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無月文化館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整個長平之戰中,有幾個環節,趙國的做法是否正確,若不正確,在無月看來,正確的做法又是如何?

    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

    這是第一個問題,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被完全截斷。

    當時的韓桓惠王非常驚恐,派陽城君跑去秦國謝罪,請求透過獻出上黨郡為代價來換取秦國息兵 。

    但是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馮亭聯合上黨郡的百姓,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謀劃利用趙國的力量來抗秦。

    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來攻。

    以上是歷史上,趙國接受上黨郡的始末。(長平之戰前,上黨形勢草圖)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當初馮亭把上黨郡獻給趙國,是禍水趙引,而趙國接受上黨郡,則招來了秦國的攻擊,導致最終有長平之戰的慘敗。

    很明顯,這是透過結果來推敲起因,不能說沒有道理,卻很容易失去客觀性。

    當時的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郡?

    要無月來說,該!趙國就應該接受上黨郡。

    理由有四:

    接受上黨郡,可以擴大趙國的領土,增加趙國的戰略縱深。

    上黨郡畢竟是韓國失地,日後秦趙開戰(秦趙必定會開戰),可以將上黨作為緩衝地帶,減少趙國本土的損失。

    此消彼長,秦國多拿一塊地,趙國就反減一份實力,反之亦然。

    藉此事件表明趙國對待秦國的態度,那就是趙國不畏秦。

    秦國遲早都要對趙國開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趁機壯大自己。

    防守和出擊,哪個正確

    現在很多人從小學課本里,就已經知道了,長平之戰,趙國換掉老當益壯的廉頗,改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趙國大敗。

    所以,很多人爭論的焦點都在於是否應該派趙括去。

    那就是趙國接受上黨郡後,到底是該堅持防禦,還是應該主動出擊?

    廉頗是防守派的代表人物,趙括則是出擊派的代表人物,當時趙國朝堂上先是爭論該不該接受上黨,接受上黨之後,則是爭論該防守還是出擊。

    (影視劇中的趙括形象)

    經過權衡,我比較支援防守一方,認為趙國不應該主動出擊。

    秦國自周赧王五十五年開始,派秦將王齕開始軍事行動,先是攻下上黨,接著與駐守在長平的廉頗軍展開激戰,廉頗最初採取主動出擊策略,結果王齕攻破趙軍陣地,擊敗趙將廉頗,斬殺趙軍四名都尉,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軍攻佔。

    這之後,廉頗改變策略,採取守勢,堅守不出,結果秦軍強攻,攻佔下趙軍西邊的營壘,再斬殺趙軍兩名都尉。

    廉頗退至丹河東岸,繼續堅守不出。(秦將王齕攻擊路線草圖)

    戰事發展到了這個時候,秦趙兩國都發生了變化,這裡恰好是個轉折點。

    趙國方面,因為廉頗出戰以來連戰連敗,如今又堅守不出。

    在主攻派看來,這是廉頗畏戰,無力擊敗秦軍,就該換個更強的將領去;

    而防守派認為秦軍勢不可擋,不如嚴防死守,抵抗秦軍進攻,消耗秦軍糧草,秦軍必不持久。

    秦國方面,自打廉頗由出擊轉為防守,秦軍強攻得勝之後,秦國也開始活動起來,因為強攻的代價太大,雖然秦軍依然擊敗了趙軍,但這樣大的傷亡,對秦國並沒有好處。

    秦國開始在趙國安排人遊說趙王換掉廉頗,然後秦軍偷偷的換掉了長平前線的主將,將戰神白起給派了過去。

    秦國在這時候換主將,恰恰說明了秦國感覺到了趙國不好對付。王齕並不是平庸之輩,在戰國時代也算是名將,但秦國仍然換將,並派上戰無不勝的白起,可見秦國承受的壓力之大。

    最後,趙國決定出擊,換掉了廉頗,讓趙括帶著二十五萬援軍進駐長平;而秦國,在白起的指揮下,先是誘敵深入,接著切割趙軍為兩部,圍困趙軍,斷絕趙軍糧草,趙軍多次突圍不成功,降。

    白起作戰的一個特點是每戰都以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為目標,所以接受趙軍降卒後,出於多方面原因,白起坑殺了趙軍降卒,僅放歸240名年幼士卒,讓他們去散播秦軍的恐怖,為白起攻邯鄲做鋪墊。

    (影視劇中的白起形象)

    看上去似乎秦軍贏的很輕鬆,而趙軍卻是慘敗,其實不然。

    這是一份長平之戰,秦趙兩軍傷亡的對比表,秦軍儘管獲勝,傷亡約有二十萬,傷亡比例達到了50%,可見,秦軍贏的一點也不輕鬆。

    結合秦軍在廉頗採取防守之後的活動,以及長平之戰秦軍的傷亡,可以得出結論,如果趙國採取防守的策略,則相對而言更為正確。

    秦軍強攻防守的趙軍營壘,要付出更大的傷亡,這是秦軍無法接受的,時間一長,秦軍必然退卻。

    而主動出擊,無論是老將廉頗,還是青壯趙括,都以失敗告終。(影視劇中的王齕形象)

    趙國犯的另外兩個錯誤

    除了上述以外,其實趙國還犯了兩個錯誤,這兩個錯誤大大影響了長平之戰的程序,甚至大大影響了趙國的存亡。

    哪兩個錯誤?

    趙國接收了上黨,卻未在上黨牽制秦軍,反而讓廉頗駐軍長平,這是第一個錯誤;

    趙國陣前換將,卻全國徵兵25萬,讓趙括帶至前線,趙國主動挑起了大決戰,這是第二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趙國接收上黨後,卻未在上黨佈置防守兵力,廉頗駐軍長平一線,長平是趙國領地。也就是說,趙國並未將新接收的上黨郡作為戰略前線,參與上黨的防守。

    明擺著秦趙很可能馬上就要起干戈了,但是趙國仍然只是在自己的國境一線陳兵作為威懾,而不將上黨作為秦趙交戰的緩衝地帶,既反映了趙國本意不想與秦國衝突的矛盾姿態,更反映了趙國在對待上黨的方針上,沒有一個具體且完善的方案。

    趙國其實開始是抱著撿便宜的心態:

    上黨主動來投,不收下實在可惜,收下了趙國又怕秦軍,不如收下後先放著,派大軍在邊境壓陣。如果秦軍後續放棄了上黨,趙國就派兵進駐,正式控制上黨;如果秦軍攻打上黨,趙國就觀望不出兵,坐視上黨成敗。只有在秦軍向駐守長平的趙軍發起攻擊時,趙軍才出戰。

    趙國以這樣的態度來接收上黨郡,實在還不如不接收上黨郡,這樣或許秦國還不會這麼快就攻打趙國,趙國也不會在後來遭遇長平之戰慘敗,喪失全國戰力,從此一蹶不振。

    正因為趙國這樣的舉動,才真正造成了上黨郡“禍水趙引”的局面,趙國想撿秦國的“漏”,簡直是太天真了。

    第二個錯誤,趙國臨陣換將,換上了趙括,並全國徵兵,將剛成年的少年都派上了前線,又湊了二十五萬大軍給趙括,讓他帶到了長平。正是趙國自己將國運押在了長平之戰上,用舉國之力,主動挑起了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

    如前文所述,趙軍採取防守比出擊要有利,因為秦軍不願承受過大的傷亡去打擊趙國,秦國這時候的處境非常敏感,秦國很害怕魏、楚兩國在這時候出兵攻打秦國。

    秦國在換白起的同時,秦國還和前來求和的趙使假顏歡笑,給六國造成秦趙兩國即將和解的誤解,盡力避免各國可能的出兵干預。

    因此,秦國自身是不願將舉國兵力投到長平一線去冒險的,秦國本意就是藉著上黨郡事件打壓趙國,攻佔趙國部分領地,這對當時的秦國而言是非常的有必要。

    秦國自趙國接收上黨之後,便開始掉轉槍頭向上黨發起了攻擊,秦國出兵上黨的理由有三:

    趙國虎視眈眈陳兵長平,秦國要打掉上黨,趁韓國驚懼不敢反擊,各國未有動作,主動出擊長平趙軍,避免被兩面夾擊

    秦國對上黨本已勢在必得,趙國橫刀奪愛斜插一槓,秦國勢必要做出反應,維護自己的威嚴。

    秦國本來就要打趙國,上黨事件可以作為攻打趙國的藉口,攻佔部分趙國城池。

    所以說,秦國的本意不是和趙國進行大決戰,因為秦國這時候根本沒有滅掉趙國的打算,要不然,長平之戰後,範睢就不可能阻撓白起滅趙了。

    但是趙國自己擺出了要全力一戰的架勢,秦國在當時那個情況下,沒辦法退讓。一旦退讓,可能前面辛苦打下的戰果都要吐出來,諸侯甚至還可能趁勢圍攻秦國,因此秦國只好咬緊牙關,和趙國在長平賭國運了。

    其實,趙國如果不再增兵長平,即便長平敗了,趙國仍然有兵力防守各地城池,秦國也沒有一城一城打下趙國的長期打算,時間一長,秦國必然結束對趙國的侵攻。趙國依然有東山再起的空間。

    秦軍換白起為帥,秘不外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秦軍換下王齕,秘密將白起換上,不讓外界得知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我們一般都認為,秦軍是要麻痺趙軍,麻痺趙括,使趙括輕敵犯錯誤,所以故意保守換帥白起的秘密。

    其實恰恰相反,之所以秘密換白起,不是因為要麻痺趙括。前面說過了,王齕也是名將,趙括難道會輕視王齕?不可能的。

    秦軍之所以偷偷換白起,提防的其實是其他各國,提防他們可能出兵干預。

    白起是戰無不勝的戰神,他所在的戰場,對手都不寒而慄。當時,秦國為了應付趙國在長平的增兵,也傾舉國之兵,將國運押在了長平之上。秦國國內及各大戰線此時兵力空虛已是世人皆知,但是各國為什麼就不出兵呢?

    因為各國都畏懼秦國,害怕白起,所以即使秦國兵力空虛,仍然不敢出兵打秦國。如果讓各國知道了白起已經被調往長平戰場,一段時間內無法抽身,那麼各國就可能蠢蠢欲動,挑戰一下秦國,到時候,秦國很可能就會有一場大災難了,甚至會導致長平戰場的秦軍主力的潰敗。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22 # 老虎山1號

    對峙即可

    秦軍無法打破對峙局面

    否則早就打了

    然後就是拼糧食了

    趙國只能靠外交搞糧食了

  • 23 # 煮酒聽史

    長平之戰,趙國的失利,不僅僅是換了一個廉頗那麼簡單。雖然趙國經歷胡服騎射以後,一下子就成長為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大國,但趙國和秦國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秦國的變法,是經濟、政治、軍事全方面的變法,而趙國的變法,僅僅只是軍事方面的變法。

    而趙國當時的君王,從其接收上黨的行為來看,就知道他並非是一個明君。其和秦昭襄王相比,差距也不小。最後,儘管廉頗和白起同屬於戰國四大名將,但是廉頗是打不過白起的,因為廉頗在長平之戰初期,連白起的面都沒有見到,就連戰連敗,不得已才轉攻為守。

    趙國無論是比拼國力、君王還是將領,都略遜一籌。因此,趙國想要獲勝其實還是十分苦難的。

    好在,趙國也不是一點優勢都沒有,那就是秦國的戰線比趙國長。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優勢。古代,尤其是戰國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運糧食及其不易,往往十份糧食,在運送過程中就會被消耗掉八份,最後能夠送到目的地的只有兩份。

    因此,廉頗當初的選擇是十分正確的。在彼此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趙國想要獲得勝利,唯有拖,拖到秦國無法承受這份損失,拖到秦國糧食不足。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另外,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趙國尋求他國的幫助。不過這樣以來,趙國必定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因為長平之戰,是由趙王的貪心引起的,在這件事情上,趙國是不佔理的。

    因此,其他國家如果不獲取足夠的利益,很少會出兵幫助趙國,從而得罪強大的秦國。

  • 2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趙國,並不是沒有機會打好這一仗。

    他們唯一的機會是:外交戰。而且,他們本有機會打贏這場外交戰!

    趙國此前多此挫敗秦國的關鍵:合縱+將略

    坦白地說,趙國從來沒有獲得過獨自與秦國爭雄的能力。

    此前,趙國曾幾次大敗秦國,由此名聲大震。

    可是,這幾次的勝利,既在於廉頗、趙奢的將略,也在於有利的外交形勢。

    秦昭襄王時期,秦趙之間的戰事。趙國取勝,多有盟友支援。

    著名的閼與之戰,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此戰中,趙奢以奇謀忽悠秦軍,急取北山,擊潰了秦軍。

    但是,北山爭奪戰,趙軍打的只是一個擊潰戰,秦軍仍未敗退。

    此後,正因為魏公子咎率銳軍擾秦軍之後,秦軍前無可勝之機,後無後顧之憂,才徹底敗退。

    可以說,趙國挫敗秦國的勝利,既仰仗廉頗、趙奢的將略,也依賴當時有利的外交環境。

    長平之戰,趙國不可能以單純的軍事手段取勝

    說回長平之戰。

    前期的交戰中,已經暴露出:在長平多山地形中,趙軍戰鬥力不如秦軍的問題。

    前期,秦軍連續擊敗趙軍。而且:趙軍所丟失的二樟城、光狼城、西壁壘,都是易守難攻之地。

    儘管此時秦軍主帥還不是白起,但經過伐楚之戰的鍛鍊,他們在複雜地形中的作戰能力已經遠遠超過趙軍。

    最後,廉頗才依靠丹河與百里石長城的雙重防護,站穩腳跟。

    可以說:至少在長平戰場這種地形中:趙軍真不是秦軍的對手。

    這種情況下,廉頗能穩住形勢,已屬不易。

    那麼,廉頗能不能拖垮對手呢?

    1V1,拖不垮。

    姑且不說秦、趙兩國的國力差距,就地理形勢而言,秦也不吃虧。

    由於秦國已經攻取了野王、魏南陽各地,得河運之便。

    表面上看,長平戰場離趙近,但趙國補給,只能走難行的陸路。

    而秦國因已經控制了原屬於韓國的黃河段,補給可以以河運到韓上黨,再運至前線。

    因此,廉頗死守,只是無奈之舉。不是某些書中所說的:利用秦國路途遙遠,主動堅壁不出。

    當然,考慮到秦、趙的國力差距,趙國更加耗不起了

    唯一的機會:外交戰

    果然,進入僵持階段後,先緊張起來的是趙國。

    趙國只有採取外交手段破局。

    外交,有兩個選擇。

    1、繼續選擇發起合縱。

    2、認慫。

    合縱,趙國不是沒有條件!

    儘管趙國與魏、齊等國也經常打來打去,但是,“秦國是最大威脅”,已經是大家的共識。

    而且,趙、魏、楚三國在抗秦問題上還是曾多次達成合作的。

    另外一方面,秦國確實有威懾。

    但是,長平之戰後,魏、楚尚且敢於出兵救趙。此時,如果趙國外交得當,也是有較大機會出兵來救的。

    此時的秦國,1對1打趙國已經盡力。如果魏、楚擾其後,是很難受的。

    趙國外交家虞卿的主張是唯一正確的:直接認慫,外交的主動權就交給秦國了。應該先獲取其他諸侯的支援,才有籌碼去和秦國談判。

    趙王不聽,直接派人找秦國議和。

    虞卿說:秦王必然隆重招待趙使,告訴諸侯秦趙即將和好。如此,魏、楚也就不會來支援我們了!媾和必然失敗,趙國必敗了。

    結果,秦國果然如虞卿所說的那樣操作。

    魏、楚不敢來救了。

    趙國失去了最後的機會,他只有選擇趙括出擊,決一死戰!

    全軍被圍!

    此時,趙國似乎進行了最後一次外交努力:向齊國借糧。

    拜託!這都什麼時候了?你的軍隊已經被人圍困了!現在去找齊國,人家敢借嗎?

    全滅!

    我認為:趙國以單純的軍事手段是不可能打贏長平之戰的。

    但如果外交戰成功,即便趙不能取勝,也斷然不會被逼得孤注一擲、全軍覆沒。

    趙國在此戰中最大的失誤不是換帥,而是趙王蹩腳的外交戰!

    能戰,才能和!

    不循此理,自取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判斷孩子是否被嚇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