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D地理視覺
-
2 # 荒山野嶺中的小草
劉邦打天下之前,目標是消滅勁敵,統一天下,那時候急需解決的,是敵我矛盾,要做的,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對手項羽儘快剪除,所以無論是江湖草寇,還是敵人項羽的部下,只要為己所用,一律來者不拒,而且給予高官厚祿。
但統一天下、當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后,這時候急需解決的,是內部矛盾,要做的,就是消除隱患,穩定天下,確保這個江山在劉氏子孫中代代相傳。所以,哪些人對皇權有威脅,即便是很小的威脅,也以最大的力量去對付,無論是明火執仗,還是陰謀陷害,所有手段一齊上,將那些潛在的威脅消除在萌芽狀態,於是便有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那些被消滅的異姓王,看看他們的罪過是不是需要用如此卑劣的手段。第一個是楚王韓信。韓信以“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表現,為漢朝打下了幾乎一半的江山,為劉邦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自投靠劉邦以來,始終以最大的熱情、智慧和勇敢,為劉邦南征北戰,浴血沙場,可以說是提著腦袋為劉邦盡忠。韓信雖然喜歡爵祿,甚至有些沉不住氣,但他對劉邦的忠心卻是始終如一,有幾次完全可以與劉邦分庭抗禮,但韓信沒有反。然而,劉邦僅僅因為韓信有反的可能,就先以陰謀詭計將他抓捕,降為淮陰侯,最後默許呂后將韓信誘捕,殺害於長樂宮鍾室。韓信有過,但過不至死,這就是兔死狗烹。
再說彭越。作為漢初三大名將之一,梁王彭越至少為劉邦立下過四大功勞:一是劉邦彭城大敗後,無法對抗項羽,是彭越在梁地一次次搶佔項羽的地盤,破壞項羽的糧道,讓劉邦得以恢復元氣。二是對峙鴻溝期間,劉邦項羽僵持不下,是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牽制了項羽。三是彭越曾經繳獲糧食十多萬斛,給劉邦軍隊以源源不斷的接濟。四是全力參與垓下大戰,幫助劉邦最終消滅了項羽。彭越這四大功勞,少一樣,可以說劉邦就失一成勝算。
然而,當陳豨反叛的時候,劉邦僅僅因為徵發彭越的軍隊,彭越沒有親自來領軍,認為不忠不敬,就將他梟首滅族,還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遍賜諸侯,手段何其毒辣,下場何其悲慘!
對韓信、彭越這種算是很忠誠的將領都如此毒辣的手段收拾,其他異姓王的下場可想而知。所以,面對這樣的皇帝,有幾個功臣名將不膽戰心驚,特別是那些異姓王,看到韓信、彭越都被殺了,便人人自危,紛紛反叛了。
-
3 # 青山文史閒彈
人性即王道。人性是什麼?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享福!劉邦還不是皇帝的時候,他的謀臣戰將就是他的兄弟,一但革命成功,則等級森嚴,眾星拱月。人最怕的就是長時間在一塊,只要待的時間長,家犬也會變成狼。不是真成了狼,而是你的心理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我們把它叫做:猜忌。
劉邦同志的這些哥們無一例外的要麼主動要麼被動,被釘死在這倆字上。
-
4 # 朵喵大人
劉邦是個疑心病很大的人,這也是很多人要反叛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對蕭何也不完全信任,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對他管理後勤不是很放心。沒有辦法,蕭何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前線作為人質,甚至主動幹壞事,以汙求自保,不讓劉邦認為他有功高蓋主和收買人心之慮。只有張良看透了這些,稱欲從赤松子遊耳,歸隱而善終。
雖然聽從張良的建議,分了許多的異姓王,劉邦卻是寢食難安,擔心百年之後,他的子孫不能繼承千秋大業。終於後來,韓信聽信齊人蒯通的搖唇鼓舌,開始反叛,給了他終於下手除掉功臣的機會。也是韓信開啟了潘多拉魔盒,鑑於劉邦的猜忌,幾乎所有的異姓王,他們人人感到自危,紛紛開始謀反。所以說,他們的謀反也是被逼無奈,不想坐而待斃而已。
-
5 # 夜闌風未靜
劉邦的創業團隊,本質是股份制的合夥人團隊,從最早擁立他為沛公的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人,均是沛縣老鄉,後來征戰天下,擊敗項羽的戰爭中,得到了梁王彭越、齊王韓信、九江王英布等異性王的援助,從而一統天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劉邦稱帝時已經56歲,五十而知天命,而這些軍隊將領、異性王都是擁兵自重、戰爭死人堆裡出來的猛人,一天不除掉這些人,大漢的江山將不得穩固,劉邦的兒子們,普遍年幼,劉邦擔心百年之後,自己的兒子無力招架,只得自己親力親為替他們掃除後患。
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的部將不反叛,因為李世民在創業之初,他老爹已經是唐國公,說白了,這些將領都是來幫他家打工的,而不是合夥開公司的,威望可以鎮住他們!這跟劉邦的情況很不同!
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弦外之音就是他綜合能力最強,所以能得天下。所以在漢朝建立之後,每次征討異性王,他都是御駕親征,透過戰爭可以進一步掌握軍隊,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歷史程序來看,分封諸王本來就是歷史的倒退,秦漢都是以郡縣制治天下,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所以劉邦部下的反叛,既有劉邦自身的原因,也有異性王自保起兵叛亂,更是歷史大勢所趨!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
6 # 尋味歷史
韓信在臨死前有一句很著名的話,絞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的這句話道出了多少的心酸,也揭示了當時劉邦取得天下之後,對待功臣們的殺害。這其中劉邦他也有自己的需要,去殺戮這麼多的有功之臣,以下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劉邦的嫉妒心強劉邦出身於草莽,他的起點很低,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才能。他能取得天下,以靠著謀士志士。他也曾說過,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向千里之外運籌糧草,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劉邦能取得天下,它是依靠這些能人,但是他心中也會多少有嫉妒。
比如說,一天,劉邦和眾將士們一起談論用兵之事,劉邦就問韓信,如果我來帶兵打仗,我最多能統帥多少人?韓信就耿直的說,大王最多能統帥十萬人,劉邦轉過來又問韓信,如果讓你來帶兵打仗,那你能統帥多少人?韓信就感覺的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句話讓劉邦在眾將士面前下不來面子,也是劉邦嫉妒心加強。
第二個原因,將帥們的功高震主如果提到劉邦剛開始建立大漢王朝,他就殺了那麼多的功臣,其實這些也跟功臣的做法有關。歷史上每一次剛剛建立王朝都會出現很多的驕兵悍將。
那大漢王朝也是如此。其中給劉邦造成最大危害的就是韓信,為大漢王朝的建立韓信,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楚漢戰爭的過程中,韓信選擇了劉邦,最後劉邦才得以取勝,韓信在各諸侯面前的威望也是很高的,劉邦就分給了他齊國分地,韓信可能會認為他的功勞不僅僅如此,不能讓一塊小小的其力就能打發了他,並且韓信他的軍隊可都是精銳,都是歷經過大小爭戰,再加上韓信他高超的指揮作戰能力,他認為他是可以來脅迫劉邦,但是最後他卻被呂后給弄死了,其實劉邦是很害怕的,害怕這些人握著兵權來威脅他。
總結劉邦剛剛建立大漢王朝就要屠殺那麼多的功臣,其實他是為了他自己的需要,他自己心裡面的嫉妒心,也很害怕這些工程們的功高震主。
-
7 # 大黃墅帝國自媒體
這不得不從當時大眾的思想文化說起,分封依舊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崇尚天下一統的秦始皇不但二世而亡,而且還是漢朝推翻的物件,其所推崇的統一思想自然不能為漢朝大眾接受。也就是說,在當時的人心目中,雖然劉邦是皇帝,但這個皇帝更像是周天子那樣的“天下共主”,真正管轄地方的依舊是分封的諸侯。因此無論是英布還是韓王信其實都能獲得當時手下人的支援,這是他們發動叛亂的底氣。
接下來就是劉邦為了擊敗項羽給予諸侯的權力和地盤太大,這威脅了之後劉邦的統治。劉邦就要一步步瓦解諸侯,他的行為招致了諸侯的不滿,即使對他的近臣來說也是如此。盧綰就是如此,劉邦殺了部分諸侯王之後,新分封的諸侯王肯定也害怕會牽連之中,他們雖然不會直接叛亂,但也會儲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而這在劉邦看來無疑是想要和自己分庭抗禮,因此想要剿滅新的諸侯王也在計劃之中。劉邦和諸侯王都處在這樣的“囚徒困境”之中,劉邦怕諸侯王過於強大因此要限制諸侯王,諸侯王害怕自己弱小被劉邦吞掉,劉邦又因為諸侯王強大自己的實力再限制諸侯王。可以說,最終產生那樣的結果完全不意外了。
此外,劉邦的繼承人劉盈過於闇弱也是劉邦對諸侯王下手的重要原因。平定天下以後,劉邦歲數已經非常大了,而他分封的諸侯尤其是韓信還非常年輕,劉邦自己固然能夠鎮住天下,但到了他兒子的時代就未可知了。所以,為了守護自己打下的基業,對那些曾經為自己打下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人痛下殺手也就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了。與劉邦同樣的其實還有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
劉邦透過不斷地將異姓王更換為同姓王,最大的貢獻就是維護了封建的“家天下”。這種思維逐漸流傳到後世,後世發動叛亂尤其是在國家剛剛建立時發動叛亂的也就越來越少了,人們越來越習慣於“一姓之天下”這種思維了。
-
8 # 楚人讀史
這是劉邦為了鞏固王朝統治。把他的很多部下給逼反了。因為劉邦害怕後世皇帝控制不了他們。為了王朝的萬世之業。製造他們要謀反的藉口來剷平內患,這就是他部下為什麼造反的原因。
-
9 # 子夜羌笛
劉邦奪取漢朝江山的人員班底裡,後來背叛他的主要就是代王陳豨、燕王盧綰、九江王英布,也可以算上懷揣反意但沒來得及實施的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這些人裡面既有像英布、韓信、彭越這樣從秦末各地起義軍中而來投奔劉邦的入夥者,也有盧綰這樣自小與劉邦交好的發小。當然,從叛將人數比例上,後來投奔他入夥的佔絕大多數。
梁王:彭越
淮陰侯:韓信
所以,可以看出,許多人之所以後來反叛劉邦,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他們起初都是可以自立一方的諸侯或者其它諸侯手下的重要將領,他們投靠劉邦只是屬於一種見風使舵的投機主義。這些為了利益的人忠誠度是非常低的,一旦後來獲得的利益沒有達到自己當初的期望就會心生反意、鋌而走險。就像九江王英布,起初本來是項羽陣營的悍將,先是背叛項羽,後來又背叛劉邦。這樣的人是完全沒有忠誠和信義可言的。而一開始就隨劉邦起兵反秦的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基本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
但盧綰這樣與劉邦自幼熟識且關係不錯的人又怎麼會背叛他呢?這就要從當時人的意識以及政治形態進行分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舊六國貴族勢力就從來沒有甘心被統一到一箇中央政府裡來,一直蠢蠢欲動。秦始皇死後,這些舊六國貴族引領的起義軍就如同熊熊烈火遍佈全國各地。像項梁、項羽這些人都是楚國貴族後代,連劉邦陣營的張良也是韓國貴族後代。他們這些人日思慕想的就是要恢復其祖先割據一方的諸侯國度。而項羽滅秦以後,並沒有繼續遵循秦朝大一統的政治制度,繼續分封諸侯恢復古制。這就使得後來追隨劉邦的各地方實力派也認為劉邦取得天下以後也會大封諸侯,自己及自己的兒孫也可以世襲罔替的成為一方地盤的王。但熟知西漢王朝繼承的卻是秦王朝天下一統郡縣制的衣缽,他們只是暫時成為了被弱化了的諸侯王而且隨時都有被中央政府削滅的危險。為了能夠長久維護甚至擴充自己想要獲得的利益,以盧綰為代表的一些諸侯王也就動了造反了心思。就像劉邦親征九江王英布時英布在陣前說的那樣:你漢王可以反叛項王,我英布又為什麼不能反叛你漢王呢?
燕王:盧綰
九江王:英布
-
10 # 田禾196
劉邦用人之道的最大缺陷就是隻在乎部下對自己貢獻,然後用物質去獎勵鼓勵,他並不知道培養部下忠君愛國之心。我們都知道劉邦出身於市井小混混,後來靠自己的拼搏打下了屬於自己的江山,但是在他建立和平國度的時候卻頻頻出現造反的現象,這是因為在他創業的時候只要將士幫他打勝仗,他就會用豐厚的物質去回報他們,所以在士兵心裡他們認為打仗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錢和土地,無形之中他們形成了一種利益關係,所以在打下江山之後劉邦就會削弱那些將士的權利,於是激怒了他們,所以很多大將就會造反。
-
11 # 變化的史不變的歷
為什麼劉邦的部下很多都反叛了?
為什麼呢?
這裡面分兩類人。
一類人是一直跟隨劉邦打天下的。
另一類人是半路因暫時有共同利益,臨時搭夥的。
第一類人反叛劉邦的原因是因為劉邦的多疑,為了保命而反叛。隨著各自位高權重,把曾經的信任都丟沒了(代表部下盧綰)。
另一類人就簡單多了,本來就是面和心不和。隨著時間推移,暫時的共同利益沒有了,剩下的只有相互猜忌。為了自保,反了。(代表部下英布)
-
12 # 大河橋下流
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開始鬧革命,連他自己都沒料到最終竟能黃袍加身,當上了惟吾獨尊的皇上。
坐龍椅的感覺太好了,好得都有點不真實了。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啊。劉邦對自己有幾斤幾兩還是很清楚的,他自己也說過“夫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論才能,他手下的能人太多了,張良蕭何韓信先不去說他。就是英布彭越和陳稀這樣的人物,隨便拎一個出來,劉邦都得甘拜下風。在劉邦看來,這些人就像是懸在自己頭上的一把把利劍。他們多存在一天,自己的危險就多增加一分,如果一旦自己不在了,誰又能鎮得住這些虎狼之士呢,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麼能隨隨便便宜了他人。
對劉邦來說,除掉這些人才最保險。可張良從天下局勢大定後就一直閉門不出,成天求仙問道的,一介文人手中無兵,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且由他去。蕭何這老小子現在學壞了,竟然幹起欺男霸女,搶佔良田的勾當來了,看來這老傢伙也就這點出息,對江山社稷威脅不大,先放一邊看看再說。
可剩下的那些開國的王侯將相是真的讓劉邦頭疼。這些傢伙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嗅到危險味道的燕王藏荼先反了。劉邦很快就平定了此次叛亂。劉邦也開始加快步伐,加緊清理自己眼中的那些危險分子。
賓客眾多的趙相 陳稀被劉邦盯上了,在劉邦的看來,這人真是太危險了。劉邦自己當初就是在曹參、灌嬰和周勃等狐朋狗友攛掇幫助下,才敢扯旗造反的。今天的陳稀與當初的自己太像了。所以劉邦必須得拿他開刀了。
沒有選擇的陳稀只能反了。
陳稀的反叛連累了韓信和彭越,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彭越和韓信先後被殺。曾經叱吒風雲的韓信和彭越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這是他們自己做夢都料想不到的事。
韓信和彭越的被殺也直接逼反了英布,感覺危險就在眼前的英布索性放手一搏。但很快也失敗了,不久也被殺害。
漢初三大將韓信、英布、彭越竟無一善終,且都被誅滅三族,劉邦下手之狠,令人瞠目。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鬧劇在人類社會一直在不斷的重複上演。
-
13 # 滷麵影視匯
劉邦的部下,成分很雜,從最早擁立他為沛公的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人,均是沛縣老鄉,後來征戰天下,擊敗項羽的戰爭中,得到了梁王彭越、齊王韓信、九江王英布等異性王的援助,從而一統天下。打天下時期大家的目標一致自然能夠團結,等到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劉邦又採取分封制,歷史程序來看,分封諸王本來就是歷史的倒退,秦漢都是以郡縣制治天下,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所以劉邦部下的反叛,既有劉邦自身的原因,也有異性王自保起兵叛亂,更是歷史大勢所趨!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
14 # 朝暮剪輯
統一天下,那時候急需解決的,是敵我矛盾,要做的,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對手項羽儘快剪除,所以無論是江湖草寇,還是敵人項羽的部下,只要為己所用,一律來者不拒,而且給予高官厚祿。
但統一天下、當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后,這時候急需解決的,是內部矛盾,要做的,就是消除隱患,穩定天下,確保這個江山在劉氏子孫中代代相傳。所以,哪些人對皇權有威脅,即便是很小的威脅,也以最大的力量去對付,無論是明火執仗,還是陰謀陷害,所有手段一齊上,將那些潛在的威脅消除在萌芽狀態,於是便有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那些被消滅的異姓王,看看他們的罪過是不是需要用如此卑劣的手段。第一個是楚王韓信。韓信以“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表現,為漢朝打下了幾乎一半的江山,為劉邦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自投靠劉邦以來,始終以最大的熱情、智慧和勇敢,為劉邦南征北戰,浴血沙場,可以說是提著腦袋為劉邦盡忠。韓信雖然喜歡爵祿,甚至有些沉不住氣,但他對劉邦的忠心卻是始終如一,有幾次完全可以與劉邦分庭抗禮,但韓信沒有反。然而,劉邦僅僅因為韓信有反的可能,就先以陰謀詭計將他抓捕,降為淮陰侯,最後默許呂后將韓信誘捕,殺害於長樂宮鍾室。韓信有過,但過不至死,這就是兔死狗烹。
再說彭越。作為漢初三大名將之一,梁王彭越至少為劉邦立下過四大功勞:一是劉邦彭城大敗後,無法對抗項羽,是彭越在梁地一次次搶佔項羽的地盤,破壞項羽的糧道,讓劉邦得以恢復元氣。二是對峙鴻溝期間,劉邦項羽僵持不下,是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牽制了項羽。三是彭越曾經繳獲糧食十多萬斛,給劉邦軍隊以源源不斷的接濟。四是全力參與垓下大戰,幫助劉邦最終消滅了項羽。彭越這四大功勞,少一樣,可以說劉邦就失一成勝算。
然而,當陳豨反叛的時候,劉邦僅僅因為徵發彭越的軍隊,彭越沒有親自來領軍,認為不忠不敬,就將他梟首滅族,還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遍賜諸侯,手段何其毒辣,下場何其悲慘!
對韓信、彭越這種算是很忠誠的將領都如此毒辣的手段收拾,其他異姓王的下場可想而知。所以,面對這樣的皇帝,有幾個功臣名將不膽戰心驚,特別是那些異姓王,看到韓信、彭越都被殺了,便人人自危,紛紛反叛了。
-
15 # 天道輪迴蒼天饒誰
劉邦的部下為什麼反叛?
首先考慮為什麼反叛,劉邦沒定下天之前沒有反叛,一切都只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韓信想封王,很多人想封官,結束了戰爭每個都覺得自己是有功之臣,不管是現在或者是以前都有這種想法。
世上像張良之人有多少 ,懂得全身而退,蕭何是有功之臣,也曾對百姓關懷備至,後經劉邦猜忌,為自保,強搶民田,擴充府邸,不得已而為之。
狡兔死走狗烹,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大家都知道的成語,相對捨得,沒有幾人能做到。
人都是有私心的,但還要懂得審時度勢,換角度想,沒有戰亂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部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就是最好的解釋,什麼都可以給你,就是權利不行,但是還是沒想到自己的弟弟。
-
16 # 沉墨I方之城
當你做了候,就想當王;當了王了,又想做皇帝;做了皇帝,就怕別人造他的反。劉邦手下那一群王、候造反,要麼是自己想更進一步,要麼是劉邦擔心那些王侯有想法。其實最重要的是原因還是漢朝初期大家的思想沒有轉變過來,大家都還沉浸在諸侯分封,割據稱王的美夢中。
劉邦經過幾年時間從一個亭長成為統一天下的皇帝,肯定有幾把刷子,雖然各方面能力都有限,關鍵是他能籠絡人心,讓眾多“國士無雙”的能人輔助他打下了天下,他的手下也分為很多種。
一種是純粹的部下,比如周勃、樊噲、蕭何、夏侯嬰等人,從他還在芒碭山當流民的時候就跟著他;一種是後來入夥的,既然是入夥肯定是要帶本錢,比如王陵、英布、彭越等人,他們相當於大股東,對劉邦集團投錢、投人。
漢朝建立後,大家就要論功行賞,劃分勝利的蛋糕,只要是沒死的老夥計,基本上都是侯爵,給錢給官給地位;只要是投了錢,入了火的,基本都被封為王,統治一方。
按說這樣的結局應該很完美了,應該載歌載舞的慶祝才是,可是沒過多久,皇帝劉邦就開始找各個異姓王的茬兒,反正看誰都不順眼,欲除之而後快。
這很好理解,比如韓王信,在韓地好好的當個王多好,可是他仗著奪地有功,而且與匈奴關係良好,自我感覺很良好,就擺起了譜,大有不把劉邦放在眼裡的勢頭。這就過分了,雖然你是股東,但你不是決策者。對付這種有想法的異姓王,劉邦很直接——滅了他。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劉邦心裡也種下了懷疑的種子。說實話,誰坐在那板凳上,誰都會多疑。
以後劉邦看哪個王,都感覺要反,皇帝一疑心,那些王就坐不住,那個年代又不如現代社會溝通如此的快捷和發達,諸侯王和皇帝上高水長的,見一面不容易,互相之間很多矛盾和問題基本靠人傳遞,很多資訊就出現了偏差和誤會,再加上皇帝多疑,諸侯王緊張,大家都尷尬,慢慢的一個就反,一個就逼著對方反。
典型的例子就是劉邦的發小燕王盧綰,他真心的不可能反劉邦,他與劉邦之間就是純粹的誤會,很多事情沒有溝通好,最後把盧綰給逼反最後逃到了匈奴。
至於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劉邦一個一個的全收拾了,那是因為純粹的威脅,劉邦太害怕他們造反了,原因很直接——劉邦打不過他們。
漢朝其實典型的郡縣制治國體系,分封的諸侯王雖然具有王的地位和等級,甚至配備相國等官職,那些官職都是中央朝廷委派去的,諸侯王權力並不大,這與原來趙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諸侯王制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是那些異姓王心裡不平衡的原因。
-
17 # 沈飛57705220
范蠡曾對文種說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惜他不信。
古代那個士大夫府下沒有養了很多的幕府,食客。都是給主子出主意的,他們可是什麼經史子集,孫子兵法都懂的,既有前車之鑑,不可能不鑑。
對於一個開國的皇帝來說,身邊能人都是身經百戰的真正高手,只要想謀反勝算還是相當大的。臥榻之側,哪能讓他人安睡呢,何況還是各個都比皇帝有特長的能人。那種內心的恐懼會把打仗時的那點信任全部拋開。
劉邦年紀大了以後,也擔心這些元老在自己百年之後作亂,呼風喚雨,新皇帝也罩不住啊。
明事理的張良選擇功成身退,而其他的很多大臣覺得是應當應分的躺在功勞簿上享受餘生啦。包括蕭何也差點一步踏錯,後來轉危為安,其他的就沒那麼幸運了。
戰時是兄弟,功成就是對立面了。
就跟現在很多創業公司一樣,你如果涉及到機密崗位,都必須籤保密協議,一旦離職幾年內不得在同行企業裡出現。都是同樣的道理
-
18 # 胡說八道陳老師
一
劉邦晚年,快死的時候,已經是疾病纏身了。
他的病嚴重倒什麼程度呢?
不願意見任何人,只要見人他就會莫名的煩躁。
為此他還特意下了一道詔書。
詔書的內容就是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能去見他,否則一律殺頭。
不見人的劉邦到底在幹什麼呢?
躺在床上和太監廝混。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英布反叛了。大臣不得不去見他。
二
這可是關乎到大漢江山安危的大事件,
像蕭何,曹參這種朝中重臣還是不敢擅自去找劉邦的,因為他們只有一個腦袋。
這時候樊噲跳了出來,他去找劉邦了,去他孃的,殺頭就殺他,總比躲起來當縮頭烏龜強。
還有一個樊噲敢找劉邦的原因,就是他們是親戚。
樊噲推開了劉邦的大門,後面蕭何,曹參也跟著進來了。
這時只見劉邦躺在太監身上,閉目養神呢。
樊噲大聲叫醒劉邦,說劉邦道,你看看你現在這個熊樣,整天和太監廝混在一起。
那裡還有當年我們一起起義時候的朝氣,過去的皇帝去哪裡了?
如今英布已經反叛了,你倒好不知道去平叛,一直在家裡誰也不見,你到底想幹什麼?
三
劉邦被樊噲這麼一說,他笑了。
是呀,這樣墮落下去也不是辦法,出了問題還是要解決的。
劉邦竟然帶病親征了,在平叛英布的時候,他重了箭,受了傷。
本來身體就不好的他,在加上箭傷,
可見,當時他的身體糟糕到什麼程度。
這只是他死亡的一個因素。
在一個就是關於廢立太子的事情,他想立劉如意為太子,可是大臣都反對。
太子他沒有換成,劉邦又窩了一肚子的火氣。
這就又導致另一個問題,
他知道自己馬上就快死了,死後劉如意怎麼辦?
會不會遭到屠殺,這件事他也要做安排呀。
四
可是,偏偏這時候又傳來了,他的好基友盧綰反叛的訊息。
這是劉邦難以承受的,從小玩到大的好哥們,可以說劉邦對盧綰不薄,當初他頂住所有的壓力來封盧綰為王,他致死都不相信盧綰會反,可惜事實證明盧綰確實是反了。
以盧綰當年的軍功,怎能比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劉邦對他就是偏袒,可是,他最終還是反了。
於是,劉邦派了樊噲去平叛。
樊噲還沒回來,劉邦就聽說等他死後,樊噲要聯合呂后殺了他的愛子劉如意。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
估計劉邦聽到這句話後,要吐一口老血的。
沒辦法他又派周勃,陳平去殺樊噲。
就是這麼多事趕在了一起,劉邦徹底垮掉了,他也沒見到樊噲被殺,盧綰被平就死去了。
劉邦定國是一把好事,治理家事,真的是一團糟。
-
19 # 圖圖LY
劉邦的手下其中,韓信,彭越,英布都被殺害,這三人都不姓劉是諸侯王,第一個犧牲的就是燕王,在劉邦剛稱帝的時候就說他是謀反把他給消滅了,接著就是韓信,在劉邦得到天下的第二年被抓獲了,也是同樣的罪名說是他要造反,大概過了五年的時間,劉邦的夫人覺得在打牢裡面的韓信不能留著,就用了計策把他害死在了長安宮中,還株了韓信三族,劉邦的心思很是多疑還很殘酷,就變得將士還有大臣們都心裡恐慌,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死掉了,有的甚至被逼的沒有辦法開始了造反,韓信就是在害怕這一點,才投靠的匈奴,不過最後他還是沒有躲掉被殺死的命運,跟他一樣的還有劉邦的心腹,也是被逼造反戴上了這些罪名,在公元前196年的時候,一名大將被逼造反,彭越的部下就勸過他要一起跟著謀反,只不過彭越最後沒有答應,不過最後還是死了。
-
20 # 百之靈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王說的。
以前大家都以為是有種的,結果他說了之後沒多久大秦皇帝死了。秦朝沒了。大家發現真的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彼可取而代之------------------項羽
大丈夫當如是------------------劉邦
你要知道理念這東西不單可以感染人,還可以傳
回覆列表
劉邦打天下之前,目標是消滅勁敵,統一天下,那時候急需解決的,是敵我矛盾,要做的,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對手項羽儘快剪除,所以無論是江湖草寇,還是敵人項羽的部下,只要為己所用,一律來者不拒,而且給予高官厚祿。
但統一天下、當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后,這時候急需解決的,是內部矛盾,要做的,就是消除隱患,穩定天下,確保這個江山在劉氏子孫中代代相傳。所以,哪些人對皇權有威脅,即便是很小的威脅,也以最大的力量去對付,無論是明火執仗,還是陰謀陷害,所有手段一齊上,將那些潛在的威脅消除在萌芽狀態,於是便有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那些被消滅的異姓王,看看他們的罪過是不是需要用如此卑劣的手段。第一個是楚王韓信。韓信以“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表現,為漢朝打下了幾乎一半的江山,為劉邦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自投靠劉邦以來,始終以最大的熱情、智慧和勇敢,為劉邦南征北戰,浴血沙場,可以說是提著腦袋為劉邦盡忠。韓信雖然喜歡爵祿,甚至有些沉不住氣,但他對劉邦的忠心卻是始終如一,有幾次完全可以與劉邦分庭抗禮,但韓信沒有反。然而,劉邦僅僅因為韓信有反的可能,就先以陰謀詭計將他抓捕,降為淮陰侯,最後默許呂后將韓信誘捕,殺害於長樂宮鍾室。韓信有過,但過不至死,這就是兔死狗烹。
再說彭越。作為漢初三大名將之一,梁王彭越至少為劉邦立下過四大功勞:一是劉邦彭城大敗後,無法對抗項羽,是彭越在梁地一次次搶佔項羽的地盤,破壞項羽的糧道,讓劉邦得以恢復元氣。二是對峙鴻溝期間,劉邦項羽僵持不下,是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牽制了項羽。三是彭越曾經繳獲糧食十多萬斛,給劉邦軍隊以源源不斷的接濟。四是全力參與垓下大戰,幫助劉邦最終消滅了項羽。彭越這四大功勞,少一樣,可以說劉邦就失一成勝算。
然而,當陳豨反叛的時候,劉邦僅僅因為徵發彭越的軍隊,彭越沒有親自來領軍,認為不忠不敬,就將他梟首滅族,還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遍賜諸侯,手段何其毒辣,下場何其悲慘!
對韓信、彭越這種算是很忠誠的將領都如此毒辣的手段收拾,其他異姓王的下場可想而知。所以,面對這樣的皇帝,有幾個功臣名將不膽戰心驚,特別是那些異姓王,看到韓信、彭越都被殺了,便人人自危,紛紛反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