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忍無聲
-
2 # 蘭谷清音
李淵是大唐開國皇帝,是為唐高祖。按理說像這樣一位開國皇帝應該名聲大噪,千古流芳啊!因為歷朝歷代開國皇帝一般名氣都比較大,像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晉武帝司馬炎等,這些皇帝建國以後都是名揚天下的。可是唐高祖李淵卻不同,大家都只知道李淵是唐朝的建立者,其實他的名氣並不算大,比起他的兒子李世民來那更是相距甚遠。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很正常的。首先在李淵建立唐朝過程中,李淵一直都是穩坐釣魚臺,一直留守長安的。而一路東征西討浴血奮戰衝在最前線的都是李世民,像那些著名的戰役,以少勝多智擒竇建德,洛陽城義降王世充等這些戰役都是李世民親身經歷的。這些戰爭結束後,大家肯定會議論是誰誰誰領兵打了勝仗,誰誰誰多麼偉大多麼英明神武。而不會去議論是誰皇帝做的好,用人用的好,李世民的戰功是李淵所不能比的。所以無形中就提高了李世民的知名度,而忽略了背後的李淵。
其次李世民在爭奪皇位中,曾經經歷了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奪位成功。雖然這件事在歷史上並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但是在當時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家喻戶曉。既然有那麼大的影響力,那麼這件事的當事人肯定影響力也很大。這一點也是李淵所沒經歷過的,所以影響力更沒法跟李世民比了。
再有就是李世民登基以後的功績。李世民登基以後,政治比較開明,他是第一個提出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平等對待的皇帝。他認為凡是華夏兒女都是一家人,不應該分什麼民族等級。這一點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李世民還有一句至理名言:民為水,君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句話成了千古名句,至今仍然人人耳熟能詳。很可惜這種千古名句唐高祖李淵沒有說過。
總而言之,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前後所立的戰功是無人能比的。李世民登基後的作為也是李淵沒有做到的,李世民留下來的至理名言也是也是他的父親李淵所沒有留下的。李淵跟李世民對比差距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因此李淵的名氣沒有自己兒子李世民的名氣大也就很正常啦!
-
3 # 千百家雜談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他的名氣不如李世民,有人說李淵沒怎麼打過仗,其實,打仗層面,分為戰略、戰役、戰鬥,戰略層面,比如諸葛亮的三分天下,比如毛的農村包圍城市、論持久戰。戰役層面,比如赤壁戰場,比如三大戰役。戰鬥層面,比如關羽陣斬顏良,比如二營長你的義大利炮。大一統開國皇帝一定是戰略層面的高手,他們要在全域性的角度思考整個局勢,先打誰怎麼打。就像朱元璋先打陳友諒的分析,戰役層面,要考慮一片戰場區域的資源排程、士氣軍心、名義、部隊調遣等等。
說後勤管理不算功勞的,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得出結論的?只看三國演義隋唐演義,關羽張飛一個人萬人從中取敵首級,李元霸一個人滅一大支部隊?李淵唯一漏算了他二兒子能這麼狠。以及大家都沒想到,李世民能這麼無恥,敢做不敢當,還改歷史。要知道從李家起兵到李世民登基,前後也就九年的時間。玄武門之變表面上是一場奪嫡之爭,實際上是李世民和李淵的權利鬥爭。從這個角度講,李淵跟項羽、劉備、苻堅的最大不同,只是他輸給了自己的兒子。
把李世民刪了,李淵應該說割據一方還是沒問題的,但是要他統一,難度就大多了。保不住河東,拿不下隴西,短時間內大概可以割據關中和巴蜀。河東和隴西拿不下,後方就不穩定,不存在開拓南方的機會,所以基本上就是諸侯爭霸的其中一員,歷史上會給個西唐開國君主的稱號。一個所有人都覺得他是一個老好人,好像全世界都在逼他當皇帝的“可憐人”,現在問為什麼李淵當上皇帝,李世民逼的,隋煬帝逼的,李淵從來都是被裹挾的,好可憐。你信嗎,趙匡胤還是部下硬逼上位的呢。
但他很明顯不會有太大的名聲,為什麼?因為他的前任和繼承者都太過強大,一個千古昏君,一個千古明君,要有什麼鍋都可以推到楊廣身上,要做了什麼好事都是兒子的功勞,還有一個原因的是一直是天下大亂。從他開始反隋到打下長安就一年左右時間,隨後稱帝,而在他稱帝這段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李世民帶兵在攻戰天下,畢竟打天下可比負責後勤有趣很多,所以人們傳唱的都是李世民如何玄甲破竇建德,一戰擒二王,看看《隋唐演義》傳唱度高的,自然是李二的事蹟嘍,而他自己坐鎮後方,實在沒啥可說的。
-
4 # 白山黑水北漂人
唐朝是中國古代王朝鼎盛時期,在文治武功,經濟建設,對外關係,民族融和等方面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唐朝對中國乃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國外的中國人居住區仍然被稱為唐人街。
受到唐朝文化影響的日本在明朝時候用“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詩句來向永樂皇帝介紹自己。日本對自己學習到的唐朝文化十分推崇,並引以為豪。近代甚至宣稱自己才是中華文化的繼承人,理由是自己完整地保留了唐朝文化。
唐朝成就如此之大,但是它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知名度卻遠不如他的兒子李世民,也比不上兒媳婦也是孫媳婦的一代女皇武則天。我們一提歷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就會想起毛主席的名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那麼作為大唐的開國之君,唐高祖李淵為什麼沒有像他的兒子唐太宗那樣得到後世的廣泛認可呢?
首先,李淵在位時間比較短,只當了9年皇帝,就把皇位讓給了太子李世民,自己去做了太上皇,這就導致李淵的歷史影響力不夠。
而且在李淵之前的皇帝隋煬帝是歷史上暴君的典型,之後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有道明君的典範,李淵夾在極差和極好的兩個皇帝之間,就變得很不引人注目。就像我們上學時候我們往往能記住班裡的尖子生和差生,卻記不住相當一部分中等生一樣。
再有就是唐高祖李淵的功績被他的兒子給精心掩蓋了。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殺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又斬草除根,把自己的侄子一刀一個全給宰了,又怕弟弟死了之後,弟妹楊妃沒人照顧,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把她納入自己的後宮,之後派自己手下武藝高強的大將尉遲恭全副武裝去“勸”自己老爹讓位給自己。
李世民大概也覺得自己這些事情做的不是太光彩,很害怕史官在修史的時候把自己弒兄殺弟,霸佔兄弟媳婦,逼自己老爹退位的英勇事蹟給如實記述下來 就打破皇帝不許看自己的實錄的規矩,去幹預修史,史官們無奈之下只好按照李世民的意思把李世民寫成受害者,把玄武門所有的責任都推到李世民的哥哥和弟弟身上,把高祖李淵打天下的功勞都安在李世民頭上。
但是古代的史官畢竟還是有職業操守的,雖然迫於無奈不能秉筆直書玄武門之變,但是他們把李世民干預修史的事給記載了下來,間接告訴後人官方記載有問題,不能全信。
記載唐朝歷史的官方史書《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把李淵描寫成了一個忠厚無用的長者,說建立唐朝的重要政治和軍事活動都是李世民謀劃的,李淵只是靠啃小,沾自己兒子的光,躺贏做了皇帝。
幸虧當時還有一本《大唐創業起居注》流傳下來,它的作者溫大雅是李淵身邊的重要大臣,同時負責記錄李淵的言行。可以說《大唐創業起居注》是記載大唐開國曆史的第一手資料,遠比兩唐書和《資治通鑑》可靠的多。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李淵是一個富有謀略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唐朝建國的一切重大計劃都是由他制定的,李世民只是奉命行事而已。再說了當時的李世民只有十八歲,在政治和軍事經驗上遠遠比不上李淵,不可能由他來主持全面工作。
-
5 # 默默共讀
中國歷史上有五百位皇帝左右,一般而言,開國皇帝最有名,比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因為能改朝換代的皇帝都是最有魄力的。那為什麼唐高祖李淵作為唐朝開國皇帝名聲卻不如唐太宗李世民呢?
01 唐高祖在位的時間太短
唐高祖李淵在位時間從618-626年,只有短短8年,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間從626-649年,有23年的時間。他們父子兩都算明君,李淵當皇帝時已經五十出頭了,而李世民繼位時才28歲,一個年輕力壯,一個年老體衰,在政事決策上肯定李世民更富有激情,更何況,在位時間越長,能做的事情就越多,唐太宗用他的23年造了個“貞觀之治”,這大唐盛世在名聲上已經可以打敗唐朝所有的皇帝,在唐代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02 唐太宗的軼事太多,後人瞭解得越多,他的名氣越大
在隋朝天下大亂,李淵在太原起兵的時候,身為秦王的李世民雖然功高,但身為次子,沒有皇位繼承權,遂於武德九年(626)六月伏兵宮城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逼宮,玄武門之變大家都知道。
加上唐太宗娶了武則天做才人,後來他死後,他的兒子李治卻把武則天立為皇后,武則天成了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
03 青出於藍勝於藍,不是李淵太差,是李世民太強,被比下去了
歷史不是一恆不變的,總會有兒子強過老子的時候。
李淵能當上皇帝,可以說大部分是李世民的功勞,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加上唐太宗是個仁君,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後,為他們兩人效勞的人,唐太宗全部既往不咎。
唐太宗太適合當皇帝了,尤其適合當太平時期的皇帝。他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君臣相得,文有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武有尉遲敬德、李靖,上下同心,於是國家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中國再次出現了自西漢全盛時期以來從未有過的太平盛世。
後人為什麼會記住一個皇帝,要麼就是這個皇帝太殘暴,要麼就是這個皇帝太賢明,而記住明君比記住暴君的時間和影響更大。
所以,不是因為李淵的名氣太小,是唐太宗的名氣太大了。星星再亮,怎麼能比得過明月的光輝呢?
後人評價一個皇帝大多看他在位時候的政績,所以綜合各方面來說,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聲要比唐高祖李淵的名聲大。
-
6 # 史實那些事兒
開國比較容易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出身北周關隴貴族家庭襲封唐國公,在隋朝時期受隋煬帝垂愛(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姐)在隋朝後期立有戰功,被封太原太守。後在太原起兵和農名起義隊伍一起推翻了隋煬帝。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之功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奉命鎮壓農民起義,在此過程中,李淵招降納叛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後李世民設計逼李淵舉義起兵,後又因李淵治下駐馬異的鷹揚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割據馬邑而自稱天子後遷怒隋煬帝,隋煬帝大怒後欲治罪李淵,後者終於下定決心起兵反隋。
李世民文治武功在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經常出征,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虎牢之役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徐園朗,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玄武之變後受禪李淵登基為帝,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得大唐達到空前盛事,萬國來朝。
李淵太子之爭處理不當李淵即位後立李建成為太子,後因李世民軍事能力多次暗示李世民太子之位。後在李世民和太子的明爭暗鬥中多次縱容與偏袒,後導致玄武之變。
-
7 # 楓葉0829
李淵是開國皇帝,名聲卻遠不如李世民,主要是當時的情況以及後世的宣傳導致的。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唐高祖稱帝時唐朝實際控制的地盤還很小,所以需要出兵去平定四方,而由於李淵已經稱帝,需要坐鎮中央,無法帶兵出征,這個重任就交到了李世民的手中,所以才會有李世民打下了唐朝半壁江山的說法。而李淵的軍事水平差嗎?李淵大業十一年(615年),率兵擊破毋端兒起義軍。大業十二年(616年),率兵抵禦突厥,屢傳大捷。還有長安是誰攻下的,是李淵,當時的李世民只是李淵的副將。所以正是由於後期沒有給李淵發揮的機會,才導致名聲不響,
後世的宣傳,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迫使李淵退位,為了美化自己,又多次宣傳自己的不得已以及自己的功績,同時淡化李淵的影響。而且後世的隋唐英雄傳一書中,唐初皇室的主角就是李世民。還有一點就是李世民做皇帝的功績很高,基本可以達到千古一帝的水平,所以李世民的名聲越高就會越襯托的李淵名聲低。
-
8 # 阿冬出村
唐高祖李淵,字叔德,出身北周關隴貴族,襲封唐國公,深得當時的隋文帝和文獻皇后喜愛。隋朝時期,曾多次抵禦突厥,並獲得勝利。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率部在太原起義,從起義到開國稱帝僅用了半年左右時間,並且在初建國時就已經掌握了半壁江山,這種速度在整個封建王朝的建國史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建立唐朝後,李淵就一直待在宮中一方面做好內政,保證後勤;另一方面又派遣李靖、李世明等人開始攻城拔寨,僅僅三年便收服各路反王完成統一。如此可見李淵統籌能力之強。而此時李世民只不過立下了一部分軍功,名聲還不如當時的李建成。
在文化方面李淵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度,推崇儒家思想,土地分配上採用均田制。可以說李淵在位期間已經為後面整個唐朝的發展奠定好了基礎,他本人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位皇帝。
要說名聲為什麼不如李世民,可能因為以下三點:
一、唐朝初建後,李淵便轉向幕後工作,而李世民一直活躍在各大戰場上,直至唐朝統一,所以在宣傳效果上肯定是李世民更佔優勢。
二、李世民的皇位畢竟是殺了自己的兄弟,逼李淵傳給他的,只有自己的名聲大過自己的父親,才能壓得住反對的人,得到更多的支援,不被後人詬病。不得已只能在史料記載中,將李淵描繪成一個優柔寡斷,遇事退縮的人,以次來彰顯自己的明智果斷。
三、李淵治國時間短,唐朝建立後李淵對內在制定文化體制,對外在收服各路反王,還沒有讓百姓充分體會到安定的幸福生活,就讓李世民逼著讓了位。而後李世民接手,將唐朝治理興盛,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所以百姓把功勞都記在了李世民身上,這樣李世民的名聲也就超過李淵了。
-
9 # 徐徐風來
唐高祖李淵是大器晚成之人,年過半百時,他只是憑多年政治磨練的經驗積累,抓住了隋末群雄並起的大好時機罷了,在短時間內起兵反隋獲得成功。作為唐朝的奠基者,他的開創之功不可泯滅。
唐王朝建立後,剛剛24歲的李世民擔負起統一天下的任務。公元818年,李世民掛帥出征,先後討平瓦崗軍、河北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公元623年,李世民僅用了4年多的時間統一了全國,成為李唐王朝大功臣。李世民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有遠見卓識,毛澤東對李世民的評價是:“中國古代可稱道的五位帝王之一”。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時時以隋為鑑,以身作則,努力做一個賢明的君王。
李世民經歷了隋朝盛世、隋朝動亂和滅亡,他深刻地認識到能夠安生利民才是國家穩定的基礎。李世民重視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他一方面努力恢復發展生產,讓人民休養生息。另一方面他提倡戒奢從儉,禁止大興土木等一系列的嚴格行為。
李世民進一步加強法律建設。他命房玄齡、長孫無忌在《武德律》的基礎上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刑罰制度,還制定了死刑復奏制度,以示對人命的重視。
李世民重視對百姓的教化。他偃武修文,重視學校教育,並進一步加強科舉考試製度。李世民注重選拔和任用官員,求賢納才,知人善任,讓這些官員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在中央則為國家出謀劃策,鞠躬盡瘁。在地方則親民為民,以百姓疾苦為己任,造福一方。
北部邊境安定後,李世民派兵收復了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等地,並在龜茲建立了安西都護府,重新恢復了對西域地區的統治。重開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不管是被征服還是主動歸附的少數民族部落,李世民都不強行改變他們原來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並且人命原來的部族首領作為長官來管理他們。因此他們尊李世民為“天可汗”。
李世民還透過和親政策來加強唐朝同少數民族的聯絡和團結,影響最為深遠的當推於吐蕃的和親。吐蕃是現代藏族的祖先。吐蕃首領松贊干布遣使向唐求婚,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進入吐蕃後,帶去了漢族人民的農耕、紡織、建築、造紙、制筆,釀酒、冶金以及農具製造等技術,對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貞觀之治使唐朝的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巨大發展,國內呈現出繁榮景象。邊境地區的安定,大大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交流和經濟文化交流。同時,許多國家的使者、商賈、學者、僧侶等來到唐朝訪問。京都長安不僅是國內名族交流的大都會,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會。
-
10 # 小莊讀書
首先,唐高祖李淵雖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實際上馳騁沙場、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更多的是李世民。而且,後來李世民當上了皇帝之後,更是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把大唐的國力推向了頂峰,唐太宗李世民也因此名揚海內外。
再者,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逼迫唐高祖李淵主動退位而登上皇位的。這種父子兄弟之間的流血事件,絕不是什麼光彩之事,所以我們都懂得,太宗一朝的文官史官們在大書特書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績的同時,肯定還要儘可能地避免有關唐高祖李淵的各種話題出現在各種文獻資料裡面~~
-
11 # 趣史雜談說
唐高祖李淵作為開國皇帝,名聲遠不如其兒子李世民,實際上情況確實如此,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好問題。
歷來開國的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作為開國皇帝,開啟了一個新的朝代,歷經風雨,艱難行於亂世,延續幾百年的王朝,創造出不朽的業績,推動歷史的車輪緩緩前行。特別是開國之初,經歷過血雨腥風,總能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獲得較快的發展速度,給世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這基本上也是一個規律。但是,唐高祖李淵就是一個特例了,兒子李世民的名聲要比大他的多。
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太過耀眼。李世民能夠深刻汲取隋朝的教訓,勵精圖治,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可以說是從諫如流。貞觀二年,唐朝的人口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在李世民二十三年的統治之後,人口達到了三百八十萬戶,人口的激增反映的是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在軍事上,李世民不斷開疆拓土,先後多次對外用兵,平定了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吐谷渾等,使得唐朝成為了強大的國家,聲名遠播,萬國朝賀。經濟上,為政謹慎,從不大興土木,注重與民休養生息,薄賦尚儉,社會穩定。在吏治上,除了從諫如流外,還注重吏治的清明,知人善任,對全國的官員開展卓有成效的巡察,獎懲有據,政府效率極高。李世民也被稱作是“天可汗”,聲名極高。他在位二十三年努力,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開疆拓土,統一國家,實現了偉大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祖李淵的在位時間較短。唐高祖舉兵反隋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唐朝建立不久又被李世民逼著退了位。即便是他推翻了隋朝,但隋煬帝的功績在歷史上也是突出的,這是處於他前面的統治者,而在他的後面就是逼著他退位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又創造了矚目的“貞觀之治”。李淵處在這兩位彪炳史冊的人物中間,顯然被無情地忽略了。
唐高祖李淵在處理太子和李世民關係方面是存在問題的。史書上對太子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有過相應的記載,“太子建成桀驁不訓,心胸狹窄,沉湎酒色,冥頑不靈;李元吉在戰場上反覆無常,是好色之徒,酷嗜射獵。”他們二人為一黨針對李世民開展了一系列的陰謀,而李淵也是知道這些情況的,但他並沒有在緩和兄弟關係上做應做的工作,也可以說是任由其發展。李世民在軍事上有所建樹,又善於結交義士諍臣,建立文學館,招賢納士,不斷增強自己的影響力。在李世民逐步培養了自己勢力,能與太子相抗衡並做出準備的情況下,唐高祖李淵還是任由其發展,最終釀成了“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劇照
唐高祖李淵在被迫禪位做了太上皇后,完全沉湎於酒色之中。在六十多歲高齡的情況下,又給李世民生下了近三十個弟弟和妹妹。當然,在那種情況之下,他也是很難再有所作為的。這種無奈的太上皇生活無疑對他的名聲是有負面影響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是一位明君,非常有作為和建樹,創造了“貞觀之治”,但是他的父親高祖李淵,其實是一位守成之君,畢竟他也是一位有雄心壯志而又非常幹練的領袖人物。舉兵反隋,承襲隋制,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為唐朝打下了堅實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也算得上是有為的一代明君。
-
12 # 君臨格史
唐高祖李淵是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的知名度卻不如其子唐太宗李世民,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開國大戰,作用不顯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國公李淵順勢招兵買馬,擴充實力。
公元617年,任太原留守的李淵在晉陽起兵,率軍南下,攻霍邑、降關中,順利攻佔長安城。
公元618年,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
李淵稱帝后,即坐鎮長安,專心內政,保障後勤,開疆拓土的主要戰爭皆由兒子李世民及大將李靖來完成。
李淵的作用類似於漢初的蕭何,戰功不顯,卻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功臣。但是,負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李淵對軍隊及將領的掌控逐漸弱化,而兒子李世民由於一直在前線戰鬥,其與軍隊的關係、與將領的關係則日漸加深。
在大多數人看來,直接在前線打勝仗的李世民顯然要比坐鎮後方的李淵作用大的多。
2、玄武之變,被迫退位由於李世民在開國戰爭中的出色表現,贏得了大多數將領的信任,掌握軍權使得“玄武門之變”順利實施。“玄武門之變”後,高祖李淵手下無人,無可奈何,權力被架空的他被迫退位。
雖然是自己的兒子繼位,但“被迫退位”這件事無論如何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略顯窩囊的形象也使得其開國皇帝的光環更加大打折扣。
3、巨星掩映,光芒暗淡再亮的星星在月亮面前也會黯然失色,李淵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李淵之前是隋朝的楊堅、楊廣,一個是雄才大略的隋文帝、一個是萬世流名的亡國之君;在李淵之後,千古帝王李世民和一代女皇武則天。處在這幾位“天皇巨星”之間,李淵實在有點“生不逢時”。
尤其是他的繼任者唐太宗李世民,從“平定隴西”到“虎牢之戰”、從“房謀杜斷”到“貞觀之治”、從“水舟之說”到“天下共主天可汗”,李世民的故事比比皆是,婦孺皆知。
李世民不僅在唐代,即使放在中國曆代皇帝中間,也是光芒萬丈。與這樣的明星兒子在一起,李淵這個開國皇帝則顯得暗淡許多。
4、真實成就,毋庸置疑作為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其能力毋庸置疑。出身關隴貴族的李淵,曾跟隨隋煬帝出征高句麗,也曾率兵擊破義軍、抵禦突厥,憑軍功升任太原留守。
唐朝建立後,如果沒有李淵在長安的居中排程,源源不斷輸送糧草兵員,李世民和李靖縱是軍事天才,也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李淵在繼承隋制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奠定了唐王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項制度基礎,為後世的“貞觀之治”做足了準備。
當然,李淵最大的成就,就是培養出了李世民這樣雄才英主。
綜上,作為開國皇帝的李淵,其名聲卻遠遠不如其子李世民。 -
13 # 沙埤
因為唐高祖雖為開國皇帝,但他兒子李世民的功勞卻要比他大。
唐高祖李淵,性格開朗,待人寬厚,在隋朝還未滅亡時就已經立下了赫赫之功。但是他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做事優柔寡斷。在隋朝末期,起兵反隋的隊伍蜂擁而起,他的兒子李世民為他佈局好一切,他一開始還堅決反對,最後在李世民的勸說下才答應。
隋朝被滅後,唐朝建立,李淵派自己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去收復。在唐朝建立之處,在黃河流域形成了夏政權竇建德,還有鄭政權王世充,與唐政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狀態。第二年,李世民再次出徵收復政權,在武牢關一戰中竇建德,王世充被浮,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秦皇。
雖然建國之處,李淵答應李世民立他為太子,但是李淵卻立了李建成。在經歷了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才被立為太子,被立為太子後不久,李淵禪位,李世民順利登基。
他在位期間,聽群臣進諫,接受批評,完善制度,勵精圖治。在他的一翻努力下,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為此後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雖然李淵在位期間,對國家也進行了管理,但是在位期間短,為唐朝所做的貢獻還是有限的,雖身為開國皇帝,但是開國的功勞,李世民的功勞也不少,出謀策劃,收復邊疆,出兵征戰,對於百姓來說,守護自己安穩的,可能更多的是李世民這個常年帶兵征戰的秦皇,而不是唐高祖。
最後李世民登基,在他的治理下,相比隋朝末期的殘暴,賦稅的沉重,對百姓的壓迫,他卻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大眾的視線裡,與民同樂,願意接受批評,這毫不意外,李世民在老百姓的心裡份量自然增加。對比李淵,國家的繁榮是在李世民的一手管理下,實行經濟政治的完善,最終讓唐皇朝走向鼎盛的。
一個人的名聲大還是小,與這個人的所做作為,對社會的貢獻還是很重要的。秦皇朝雖然也短命,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勞,那是前所未有的,跟李淵的不同,他只是瞭解了一個朝代,換了新的朝代,對於唐朝的百姓來說,李世民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是功勞堪比開國皇帝,名聲比李淵大也是理所當然。
-
14 # 處世大講堂
唐高宗李淵作為開國皇帝,為何他的名聲不如李世民?這個問題應該從三方面來回答。分別是唐朝建立前,唐朝建立後到玄武門之變前,玄武門之變後。
第一:唐朝建立前:
李淵出身於北周關隴貴族,什麼是關隴貴族呢?“關隴集團”是學者提出的一個說法,是將北魏時期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稱之為“關隴集團”。永熙二年,北魏孝武帝密令關中大行臺賀拔嶽對抗高歡,並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這批軍事貴族定居關中,互相通婚,最後就形成了西魏時期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李淵因承襲祖上名爵被封唐國公,深得隋文帝楊堅和文獻皇后(姨母 )垂愛。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升任太原留守。
在隋朝土崩瓦解時,招兵買馬,殺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於晉陽。之後招降關中孫華起義軍,順利攻取長安。擁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年號義寧,自領大丞相,加封唐王。義寧二年隋煬帝遇弒江都後,李淵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年號武德。關於晉陽起兵的提議,《唐書》上說是李世民所謀劃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說是李淵主動對李世明說的。《資治通鑑》斬釘截鐵地說:“起兵晉陽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謀”;“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因此可見,在唐朝建立之前,李世民的文物韜略和名聲已經不在其父之下,至少在父以子貴為觀念的封建社會,李世民的名聲被李淵掩蓋了!
第二:唐朝建立之後到玄武門之變以前。
唐朝建立後,雖然李世民的功勞最大,但是在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定下,李淵當了皇帝,太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建成因為是太子,所以常駐宮內處理事務。李世民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南征北討,最終於虎牢關一戰大敗竇建德王世充,統一全國,此時的李世民實際是當時真正的實力派,無論名聲和實力都遠超李淵和李建成。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陷害李世民;最終奸計敗露,李世民面臨生死擇抉的時候,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逼李淵讓位。這也是李世民名聲在李淵之上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玄武門之變後
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對歷史功績之大,不僅僅是在唐代,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十分顯赫的,因此李世民名聲不僅僅遠超李淵,並且遠超歷史上大多數帝王。
-
15 # 晴空53964
首先我們要了解唐高祖非等閒之輩,其開拓的大唐盛業是首屈一指的。當然,就能力而言因太宗水平更高而掩蓋了其父的功業了。就事實而言,李淵治國之始因天下始安國力薄弱加之任用大臣皆按自已的個人感情而不象太宗那樣任人而用,導致發展緩慢,這方面明顯不及太宗。當然,我們現在史書的太宗也是經太宗美化過的,有好多功勞並非太宗之功,這一點讀史的時候一定得注意分別不能盡信之。太宗名聲之高也確是因治理而使社會狀況大好的實際現象而得。
-
16 # 程式設計師養基日記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歷史上一直都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4個牛逼的人物中,其中就有一個唐太宗李世民,這還要問他爹李淵有他名氣大嗎
當然唐太宗李世民為啥那麼出名,其實也是人家自己牛逼,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從最開始的晉陽起兵,到攻入長安,並且滅掉隋,其實隋煬帝還是李世民的表哥,真是吃瓜群眾看別人親戚之間打架,後面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接著幹掉了劉黑闥,基本天下都是他們大唐的了。所以大唐的天下一大部分是他打下來的。
正因為有如此牛逼的戰績,當哥哥的李建成,哪裡還坐的住啊,接下來,讓李世民又出名的事情來了:玄武門之變,直接幹掉了哥哥和弟弟,老爹也被迫讓位給他,你看這一點,他老爹就不如李世民。
當然李世民如此出名,還是靠史學家不停的歌功頌德來體現的,正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
17 # 村邊綠樹一一陳元春
唐高祖起兵,都是兒子李世民的鼓勵與操作促成的。自建唐成功,也是主要由李世民招攬天下英賢,四處征戰,消滅各路諸候及隋朝統治,立功最大。建國後,李淵在位時間短,相比李世民,無有多大建樹,且在立儲與平衡幾個兒子上沒有做好,才導致了玄武門之變。而李世民英明神武,文武全才,馬上皇帝,功成後,不殺功臣,愛護百姓,廣納諫言,開疆拓土,得到了民眾的熱愛。因為他的貞觀之治,為盛唐開創了堅實的基礎。所不,雖有玄武門之變,但瑕不掩玉,李世民仍不失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明君帝王!勝其父是必然!
-
18 # 大明人
公元626年6月4日,唐高祖李淵正在與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泛舟海池,君臣之間一片祥和,忽然門外殺生四起,不一會,只見尉遲敬德提著馬槊,渾身是血的帶著一幫兵丁闖了進來。李淵內心雖然非常驚慌害怕,但他故作鎮定的問道:“今日作亂的是誰?卿來引何也?”尉遲敬德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來宿衛。”
宿衛,說的好聽些是為了保護李淵的安全,說的難聽其實就是控制住李淵。突來的變故,讓李淵茫然不知所措,他便向身邊的大臣們說:“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身邊的裴寂默不作聲,陳叔達等人本來就是李世民的心腹,便建議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李淵無奈之下,只好讓人寫好詔書,乖乖的交出了軍國大權,從此被迫提前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那麼李淵退位後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真的是人們說的每日鶯歌燕舞,嬪妃成群,度過了一個非常愜意舒適的晚年嗎?其實不然,李淵的晚年生活過的非常淒涼孤獨,還要時不時遭受李世民的冷嘲熱諷,最終在長達9年的軟禁生涯中孤獨終老。李淵雖然選擇主動退位,但他畢竟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在朝中有著自己的勢力,比如唐朝的名將李靖和李績在太子與秦王爭奪繼承權時,都選擇了中立,這樣的將領還有很多,而且李淵兒子眾多,不缺乏繼承人,再者李淵也不甘心退位,這些都是讓李世民不放心的因素,為了能夠更好的平穩掌權,李世民只好將李淵徹底“宿衛”起來。李淵一生酷愛遊獵,在唐朝剛建立,天下還未平定時,李淵就常外出打獵遊玩,直到盡興而歸,然而做了太上皇后,就身不由己,整天只能待在李世民的眼皮下,再也沒有了外出的自由,更別說和朝臣一同泛舟遊玩了。
李世民當上皇帝后,為了突出自己的功勞,不惜篡改歷史,將李建成寫的庸碌無為,更有甚者直接將矛頭對準了自己的父親李淵。貞觀元年,李世民剛做皇帝,就對李淵當政時的一些舉措大加批評,比如李淵為了掌控天下,將宗族子弟皆封為王,這在封建王朝本來就無可厚非,每個開國皇帝基本都是這麼做的,但李世民卻朝堂上說:“遍封宗子,於天下利乎?”直接將炮口對準了李淵,朝臣們都明白李世民的心思,都隨聲附和不利,李世民說:“然,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養己之宗室乎!”隨後他將宗室郡王皆降為縣公,只有少數有軍功的除外。這種一上臺就貶損自己的父親,來抬高自己的行為,也確實讓李世民獲得了更好的民心和聲譽,但卻讓李淵名聲掃地。
李淵當皇帝時,曾與裴寂非常要好,李世民當皇帝的第三年,就將裴寂流放到靜州,裴寂請求留在京師,李世民對他說:“你才學平庸,如果不是太上皇對你的寵愛,你怎麼會到今天的位置。武德年間政法謬誤極多,綱紀也非常紊亂,你都負有責任。我念及舊情,不忍處置你,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李世民雖然表面是在說裴寂,但言外之意卻是指桑罵槐,抨擊裴寂身後的李淵“寵信庸碌之人,施政不當”。
李世民對李淵除了無情的抨擊批評,淡化他對唐朝的功勞外,還很少去盡兒子的孝道。公元632年,監察使馬周就上疏說,年邁的高祖居住在宮城西部簡陋的大安宮,雖然離太極宮很近,但太宗很久都沒有去看望他了,馬周還進一步指責說,夏天太宗要去夏宮避暑,高祖卻被留在長安接受酷熱的煎熬。大安宮原名弘義宮,是李世民做秦王時的住所,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搬進了東宮。按照封建禮制,弘義宮的規模和設定要遠低於太極宮和東宮。李淵退位後,一生享受奢華的他一直不情願搬出太極宮,最終在貞觀三年,李世民對外謊稱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強行將李淵遷往弘義宮,並改名為大安宮。失去了權力和人身自由的李淵也只好任其擺佈,沒有任何發言權
李淵死後,李世民將其陵墓也一再縮水,帝王之墓一般都是九丈高,而李淵的獻陵缺只有六丈。李淵被安葬後,李世民也很少去祭拜。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駕崩後,李世民非常思念,在長安建起層觀,以望昭陵。還經常讓大臣們前來觀看,而魏徵則假裝就是看不見,李世民最後不高興的說:這麼大一個陵墓你就看不見嗎?魏徵則譏諷說:“我以為陛下說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由此可見李淵在李世民心中遠不如一個女人的地位高,這也難怪他會遭到魏徵的直接諷刺。
李淵的一生是非常輝煌的,他韜光養晦,起兵晉陽,最終後來者居上,殲滅群雄,奠定了唐朝的基礎。然而晚年卻在兒子的監禁中,足不出戶,還時時遭受無端的指責和嘲諷,成為了兒子光輝形象的襯托品,結局是非常淒涼的。
-
19 # 小齊說故事
李世民18歲起兵時,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白骨遍地、滿目瘡痍,他帶領開國團隊結束了戰亂;
李世民27歲登基時,綱紀廢弛、國破民窮、內憂外患、百廢待興,他帶領治國團隊開創了盛世。
他50歲去世時,留下的是一個蒸蒸日上的大唐。
這裡主要說下“貞觀之治”。
我發現很多人對貞觀之治有誤解,覺得貞觀之治主要在於“納諫”,或者是戰後自然恢復。
其實,貞觀之治多種治國思想無比先進,多種行政創舉為後世奠基。
無奈,古代腐儒思想境界跟不上,只會宣揚“納諫”和“李世民吞蝗蟲”等故事,忽略了貞觀之治真正的先進之處:一些先進的、與現代思維接軌的治國思想、行政制度的多種創舉。
“納諫”證明了貞觀開明的風氣,但這並不是貞觀之治的全部內容。因為“納諫”故事便於宣傳,所以才流傳最廣。
貞觀之治的其中一個先進之處,就是商業思想先進:不收一切商業賦稅;待工商界甚優厚;政府決不勉強人民一定務農。
錢穆先生甚至稱其“略近似美國的資本主義”。這個比喻雖說有些誇張,但完全可以證明“貞觀之治”的先進之處。
-
20 # 文人鬼
名聲是靠宣傳和傳播的,唐高祖名聲沒有唐太宗名聲大有多方面原因,但不能說唐高祖就不牛了!老爹英雄兒好漢,只能說他兒子比他牛多了。
唐高祖李淵,如果說他在歷史演藝圈中算得上演技派演員,那麼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明星演員。
李淵是一個出鏡時間只有9集的演技派演員,而他兒子李世民是出鏡時間長達23集的明星演員。李世民是偶像派加演技派,有流量還有粉絲,不光有顏值還有演技!
怎麼看,唐高祖李淵的名聲都不可能比得過李世民,更要命的是李世民還兼任編劇和製片人!李世民說把我老豆的戲份刪一刪,那就刪掉了。
綜合上面幾點,唐太宗李世民必然比唐高祖李淵有名聲。換成圈外人士能懂的話,我認為那就是以下四方面原因:
1.高祖在位時間短,就9年左右,而太宗在位23年左右;
2.高祖被打壓了,太宗干預修史,刪減一些,粉飾一些是很正常的;
3.太宗文化宣傳戰搞得好,人才多,亮點多;
4.憑實力說話,太宗成績好,乾的事又多又轟動,不出名都不行。
又帥又年輕,有顏還有才,有流量還有演技,太宗比高祖名氣盛是不爭的事實!不是唐高祖李淵不行,實在是他兒子李世民太搶眼了。
假如我們將歷史當成一個舞臺,唐高宗李淵和他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是演員,我們當評委對兩人的表現進行評比與打分,那結果如何?
一、玄武門之變導致唐高祖提前下臺並被雪藏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部下在玄武門埋伏射殺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發動政變劫持唐高祖李淵,史稱“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的前因後果,如今很難說得清,不過唐高祖李淵卻是因此而下臺的。
玄武門之後的9月唐高祖就禪位於李世民。從公元617年李淵稱帝建國到626年退位讓賢,在位時間不過是八九年的時間。
相較於他的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約23年而言,唐高祖李淵的在位時間很短。剛滅隋建國,他自然不可能有太多的政績,所以名聲不顯是很正常的。
二、唐太宗實力確實強,貞觀之治美名傳對比之下,唐太宗的政績就好太多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唐高祖在位九年時間除了打仗,進行統一戰爭,就沒有其他的事蹟了。而且,唐高祖又是開國君主不可能親自上戰場,所以連進行的統一戰爭的成績都不能算他的。
因此,唐高祖得分為0,而李世民直接參與統一戰爭,因而得分+1。
李世民上臺之後,改年號為貞觀,即公元627年為貞觀元年,開啟“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有美名再得分+1。
再者,長達23年左右的在位時間中李世民乾的很漂亮,至少相對其他朝代與帝王來說是這樣。
政治機構建設實行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得分+1;經濟發展繁榮,開啟盛世,得分+1;軍事改革與開疆擴土,得分+1;文化繁榮,得分+1;外交拓展,加強民族團結,獲得“天可汗”榮譽稱號,得分+1;
關於政績的考核,我們進行簡單比較與統計,得分情況為:唐高祖李淵得分0分;唐太宗李世民得分共計:7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李世民7:0大勝李淵。
三、唐太宗文化宣傳戰搞得真的好李淵啊,李淵,你的名聲不顯真的不冤!因為你沒有打廣告呀!你不玩抖音,不出短影片,還不打廣告?你再看看,你兒子李世民是怎麼紅的?
名聲響不響要看宣傳!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化宣傳工作做得太完美了!首先,“天可汗”的榮譽稱號,這個認證一下,可以加V。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沒的說,光文化宣傳工作就值得後世學習和借鑑。
1.文化宣傳第一招:借雞生蛋,選平臺推廣唐太宗有個御弟名叫唐玄奘,有號三藏,在《西遊記》中叫唐僧。唐太宗支援唐僧西天取經,西天那時叫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
唐僧到了印度,印度的戒日王對唐僧說,玄奘老弟你是來自大唐嗎?是那個秦王的大唐嗎?你知道麼,我是秦王的粉絲,他的那首《秦王破陣樂》太好聽了!我在抖音上看了,我們印度人都喜歡跳這個舞!
宣傳工作做的多好,網紅都紅到外網去了!這都有國際影響力了,應該可以認證加V了,得分+1。這可不是我吹的,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卷五》中是這樣記載的,當然我也是聽說的。
不會玩抖音,不會打廣告,李淵你說,你怎麼比?
2.文化宣傳第二招:人設形象很重要,包裝美化不能少歷朝歷代幾乎所有觀眾都喜歡和誇講唐太宗的。為什麼呢?關鍵是唐太宗人設挽救回來了,形象包裝得好。
不光外國朋友喜歡唐太宗的形象,比如戒日王,唐太宗在本國也圏粉無數。一方面是藉助了唐玄奘的宣講推廣,另一方面是唐太宗自己的包裝得好。
唐太宗的人設起到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和搭檔魏徵唱“二人轉”。可以說這人設極為完美,所以流量與熱度蹭蹭蹭的就上去了。
最有名的一句時魏徵與唐太宗李世民的對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魏徵這個老狐狸說:“大大你聽我的,我們一起說相聲。你是逗哏,我是捧哏,互相吹捧。你當明君,我當諫臣。是諫言,不是犯賤的賤。”
太宗李世民回答:“好!你儘管諫,管你是諫還是賤,朕只要效果好,能吸粉就行!”
兩人一拍即合,成就千古君臣美名。人設形象完美,忠臣賢君美名,加分+1。
傳說唐太宗還干預史官,修改實錄,不知改了多少,至少有一點關於”玄武門之變“是由修飾的。這也是形象包裝的需要,人設不能垮,不然容易掉粉。這才藝與編劇也是加分吧?
此環節比拼,唐高祖李淵趕不上潮流,沒有進行宣傳推廣活動,因此李淵得分為0,而唐太宗李世民得分共計:3分。
現宣佈比拼結果,唐太宗李世民獲勝,唐高祖李淵名聲不如其子李世民,一點都不冤!
回覆列表
唐高祖李淵稱帝時間不很長,是位享福的皇帝。他是真正的開國皇帝,首義首功非他莫屬,但歷史對他的歌頌好評也不多,而且一些爛事跟他也有關,所以他的名聲遠不及如他的二兒子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當初是晉陽太守,手握重兵,卻也因受隋煬帝猜忌,擔心受怕,深感自危,又不敢亂動。因為當時宮中陰傳,有李氏要奪天下,己有李姓官員被抓被殺,一干人李姓官員人人自危。適逢天下大亂,瓦崗軍起義,楊玄感造反,竇建德舉義,各地紛紛起事,李淵手握州兵靜觀末動。早有文官劉文靜,裴寂,結交李淵,見天下動搖,參謀勸進李淵起事。又有李世民力勸起事用兵,李淵不從,李世民大哭,認為禍將臨頭,李淵終於醒悟,多次依李世民計謀戰略行事。於是李世民英武逐漸顯露。
收羅了瓦崗寨一班人馬,滅竇建德大軍,攻滅京城王世充勢力,逐漸平定各路反王,豪強。高祖李淵也登基稱帝了。之後重臣劉文靜與裴寂爭功有矛盾了。劉文靜認為自己有功反而屈居裴寂之下。李淵不能很好調解反而致使劉文靜犯事被殺。是不能用人之失。
史稱李世民,英明神武,身先士卒,能衝鋒陷陣。麾下戰將如雲,謀士林立得展其才。因為是老二,只能封唐王,不能立為太子和皇位繼承人。
而史稱高祖李淵,在當初起事和打天下時,曾暗示過李世民兩次,如得天下可以共享的意思。等坐穩了皇位,反而忘了,對李世民反而加以抑制。這就為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爭奪繼承人埋下禍根!
李淵貪享酒色也老了,但也沒有傳位於太子的想法,太子李建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百般奉獻,討好後宮。非常害怕李世民,功高勢大,對自己上位不利,三弟李元吉心也黑,想利用倆哥爭鬥奪得兵權最終上位。於是老大,老三聯手,設謀削奪李世明兵權,調散其手下戰將謀士。離間收買不成,又設計將李世明下獄,先是想法酒中下毒,謀害不成。又矇混皇上李淵。而李淵確實沒把握好家事國事。終於引發了玄武門之變!有尉遲恭,徐茂功,等一班人防衛,保護,射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老弟李元吉,逐擁兵自重,高祖李淵見狀,自知難辦,只有李世民一個了!只好順勢立為太子封唐王監國,高祖李淵就做名義上的皇帝,之後高祖李淵為求自保只好傳位李世民,自己灰溜溜下來了。李世民憑藉自己的實力,文武人才的擁護終於當上皇帝,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必僅是兄弟爭鬥得來的皇位,有點不好聽,為了獲得人心,小心在意,免罪啟用兩兄弟手下的官員,招攬天下人才學士,開疆闢土,勵精圖治,在位時間也長,興修歷史,表彰文武功臣,武有秦瓊,程知節,薛仁貴,文有徐茂功,魏徵,房玄齡等,所以記載他的功勞事蹟也很多。好名聲遠遠超過了高祖李淵。連太子舊臣魏徵也被重用為宰相,對他忠直敢言,逐有:吾有三鏡名言佳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成就了貞觀之治,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