。
排行第三的武器名聲就更大了,那便是很少人會用的方天畫戟,而它的主人也是三國第一猛將,這個武器放在呂布手裡,簡直是如虎添翼,在當時無人可敵呂布,但武器再厲害只是鍛造出來的死物。
而排行在它前面的可就非常特殊了,一個是排行第二的貂蟬的美貌,貂蟬作為三國第一的美女,她的模樣讓天下人為之傾倒,更是讓呂布都抵擋不住誘惑。
一個是排行第一的諸葛亮的舌頭舌戰群儒,能言善辯,殺人於無形之中,可以說是三國裡最厲害的武器了。
-
6 # 心中充滿陽光
十八般兵器這一稱謂最早出現在元曲中,分為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十八般兵器為中華武藝和武器的象徵。民間相傳古代精通者為項羽和呂布。
在現在的武俠小說中,武功高強的俠客們都有一柄好兵器,有的還因為得到一把好兵器而引起武林的腥風血雨,比如《倚天屠龍記》開始就是整個武林搶奪屠龍刀。
同樣,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領兵的大將們也大多有一柄很好、很出名的兵器。
一、青龍偃月刀,關羽的兵器,據說此刀十分有靈性,會自己選擇主人,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豔鋸,乃兵器之最。關羽用此刀斬殺了不少武將,關於死後被東吳將領潘璋奪去,後來,關羽的兒子關興殺潘璋為父報仇,奪回青龍偃月刀。
二、丈八蛇矛,張飛的兵器。全用鑌鐵點鋼打造,矛杆長一丈,矛尖長八寸,刃開雙鋒,作遊蛇形狀,故而名之。它與青龍偃月刀先後成名,成為張飛和關羽的形象代表。
三、青釭劍、亮銀槍,趙雲的兵器。青釭劍原為曹操的配劍,後來賜給了夏侯恩,在長坂坡被趙雲奪走,成了趙雲的兵器。亮銀槍又名涯角槍、龍膽亮銀槍,為趙雲主要的戰鬥兵器。
四、虎頭湛金槍,馬超的兵器。槍身乃混鐵精鋼打造而成,長一丈一尺三,槍頭為鎦金虎頭形,虎口吞刃,乃白金鑄就,鋒銳無比。
五、神龍鉤鐮刀,張遼的兵器。
六、開山斧,徐晃的兵器
七、鑌鐵大砍刀,許褚的兵器
八、截頭大刀,龐德的武器,其刀頭比普通大刀短一段,但刀背卻要厚不少。
九、大雙戟,典韋的武器,雙戟重八十斤。
十、七星寶刀和倚天劍,曹操的武器。七星寶刀原為司徒王允的寶物,借於曹操刺殺董卓。刺殺失敗後,董卓將到贈予呂布,最後曹操滅掉呂布,得到此刀。倚天劍,可不是《倚天屠龍記》裡的倚天劍,而是因為劍身有倚天二字而得名。與青釭劍都為曹操的配劍。
以上為《三國演義》中比較厲害的武器,如果喜歡,請點關注。
-
7 # 閱微澡堂筆記
按照一般的寫法,利害人要用厲害兵器,厲害兵器要有個厲害來歷。
青龍偃月刀是《三國演義》中最有名的兵器了,幾乎沒有之一。那它的來歷是什麼呢?
它的來歷是:它隨隨便便就被造出來了。
不信你看:“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各置全身鎧甲。”
這句話的背景是:東漢末年,涿縣,劉關張哥仨剛剛結拜完,要領著鄉勇500人起兵,尋思著打仗得有兵器吧,草鞋不能當兵器,綠豆不能當兵器,殺豬刀要到一千多年後一個叫阿七的特工手裡才能變成絕世兵器,當時的人估計還駕馭不了。於是哥仨就隨便找了個鐵匠,打了三副兵器出來。
等等,不是說“良匠”嗎?你想,涿縣這個小地方能有多良的匠。這是個禮貌的說法罷了,就像現在說“專家”一樣。
《三國演義》的作品宇宙裡,武器對人物戰鬥力的加成極其有限。甚至武將的武力值本身在謀略面前都不值一提,強如呂布、關羽也會因失策被擒。《三國演義》的作品宇宙裡,最強最無可抵抗的是定數,其次是各方的硬實力,然後是謀略,武將個人雖然各種名場面,但對大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至於兵器,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不用糾結這個問題。
-
8 # 一夜粥影視
1、方天畫戟----呂布
天兵武器下人間,笑傲沙場誰能敵。方天畫戟的畫杆似有八荒火龍之靈,觸之有焚燒之感;畫戟頂端利尖之處透著煞戾無匹的殺氣讓人兇性漸漲;方天四角之刃彷彿藏著修羅之力,迷人心智,嗜血殺戮。
2、青龍偃月刀---關羽
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正所謂: 關公門前耍大刀,千古笑柄有它起。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青龍偃月刀就像是擁有靈魂的東西,他會自己去選擇自己的主人。所以它在擁有了巨大的力量的同時,也擁有最完美的主人,得到最大極限的發揮。
在傳說中,天下第一鐵匠只選月圓之夜打造青龍偃月刀。快完工時,驟然之間風起雲湧,從空中滴下1780滴鮮血。當地術士分析,那是青龍的血。所以,有了“青龍偃月刀”之名,青龍偃月刀要殺1780人之說。
3、丈八蛇矛---張飛
又名丈八點鋼矛。全用鑌鐵點鋼打造,矛杆長一丈,矛尖長八寸,刃開雙鋒,作遊蛇形狀,故而名之。猛張飛,悍長矛,長坂橋上寫春秋,三聲震吼喝退曹軍。這一支丈八蛇矛,橫掃戰場,挑敵破甲,矛尖向敵陣一投,便有一名敵將被刺死在丈八蛇矛之下,令敵將聞風喪膽。丈八蛇矛與青龍偃月刀相媲美;它們先後成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揚名天下。
4.龍膽亮銀槍---趙雲
又名涯角槍,海角天涯無對。左手青釭劍,右手亮銀槍,跨下白龍馬,一身白盔白甲,長坂坡單騎救主,於百萬曹軍中往返折殺,所向披靡。在長坂坡大戰時,趙雲殺死了曹操的侍從夏侯恩,從夏侯恩那裡得到了曹操的絕世雙劍之一青釭劍。
5.雙股劍---劉備
梟雄玄德掣雙鋒,抖擻天威施更烈。來歷為鑌鐵打造,玄德請二人到莊,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
6.七星寶刀---曹操
寶刀的作用不在刺殺,而在自保與揚名,雖然董卓對曹操很好,但曹知道董已經不行了,所以他要選擇離開,恰巧碰到王允設宴,借這個機會曹操聲稱如果願意借刀,他可以去刺殺董卓,王允聞言大喜遂把七星寶刀借給曹操。
但是曹操如此惜命,借到七星刀後為何要刺殺董卓?
首先曹操刺殺董卓時不是為了殺他或者與他同歸於盡,而是在想如何全身而退,沒有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心態。
董卓在鏡子裡看見曹操拔刀,曹操當即雙手捧出七星寶刀聲稱獻刀,董卓也信以為真收下寶刀,曹操趕緊抽身逃跑,得以保全性命。這件刺殺事件還讓曹操得到了他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名氣!
7.青釭劍---趙雲
此寶劍削鐵如泥,十分鋒利,曹操令夏侯恩配之,後於長坂坡被趙雲奪走。趙雲揮舞此劍在曹軍陣中所向披靡也從側面印證出此劍確實鋒利無比。
據傳,此劍曾在關羽之女關銀屏出嫁之時,被趙雲送給她當做陪嫁,此後這把寶劍一直陪伴在關銀屏身邊,直到她去世,與張飛贈送的寶珠一同陪葬在她的墳墓旁邊;後來傳說有盜墓賊盜走了這兩件寶物,只可惜最終從水路逃跑時,船沉入水底,這兩件寶物也一同沉入水底。
8.倚天劍---曹操
“倚天鎮威,青釭殺人”。說完青釭劍,還有一柄寶劍與其並稱為絕世雙劍,而它正是曹操手中的另一把寶劍——倚天劍。傳為取宋玉的《大言賦》中的名句“長劍耿耿倚天外”命名。
相傳一代詩仙李白也對它追慕不已,在李白詩中曾有“手中電極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這樣的句子來描述該劍。倚天劍鋒銳無比,後成為寶劍之代稱。
-
9 # 啊斌哥影視
一、王允的七星刀
這個刀雖然聽起來特別厲害,和天上的北斗七星同名,但其實這把刀,並沒有太驚人的經歷,在王允手上也沒有做出什麼事情,而且在後續落入了曹操手裡後,也沒有太多的用處所以它的排行是靠後的。排行第十
二、劉備的雙股劍
雖然劉備作為蜀國的最重要的人物,但是他本身的武力也是不低的,一生在戰場上也是發生過很多惡鬥。排行第八
三、黃忠的萬石弓
那排在雙股劍前面的就是萬石弓,這把弓的主人可是赫赫有名的黃忠,黃忠的箭法是非常高的,百步傳揚,所以他用的武器,排在第八名。
四、典韋的雙鐵戟
這個武器聽起來就非常的重,而且事實上它的重量也是非常驚人有四十公斤,這個重量的武器放在典韋這個武將手裡,殺傷力就非常大了,很多人遭受它一擊都非常難了。排行第七。
五、趙雲的銀槍
用這個武器的人是很多人的偶像,就是常勝將軍趙雲,這槍在趙雲手中擊殺過不知道多少的敵人,可見其有多麼的厲害。排行第六。
六、張飛的蛇矛
提到這個特別的武器,他的主人也是驍勇善戰是桃園三結義裡的猛將張飛,這武器的殺傷力也是非常的強,讓人望而生畏。排行第五
七、關羽的青龍偃月刀
雖然這把刀非常的有名,而且使用他的關二爺在不只是在三國裡,哪怕放到現代也是名聲非常大,但是這本刀雖然也很厲害但在當時那個亂世裡也只能排行第四。
八、呂布的方天畫戟
武器名聲就更大了,那便是很少人會用的方天畫戟,而它的主人也是三國第一猛將,這個武器放在呂布手裡,簡直是如虎添翼,在當時無人可敵呂布,但武器再厲害只是鍛造出來的死物。排行第三。
九、貂蟬的美貌
而排行在它前面的可就非常特殊了,一個是排行第二的貂蟬的美貌,貂蟬作為三國第一的美女,她的模樣讓天下人為之傾倒,更是讓呂布都抵擋不住誘惑。排行第九。
十、諸葛亮的名嘴
一個是排行第一的諸葛亮的舌頭舌戰群儒,能言善辯,殺人於無形之中,可以說是三國裡最厲害的武器了。
-
10 # 宇哥愛撩劇
第一名,古錠刀
三國中最厲害的角色很多人都認為是呂布,因為三英戰呂布實在是太出名了,現在許多影視城,戲曲都喜歡上演這一幕。不過三國中還是有人讓呂布心驚膽戰的,他就是三國第一猛人,孫堅。孫堅有一把祖傳寶刀,叫古錠刀。
第二名,七星寶刀
這是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一樣,一夜聞名的寶刀,不過,曹操用七星寶刀刺殺董卓前,七星寶刀已經在江湖中被人廣泛讚頌,曹操只是讓七星寶刀的名號更加響亮而已。七星寶刀和古錠刀一樣,是祖傳寶刀,只是七星寶刀傳到文官王允之手。
第三名,方天畫戟
孫堅死得早,這讓呂布成為三國演義中後期實力最強的人,排他後面的是關羽,而且關羽和呂布之間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呂布用方天畫戟殺死了三國前期最大的惡人董卓。赤兔馬加上方天畫戟,再加上呂布的絕世武功,三國之中難尋敵手呀
第四名,青龍偃月刀
這也許的三國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一把武器了,主要是武聖關二爺的名號響亮,青龍偃月刀,陪伴關二爺一生,它幫助了關二爺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
第五名,倚天劍
這可不是神話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倚天劍呀,三國演義中確實有一把劍是叫倚天劍的,而且這把劍的主人就是三國第一奸雄,曹操。曹操入眼的劍,一定很厲害,從曹操送給關羽赤兔馬,就知道曹操的眼光有多高。
-
11 # 託土屯山
三國時期,大小戰爭不計其數,在充滿混戰狀態時期,出現了很多驍勇善戰的將士,同時也就有了五花八門的打鬥武器,好武器配英雄,創造了一場場,留傳百世的精彩故事。今天為大家排排三國演義前十的武器:
第十名:七星刀
這個用北斗七星的名字命名的寶刀原本為王允祖傳家寶,到了曹操手裡後,伴隨著他東討西伐南征北戰,多用予防身,故排名靠後。
第九,雙股劍,
劉備一直在用雙股劍,一生在戰場上發生過很多次惡鬥。
第八,萬石弓
這把弓可是赫赫有名的黃忠,箭法精準,百步穿揚。
第七,雙鐵戟。
是典韋所用,重四十公斤,典韋也是一位臂力過人的將軍。
第六,銀搶。
這是常山趙子龍所用,在百萬之軍可取上將之首。使用得手,刺掃擋砍銀光閃閃。
第五,蛇矛。
張飛所用,殺傷力很強,讓人望而生畏。
第四,青龍偃月刀。
關羽所用,常用拖刀計技法有效殺傷對方。且使用純熟自如,斬名將無數。
第三,方天畫戟。
三國排名第一猛將呂布使用,武器配呂布如虎添翼,曾有三英戰呂布之戰績。武器再歷害,只是鍛造出來的死物。
第二,貂蟬美貌。
這是一種具有殺傷力很強的特殊武器,並有獻身救國之抱負。她是董卓的有效殺手。
第一,羽扇。
三國智謀超人的諸葛亮,在爭戰中,手持羽扇,身做輪椅,善於以計取勝,為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關鍵作用。
-
12 # 影視職員
1、關羽-青龍偃月刀
青龍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種。根據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偃月刀在宋朝開始出現,因重量關係,主要用於練習臂力,而非實戰中的武器。
在中國小說《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為關羽所使用的兵器,書中描述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豔鋸,關羽用其斬殺了不少武將,所以後世也稱青龍偃月刀為關刀。
在關羽被殺後,青龍偃月刀被東吳將領潘璋奪走。後來,關羽的兒子關興殺潘璋為父報仇,奪回青龍偃月刀。因此,關羽和青龍偃月刀被互相視為象徵。
2、張飛-丈八蛇矛
丈八蛇矛,古代兵器名。又名丈八點鋼矛。全用鑌鐵點鋼打造,矛杆長一丈,矛尖長八寸,刃開雙鋒,作遊蛇形狀,故而名之。兵器使用者有張飛、林沖、陳安等。
丈八蛇矛與青龍偃月刀相媲美;它們先後成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揚名天下。
燕人張翼德,一條莽撞漢。而這丈八蛇矛卻是與他相得益彰。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間,蜀國猛將張飛,手執一支丈八蛇矛,縱橫沙場,轉戰南北,在百萬軍中取敵首級,猶如探囊取物。
那彎曲的矛頭正如張飛的性格,如同火苗一樣,起伏不定。令人感到氣息逼人,擋無可擋!
張飛在虎牢關,在下邳城,在當陽橋,在葭萌關,在瓦口關。可以說丈八矛與他形影不離,就是他生命的象徵。
虎牢關是丈八矛第一個奮起對抗方天畫戟壓迫勢的霸氣。下邳城它再次與天下第一的方天畫戟打成平手。當陽橋上它的氣勢已經凌駕於方天畫戟之上,使倚天像個受驚的懦夫一樣不敢露頭。葭萌關和瓦口關它又再次顯示出一個如霹靂的神兵應有價值。
3、劉備-雌雄雙劍
雌雄雙劍,是三國志曹操傳的寶物之一。援救麥城後得到。雌雄雙劍為劉備所愛用之劍,是當劉備一行人舉兵之時,委託手藝精湛之鍛制工匠所鑄。
在受到敵人反擊後可以繼續反擊。劉備起兵時請良匠用鑌鐵打造的。一鞘雙劍,據說兩劍可和為一把寶劍使用。
主要使用於指揮軍隊,但於虎牢關之戰時,劉備以此劍奮戰,同關羽、張飛並肩與呂布進行激烈單挑。
左手雌劍重六斤四兩,右手雄劍重七斤十三兩。
4、孫堅-古澱刀
古錠刀是一種武器型別,其中松紋古錠刀是孫堅在汜水關時用的兵器。三國時期被關羽所斬的徐州刺史車胄也是用這刀的。
刀法講究纏頭、裹腦、劈、砍、刺、撩、抹、攔、截、挑等刀式。武諺雲“單刀看手、刀如猛虎”。
松紋古錠刀,漢朝時“江東猛虎”孫堅的武器,刀身經多次鑄造而有松紋故名之。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寫道:“孫堅披爛銀鎧,裹赤幘,橫古錠刀,騎花鬃馬”。
5、曹操-青釭劍
三國演義中為曹操佩此劍,為夏侯恩所配,後夏侯恩被趙雲刺死,為趙雲所有,在曹操千軍萬馬中如入無人之境,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一戰成名。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寶劍,靶上有金嵌“青釭(qīng gāng)”二字。“曹操有寶劍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劍自佩之,青釭劍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後夏侯恩被趙雲一槍刺死,青釭劍亦被趙雲所得。
小說中有“趙雲力戰四將,曹軍一齊擁至。雲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可見其銳利。
小說中有“趙雲力戰四將,曹軍一齊擁至。雲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可見其銳利。
6、方天畫戟
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在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透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做青龍戟,雙耳叫做方天戟。
中國古代將矛和戈功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銅戟,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方天戟上以畫、鏤等作為裝飾,又稱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屬於重兵器,和矛,槍等輕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複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
一般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在熟練以後,可以和重兵器對抗,如骨朵,錘,鏜等比拼力氣。也可以和輕兵器,矛、槍、刀比拼招式技巧。故該兵器的使用者在戰場上身體素質很高,很拉風。
戟又分為單刃和雙刃,其中方天畫戟為雙刃,是呂布最擅長的。
-
13 # 漢晉古磚硯
曹操——七星寶刀
經典戰役:刺殺董卓未遂,寶刀保命。
劉備——雙股劍
經典戰役:三英戰呂布。
典韋——雙鐵戟
經典戰役:單挑許褚,力戰張繡救曹操。
黃忠——弓
經典戰役:單挑關羽,力斬夏侯淵。
趙雲——亮銀槍 青虹劍
經典戰役:單騎救主 常坂坡斬五十餘員曹將。
張飛——丈八蛇矛
經典戰役:三英戰呂布,單挑呂布,單挑馬超,常坂橋喝退敵兵,嚇死夏侯傑,斬紀靈。
關羽——青龍偃月刀
經典戰役: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將。
呂布——方天畫戟
經典戰役:三英戰呂布,力戰曹魏八大將,戰退張飛。
-
14 # 凡凡影視廳
首先先介紹一下三國武器裡武器排名第十的七星刀,這個刀雖然聽起來特別厲害,和天上的北斗七星同名,但其實這把刀,並沒有太驚人的經歷,在王允手上也沒有做出什麼事情,而且在後續落入了曹操手裡後,也沒有太多的用處所以它的排行是靠後的。
那排行第九名的就是劉備一直在用的雙股劍,雖然劉備作為蜀國的最重要的人物,但是他本身的武力也是不低的,一生在戰場上也是發生過很多惡鬥。
那排在雙股劍前面的就是萬石弓,這把弓的主人可是赫赫有名的黃忠,黃忠的箭法是非常高的,百步傳揚,所以他用的武器排在第八名。
排行在第七的武器,便是雙鐵戟,這個武器聽起來就非常的重,而且事實上它的重量也是非常驚人有四十公斤,這個重量的武器放在典韋這個武將手裡,殺傷力就非常大了,很多人遭受它一擊都非常難了。
第六名的是銀槍,用這個武器的人是很多人的偶像,就是常勝將軍趙雲,這槍在趙雲手中擊殺過不知道多少的敵人,可見其有多麼的厲害。
那排行第五的武器主人便是蛇矛,提到這個特別的武器,他的主人也是驍勇善戰是桃園三結義裡的猛將張飛,這武器的殺傷力也是非常的強,讓人望而生畏。
排行第四的武器就是青龍偃月刀,雖然這把刀非常的有名,而且使用他的關二爺在不只是在三國裡,哪怕放到現代也是名聲非常大,但是這本刀雖然也很厲害但在當時那個亂世裡也只能排在第四。
排行第三的武器名聲就更大了,那便是很少人會用的方天畫戟,而它的主人也是三國第一猛將,這個武器放在呂布手裡,簡直是如虎添翼,在當時無人可敵呂布,但武器再厲害只是鍛造出來的死物。
而排行在它前面的可就非常特殊了,一個是排行第二的貂蟬的美貌,貂蟬作為三國第一的美女,她的模樣讓天下人為之傾倒,更是讓呂布都抵擋不住誘惑。
一個是排行第一的諸葛亮的舌頭舌戰群儒,能言善辯,殺人於無形之中,可以說是三國裡最厲害的武器了。
-
15 # z傍晚的風
《三國演義》中十八般兵器哪般厲害。
首先是使用兵器的人,使用自己順手的兵器並能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達到人與兵器合二為一方為厲害。
一·方天畫戟
形狀特徵是頂端很像一個井字形的長戟,
一般使用該兵器者必須力氣要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出該兵器的優勢。使用熟練以後,不僅可以對抗重兵器,也可對抗輕兵器。
三國時期的呂布使用的就是方天畫戟,在古代戰場兩軍對陣,經常會有大將與大將之間的單挑對抗,在對抗中,方天畫戟的優勢就顯露出來了,它不僅可防、可擋、可砍、可鉤,如果對方擋住進攻,還有一招可轉。
二.青龍偃月刀
又名:[冷豔鋸]主要特徵是刀刃上有龍紋圖案,刀長九尺五寸,重達八十二斤,特別是這個重,自己得有這個力,能夠發揮出來,才能給予對方致命的打擊,也是力量型的一件武器。
青龍偃月刀使用者關羽,他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誅顏良、文丑,無不體現青龍偃月刀之威力所在。
-
16 # 精彩電影室
首先先介紹一下三國武器裡武器排名第十的七星刀,這個刀雖然聽起來特別厲害,和天上的北斗七星同名,但其實這把刀,並沒有太驚人的經歷,在王允手上也沒有做出什麼事情,而且在後續落入了曹操手裡後,也沒有太多的用處所以它的排行是靠後的。
那排行第九名的就是劉備一直在用的雙股劍,雖然劉備作為蜀國的最重要的人物,但是他本身的武力也是不低的,一生在戰場上也是發生過很多惡鬥。
那排在雙股劍前面的就是萬石弓,這把弓的主人可是赫赫有名的黃忠,黃忠的箭法是非常高的,百步傳揚,所以他用的武器排在第八名。
排行在第七的武器,便是雙鐵戟,這個武器聽起來就非常的重,而且事實上它的重量也是非常驚人有四十公斤,這個重量的武器放在典韋這個武將手裡,殺傷力就非常大了,很多人遭受它一擊都非常難了。
第六名的是銀槍,用這個武器的人是很多人的偶像,就是常勝將軍趙雲,這槍在趙雲手中擊殺過不知道多少的敵人,可見其有多麼的厲害。
那排行第五的武器主人便是蛇矛,提到這個特別的武器,他的主人也是驍勇善戰是桃園三結義裡的猛將張飛,這武器的殺傷力也是非常的強,讓人望而生畏。
排行第四的武器就是青龍偃月刀,雖然這把刀非常的有名,而且使用他的關二爺在不只是在三國裡,哪怕放到現代也是名聲非常大,但是這本刀雖然也很厲害但在當時那個亂世裡也只能排在第四。
排行第三的武器名聲就更大了,那便是很少人會用的方天畫戟,而它的主人也是三國第一猛將,這個武器放在呂布手裡,簡直是如虎添翼,在當時無人可敵呂布,但武器再厲害只是鍛造出來的死物。
而排行在它前面的可就非常特殊了,一個是排行第二的貂蟬的美貌,貂蟬作為三國第一的美女,她的模樣讓天下人為之傾倒,更是讓呂布都抵擋不住誘惑。
一個是排行第一的諸葛亮的舌頭舌戰群儒,能言善辯,殺人於無形之中,可以說是三國裡最厲害的武器了。
-
17 # giao爺
十八般兵器這一稱謂最早出現在元曲中,分為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十八般兵器為中華武藝和武器的象徵。民間相傳古代精通者為項羽和呂布。在現在的武俠小說中,武功高強的俠客們都有一柄好兵器,有的還因為得到一把好兵器而引起武林的腥風血雨,比如《倚天屠龍記》開始就是整個武林搶奪屠龍刀。
-
18 # 年代放映機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有四種說法:
(1)指“刀、槍、劍、鏜、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2)與(1)排列相同,唯後三件變為:代、抉、弓矢。
(3)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便於記憶的方法: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钂棍槊棒 鞭鐧錘抓 柺子流星)
刀
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為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為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載關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為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徵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之作用在漢代尤為突出。
宋代,承襲三國、兩晉、隋、唐之制,傳統單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鐵刃也寬。其餘大刀則廣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雙手握柄砍殺的長刀,可以削斷或砍損對手的長兵之柄。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裡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到了21世紀,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槍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鬥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杆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宋史·李全傳》:李全「以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全妻楊氏,「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劍
目錄
宣告:詞條人人可編輯,建立、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秒懂百科】一分鐘瞭解十八般兵器
28.1萬 45"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種技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其名稱,始見於元曲。
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戈、钂、棍、槊、棒、矛、耙十八種兵器。
後來演變,亦稱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亦泛指多種武藝。
十八般兵器為中華武藝和武器的象徵。民間相傳古代精通者為項羽和呂布。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四種說法:
(1)指“刀、槍、劍、鏜、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2)與(1)排列相同,唯後三件變為:代、抉、弓矢。
(3)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便於記憶的方法: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钂棍槊棒 鞭鐧錘抓 柺子流星)
注:(3)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練武者不善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中文名
十八般兵器
別稱
十八般武藝
提出時間
北宋
適用領域範圍
古代戰場,鍛鍊身體,戲曲演藝
適用領域範圍
現代收藏
弓
弓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發矢,可以及遠,考此法之由來最古,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 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非但發古人射抉之技,抑亦開後世火器之端,雖曰此皆由後人推闡而來,其創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沒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為揮;考工記雲: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為弓。按年代考之,當以揮為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當時弓箭之用,誠十百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力勁及遠,擅是術者,精研而熟嫻之,穿楊貫蝨,百步射人,萬無一失,較之現代之火器,無多讓焉,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其重視之也宜矣。
漢劉熙《釋名·釋兵》:「弓,穹也,張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簫,言簫梢也;又謂之弭,以骨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撫,撫也,人所撫持也。簫撫之閒曰淵,淵,宛也,言宛曲也。」
1963年,山西峙峪遺址發現二萬八千年前舊石器時代的燧石鏃頭。用很薄的長形石片製成,尖銳周正,已具備鏃頭的形式。周時有王弓、弧弓、夾弓、瘦弓、唐弓、大弓等六種。它們的形制各有特色,用法各自不同,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瘦弓用於田野狩獵和弋射飛鳥,唐弓、大弓用於習射。弓的大小也依使用者的身長和體力,區分為上弓(六尺六寸)、中弓(六尺三)、下弓(六尺)。
漢代有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等。弓身多半鑲有銅飾或玉飾。
弩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定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
弩的射程比弓遠。
戰國時期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漢代的弩,有用雙臂拉開的「擘張弩」,和用腳踏的「蹶張弩」兩種。
諸葛亮在蜀時,曾製造一種連弩,稱為元戎,弩箭用鐵製,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裡,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射出。(武術論集P164)
晉代的弩較漢代大,有「萬鈞神弩」之號。如晉安帝義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劉裕用萬鈞神弩,連破盧循。
宋神宗熙寧元年(西元1068),李宏發明踏張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說:「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遠,重量輕的優點,所以一直流傳到明代。
北宋時,床弩盛行,《武經典要》載有雙弓的雙弓床弩、大合蟬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漸衰落,清朝軍隊已經不用為戰鬥武器了。
槍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鬥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杆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宋史·李全傳》:李全「以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全妻楊氏,「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戚繼光《紀效新書》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鹹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楊鐵心用的就是楊家槍法。
明代是武術發展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槍術在這個階段,理論和技術都有明顯的提高,各家槍法,相競爭豔。何良臣《陣紀》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銳,進不可擋,速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法也。」當時推崇楊家槍法,是因為楊家槍「有虛實,有奇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明崇禎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畢懋康《軍器圖說》,載有一幅噴火燒灼的梨花槍,並說明道:「梨花槍以梨花一筒,繫縛於長槍之首,發射數丈,敵著藥昏眩倒地,火盡則用槍刺敵。」這種槍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現之前,顯然是一種有效的利器。
到了晚清,長槍趨於簡單,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直到今天武術運動就是使用這種型別。到了21世紀,流行的槍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短槍、雙槍、鉤、槍等。槍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刀
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為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為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載關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為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徵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之作用在漢代尤為突出。
宋代,承襲三國、兩晉、隋、唐之制,傳統單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鐵刃也寬。其餘大刀則廣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雙手握柄砍殺的長刀,可以削斷或砍損對手的長兵之柄。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裡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到了21世紀,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劍
含義: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雲:「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制劍為兵。
據以上所述,無論劍之創始人為誰,其出生於黃帝時代,可無置疑。黃帝於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零四年)建廟,國號有熊氏,當時尚系初入青銅器時期,但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祖」,確可當之無愧。
自黃帝至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煉製技術亦逐漸進步。春秋戰國之時,並定劍制,詳言制劍之法。周禮考工記雲:「 周官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兩從半之,以其 臘廣為之。莖圓長倍之。中其莖,役其後,身甚五其莖,重九鏘﹝按:周禮六兩半為一鏘﹞,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長四其莖,重七鏘,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重五鏘,下士服之 」。又考古記雲:「劍,古器名,兩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謂之臘,或謂之鍔(即劍身)。背刃以下,與柄分隔青,謂之首(即劍盤),首以下把握之處曰莖(即劍柄),莖端旋環曰鐸」。
由上文可知,劍為具有鋒刃之尖長兵器,而其大小長短,端視人體為標準,是以須量人而定。鄭鍔更於劍有所詳解,謂「人之形貌大小長短不一也,制劍以供其服,非直以觀美,要使各適其用而已。故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隨宜而自便焉。劍之莖其長五寸,劍身若五倍長其莖,則三尺也,重九鏘,則重三斤十二兩也,其長之極,重之至也,故謂上制。唯士之長而有力者,然後能勝之,故上士服之。劍身四其莖,莖之長則二尺五寸也,重七鏘,則二斤十四兩也,長短輕重得中焉,故謂之中制。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劍身止三其莖,則二尺耳,重止五鏘,則二斤一兩三分之中耳,輕而且短,故謂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上述劍制,大抵沿用於遠古,歷代仍多變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鉅。鄭鍔雲:「若以秦漢之劍與宋時之劍比較,則宋時長劍有二十一寸三分,漢時長劍僅十七寸九分。宋時短劍十五寸二分,漢時短劍僅十寸五分,故宋時之劍較漢時之劍長,且品質更優」。言雖如此,當有所據,然亦未便苟同。蓋以劍之用途,雖非專供殺戮,亦為文士之飾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敵為主,如劍長則運用不便,劍短則難期致遠,短者輕而不易擊堅,長者重而揮動遲緩,二者均非劍制所宜。證以古籍有言:「漢高祖仗三尺劍而得天下」 ,則漢代劍長不及兩尺之說諒有所誤。若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設制,應屬可信。
劍既亦為仕宦書生所同好,於是流為藝品,始則於劍身之上雕銘刻畫,繼則於劍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飾,進而於劍鞘上鍍金嵌玉,各其匠心,歷代相傅,靡有不然。
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主要短兵器,士類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著名的有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我國在劍的製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在劍的演練中,一般分為「站劍」和「行劍」兩種。「站劍」一般指動作迅速敏捷,靜止動作沉穩,富雕塑性。而「行劍」則相對顯得停頓較少,動作連續不斷,均勻而有軔性。同時劍還有長穗、短穗之刀,穗又稱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動以惑敵,演練時顯得龍飛鳳舞,形象優美。尤其長穗,隨劍飄舞,更顯神妙。
練劍要求身與劍合,劍與神合。《綠水亭雜識四》中說:劍「鋒鍔如槊刃,而以身為之柄,微州目連猷人之身法,輕如猿鳥,即劍法也。」這裡說的「以身為柄」,就是說以身領劍,這是練劍之要。《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劍道》三十八篇。
漢代劍術已甚精備,鬥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曹丕《典論·自敘》:「餘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餘從阿學精熟。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餘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餘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餘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這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劍術的高超和鬥劍風的興盛。
戟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皆橫刃也;舊說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異於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內上亦有刃。古顯貴之家,皆立戟於門,以示官勳,是則又以兵器而兼為儀仗矣。其後又略變形式,援與柲之間,架以橫樑,而援成反裝之新月,形變橫刃之內而為直刃之槍尖,且有架橫樑於柲上,兩面各作一倒裝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畫戟;橫樑之下,又裝以鐵製古錢或古錠,不知其何用,豈後人矜奇眩異,即兵器亦加以裝飾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見之戟,皆用方天畫戟之式,或單刃或雙刃不一。至古戟則非但不可見,即圖其形以示武師,或且瞠目而不能稱其名,於是而嘆古器之失傳,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變體,不知始於何時,而後入竟棄古器而就此,諒有合用之處,然亦儘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為名,若二器相類,猶有可說,今二物回乎不同,絕無相似之處,沿習用之,未可不合。著者非必求奇異,實不能隨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錄之,縱人非我,所弗計也;世之精嫻武事者,或不至盲從耳。戟為戈、矛合體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敵,旁有橫刃,鈳勾啄敵,具有勾刺的雙重作用。
1975年北京近郊發掘周初(約西元前1120年)木槨墓,出土青銅兵器中,有「戟」九支,證明了:「戟」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古籍所載「棘」即「戟」。《左傳·隱公十一年》:「潁考叔挾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預注:「棘,戟也。」戟又為戰國時的五兵之一,可知戟為當時常見的兵器。
漢代長兵重戟,長度在長兵與短兵之間。《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坐未央前殿,東方朔執戟立。」說明漢代文臣亦執戟。又有雙戟,《三國志·吳志》:「孫權乘馬射虎,投以雙戟」、「甘寧執雙戟舞」、《魏志》「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可見當時戟不僅廣用,而且較重。
-
19 # 傢侑娘仔
古錠刀
擁有者孫堅,祖傳寶刀
七星寶刀這是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一樣,一夜聞名的寶刀,不過,曹操用七星寶刀刺殺董卓前,七星寶刀已經在江湖中被人廣泛讚頌,曹操只是讓七星寶刀的名號更加響亮而已。七星寶刀和古錠刀一樣,是祖傳寶刀,只是七星寶刀傳到文官王允之手。
方天畫戟擁有者,呂布!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呂布用方天畫戟斬殺了董卓
青龍偃月刀三國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一把武器了,主要是武聖關二爺的名號響亮,青龍偃月刀,陪伴關二爺一生,它幫助了關二爺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
倚天劍擁有者,曹操
青釭劍擁有者曹操,後被趙雲所得
丈八蛇矛擁有者張飛,當陽橋上一聲吼,吼斷了橋樑水逆流!
雌雄雙劍擁有者劉備,虎門關三英戰呂布!
風雲雪槍擁有者趙雲,長坂坡一戰成名!
霸王寶雕弓擁有者,黃忠
狂歌戟擁有者,典韋
孔明扇神器,擁有者諸葛孔明!
-
20 # 豌豆看電影
個人認為,三國中,三種武器還是比較出名的,厲害程度也是非比尋常!一共3件
1、關羽-青龍偃月刀
在中國小說《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為關羽所使用的兵器,書中描述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豔鋸,關羽用其斬殺了不少武將,所以後世也稱青龍偃月刀為關刀。
在關羽被殺後,青龍偃月刀被東吳將領潘璋奪走。後來,關羽的兒子關興殺潘璋為父報仇,奪回青龍偃月刀。因此,關羽和青龍偃月刀被互相視為象徵。
2、張飛-丈八蛇矛
丈八蛇矛,古代兵器名。又名丈八點鋼矛。全用鑌鐵點鋼打造,矛杆長一丈,矛尖長八寸,刃開雙鋒,作遊蛇形狀,故而名之。兵器使用者有張飛、林沖、陳安等。
燕人張翼德,一條莽撞漢。而這丈八蛇矛卻是與他相得益彰。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間,蜀國猛將張飛,手執一支丈八蛇矛,縱橫沙場,轉戰南北,在百萬軍中取敵首級,猶如探囊取物。
那彎曲的矛頭正如張飛的性格,如同火苗一樣,起伏不定。令人感到氣息逼人,擋無可擋!
3、方天畫戟
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在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透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可刺可砍,分為單耳和雙耳,單耳一般叫做青龍戟,雙耳叫做方天戟。
方天戟上以畫、鏤等作為裝飾,又稱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屬於重兵器,和矛,槍等輕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複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就是使的一手好戟!
回覆列表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看三國題材的電視劇,這自然是得益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故事打鬥激烈,到處都是傳奇。有英雄戰將,自然就有厲害的武器,現在很出名的有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槍,還有很多小夥伴都不注意的劉備的雌雄雙股劍.
說起劉關張的武器,其實這裡面是有一個小故事的。話說當年劉備還在賣草鞋,張飛還在賣豬肉,而關羽因為在家鄉殺了人在外地找活兒幹。這兄弟三人那真是上天註定的緣分,張飛由於脾氣暴躁又力大如牛,他把半掛豬肉放進水井,上面蓋著一塊大石頭,揚言誰能搬起大石頭,那下面掛著的半掛豬肉就是誰的.
關羽路過聽說這個事情,恰巧關羽也是個心高氣傲的豪傑,只見關羽輕易搬起了水井上面的大石頭,取出豬肉,故事到這裡,其實也和普通的故事無異,也體現不出關羽的氣概來,但關羽就是關羽,他取出豬肉不為己用,而是分給四鄰,當真是豪氣雲天!
張飛見到之後大怒,與關羽爭鬥起來,卻被在旁邊賣草鞋的劉備攔開二人,又互訴了一番衷腸,最後三人在張飛的後院結拜為兄弟,決定起義匡扶漢室。
但是劉關張再英雄,沒有武器也無力可使啊,就在這個時候,有一戶客商借住張飛的宅子,在聽了劉關張三人的義氣後,決定把自家的鑌鐵送給三人作為打造武器的材料,這才有了雌雄雙股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