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父母年代記憶
-
2 # 文一小墨墨
故宮落成之後,從明朝皇帝朱棣到清代皇帝康熙,除特殊情況下,基本都住在乾清宮。然而雍正繼位之後,卻搬進了養心殿。在民間野史中,這便又成了他奪位的一大證據。害死老爹,心虛連該住的房子都沒敢住。其實這個說法並無史實根據,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裡,康熙傳位遺詔是滿漢雙語,十字上面添一橫變成於,純屬民間臆想。
其次,雍正養母是佟佳皇后,子以母貴,在太子被廢之後,其實在眾皇子之中他更貴重一些,再加上一直幹著實事,的確是康熙爺選中的他。
-
3 # 鋒在起時
其一,皇位開路不正
康熙帝 以後,隆科多從“正大光明”牌匾之後拿出字跡潦草的遺詔,當場宣佈康熙帝把皇位傳給了四阿哥。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 康熙的本意是傳位於十四阿哥 不管 從事務安排,還是從康熙帝的喜好程度來講,繼位 人都指向十四阿哥。而從反面考慮,當時宣佈遺詔的人 是四阿哥的寵信。而且詔書字型非常潦草,而清朝的遺詔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準備好,康熙皇帝也以嚴謹著稱,斷然不會在詔書上寫下潦草的字跡,所以雍正的皇位來路不正這種說法很有研討的價值。
其二,日常身體力行
雍正繼位時年紀尚小,但他並 在繼位之後“放飛自我”。據《清史稿》記載,雍正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平均睡4個小時 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批閱奏摺,雍正在位期間一共批閱了19萬件奏摺。雍正在位期間,從來沒有任何的娛樂活動 這樣的身體力行 讓雍正成為清朝歷史 最勤奮的皇帝之一。
其三,性格-勇敢果斷
雍正繼位時看似一片光明。其實是接手了康熙留下的爛攤子 康熙爺好大喜功,但看似風光之下,國庫一直處在虧空狀態。雍正繼位以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不僅是經濟 還有人才的吸納上,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經過雍正的改革 大清的國庫翻了7倍,這為後來康乾盛世的出現打下堅實基礎。除了果斷的改革之外,在面對八王的威脅時他也毫不退縮 拳頭為自己爭得了權利。
-
4 # 華嚴
雍正的皇位是名正言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
胤禛登基後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廉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皇十子胤礻我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禎(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現存於遼寧省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佈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
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並且在詔書中一般都是加上個皇字的,比如傳位於皇四子,假如樣”十“改為”於“是沒有根據的。
-
5 # 東方創為
很多電視劇或者野史中經常構陷雍正篡改遺詔得皇位,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本人覺得肯定不是,這些野史只是康熙帝的皇子們爭儲失敗對雍正爺的汙衊,來達到他們謀反的目的。
首先: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援,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 ”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 《文獻叢編》第三輯《戴鐸奏摺(五十七年折)》
第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透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透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第四:康熙在位時,雖然大清也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但是,康熙常常反思自己執政過程中的過錯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需要一個有雷霆手段,不怕得罪人,敢於面對的人來解決,這個人在康熙的眾皇子中只有雍正是這樣的。
第五:康熙在位時非常喜歡弘曆,很小的年紀就抱到了宮中,由康熙親自撫養教育,愛屋及烏,雍正只是一個過度而已。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
-
6 # 不許人間見白頭zzz
大多數的人都覺得雍正皇帝搶了自己親弟弟的皇位,實際上是這樣嗎,在電視劇中就有這樣的情節,電視劇中說的就是康熙皇帝留下的詔書就是把皇位留給雍正皇帝,雍正的皇位到底是怎麼來的,這一直是人們最疑惑得一件事,實際上皇位是康熙皇帝親自傳給雍正的。
關於這件事也是有證據的。第一個證據就是康熙皇帝在臨死之前,找來了雍正,讓雍正替自己去祭天,也許會有人說在康熙皇帝之前也有這樣類似的情況發生,康熙爺也曾經讓別的人替自己祭天,但是康熙皇帝臨死之前找的可不是別人,是自己的親兒子,一個很有可能替代自己的人,這個時候,康熙皇帝肯讓雍正替自己,這不就說明在康熙皇帝的心裡面,皇位早就已經選好繼承人了嘛。按照能力的話,康熙皇帝肯定是會選擇雍正的,畢竟雍正無論是在能力還是在心計方面都遠遠的超過別的皇子了。
也許有人會說康熙皇帝還曾經封十四阿哥為大將軍,說實在的,封不封將軍這個職位並不能說明什麼,把十四阿哥封為將軍,只能說明十四阿哥在軍事方面確實是一個可造之材,只能說明這些,在康熙皇帝之前也有人曾經封皇子為大將軍的,這並不代表就讓那個皇子當皇上啊!還有人會說在康熙皇帝臨死之前,把十四阿哥召回了京城,在康熙皇帝還在世的時候,就早早的讓十四阿哥去邊疆帶兵,這並不代表著康熙皇帝是想要鍛鍊十四阿哥,讓十四阿哥外出帶兵,有不少的皇帝都派自己的兒子外出帶兵,也不見得那些皇帝讓這些阿哥們當皇帝,就算是康熙皇帝曾經把十四阿哥召回來,可是不久之後不還是把十四阿哥趕回到西北去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其實康熙皇帝根本就沒有想把十四阿哥立為皇帝的想法。
-
7 # 歷史飛凡觀
這是毫無疑問的,雍正確實是康熙親自確立的繼承人,之所以雍正會被後世質疑,主要是雍正的政敵太多,而他的改土歸流、火耗歸公和官紳一體納糧等政策剝奪了許多人的特權,眾口爍金之下雍正自然被抹黑了,而攻擊一個人最好的靶子就是他最核心的東西,雍正改革最大的底氣就是他是天子,於是政敵們就攻擊他得位不正。
這個質疑其實很荒謬,先不說康熙的幾位年長的皇子們都是握有一定實權的,更有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胤禵在外征戰,還有手持康熙遺詔的顧命大臣等人,雍正想要收買所有這些相關的知情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那樣他還要罵八阿哥和九阿哥“阿其那”、“賽思黑”幹什麼,直接將他們滅口不是更好?
而且我們從後往前推,先不說康雍乾盛世的功過,起碼雍正為康熙、乾隆兩位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做好了中間的銜接工作,而且接手的是康熙時幾百萬兩收入的國庫,交給乾隆的是八千萬兩打底的國庫,這才有了乾隆後來引以為自傲的“十大武功”,而雍正為了省錢在位時連木蘭圍場都沒去過。
再就是說康熙做為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也算不錯,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徵準噶爾、打雅克薩等等,都表明康熙皇帝具有相當高的政治智慧,他豈會讓自己的繼位者不能如願登基?沒看索額圖當時輔佐太子妄圖囚禁康熙都被康熙賜死了嗎?
所以從種種跡象來看,雍正都是康熙欽點的接班人。
-
8 # 聚焦世界熱點
傳說中,雍正繼承皇位是因為篡改詔書,把“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清朝的歷代帝王在傳位詔書上除了寫上一溜漢字,還要附上相應的滿文,漢字僥倖能改掉,滿文可沒那麼好改。 其實,雍正繼承皇位應該是康熙本人的意思。那麼康熙為何要選雍正呢?我們首先用排除法來確定。二阿哥胤礽因生母是赫舍裡皇后所以出生即被認定為太子,這時因漢人的宗法制度立嫡子而定的,滿人沒有這種規矩,從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三者的繼承原因來看,基本是有“能力”者居之。皇太極是憑藉自己的智慧權謀與實力擠掉皇位爭奪者,順治帝是因為有個強勢且智慧的母親,康熙是因為擁有不再感染天花的能力。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年齡長於太子並且領過兵打過仗的大阿哥自然不會甘心放棄皇位。於是一二兩位阿哥你揭我的底,我踩你的臉,兩人一起被搞臭,都與皇位絕緣。 再說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他們都早早的躲開了帝位之爭,在雍正一朝都得到了雍正的認可,並善終。而六阿哥是雍正的同母同父的二弟,卻在六歲時死去。 紅樓夢中有一句判詞,特別適合八阿哥,“心比天高,身為下賤”。八阿哥的生母出身是辛者庫,即“管領下食口糧人”,也是內務府管轄下的奴僕。比起康熙的其他嬪妃,八阿哥生母的地位十分低下。這帶給八阿哥很大的影響,促使他擁有不斷向上爬的慾望。八阿哥如果不是康熙的兒子,也許真能繼承皇位,他這樣的出身還能讓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團結在他身邊。並能讓康熙看重信任的親戚重臣為他說話,勸康熙立他為君。身邊人都為老八收買了,再不下狠手就不叫康熙了。於是,康熙以八阿哥生母出身低賤為由剝奪他競選儲君的資格,甚至一度將他拘禁。八阿哥的政治生涯就這樣結束了。 九阿哥十阿哥一向附庸八阿哥,這兩人不用提了。 單說十四阿哥,他比四阿哥更得康熙的欣賞,並在康熙晚年被封為大將軍王,派往西部平亂去了。有人說康熙想讓他繼位,憑十四阿哥當時的心性,雖然比以前更穩重了、能獨當一面了,但是,他的成熟時遠遠比不上經過打擊脫胎換骨的四阿哥。康熙會喜歡他的直率、爽朗,厭惡四阿哥的暴躁、冷情、喜怒無常,但是康熙必須要承認,十四阿哥的城府與謀算不適於皇帝這個位置。大將軍王,它不是官職,也不是正經封號,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這種封號可以是父皇給愛子的,卻不應該是皇帝給儲君的,失之輕浮,儲君就會成為他人話柄,父子一同變成歷史上的笑料。就像,封建士大夫們可以給心愛的姬妾寫情詩,但不能給正室寫情詩。 關於康熙屬意雍正的原因有三:一是,雍正在諸位皇子中算是動手能力最強的人,毅力最強的人,就這兩點而言,都是對皇帝這個職位有幫助的性格特點。二是,雍正的策略得當,在經過挫折後雍正韜光養晦,傾心佛法,並學會控制自己喜怒無常的性格,康熙後來也說,四阿哥的性子改了,改善了康熙與他的關係。韜光養晦另一大優點就是避開鋒芒,等所有人都拼殺迨盡,就剩雍正笑到最後。三是,雍正有個好兒子,弘曆是被康熙當做儲君的儲君來培養的,從飲食到教育,康熙負責到底,寶貝孫子走到哪帶到哪。其他阿哥的兒子,沒見康熙問過。雍正帝一朝,是一早就立遺詔讓乾隆繼位的,由此可見,康熙屬意雍正即位的端倪。 關於雍正帝死因,說是因為呂四娘,那肯定是假的。雍正先是因為太過勞心勞力,天天熬夜,持續幾年的熬夜,把身體累垮了,從而嚴重影響了心理狀態。變得急躁、易怒、性情變化無常,心理上的問題轉過來影響生理問題,使身體變得更糟糕。 於是,雍正看到太醫總是無法使自己痊癒,於是開始通道,服用金丹,加速了身體的衰亡。
-
9 # 夢福駒
是的,雍正的皇位是康熙賜予的。原因如下,
首先康熙大帝一生的文治武功那也是赫赫有名彪炳史冊有目共睹的,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三徵葛爾丹等等,說明康熙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君王,至少他不是昏君不糊塗。
我們再來看一下康熙立太子,康熙的生育能力特別強悍,在古代皇帝當中絕對的Number One. 一百多個孩子,你想想這個可是一個加強連呀。當然最著名也是康熙最頭疼最重要的就是立儲問題,怎麼著也得培養接班人呀。那麼八子奪嫡事件持續時間特別長,一直貫穿康熙的晚年,手心手背都是肉,老皇帝確實很無奈,最看好的也是最疼愛的老二兩度被冊立為太子兩度被廢,就是老二的人品不行心胸不行不仁不義不忠不孝,有一次還想弒君篡位,自己偷著黃袍加身,,,,
在這些阿哥中間,老二被廢以後,最有勢力的無非就是老四和老八。先說老八沽名釣譽假仁假義為了籠絡人心也是不擇手段,重要的是城府不深能力不強,所以康熙不喜歡老八。還有人說還有老十四呢?老十四隻是一名武夫有勇無謀,管理國家大事他沒有那兩把刷子,所以最佳人選只有老四雍正了。
也許會有人問了,後人為什麼會說老四的皇位來路不明朗,那是因為康熙交給雍正的是一個爛攤子,雍正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施行新政,如果實行新政必定要損失一部分的利益得罪一部分人包括很多權貴,所以很多人都恨雍正,都想給他潑髒水,汙衊他。
-
10 # 像夢一樣遙遠
雍正皇帝胤稹是清兵入關定鼎北京後的第三代皇帝,盛年登極,年富力強,剛毅果決,頗有作為,在文治武功方面,都不愧一代英主之名。歷史上的“康乾盛世”,實離不開雍正承前啟後的歷史作用。可以說,對於雍正朝的歷史貢獻,史家沒有大的爭議。
而對於雍正帝取得皇位的“合法性”,自他登位那天開始直到今天,無論是在坊間還是學術界始終充滿爭議,以至成為清三大謎案之一。雍正繼位的疑案,歷來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以下幾種版本:
一:是雍正親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康熙。傳說康熙病重的時候,雍正用一碗有毒的人參湯毒害康熙,並就此篡位繼承大統;
二:是雍正串通當時任步兵統領掌管京師兵權的隆科多,指使人篡改了康熙的遺詔,把“傳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成“於”字,得以篡位;
三:是康熙深知太子黨和八爺黨黨爭的危害,選擇了中立的雍正;
四:是康熙很賞識雍正的兒子即後來的乾隆,故傳位雍正。
觀點:
對於圍繞在雍正身上的毒害康熙奪位說,眾多學者根據歷史資料的研究表明指出,雍正殺父一說是難以成立的。康熙深通醫道,且康熙平常不喜吃人參,雍正向他父親敬一碗人參湯,此種行為怎麼來表示孝心?另外對有人試藥的皇帝敬一碗有毒的人參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其次,是改詔篡位說。從官方記載來看,康熙“賓天”時留有遺詔:“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份遺詔的原件今天還能看到,但是,從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具體的篡改內容也有好幾個版本:一種說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橫一勾,改成“於”字,變成了“傳位於四子”;還有一種說法,把“十”字變成“第”;第三個版本是說在改掉“十”字的同時還改了名字,遺詔的原文是“傳位十四子胤禎”,“禎”是“禎”的古寫,與“胤禛”的“禛”只有一筆半之差,略作改動,“胤禎”就變成了“胤禛”。雖然篡改詔書之說甚為流行,但有人對此進行了駁斥。首先,“於”的繁體字為“於”,雖然不能完全排除“傳位於四子”寫成“傳位於四子”的可能性,但像釋出傳位詔書這樣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寫漢字而不寫滿文的,將漢字的“十”改成“於”固然容易,但改滿文和蒙文就不那麼容易了。再者就是遺詔繼位說,也就是遵照康熙遺詔雍正繼位。目前雖然對於遺詔是否是出於康熙之手尚存爭議,但一些學者認為,從歷史角度,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深得康熙的信賴。
所以我個人認為確實是名正言順的。
-
11 #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雍正聯合隆科多,在康熙病危之際,殺了康熙,篡改了詔書,當了皇帝。
這是幾百年來一直被野史津津樂道的事情。
現存的《康熙遺詔》一式四份,分別藏於臺灣故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西方1725年最早出版完整英文版康熙遺詔,由康熙身邊傳教士馬國賢於1721/22年帶回,途經倫敦出版。
其實,篡改詔書這個事情,是不可能的。
首先,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清朝的詔書都有滿文漢文兩個版本,且不說漢文的版本能不能改,就算改了,滿文的是沒法添一筆的吧。
其次,漢文版本,野史說雍正把傳位十四阿哥,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可是,那時候的於字是繁體字,寫作“於”,沒法改啊。
最後,傳位給誰,詔書上要寫清楚名字的,十四阿哥叫胤禵,四阿哥叫胤禛,這個名字沒法改的。
所以,篡改詔書這一節,一定是假的。
至於為什麼還是有懷疑的聲音,倒不是因為篡改詔書的傳言。
而是因為現存的滿文詔書,就即位人那一塊被損毀,並沒有“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這句話。而且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佈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雍正是否篡位。
但是我明確的認為,雍正不是篡位的。
之所以對雍正即位懷疑聲音這麼大,是因為政敵。
大家都知道,九龍奪嫡的故事。就不多說了,雖然雍正即位了,但是八爺黨的人遍佈朝野,門生故吏到處都是,他們散佈雍正即位不正的謠言,伺機想拉雍正帝下馬。
第二點就是雍正推動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些改革措施緩解了社會矛盾,減輕了農民壓力,充盈了國庫,嚴重觸犯了官員、士紳、讀書人的利益,但是這些人又有喉舌,會寫會說,於是就把不滿發洩到雍正帝身上,在民間散佈雍正即位不正的訊息,以至於到現在還有這種傳說。
雍正十三年,是清王朝非常關鍵的十三年,這十三年中,雍正帝兢兢業業,扭轉了康熙晚年時朝廷的弊症,然後才有後來乾隆前期的盛世,雍正在位十三年沒有一點享受,為國事勞心勞力,他要是篡位得來,怎麼可能這麼辛苦的為國事繁忙,為國家不惜得罪官員,王公大臣和讀書人。
所以,我認為,雍正不是篡位的。
胡亥,才是篡位者的正常操作。
-
12 # 老李頭有話說
公元1722年,69歲的康熙老皇帝去世。康熙去世以後,其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胤禛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在歷史中,關於雍正皇帝的段子一抓一大把。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更改聖旨傳位,在民間傳說中,康熙的皇位是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的。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康熙皇帝究竟把皇位傳給了誰?當時,在宣佈聖旨的時候,就有大臣站出來質疑雍正把聖旨改了,說聖旨上本來寫的是十四阿哥,被他把“十”改成了“於”。但是呢,清朝的聖旨是兩份的,一份用漢子,一份用滿文,滿文不好改呀,對於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其實,在康熙後期,雍正也做了很多有利於當時國家之事,在雍正繼位前,他曾經清查京、通兩倉,冬至的時候祭天又做的非常好,當然這是他本身的能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胤禛的兒子弘曆非常討康熙喜歡,康熙覺得弘曆很適合當皇帝,所以就先把皇位傳給他爹,然後再讓他爹傳給他。史書中記載說,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康熙活著的最後一年,當時還是雍親王的胤禛請喜歡牡丹的康熙去圓明園賞牡丹,牡丹都嬌豔欲滴,那時康熙第一次見到了弘曆。康熙見到功利的第一眼就特別喜歡這個小夥子,竟然在他離開圓明園十三天後重回圓明園把弘曆帶回宮,自己親自調教,他讓弘曆的叔叔胤禧教他射箭,胤祿教他火器,然後還時不時的帶他出去打獵,弘曆表現的也很優秀。康熙在弘曆小的時候就找人看過他的生辰八字。算命先生是這樣解釋的,說弘曆天生富貴,他長大後非常孝順,看他眉目如畫的,文與武肯定都很突出,而且壽命還比較長。這弘曆的確是當了六十多年的皇帝到了八十多歲才去世的。康熙在死之前,對朝廷大學士馬齊說過,雍正的兒子弘曆一定有大作為的,康熙為了讓弘曆當上皇帝,他就把皇位傳給了雍正,而且讓雍正立弘曆為太子,這要是讓搶奪皇位的其他的皇子知道真的會吐血的。縱觀清朝十幾位皇帝,雍正算的上是出眾的一位。他不但幫著康熙做了很多大事,對待皇位也沒有像其他皇子那樣急著明爭暗鬥。雍正用在位時,嚴懲貪官汙吏,為後來的乾隆盛世提供基礎。
-
13 # 愛鏟史的貓
雍正的皇位,或許是整個大清朝最有爭議的皇位,沒有之一。可歷史就是歷史,雍正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是打敗他八個兄弟得來的,也是他老爸康熙交給他的。
一、自小冷峻的皇四子,胤禛
愛新覺羅·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十七年,烏雅氏居住的永和宮裡誕生了一名孩童,這便是康熙的第四子,後來的雍正皇帝。烏雅氏育有兩子,一個胤禛,一個是允題(本名胤題,後因避諱雍正,所有胤字輩皆改為允字),烏雅氏更為寵愛小兒子,對於大兒子胤禛自然也就嚴苛些,這也造就了胤禛冷酷的性格。康熙三十七年,剛二十歲的胤禛受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剛而立的胤禛受封和碩雍親王。受封親王,對於皇帝的兒子來說,僅次於太子,這說明少年到青年時候的胤禛至少是受到康熙喜歡的,至少不會是討厭。但親王終歸是親王,不向前進一步,父皇百年之後,自己也會淪為階下囚。於是,在康熙二廢太子之後,已是雍親王的胤禛開始積極籌備奪嫡工作,冷酷阿哥開始朝著皇位進發了。
二、坑兒子的康熙爺
康熙六十一年,在位六十載的康熙皇帝看到了死神的召喚,擒鰲拜,平三藩的雄壯帝皇,終究倒在了暢春園的龍榻上,等待著死亡的到來。在彌留之際,康熙想到的是後繼者的問題,他傳話九門提督隆科多,讓他傳召代自己在南郊祭祀天地的四阿哥。待到胤禛慌忙趕到暢春園,只有隆科多代傳的一道口諭:“皇四子德才兼備,可以接替我的位子”,至於康熙皇帝,已經歸西了。胤禛當時的反應是什麼?驚恐嚎啕大哭倒地,為什麼?一方面是喪父之痛,畢竟是血緣至親。另一方面,他自己都沒想到是自己繼承皇位,自己父親悶不做響把皇位傳給自己,這讓素有賢明的八皇子怎麼看,這讓獨得晚年康熙喜愛的皇十四字怎麼看,所以康熙這一做法讓雍正皇位的合法性披上了朦朧外紗,可謂是坑兒子。
三、眾說紛紜的傳位詔書
在對雍正皇位的諸多猜疑中,篡改詔書一說佔了主流。野史中說,康熙本來已經擬好詔書要傳位於皇十四子胤題,但被雍正篡改成傳皇四子。其實這從現存史料來看,更加不可能。清朝所有出的詔書,皆用滿漢蒙三種語言寫成,單從漢語書寫習慣,傳位於皇十四子改成傳位於皇四子都無法改順,更不用說還有另外兩種文字。改詔一說,無非是八爺黨藉機打擊皇位上的雍正所採用的手段,後世被傳成飯後談資而已。
四、雖被質疑,但是個好皇帝和好老爸。
雍正繼位後,大力整頓朝綱,為了促進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推行改土歸流。為了政治穩定推行軍機處,協同辦理政事。同時他廢除賤籍制度,推行攤丁入戶,保證了經濟的發展。同時為了保護繼承人的合法性,他完善了秘密立儲制度,繼承人的詔書早就寫好藏於正大光明匾後面,這一點後來的乾隆就得感謝他。而且,雍正是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早朝無一遲到缺席,直到他死去。可以說,沒有雍正朝的基礎,也就沒有乾隆朝的繁華,雍正做到一個父親的責任,將清朝這架馬車順利交到自己老爸選好的繼承人手裡。
雍正經歷過九王奪嫡,成為勝利者的他為了鞏固自己的成果,對於自己的兄弟只能痛下狠手,這才落得薄情寡義之人的名聲。雍正見過了父親一朝的柔和風氣,也知道作為過渡者,他需要用嚴苛的朝政來整頓以確保政權的順利交接。這些都使得他被人們所不解,甚至是他兒子乾隆,但這不代表他的皇位不合法,因為他有一個兒子,一個被康熙早早認定為繼承人的兒子,這就贏了其他人了。
-
1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關於雍正的繼位,有這樣一則傳聞。說是康熙遺詔中寫的是“傳位十四皇子”,結果被雍正鑽了空子,偷添一筆改為“傳位於四皇子”,
很長時間裡,這個事兒都傳得有鼻子有眼。導致有的人產生了一個疑問,雍正的皇位真是康熙賜予的嗎?答案很明確,是的。因為“修改遺詔”這個傳聞是不可能的。
(電視劇中的雍正)
滿清政府在書寫重要檔案時,通常採用三種語言:漢語、滿語、蒙語。就算漢語的“十”可以輕而易舉改為“於”,滿蒙也不是同樣的書寫方法,改起來沒這麼容易。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謠言,估計和雍正的性情有很大關係。他不像其父康熙那麼雄才大略,也不像其子乾隆那麼寬容松泛,他務實勤奮,對自己嚴格,對別人也嚴格,在他手下當臣子很累。
清末民國時期的歷史學家孟森曾評價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清史專家蕭一山則說:“世宗剛毅明察,純系政治家之作風,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其他史學家對他的評價也很高。
大家普遍認為,康熙晚年已有昏庸的傾向,執政能力有所下降。當時的滿清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問題,官僚組織膨大腐敗,低層百姓生活水平逐漸惡化,各種矛盾浮出水面。
(總是一臉苦大仇深的雍正)
雍正兢兢業業,力挽狂瀾,才有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他非常的努力,在位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足有360卷,這是很大的工作量。努力到什麼程度呢?很多證據表明,他是過勞死的。
一個皇帝,活生生累死。這是什麼概念?這表明對於他來說,皇帝這個職位的責任大於權力,付出多於享受。不,也許他是個工作狂,工作就是他的享受。
雍正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他對當初和他搶皇位的兄弟們毫不手軟,該關就關,該罵就罵,還將八阿哥胤禩改名為“阿其那”,九阿哥胤禟改名為“塞思黑”,在滿語中都是貶意。這兩人死得不明不白,當時的人們懷疑他們是被雍正下令殺死的。
對於附從胤禩、胤禟的大臣們,雍正也沒有放過,受牽連者很多。
(偶爾談個戀愛)
但站在雍正的角度,這些都是必要的手段。他登基後胤禩他們也沒有認命,依然組團和他作對,妄圖恢復關外時期的八大臣議政制度,還拉攏了他的三兒子弘時,導致父子離心離德,雍正怎能不怒?要是不除這些人,江山又怎能穩固?
總之,雍正是康熙選定的繼承人,事實證明,他沒有選錯。雍正是清朝歷史上少有的勤政之君,對清朝的貢獻很大。
-
15 # 小空話歷史
首先正史記載清朝皇帝的遺詔都是由滿語寫的,要知道滿語不像我們漢語說改就能改,而且當時還有那麼多的大臣,皇子在場,如果真的是篡改了遺詔,我相信當時在場的應該也會看出來。
其次在雍正順利繼位後,為何對針對他的八王爺,九王爺一直容忍,肯定是康熙皇帝在去世之前告訴他要善待他的兄弟們,不然按照雍正的脾氣他的這幾個兄弟早就被處死了。
第三,據史書記載,當時康熙晚年十分喜愛雍正的兒子弘曆,弘曆是在康熙晚年唯一陪伴在身邊的皇孫,有一說是康熙為了讓弘曆繼位才選擇的雍正,可能確實有一點這個原因吧。
第四,雍正繼位後是個典型的工作狂,每天吃得少睡得晚,一心投入在國家大事上,如果他不是康熙欽點的繼承者,他為何要這麼賣力呢?
-
16 # 秋雨魯北說歷史
雍正帝的皇位是合法的這個毋庸置疑,小說或者電視作品上說雍正帝篡改遺詔繼位是沒有根據的,在康熙帝的遺詔中明確了四阿哥雍親王胤禛是皇位的繼承人。之所以出現了篡改遺詔的野史是因為康熙帝時代為了爭奪皇位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儲君之爭,而這一事件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康熙帝有十九個兒子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儲位之爭康熙帝非常注重對孩子們的培養,不僅對皇子們的學業非常的關心對皇子們的弓馬也是要求非常高。康熙帝不僅給皇子們配備了優秀的大臣作為老師還要求皇子們從五歲開始就努力學習滿漢文化,皇子們成年後還要參加木蘭圍場的圍獵,每位皇子的弓馬都很嫻熟,皇子們都有才會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儲位之爭。
太子兩次被廢導致儲君之位空缺
雖然在一歲就登上了儲君之位,但是和父親康熙帝的關係卻處理的比較差,到了成年又與大阿哥胤禔有了競爭關係,因此他的性格逐漸變得孤僻暴戾。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因奢侈、淫亂、暴虐等緣由被廢黜,太子被廢后皇子們開始對儲君之位有了覬覦之心,雖然康熙帝又將胤礽復位,但復位後的胤礽仍然不知道收斂,與父親康熙帝的關係日益緊張最終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又下詔將胤礽廢黜禁錮。
九子奪嫡中八阿哥黨勢力最強盛
九子指皇長子胤禔、皇二子(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九王形成了四股勢力:一是“大千歲黨”,以皇長子胤禔為首;二是“太子黨”,以二皇子胤礽為首;三是“三爺黨”,以皇三子胤祉為核心;四是“八爺黨”,以皇八子胤禩為首,還包括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四子胤禵等。幾股勢力之中,皇長子胤禔最早失敗,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被圈禁;皇二子胤礽兩次被廢;皇三子胤祉整日舞文弄墨,身邊聚集了一批修書的文人,未能有爭儲君的勢力;“八爺黨”是實力最強、呼聲最高的一派,皇八子胤禩善於籠絡人心,在朝臣中聲望很高,其餘皇子也多依附於他。
太子失勢後爭儲成為皇四子和皇八子的二人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為什麼能繼位呢?這與他在康熙朝後期的作為有很大關係,在爭儲最激烈的時胤禛卻始終保持了對康熙帝的尊重和恭敬,而且能與其他皇子和睦相處,這是很多其他皇子做不到的。其次四阿哥勤奮敬業、謹慎實幹,在康熙帝晚年掌管戶部不僅任勞任怨而且政績斐然,受到了康熙帝的稱讚。
康熙帝晚年,由於過於仁慈,朝中官員不但結黨營私還腐敗嚴重,他深深認識到這一弊端的嚴重性,而雷厲風行大力整頓吏治的四阿哥是繼位的不二人選。
胤禩受到了康熙帝的圈禁失去了爭儲的先機
相比之下胤禩的行為就令康熙帝極為反感,康熙帝曾說:“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於二阿哥也。”胤禩曾因結黨爭儲被圈禁,釋放後仍不思悔改,繼續圖謀儲位,在這樣的形勢下他想繼位也是不可能的。
遺詔是滿蒙漢三種文字想更改是不可能的康熙帝的遺詔是滿蒙漢三種文字,傳位十四子更改為於四子這種說法本身就很可笑,在現存的康熙遺詔實物中可以看到遺詔沒有改過的痕跡,遺詔中的內容也很複雜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語句,因此雍正帝的帝位不存在爭議。
結語一生英明的康熙帝再老再糊塗也不會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任何的差錯,在太子被廢后的十餘年裡,儲君是他唯一的心事。因此在諸子之中選能者當皇帝是康熙帝的必然選擇,歷史證明了雍正帝是位合格的皇帝,而他的帝位也毫無爭議,在康熙帝的心中他才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
-
17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有關康熙皇帝究竟傳為給誰,以及雍正是否合法即位,幾百年來引發了人們極大的爭議和興趣。而到乾隆即位時,身邊也有9個兄弟,為什麼他就那麼順利呢?
康熙在位61年,活了68歲,這在那個時代屬於高壽的了,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入關以後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父親在位時間極短,幾乎無所作為,而他雖然8歲登基,但一生跌宕起伏,幾乎跟打天下的皇帝差不了多少,所以,清朝也把他視為一位開天闢地的皇帝,所以給了他一個諡號“清聖祖”。一般只有作為開國皇帝,才能被叫作“某某祖”。
不過,康熙帝在接班人的問題上,卻不是那麼盛名。他先後立了兩回太子,但都不讓他滿意,又兩次將他罷黜。後來,他發現自己的幾個兒子在爭奪問題上,明爭暗鬥,愈演愈烈,最後竟然到了他無法容忍的地步。於是,他痛下決心,誰爭得越兇,誰鬧得最狠,他偏不選誰。有句老話叫做“欲速則不達”,當時呼聲最高的八阿哥,卻因為太過招搖而推出了最後的爭奪。
最後的繼承人,只在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之間產生。他們雖然是同一個生母,但顯然,這兩兄弟彼此並不親近。十四阿哥跟八阿哥走得更近些。這對他並不利,因為康熙帝對八阿哥已經沒有什麼好感了,再者十四阿哥跟八阿哥結黨,也讓他在康熙帝心目中減分了。後來,康熙帝命令十四阿哥遠領兵到西北作戰,而讓四阿哥和八阿哥留守北京。就在這個當口,康熙帝突然在暢春園病逝了。
這時候,掌管京城防務的步軍統領大臣隆科多宣佈了康熙的遺詔,讓四阿哥繼承大統。有一句話叫“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儘管八阿哥不服氣,而且十四阿哥還領著十幾萬大軍在外,他們完全有能力拉起一支隊伍。但是,隆科多、年羹堯等手握兵權的朝廷大員,都已經是雍正的人,八阿哥無法在京城掀起什麼風浪來,只能在家坐以待斃。十四阿哥雖然手上有一支兵馬,但如果作亂,真正能夠聽命於他的,恐怕沒有多少,而且還會面臨各方面的圍剿,基本不會成什麼氣候。
即位後,雍正將八阿哥一黨趕盡殺絕。他在位時,還搞過幾場“文字獄”,可以說得罪了天下許多的讀書人,再加上八阿哥一黨殘餘勢力的添油加醋,於是雍正“毒殺說”、“篡位說”便傳開了。實際上,康熙去世時,已經對傳位於誰這件事門清,與十四阿哥相比,四阿哥無疑更適合做一位老成持重的君主。他支開了驍勇善戰的十四阿哥,並暗中安排隆科多、年羹堯幫助雍正,為他的接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正是因為怕再次發生手足相殘的事件,所以康熙帝一直沒有公佈自己的接班人是誰。而雍正也很好的學到了他老爸的這一點經驗,不在朝中立太子,而是“秘密立儲”。這樣做,不會因為讓太子過早出現,而成為眾矢之的,沒有太子,朝臣們也會統一思想,效忠於皇帝,不會有其他的想法,所以這招也算兩全其美。
所以,到了乾隆即位時,根本沒有發生任何爭議。大臣們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了雍正當年親筆寫下的帶有“弘曆”名字的詔書,又跟另一份藏在宮中的“密旨”核對一下,證明無誤後,就當場宣佈了乾隆為他的接班人。
但是,無論歷史寫得如何清楚,作為吃瓜群眾,我們仍然想象這裡面肯定有什麼貓膩和陰謀,似乎只有這些東西,才讓我們一般普羅大眾喜聞樂見。我們更像讓這些歷史人物,特別是顯赫一時、高不可攀的帝王,庸俗一點。所以,在今天各種清宮劇裡,最吸引人的不是什麼帝王的勵精圖治,因為最後五六十年,清廷喪權辱國的歷史就擺在那裡,再吹也是無用。只有那些百看不厭的腹黑“宮鬥劇”,才真正讓我們樂此不疲。
-
18 # 小生讀史
有關雍正(胤禛)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最大謎案之一。上海學者金恆源(愛新覺羅·恆源)在專業期刊《史林》上撰文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偽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偽造。金恆源還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
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
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著“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
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禛偽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偽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著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
“八人同受面諭”應系雍正事後偽造
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裡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9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1至3點間“急召”胤禛。
而胤禛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7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7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
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禛的一貫為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禛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資訊拖延到7年以後再作宣佈。
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
胤禛、隆科多陰謀勾結的證據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禛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禛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人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
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胤禛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裡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援,絕無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祖實錄》中,對胤禛每日“三次派遣護衛”進駐暢春園,用的是“候請聖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實錄》時,卻將“候請聖安”改為“恭請聖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禛、隆科多等人的陰謀伎倆。
胤禛、隆科多聯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後,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禛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
金恆源指出,清史專家王鍾翰早有雍正偽造《康熙遺詔》的說法。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起草)的作品。
據李學智介紹,臺灣中研院史語所儲存著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可見,康熙去世時,胤禛、隆科多並沒有能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
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雲重重的康熙大殮
金恆源指出,胤禛、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康熙去世於十一月十三日晚7至9時,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禛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當時京城氣候已經寒冷,屍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
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必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禛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下,只能俯首就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康熙去世當晚,三、八、九、十等眾阿哥都已及時知道並在場參加了有關的重要活動。
-
19 # 史客不輕鬆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雍正帝即位是否康熙爺親傳的,幾百年來爭論不休。其時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正史和野史的區別。在這裡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雍正帝即位完全是光明正大的,是合法繼承人,這是康熙爺考察了幾十年,最後下定決心親傳的繼承人。野史是不足信的。比起其他阿哥,康熙爺確定傳位於雍正,主要有三個理由讓康熙爺滿意。
第一,康熙爺是一個千古少有的英明君主,不僅僅在位時間長,經歷大事多,還提現在國家這個最高層次上的認知。凡是國家大事康熙從來都是認真對待,無差別過問。所以在他執政的後幾年他有著清醒的認識,一點兒也不糊塗。那是的情況是吏治腐敗,國庫虧空,貪汙橫行,軍備鬆弛。這些康熙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限於自己上了歲數,精力不擠,所以也是有心無力,徒嘆奈何。這個時間他就特別需要一個兒子有能力,有擔當,有氣魄,還得抗的住壓力,來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太子爺沒有,三爺八爺九爺十四也沒有,就只有老四胤禛有這個能力,而且還心甘情願去幹,去敢碰這顆雷。這讓康熙心裡很是欣慰。國家大事永遠是康熙爺考慮的首要問題,要讓大清帝國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非需要老四這樣的“冷麵閻王”實幹,大幹不可。
第二,康熙爺子嗣眾多,為奪嫡之爭,相互間明爭暗鬥,你死我活成了公開的秘密。這些直接導致朝局不穩,人心惶惶。康熙爺也很無奈,他傾注了很大心血和時間來培養的太子老二,根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康熙心都碎了,這些兄弟們康熙在的時候就明爭暗鬥,互相中傷,若康熙爺一歸天,還不自相殘殺,禍起蕭牆啊。無情最是帝王家,這讓康熙很頭疼。比較看重兄弟之情的康熙爺分析過來分析過去,找一個將來繼承大統相對又能善待其兄弟的,還是老四比較合適。老大天性涼薄早就靠邊站了,老二帶頭造反,肯定不會傳給他。老三適合修書編纂。老八雖有賢王之名,其時就是個繡花枕頭,江山留給他用不了多久就會給他敗光了,老九老十就是個跟屁蟲,老十四能帶兵有氣魄,但衝動毛糙一根筋,治理國家不知道亂成什麼樣子,而且膽大妄為,兄弟之情淡薄。所以,康熙爺選定雍正不是沒有道理的。事實證明後來雍正即位後並沒有對自己的兄弟大開殺戒。
三 康熙爺選定雍正當繼承人,還跟雍正有個好兒子有關係。康熙本來也是學識淵博,各類奇門陰陽八卦曆法無不精通。當他第一次看見雍正的兒子弘曆後,就喜歡上了,並且悄悄的用了他的生日八字而卜了一掛,結果非常滿意。史書記載,“康熙問布衣方苞:“諸子皆佳,出類拔萃者似為四阿哥與十四阿哥,然天下唯有一主,誰可當者?”方苞答奏:“唯有一法為皇上決疑!”康熙問:“何法?”方苞答:“觀聖孫!佳子佳孫,可保大清三代昌盛”康熙聽了拊掌稱善:“大哉斯言!”因此,康熙爺最後下定決心,非雍正不可了。
-
20 # 大號一休哥
大家都知道,雍正的爸爸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共在位60年,而且太子是廢了又立立了又廢,康熙有9個兒子最有爭奪皇位之心。後面就有八爺黨,太子黨,四爺、十三爺。這幾個主要陣營,大阿哥胤禔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八阿哥胤禩,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胤禩小時候被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撫養,故大阿哥對他感情較好。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康熙厭胤禩勾結胤禔,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胤礽再度被廢之後,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援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敢於為胤礽說好話,屬太子派。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於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援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日後八爺黨人遭到清算舊賬。九子奪嫡以雍正取勝告終。
雍正為防止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由皇帝寫詔書並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直到皇帝駕崩後人才能開啟並宣佈繼承人。
雍正王朝(劇照)
回覆列表
相信看過《雍正王朝》的人大都會有這麼一種假設,那就是如果康熙帝駕崩時並沒有傳位給老四胤禛,那麼對於老四胤禛來講,他會怎麼做?
那麼我們今天就從劇中老四胤禛的種種表現分析,得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
一、康熙帝傳位之謎(一):
關於這個問題,直到今日還被大家爭論不休,津津樂道。
而爭論的焦點也比較集中,那就是當年康熙帝到底傳位給的十四阿哥,還是四阿哥?
楊角風手中有好幾個版本的史書,其中一本《上下五千年》,是1989年出版的,關於這段記載大意是這樣的:
康熙帝駕崩之前招呼諸皇子前來聽旨,但是隆科多聽成了“四皇子”,於是只有老四胤禛單獨進了暢春園面見康熙帝。康熙帝或許看出了老四胤禛的心思,於是抓起一串佛珠打向他,結果佛珠正好戴到他脖子上。
隨後康熙帝駕崩,隆科多出來見諸皇子,宣佈遺詔說傳位給了四阿哥胤禛,而四阿哥脖子上戴的佛珠也驗證了這種說法。
裡面並提到傳位詔書本來是“傳位十四阿哥”,被老四胤禛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
這就是正兒八經的1989年版本《上下五千年》中記載的歷史。
但是現在更多的人相信,老四胤禛並不是篡位,理由也很充分,先不講傳位詔書到底分幾種語言來講。單說傳位詔書書寫也是有規矩的,那就是必須冠上“皇”字,比如傳位四阿哥,應該寫成傳位“皇四子”。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康熙帝召老十四胤禵進京:
“降旨召胤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其實也是不對的,這不符合規矩,而且隆科多還到不了隻手遮天的實力,況且從西北大營到進京,少說也得走上半個月之久,以康熙帝的才略,不可能讓京城無君這麼久的時間,這樣勢必天下大亂。
二、康熙帝傳位之謎(二)
當然還是有人不斷提出新的質疑:
比如,康熙帝親筆寫的遺詔日期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但是胤禛拿出來傳位詔書的時候已經到了十一月十六日,而且只宣讀了滿文版。再看詔書的內容,書寫輕率,有四處塗抹,一個錯字,由此判斷這份詔書是老四胤禛假造的。
另外還有雍正帝即位後,封鎖了九門:
“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大內。”如果他不心虛為什麼要封鎖城門呢?
當然也有更多證據證明老四胤禛不是篡位:
在《清聖祖實錄》中記載康熙帝病重之時,他三次去暢春園見康熙帝,而此時的胤禛尚在齋戒時期,負有祭天重擔,如果不是特別重大的事情必須他前去,是不可以擅離職守的。
再有就是現在大家都認同的一種說法,說是康熙帝無法決定到底傳位給哪位皇子,結果就有了方苞的“觀聖孫”:
“唯有一法為皇上決疑。”問:“何法?”答曰:“觀聖孫!佳子佳孫,可保大清三代昌盛!”不過這種說法是由乾隆帝講出來的,畢竟勝者才有話語權嘛。
但是楊角風更相信《雍正王朝》中給出的說法,那就是雍正帝的改革,動了既得利益者的乳酪,他們都是掌握話語權的人,所以才會留下各種老四胤禛篡位的說法。
三、近在眼前的皇位(一):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是正兒八經繼承的皇位,不管是康熙帝親口而言,還是隆科多宣讀的遺詔,都告訴大家這個事實。但是假如康熙帝口中說出的即位皇子不是老四胤禛,他又該怎麼辦呢?
其實老四胤禛最清楚成王敗寇的道理,他隱忍了這麼多年,謀劃了這麼多年,到頭來唾手可得的皇位怎麼可能拱手讓人,可以說他已經做好了奪位的準備。
這種準備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從老四胤禛接下追繳戶部欠款的那一刻起,就宣佈了他正式跟太子胤礽分離,成為單獨一派參與奪位。
在熱河狩獵之後,因為弘曆受康熙帝賞識,他見到弘曆騎康熙帝的“大馬”時,特地照了照鏡子,鏡子裡除了他,還有一個龍椅。這就說明,此時的他就已經衝著皇位進軍了。
太子胤礽復立之後,他破解了老八胤禩下的套,又成功的反套到他們身上,從火燒百官行述就表明,他正式與眾皇子展開了皇位爭奪。
甚至不惜犧牲掉坎兒和老十三胤祥,雖然他為此向大和尚求助,可是大和尚一句話就讓他堅定了奪位信心:
“有江山就不該有我,有國便不能有家。”再到舉薦大將軍王,別忘了他之前還射箭呢,雖然射出的箭跟穿天猴一樣亂串,但是也表明他誓要奪得皇位。
然後他就跟軍師鄔思道走了一步妙棋,讓年羹堯做了陝甘總督,制約老十四胤禵的大軍,算是牢牢控制住了外在最大的軍事力量。
四、近在眼前的皇位(二):
結合之前老四胤禛做出的種種準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深謀遠慮之人,而且做到了未雨綢繆。
一個隱藏地如此之深的人,如果皇位沒有傳位給自己,他怎麼可能會坐以待斃?
所以,老四胤禛早已做好了造反的準備,這種準備早在鄔思道進府之後就開始了,還記得“死鷹事件”中面對老四胤禛的疑問,鄔思道講的一句話嗎?
“就算傳位給別的阿哥,四爺只要你出其不意,先發制人,局面翻轉也未可知。”而早在老十三胤祥被圈禁之前,鄔思道就留下了一份名單:
“這還是當年我同十三爺交往的時候記下的一份名單,這上面是十三爺當年的舊部……”難道當時鄔思道就已經料定老十三胤祥會被圈禁?
那是肯定的啊,畢竟害老十三胤祥被圈禁的那一封太子書信,就是鄔思道派坎兒送出去的啊。也就是說,鄔思道早已給老四胤禛策劃好了武力造反的這條後路。
而隨後老四胤禛就去了宗人府見了老十三胤祥,還不忘讓他點一下舊部誰值得信任。
等到了老四胤禛奉詔去康熙帝身邊時,鄔思道就講了,恐怕今晚有大事要發生,並讓老四胤禛留下了關防大印,關鍵時刻可以放出老十三胤祥,並去接管豐臺大營和西山大營。
當然,這也是兩手準備,一方面預防老八胤禩造反,另一方面則是自己要造反了。
就像當年的太子胤礽被逼造反一樣,他已經沒有退路,以他之前的所作所為,不管是誰當了皇帝,自然不會留這麼一個老謀深算的人。
所以,老四胤禛心中明白,一旦皇位落到別人手中,留給他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