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龍5596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統一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 2 # 漯河小史哥

    【秦始皇的一生】

    秦始皇本姓嬴氏,名政,是秦莊襄王之子,故鄉在趙國的首都邯鄲,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所以他又稱為趙氏。

    十三歲時,秦王政即位,但因年幼,當時的朝政由太后和大臣呂不韋掌管。等他二十二歲時,才行成人加冕禮,這已經算是很晚的成人禮了。不過二十多歲的秦王正式登基之後,“親理朝政”,重用李斯、尉繚,廣泛地招納人才,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中國。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定都咸陽。秦王政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於是稱為“皇帝”。

    在戰國時期,中國還不是一個大統一的國家,分為不同的小國,各自為政,有齊、楚、燕、趙、韓、魏、秦七雄,還有其他很多小政權。大家互通書信往來,有時候因為利益而打仗。但是到了秦始皇時,中國成了大統一的國家,從此再也沒有改變統一的觀念。

    秦始皇的全稱是秦王朝的始皇帝,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就是因為他結束了戰國四分五裂的局面。

    【秦始皇功績】

    書同文

    在戰國時期,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學存在著差異。這種狀況導致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困難,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也難以有效推行。

    秦朝一統之後,秦始皇下令命李斯等人著手文字統一的工作。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的優點,創造出一種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這種字的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其他異體字這時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在後期還產生了隸書。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的一次總結,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幣同制

    在戰國時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也對貨幣、度量的標準作了統一的規定,這樣,經濟上的交換和土地的丈量就更加方便了,也促進了各區域之間的物品貿易和交流。

    車同軌

    戰國時各國車輛形制不一,有的兩輪的距離寬,有的又很窄。這樣不便於車馬的任意往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這樣一車可通行全國任何一條“國道”了。同時,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這樣也加強了他對地區的瞭解和全國的往來。

    俗同倫

    俗同倫就是讓全國的人民在風俗上相接近,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秦始皇二十八年,他來到泰山下。這裡原是號稱“禮儀之邦”的齊國故地,始皇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淨,施於後嗣”。意思是說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奢靡之風,大加鞭笞,以此來批評當地不好的風俗習俗。

  • 3 # 秋香姐的9527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是對秦始皇最真實的寫照,第一次有了國家統一這個概念,同時開創了無數的制度來維護國家的統一。

    一、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車同軌意思就是所有的車輪之間的距離都要打造一樣尺寸的,這對中國的交通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文化交流上;書同文就天下都用一種字型來寫東西,也就是秦隸;行同倫就是天下無倫貴賤,都要遵守一樣的文化風俗習慣。

    二、廢除分封制,郡縣制

    廢除分封制的意義很深遠,秦始皇總結了周朝滅亡的教訓,就是因為分封同性諸侯,功臣大夫封地等造成。這些諸侯自己制定律法,管理土地上的人民,收取田賦,訓練軍隊。起初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來捍衛京師的,但最後這些諸侯國逐漸的脫離了掌控。

    三、修築萬里長城

    修築萬里長城,目的是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因為少數民族善於騎射,打仗的時候中原計程車兵很吃虧。長城起到了防禦作用,而且萬里長城也不是由秦始皇修築的,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修築,到春秋戰國時期,魏國、趙國、燕國、秦國,都有修築長城。

    四、聚天下之兵器,聚於咸陽焚燬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覺得天下太平,沒有各國之間的戰爭了,因此就不需要兵器了,而且兵器也容易引起人們的干戈。就下令把天下的兵器都聚集到咸陽焚燬,一方面是為了維護秦國的永久統治,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很好的願望。

    武器畢竟是個危險的東西,如果人人都能夠擁有同軍隊一樣的武器,那是很危險的事情,這也是當代社會國內保持長久安寧的前提。

  • 4 # 小小滴吟兒

    秦始皇的功績主要有:

    1,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這主要表現在他統一六國上面。戰國末年,從諸侯割據向全國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當時,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和宦官繆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平定繆毐的叛亂,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令其徙處蜀郡;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1)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2)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4)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墮毀舊東方各國的城郭,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3,他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這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 (1)在經濟上,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2)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為秦朝的專制主義統治製造神學根據。(4)始皇三十四年,又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銷燬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4,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疆域統一、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陰山以北;(2)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3)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定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4)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僅遷至咸陽者即達十二萬戶。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燬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十二個金人,陳列在宮殿之前。

    其中最大的功績是統一了國家

  • 5 # 號條頭史歷hhh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

    嬴姓趙氏,名政,因生於趙都邯鄲,故又稱趙政。

    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軍事統帥。

    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

    (嬴政)

    傳奇一生: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在邯鄲廓城(大北城)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0年,呂不韋花費不小的代價將嬴政與趙姬接回秦國。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子楚駕崩,嬴政登基為秦王,呂不韋為丞相,獨攬大權。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22歲親政。

    公元前237年,呂不韋被嬴政免除丞相職位,後呂不韋自殺身亡。

    公元前230年,秦攻韓國滅亡。

    公元前229年,秦滅趙。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

    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燕。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秦國一統六國。

    秦王嬴政稱始皇帝,建立秦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第五次東巡途中。

    偉大功績

    統一六國: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

    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滅六國

    開創帝制: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又被稱為祖龍。

    廢分封,立郡縣: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後,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

    初分全國為36郡,以後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

    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

    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

    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這也是制度的一大突破。

    書同文、車同軌、行同輪,統一文字貨幣:

    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

    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北修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

    後又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餘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

    而秦長城後也成為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此外,嬴政還有諸多功績。

    如:

    開拓疆土,南征南越。

    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

    修建鄭國渠等

    在這不再一一列舉

    李贄《藏書》:“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千古一帝是對嬴政的最好評價。

  • 6 # 歷史小豬

    秦始皇,名贏政(前259~前210),秦莊襄王之子,莊襄王死後繼秦王位,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病死,終年49歲。葬於酈邑(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25裡處)。

    據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是趙國大將的女兒,送給子楚之前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懷胎十二月才產子,生下了嬴政,實則為呂不韋與趙姬的私生子。(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懷孕十二個月鮮有案例;同時,作為懷孕徵兆的停經也可以被異人懷疑。故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出錯存在可能性。)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嬴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鬥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嬴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裡的政治生涯。

    他一生的功績有:

    (1)滅六國,統一全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的割據混戰局面。

    (2)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後世影響深遠。

    (3)文化、經濟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4)軍事上:北擊匈奴,修築長城;興修靈渠,開發南疆。

    他的過錯體現在他的暴政上:

    (1)焚書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2)徭役繁重:修阿房宮、驪山陵墓等。

    (3)沉重賦稅:農民上交收穫物2/3給國家。

    (4)刑法殘酷。秦始皇雖然有很大的過錯,但他的功績也是很大的,他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功大於過的傑出的皇帝。

  • 7 # 隱愚者

    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開創者,秦始皇的功績真的不需要多說什麼,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來看看他的那些偉業,首先就是統一中國,第一次開始了正式的大一統王朝,奠定了中國版圖的核心區域,另外還設立了三省六部制和郡縣制,成為封建王朝的奠基石。

    其次就是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長城抵禦遊牧民族、興建水利等。尤其是書同文車同軌,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統一的標誌,讓中華文化的延續成為可能。另外長城如今更是成了中國的的標誌,都江堰如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不過,他的暴政也為人詬病,秦朝以法家治國,輕罪重刑的措施對百姓相當嚴酷。另外特別是徭役異常繁重,全國2000餘萬人口,有三分之一都在服徭役或者服徭役途中,簡直是不堪重負,也最終成為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麼說,雖然秦始皇有很多缺點,但不可否認他的偉業,也不需要任何評價。

  • 8 # 酈墨1970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

    從漢一朝開始對秦始皇汙名化,過秦論中舉出秦始皇苛政暴政,焚書坑儒的罪證,畢竟秦朝是漢高祖劉邦起兵取代了秦朝。

    秦始皇的功績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繼承了商鞅以來法治立國的理念。這裡所說的法治是指運用法家的思想治理國家的方法。主要是透過制定嚴苛的法規,透過嚴格執行,使百姓和貴族都能不知不扣貫徹執行。主要代表人物商鞅,荀子,李斯等。大家都聽說過商鞅變法前轅門立木的故事,講的是商鞅為使法律得到推行,在城門口立一原木,規定誰將原木扛到指定的地點就賞金。在變法之前,百姓是不會輕易相信官府的指令的,原因是秦官吏一般對法規的執行有隨意行,對百姓來講就缺失信用。國家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強行推行政令,一切後果都是百姓承擔。所以當第一個人扛起原木抱著試試的態度去完成商鞅頒佈的第一個法令時,賞金也隨之兌現,政府的信用也隨著原木立起來了。

    商鞅變法的功績在於自上而下,從貴族到百姓尊崇法規,不管是被迫還是自覺。當然,對秦國的百姓來說尊崇法規意味著利益。商鞅變法最大的改變是貴族如果沒有軍功,將不會有相應的待遇,而百姓有軍功,斬敵一首級將會改變自己或家庭的社會地位,這不但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個了不起的創舉,而且影響著現代社會。

    秦朝能在春秋戰國戰亂紛爭,無道德規範的時期最終統一六國,法治是最重要的功績之一。秦始皇堅決貫徹繼承了前代的變法,最終成就霸業。

    秦始皇第二個主要功績是統一度量衡。這個是維繫中國封建社會大一統的關鍵。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春秋戰國時期,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字,錢幣,量器都是不一樣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現了度量衡的統一,是了不起的創舉。到今天都有借鑑意義。西方國際無法統一的一個主要原因除了自身的文化背景外,中世紀西方多如牛毛的小邦國就像我們國家一個個小鄉鎮。如果我們不統一文字,那麼現在的這些地域性的方言將會變成一個個國家的語言,國家將會因為地域的差異而分割。正因為語言的統一,再聽不懂的語言透過文字都有了文化認同感,這就是秦始皇的偉大之處。是他最早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思想文化基礎。

    秦始皇第三個偉大功績是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標準化的管理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管理制度,是工業化社會大規模

    生產的前提。從近年來秦朝墓地出土的箭頭可以看出,剪頭的尺寸,大小都是統一的模具製造而成,弓箭的零件甚至是可以互換的。這些在今天看來不值一提,但在2000多年前這絕對是一個改變國家命運的成就。再看看其他六國,兵器都是每個工匠獨立完成製造,標準不統一,形不成大規模生產,怎麼經得起戰爭強度的損耗。六國的毀滅也就是時間問題。六國不缺乏戰略家和軍事家,缺失的是象秦始皇一樣堅定一個國策的領導人集體。

    當然,秦始皇作為一個封建大一統國家的開創者,也有歷史的侷限性。統一的國家再實行嚴苛的法家思想治理國家,不給民眾修生養息的時間,加上不是每一個滅國的百姓都有象秦國百姓一樣的軍功,階級等級加大了,社會利益不平衡,改變現狀的思想隨著秦始皇的死去開始了。

  • 9 # 個體眼鏡經營

    提到秦始皇想到的就是其暴政,但始皇帝也有坎坷的一生,早年做過質子,做人家人質待遇大家都知道。掌握政權後所建立的豐功偉績是偉大的。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建立封建王朝的皇帝。

    第一 結束七國戰亂,統一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建立秦國,實現大統,結束割據,大大增強了國力,並進行了開疆闊土,加大了版圖。

    第二 大統的建立,有利於文字,貨幣,度量衡標準性的推廣。

    第三 道路運輸指定了標準挺高了效率,如車同軌,道同距等,這些標準性的制定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 為了北擊匈奴,修建了宏偉的萬里長城,這是地球的一大奇蹟,更是我們中國的文化遺蹟,值得每一箇中華兒女驕傲。

    總之,人沒有十全十美,始皇帝的功績是偉大的,在當時所做的貢獻都是具有開創性的。

  • 10 # 九井散人

    晚年的秦始皇開始追求長生不老,又因為大興土木大批徵辟勞役,完成民怨鬱結,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1、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管理體系。他首創的“皇帝”稱謂為後世每一位封建統治者使用,其建立的廢分封,立郡縣的管理措施一直為後世所使用;其創立的宰相,兵部、戶部等官職,後世使用數千年之久;

    2、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並改進延續使用至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車同軌,道同距,大大便利國內商業和科技交流,促進了各地的物資運輸和經濟交通發展。

    3、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修建馳道,馳道是秦漢時期規模宏大的築路工程,對於陸路交通的發達,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義。

    4、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5、南征南越,將歷史上的南蠻之地-福建、浙江、兩廣納入古代中國版圖。

    6、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成為中原抗擊北方草原民族的基地。

    7、修建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改造了鹽鹼地4萬餘頃,使土地貧瘠的關中地區迅速富庶起來。對後續中原王朝定都關中地區奠定了經濟基礎。

  • 11 # 晨本布衣

    你好,今天@語言觀改變你的格局 就來和你聊聊秦始皇的得失!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績,是消滅六國,統一中國。這話也是老生常談,基本上都知道。因為實在是太牛掰了,只能這樣子說。

  • 12 # 塗塗指點江山

    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請你為被告秦始皇寫一份辯詞或為原告秦朝人民寫一份訴狀。

    原告:你不體恤人民,是一個暴君。

    被告:朕德高三皇,功蓋五帝

    秦始皇的辯詞:我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我頒佈了秦律;我北逐匈奴,進佔百越,開拓了疆域;我修築長城,修建馳道;我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和車軌,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訴狀:你修長城,建阿房宮、驪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誅連家族和鄰里,刑法殘酷;你要我們將收穫物的2∕3交給你,賦稅沉重;你焚書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你是一個暴君。

    秦始皇真的德高三皇,功蓋五帝麼?

      德高三皇不敢說,功蓋五帝倒是可以這麼認為

    秦始皇真的功蓋三皇,德超五帝嗎?

      三皇五帝不過是個部落的首領,由於其德行得到其他部落的認可而被推舉成為大家共同的首領,而秦始皇初次統一了中國,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便於各地通商往來,統一了文字便於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流,所謂“書同文、車同軌”絕對是空前絕後,功蓋三皇絕對是真的,至於德超五帝就不好說了,秦始皇的德行確實怎麼算都算不得皇帝中比較好的行列。

  • 13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秦始皇作為大一統下的第一位皇帝,一生譭譽參半。千年來,對秦始皇苛政、焚書坑儒的謾罵從未間斷,但對於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也無人能夠抹殺。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他的一生一定是功和過並存的,因為不可能每個人只有功或者只有過。對於秦始皇來說,他的前半生雖然也非常的殘暴,但是他也做了很多對百姓有益的事情。就好比他使漢字,貨幣都得到了統一,使百姓們更加方便日常的活動。不必因為一些小事情就爭吵不停,這樣使他們心裡面都會有一個概念,對日後中華民族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秦始皇的一生功績絕不止三件,他結束戰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廢分封,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抵禦匈奴,修築萬里長城;確立皇帝制等等。

    其一,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將地方治理權收歸中央,這是秦朝的一大創舉。秦始皇鑑於分封制的弊端,在統一全國後便推行郡縣制,由皇帝任命郡縣長官治理地方。郡縣長官要定期向皇帝述職,定期進行升遷調動,這樣一來,對全國的治理權就掌握在了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促進作用。

    其二,統一度量衡和文字。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著手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秦始皇對中國文化和制度的統一也做出了貢獻。其三,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匈奴。

    秦始皇卻是第一個在我國北疆修築延綿萬里城牆的人,這道城牆從那時起,屹立了數千年,至今不倒。萬里長城的意義在於將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阻隔開來,使得華夏文明有了一道防線。中國北方屢屢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萬里長城則起到了保衛國土的作用。

  • 14 # 明天看點啥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實在是自他以後的帝王們的榜樣和老師,雖然後來者不象堆柴樣的後來居上,但沒有哪一個帝王身沒有不染上榜樣的雄心壯志,意氣揚揚。雖不得酬自己在位期間的浩大雄心,也足夠慰平生了。

    秦始皇的功績,大的方方面面,他一直走在前面,站在高處,後人沒法超越,也許這些大功業的機會實在太少,讓他先生趕上了。可這種機會在歷史上多次出現,後世帝王沒抓住機今,才一直站在他腳下,仰其項背。

    秦始皇最偉大的功績莫過於統一分裂戰亂己久的國家了。併為鞏固和發展這種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主義的中央集權制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教育國防民生外交以及建築方面所採用相應的條例,措施或手段。並予以貫徹執行。

    秦始皇的其他功績,比如不立皇后,則外戚就出不了頭,則無法干預朝政。秦始皇不殺功臣,而是讓功臣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皇帝的意圖,統一思想各盡其職,朝一個方向使力。秦始皇生前不立太子,便排除了諸子爭立,避免了家庭屠殺的悲劇。秦始皇重視人才,統一中國後,到處蒐羅有才能的人士,給予適當地利用。秦始皇允許在朝堂發聲,廷議,然後總結取捨。

    當然,這秦始皇剛愎自用,急功近利,想在短期內打造一個強盛的富足安寧的國家,結果欲速而不達,成了欲速而速亡的慘痛結局。秦始皇留下了世界上最宏偉的皇陵,裡面珍藏了些計麼東西沒人知道。但願有隻鼎,銘記了他的一切。

    秦始皇的成就,就是發揚戰國精神,不斷地把國家統一起來成大國家進軍做出榜樣。以後東方國家都是統一是歷史主流,分裂是支流。秦始皇使東方老古歷史有了一個統一集權強大的國家,結束從黃帝開始小邦萬國弱邦窮國時代。

    創造大國強大有大業辦大事的新局面。昭示海納百川,統一為大的歷史巨流勢不可擋,順我則有昌,逆我有則亡的原則。世界的東方從此以華夏民族為主體,以華夏文化為根本的東方大國。

    從此在世界的東方有了一個建立起來華夏人民真正團結起來成為統一國體,不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的分裂局面,而且統一大國。它是一脈相傳的開始,不論漢晉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都是在這個秦帝國基礎上,傳承建立起來的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秦始皇建立的國家,是我們東方古國的根子的王幹。

    沒有秦就是沒有漢,就沒有後來。我們祖國偉大從秦國開始。有開始才有輝煌,不論我們經過風雨洗禮、傳統開始是秦始皇創造的統一的帝國為頭為幹為主。我們為長城為傲,因為它是大國家見證。我們以統一為榮是中央集權的的各民族的結果。

    我們共同語言是秦始皇為我們制定規定。我們統一度量衡,那是秦始皇最先要求的。是我們的追根求證地方制度是秦始劃定的區域,他開創國家統一的文字,難道不是方便我們文化生活,方便我日常生活。為我們提供多少方便通行。

  • 15 # 別問歸期1314

    秦始皇,名叫贏政,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兩千年來,對他的評價是很有爭議的,那麼秦始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兒時歷難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親子楚(又名異人)做人質有著直接的關係。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戰國末期,各國之間的爭鬥異常激烈。秦是當時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聽取了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把進攻的矛頭先對準了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子楚,因為他在秦國的地位並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孫子,即太子安國君(秦始皇的爺爺)的兒子。子楚的母親夏姬不被安國君寵愛,子楚又在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中排在中間,不是長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選人質時便選中了他。

    子楚在趙國很不得意,但呂不韋卻改變了他的命運。

    呂不韋當時已經是一個富有的商人,他很會投機,見到了子楚便覺得他像個貴重的商品一樣奇貨可居,將來可以借他賺取功名利祿(這就是現在“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的來歷)。呂不韋很熟悉秦國的內幕,知道安國君雖然最寵愛華陽夫人,但她卻沒有兒子,便打定注意要讓華陽夫人過繼子楚為子,那麼以後在太子安國君即位後,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會利用特殊的政治資本賺來無數的錢財。

    主意已定,呂不韋便付諸行動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為本錢,其中的500金送給子楚,讓他廣交朋友,5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後帶著去了秦國。他很精明,沒有直接去見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而是採取了更穩妥更有效的迂迴策略:去找華陽夫人的姐姐。呂不韋施展口才,說子楚如何賢達,如何聰慧,廣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雖然身處異鄉,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國君和賢惠的華陽夫人,還經常對他說“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時到了深夜還思念得流淚。說到最後,見華陽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話打動了,便請她將禮物轉交給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接受了呂不韋替子楚交給她的禮物,又聽說了子楚對她和安國君的態度,便對子楚有了好感。

    呂不韋又勸說華陽夫人的姐姐去遊說華陽夫人,讓她儘早在眾公子中挑選一個好的作為自己的兒子,並立為儲君,那麼以後即使在秦昭王死後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適的人選。呂不韋商人式的精明算計,正好是華陽夫人日夜耿耿於懷的心事,姐姐來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懷。於是,華陽夫人便利用安國君的寵愛,說服他立子楚為繼承人。

    事情辦成了,子楚的處境和地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給了子楚足夠的錢財,還讓呂不韋做他的師長,扶助子楚。

    從此,呂不韋便長住在了邯鄲,和子楚一起廣交天下賓客,等待回國做太子、準備以後繼承王位的那一天早點到來。

    為了更好地籠絡子楚,呂不韋還給子楚送去一個擅長歌舞的美女,因為是在趙國的都城,所以歷史上稱她為趙姬。後來,趙姬給子楚生下一子,這就是秦始皇。開始他姓趙,因為出生在趙國。因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後來就改為政。等到回到了秦國,才改成了國姓嬴。

    秦始皇剛出生,秦國和趙國便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第二年,趙國在秦國圍攻時想殺死子楚,結果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重金賄賂了守城門的官員,逃出了邯鄲城。秦始皇和母親在外祖母家的掩護下,逃過了殺身之禍。

    六年後,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國君即位,這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后,太子就是子楚。此時,秦國和趙國的關係也恢復到以前的友好狀態,秦始皇和母親得以回到秦國。安國君在位時間很短,先是為父親服喪一年,正式即位後僅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莊襄王。剛即位,便讓呂不韋做了相國,還封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時間也不長,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贏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因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呂不韋和趙太后之手。

    發奮圖強,統一六國

    贏政做了秦王之後,呂不韋的權勢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稱號,他食封大邑萬戶,還擁有上萬名家僮,財富鉅萬。同時,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又召集很多的門客,讓他們蒐集史料,最後輯成了《呂氏春秋》。

    趙太后在先前被呂不韋送給子楚之前和呂不韋很要好,現在雖然地位尊貴,但子楚已經死去,守寡時間一長,便和呂不韋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時,秦始皇已經長大,呂不韋也害怕她和太后私通的事被發覺,引來殺身之禍,於是便給趙太后找了個替身,這就是嫪毐,讓他冒充宦官進宮,在淨身時趙太后買通了執行的人,讓這個假宦官進去供趙太后享樂。

    這樣,在秦始皇的身邊有了兩個對他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一個是呂不韋,一個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滿二十一歲,依照秦國的舊制,第二年要舉行加冠禮,然後就可以親政了。而呂不韋和嫪毐卻在此時向他示威:呂不韋公開拿出了《呂氏春秋》,嫪毐則依仗趙太后的勢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釁面前不動聲色,而是按計劃舉行了加冠禮,而嫪毐卻等不及了,他想乘機叛亂,殺掉秦始皇,結果被早有防備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後處以車裂酷刑,誅滅三族。他的同黨被誅殺的有二十多人,牽連的多達四千多家。趙太后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趙太后則被軟禁起來,經過群臣的勸說,秦始皇親自把母親接回咸陽。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呂不韋的相國,趕出咸陽,讓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兩年後,秦始皇為了避免呂不韋和其他國家串通作亂,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你和秦國又有什麼親緣,卻得到仲父的稱號?你快給我滾到西蜀去吧!”呂不韋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後難免一死,乾脆服毒自殺了。

    對自己政權的威脅都清除了,秦始皇便開始對東方的六國採取了軍事行動。他繼承了祖輩的基業,而且發揚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幹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秦始皇繼續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後,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

    然後秦國攻打趙國,俘虜了趙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趙最後滅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後來,燕王只得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國最後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同時,魏國也被秦軍滅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翦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楚國。

    最後滅掉的是齊國。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後,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賁在最終滅掉燕國後,領兵大舉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至此,秦滅六國,十六年統一。

    政治改革,第一次採用皇帝稱號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傳說三皇和五帝。結果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後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制,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對名稱也做了規定: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皇帝的印信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后",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后"。

    秦始皇為了將大權集於一身,每天都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還要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衛尉,就是宮廷的警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僕,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並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在地方,加強君主集權的重要措施是實行了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治體制的歷史性變化,代替了原來的分封制。在討論時,李斯反對分封制,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幾代之後,關係就疏遠了,不可能像原來那樣團結,致使周朝分崩離析。天子無法控制,徒有其名。應該設定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裡。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裡。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 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萬戶以上),一是縣長(萬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裡、什、伍,是一種準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於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學習也向官吏請教,即"以吏為師"。

    除了政治體制改革外,秦始皇還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集權統治。

    第一,修造長城。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六國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長城拆毀,然後統一修造抵禦北面匈奴的長城。秦的長城西起隴西的林洮(現在的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現在大同江一帶),東西長達萬里。第二,沒收天下的兵器,然後熔化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每個有24萬斤,防止天下人作亂。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蒙,叫做直道。一條通向東面的河北和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弛道寬達五十步,兩旁每三丈遠就種一棵青松樹。弛道的建立,大大縮短了資訊傳播的時間,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政令的及時傳達。第四,為了根絕先前六國後裔的反叛行動,秦始皇將後裔貴族們連同富豪一塊遷到了咸陽,這樣便於監視,同時也繁榮了都城的經濟。

    同時,秦始皇還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焚書坑儒 採用法家思想 嚴酷統治

    秦始皇由於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紛紛指責秦始皇。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膽大妄為計程車人,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疏,要求進行焚書。即除了《秦記》之外的所有史書一律燒燬,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燬。敢再違抗命令,議論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數史書之外,其他的最後只留下了關於農業、卜筮和醫藥的書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全國進行焚書,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

    只燒掉書籍並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佈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後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無法抹去的一大汙點,極大地抵消了他統一全國的歷史功績。

    不僅是焚書坑儒,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導致民怨沸騰。

    秦始皇很喜歡六國華麗的宮殿,所以,每當滅掉一個國家,他都要讓人將宮殿的圖畫下來,然後在咸陽照樣仿造。等全國統一了,他還曾經想造一個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陳倉(現在陝西鳳翔和寶雞地區),東面延伸到函谷關(現在河南靈寶),長達千里。最後被秦始皇的侍從、侏儒優旃(音沾)勸止。優旃對秦始皇說:“這樣可太好了,有了這麼遼闊的皇苑,我們可以多放養些猛獸,如果六國的後裔有人敢從東方進攻,就把這些猛獸趕出去將他們嚇跑。”秦始皇一聽,不禁大笑,於是就打消了建這個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沒有建成,但秦始皇卻建了其他很多的宮殿,單單咸陽的周圍就建有宮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宮在關外有四百多座,關內三百多座。在這些宮殿中,最大最有名的還是阿房宮。因為在秦末已經被項羽燒燬,所以其規模究竟有多大,現在無法估計,但根據歷史記載,光阿房宮的前殿的東西就寬達五百步,大約相當於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當於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門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來防止人帶兵器行刺。在殿門前排列著十二個銅人,即用沒收民間兵器熔鑄而成的那十二個銅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時,阿房宮還沒有建成,這個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呼叫民工七十萬人。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萬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長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徵發,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達三萬之多,男子徵發不足使用,有時還要徵發女子。秦朝因為實行法治,反對儒家思想,沒有像後來那樣限制婦女從事公眾活動。儒家主張和長輩同住,以便盡孝,秦則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這樣國家可以按照戶數多收賦稅。

    苛捐雜稅,加上嚴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熱,由於原來的秦國變法,被東面其他國家稱為“虎狼之國”,現在統一後,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國”。人民動不動就觸犯了法律,處罰也相當嚴厲,特別是當時的野蠻的肉刑制度,常將犯人的腳砍斷,造成大量的殘廢人。原來百姓渴望統一,結束無休止的戰爭,是想從此過上安寧的日子,現在秦的暴政讓他們失望至極,秦的民心喪失是它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經勸說過秦始皇:“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但遠處的民眾還沒有徹底安定,士人們現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張。父皇這樣用嚴酷法律治理天下,兒臣擔心會令天下不穩。希望父皇能認真考慮,改變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聽不進扶蘇的話,反而斥責扶蘇多事。最後,秦始皇將扶蘇派到北面邊境的軍隊裡做監軍,和大將蒙恬一起抵禦匈奴。

    秦始皇不聽勸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眾的詛咒下氣數將盡。楚國舊地的民謠中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東郡(現在河南濮陽)有一塊隕石墜落,於是有人便趁機在上面刻了詛咒秦的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訊息,火冒三丈,派御史嚴厲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終也沒有查出來。御史便將附近的住戶全部處死,又將刻有字的隕石毀壞。但這絲毫不能挽救秦的滅亡。

    求仙東方 長生不成反歸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後,雖然希望皇位能萬世萬代地傳下去,但他自己還是想長生不老,於是就千方百計地尋求仙丹妙藥,因此,在統一全國之後,秦始皇經常出巡,這樣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沒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壞在了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統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經出巡過北面,當時主要是為了抵禦匈奴,鼓舞士氣。他全國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統一全國後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回來的路上。

    現在,許多地方還存有秦始皇出巡時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這些石刻主要是為秦始皇歌功頌德,宣傳自己統一國家、進行各項改革的歷史功績。

    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藥,秦始皇的出巡總是到海邊去,因為他聽說神仙總是在海邊出現。到碣石(現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現在山東成山角)兩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傳說是神仙常來登陸的地點。每到一個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藥,著名的徐福東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現在日本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一代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領大隊人馬,從都城咸陽出發,直奔南方的雲夢(現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區),併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著,乘船東進,在丹陽(現在安徽當塗)上岸,到了錢塘(現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會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後刻石於會稽山。下山後,從吳中(現在江蘇吳縣)北上,繼續他的求仙之旅。為了能見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著海邊北上,但總是一無所獲,最後,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沒想到在平原津(現在山東平原縣)就一病不起。

    隨行的趙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時日不多,但因為秦始皇忌諱說“死”字,所以沒有人敢向他問身後的國事如何安排。隨著病情越來越重,秦始皇也意識到生命到了極限,便留下了遺詔,要長子扶蘇奔赴咸陽主辦喪禮,並繼承皇位。詔書放在任中車府令的趙高那裡,還沒有等詔書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熱季節,在沙丘平臺(現在河北廣宗境內)病死了。

    秦始皇死時僅五十歲,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總共三十七年。

    為了防止秦始皇的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導致天下大亂,李斯封鎖了訊息,將秦始皇的屍首放在車裡繼續向咸陽趕路,但熱天中屍體開始腐爛,散發出臭氣,為了掩蓋,李斯讓每輛車上都裝一石鮑魚,用魚臭掩蓋屍體的腐臭。

    趙高比李斯奸詐,他為了自己專權,竟借扶蘇不喜歡李斯的事實來蠱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詔書,讓胡亥繼承了皇位。同時假造聖旨讓扶蘇自盡。胡亥即位後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驪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樣。皇帝原來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後來,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樣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規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無上的皇帝陵墓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於百姓的墓,不但要稱為“墳”,還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觸犯法律,要受處罰。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制,不能隨便超越。

    秦始皇的驪山墓建得很豪華,因為墓室很深,有泉水滲進,為了阻止泉水,便用銅汁澆鑄。墓頂則用無數珠寶鑲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樣子,底部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的樣子。墓室裡還有文武百官排列兩邊。一切都仿照在世時的樣子。為了防止偷盜破壞,墓中遍設機關,如有人進入,弓箭會自動發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陝西臨潼縣的東面五公里遠的下河村附近,經過測量,墓高55.5米,周長2公里。

    秦二世即位後,殘暴的統治不在其父親之下,僅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趙高所殺,秦的江山也在風雨中分崩離析,秦始皇想傳到千代萬代的王朝僅到二世便結束了,這真應了那句話“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

    第一個稱皇帝的人——秦始皇嬴政

    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兩字,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義,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後確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謂始皇帝也。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 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卻是很不幸的。他的父親異人是秦國的公子,異人雖然生在國王之家,但從小就被派往和秦國敵對的趙國,當了一名“質子”。 而嬴政正是在趙國出生的,在趙國過了9年孤獨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他在統一六國後採取得種種引人爭議的措施,和他的個人經歷也有很大的關係。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讚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麼,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所以才有兩個不同的秦始皇。

    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築技術不發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線,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線,抵禦匈奴的入侵,也為後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

    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為,如並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徵百越、逐匈奴、通溝渠、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建立、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從傳承,是有重大之影響的,這方面他可稱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徵暴斂、嚴刑峻法,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對於秦始皇作為“暴君”的這一面,則不應隨便為之辯解。

    由此可見,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專制獨裁的“暴君”正好印證人性是立體的事實。所以評一個歷史人物不偏於一面,應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

  • 16 # 大江侃歷史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別名祖龍,出生於趙國邯鄲,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功績有哪些呢?

    1、華夏大一統

    秦始皇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在中央層面上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廢除了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

    2、開疆拓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征伐嶺南,並將嶺南一帶圈進秦朝的地盤,秦始皇在嶺南設定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並不斷向嶺南移民。

    進攻匈奴,在秦朝大軍的攻擊下,匈奴潰不成軍,紛紛敗逃,最後匈奴不得不離開黃河河套平原,向北方的大漠深處遷徙,秦朝軍隊一直深入到陰山一帶。秦始皇令蒙恬在燕、趙、秦的長城基礎上,修建了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不僅如此,秦始皇還從中原遷徙了大量謫徙刑徒和一般民眾,對北方大片疆土進行開發。

    秦始皇還打通了中原與西南地區之間的五尺道,使得西南地區與中原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3、建立皇帝制度

    贏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採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

    4、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秦始皇統一之後,統一了貨幣、度量衡,這無疑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影響更大的,卻是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書同文:是以秦國小篆為基礎,創造出整齊劃一的文字。

    車同軌:交通道路的統一,以咸陽為中心,東到燕齊,南到吳楚,北到甘泉。

    行同倫:指的是風俗習慣、衣食住行乃至於信仰,都實現相對統一。

    以上就是秦始皇的主要功績。

  • 17 # 橦霖

    嬴姓,趙氏,名政,別名祖龍,出生於趙國邯鄲,秦莊襄王之子,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譽為“千古一帝” 。

    13歲繼位,39歲時統一中國建立秦朝,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政治上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廢分封行郡縣。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

  • 18 # 波哥聊歷史

    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一直是爭議較大的歷史人物。建國以來,史學界對其評價有四種觀點。

        第一,功大於過說。這派觀點認為,秦始皇對當時的人民,對整個民族的發展,對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很大貢獻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動與實現統一、鞏固統一分不開,另一方面他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僚政治體制為歷代王朝沿襲,並在我國封建社會前期起了積極作用,把其稱為暴君是不恰當的。

        第二,前功後過說。秦始皇一生活動應分三個時期,完成統一大業為前期,統一後的幾年為中期,後來的焚書坑儒、修造阿房宮、驪山墓為後期。其前期是豐功,後期是顯過,中期是功過相兼。可以說,他是一位“前功後過,功過並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過參半說。在秦始皇身上同時存在極端相反的兩個方面一一光明和黑暗,偉大和殘暴。他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

    第四,功大過亦大說。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功大過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錯。綜合史學界對秦始皇的評價,一般都肯定其在統一中國程序中的歷史作用,同時指出其殘暴、嚴苛壓迫和剝削人民的一面。

  • 19 # 桃逃小小生

    嬴政,自封為始皇帝,後世尊稱秦始皇,千古一帝,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可謂居功甚偉。

    滅六國,實現了華夏大一統;

    南擊蠻夷,北抗匈奴,拓展了華夏版圖;

    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度量衡,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經濟大發展;

    萬里長城,秦皇陵堪稱世界奇蹟;

    最終為了華夏民族的大一統,為了華夏版圖的完整,最後,即使耗盡自己半生心血的王朝即將被顛覆(項羽劉邦起義),也要保證版圖的完整(蒙恬,王剪勤王被拒)。

    始皇帝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這邊額(我)滴,那邊額(我)滴,全都是額(我)滴。

  • 20 # 尋龍點金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透過戰爭,不斷兼併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統一戰爭的順序: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韓與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與秦漢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與秦溫(在今河南溫縣一帶)。

    前273年魏與秦南陽(今河南濟源至獲嘉一帶)。

    〔提示〕從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統一中國的前六七十年間,其軍事勢力已擴充套件到中原地帶。

    ②秦滅六國的時間表: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趙、滅燕;前221年滅齊。

    前269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趙,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於河外。

    前233秦攻赤麗、宜安,被李牧擊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

    由此可見“六國論”中“六國互喪”、“(齊)終繼五國遷滅”、“燕雖小國而後亡”等語,都是以上述史實為依據的。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

    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發族,原先分佈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佔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于”。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徵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5.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

    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佈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定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黑鬍子潛入推進城為何不收了最強的巴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