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輕草知
-
2 # 使用者475028819254松子
《紅樓夢》從小——大約上高中吧——就開始看,看了很多,書角都翻爛了,到現在也沒有看懂。我自己不明白,為什麼沒有看懂《紅樓夢》?
——賈寶玉——家暴欲?——家獄?
——林黛玉——林帶欲?——林獄?
也許,曹雪芹早就看出來清王朝必然覆滅的結局——透過一塊石頭——說了出來。
-
3 # hushouchang
《紅樓夢》中讓人驚絕的詩句很多,但個人認為甄士隱夢中的《太虛幻境》牌匾兩邊的對聯(詩):"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給我的印象和感觸最深,真的驚絕到我了。"假作真時真亦假",意為如果把假的當成真的,那麼真的也就成了假的了;"無為有處有還無",意即把本來沒有的卻當成了有,有也就變成沒有了。這句對聯(詩),在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也看到了。兩次出現,意在強調指出甄士隱的命運歸宿就是賈寶玉一生的縮影。《紅樓夢》的作者用高度的哲理性詩的語言,暗示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一定要分辨出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有的,什麼是本無。只有這樣才不會誤解《紅樓夢》一書的真實本意而誤入歧途。正如文學大師魯迅所言:"只要知道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別人以敘自己,或以自己推測別人的東西,便不至於感到幻滅,即使有時不合事實,然而還是真實。其真實,正與用第三人稱時或誤用第一人稱時毫無不同。倘有讀者只執滯於體裁,只求沒有破綻,那就以看新聞記事為宜,對於文藝,活該幻滅。而其幻滅也不足惜,因為這不是真的幻滅,正如查不出大觀園的遺蹟,而不滿於《紅樓夢》者相同……我寧看《紅樓夢》,卻不願看新出的《林黛玉日記》,它一頁能夠使我不舒服小半天。……幻滅以來,多不在假中見真,而在真中見假"。(魯迅《三閒集.怎麼寫》)可謂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了。
-
4 # 英皇騎士
寫小說的人,智慧沒有那麼靈光。
所謂的小說,就是一本陳年流水賬。用來哄孩子睡覺的。
《紅樓夢》也一樣。裡面全是打油詩。
贈小令一首——
區區小徑,
怎登輝煌之堂?
涓涓細流,
豈迎浩瀚之浪?
——
自古打油詩就不入流。
-
5 # 夜道電影
《紅樓夢》裡的詩詞歌賦,包括抽的籤語、作的謎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預示人物命運與故事情節的,比如太虛幼境的判詞判曲,抽的花籤。另一類是作品中人物的創作,比如菊花詩、海棠詩、《葬花吟》、《芙蓉女兒誄》等等。當然,人物創作的作品,也往往預示著人物的命運,但總有一些切合場景的成分。比如清高超逸、目下無塵的林黛玉,在元春省親時寫詩,也難免會有“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這樣粉飾的詞句。
兩次起詩社,留下大量作品,包括菊花詩、海棠詩、梅花詩、詠絮詞、桃花詩、詠雪聯句、賞月聯句等等,各有特色,水平高下不一。但真正水平高的,我認為,恰好不是詩社活動中的作品,而是《葬花吟》《秋窗風雨詞》《芙蓉女兒誄》幾首。而詩社活動中,又以黛玉的《桃花行》較好。其他作品,由於篇幅與韻腳的各種限制,往往有句無篇,因詞害意。
《桃花行》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古詩,是《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後多有仿寫作品。這首詩以非常低沉的筆調,透過鮮豔明媚的桃花和孤獨悲傷的人多方映襯、反覆對比,塑造了一個孤獨、憂愁、哀怨、傷感的少女形象。這首詩是作者對命薄如桃花的黛玉的夭亡,預作象徵性的寫照。作者用強烈的對比寫法描述自己的痛苦,經過多次換韻,抒發的情感也隨著文字的變換而逐漸推進、深化,是由一個花人相映過渡到花人交融,達到景為情設、情為景觸的藝術效果,最後一氣呵成達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
桃花行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憐人花也愁,隔簾訊息風吹透。風透湘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閒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憑。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
6 # YE河裡的海豚YE
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人們都說,金鎖和寶玉相配才是世間最美好的因緣,我只是念念不忘和仙草的前世之盟。
我每天面對著文雅、端莊、有涵養的寶釵,卻始終無法忘懷仙草化身的黛玉。
可悲可嘆,我至今方才相信,世間美好的事物,總會有不足。
縱然是寶釵賢惠如孟光,與我相敬如賓,到底難消我對林妹妹的一往情深。
-
7 # 真實的恩典
若說詩仙是李白,那麼文仙當屬紅樓夢作者。《紅樓夢》乃古今小說的巔峰之作,前後五百年,無人再能超越。作者文筆飄逸灑脫,收放自如,絕非浪得虛名。引詞為證:
【黛玉甩帕】
寶釵道:“你又禁不得風吹,怎麼又站在那風口裡?”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裡的。只因聽見天上一聲叫喚,出來瞧了瞧,原來是個呆雁。”薛寶釵道:“呆雁在那裡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來,他就‘忒兒’一聲飛了。”口裡說著,將手裡的帕子一甩,向寶玉臉上甩來。寶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噯喲”了一聲。
點評:冰雪聰明的林黛玉,和趕來湊熱鬧的薛寶釵,構成了一幅活生生的畫面。
【寶釵撲蝶】
(薛寶釵)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點評: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寥寥數字,卻是如此生動的影像,令人揮之不去。
【晴雯撕扇】
晴雯果然接(扇子)過來,嗤的一聲,撕了兩半,接著嗤嗤又聽幾聲。寶玉在旁笑著說:“響的好,再撕響些!”正說著,只見麝月走過來,笑道:“少作些孽罷。”寶玉趕上來,一把將他手裡的扇子也奪了遞與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幾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這是怎麼說,拿我的東西開心兒?”寶玉笑道:“開啟扇子匣子你揀去,什麼好東西!”麝月道:“既這麼說,就把匣子搬了出來,讓他盡力的撕,豈不好?”寶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這孽。他也沒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晴雯笑著,倚在床上說道:“我也乏了,明兒再撕罷。”
點評:晴雯笑著,倚在床上說道:“我也乏了,明兒再撕罷。”。晴雯的那一點點小任性和小天真,忽得跳躍紙面。撕幾把扇子又能費多少力氣?足見從事件爆發到平息,作者始終收放自如,讓人回味無窮。
【薛蟠行令】
眾人聽了,都扭著臉說道:“該死,該死該死,該死!快唱了罷。”薛蟠便唱道:“一個蚊子哼哼哼。”眾人都怔了,說“這是個什麼曲兒?”薛蟠還唱道:“兩個蒼蠅嗡嗡嗡。”眾人都道:“罷,罷,罷!”薛蟠道:“愛聽不聽!這是新鮮曲兒,叫作哼哼韻。你們要懶待聽,邊酒底都免了,我就不唱。”眾人都道:“免了罷,免了罷,倒別耽誤了別人家。”
點評:呆霸子的無賴之舉,詞俗意境卻不俗,是最接地氣的。遠勝那些華藻語句的堆砌,令那些曲高和寡的所謂高雅文化黯然失色。作者隨意一筆,原來這呆霸子也是有可愛之處的,而且還成了一大永遠閃光的亮點。忽然讓人想起一首歌詞來“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原來戲弄人生,竟是這般的瀟灑和暢快。
【鸚哥吟詩】
(林黛玉)一面想,一面只管走,不防廊上的鸚哥見林黛玉來了,嘎的一聲撲了下來,倒嚇了一跳,因說道:“作死的,又扇了我一頭灰。”那鸚哥仍飛上架去,便叫:“雪雁,快掀簾子,姑娘來了。”黛玉便止住步,以手扣架道:“添了食水不曾?”。那鸚哥便長嘆一聲,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韻,接著念道:“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盡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點評:鸚哥一句“雪雁,快掀簾子,姑娘來了”。以一隻鳥來叫開門,令人出乎意料,驚豔到無法形容。這種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文筆,豁然一種峰迴路轉,仙樂飄飄的感覺。它開創了文筆史上的先河,至今無人再能超越。
-
8 # 高山出平湖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
9 # 般若師太
大概就是黛玉做的《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心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中仙人縫縞映,秋閨怨女試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卷倚西風夜己昏。
海棠社一節,群芳限韻作詩,各有千秋,探春高潔,寶釵典雅,湘雲英氣,唯有黛玉是從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風流靈巧,讓人又驚又嘆,果真是心比比干多一竅的絳株仙子。私以為這首詠白海棠是驚豔之作。
-
10 # 心若素
賈府世家大族,紅樓中的女子多能詩善詞文采斐然。我個人比較喜歡薛寶釵的詠柳絮。
臨江仙·柳絮 作者~薛寶釵(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寫詩填詞首先立意要新穎,不落俗套獨具匠心更容易出彩,不要人云亦云。詠物詞最關鍵要做到若即若離物我合一,句句詠物處處有我,把我之情賦予物之體。
薛寶釵的這首柳絮,上片狀物描寫柳絮隨風翩翩起舞的狀態。常人多賦予柳絮離愁幽恨之情,比如林黛玉的詠柳絮。而寶釵卻反其道而行之,賦予柳絮歡快積極向上之情,這就是不落俗套。
下片抒發情志。雖然柳絮無依無靠,無任何根基,也要有一顆積極向上之心,抓住機遇憑藉東風直上青雲。表面寫柳絮,實則是薛寶釵的自我寫照,一心想憑藉賈寶玉而達到自己做個人上人的人生追求。她這種處世態度如何,咱拋開不談。單就這首柳絮詞來說,不失為詠物詞中的佳作。曹雪芹的詩詞功底非同一般。
-
11 # 無為5931487874
題石頭記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這首絕句是說《紅樓夢》作者在 創作此時的思想苦衷。根據小說第一回介紹,《紅樓夢》原是一位僧人鐫刻在頑石上,有一位空空道人抄下來,(這裡的僧人、道人,指佛教,道教的意思。)經由曹雪芹整理成書。名為《金陵十二釵》,以此作為《紅樓夢》的首詩。“滿紙荒唐言”喻指《紅樓夢》全書。“荒唐言”隱語不著邊際的話,泛指不實在、不恰當的文辭。其實不然,“一把辛酸淚”指《紅樓夢》全書字字句句浸透了作者的辛酸淚和無可奈何的哀嘆,還有創作《紅樓夢》的良苦用心。“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而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呢?這絕不是作者多餘的憂慮。而是在其身後,不是有許多的人把《紅樓夢》的主題思想,始終曲解為“色空說”、“自傳說”、“誨淫書”了嗎?顯而易見,恰到好處的瞭解“其中味”,也是實屬不易!
全詩寫得短小精悍,自句淺白且簡練而生動。辛酸淚卻不是一點點,而是一把把的往下淌,準確生動地反映了作者創作《紅樓夢》這部書的痛苦心情。詩中對仗工整,“滿紙”與“一把”,“荒唐言”與“心酸淚”雙雙相對,徹底表現出了詩人的憤激之情。這也是《紅樓夢》創作中,最淒涼驚豔的一首詩!
-
12 # 黑子ZSY
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這首曲子寫寶、黛的愛情理想因變故而破滅,寫林黛玉的淚盡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說的“枉自嗟呀”。凝眉,皺眉,悲愁的樣子。
-
13 # 快樂人生40206654
如果有人說黛玉的問菊驚豔,難道會勝過陶淵明?
卻忽視了林黛玉的《唐多令》“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對對逐隊成毬。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於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溜。"
古往今來都有填詞者,且不說史湘雲的填詞如何?因為作者是借史湘雲託舉了林黛玉。百花洲是在蘇州的山上,姚廣孝詩曰"水豔接橫塘,花多礙舟路"。百花洲是在姑蘇南部下胥,盤二門之間,也是當年夫差攜西施泛舟遊樂的地方。南宋楊萬里曾寫過"吳中好處是蘇州,卻為王程得勝遊。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明代詩人高啟也寫過"吳王去後百花落,歌吹無聞洲寂寞"。
山東濟南也有百花洲,感嘆猶如北宋文學家曾鞏詩曰:"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採舟。莫問臺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遊?"
這百花洲是一對對逐隊成毬,而燕子樓只有一處,在哪裡?在徐州。唐貞元年間由尚書張建封出任徐州刺史時為關盼盼所建。且不說白居易為燕子樓詩三首,也不必細說其中誇關盼盼的“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以及關盼盼引發的絕食而終,然後有秦少游的"春風重到人不見,十二闌干倚遍",…。這裡是除了黛玉本身的淒涼同時也是為文天祥唱的輓歌。
“燕子樓中,又捱過,幾番秋色,相思處,青年如夢…,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一般好風流,菱花缺。"
文天祥自比是燕子樓的關朌昐,黛玉卻悲傷哀婉的寫到"香殘燕子樓"。正如秦觀所曰"燕子樓空春日晚,將軍一去音容遠。林黛玉讚歎文天祥的家國情懷,賦予了柳絮的“但傳美人心,不談美人色。"同時黛玉也寄託了猶如當年蘇東坡到徐州上任時的心緒:“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套印了蘇東坡的"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同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於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這真是“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眾人見了都說林黛玉的填詞太悲了。大概是西風斜日總牽愁吧!
後人以詩為證: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輕過燕子樓。
-
14 # 鈺涵茶行
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
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
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
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
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
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禁得秋流到冬盡,
春流到夏!
-
15 # 東籬ZWH
《紅樓夢》第71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最後一次創作活動,回目雖是“史湘雲偶填柳絮詞”,但在《柳絮詞》的創作中,寶釵的詞句最為引人矚目 ,其詞調是《臨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這首詞一經寫出,在場之人的反饋是“眾人拍案叫絕”,都說“果然翻得好氣力,自然是這首為尊”。湘雲更是對“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一句讚歎道“好一個東風捲得均勻!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柳絮雖外表柔弱,但不肯隨波逐流,不肯被塵土掩沒的堅毅精神,恰如寶釵的創作意圖“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俗套。”,柳絮隨四處飄飛,仍不改隨緣隨性的個性。“任他隨聚隨分”,表現了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的處世原則。“好風頻借力 ,送我上青雲”一句歷來非議較多 ,人們多從藉助外力實現青雲直上的野心,貶低寶釵是追名逐利的小人。我認為從詩的整體立意看,應理解為青雲之志,符合寶釵一貫清高超脫的志向。
-
16 # 毛喜歡
《紅樓夢》第71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最後一次創作活動,回目雖是“史湘雲偶填柳絮詞”,但在《柳絮詞》的創作中,寶釵的詞句最為引人矚目 ,其詞調是《臨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這首詞一經寫出,在場之人的反饋是“眾人拍案叫絕”,都說“果然翻得好氣力,自然是這首為尊”。湘雲更是對“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一句讚歎道“好一個東風捲得均勻!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柳絮雖外表柔弱,但不肯隨波逐流,不肯被塵土掩沒的堅毅精神,恰如寶釵的創作意圖“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俗套。”,柳絮隨四處飄飛,仍不改隨緣隨性的個性。“任他隨聚隨分”,表現了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的處世原則。“好風頻借力 ,送我上青雲”一句歷來非議較多 ,人們多從藉助外力實現青雲直上的野心,貶低寶釵是追名逐利的小人。我認為從詩的整體立意看,應理解為青雲之志,符合寶釵一貫清高超脫的志向。
-
17 # 塵觀
《紅樓夢》中詩詞不少,但絕品並不算多。畢竟曹公是偉大的小說家,並不是一流的詩人。況且大多數詩歌要麼暗示人物命運,要麼符合人物才情(迎春她們的詩就好不到哪裡去),不能盡情發揮作者的詩才。
但真正讓我驚豔的有三首:
第一首就是賈雨村(汗死,別拍我)的《中秋詠月》: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我們都知道賈雨村不是個好東西,但這首詩的確境界開闊,氣象萬千,是大觀園裡眾姐妹的“閨中詩詞”無法比擬的。
第二首是林妹妹的《秋窗風雨夕》
林妹妹的詩很多,都很美,但讓我回味的既不是《葬花詞》、《桃花行》,也不是《海棠詩》和《菊花詩》。怎麼說呢,僅從詩的角度來說,《海棠菊花》過分纖巧,《葬花詞》和《桃花行》則失之頹喪。倒是這首仿《春江花月夜》的《秋窗風雨夕》,既不用來比賽,也不用來哭訴,單純的自我抒情,把個“秋”字用盡了。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
第三首是寶姐姐的《臨江仙 柳絮》(有人要罵了嗎?快跑)
不管流露出怎樣的得意和“野心”,這首詞在同類的作品中的確不落俗套,還是用寶姐姐的原話吧:“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流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
18 # 尋城文案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有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吟
-
19 # 1吃貨
《紅樓夢》第一回: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把假的當作真的 時間久了假的就被認為是真的了 真的就成為假的了
把一無所有當作應有盡有,那麼你所有的東西就和沒有了一樣 都是空的 虛幻不實的
這句話出自紅樓夢。充滿哲理,有禪意 又有辯證法的思想。
淺顯的說就是人不能太執著 不能泥於規則不思變通 世事一場大夢 人生幾度秋涼?事情都有正反面 應該相對的看問題。
人不要被所擁有的富貴等東西所迷惑 人生都是一場夢 錢財和地位又是什麼呢?真性情者 大英雄,大英雄者能本色
透過相對的兩個極點 尋找哪個當中的平衡點就是中庸就是棄兩端 取中間
-
20 # 文彬說建盞
林黛玉口中說不喜歡李商隱詩,確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句,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句話直指林黛玉的內心,非常符合林黛玉在賈府中無依無靠,沒有父母親情的關懷,沒有愛情的幸福,所以她內心充滿了孤獨與無助,李商隱的這句詩是最為恰當的表達,不在那樣的場景,真的非一般人能體會。這句詩值得我們體會。
回覆列表
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
印象最深的就是這種繁華落盡的寂寞,古佛青燈的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