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三國》就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同時也是給一個人快速實現理想抱負帶來了莫大的機遇!有爭鬥就必然有戰爭,細數那些精彩紛呈的戰爭,都給我們就下了寶貴的財富!

    1,官渡之戰

    曹操對戰袁紹,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袁紹仗著人多勢眾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殊不知道自己雖然人馬眾多卻不能知人善用,面對戰機總是以各種奇葩理由錯過!而曹操恰恰相反,在僵持階段時,許攸投靠曹操給曹丞相帶來了糧食,最終導致袁紹大敗而亡!

    2,赤壁之戰

    曹操對抗吳蜀聯軍,在赤壁佈防對弈,最終周瑜依靠離間計出掉了蔡冒張允,依靠黃蓋苦肉計一把火燒的曹操丟盔棄甲。曹操敗在了輕敵,輕信了龐統之言將船連在一起,確實如履平地也成為了軍隊喪生之所!

    3,夷陵之戰

    劉備伐吳替關羽張飛報仇,氣勢宏達的蜀國士兵一路高唱凱歌,到了夷陵這個地方卻犯了兵家大忌,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這也是劉備指揮作戰最失敗的一次,也導致蜀國多年的修生養息付之一炬!

  • 22 # 嘟嘟小滑頭

    1.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2.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3.兗州之戰——兗州之戰是曹操對黃巾軍的戰役,是曹操以數萬兵力迫降黃巾軍30萬大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4.官渡之戰——中國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燬全部囤糧。訊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5.合肥之戰——公元215年8月,孫權乘曹操用兵西北,率軍10餘萬人進攻合肥。曹將張遼率部7000餘人駐屯合肥(今安徽合肥北)御守。張遼不畏強敵,待敵雲集合肥時,不消極防禦,率精兵800人主動出擊,挫敗吳軍銳氣,然後回城固守。吳軍圍攻10餘日,始終無法攻下合肥城,遂引兵撤退。張遼乘機追擊,大敗吳軍於逍遙津(今安微合肥東)。

    擴充套件資料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赤壁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曹操評價赤壁之戰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諸葛瑾、步騭認為赤壁之戰:“揚國威德,華夏是震。“

    韋昭曾作《伐烏林》,言魏武既破荊州,順流東下,欲來爭鋒。孫權命將周瑜逆擊之於烏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勝席捲,遂南征。劉氏不睦,八郡震驚。眾既降,操屠荊。舟車十萬,揚風聲。議者狐疑,慮無成。賴我大皇,發聖明。虎臣雄烈,周與程。破操烏林,顯章功名。

    陸機《辨亡論》:魏氏嘗藉戰勝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羽楫萬計,龍躍順流,銳騎千旅,虎步原隰,謀臣盈室,武將連衡,喟然有吞江滸之志,一宇宙之氣。而周瑜驅我偏師,黜之赤壁,喪旗亂轍,僅而獲免,收夡遠遁。

    裴松之評價說:“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

  • 23 # 秦戈在農村

    《三國演義》分為老版的和新版的。老版的在我很小的時候看過一遍。新版的新三國我看了有兩遍。還有易中天的品三國,我也從頭看到尾,感觸頗深。對於三國有哪些著名的戰役?第一個是官渡之戰。第二個是夷陵猇亭之戰。第三個是赤壁大戰。

    這三場戰役。我就說一下官渡之戰的失敗原因,官渡之戰主要說的是袁紹與曹操之間的戰爭。袁紹這個人狂傲自大,求勝心切,在於曹操決戰之前,袁紹曾多次與公孫瓚交戰,使得百姓疲憊不堪。倉庫繼積蓄不足。第二袁紹剛復自用不納忠言袁紹剛決定親征曹操的時候,沮授就曾建議他先休養生息。待時機成熟後再請出兵,袁紹不聽,執意要攻打曹操。促成了官渡慘敗的發生。第三袁紹志大才疏心胸狹窄,缺乏帥才,袁紹雖有一統天下之志。卻無領兵作戰之才。第四,袁軍內部不團結,窩裡鬥,袁紹這個人喜歡聽奉承話。不樂意別人提出與它相反的意見。第五元袁紹在軍事上指揮不當,曹操駐紮在白馬的時候。他不守白馬而去救延津。中了曹操的調虎離山之計。許攸讓他出奇兵攻佔許都劫持天子。挾天子討伐曹操,他不宵一顧。曹操偷襲烏巢他棄全軍將士的輜重供給於不顧。卻執意要突襲曹軍大營。第六袁紹在政治上於道義上的失利。第七曹軍兵雖少但精。將雖少,但勇。謀士雖少,但智,曹操雖矮,但很聰明。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軍相持與官渡再次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紹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紹主力,此站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24 # 換個角度tosee

    三國乃戰亂時期,戰事頻發,因而大大小小之戰役不計其數。其中,最著名的三大戰役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爭。典型的以弱勝強之戰例,曹操大勝袁紹潰敗。

    赤壁之戰:東漢末,孫權、劉備聯軍,火燒赤壁曹營,曹軍大敗 。

    夷陵之戰:歷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戰例。蜀漢劉備在失去戰將關羽及群臣極力反對進攻東吳時,一意孤行,強行出征,加之戰線太長;而孫權則向曹操稱臣,避免了腹背受敵,最終防禦成功,劉備潰敗……

    圖片來自:全網

  • 25 # 一棵楊先生的園子

    巜三國演義》裡三次著名的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

    (一)、這三戰相同的地方在於:一,三戰都使用了火攻這一戰術,並且都是最終由火攻戰結束戰爭;二、一般認為,這三戰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當然,夷陵之戰是否以少勝多是有爭議的;三、三戰在進行過程中都使用了“相持”這一戰術,戰爭拖延的時間都比較長。尤其夷陵之戰,戰爭的雙方在山川綜谷間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謂曠日持久。四、這三戰都是三國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之戰,因而其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官渡之戰使曹操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使他一躍成為全國實力最強的軍閥。赤壁之戰確立天下三分的歷史格局,使三國的走向日趨明朗。夷陵之戰則最終確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國成為事實。

    這三戰的不同之處在於:一,三戰爆發的時間不同。官渡之戰爆發於建安五年(200),赤壁之戰在建安十三年(208),而夷陵之戰則遲至黃初三年(222)。二、三戰爆發的政治背景不同。官渡之戰是在軍閥割據狀態下爆發的,赤壁之戰是在曹操顯現統一趨勢的情況下爆發的,而夷陵之戰又是在三國鼎立已經大致形成的情況下爆發的。

    (二)至於這三次大戰勝敗各有特色。

    一、《三國演義》中的官渡之戰勝敗原因?

    袁紹的外線作戰的重要失誤就是兵力過於集中在一點,而最關鍵的機動兵力沒有達到戰術目的,都被曹仁給擊敗,當擊敗後就集中兵力和曹操對峙,喪失了戰術主動權。他的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對機動兵力的認識不足,準確的說,他就是一個典型的軍事盲。

    反觀曹操的用兵,內線收縮是呈現層次化,最後吸引袁紹的主力在官渡進行對峙,而曹操的機動軍隊一直在尋找袁紹的補給線的問題,結果被曹操抓住戰機,在烏巢破襲了袁紹的補給中心,而袁紹因為兵力過於集中,在破襲補給後的進攻中的區域性戰場沒有形成人力的優勢,所以沒有辦法利用曹軍兵力分散的缺點破襲關鍵一點。導致糧盡兵退,最後戰役失敗。準確的說,曹操是通曉兵法的,知道機動部隊的正確應用。

    具體分析:

    從兵力上看袁紹是佔有明顯優勢的,而曹操在兵力上弱勢的。從戰爭的方向看,戰爭是從袁紹的領地攻擊曹操的領地,所以袁紹是典型的外線作戰,對曹操形成威壓的態勢,而曹操處於內線防守態勢。

    作為佔有強大優勢而且處於外線的袁紹應該如何破擊收縮在內線的曹操呢?袁紹應該利用兵力的優勢和外線作戰的戰術原則,就是如下兩點:

    一、利用兵力的優勢,形成戰場區域性火力和兵力的優勢來攻擊曹操內線的一點,迫使曹操的兵力向吃緊的一點進行收縮,因為兵力的稀少,一定會暴露其他多點的缺陷,從而使用機動部隊去破襲曹操增援的側翼或者在戰略上變換主攻方向,形成一點吸引主力,而自己的主力迂迴的戰略態勢,從而達到佔據戰場形勢的主動的態勢。

    二、因為曹操是處於內線作戰,所以兵力和補給都相對集中,而內線作戰的補給線非常短,所以如果曹操收縮防守,就一定要讓主攻部隊對曹操形成威壓或者合圍的戰略態勢,而以多股機動部隊去執行切斷糧道,兵道,或者尋找突破點的任務,並且在機動的過程中不停尋找戰機,吸引其主力部隊並將其調動出來,在外線形成合圍的形勢,打破其內線收縮的戰略佈局。

    外線作戰一定要在機動中不停尋找敵人的弱點,尤其在以強破弱的時候,兵力和防守的不足是其重要的漏洞。

    作為防守一方的曹操應該如何做呢?首先曹操是內線防守,因為是內線,所以從兵力到補給都是對袁紹軍外線作戰的極大優勢,首先是可以利用內線的兵力補給線短來進行長久防守。但是從戰術原理看,根據資源有限的原則,單純的防禦是一定要失敗的。所以在有效的進攻中的防禦才是最有效的。從戰術原理看,內線相對外線的最大優勢就是補給線短,而外線作戰的最大缺點就是補給線過長,而且為了維護補給線,需要調配眾多的兵力,而且因為補給線長,就等於暴露最大的漏洞給內線作戰的敵人。換句話說,就是處處都是可以打擊的物件。所以曹操在內線防守的同時,進行有效的戰術出擊,捕獲敵人的物資,切斷其補給線是內線作戰的基本原則。所以,曹操應該依照如下兩點來抵禦袁紹:

    一.以一點為防守要點,吸引袁紹軍的主力進行會戰,將敵人的主力軍隊吸引到一個地方,拖延時間,進行積極防守。

    二.內線出擊,但是前提是最好消滅了敵人外出的機動部隊,如果沒有消滅敵人的機動部隊就擅自分散兵力,導致敵人的機動力量可以配合主力在己方兵力分散的時候進行破襲和夾擊。出擊的目標應該就是敵人的補給線。有效的破襲敵人的補給線,是內線作戰的己方對外線作戰的敵人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內線的機動作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機動作戰來大量牽制敵人的補給和人員,那後果是難以想象的,單純的防禦就意味著滅亡。

    應用上述的戰術原理,袁紹的外線作戰的重要失誤就是兵力過於集中在一點,而最關鍵的機動兵力沒有達到戰術目的,都被曹仁給擊敗,當擊敗後就集中兵力和曹操對峙,喪失了戰術主動權。他的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對機動兵力的認識不足,準確的說,他就是一個典型的軍事盲。

    反觀曹操的用兵,內線收縮是呈現層次化,最後吸引袁紹的主力在官渡進行對峙,而曹操的機動軍隊一直在尋找袁紹的補給線的問題,結果被曹操抓住戰機,在烏巢破襲了袁紹的補給中心,而袁紹因為兵力過於集中,在破襲補給後的進攻中的區域性戰場沒有形成人力的優勢,所以沒有辦法利用曹軍兵力分散的缺點破襲關鍵一點。導致糧盡兵退,最後戰役失敗。準確的說,曹操是通曉兵法的,知道機動部隊的正確應用。

    二、《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勝敗的原因

    一場戰役的勝負主要取決於兩方面:一是文化意識,這是軟實力;二是戰鬥力,這是硬實力。

    我們先來分析參戰雙方的文化意識。劉備陣營的諸葛亮和孫吳陣營的魯肅,分別獨立對未來的天下形勢作出了三足鼎立的戰略預判。但在曹操陣營裡,卻沒有一個人能看到這種發展趨勢,包括曹操自己。所以,當曹操不費力氣拿下荊州後,曹操和他的智囊團都想當然地認為南北統一即在眼前,沒有懸念。因此,你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謀士們集體失語,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諸葛亮對北方、南方乃至西川都十分了解,魯肅生在南方,對南方更是瞭如指掌。諸葛亮和魯肅作出三足鼎立的預判是基於對全國形勢的全面的、準確的瞭解。而曹操、荀彧、荀攸、鍾繇、賈詡、程昱都是北方人,對北方非常瞭解,但對南方的瞭解少得可憐。而且當時北方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所以,曹操和他的智囊團自然就忽視了南方,尤其對劉表統治荊州和孫氏經營江東這些年來所取得的成就知之甚少,甚至有偏見。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曹操和他的智囊團輕視南軍,準備不足。

    北軍參戰的積極性不高,士氣鬆懈,不擅長水戰,加上不適應南方氣候,雖然人數佔優勢,但在戰鬥力上大打折扣。而周瑜的三萬吳軍和劉備的兩萬荊州兵,同仇敵愾,訓練有素,戰鬥力很強。

    三、巜三國演義》中夷陵之戰勝敗的原因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就每個朝代,推薦一部經典歷史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