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細說簡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著名的成語,意思是說韓信發達與死難都是蕭何促成的。這個成語流傳了多少年,反正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記憶。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愚,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相互牽制

    1、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後,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閒住長安,鬱郁不得志,便圖謀反叛,被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

    2、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鍾室。‘’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就是指韓信被殺也是蕭何出的計謀。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於同一個人。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1、且說韓信,自幼有進封王侯之志。攻佔齊國之後,自認立下奇功,又對劉邦忠心耿耿。於是沉不住氣,頭腦發熱,向劉邦上書,請封自己為齊“假王”。劉邦見信大怒,當著使者面破口大罵韓信:“良心被狗吃了,不想著幫老子打敗項羽,就想自立為王。”張良與陳平趕緊悄悄踩劉邦的腳,悄悄對劉邦說:“大王何愚也,今我漢軍不利,難道大王你尚有餘力阻止韓信稱王嗎?不如做個人情,成全於他,令他安分自守,免生變故。”

    2、劉邦要說真是個好演員,該他當皇帝。馬上就醒悟了,又假裝罵罵咧咧,還笑嘻嘻的:“大丈夫平定諸侯,有蓋世之功,要做就做真王,何須假為,那誰誰,你過來告訴韓信那小子,難道老子還稀罕封幾個王麼?”張良與韓信平素交好,知韓信英氣逼人,並無王霸之氣,平生抱負也就止於此。

    3、不忍韓信受害,在漢王派他出使齊地,封韓信齊王之時,勸告韓信:“齊王你是明白人,莫怪兄長多事,為人處事滿招損矣。”韓信卻不放在心上。此時項羽已日暮窮途,於是派使者勸說韓信稱王,並願訂立盟約支援。韓信告訴使者:“飲水尚且思源,為人豈可忘本,漢王既深親於我,我背之不祥,你可回報項王,我韓信雖死不負漢王也。”手下謀士剻通,與項羽使者卻有共鳴,知韓信功高震主,漢王非共富貴之人。也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韓信猶豫之後,還是拒絕了。

    4、韓信為人,孝敬母親,有情有義,曾千金以報漂母,又曾恩報胯下之辱的流氓,本是一忠臣孝子。可惜一片忠心,付之流水。劉邦此後百般打壓,誘捕韓信於雲夢澤。韓信朝不保夕,遂起反心,勾結以前部下陳豨謀反,又被門下告發。其時劉邦出征匈奴,呂后召蕭何訂計,由蕭何親召韓信入宮,韓信那裡防知己害自己,遂被呂后所害。劉邦回軍後,知韓信被殺,既高興歡喜,又悵然若失,於是下令赦免韓信父、母、妻三族。可惜一代戰神,死非其所。劫後餘生的韓信妻子門客,帶著孩子逃亡蠻荒之地南越。蕭何雖然關鍵時刻站到呂后一邊,畢竟與韓信知己一場,深懷愧疚,於是修密書一封,託南越王趙佗照顧韓信妻子。趙佗又素敬韓信英明,也是義不容辭。

    結語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初期,感劉邦知遇之恩,竭盡全力,是劉邦擊敗霸王項羽的頭號軍事功臣。他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最後垓下十面埋伏,逼死項羽於烏江,其時威名赫赫,天下無敵。

  • 2 # 衛國俠客

    蕭何月下追韓信,勸劉邦拜韓信為將,成就了韓信的功名。韓信欲謀反,被告發,呂后與蕭何設計騙韓信前來,隨被擒,斬首。因此,韓信後發達與死亡與蕭何都有關係。

  • 3 # 渡之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發現韓信提點韓信的是蕭何,最後協助殺了韓信的也是蕭何。不過說來韓信後期用處不大,還對漢室江山有威脅,殺了是必然的。大智者,早就應該激流勇退,解甲歸田,告老還鄉。韓信致死都沒明白這個道理

  • 4 # 泗陽成三

    這個來龍去脈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韓信沒發達之前是何許人?一個鑽人褲襠。靠漂母施捨剩飯才活下去的男人。要名聲沒名聲要勢力沒勢力。偏偏心比天高。不懂的鋒芒畢露的道理。先是去項王哪裡。項王看他長的高高大大的給了他一個執戟郎的官職。這本來是個機會。他是在項王身邊。只要他真有才遲早會鋒芒畢露成就一番大業。可惜他自命不凡。認不清自己。(一個初來乍到的沒名聲沒實力的傢伙誰都不會用)連夜逃跑去了劉邦那裡。劉邦自然也看不上這個誇誇其談自命不凡的玩意。但是蕭何卻看出他是個人才。在韓信心灰意冷逃跑的時候去把他追了回來。最後在蕭何的勸說下韓信直接被封大將軍。從此開掛的一生開始。逢戰必勝。成就了自己兵仙的名聲。所以蕭何是韓信的貴人。韓信的成功離不開蕭何

    至於為什麼說敗也蕭何就比較簡單了。劉邦稱帝后收攏武將兵權。韓信由楚王變成了淮陰侯。有一次劉邦出征。劉邦的老婆呂稚擔心劉邦不在京城會有變故。而韓信就是京城最大的隱患。所以和蕭何密謀除掉韓信。。蕭何親自去韓信哪裡把韓信叫到皇宮。縊死韓信。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劉邦曾對韓信說過。見天不殺。見鐵不殺(就是隻要能看見天和看見鐵的地方都不會殺你)結果韓信在呂稚和蕭何的謀劃下在安樂宮中用繩子勒死。

    所以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5 # 一隻愛馬的貓咪

    韓信是個“草根”,在項羽門下幹事就不被賞識,到了劉邦門下也被冷落。無奈之下韓信只能另謀出路,只有蕭何知道韓信真實才能,月夜追趕,調和韓信和劉邦矛盾,韓信為漢朝創造不世功績。後來韓信和劉邦關係越來越緊張,呂后想除掉韓信,她知道當初是蕭何推薦的韓信,必須蕭何同意才行,蕭何無奈之下維護呂后,將韓信謀反說成早就圖謀不軌,所以說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一飯千金的漂母和呂后)

  • 6 # 根285927616

    生死一知已,存亡兩婦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懂韓信,韓信有大將之材,以前韓信在村裡的時候,就愛腰間配著把劍,以示自己志在行武,可其它什麼也不幹,成天瞎溜達。一日遇到村裡的地頭蛇,讓他從胯下穿過,不然就拼命,所以選擇了胯下之辱,使韓信在村子裡都抬不起頭。後來沒飯吃,是漂母給韓信帶飯,這才勉強度日。後來投了項羽,也只給了個小官,沒前途,又投了劉邦,劉邦也沒看上,但蕭何發現了韓信的才能,向劉邦舉薦,劉邦從善如流,雖然看不上韓信,卻相信蕭何,好重用。蕭何去找韓信,韓信因得不到重用走了,蕭何連夜去追韓信,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可見蕭何有識人之明。

    後來韓信被拜為大將,統兵征戰,無往而不勝,垓下之戰,十面埋伏,打敗項羽,被封楚王,但功高蓋主,手下軍隊又多,萬一反叛,誰能對付,所以有殺韓之心,降為淮陰候,調到長安,以監視。後劉邦出征,呂后便和蕭何商量怎樣除掉韓信,蕭何說把韓信騙到未央宮,以謀反之罪殺之,以除後患。可憐韓信,一代名將就這樣做了刀下之鬼。

  • 7 # 超仔6668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當初是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的,後來劉邦和呂后看韓信功高震主怕韓信謀反,又讓蕭何把韓信騙進未央宮殺害。

  • 8 # 青木山

    韓信的成功與死去都與蕭何有著莫大的關係。

    韓信在證明他的軍事才能前一直很不得志。韓信最早追隨的是項梁,項梁戰敗後,韓信又接著追隨了項羽。然而項羽並沒有重用他,讓他做一個郎中那樣的小官,相當於護衛陪從。

    在郎中的位置上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但項羽出身貴族自視甚高,自然瞧不上寒門出生的韓信,也並沒有採納韓信的計策。

    在項羽這邊雖然有官做,但韓信卻很苦悶,這點咱們可以理解,因為更具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後,會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韓信從當時他數次獻計策替項羽出主意的行為來看,他是想實現自己的價值,不甘心一直當一個護衛的。

    於是韓信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轉投了劉邦。但韓信在劉邦那邊依舊很不得志,然而這時意外出現了,他得到了一個人的賞識。

    一、“成也蕭何”蕭何月下追韓信

    這個人就是蕭何,《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蕭何不是項羽,他慧眼識才明白韓信的價值,於是蕭何多次在劉邦面前推薦韓信。

    那時的韓信何許人也?不過一介匹夫,在劉邦眼裡也不過是阿貓阿狗那樣的人物,劉邦也沒有聽蕭何的話重用韓信,不久後,韓信逃跑了,去尋找下一個可以實現自己價值的地方。

    就在韓信逃走的關鍵時刻,蕭何站了出來,替劉邦追回了韓信,為大漢挽留了一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

    這個故事叫“蕭何月下追韓信”,與“成也蕭何”有著莫大的聯絡。

    蕭何聽說韓信也逃走了,沒有向劉邦稟報自己一個人就去追韓信了。因為當時劉邦的軍隊大多是江蘇徐州一代沛縣人,卻跟隨劉邦被分封在了陝西漢中一代,於是士兵也好,將領也罷,人人思鄉心切,偷偷逃亡的人有很多。

    韓信逃跑後,蕭何去追時沒打招呼就走了,於是劉邦也以為蕭何和其它將領一樣是逃跑。劉邦很生氣,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樣。過了一兩天,蕭何追到了韓信也回來向劉邦覆命,看見蕭何回來,劉邦又生氣又高興,但仍然以為蕭何是要跑路而沒有釋懷,於是劉邦罵蕭何問他為什麼要跑。

    蕭何並沒有打算逃跑,他是追韓信去的。於是蕭何回答說我不敢跑,是去追一個人。劉邦很好奇他追的是誰,問蕭何追的是那個,蕭何說是韓信。

    聽到是韓信,劉邦更生氣了,那麼多將軍跑了不追,去追一個無名小卒韓信,於是他認為蕭何是騙他。

    關鍵時候,蕭何向劉邦解釋追韓信的理由,並且形容韓信是國士無雙,繼續向劉邦推薦韓信:“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蕭何提出,如果劉邦想要長期的定居在漢中,那麼韓信確實派不上什麼用場;但如果劉邦想要爭奪天下,那麼除了韓信沒有能商量大計的人。

    劉邦自然不想留在漢中,於是他心動了,只是劉邦仍然有點懷疑韓信。蕭何又乘熱打鐵接著對劉邦說,如果劉邦想要爭奪天下,那麼能用韓信的話,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用他,韓信終究會跑的。

    蕭何是劉邦的老鄉也是好哥們,看蕭何那麼推舉韓信,劉邦決定賣蕭何個面子讓他當一個將軍。

    但將軍的位置是無法讓韓信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於是深知韓信價值的蕭何,沒有妥協,又拉了韓信一把,送給了韓信一份大禮—大將軍的位置。

    蕭何對劉邦說,雖然讓韓信當了將軍,但韓信也不會久留的,他這樣的人才要當大將軍才行。最終劉邦在蕭何的執意堅持下,決定讓韓信當了大將軍。

    於是劉邦想要喊韓信進來拜他為將,這時蕭何又站了出來,他說劉邦這樣不對,拜大將軍就像對待一個小孩子一樣呼之則來,揮之則去,這是不尊重人才,也是韓信要離開的原因。如果劉邦誠心要拜韓信為將,那麼一定要挑一個良辰吉日,齋戒沐浴,才能升壇拜將。

    後來韓信也果然沒有辜負蕭何的期望,一出山就還定三秦,最終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奪得了天下。

    這就是“成也蕭何”的由來,故事中蕭何的作用至為關鍵,他首先認識到韓信是個人才,然後在韓信逃跑的時候,連夜去追,為劉邦集團挽留了一個軍事天才。追回韓信後,又極力推薦韓信當大將軍,在劉邦沒有重視韓信的價值時,又讓劉邦擇良日,沐浴齋戒準備禮儀,從而透過儀式讓劉邦重視起韓信來,也讓韓信得到人才應有的尊重,所以說韓信“成也蕭何”與蕭何關係很大。

    而韓信的“敗也蕭何”,同樣與蕭何有著莫大的關係。

    二、敗也蕭何,韓信滅齊埋禍根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志同道合的人最終會經歷四個階段“同舟共濟—同床異夢—同室操戈—同歸於盡。”韓信與劉邦並沒有同歸於盡,卻在滅楚戰爭時就開始與劉邦同床異夢。

    楚漢戰爭時,劉邦集團準備滅掉或爭取齊王田廣,於是劉邦集團從文武兩個方面準備入手。文的方面酈食其自高奮勇去說降齊國,武的方面是韓信用兵。說客不從,匕首從之,頗有當年秦始皇滅六國的調調。

    酈食出使其成功了,他成功的說服了齊王田廣,田廣準備投降。

    齊國就這樣兵不血刃的拿下了,這時韓信應該停止用兵才對。然而酈食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單人單車說降了齊王田廣,功勞比韓信大,韓信有點不服氣,他想與酈食其爭功。

    於是韓信在手下謀士蒯通的煽動下,在齊國投降、邊關撤兵,並且不設防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攻打齊國,田廣沒有準備一敗塗地。

    於是田廣覺得自己受到了酈食其的欺騙,惱羞成怒之下,烹殺了說降他投降的酈食其。韓信的貪功也直接導致酈食其的死亡,讓劉邦痛失臂膀。

    大局已定,韓信貪功滅掉齊國,損兵折將不說,還害死了酈食其,劉邦已經很不爽了;比這更不爽的是韓信又埋下了禍根,要求當假齊王,所謂的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是變相的要求個人進步。

    滅齊後韓信就派使者向劉邦要求封為代理齊王,那個時候楚國的項羽正在滎陽圍困劉邦,情況萬分危急。而韓信不發兵救劉邦也就作罷,還見死不救要求封王個人進步。

    劉邦很生氣,大罵使者說,我被困在這個地方,每天都盼著韓信來幫助我,而韓信卻想要自立為王!

    劉邦罵人的時候,謀士張良陳平也在旁邊,這兩個人踩了踩劉邦的腳後跟,附在劉邦的耳邊說,現在我們剛剛作戰不利,這種情況下劉邦你能禁止得了韓信稱齊王嗎?現在既然韓信提出來要當齊王,不如做個順水人情,真讓他當王吧,不然的話,可能會有變故發生。

    劉邦何等聰明,但話已經罵出去了,不好轉彎,機智的劉邦當時就把場子圓了回去,於是劉邦接著罵使者說,大丈夫建功立業平定諸侯,要當就當個真齊王,何必要當代理齊王,真沒出息!

    《周書》說:“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劉邦權宜之計下,極不情願的讓韓信當了齊王。

    這件事表面上看韓信勝利了,如願當了齊王,但與此同時他卻永遠的失敗了,就在他派使者要求當齊王的時候,劉邦便永遠的與韓信決裂了,他的死也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因為韓信種下了劉邦猜忌的種子,後來劉邦滅掉項羽時,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去韓信的大營,在韓信還在睡覺沒有起來的時候,和太僕灌嬰收掉了韓信的兵權並且把韓信改封為楚王,沒多久韓信又由楚王降為了淮陰侯。

    韓信的傳記在《史記》中被稱為《淮陰侯列傳》,韓信被封為淮陰侯這也是司馬遷把韓信的傳記叫做《淮陰侯列傳》的由來 ,只是從此失去了兵權的韓信也永遠失去了與劉邦對抗的資本。

    狡兔已死,走狗當烹韓信的的死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而韓信的死又與蕭何有著莫大的關係,蕭何雖然不是主謀,但是從犯、是幫兇,這也是韓信“敗也蕭何”與蕭何有關係的由來。

    三、敗也蕭何,蕭何設計騙韓信

    韓信被封為淮陰侯的時,他大部分時間一直生活在都城,稱病不出。當時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又從楚王降為為淮陰侯,於是韓信心灰意冷,消極怠工不上班,一直以養病的藉口賦閒在家。

    賦閒在家時,韓信鬱鬱寡歡,很是鬱悶,劉邦知道韓信是以裝病的藉口表明態度,但他看在韓信過去功勞很大的面子上一直沒有殺韓信。

    劉邦不忍心殺韓信,韓信卻自有自己的取死之道。韓信捲入“陳豨事件”,之前陳豨被拜為鉅鹿的郡守時,與韓信辭別。韓信拉著陳豨的手避開左右的耳目與陳豨在庭院中談話,談話中韓信與陳豨預謀將來裡應外合,伺機準備叛亂。商議的結果是陳豨知道韓信的能力,並且答應與韓信合作等待時機。

    漢十年時,時機沒有出現,陳豨就先反叛了,於是劉邦親自帶兵去討伐陳豨,臨行前韓信稱病未能同行,私下裡韓信卻圖謀不軌。並且還派使者去陳豨那邊通氣要當內應裡應外合。

    韓信的計劃是假作詔書赦免監獄裡的犯人與做苦工的奴隸,想要藉此趁劉邦出兵在外時襲擊呂雉與太子劉盈。哪知就在韓信部署好了,等待陳豨的回信時,韓信家裡出了問題。

    韓信家裡的一個家臣得罪了韓信,被韓信囚禁了,韓信準備殺掉他。於是家臣的弟弟為了救哥哥,把韓信準備造反的訊息告訴呂雉。呂雉想要處理韓信,擔心韓信不會束手就擒。

    關鍵時刻,蕭何又出現了,呂雉與蕭何合謀,蕭何設計欺騙了韓信,最終加速了韓信的敗亡,這也是成語“敗也蕭何”的由來。

    於是得知韓信要作亂的訊息後,呂雉與蕭何謀劃,假稱有使者從劉邦那邊回來,說陳豨已經死了,王公大臣們都在慶賀。然而韓信稱病一直閉門不出,呂雉想殺他卻沒有機會,於是蕭何管殺還管埋親自欺騙韓信說,即使生病,你還是去比較好。

    韓信相信了,隻身一人進入了皇宮,就再也沒能回來。一入皇宮呂雉就讓武士綁住了韓信,然後在皇宮的樂房殺死韓信,誅滅了韓信的三族。

    後來劉邦平定陳豨叛亂回來時,得知韓信死了,司馬遷用了五個字十分準確的形容了劉邦的複雜心情“且喜且憐之。”至此韓信終於在蕭何的謀劃下被呂雉所殺。

    客觀的講韓信的死蕭何脫不了關係,但韓信的死蕭何參與只是次要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因為韓信的死應該歸因於滅齊時要求封王埋下的禍根。以至於滅掉項羽後,劉邦就立即著手解決韓信問題,把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沒多久又降為了淮陰侯,而且韓信被降為侯後,又鬱鬱寡歡,伺機報復,最終捲入了陳豨叛亂被呂雉在蕭何的謀劃下所殺。

    所以蕭何的出現只是加速了韓信的死亡,沒有蕭何,呂雉還是會找其他人商量。但“敗也蕭何”敗在蕭何出主意不算,還親自欺騙韓信,把韓信騙入了皇宮。

    結語

    所謂的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也蕭何,成在是蕭何追回了韓信,並且勸說劉邦讓韓信當了大將軍;所謂的敗也蕭何,敗在是蕭何替呂雉謀劃,並且親自欺騙韓信入宮最終被殺。

    上面的內容也是說韓信的成功與死亡都與蕭何有關係的原因。今天后人根據這段歷史,引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相信經過我的分析,我們是有理由相信這句話是正確的。

  • 9 # 風光藝境

    前206年,漢王劉邦決定北上東出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遂以蕭何為丞相。蕭丞相便“進韓信”,即向漢王極力舉薦治粟都尉韓信是個軍事天才。劉邦因此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佐助漢王定三秦,復定魏,擊代、趙,降燕,破齊,擊滅霸王項羽,幫助劉邦打下了江山。韓信能由一個掌管軍糧的後勤官員,登壇拜將,躍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統帥,建立不世之功勳,享榮華富貴,皆因慧眼識珠的蕭何之力挺,此為“成也蕭何”。

    前197年,趙相國陳豨舉兵反,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征。韓信稱病,未隨高祖出征。翌年正月,韓信的一個賓客得罪了他,韓信遂將其囚禁,準備殺掉他。賓客弟弟便上書舉報韓信欲反,陰謀趁夜假稱詔令赦免在官家服役的刑徒與奴隸,欲發動這些人去襲擊呂后與太子。呂后本想召令韓信前來問訊,又擔心他不來,反而不好辦,一時沒了主意。於是呂后便召來蕭何謀商辦法,蕭何獻策,命人假裝自前線皇上那裡趕回京師報捷,假稱已經大破陳豨並擒殺之。列侯、群臣不知底細,皆入宮道賀。蕭何欺騙韓通道:“你雖然生病,還是應該強挺著去祝賀一下。”韓信上當受騙,入宮祝賀。呂后命令武士將韓信五花大綁起來,斬殺於長樂宮鍾室。呂后採用蕭何之計殺韓信,此為“敗也蕭何”。

    故而說,韓信的成敗榮辱皆與蕭何有莫大的關係。

  • 10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歷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確,韓信的貴人是蕭何。而最後誆騙韓信進入未央宮,導致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鍾室之中的人,也是蕭何!這真是一件可悲之事。

    韓信本是一個從項羽那裡轉投到漢王劉邦那裡去的無名小卒,其後因機緣巧合之故,其才幹被蕭何發現了。於是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極力向劉邦舉薦韓信之事。

    (兵仙——韓信)

    而正是因此劉邦才會委韓信以重任,賦予其統帥全軍之權。而韓信也因此才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有了叱吒疆場的舞臺,正所謂:白虎嘶鳴,勢震山林生叱吒,青龍昂首,直入穹霄蹈風雲。韓信也沒有辜負劉邦和蕭何的厚望。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為劉邦取得了關中之地,打開了東進中原的通道。

    以後韓信又連續擊敗了趙國、魏國的優勢兵力,陸續佂服了他們,從而取得了斬斷項羽臂膀的效果。而後來韓信又迫降了燕國,挾詐攻克了齊國,直到最後與劉邦合兵於一處,在垓下佈下了十面埋伏之陣,逼得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能夠取得了天下,韓信功不可沒!但是用韓信的雖是劉邦,可薦韓信的卻是蕭何,所以說蕭何是韓信的貴人,當然是正確無疑的——這便是成也蕭何!

    然而當劉邦初步坐穩江山之後,便開始猜忌起那些異姓功臣來。而韓信因為善於統兵打仗,所以更被劉邦視為危險分子,是需要被內控使用,並予以嚴密監視的!韓信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反而落了個這般下場,那心裡自然會產生出嚴重的失落與不滿,當然也會不慎表現出來,從而越發加深了劉邦和呂后的猜忌之心。

    (漢王——劉邦)

    最後因劉邦率兵討伐反叛,而此時又有人。向呂后檢舉揭發韓信在“密謀造反”,呂后在得知此事後便召來蕭何相商。最終決定讓老蕭出面去向小韓傳遞假訊息:皇上平叛勝利了,文武百官要入宮慶賀,你小韓來不來?韓信的心理可想而知,他雖然對劉邦和呂后不信任,但是對蕭何這位“忠厚長者”還是比較信任的。於是韓信就去啦,可是萬萬沒想到,一到宮中就被武士給扣捕起來了!

    呂后給韓信扣上了謀逆的罪名,然後派人將韓信裝到布袋裡吊在鍾室裡用竹槍刺死了!據說這是為了避免劉邦當年給韓信的承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不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不是蕭何出面誆騙韓信的話,那麼韓信又豈會輕易上當受騙?從這個意義上講,對韓信來說,的確又是敗也蕭何!

    (忠厚長者——蕭何丞相)

  • 11 # 漫譚文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每逢提到蕭何與韓信的關係,都覺得蕭何有點差勁

  • 12 # 破乞

    《史記》告訴我們,等到項羽進了關中、屠燒咸陽、把劉邦封在巴蜀之後——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這時,這幾樣關鍵的訊息都掌握在劉邦的手裡。第一,天下厄塞。在當時天下的地理形勢上,不管從經濟還是軍事的角度,哪些地方可以攻、可以守,用什麼樣的方式資助軍隊。第二,戶口多少。到底每一座城市、每一個區域,它的生產能力和人口是什麼樣的。第三,強弱之處。不管是統治上,還是軍事條件上,哪裡強,哪裡弱。還有第四,“民所疾苦者”。各個地方的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這些都充分反映在蕭何收集的資料裡。正因為他得到了這些材料,才能夠幫助劉邦,在楚漢相爭過程中做出不可思議的貢獻。

    司馬遷說,這是蕭何做的對劉邦產生過巨大幫助和貢獻的第一件事。那第二件事情是什麼呢?就是推薦韓信。正因為他的推薦,漢王劉邦才以韓信為大將軍,進而在楚漢相爭中得到優勢,不過這件事情主要寫在《淮陰侯列傳》中。

    圖:蕭何像,引自《古聖賢像傳略》,道光十年刊本

    《淮陰侯列傳》也是一篇名文。文章一開始就說韓信是淮陰人。作為一個平民,韓信年輕的時候非常窮,而且“無行”,德行很差。所謂的“無行”,意味著他不只窮,在地方上還是一個聲名狼藉的人,連最小的公家職位都沒有資格被推舉。他不可能去當官,但又不會做生意,那怎麼辦呢?他就經常寄人籬下,靠著別人的好意才活下去,讓很多人討厭。

    有一度,韓信在南昌的亭長家寄食,賴著不走,連待了幾個月。亭長的夫人受不了,有一天故意特別早起來煮飯,然後讓家人在床上吃。等到韓信晚一點依照吃飯的時間去後,發現沒有給他準備吃的。他當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一氣之下離開了。

    沒飯吃怎麼辦呢?他就跑到城下釣魚。在城下,有許多的“漂母”,就是專門洗布的女性工作者。其中有一個漂母看韓信肚子餓,沒東西吃,就分食給他。韓信多無賴啊,漂母給他吃的,他就接受,而且一吃就是幾十天。韓信很高興,就對這個漂母說:“哎呀,我將來一定會好好地回報你!”但話一出口,這個漂母非但沒有感動,還非常生氣,她說:“你是誰呀?你這樣的一個大丈夫,沒有工作,沒有辦法餵飽自己,還靠我餵你。我是可憐你,你連自己都喂不飽,竟然妄言要回報我。如果我期待你回報我,根本就不會幫你了。”《淮陰侯列傳》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連一個漂母都看不起韓信。

    不單是這些人,甚至連淮陰這個地方的其他流氓也看不起韓信。因為韓信長得高大,而且喜歡帶刀劍,這讓這些流氓看起來很不順眼,就當面挑釁他,說:“哎,你帶刀劍,你敢用嗎?如果你不怕,就拿劍來刺我。如果你沒有辦法殺我,那就請你乖乖地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看著那個挑釁的流氓,想了一段時間,竟然乖乖地放下了刀劍,從那個無賴流氓的胯下爬了過去。可見,他在家鄉多麼不受尊重。《史記》的說法是“一市人皆笑”,所有的人都嘲笑韓信。

    司馬遷要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人,其實跟劉邦一樣,如果活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大概也就一輩子作為小混混,在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小角落混過一生罷了。但慶幸的是,他們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等到秦末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整個時代的狀態改變了,像劉邦、韓信這種人,竟然有機會擺脫小混混命運。

    在亂局中,韓信跑去投靠了項梁。不過,他並沒有得到任何重視。項梁死後,他又順理成章地跟隨著項羽。項羽一度以韓信作為郎中,但韓信給項羽提的好多建議都沒有被採納。所以,等到劉邦被封為漢王,進蜀之後,韓信就跑去投奔了劉邦。他是如何引起劉邦的注意呢?這個戲劇性的過程就牽涉到了蕭何。

    韓信拜相:蕭何導演的大戲

    直到項羽打入關中時,韓信都一直屬於楚的陣營。可是等到項羽入關之後—我們一再強調,這是楚漢相爭的關鍵—他的所作所為,瞬間疏離了很多人,很多原本追隨項羽的人此後對自己的人生和未來走向做了不同的選擇,其中就有韓信。

    韓信投靠劉邦的時候,一開始也不是很順利,只當了一個小官,沒過多久還犯了法,要被斬。這時候,和他同案的都被殺了,輪到他的時候,他居然高抬著頭,看著在上面主持刑罰的滕公,當他跟滕公四目相視的時候,說:“你們家主人不是想爭奪天下嗎?如果他要爭奪天下,為什麼要斬壯士呢?”滕公想,這個人明明已經命在旦夕,而且是一個罪人,竟然敢看著我的眼睛,講這麼狂妄自大的話,可能不是一般人。所以,滕公“奇其言,壯其貌”,當下做了決定,“釋而不斬”。接下來,滕公還跟韓信交談,聊得很愉快。

    韓信後來被拜為大將,而且在軍事上屢有建樹,但《淮陰侯列傳》寫到這裡,其實司馬遷是在告訴我們,不要搞錯了,韓信真正的專長不是武勇,而是他的智慧。他知道用什麼方式幫自己保留一點活命的機會。碰到了流氓少年的挑釁,他當下就知道,跟這種流氓去決鬥是不值得的;在這樣的即將要被斬殺的情況下,他也能夠馬上做出這樣的反應,讓滕公主動跟他說話,我們也就瞭解,韓信腦袋裡其實有非常多的東西,不是打仗,而是識見。

    他用這種方式吸引了滕公的注意,被推薦給了劉邦,劉邦讓他當治粟都尉,主要是管後勤的。這意味著,事實上劉邦仍然不知道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只是可能有用。除了滕公之外,蕭何跟韓信也談過幾次話,覺得他不是一般人。

    這個時候,劉邦數度被楚打敗,到了南鄭,好多人都逃走了。韓信就想,滕公和蕭何估計都和劉邦推薦過我,但劉邦還是沒理我,不重用我,我也走了算了。蕭何一聽說韓信走了,來不及跟劉邦報告,馬上跑出去追,這就是後來在戲文裡非常有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蕭何當下來不及處理任何事情,迫切地想辦法把韓信追回來。然後就有人去報告劉邦:哎呀,糟了,蕭何跑了。劉邦聽了當然非常生氣,感覺突然失去了左膀右臂。

    不過,一兩天之後,蕭何回來了。司馬遷非常鮮活地描述劉邦的反應—“且怒且喜”。

    劉邦罵蕭何:“你怎麼跑了?!”

    蕭何回答:“我不敢跑,我去追跑掉的人。”

    劉邦問:“你追誰?”

    蕭何說:去追韓信。

    這個時候,“上覆罵曰”:“那麼多人跑了你沒追,韓信是什麼角色,值得你去追嗎?你不要騙我了。”

    蕭何於是鄭重地對劉邦說:“你身邊這些帶兵的人都很容易得到,但是韓信卻是一個‘無雙國士’。這樣說吧,如果你未來就想在巴蜀安穩地當你的漢王,你就讓他走。可是如果你想爭奪天下,那你必然需要韓信。”

    這時,劉邦當然回答說,我是一定要到東方去爭天下的,怎麼可能長期留在這裡。於是蕭何就順著說:“那你一定要善用韓信,但就算你把他拜為將,他都不見得會留下來,因為韓信在意的是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他、能重用他。”

    看蕭何這麼鄭重其事地推薦韓信,劉邦就說:“那好,我就拜韓信為大將吧。”但蕭何還沒完,他接下來就藉機說真話:你拜將“素慢無禮”,拜大將都“如呼小兒”,表面上尊重別人,給他們很高的位子,可是擺出來的那個姿態好像就是:來,你給我做大將,然後你要感謝我。用這種方式肯定留不住人。蕭何等於藉由這個機會提醒、教育劉邦,為什麼你剛被打敗幾次,這些人就都跑了呢?因為這些人平時既得不到你的重用,也得不到你的尊重,而重用和尊重才是你真正留住人才的關鍵。

    圖:韓信像,引自《古聖賢像傳略》,道光十年刊本

    接下來,蕭何就明確建議劉邦,要拜韓信的話,必須有很特殊的方式,先發布訊息,選一個良日,而且要齋戒,設一個壇場。換句話說,要把它變成一場大戲,把所有這些該做的禮貌、該有的儀式全部做足,然後再拜將。

    其實從這裡以及後來的一些描述,我們應該能看出來,蕭何能夠勸動劉邦,用這種方式將韓信拜為大將,關鍵並不完全是為了韓信,而是借這種方式來給在劉邦身邊所有人看——劉邦並不是總以不禮貌、不尊重的姿態對待所有人,當他遇到了夠厲害、值得他尊敬的人的時候,可以徹底放低自己的姿態。

    於是,用這種方式,劉邦要拜將這件事吸引了全軍的注意。大家心裡都好奇,而且“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不少人都在心裡盤算,依照功勞、位份什麼的,應該是我吧?或至少我是有機會的,我是有希望的吧?

    藉由這樣的預告儀式,蕭何又達到了一個了不起的目的——至少在這段時間,這些人都不會再逃了。每個人都想,搞不好是我,不能放棄這個機會。另外,不講到底要拜誰為大將,產生的另一個效果就是當場的震驚。當最後謎底揭曉,竟然是韓信被拜為大將,“一軍皆驚”。大家都驚奇怎麼可能是韓信,他是誰,憑什麼被拜為大將?

    看到後面的描述,我們就知道這些顯然是蕭何早就安排好的劇本。等到大家都在好奇為什麼韓信得以拜將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認真聽劉邦和韓信在拜大將時候的對話,藉由這種方式,他們兩個人對話,必然也就深深地印在每個人的心裡。

    按照禮儀拜完將之後,劉邦就問韓信,蕭丞相一直說將軍好厲害,不知道將軍有何計策指導下我呢?韓信先是道謝謙讓,然後反客為主地問劉邦說:“今天如果我們要東向去爭天下,敵人是否就是項羽?”劉邦回答說:“是的,依照目前的局勢,是項羽。”接下來韓信又說:“在‘勇、悍、仁、強’這四個重要的人格、特質上,你和項羽誰比較厲害?”這應該是早就安排好的,劉邦也很會演,“默然良久”,才說:“不如啊,我不如項羽。”

    這兩句問答,表明不管是現實的狀況,還是未來的變化發展,項羽的條件都比劉邦好,那我們憑什麼跟項羽爭呢?不必爭了吧。這個時候,韓信就要顯現他自己的價值了。他可以當大將,憑的就是識見。

    他說:“漢王啊,我本來也以為你不如項羽,可是我曾經在項羽身邊觀察過。項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的武勇甚至氣勢都是非常嚇人的,他發起脾氣來的時候,可以震懾千人,這是他的長處。但他也有短處,就是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另外,項羽給人的感覺非常恭敬慈愛,比起你,他跟人講話禮貌多了。而且,項羽碰到身邊有人生病,他會同情到流下眼淚。他自己要吃的東西也會分給人家吃。但那只是一面,另一面,他是一個獨斷的人。如果你幫他做事,等到你立了功勞應該得賞賜的時候,他的缺點就顯現出來了—他無法分權。他光是刻一個印、封一個王,都要把印拿在手上把玩再三,捨不得交出來,所以他的仁心叫作婦人之仁。

    “而且,項羽本來已經是天下的共主,卻不懂得在戰略上選擇關中,而跑到彭城去,這個過程中又違背了跟義帝楚懷王的約定,偏心封自己的親信為王。所以,看到項羽驅逐義帝,後來甚至還殺了他,諸侯有樣學樣,都回去驅逐了自己的國君,佔地為王。在這種狀況底下,誰能夠有一個安穩的天下秩序可以依恃呢?再加上項羽所過之處無不殘滅,因而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雖然項羽是霸主,但他已經失去了人心。

    “所以,項羽其強易弱,你其實是可以打敗項羽的。怎麼打敗?你要倒過來,項羽所沒有的,就請你好好地做。第一,針對項羽的匹夫之勇,你要能任屬賢將,善待幫你帶兵的所有人。”可以想象,當韓信在拜大將的壇上講這段話的時候,所有的將領都聽到了。“第二,項羽是婦人之仁,你要有真正的慷慨之仁。該封功臣的時候就封給人家,該分的就分,不要吝嗇,不要小氣。”大家一看,韓信講這個話,而且劉邦還真的就把這麼高的位置給了他,劉邦怎麼可能小氣?我們跟著劉邦,不都能夠分得到嗎?

    再下來,韓信告訴劉邦:“你根本不要擔心,項羽把你封在漢中,他把關中封給了誰?封給了三個過去秦的將領,這是他絕大的錯誤。這三個秦將長久帶兵打仗,耗損的都是關中父老的子弟,其中包括被項羽坑殺的二十餘萬人。可以想見,關中的父老怎麼可能服氣?這時候你只要出兵關中,關中的父老基本上都會站在你這邊。”韓信不只是指出了整體的方略,還提供了一個當下具體可行的策略,那就是立刻離開漢中,去攻擊關中。

    這真是一場大戲。表面上看,這場大戲的主角是韓信,但我們知道,在這場大戲後面的導演是蕭何。蕭何安排這場戲,不只是為了讓漢王劉邦重用韓信,他更在意的是如何藉由這場公開的大戲,拉攏漢王身邊的這些將領,讓他們安心地跟著劉邦。

    最後,靠著這樣一種安定軍心的方式,劉邦才有了下一步的動作,也有了條件可以向東角逐天下。這也是在楚漢相爭中,絕對不容忽略的一個事件。在《蕭相國世家》和《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也同時告訴我們,楚漢相爭中的關鍵人物蕭何和韓信,在漢王劉邦身邊的位置和地位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不歸路上的淮陰侯

    蕭何把韓信留住了,而且說服劉邦將韓信封為大將軍,這對於當時提升漢軍士氣和管理諸將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段故事在《蕭相國世家》是這樣寫的:

    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將軍。語在淮陰侯事中。

    意即這件事具體要參看《淮陰侯列傳》。《蕭相國世家》並不長,有意思的是,那句短短的“語在淮陰侯事中”卻重複了兩次,這兩次蕭何和韓信密切的聯絡,就是後世一直流傳的諺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由來。

    我們回到《淮陰侯列傳》,從這段話開始讀起。

    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

    項羽身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將領鍾離眛,家在伊廬,因為地緣的關係,他原來跟韓信是有私交的。等到項羽兵敗後,鍾離眛就跑去投靠韓信。

    鍾離眛曾經跟在項羽的身邊,當然對劉邦和漢軍產生過很大的傷害,因此劉邦知道了這件事情後很不高興。這個時候,韓信是功臣將領中得到最大賞賜的,被封為楚王,劉邦就要求韓信把鍾離眛抓起來。但韓信剛剛到楚實施各種統治措施,並沒有立刻處理劉邦這個要求。

    到漢六年,有人上書告說“楚王信反”,其中很明顯的理由就是,皇帝讓他抓鍾離眛,他也不做。這時候韓信畢竟被封為楚王,已經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勢力。更重要的是,經過幾年的歷練,劉邦跟身邊的人都知道,韓信帶兵是有特殊能力的,就連劉邦都沒有把握在正面衝突的時候贏過他,必須要有所籌劃。

    陳平給的計策是,讓漢高祖宣稱,因初當天子,所以要到南方去巡視。說辭具體是這樣的:“我現在要請諸侯到南方,因為南方有云夢大澤,這是一個重要的據點,我請大家到時候到雲夢邊陳(縣)這個地方跟我相會,依照舊有的周王故事,我要來會諸侯,這是天子的一項職責。”

    其實高祖是為了襲擊韓信。這個計謀基本上是得逞的,韓信一開始並不知道漢高祖的真正的用意。直到高祖已經逼近,韓信才知道高祖並不是真的要會諸侯,而是帶軍來處置他的。

    這個時候,韓信面臨抉擇。一方面,他想幹脆發兵謀反,跟劉邦決裂。但是又回頭想,劉邦到底能拿我怎麼樣?我做錯了什麼,有什麼罪嗎?於是,他又想了一個方式,當面明白地問劉邦:我到底哪裡得罪你,你為什麼要對付我?可是他又擔心見了劉邦立刻就被抓起來,所以一直在猶豫——這恐怕也是楚王韓信犯的最大的錯誤。

    他拿不定主意,於是旁邊就有人勸他說:“你把鍾離眛斬了,然後去見高祖劉邦,劉邦一看你殺了鍾離眛,覺得有效忠的舉措,就不會對你怎樣了。”

    韓信相信了這個辦法,就把鍾離眛找來。鍾離眛馬上就知道了韓信的用意,告訴他說:“你知道嗎?劉邦現在沒有用正式的軍事行動來收服你,是因為我在你這裡,結果你反而要抓我來討好他。今天我死了,明天你也會完蛋。”但是很顯然,鍾離眛無法說服韓信,所以他最後罵了一句:“你真不是個有仁心的長者!我來投靠你,而且我們有過去的淵源,你竟然不能保護我,還要用這種方法來出賣我,來保護你自己!”沒有等韓信殺他,鍾離眛就自刎了。

    於是,韓信帶著鍾離眛的頭去見劉邦。果然,劉邦還是沒有放過他,立刻叫武士把他綁了,然後放在自己的車子後面緊緊看著。韓信非常後悔,留下了幾句重要的智慧之言。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這個時候劉邦就跟韓信說,不是因為天下太平不需要你才這樣對付你,是因為有人告你謀反。所以,硬是把韓信當作罪犯,一路押到了洛陽。到了洛陽之後,劉邦還是赦免了他,只不過把他的楚王頭銜剝奪了,降為淮陰侯。

    雖然韓信的功業和成就對漢朝那麼重要,但司馬遷還是沒有辦法把他的故事和蕭何、張良、陳平、曹參這些人寫在一起,而是放入了列傳。“淮陰侯列傳”這個名字,一來顯示他因為得罪了漢高祖,被剝奪了封位和封號;二來,我們又能看出,司馬遷對他仍然有不忍,所以這個列傳不是叫“韓信列傳”,而是把他最後的封號放在了標題上,而且通篇基本上都稱韓信為淮陰侯。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開始小心和警惕,他也知道劉邦討厭他。劉邦之所以討厭他,是害怕他太有能力,所以他刻意顯得自己沒有能力,更沒有野心,經常“稱病不朝”。這樣做,自然也就影響了韓信的心情,每天心情都非常低落,非常抑鬱。

    行文至此,司馬遷又揭露出韓信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自恃太高。韓信非常自傲,想到要跟絳侯、灌嬰這些遠不如他的人一起去早朝,對他來說都非常難過。而他“稱病不朝”,或許還有一個更大的傲慢在——上朝就必須要面對那個在他心目中不見得能力更高,而且如果沒有他恐怕也無法打敗項羽的皇帝劉邦,在其面前表達自己的卑屈。

    這個時候,只剩下樊噲和他有來往。樊噲的地位和待遇其實比韓信要好,但是樊噲對韓信高度尊重,都是跪拜送迎,仍然口口聲聲稱他為王。韓信出了樊噲的門,總會感嘆地冷笑說:“沒有想到,我這一輩子是跟樊噲這樣的人來往啊!”可以想見,韓信的心情有多麼抑鬱。

    劉邦不是不知道,但還會不時地刺激他,“從容與信言”,跟韓信閒話家常。劉邦說:“我們大家一起打天下,不一樣的將領,每一個人能力不太一樣,我知道你能夠看人、看將,那我問你,你覺得我的能力大概可以帶多大的軍隊?”韓信雖然仍然恭稱劉邦為陛下,但他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十萬大概就是你的上限了。劉邦當然就順著問:“那你呢?你能將多少呢?”韓信用比較卑屈的自稱,但重點他說的是,“臣多多而益善耳”,是沒有上限的。劉邦大笑說:“多多益善,好啊,你那麼會帶兵,那為什麼你現在被我管著呢?”這個時候,韓信就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你沒有那麼會帶兵,但是你會帶將領,這是我被你挾制的理由。另外他又說:“你的這個特殊能力,不是學來的,這是老天給你的。”

    接下來,我們就迫近淮陰侯韓信的終局了。

    陳豨被拜為鉅鹿守,離開京城的時候去跟韓信辭別。韓信握著他的手,把左右全部都支開,然後仰天長嘆,說:“我可以跟你說真話嗎?我有話要跟你說。”陳豨說:“你說什麼?我當然聽。”韓信就說:“你現在去鉅鹿,鉅鹿是天下精兵處,有很多重要的軍事要地,而且有很多好的軍隊。現在劉邦相信你,但是你別忘了,如果有人在劉邦旁邊說你謀圖不軌,劉邦一開始會不信,第二次就會開始懷疑,到第三次就會生氣,而且會自己帶兵去打你。我跟你說,這件事情一定會發生!但是我們商量好,如果真的發生這件事情了,他去打你,你在長安沒有人,我在這裡做你的內應,我會在這裡另外起兵。我們一內一外,這個天下就是我們的了!”

    陳豨本來就知道韓信的能力,所以他回答說:“謹奉教。”意思是,如果真的發生這個事情,就照這樣做吧。

    到了漢十一年,果然,“陳豨反”。然後也如韓信所預料的,劉邦自己帶著軍隊要去打陳豨。這時韓信就刻意稱病,然後偷偷地跟陳豨聯絡,說依照我們當時的約定,我一定會在長安舉兵來幫助你。

    韓信原來的想法是,他和他的家臣矯造朝廷的命令,釋放在長安的刑徒,然後帶著他們去襲殺呂后和太子。他已經部署好了,就等著陳豨那邊的訊息回來。

    但不幸的是,韓信身邊有人得罪了他,被抓了起來馬上要殺掉,這個人的弟弟就跑去告訴呂后韓信的圖謀。呂后一聽,非常著急,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對付,她想把韓信找來,又擔心他不來,就算來了恐怕也不服從。焦慮之下,她只好去找蕭何。

    蕭何給呂后出了這樣一個計謀,找人去通報訊息,說陳豨已經被打敗,而且還被殺了,這是皇帝的又一件豐功偉績,因而號召群臣統統到朝廷來祝賀。這是一個很難被拒絕的理由。此外,蕭何還特別寫了一封信給韓信,騙他說,我知道你身體不好,但這件事情太重要了,請你一定要來。

    蕭何這封信不只要騙韓信說陳豨已經死了,更重要的是暗示他,你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如果這個時候還不趕快來表達你的忠誠,你跟陳豨之間的關係萬一有任何風吹草動,你就完了。他知道陳豨跟韓信之間的關係,所以也明確用這種方式勸韓信,韓信就非來不可了。

    於是,韓信就被蕭何騙進了宮。一進宮,呂后立刻就在長樂宮的鐘室把他斬殺了。臨死時,韓信留下了一句遺言。他說,我真後悔當時沒有聽蒯通的話,到現在竟然“為兒女子所詐”。他不知道這背後其實是蕭何的主意,以為是被呂后、太子所欺騙,沒有敗在劉邦手裡,竟然被用這種詐術結束了生命。所以,這裡面有他強烈的悲憤,以至於長嘆一聲:“豈非天哉”!這真的是老天的懲罰。最後,韓信不止被殺,而且三族都被夷滅。

    看到這裡,我們大概就能更深刻地瞭解,司馬遷在寫《蕭相國世家》的時候,前後兩次“語在淮陰事中”,含藏了多麼巨大的人生反諷。

    韓信曾經在劉邦身邊得到過那麼巨大的權力,參與了建造漢代的這個大功業,一度得到最高的賞賜變成楚王,是因為蕭何看到了他,蕭何也知道怎麼用他。可他最後又是怎麼失敗地結束這一生的功業生涯的?還是因為蕭何。最後,從怎麼騙他、怎麼抓他,到怎麼殺他,都是蕭何的主意。所以韓信的一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淮陰侯列傳》曾經記錄劉邦和韓信關於“帶兵能力”的對話,韓信說自己很會帶兵,但劉邦“將將”的能力太強了。但是,看到本篇的最後,我們對這句話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意味著劉邦所謂的天授的“將將”的本領,和在他身邊聚攏的是哪些謀士有一部分關係。真正非常會“將將”的,在淮陰侯韓信的例證上,其實是蕭何。蕭何看出韓信是一個大將軍的材料,而當韓信在生命中有最後一搏的機會時,也是蕭何看出來這個人想要幹什麼,以及會被什麼方式誘拐進宮。所以,劉邦的“將將”之能很大程度上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因為他聚攏了《史記》裡相鄰文章中的這些人,蕭何、張良、陳平、曹參,他們才是劉邦真正的“將將”之能。

    在“究天人之際”中,很多人面對人事時,經常說這是“天”,不是“人”。項羽死的時候,說“天亡我也,非戰之罪”。韓信對劉邦說,你“將將”的能力是“天授也”,要死的時候也說“豈非天哉”。但司馬遷從不輕易許以“天”,從歷史緣由的探究上,他顯然並不覺得項羽和韓信的感慨就是真正的定論。如果這就是“天”,那我們不可能從中得到任何的歷史教訓。

    司馬遷為什麼要費這麼多的篇幅寫劉邦、談論劉邦呢?因為司馬遷對劉邦真的有高度的興趣,而他對劉邦的認知和理解是如此透徹,以至於不同意韓信說劉邦的這個本事是“天”。

    圖:司馬遷像,引自《古聖賢像傳略》,道光十年刊本

    我們之所以讀劉邦、講劉邦,是因為劉邦給我們很多歷史和人事上的教訓,其中就包括,如果一個人真的要成就自己的功業,他需要的這種領袖才能是有不同層次的—要有像韓信這樣的人,善於帶兵;還要有一種有管理才能的人,像蕭何這樣懂得如何處理帶兵的人。而當劉邦身邊有些人有這樣的眼光看到才能,同時疏通才能、安排才能、組織才能時,他會被這種人說服,並且會依照他們的建議來行事。這才是我們從歷史回落到現實上,可以有所理解的。

    《淮陰侯列傳》還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尾巴。故事本身跟韓信已經無關了,但卻是由韓信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引發出來的。司馬遷之所以也寫在這裡,已經不是要告訴我們關於韓信的事情了,他是想再次展現劉邦的個性,以及藉由劉邦我們能學習到的領導和人事上的智慧。

    韓信要死的時候特別感慨,當時怎麼沒聽蒯通的話呢。這個話傳到劉邦耳朵裡,他馬上就問:“蒯通是誰?趕緊給我抓來!”蒯通是誰呢?他是齊國的一個辯士,韓信一度被封為齊王,也就是那個時候所遇到的人。

    蒯通被抓來了,劉邦就問他:“你當時教韓信謀反對不對?”

    蒯通面對劉邦時充滿自信,他說:“對,我教他,但是這個沒用的傢伙不聽我的,所以今天才會搞到這種下場,我告訴你,如果當時這個沒用的傢伙他聽我的,陛下,您有辦法像現在這樣殺他嗎?”

    劉邦聽這個話當然非常生氣,馬上下令烹之。

    這時候蒯通又說:“你要殺我,煮我,真是冤枉。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呢?”

    劉邦說:“我這樣對待你有什麼錯?你自己剛剛明明白白說你教韓信謀反,你有什麼冤?”

    蒯通回答說:“你這樣看,當時是因為秦造成的亂局,異姓並起,有那麼多人才一起爭奪天下,才能較高、跑得較快的,就能夠得到權力和地位。你想想看,那時候有誰和誰是已經有主從關係的嗎?”接下來,他舉了一個例子,說:“像盜蹠,盜蹠養的狗看到了堯,就對堯吠,堯不是個聖人嗎?堯不是一個仁君嗎?那狗幹嘛吠他呢?狗吠他是因為堯不是狗的主人。它是依照誰是它的主人而選擇它的行為的。回到那個時候,當時我的主人是誰呢?我只知道韓信是我的主人,根本不知道陛下是誰。而且,那個時候天下披堅執銳,大家都想能有所成就。你現在成就是很大,但如果回到那個時代,每個想要跟你競爭天下的、想要殺你的,你通通都要像抓我一樣抓來殺了、煮了,你得費多大的勁?這些人有多少你知道嗎?”

    蒯通說完,劉邦就改變了主意,說:“暫時不要殺他。”再過一陣,劉邦就把他放了,也免除了他的罪。

    這一段為什麼那麼重要?

    第一,蒯通所說的這件事情,如果用一個現代法律的概念來解釋的話,叫作“不能溯及既往”。對錯是非的標準會隨著時間移動、改變,所以現在法律認定錯的事情並不表示過去或者長期以來都是錯的。法律只能夠在訂定的那一刻,告訴大家說這件事情是錯的,才開始有效力。如果有人觸犯了,應該接受相應的懲罰。如果在這之前並沒有法律告訴人們這件事情不能做,而重新訂定法律之後,又因為你過去做了,現在要懲罰你,那是多麼大的不公平啊!這是一種任意且可怕的權力。它意味著,掌權者當下訂定的道德標準、法律標準,哪怕在你還不知道什麼是錯誤的時候做了,也要被懲罰。

    人世之間,有一個“終極公平”不得不考慮的事情,就是時間的先後。什麼叫“不教而殺謂之虐”?如果你沒有告訴別人這件事情是錯的,卻要因此而殺人,這不是公平處置的方法。

    另外,蒯通還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一個人要在行為上遵循什麼樣的標準和價值。一個人是不是應該為他的主人效忠和著想呢?對蒯通而言,他要效忠的物件就是韓信,他替韓信著想、規劃,哪裡錯了?如果你認為一個人當下可以不替他的主人謀劃,那麼全天下所有效忠你的人看到你這樣決斷,都會認為自己可以不需要效忠自己的主人了。所以,對於當下個別案件的處置,必須考慮到它背後更長遠、更普遍的原則。用這種方式,劉邦聽進去了,所以改變了主意,放了蒯通。

    到了《淮陰侯列傳》的最後,司馬遷留下來的評語說:“我到淮陰去,也就是韓信的家鄉,這些人跟我講韓信,他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當他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就已經有跟別人很不一樣的志願,他相信自己會有很高的成就,很高的地位。”其中一個近乎荒唐的例證,司馬遷說:“韓信的媽媽死了,死的時候他窮到連張羅葬禮的錢都不夠,但是他硬是要把媽媽葬在一個高地上,他的想法是,他母親的墳墓旁邊要能夠擺得下萬戶人家。這意味著韓信當時就在想,如果我取得了成就,其中一個賞賜就是媽媽的墳墓旁邊會有萬戶人家來守。”這在封建時代是非常重要的功臣的封賞方式,韓信當時就已經在想這個了。然後,司馬遷也很驚訝地說:“我去到那裡,看到他母親的墳墓,的確是這樣啊。”

    不過,他接下來也就感嘆:“有這種雄才壯志,如果韓信能夠學道(學習道家的基本的行為和原則),能夠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那他也許就有更好的下場。如果那樣,他對於漢家的功勳比得上週公、召公、太公,而且後世會一路受到封地和庇廕的。”這幾句話對應起來,也是換另一種方式再度稱讚留侯張良的智慧,因為留侯就是一個學道者,懂得如何在劉邦身邊謙讓,但這並不是韓信的生命情調。

  • 13 # 如史如畫

    韓信的發跡是從夏侯嬰這邊開始的,韓信在項羽軍中不得志,跑來投靠劉邦,但僅僅是夏侯嬰的力薦,始終見劉邦不得。於是夏侯嬰向蕭何推薦韓信,他知道蕭何說的話劉邦一定會聽的,韓信跟蕭何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在和韓信多次的相處之後,蕭何也認為韓信是大才,如果不用將是對漢軍的一大損失。於是蕭何去找劉邦推薦,劉邦便升韓信為管理糧倉的官,韓信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便在一天晚上逃出漢營,另尋他路。

    蕭何知道了,月下追韓信,然後再次力薦韓信,劉邦終於封他為大將軍。從此韓信生涯一路凱歌。韓信最輝煌的時候是在當假齊王的時候,那時他霸佔中國三分之一土地,擁兵三十萬,是劉邦和項羽軍隊的總和。

    在劉邦稱帝后,韓信首先被劉邦偽遊雲夢捉拿起來,押回長安,降為淮陰侯。接著在劉邦攻打陳稀之際,呂后以為韓信想叛變,想誅殺他。但是韓信在淮陰侯府中,不肯出來,呂后又不敢硬闖。於是我她便派蕭何去請,她知道韓信只聽蕭何的話。果然,韓信真的被請到未央宮,呂后立刻殺了他。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所以說韓信的發達和死亡,都是能和蕭何扯上關係的。

  • 14 # 靈魂裁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很清楚的講訴了兩人的關係。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我們的主角,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四國,東擊齊,南滅楚於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被封為楚王。後因功高震主,在公元前196年被呂后誅殺。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關於韓信的故事和成語有很多,像一飯之恩,胯下之辱,兔死狗烹,還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韓信在項羽那裡只能做個執戟將,不受重用,一個可以容下胯下之辱的男人,一定是懷揣著遠大抱負,後來結識蕭何,蕭何把韓信推薦給了劉邦,劉邦依然看不上韓信故意冷落他。韓信一氣之下就連夜離開了漢營,蕭何知道後連夜去追趕韓信去挽留韓信,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在蕭何再三推薦下,劉邦終於答應拜韓信為兵馬大元帥,從此韓信開始了他百戰百勝的開掛人生,一直官拜楚王,大破項羽四面楚歌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蕭何就是韓信的伯樂,縱然韓信有千里之能,若無用武之地也只能籍籍無名於人海之中,所以韓信的成功離不開蕭何的幫助。

    韓信幫劉邦統一天下後,劉邦顧忌韓信的才能和戰功,所以一直想除掉韓信,但是沒有藉口,後來項羽的謀士鍾離昧和韓信是故友,項羽兵敗後來投靠韓信,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遊覽雲夢澤。”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這時有人向韓信建議:“殺 了鍾離眛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於是韓信把此事與鍾離眛商議,鍾離眛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結果鍾離眛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眛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后面的副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說:“有人告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貶為淮陰候後韓信鬱鬱寡歡,而且劉邦依然不放心韓信,用計說出去打仗讓韓信以為朝廷現在是空的,打算聯絡自己舊部舉兵造反。呂后讓蕭何約韓信見面,並秘密設下伏兵,韓信就這樣被蕭何和呂后幹掉了,劉邦也除去了一個眼中釘。

  • 15 # 十分之七君

    因為韓信發達是因為蕭何不遺餘力的舉薦,而韓信最後被殺也是蕭何獻的計策。

    韓信最初投奔項梁軍中,項梁死後在項羽賬下聽命,屢次向項羽獻計獻策,未得采納,職位也僅是伙伕或門前執戟郎。心中鬱郁不得志的韓信,後來便逃離項羽軍,投奔到劉邦賬下,隨劉邦進入封地漢中。

    劉邦初到漢中時,士氣低落,很多人覺得跟著劉邦沒什麼前途,甚至有不少將領逃跑。此時韓信雖然有人引薦,劉邦也給了他個職務,但畢竟沒有戰功,也沒名聲,不太被劉邦重視。而韓信是個有大才的人,不願如此庸碌下去,也選擇了離開劉邦。

    但是蕭何非常賞識韓信的才能,對他推崇備至,譽為“國士無雙”。一聽說韓信要離開,立馬放下手頭事務快馬加鞭追趕韓信。好說歹說追回韓信後,蕭何又說服劉邦以極重禮儀封韓信為大將軍,顯示對韓信的高度重視,讓韓信安心為劉邦效命。

    韓信封將後多次向劉邦獻安邦定國良策,劉邦言聽計從,韓信得以施展一生抱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拔旗易幟”“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都是韓信豐功偉績。

    但是在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約韓信從齊地南下圍攻項羽,但是韓信未至,導致劉邦大敗,而後劉邦封其為齊王之後才南下攻楚。這件事使劉邦覺得韓信自持功勞,要挾他。君臣之間生嫌隙,由蜜月期轉為擔憂提防。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歷來如此,統一全國之後,劉邦開始屠殺功臣。先借鍾離眛之事抓韓信,降為淮陰侯。

    韓信是心高氣傲之人豈能甘心,自然悶悶不樂,心裡不舒服。而劉邦又很是忌憚韓信的才能,心裡也不喜歡他。

    到漢十年,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韓信與其串通,結果走漏訊息,被女呂后得知。呂后與蕭何謀劃,假傳劉邦平叛凱旋的訊息,引韓信來賀。最後鎖拿韓信,在長樂宮的鐘室將他殺了,並誅三族。

    韓信之死蕭何是直接參與策劃導致的。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對這的高度概括。

    韓信發達可以說蕭何有很大的功勞,蕭何與劉邦關係非同一般,憑藉劉邦對他的信任,在韓信毫無名氣功績時,使他得以封將。這件事是韓信揚名的起點,蕭何對韓信的崛起至關重要。

    但是韓信之死並非蕭何一手導致,蕭何只是最後直接導致了韓信被抓。老實說,如果不是蕭何獻此計,別人也會出此對策,可能呂后自己也能想到。真正導致韓信悲慘結局的還是他的性格。有大才,不甘人下,一直沒有擺正自己心態。有野心,但是又不夠果決,臨終仍後悔沒聽蒯通的話。

    綜上,韓信發達,蕭何作用巨大,決定性的。

    韓信死亡,蕭何作用甚小,推了一把。

    附上兩張經典劇照。

  • 16 # 小劉解讀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成一敗,全取決於蕭何。這就是韓信悲催的一生。

    “成”有兩層意味:

    韓信從項羽處投靠劉邦,起初也沒有得到重用。有一次犯了軍法待處置。這時碰見了劉邦的專職司機夏侯嬰,機緣巧合下被夏侯嬰舉薦給劉邦。後來安排韓信在蕭何的手下做事。從此韓信的命運就和蕭何緊緊連在一起。蕭何能接受認可韓信是“成”的第一層意思。通過幾天時間的交流,蕭何發現韓信是個人才。做事頭頭是道,談論兵法那是滔滔不絕。蕭何準備向劉邦繼續保薦韓信的時候,又出事了,韓信做了逃兵。聽到訊息的蕭何馬不停蹄的追了上去,這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經典故事。蕭何把韓信帶回來以後,見到劉邦。劉邦問他:你幹什麼去了,好幾天不上班?蕭何說:我追韓信去了。劉邦不解的問:那麼多人跑了你不追,只追一個韓信?我不信。蕭何就把韓信的才能向劉邦說了一遍。最後劉邦才決定,拜韓信為大將軍,成就了王霸之路。這就是蕭何“成”韓信的第二層意思。

    蕭何從此就是韓信最好最信任的朋友。也因為如此,唯一一“敗”也敗在了蕭何的手裡。劉邦見韓信功勞太大,無以復加,非常擔心自己的統治穩定。但是礙於蕭何的層面和韓信的功勞,自己不方便出手。呂后清楚劉邦的意圖,在默許授權下,呂后找到了蕭何,把利害得失給蕭何一說。蕭何當然是明白人,只能“棄車保帥”。幫助呂后把韓信誆入皇宮(韓信只信任蕭何),韓信走進皇宮直接被殺。

    所以說,韓信的一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出賣朋友這事,蕭何也無可奈何……

  • 17 # 貓爺歷史觀

    正所謂,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韓信是蕭何一手提拔的,最後也是蕭何親手送向鬼門關的。

    大約2250年前,韓信出生於今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雖然出身貧苦,但根據歷史記載,韓信這個人放縱不羈,意思就是說韓信並沒有因為自己低微的身份而安然于田間地頭。

    我們都知道,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但殊不知這位戰神級別的大將最初的時侯卻很落魄。韓信出身平民,所以在那個看中門第的時代沒資格走仕途。但韓信又沒有什麼謀生之道,所以日子過得很寒酸,曾受過胯下之辱。

    秦末天下大亂,不願做奴隸的人民集結在一起紛紛反對秦朝的暴政。韓信也是在這時加入了農民起義的隊伍,他起初投奔的是項梁和項羽叔侄倆。在項家那邊,韓信也不是不努力,但總得不到重用。

    韓信有能力更有雄心,但項家的領導人就是看不見韓信發光。就這樣在項家那邊,韓信苦苦熬了一段被埋沒的痛苦,後來就跳槽投奔到了劉邦那邊。

    但是在劉邦那邊,最初的一段時間韓信也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所幸有夏侯嬰和蕭何的舉薦,韓信的人生才迎來了曙光。

    經過夏侯嬰的舉薦,韓信被任命為治粟都尉,就是負責軍糧的軍官。雖然在劉邦這邊,比在項家那邊待遇好些,但還是沒有達到韓信想要的結果。於是劉邦被排擠到漢中後,韓信竟逃之夭夭了。

    幸好有蕭何,他知道韓信有幾斤幾兩,得知韓信逃走後,蕭何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了。最後在蕭何的力薦之下,韓信最終被拜為大將。

    韓信有雄心更有才能,後來輔佐劉邦南征北戰,最終擊敗項羽建立西漢。西漢建立後,韓信被封為第二號功臣,地位僅次於蕭何。但是,後來的後來卻被蕭何誘騙到長安殺害。於是後世就留下了一句話,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 18 # 昨夜北風起1

    韓信墓前的祠堂裡有一副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短短十個字,概括了軍事家韓信的傳奇一生。

    兩婦人指的是,一位漂洗衣物的大娘和呂后。

    意思是說,你一個大男人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我可憐你這位公子才送你食物,難道是你希望你報答我嗎?這句話也刺激了韓信,不能在這樣混日子了。如果沒有這位大娘幾十天的送飯之恩,這位懶散的將軍會不會餓死也猶未可知。此為“存”。

    後來,呂后採用蕭何的計策,騙來韓信,將其殺死。此為“亡”。

    生死一知己,韓信的崛起與死亡都跟他的知己——蕭何有關。

    秦末,起義軍四起,韓信先是跟隨項梁,仗劍從之。項梁死後,韓信又跟隨項羽,擔任“郎中”的小官,韓信數次向項羽獻策,都不被理睬。眼見在項羽帳下無出頭之日,於是韓信便前去投奔劉邦。

    到了劉邦帳下,韓信也沒什麼揚名的機會,反而因為一件事受到牽連,按軍法當斬。即將行刑的時候,韓信遇見了夏侯嬰,韓信仰視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見他口出狂言,相貌堂堂,便釋放了韓信,與之交談。夏侯嬰發現韓信果然是位大才,便向劉邦舉薦,只不過並未受到劉邦重視,只是安排了韓信一個管理糧草的都尉官職。

    夏侯嬰是韓信的第一位伯樂,救了韓信的姓名,只不過沒引起劉邦重視。不過沒關係,錐立囊中,其立未見而已。蕭何身為丞相,掌管著劉邦集團的後勤,是韓信的老闆。他數次與韓信交談,都十分欣賞這位年輕人。

    當時,楚強漢弱,漢軍許多士兵都偷偷逃跑,韓信眼看受不到董事長劉邦的重用,也偷偷跑了。這是韓信第二次逃跑了,他有才華,卻耐不住寂寞。遊戲裡稱韓信為“韓跑跑”,從歷史角度來看,是有道理的。

    韓信一逃,蕭何坐不住了,如此人才怎能錯失?蕭何顧不上跟劉邦打招呼,連夜騎馬追回了韓信。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由來。

    蕭何的下屬發現蕭何不見了,慌忙向劉邦稟報:“丞相逃跑了”。劉邦很生氣,更多的是驚慌,感覺痛失一臂膀。等到蕭何回來,劉邦責罵蕭何,問他為何不告而逃?

    蕭何說自己追韓信去了,顧不上稟報。這話一說,劉邦更加生氣,那麼多人逃跑你都不去追,偏偏追韓信,你是欺負我讀書少,沒文化。蕭何回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韓信,國士無雙,大王想得天下,離不開韓信。”

    就這樣,韓信才引起劉邦的重視。蕭何建議劉邦直接封韓信為大將軍,又因為劉邦平日裡傲慢無禮,曾將拿儒生的帽子當夜壺,蕭何擔心再生變故,建議劉邦選了個良辰吉日,舉行了盛大儀式,在三軍面前,冊封了名不見經傳的韓信為大將軍。

    從管糧的小官一躍成為三軍之首,蕭何對韓信恩同再造。如果沒有蕭何,韓信或許會像很多默默無聞的人一樣,被歷史的洪流吞沒在紛攘的亂世中。此為“生”。

    此後,韓信立下赫赫戰功,平定天下後受封楚王。當初,劉邦被項羽圍困於滎陽,形勢危急。而韓信卻一路凱歌,接連平定魏、趙、燕、齊等地,韓信趁機向劉邦討要齊王的封號。迫於形勢,劉邦答應了韓信的請求,韓信這才發兵救援劉邦。這件事也在劉邦的心裡埋下了一顆釘子。

    項羽手下的大將鍾離昧與韓信交情不錯,楚亡後,鍾離昧逃到了韓信那裡。此時,天下初定,不少將領手握重兵,形勢所逼,劉邦先後分封八位異姓王。劉邦想殺鍾離昧,便採用陳平的計策,詐騙韓信殺了鍾離昧,並將韓信拿下,帶回洛陽,貶為淮陰侯。

    韓信在洛陽鬱鬱寡歡,跟手下陳豨暗通曲款。之後, 陳豨造反,劉邦前去平叛,韓信的家臣向呂后狀告韓信謀反。如果說劉邦還算心胸寬廣,那麼呂后就是心狠手辣,她招來蕭何,商議如何擒拿韓信。

    蕭何作為韓信的伯樂,深知韓信的弱點。他詐稱陳豨已死,劉邦得勝歸來,命韓信進宮前來祝賀。韓信不疑有他,一進入皇宮,就被蕭何下令拿下殺死,夷滅三族。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沒有蕭何,韓信很難有如此成就。韓信死前,嘆息的說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此時的韓信,稱呼蕭何已經變成了“小兒”,可見對蕭何之恨。

    其實韓信的結局是早就註定的,在劉邦將他帶回洛陽之後,如果他安分守己,閉門不出,或許能得以善終。可惜劉邦身後還有一位心狠手辣的呂后。後來彭越謀反,劉邦將彭越貶為庶人,將其流放。呂后路遇彭越,將其帶回,埋怨劉邦不該放虎歸山,然後將彭越殺死。

    蕭何並不是殺死韓信的主要原因,他的結局在當初請劉邦封他為齊王,後來又對蒯通謀反的建議猶豫不決時所造成的。蕭何的計策,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19 # 唐代丹藥

    韓信的發達以及死亡,的確和蕭何有些關係,但是並不大。反而,由於蕭何的出現侷限了韓信的發展。

    韓信由一個身挎長劍流浪於市井之間,爬行在屠戶胯下的小民,一躍成為統帥萬軍的大將軍。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期,一念之間便可左右當時的時局,可以裂土自治,坐擁一方天下。

    他的成功得自於他自己。

    韓信,得以進入劉邦陣營完全是個巧合,也完全和蕭何沒有關係,而是和夏侯嬰有些關係,韓信是從項羽軍中逃出歸降於夏侯嬰軍。

    在史書記載中,劉邦開始起兵,夏侯嬰已經跟隨左右,作戰經驗豐富,為人忠厚。一直掌管著劉邦的騎兵和車兵,官職為太僕。在秦漢交替時期,車騎兵並不是戰爭中的主力。主要負責的是與對方車騎兵的對抗,襲擾對方的糧道以及充當斥候或傳令兵。

    韓信在此時也不是立刻被奉為上賓,僅僅是個小頭目,也沒有表露出什麼令人驚歎的才華。反而沒有多久因犯罪是要和其他十三人一同即將被斬首,在十三個人行刑之後,輪到韓信,韓信用一句話說動了夏侯嬰。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夏侯嬰)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之後夏侯嬰舉薦給了劉邦,而韓信之所以能夠化險為夷又繼而得到夏侯嬰的賞識,完全憑藉的是自身的膽識和才華。換句話說,韓信之後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他依靠自己的能力爭取來的 儘管未被完全發掘出他身上的潛力。否則,韓信會和其他十三名被斬首的無名之士一樣,被歷史淹沒。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夏侯嬰的識人之明和愛才心切以及夏侯嬰的舉薦之功。

    韓信再與劉邦交談之後,劉邦只是憑藉天生的觸覺以及老友的面子才勉強認定韓信是個可以使用的人才,抬手就給了個治粟都尉的職務。這可能與商鞅第一次面見秦孝公情景差不多,韓信只是點出了劉邦在糧食管理以及運輸上的漏洞,並未展現出他軍事方面的過人才華,未搔到劉邦的癢處,劉邦這才隨便給了個官職。

    韓信並未就此打住。自此之後的一段時間,韓信混跡在蕭何之下糧草之間,也絲毫沒有什麼大將軍的風采展露出來,更多的只是和蕭何聊上幾句。也就是因為韓信與蕭何之間的交流,使得蕭何認識到了韓信的軍事才能,才出現了蕭何追趕逃亡的韓信的事件出現。也就是現在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蕭何與韓信、張良被譽為“漢初三傑”,可是蕭何大多數的時間卻是在後方為劉邦的軍隊調配糧草軍需,他即便擁有軍事才能也是沒有發揮的機會。但是常年的耳聞目睹,多少也會沾染一些,有一定的軍事理論知識。

    可是,韓信未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前,卻不見有領軍作戰,陣前指揮的經歷,或者熟讀兵書,善於謀劃的記載。只有與蕭何聊過幾次的記錄。

    即便如此,蕭何卻依然認定韓信是國士無雙,王佐之才。

    同樣的事情再次出現,輪到蕭何奇之,再次引薦於劉邦,韓信這才被劉邦真正接納,成為了大將軍。至此,揭開韓信輝煌而又令人嘆息的一生。

    那麼,韓信的才能是如何來的?又是如何相繼被夏侯嬰與蕭何發現的呢?

    其實韓信,一直在積極的展現自己的才能。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從這裡看出韓信雖然身份低微卻一直在積極的展現自己。同時也可以看出他有一顆不安分的心,這種不安分是有其內在支撐的。

    這種支撐,就是他的過往。當然,這主要還是韓信的志向確實遠大,不甘於就此草草渡過一生。有心的韓信就一直在收集各種有利於這個志向成功的可能的資料以及人物資訊。

    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類似這種話,比比皆是。

    韓信滅趙國時,李左車勸諫成安君陳餘及趙王趙歇:“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原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所以,韓信的成功並非是無緣無故的。

    他在離開漂母之後,先投實力強勁的項羽,不獲重用,轉而逃奔劉邦。劉邦也是無可無不可,再次逃奔,因之前的溝通及宣傳做的好,韓信最後的逃奔沒有獲得成功,蕭何將其追回。再度引薦給劉邦,強烈建議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而且非大將軍不可。

    劉邦基於之前對韓信的第一印象,雖然迫於蕭何的強烈要求,勉為其難的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剛一結束,劉邦便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再三的詢問對策。(劉邦)“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韓信再次的運用他的膽識和以往在項羽軍中獲得的情報,沒有直接回答劉邦的問話,而是採取直刺人心的反問,擊打劉邦的不信任。

    (韓信)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之後,韓信暗度陳倉,削三秦,克魏王豹,攻趙,以書信降燕,下齊七十城,水淹龍且二十萬。戰功赫赫,威震天下。

    韓信的每一關鍵之戰都得以戰必勝,這與他之前的人生經歷,或者說“處心積慮”是分不開的。他的成功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然而,功成名就之時會生出驕傲自滿之心,也是不可避免。

    韓信從一個窮小子短短數年時間,一躍成為可以影響整個局勢的舉足輕重的人物,周圍的環境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蒯通的勸諫成為了敲響韓信的喪鐘。

    項羽圍困劉邦,危如累卵,韓信卻在這時上報平齊大功另強行邀賞。劉邦怒不可遏,卻形勢逼人,只能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派遣張良到韓信軍中任命韓信為真齊王。後又被迫委任英布等人為王,對項羽形成了包圍,最終在垓下一舉擊潰項羽。

    期間,蒯通勸說韓信,讓韓信保持中立伺機而動,遭到了韓信的拒絕。然而,蒯通的三番兩次的勸說,事後證明確實是在韓信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至於蕭何為了杜絕劉邦的猜忌,聽從他人的建議,舉族加入漢軍,助力劉邦。

    兩人不同的舉動,只能是增加劉邦對蕭何的信任,對韓信的憤怒和疑慮。

    漢五年時(公元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之時,蕭何因舉族入漢軍的舉動,受到劉邦大加讚賞,稱蕭何為功人,其他皆是功狗。

    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而韓信在聯名勸劉邦稱帝之後不久,便被奪了齊王的位置,轉封為楚王。

    韓信本是淮陰人,屬於故楚地。此次遷徙表面上看起來韓信是衣錦還鄉,可是劉邦的猜忌卻是在不斷增長之中。燕王臧荼第一個跳出來謀反,更是加重了劉邦對異姓王的猜忌。

    韓信惴惴不安,可又無可奈何。

    最終中了陳平之計,而被遷為齊王,後又降為淮陰侯,死於劉邦的猜忌,呂后的善解人意以及蕭何的逼迫之中。

    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 20 # 狐筆春秋

    這話大概就是“存亡一知己,生死兩婦人”的變式吧。話說韓信的發達卻是有賴於蕭何的推薦,但若要說韓信的死,在我看來,還真跟蕭何沒太大關係,因為此時的蕭何不過是個傳聲筒而已,他若不為自有他人去做。再說,此時的韓信已是呂雉必與殺之而後快的角色,所異者,無非是怎麼死,和死在哪的區別罷了。

    一:被韓信盯上的劉邦

    公元前206年,諸侯罷戲下,各回封國,意氣昂昂卻始終不得其職的韓信也趁機離開了戀戀久矣的楚君大營,追隨漢軍前往劉邦的封地——巴、蜀、漢中一帶。而他之所以去項羽而從劉邦,是因為在《鴻門宴》中劉邦的表現實在太過搶眼。

    再加上項羽分封不公,勢必會激起當時諸侯的劇烈反彈,而對於最先完成“破關亡秦”重任的劉邦而言,項羽強奪其地,置之偏僻的做法,又必然會使他深埋仇恨的種子,如今之所以還沒爆發, 不過是因為不願做被打的出頭鳥而已。此外,劉邦的部隊又都是山東人事,背井離鄉的被困在巴、蜀、漢中一帶,其東歸之心勢必會日漸強烈,只要劉邦有心東出,一旦時機成熟,這些久被壓抑計程車卒,都將是以一當十的虎狼之師。

    基於這樣的前提,再加上巴、蜀、漢中之地,四面群山懷抱,地勢兇險莫名,固守自然有餘,攻取卻又不足,而遍觀劉邦帳下,大抵都是馳騁攻佔之士,並無連軍陷地,謀定後動,戰必勝而攻必取的將帥之才。所以,如果劉邦有志東出的話,那他最需要的就是像韓信這樣的帥才。而這就是韓信果斷的棄項羽而從劉邦的關鍵所在。

    二:誰才是韓信的知己——夏侯嬰刑場救英雄,蕭何月下追韓信

    1、夏侯嬰刑場救英雄

    正所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入蜀之後的韓信依然付託無門,無奈之際,竟然有捲入逃兵的案件當中,彼時為了震懾軍心,空懷一腔壯志的韓信與其他十餘人都被幫到刑場之上,只待一聲令下,便將身首異處。由於感喟於自己的時運和命數,將死之際的韓信索性昂然大言,痛呼“漢王不欲平天下乎,奈何枉殺壯士”。

    聞言而驚的夏侯嬰於是“枉法”赦了他的罪過,而在與之長談之後,覺得韓信確實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又推薦他做了治粟都尉,這是韓信進入劉邦集團之後的第一份工作,這份工作固然沒能滿足他的“夙願”。但在我看來,這卻是韓信一生事業的起點。

    2、蕭何月下追韓信

    因為治粟都尉的這份工作使韓信有機會接觸到劉氏集團的核心人物——蕭何。蕭何當時是劉邦的丞相,整體負責國家內政工作。而正是因為他和蕭何的接觸,使他逐漸被蕭何所深入瞭解,並預言他就是劉邦“東出三秦,爭衡天下”的無雙國士。

    與蕭何談而心生知己之感的韓信也因此而將自己實現夢想的期望寄託在蕭何身上,但此時正消沉沮喪,沉淪墮落的劉邦根本就聽不進蕭何的勸諫。於是,而在等待無果、多番失望之後,心灰意冷的韓信終於掛印而去。

    於是,聞訊而驚,深知韓信之重的蕭何在無暇稟明情況的前提下,就輕騎前往追趕夜遁的韓信。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蕭何逃亡的訊息被傳到了劉邦耳中。原就心懷憤懣的劉邦不禁如喪考妣,大發雷霆。所以,在追回韓信的蕭何再次再次面見劉邦的時候,鬱郁沉淪的韓信終於引起了心懷野望的劉邦的重視。在之後,事情的發展也就一帆風順了。

    就此而言,在我看來,真正可謂韓信知己的角色應該是夏侯嬰,正是他為韓信搭建的平臺,使韓信有了接觸高層,飛黃騰達的機會。至於蕭何,他之所以“月下追韓信”的原因是為了劉邦,而並非可惜韓信,甚至於,倘若韓信不願歸來,很可能他會當場格殺韓信,以除後患。

    三:身死族滅一“知己”——蕭何誆騙韓信入宮

    公元前196年,當韓信家中舍人的弟弟上告韓信陰謀造反的時候,留守長安的呂雉隨即找來蕭何“共圖大計”。

    入宮之後的蕭何,不僅沒對呂雉準備誅殺韓信的決定提出任何異議,甚且還與之協商,以“高祖已經平定叛亂,咧侯盡皆入宮祝賀”為由誆騙相信,並在韓信“稱疾”推辭之後,又提出“雖疾,強入賀”的要求,強行迫使韓信入宮。

    誠然,當此之際的蕭何本身確實也是身不由己,但無論如何,在韓信被舉報之後,蕭何不曾為其分辨過卻是事實。再說,造反如此重大且周密的事情,心腹尚且不會盡知,更何況區區舍人,而現在的問題卻更為荒唐,因為知道韓信將反之事的,竟然還是已經被韓信關押起來的舍人的弟弟,這種滑天下之大稽的理由,要想申訴分辨想來應該也是不難的。

    再說,以蕭何再漢王室的地位而言,若得其言以區判之,縱然韓信必死,或許也可以再苟延殘喘,畢竟,就劉邦的行為而言,他是沒有誅殺韓信的想法的。但蕭何不僅沒有為這位“知己”分辨,甚且背信棄義的將韓信出賣了。由此可知,自始至終,蕭何只是忠於漢家而已,方寸之間何曾有過韓信呢?

    四:韓信之死——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當然,歸根結底的說,韓信之死,實在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對於這樣一位“身懷利器”卻又桀驁不馴的功臣,想必每一任帝王都會心驚膽戰,不知如何運用吧,既然如此,那麼殺之以絕後患,自然就成了最簡單粗暴,直接有效的做法。故此,韓信之死,實則也怪不得蕭何,畢竟,即便蕭何不出來召韓信入宮,自然也會有其他人,或者說,即便韓信真的在長安反了,以其區區家徒之眾,又如何能夠擋得住護衛京師的虎狼之師?

    換言之,身處彼時境地的蕭何,實則也是進退兩難,進一步則必然背上出賣好友的罵名,退一步則又會被認為黨附叛逆,殺身而死,家族為戮是必然的。所以,當此進退維谷之際,蕭何的做法實則也是無可厚非,並不足以深責其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友自己提出要來拜訪我家結果他又不去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