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物質文化史
-
2 # 路遙lgy
關羽在公元219年發起的“襄樊戰役”,困曹仁於樊城,又“水淹七軍”,殺了龐德,活捉了于禁,“威震華夏”。當時把曹操嚇得一面安排徐晃領兵救援樊城,一邊商議遷都的事。
關羽雖然是“威震華夏”,但是半年以後,荊州就被東吳佔據,關羽被殺。使劉備的蜀漢集團遭受巨大損失。同時,關羽發起北伐,並沒有劉備的命令,可以說是私自出兵的。這與之前215年的荊南之爭是完全不同的情景。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佔領益州。公元215年,孫權派諸葛瑾到成都討還荊州。劉備說等取了涼州再還,孫權盛怒,派官員直接去接收三郡(長沙-零陵-桂陽),不料被關羽驅趕出境。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兩萬去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孫權派兵武力解決問題了。
孫權動武奪三郡,劉備沒想到,關羽也沒想到。劉備急忙親率五萬大軍從益州進駐到公安,派關羽領兵三萬南下益陽攻擊魯肅。
但是,一切都沒能挽回,荊南三郡還是被東吳佔據了,關羽與魯肅在益陽形成對峙。這時,曹操已經攻取漢中的訊息,使劉備不得不坐下來與孫權講合,因為曹操佔據漢中,意味著曹操到了益州家門口了,他必須退兵回防益州。
同時,劉備的大軍在荊州有八萬之多,孫權雖的三郡,卻也沒有十足把握打敗劉備,也不想把仗打的太大。這樣條件下,有魯肅提出,與關羽舉行了一次談判,就是被不斷演繹的著名的“單刀會”。
“單刀會”,實際不是魯肅與關羽的單獨會議,而是“諸將軍單刀俱會”,規模較大。並且,雙方會晤地址是一箇中立的地方,雙方都有軍隊做安全保障。所以不純在,魯肅設伏的事。反而,以關羽當時的武力來看,魯肅顯然處於危險之中,因為他明顯打不過關羽。
最終,劉備與孫權講和,荊州又一次劃分。所以,關羽在劉備身處荊州,並同意講和的背景下,他只能聽從執行,卻不可能像在襄樊戰役時那樣有所作為,畢竟他還是要聽從於劉備的。
-
3 # 浮沉的歷史
在公元215年,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發生衝突的過程中,關羽作為劉備集團荊州方面的主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看看當時關羽的表現把。
當時由於劉備已經拿下益州,孫權集團要求收回荊州被劉備拒絕後,雙方局勢變得十分緊張。孫權方面決定先派遣官員過來接收地盤,試探一下關羽。關羽在處理這個事件上表現的十分冷靜,一方面把孫權任命的接收官員全部被關羽驅逐出境,捍衛了領土主權,另外一方面向身在益州的劉備迅速發出訊息。
孫權見軟的不行,就一點也不顧及情面直接來硬的了。親坐鎮後方,由魯肅帶領一支萬人的軍隊牽制關羽,由呂蒙帶領二萬大軍武力接手荊南三郡。就在孫權方面行動的時候,劉備的大軍也已經到達了公安,此時劉備集團在荊州一共擁有了五萬大軍。
於是,劉備命令關羽帶領三萬軍隊去前線對峙,魯肅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因此緊急向呂蒙求援,迫使呂蒙迅速與魯肅匯合。要不是當時,曹操已經大舉發兵攻打漢中。劉備由於擔心益州出意外,只能被迫與孫權和解雙方各佔荊州的一部分。
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關羽在這個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當時關羽沒有及時處理好這個事情,劉備的大軍不能迅速趕到荊州,劉備集團在荊州的處境可能會更加不利。
-
4 # 一貳一橙
關羽威震華夏是在公元219年,此戰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接受了許都附近郡縣起義軍的勢力,嚇得曹操都要遷走漢獻帝以逼鋒芒,最後不得不以承認孫權的反動勢力為代價,兩面夾擊才解除了危機。
可早在公元215年時,孫權就因劉備賴賬不還荊州,派呂蒙帶兵強行接管荊南四郡,而此時坐鎮荊州南郡的關羽,他的表現實在是出人意料。
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土,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也就是說:呂蒙奪取荊南時,關羽並沒有任何動作,讓呂蒙輕輕鬆鬆就拿下了兩郡。這個記載連羅貫中都看不過去,在演義裡給關羽安排了不少戲份:先是諸葛瑾要求歸還三郡被趕走,再是趕走孫權安排的三郡替補官員,最後還和魯肅來了一場“單刀赴會”,著實實地耍了江東一番。
當然,撇開演義中有意為關羽鍍金,正史裡的關羽之所以在呂蒙奪荊時無所作為,其實也是有原因的以呂蒙奪荊和關羽北伐的時間點來看,這兩個事件的發生只差了四年,所以必須以當時的局勢來解釋關羽為什麼會有這樣無所作為的情況?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這一年荊州被分為三部分:南陽郡及南郡北部、江夏北部歸曹操,南郡南大部分、荊南四郡和江夏一部分(之前劉琦所佔)歸劉備,江夏南部歸孫權;
曹魏負責荊州事務的人為曹操族弟曹仁:“復以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
劉備方面負責荊州的是關羽:“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
孫權方面負責荊州的是魯肅:“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
以公元215年的關羽來說,他的職位是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軍在江北,後面劉備拿下了益州,令關羽總督荊州事務: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江北就是長江以北,在當時是曹操所控制的地區,《三國志.黃權傳》裡有“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一語,可見當時關羽所駐守的地方是在長江以北附近,專門負責防備樊城的曹仁和陸口的魯肅,以防他們趁火打劫。所以在呂蒙強奪三郡時,關羽還在江北益陽一帶鎮守,荊南四郡雖然重要,但對關羽來說,最可怕的還是駐守在陸口的魯肅那一萬軍隊,和在樊城駐守的曹仁,關羽之所以沒有動,最主要的就是得防備魯肅和曹仁,而荊南一帶,實際主持防務的是在南郡的麋芳和在公安的傅士仁。
關羽只要不動,那不管後面荊南會發生什麼情況,這鍋都輪不到他來背,就算背也不會有什麼過重的處罰,可如果關羽動了,就得要面臨江北一帶失守的風險,背上“擅離職守”的失職處分,這過錯可就不是關羽所承受得了的。關羽必須堅守陣地,不管他荊南四郡如何,得一直堅持到劉備大軍來救援。
而且當時關羽的兵力過少,大部分兵力都被劉備、諸葛亮分批帶走了,雖說江北軍號稱有三萬人,“羽號有三萬人”,但那是自己打出的旗號,實際有沒有三萬人可是難說了。關羽必須謹慎,這幾萬人可是荊州全部家底了,要穩著打,最好是不打,所以後面他在面對甘寧的八百人時,才會不選擇過河而是就地紮營,等待命令。
至於為什麼四年後關羽就能打出“威震華夏”的襄樊之戰呢?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劉備在回去益州時,留下了一部分軍隊給關羽,加強了荊州防務,而江東方面,魯肅去世、呂蒙病倒(假的),接任的是沒什麼名氣的陸遜。在陸遜接連的馬屁攻勢之下,關羽自信江東在得了三郡後已經暫時滿足了,只要快速拿下襄樊再回師荊州,江東方面是做不了什麼手腳的。
可惜關羽算錯了,陸遜並不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愣頭小子,而是一個心細如塵,處處算計安排的謀略高手,而且關羽也沒想到,自己居然會在襄樊打出這樣一場轟動天下的大戰,搞到曹操和江東聯起手來對付自己。關羽在襄樊被拖得太久,後方空虛,麋芳、傅士仁又臨陣倒戈,給呂蒙白衣渡江創造了機會,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
5 # 揚生解史
打戰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荊州之戰與湘水劃界,當時所面臨的情況完全不同。荊州之戰是蜀國戰略之戰,湘水劃界是盟友之間的協商。詳解如下:
荊州之戰是蜀國戰略之戰,關羽利用天時、地利破曹軍劉備贏得漢中之戰後,愈發鞏固了他在益州的地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為了實現《隆中對》中完全據有荊州的戰略藍圖,公元219年,關羽進攻樊城。
樊城守將曹仁抵擋不住關羽軍隊的進攻,他堅守在樊城不出戰,並向曹操告急求援。曹操派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去樊城援助曹仁,抵禦關羽軍隊的進攻。
由於曹仁不熟悉地形,他讓于禁、龐德軍駐紮在樊城北十里之地的罾口川、鏖戰崗、餘家崗到團山鋪一帶。這一帶是漢江改道的低窪地區。關羽見曹軍秋天在低窪地帶駐紮,就命令荊州軍造大船,並調水軍集結待命。
很快,就連下了10天秋雨。漢水猛漲,平地的水高出地面有一丈多。于禁的軍營紮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衝來,把七軍的軍營全淹沒了。此時關羽卻乘船對曹軍發起攻擊。曹軍大敗,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此戰是為了完成《隆中對》戰略版圖中最後缺失的一環,如取得樊城,蜀國就能真正形成出擊曹操的兩個拳頭。
215年湘水劃界,是孫、劉兩家盟友水間的協商建安二十年,劉備已從劉璋手中取得蜀川,此時孫權想收回荊州的南郡,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再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魯肅、關羽在陣前會見,雙方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
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關羽號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紮營。
此時,曹操趁機進取漢中,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
我們看到,湘水劃界是兩個盟友之間鬧彆扭。孫、劉雙方都是虛張聲勢而已,他們根本不想真的動手。
-
6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第一,關羽打敗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是在建安24年。這是關羽主動向曹魏一方,發起的襄樊之戰。
第二,公元215年,是東漢建安20年,這一年裡,東吳一方和劉備一方,就荊州歸屬問題,發生了衝突。
01.赤壁之戰以後,荊州各郡的勢力分佈情況:赤壁之戰以曹操失敗,孫劉聯軍的勝利而告終。
一場勝仗之後,就是關於荊州諸郡的利益分配。劉備使用諸葛亮的計策,最終佔據了荊州五郡,分別是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曹操的勢力佔據南陽郡,孫權的勢力佔據江夏郡。
但是,孫權覺得自己在赤壁之戰中,出力最多,卻只得到江夏郡,心中甚是憋屈。於是,劉備和孫權在荊州諸郡的分配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甚至一度劍拔弩張。
後來,劉備西定益州,曹操又逼近漢中,劉備擔心益州有失。再加上孫權派兵強佔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出於雙方聯盟的需要,最終商定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以西歸劉備,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以東歸孫權。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
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至此,荊州各郡的勢力分佈情況為:劉備佔據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孫權佔據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曹操佔據荊州的南陽郡,與劉備佔據的南郡接壤。
02.建安20年,東吳侵奪荊州諸郡時,關羽為何顯得沒有任何作為?原因很簡單,當時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已經被東吳派兵佔據,並且孫權為了防備關羽的軍隊,也派了魯肅、呂蒙等人駐守巴丘。
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
這是第一個原因: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已經被東吳派兵佔據,關羽想要出兵阻止,但是,被魯肅等人所阻攔。
與此同時,曹操正派兵進攻漢中郡,劉備擔心益州有失。所以,想要儘快結束和東吳的荊州歸屬糾紛。
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迫於蜀漢和東吳雙方的聯盟關係。因此,在荊州歸屬問題上,蜀漢和東吳雙方,都不願意讓事態繼續升級,使得曹操從中獲利。
所以,在建安20年,東吳侵奪荊州諸郡時,關羽顯得沒有什麼作為。
03.建安24年,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為何能夠威震華夏?有三個原因:
第一,關羽進攻襄樊的時機,把握得很好。
當時曹操和蜀漢之間,就漢中郡的歸屬問題,引發戰爭。最終,以劉備一方取勝,佔據漢中郡而結束。
與此同時,劉封和孟達兩人,也乘勢佔據了上庸郡。如果關羽進攻襄樊地區,在側翼可以得到上庸郡的援助。
再加上,孫權正在對合肥地區,發動進攻,而曹操為了防備孫權進攻合肥,正調兵遣將,導致襄樊地區曹魏勢力的防備力量,出現短暫的薄弱空檔期。
第二,關羽很好地利用了地形、氣候條件因素,大敗於禁、龐德。
據《三國志》記載:“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第三,荊州西部三郡,自赤壁之戰後,都並沒有發生比較大的戰事。關羽屯兵荊州西部三郡,整日操練兵馬,養精蓄銳。因此,關羽所率領的荊州兵,對比當時駐守襄樊地區的曹魏軍隊而言,戰鬥力要更加強一點。
所以,建安24年,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才能威震華夏。
04.總結:比較關羽前後兩次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古代歷史上,發生的每一次戰爭,背後都有很多的政治因素。而將領們想要取勝,也需要因地制宜,採取相應的策略。
參考文獻:《三國志》 -
7 # 豫北老崔
三國中的關羽一直被我們後世所推崇,加上演義的影響關羽可以說是萬人敵般的存在,其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足以證明關羽的武藝和軍事能力。雖然正史中關羽沒有演義中那麼神奇,可威震華夏卻是名副其實。
可是很多人受演義的影響會心生疑惑,關羽對陣曹軍時能夠以少勝多,打敗於禁、龐德,威震華夏,為啥在215年東吳入侵荊南時無作為呢?
關羽對陣曹營之時的敗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主要還是有天時的加成,當時曹仁抵抗不住關羽的進攻,曹操派于禁和龐德率軍增援,可是曹仁等將疏忽了地形的存在,讓兵士駐紮在低窪之處,加上洪水大漲,關羽以水淹七軍而威震華夏。
可是關羽在後來面對東吳入侵荊南之時的表現,卻讓我們感覺關羽無所作為,其實我們存在一個誤區,關羽在東吳入侵荊南時並不是毫無作為,無論演義和正史關羽的部署是完全正確的。雖然正史中記載呂蒙奪取荊南的時候關羽毫無作為,可當時關羽這麼做才是正確之道。
關羽鎮守之地有魯肅,關羽與當時的魯肅是勢均力敵,古代戰場並非我們演義中看到的那樣,一人之力就可覆滅敵軍,關羽所鎮守的地方要防止魯肅和曹魏。劉備關羽還有荊南可以說一種倚角之勢,若東吳進攻關羽有劉備支援,若東吳進攻荊南有關羽支援,可是壞就壞在劉備這個地方,當時呂蒙白衣渡江乃是蜀漢始料未及的事情,呂蒙攻取荊南之時,劉備援軍去支援荊南可以說時間趕不及,而關羽去支援荊南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況且關羽帶兵支援荊南,關羽所鎮之地無異是一座空城,孫權和曹魏也必定會派大軍攻取關羽鎮守之地,魯肅也會帶兵與呂蒙一同與荊南和關羽所部交戰,而劉備援軍要增援的話肯定沒有東吳和曹魏迅速,所以說關羽去支援荊南是取敗之道。
另外荊南之地一時的得失並不重要,因為從當時蜀漢和東吳的佈防來看勝負的關鍵取決與劉備與孫權的勝負,劉備勝孫權荊南之地必將重新歸屬蜀國,所以關羽以大局觀來說只能按兵不動與劉備援軍合兵一處,抵抗曹魏和東吳,這才是上上之策。
可是讓關羽始料未及的是荊南丟失的速度如此之快,況且還有本部將領的背叛,讓關羽成所部成為了一支孤軍,加上關羽的脾氣得罪了劉封,致使劉封不讓關羽所部入城,如此多方面因素之下讓關羽兵敗如山倒。
綜合以上我們不難看出,關羽對待東吳入侵荊南這件事上的做法無可厚非,只是戰場瞬息萬變,一些變故讓關羽始料未及才導致兵敗,讓我們感覺關羽在東吳入侵荊南之事上毫無作為。
-
8 # Mer86
這個問題描述的很繞口,換個敘述方式或許會比較好理解一點——公元215年呂蒙襲取荊州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時,鎮守荊州的關羽為什麼沒有反制措施?
為什麼呢?下面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周瑜病死後,孫權礙於防線拉的太長,他既要在東線防備徐州的曹軍南下,又要在西線防備襄陽的曹軍南下,他當時還無力雙線作戰,於是他便把周瑜生前剛剛拿下不久的荊州南郡和武陵郡借給了劉備。
所謂“劉備借荊州”的典故,就是因此而來。
這裡要注意了,孫權只是借出了南郡以及一部分武陵郡,他並沒有把周瑜攻取的所有地盤都送給劉備。比如江夏郡和長沙郡的一部分(長沙郡北部),他就沒借給劉備。
而沒有借江夏郡和長沙郡北部,這就為後來呂蒙襲取三郡,奠定了一個很堅實的基礎。
為什麼這麼說呢?看地圖就知道了。
江夏郡在哪?在現在的湖北省東部,包括武漢市、咸寧市等。
長沙郡北部包含了哪些地區?大概就是現在的湖南省岳陽市。
孫權當時捏著武漢和岳陽,這很明顯,他就握有了沿長江水路向西,再由洞庭湖城陵磯沿湘江向南,進攻長沙、桂陽、零陵三郡的交通便利性和主動權。
孫權握有壓制劉備的主動權,那麼劉備當時有沒有反制措施呢?
沒有……
劉備當時坐鎮南郡,他確實握有了向西進攻益州的便利性,但由於他的戰略重心在西面和北面(要防備曹操),所以劉備實際上對荊州南部的兩個半郡——零陵郡、桂陽郡以及半個長沙郡的控制,是不牢靠的。
孫權只要鐵了心的要來取這兩個半郡,劉備僅靠部署在當地的少量守軍,根本守不住。
這一點,看地圖也能知道。
劉備當時又要防曹操,同時又想吞益州,他僅有的幾萬軍隊,都要部署在南郡,所以對距離南郡較遠的長沙、零陵和桂陽三郡,也就只能是僅以較少兵力駐守了。
後來,劉備入川,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守荊州。再後來,因益州戰事吃緊,劉備召諸葛亮、張飛等入川,把關羽單獨留在荊州。於是劉備對三郡的控制就更弱了,孫權拿下三郡的優勢就更大了。
孫權只要想拿,根本就不費吹灰之力。
當然,由於“曹賊勢大”的原因,孫權不敢跟劉備翻臉。所以儘管他握有偷襲荊州的主動權,但他也沒幹這種背盟的事。
不過由於孫權屢攻合肥不利,再加上劉備在公元214年拿下了成都,孫權眼紅了,於是他也就跟劉備挑明瞭他想收回荊州的想法。
一開始,孫權想來文的,也就是派人直接跟劉備討要。劉備答覆孫權,說等我取了涼州後,到時就歸還荊州。
孫權聽完,當然心裡冒火,他覺得自己好言好語的說,劉備不聽,太欺負人了,於是他就令呂蒙帶兵去取。然後他和魯肅二人分別在陸口和巴丘堵住關羽。
前面說了,孫權借荊州時,他握有了長沙郡北部的漢昌、陸口等地,有戰略主動權。所以當呂蒙襲取長沙、桂陽、零陵時,關羽就被孫權和魯肅堵在了南郡,無法增援荊南。
為了打破僵局,關羽想了一些辦法。比如他煽動孫權後方的吳碭、袁龍造反,逼迫孫權分兵回去鎮壓,無暇專心對付自己。但是吳袁二人的叛亂很快就被魯肅、呂岱鎮壓,所以關羽的調虎離山之計失效了。
還比如,他與魯肅談判,歷史上鼎鼎有名有名的“單刀赴會”,就是這次談判。
不過,由於雙方的分歧太大,魯肅堅持要求收回整個荊州,因為他認為荊州是東吳拿下的,而關羽則認為拿下荊州,自己一方也有貢獻,不同意歸還整個荊州。所以雙方最後談崩,再次兵戎相見。
PS:關羽並不像演義小說裡描寫的那麼深入虎穴、大義凜然,魯肅也沒那麼猥瑣。這只是一場談判,雙方都是單刀赴會,談的也都是自己當年為拿下荊州做出的貢獻,應該如何瓜分荊州。
後來關羽礙於兵力不足、地緣不利、東吳佔先手的多重不利情況下,只得棄守荊南,專心確保南郡水路,堅持到了劉備到來,使得雙方在益陽一帶形成了對峙局面。
公元215年7月,劉備親率5萬士卒,從成都順江而下,抵達南郡,為關羽撐腰。有了大哥撐場子,關羽底氣也足了,於是他帶兵欲突破孫權的包圍圈,收回三郡。孫劉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不過後來的事,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孫劉火拼期間,曹操擊敗張魯。劉備聞知曹操已經攻佔了漢中,大有進軍益州之勢。形勢比人強,劉備無法兩面作戰,便只好在東線收縮陣地,與孫權媾和。
最後,孫劉雙方協定:以湘水為界,以東的長沙、桂陽二郡屬孫權,以西的零陵、武陵二郡屬劉備。
這次火拼事件,對孫劉雙方的傷害其實相當的大。從結果上看,孫權佔了點便宜,奪了劉備在荊州的一半土地。但實際上,孫劉聯盟之間信任已經完全坍塌,連最後的一塊遮羞布也被撕掉了。兩年後,魯肅去世,東吳內部最大的聯盟支持者不復存在。鷹派的呂蒙替換了鴿派的魯肅,雙方的關係更是每況愈下。孫劉兩家能做的,僅僅也只是維持表面上的和平而已。
總的來說。關羽在公元215年的火拼事件中無作為,主要是因為劉備打益州,帶走了荊州大部分兵力。而呂蒙奪三郡,表面上是呂蒙指揮的,可實際是孫權親自指揮的。他本人拖住了關羽,而吳軍本身又握有兵力和戰略雙方的雙重優勢。關羽沒有作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換而言之,孫權以江東的國力優勢,完虐了只握有半個荊州的關羽。開戰前,孫權暗中部署計劃,打了關羽一個措手不及,讓關羽首尾不能呼應,開戰後,只能是戰略性放棄三郡,斷臂求生,重點守衛南郡,以待劉備的增援。
-
9 # 歷史笑春風
赤壁之戰後,劉備運用高超的政治和外交手腕,從孫權那裡得到了很大的好處。他先是帶兵佔領了荊州的江南四郡,又趁周瑜之死,透過魯肅的斡旋,跟孫權借來了南郡。
這樣一來,孫權耗費錢糧兵馬,最後只獲得了荊州一郡之地,而劉備則佔有五郡,曹操佔領了剩下的兩郡。這樣一來,劉備到成了赤壁之戰最大的受益者,孫權成了給劉備打工的冤大頭。
孫權當然不會願意。尤其孫權也是有志天下的君主,他也想統一中原。如果沒有機會統一中原,退其次也要自保。因此,上游的荊州是他最低的底線。孫權先是企圖控制拉攏劉備,想讓劉備為己所用。
可是當劉備進軍益州的時候,孫權明白了劉備決不會屈居人下,就決定將劉備的勢力驅逐出荊州。這樣一來,才能保證自己的自身安全。於是,公元215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年,當孫權得知劉備已經平定益州的時候,就派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諸郡。
老奸巨猾的劉備怎麼可能答應。他推脫說,等到打下涼州再將全部荊州歸還孫權。孫權說,劉備這是不想歸還荊州,只是用虛辭來拖延時間。於是,孫權直接派人去接管長沙、零陵和桂陽三個郡,可是被關羽的部下趕走了。
孫權因而大怒,派呂蒙率領兩萬人馬取這三郡。劉備急忙親自率領五萬人馬從成都趕到公安,派關羽率領三萬人馬爭奪三郡。孫權也親自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萬人屯益陽抗拒關羽,呂蒙佔領三郡後也率領主力到益陽和魯肅相會合。
在益陽,魯肅和關羽進行了著名的“單刀會”。魯肅和關羽帶領諸將都帶單刀相會。在會晤中,關羽說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也出了力,理應得到土地。但是,魯肅說明當時的情況,指出劉備不講信義的舉動,讓關羽無言以對。恰恰在此時,曹操準備攻打漢中。為了保住益州,劉備與孫權講和。雙方最後約定,以湘水為界,湘水以東屬於東吳,湘水以西屬於劉備,重新締結盟好。
在這場衝突中,關羽並沒有表現出他在日後襄樊之戰時的威風。在那次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他在這次衝突中,唯一做出的舉動,還是劉備派他去爭奪三郡。在此之前,他眼睜睜的看著呂蒙佔領三郡。在此之後,他率領三萬人馬,和魯肅的一萬人馬相持益陽,可以說是無所作為。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劉備集團對孫權集團拿回荊州的決心認識不清,過於輕視大意。
劉備和孫權在剛結盟的時候,為了得到孫權的幫助,對孫權加意籠絡。孫權也一時被劉備迷惑,將妹妹嫁給劉備,並且把荊州大部都交給了劉備。
但是,雙方的盟好是建立在互惠互利上的。當孫權發現自己被劉備利用的時候,不平之心油然而生。而劉備方面則不管不問,只是一意孤行。他們和孫權的理念不同,打著正統的旗號。認為自己是漢室嫡系,以匡扶漢室為號召。
他們並沒有看到孫權也有稱帝的野心,只是把他當成一般的軍閥。劉備、關羽在心中對孫權是鄙夷的,甚至把他們當下屬看待。這是孫權不能忍受的。
因此,孫權最後決定實行自己的全據長江的戰略,把劉備的勢力徹底趕出荊州。他接回孫夫人,派人去索要荊州。在索要無果的情況下,就主動派人去接管三郡。
情況到了這個地步,劉備集團還對孫權的態度不以為意。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孫權會付諸武力。在整個事件中,荊南的郡縣都被呂蒙傳檄而定。這是關羽無法對東吳的軍事行動做出反應的根本原因。
二、雙方都有意識的避免衝突過於激化,行動謹慎小心。
在這個時候,雖然雙方已經刀兵相見,但是,雙方還是希望和平解決。東和孫權是《隆中對》裡的戰略策略,而孫權方面的軍事統帥是主張盟好的魯肅。因此,雙方雖然採取了軍事行動,但還是以對峙為主,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流血衝突。
在這個時候,雙方的主要敵人還是曹操。如果雙方發生內訌,只能讓曹操漁翁得利。孫權也明白這一點,因此才會對魯肅的“單刀會”的舉動表示默許。
有了魯肅的斡旋,孫權和劉備的主觀需要,雙方的軍事行動以恫嚇為主,沒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關羽雖然領兵三萬和魯肅和呂蒙對峙,可是在道義上理屈詞窮,也只得放棄武力解決的辦法。
三、劉備的戰略態勢不利,難以與孫權進行爭奪。
在當時,劉備自己帶了五萬兵馬,而關羽帶了三萬人馬,孫權在前線只有魯肅和呂蒙的三萬人馬。劉備佔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可孫權為什麼敢和劉備進行正面的衝突呢?
除了孫權在道義上佔上風,劉備的不利態勢使得劉備進退兩難。當時,劉備雖然已經佔領益州,可是,漢中還沒有拿到手裡。西川沒有漢中,如同開著房門的屋子一樣,隨時會被人闖進來。
在荊州,關羽的主要據點是南郡的江陵。可是,江陵孤懸在長江北岸。江陵和襄陽步道四百里,江陵沒有襄陽的遮蔽,就如同西川沒有漢中一樣,受敵不立。
所以說,劉備這個時候所佔據的地盤,都面臨著曹操的強大壓力。雖然他率領著八萬人馬,可是在戰略態勢上,反而不如率領三萬人馬的孫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劉備的五萬人馬到來前,關羽不敢冒著遭受曹操和孫權兩方面夾擊的危險,輕舉妄動。只有劉備到來後,才接受命令,出兵與魯肅對峙。這個時候,江南三郡都已經被呂蒙所得,為時已晚。
四、曹操參與,雙方握手言和。
曹操當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他趁孫劉兩家對峙的機會,出兵關中,染指漢中。由於上述的原因,如果和孫權火拼,劉備將面臨著滅頂之災。
曹操如果奪取漢中,劉備剛打下的西川馬上就暴露在曹操的兵鋒之下。這樣,西川丟失,荊州再陷入曹操和孫權的夾攻,劉備就沒有立錐之地了。
因此,劉備不得不和孫權講和。這個時候,孫權和曹操也處於敵對狀態,也不想讓事態擴大。這樣,雙方以湘水為界平分江南土地,比較公平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是,劉備率領主力入川去爭奪漢中,卻沒有重視孫權的態度。他一廂情願的以為問題已經解決,沒有亡羊補牢。在孫權投降曹操時都毫不知情,最後導致了關羽被殺,荊州失守。
結語:
關羽雖然軍事才能出眾,在對曹軍作戰中屢建戰功。但是,他為人自矜,狂妄自大,這使得他對東吳過於輕視。這造成了他對東吳的戰略意圖,軍事野心都毫不在乎。使得在建安二十年,也就是公元215年的這一場與東吳的衝突中無所作為。
更為可悲的是,當這一次軍事衝突結束後,關羽依然沒有接受經驗教訓,亡羊補牢。結果在襄樊之戰中,雖然他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可卻被孫權偷襲,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
10 # 潘不安講究史
這個問題其實關係到劉備對於荊南四郡實際控制力的問題!
南方地區的控制在古代歷朝始終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三個方面造成的。首先,相對於一馬平川的北方來說,南方丘陵密佈,河道縱橫。相互之間的交通阻隔,加大了統治者對地方的控制難度。一直到現在我們依然還能直接體會到南方地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特點。例如在我的家鄉浙江,雖然只是一鎮之隔,方言卻會有很大區別。那可想而知在古代,外來勢力統治和管理的難度有多大。
溝通不暢造成的資訊不對等,是雙方產生誤解,乃至敵意的主要原因。於是這就導致了南方郡縣難以控制的第二個原因,地方的排外性極強。就古代的教育以及人才的稀缺程度而言,統治者肯定不可能在每個地方都派駐懂得當地方言和習俗的官員,自然就導致了歷代南方政權只能重用當地人維持地方統治。可想而知,這些南方郡縣在經過長期的自治後,就逐漸對外來勢力產生排斥心理。
想要移風換俗,改變這種情況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巨大成本的,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了南方的政權楚國自然不會選擇這麼做,而他的政策更是進一步促進了這個問題,產生了第三個原因。
楚國在征服南方各地的時候,並沒有像其他諸侯國一樣,消滅當地的統治者後派遣官員管理,而是選擇將其打敗後連地帶人一起納入自己的版圖。如夏商周三代一樣,只需要承認楚王室的共主地位,他們依然掌握著對當地的實際控制。
從部落首領轉變為楚國的貴族,這反而為他們在地方的統治提供了法理支援和武力保護。於是在楚國八百年後,他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宗族勢力,甚至秦漢的郡縣制也不能撼動他們在當地的影響了。
而這種情況,到了東漢末年,在大漢朝廷對地方失去控制後變得更加的嚴重。司馬彪《戰略》中我們可以看到:
劉表之初為荊州也,江南宗賊盛後來劉表在蒯氏、蔡氏等荊州大族的支援下才站穩腳跟。所以我們看《三國演義》中的劉表軟弱無能,是個妻管嚴,可實真實情況是歷史上的劉表僅比傀儡好點有限,蒯、蔡、張、黃等大族才是真正的荊州之主。
劉表名稱“八駿”,作為“吉祥物”很受荊州士族的喜歡,從公元190年單騎入荊州,到208年去世,整整統治了荊州18年之久,但是他的統治還是集中於荊北地區,對荊南四郡的控制極其薄弱。
就在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之時,荊南四郡便曾發生過大規模的集體叛亂:
長沙太守張羨叛表,【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強不順。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表圍之連年不下。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表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張羨,有觀點認為就是寫出《傷寒雜病論》的名醫張仲景,因此他在荊南地區名望極高,此次叛亂不僅是他統治的長沙,更得到了桂陽、零陵、武陵三郡的響應,持續約一年時間,直到張羨病死,劉表才算是平息叛亂並真正控制荊南四郡。
可結果呢?曹操來了之後,荊南四郡還是未發一矢,望風而降。
再之後,曹操遭到赤壁之戰,退回北方,劉備又來了。《三國演義》中收荊南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但實際歷史上: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先主傳》劉備只是帶著趙雲往荊南走了一圈,四郡又紛紛投降了。彷彿對於他們來說,從來不知道“忠”為何物。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種事情實在是見多了,從楚到秦,再到漢,還有現在的劉表、曹操、劉備,和未來的孫權,都只是交保護費的物件不同而已。誰來就換上誰的旗號,完全談不到忠不忠的問題。
劉備佔據荊南四郡後,基本保持了四郡的原貌,因為他也沒有那麼多人來直接控制四郡。不過《三輔決錄》記載:
金旋字元機,京兆人,歷位黃門郎、漢陽太守,徵拜議郎,遷中郎將,領武陵太守,為備所攻劫死。具體經過歷史並無記載,只知道金旋在投降後,不知道什麼原因和劉備發生衝突再次背叛,然後就被劉備攻殺。
劉備殺死金旋後,桂陽太守趙範可能暗中有牽連,或者只是害怕,逃走不知所蹤。事後劉備以趙雲為桂陽太守,又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這裡就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諸葛亮督荊南其他三郡,卻唯獨少了金旋的武陵郡,這是為什麼?在《三國志·呂蒙傳》中:
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土,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孫權命令呂蒙奪取的也是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沒有武陵郡,又是為什麼?難道是孫權厚道,只要三個郡就夠了,顯然是不可能的。要不就是武陵靠近益州,孫權沒信心奪下來,要不就是武陵這塊地方不是那麼好拿的。
《三國志·馬良傳》:
及東征吳,遣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夷,蠻夷渠帥皆受印號,鹹如意指。《三國志·吳主傳》:
是歲,劉備帥軍來伐,至巫山、秭歸,使使誘導武陵蠻夷,假與印傳,許之封賞。於是諸縣及五谿民皆反為蜀。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濬率眾五萬討武陵蠻夷。可見,武陵郡當時可能只是在名義上屬於劉備,但實際上卻在五溪蠻的控制之中,各縣有很大的自治權利。即使在孫權控制武陵後也沒有多少改變,知道公元231年,潘濬率五萬大軍討伐武陵蠻夷,斬殺數萬人,五溪蠻才算是真正衰弱下來。
同時四郡中武陵郡最靠近益州,而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都與東吳勢力犬牙交錯,甚至長沙有一半一直是在東吳的實際控制中。也就是說劉備佔據的荊南四郡,其實只是一座孤島。
這就可以理解,劉備為什麼在已經佔據荊南四郡後,依然要不惜一切的“借荊州”,以高利貸的風險向孫權換取江陵。
之後劉備入蜀,不僅先後帶走了龐統、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更是投入了約三萬兵力。要知道,赤壁之戰前,劉備手下只有關羽一萬多水軍,劉琦江夏一萬多兵力,合計兩萬餘。
入蜀可以說是幾乎帶走了劉備所有的本錢,再後來襄樊之戰中,關羽又以三萬兵力北伐,兩者相隔只有大約五年時間。可以想像,關羽是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荊北地區額,無暇也無力解決武陵蠻夷,相當於荊州四郡都屬於半自治狀態。
我們看到,在劉備平荊南之後,只記載了劉備任命了武陵郡臨沅人廖立為長沙太守,入蜀時又以義陽人郝普為零陵太守,至於武陵和桂陽的太守完全沒有任何記載。而在呂蒙襲取荊南四郡的時候,廖立就直接逃跑了,只要郝普進行了抵抗。
可見,在荊南四郡中,除了劉備親自外調任命的郝普對零陵有一定控制力,如廖立等荊南四郡人對劉備沒有一絲忠誠可言。
而關羽作為名將,卻並不擅長內政,尤其是“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性格特點又與控制荊州計程車族最不和。所以在呂蒙奇襲荊南四郡的時候,關羽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各郡就紛紛投降了。
除此之外,當時孫劉之間主要的敵人依然是北方的曹操,而負責荊州事務的正是贊成借荊州,並一直主張聯合劉備的魯肅。《三國志·魯肅傳》記載: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由於魯肅長期的剋制和容忍態度,也使關羽鬆懈,將重心放在了北方曹操身上。
就在這個時候孫權不顧孫劉聯盟,以及虎視眈眈的曹操,突然發動了對荊南四郡的偷襲,也許不光關羽想不到,恐怕劉備等人都想不到。於是威震華夏的關羽,卻在此事上沒有作為。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赤壁之戰後,劉備攻取了荊南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因為戰略發展的問題,劉備用原來佔據的半個江夏郡向孫權借來了南郡,雖然沒有明文記載雙方的政治交易是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劉備最重要的南郡的確是向孫權借來的,既然是借,就一定要還。
劉備在公元211年率領龐統、魏延、黃忠等將領進入益州後,荊州就由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等人留守,在劉備與劉璋爭奪益州的戰爭發生後,劉備又召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支援,於是留守荊州的主帥就是關羽一人。
關羽作為鎮守荊州的主帥,控制著荊州原來七郡當中的五個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以及南郡,總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0~80萬人,關羽手上的所有軍隊合起來不過四萬人。
赤壁之戰前,孫權與劉備結盟,共同抵抗曹操,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大敗曹軍,雙方的這種聯盟一直維繫到公元219年前後,從公元207年到公元211年這三年中,雙方處於蜜月期,關係非常好,孫權不僅把自己的親妹妹嫁給了年過半百的劉備,而且還把周瑜佔據的南郡借給了劉備。
南郡是荊州的核心地區和戰略要地,北通襄樊,南至南海,東達江東,西到益州,是荊州最為重要的地區,孫權都肯借給劉備,除了孫權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外,可見雙方當時正處於蜜月期。
可自從劉備拿下益州後,根據雙方的約定,劉備得歸還南郡給孫權,而孫權見到劉備拿下益州後,也開始對劉備勢力有所忌憚,派人向劉備討要南郡,劉備對孫權的使者說:等我拿下涼州再歸還南郡。
從劉備說話的語句中就能看出三點:
1、劉備借來的南郡是要歸還的。
2、劉備並不否認南郡是借來的。
3、劉備並不想歸還南郡給孫權,反而想抵賴。
當孫權知道劉備說的這句話後,很明顯就非常生氣,換了誰也會氣,南郡是周瑜和無數東吳士兵付出生命代價拿下來的戰略要地,劉備居然不想還,於是孫權就開始以軍事壓力的手段想要收回南郡,這就是發生於公元215年湘水對峙。
攤開整個荊州地圖,你會發現,當時關羽的防區與孫權的領土從江夏郡一直到桂陽郡都是交界的,雙方的邊境線相當於從今天的湖北武漢到廣西桂林,長達1800裡。
由於孫權和劉備表面上還是聯盟的關係,關羽鎮守荊州五郡時主要的防守方向就是北邊的曹操,關羽荊州五郡的重兵應該是佈置在南郡與曹魏襄樊的交界處,同時關羽也要防守與東吳長達1800裡的邊境線,關羽手上包括郡縣兵總共只有4萬人。
從軍事部署圖來看,關羽作為主帥應該是駐紮在江陵城或公安城附近,因為這裡既是戰略要地又離前線較近,同時又能兼顧後方,劉備當年佔據荊南四郡時就是駐紮在公安,孫權很明顯知道關羽在哪裡,但孫權以軍事手段逼迫劉備就範時,是派出了呂蒙率領二萬士兵攻取長沙郡、零陵郡與桂陽郡。
同時孫權還派出了魯肅率領一萬士兵駐紮在益陽與關羽對峙,說明當時的關羽也在益陽,當呂蒙傳檄而定長沙郡與桂陽郡時,遠在成都的劉備也得到了孫權派兵入侵的訊息,於是劉備自率5萬士兵趕到公安支援關羽。
現在就能明白了為何呂蒙輕取三郡而關羽卻無所作為,根本原因就是關羽的荊州主力被魯肅的一萬東吳士兵所牽制,由於雙方的過境線太長,有1800裡,關羽兵力又不足,只有4萬人,既要防備北方的曹操,又要與魯肅在益陽對峙,所以根本沒有人手和時間去對付呂蒙,呂蒙所要對付的只不過是劉備在當地的郡縣兵,是無法抵擋呂蒙2萬精兵的,所以最終三郡都投降了呂蒙。
關羽也並非無所作為,至少擋住了魯肅,保住了南郡,同時沒讓北方的曹軍找到機會南下,在劉備率領5萬士兵到達荊州後,形勢發生了逆轉,劉備在荊州的軍隊總數達到了9萬人,與孫權在荊州擊邊的力量相當,雙方都不想讓事情擴大化,畢竟面子上還是聯盟,還要共同抵抗曹操的,所以劉備在得知曹操攻打漢中後,擔心益州會有威脅,於是迅速與孫權和談,割讓長沙郡與桂陽郡給孫權,以代替南郡,雙方理論上扯平。
所以儘管湘水對峙是關羽這邊輸了,但這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雙方並沒有發生軍事衝突,況且在長達1800裡的過境線上,讓誰防也防不住,但關羽北伐所發動的襄樊之戰則完全不一樣了。
任何戰爭在發動前都必須保證已方的絕對安全,關羽的南邊是交州,暫時沒有威脅,關羽的西邊是益州,自家人,也沒有威脅,關羽的東邊是孫權,可能有威脅,關羽的北邊是曹魏的襄樊,也就是關羽北伐的目的地。
換句話說,關羽北伐只要東邊的孫權不攻擊自己,就沒有其他的外在威脅,關羽就能安心地對付襄樊地區的曹魏軍隊,事實上關羽也做到了,在攻打襄樊的戰爭中,關羽是水陸並進的,沿著漢水一路向北攻打到襄樊地區,並依靠水軍斷絕了襄陽與樊城的聯絡,並同時配合陸地圍困了襄陽守呂常和徵南將軍曹仁。
于禁和龐德的失敗一方面在於忽視了天氣原因,關羽打到襄樊是七月,而每年的八月到九月是漢水流域的雨季,當時雨水較多,當然也不排除關羽是故意為之,因為關羽有強大的水軍,而曹魏沒有,另一方面,于禁和龐德將軍隊駐紮在低窪處,由於雨下個不停,漢水猛漲,于禁和龐德的營地全部被淹,所以于禁被俘虜,而龐德不願意投降被斬殺。
于禁、龐德的失敗讓曹魏舉國震驚,要知道于禁和龐德率領的軍隊是曹魏最精銳的中央軍,三萬人的軍隊成建制地被俘虜,在曹魏的建國史上還沒有出現過,于禁和龐德一下子折損兩員大將,同時在曹操多年的征戰中,同樣也沒有再現過,同時曹魏的荊州方面軍統帥曹仁也被圍困在樊城,只能自保。
關羽起初能派出前線的軍隊不過三四萬人,還要留下一部分軍隊防守可能會有威脅的東吳,因為關羽一支偏軍打得曹魏襄樊地區不得安寧,圍困了曹魏中部戰區統帥,消滅了曹魏一支三萬人的中央軍,同時折損了曹魏兩員大將,這樣的戰績,放在整個三國,都是難得的勝利和震憾。
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東邊的孫權不要攻擊關羽的後方才能做到的,一旦攻擊,無論是明是暗,關羽都面兩線作戰,都會失敗的,即使是戰神,兩線作戰也是要失敗的。所以湘水對峙關羽的失敗與襄樊之戰前期關羽的勝利有著本質區別。
-
12 # 歷史哨聲
兵力不足的關羽軍被魯肅軍堵住了——即著名的單刀赴會時,呂蒙正在南方攻打劉備的長沙三郡
《三國志 吳主傳》對此記錄很清楚: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由於魯肅軍堵在巴丘,關羽不能去救長沙三郡,只能和魯肅對抗,保住公安和江陵等地——這才是荊州的根本。
除了魯肅軍在巴丘擋路之外,關羽還面臨大部分荊州軍已經在214年被諸葛亮、張飛、趙雲率領入蜀,攻佔劉璋的巴蜀之地,關羽手中沒有足夠計程車兵,只能防守,不能立馬出擊。
事實是:只有率領5萬兵的劉備到了公安後,關羽才率領3萬兵進攻巴丘的魯肅以收復長沙三郡。
《三國志》對215年孫劉荊州之戰的記錄《先主傳》:
“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遣黃權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215年如果沒有孫權搶奪劉備的長沙三郡,劉備應該很輕鬆的招降張魯,不戰而勝的奪取漢中——劉備派遣招降張魯的黃權比曹操慢了一步,就因為劉備因為孫權的進攻,不得不到公安應戰。
《吳主傳》:
“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巴丘今曰巴陵。】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備歸,而曹公已還。”孫權借給劉備的是江陵,長沙三郡是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的,要求劉備還荊州的孫權,要的卻是長沙三郡。
孫權親自在陸口坐鎮,以魯肅在巴丘堵住關羽,以呂蒙分三路攻取長沙三郡。
劉備到公安坐鎮,替代關羽鎮守後,派遣關羽到益陽收復長沙三郡,但因曹操攻打張魯、威脅巴蜀而被迫分割長沙三郡一半給孫權。
劉備和孫權分割完畢後,曹操已經降伏了張魯,劉備錯失機會。
《魯肅傳》:
“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呂蒙傳》:
“而備自蜀親至公安,遣羽爭三郡。權時住陸口,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而飛書召蒙,使舍零陵,急還助肅。”對215年孫劉荊州之戰的模擬劉備方的部署:劉備在公安、關羽在江陵;張飛、趙雲、諸葛亮、黃忠、馬超等都在巴蜀,只有關羽一人鎮守荊州。
孫權方的部署:孫權在陸口、魯肅在巴丘(益陽)、呂蒙率軍奪取長沙三郡。
巴丘,是為岳陽樓前身,在岳陽市區。
下圖是公安、巴丘、陸口、長沙、桂陽、零陵等地的位置圖:
白色線是關羽要要收復長沙、桂陽、零陵三郡的進軍路線。
可以看出,關羽要收復長沙三郡,就必須經過魯肅把手的巴丘——這是關羽從水路進攻的最快、最便捷的進軍路線。
劉備到了公安,派遣關羽率領3萬人攻打巴丘的魯肅,並收復三郡,這才有雙方戰前單刀赴會的故事:
“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關羽軍3萬人,魯肅軍只有1萬人,因此孫權才急速要呂蒙放棄攻打不投降的零陵而北上援助魯肅。
如果關羽在劉備奪取漢中後,不是向北發動樊城之戰,而是經零陵南下,奪取士燮的交州,更有發展前途。
-
1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有點長,不如我們先看看215年東吳入侵荊南時,魏蜀吳三方的局勢如何?
公元215年,也就是東漢建安二十年。這一年,劉備打敗劉璋攻取了天府之國益州。孫權向劉備索還荊州諸郡,劉備不還。孫權大怒,遂命呂蒙帶兵攻取長沙三郡。劉備聞知派關羽奪回三郡。與此同時,孫權也進駐陸口親身督戰,又使魯肅率兵萬人駐屯益陽(今屬湖南)以拒關羽,兩邊大戰劍拔弩張。
但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北方的曹魏又開始用兵了據史料記載,已經進位魏王的曹操聞聽劉備已經取下西川,兵鋒正在向漢中移動,於是親率大軍征伐漢中的張魯並且很快取得了勝利,曹操的旗幟插滿了漢中各地,劉備對此十分憂慮,於是向孫權講和,割讓荊州一半包括桂陽,長沙,江夏給東吳,孫權也就就坡下驢的退兵了,至於關二爺嘛,這一次沒有他出戰的機會
-
14 # 歷史西坡
關羽兵敗麥城,主要是因為此人傲慢的性格。當時東吳一直窺視著荊州,有人就利用關羽傲慢的性格,讓呂蒙伴做商船,乘夜攻速荊州。而關羽不把呂蒙放在眼裡,抽調荊州士兵去攻樊城,可以說樊城的守衛也是相當空虛,所以呂蒙很輕易奪去荊州。關羽扯軍回攻,荊州已經失守,上庸的劉封等人不出兵,協助關羽。曹軍,東吳一起攻打關羽,關羽腹背受敵,兵者,勇氣也。士氣低落,士兵沒有打仗的慾望。關羽此時也以年老,不是當年以一敵百的關羽了,大勢已去,乃至兵敗麥城,傳為千古佳話!
-
15 # 青史回聲
主要是關羽沒料到曾經的“盟友”東吳,會在這個時候捅一個刀子,而且這個刀子捅得還不輕,以致於關羽最後敗走麥城。
當然了,你不能對敵人,甚至是盟友報以僥倖,天下熙熙攘攘為利,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別看赤壁之戰之時,孫劉兩家互為聯盟,聯手抗曹,甚至於後來劉備娶了孫權之妹,兩家互為姻親,這在當時很多人看來,孫劉兩家的關係已經牢不可破了。可是那又能如何?
別看孫劉兩家之前關係不錯,可是那是赤壁之戰,大家共同只有一個敵人:曹操。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後,短時間不可能再次發動一場大的戰役,所以兩家的盟友關係也就不會那麼親密。隨著曹操退出荊州地盤後,孫劉也就開始了爭奪荊州的“歷程”。只不過諸葛亮技高一籌,奪得了荊州大部分地盤,這也就使東吳這邊日漸不滿,明明赤壁之戰,我們江東付出了大的努力,憑什麼讓你們劉玄德佔了便宜。所以從這裡開始,兩家漸漸有了間隙。
說到這兒,其實劉備集團上下應該明白東吳的心思了,可是關羽太自負了,不僅將荊州大部分兵力調往襄樊,而且還留下一個不堪重用的人駐守,步步走錯,以致於前方作戰不利,後方告急,連荊州丟了的訊息,都是好幾天才知曉。等到回師的時候,時間已經晚了。
-
16 # 漩渦鳴人yy
首先第一點,東吳當時想要奪取的地方是南郡南郡,這個地方是周瑜透過一年多的時間作戰,從曹人的手裡面奪下來的,並且在這之後送給劉備作為東吳和曹魏之間的緩衝墊。
此時東吳方面想要拿下南郡可能性並不大,因為當時的東吳局掌握著半個江夏郡,這個半個江夏郡實際上就是劉備為了拿下南郡和當時的東吳做交換,此時東吳想要拿下南郡,他必須得越過荊南四圈,尤其是長沙郡,長沙郡大家都知道這個地方,雖然說地廣人稀,但是在這個地方設立軍事據點,東吳人想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覺,把這南郡給拿下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東吳方的自然是不願意放棄,所以他把步子放兩步走,首先他想拿下長沙郡和桂陽郡,然後再拿下五零丁零這兩個劇,拿下這四個地方以後,東吳就神不知鬼不覺的把這南俊給包圍起來,這個時候再拿下南俊豈不是順手可得的事情。
當然這其中發生了一點意外,雙方起了衝突,劉備也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土地直接送給東吳,所以雙方之間曾經爆發過大戰,最後的結果是荊南四郡,二者各得其二。
但就在這個時候,曹操率領軍隊進攻漢中,雙方雖然想要爭奪土地,但是,唇亡齒寒道理大家都懂,所以雙方之間停止大戰。
這是一個伏筆,而且這個伏筆很重要!
簡單的想一下,東吳方面進攻南郡,路線也就那麼幾條,對於關於來講他心裡十分清楚,東吳想要進攻南郡自啟肯定已經做足了準備,比如說當初設立起來的烽火臺,就是關於用來防禦東吳進攻的一種手段!關羽也不是那種只有肌肉沒有腦子的人,他心裡也十分明白都無,實際上就是一頭野狼,什麼時候都想從他身上思想一口肉來吃。
他想盡辦法去防禦東吳,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劉備在漢中之戰裡面跟曹操打了一個平手,雙方僵持在了漢中地區,此時對於劉備來講,他急需要另外一條路線來配合他出兵漢中,然後拿下關中這樣一個《隆中對》的策略,因此荊州地區對他來講十分重要,如果能夠全盤拿下荊州地區,那麼對於接下來的《隆中對》的執行戰略是有很大好處的,關羽必須要出兵不出兵,那麼整個諸葛亮所設立的《隆中對》就無法執行,那麼劉備就算擁有再多的軍隊出兵關中地區,仍然還會像後來諸葛亮北伐一樣,被人死死的堵在隘口!
所以關於也得執行,當時劉備的大策略進攻,當時荊州北部,其實關羽這個人還是有軍事能力的,一把大水淹了于禁的七軍,這一點讓當時的曹魏政權感到十分震動,曹操的首府許昌,就出現大量的達官貴人向北方逃跑,他們害怕關羽拿下荊州北部以後就會繼續北上攻打許昌。
但是這一把大水也讓當時的荊州地區對於關羽恨之入骨,這種計策雖然在軍事上面有奇效,但是這是一款絕戶計,不成功便成仁,這種計策對於當地民心的打擊特別大,所以東吳在攻打過來的時候,雖然繞過了第一層的烽火臺,但是南俊也是擁有自己的城防體系的,可是根本就沒打,結果東吳就直接拿下了南巨,這一方面也說明了關羽當時這一把大水有多麼的喪屍民心。
不過我覺得這場戰役裡面最大的背鍋者是孫權,有人會說的,為什麼東吳方面進攻這麼好,孫權還要背鍋呢?其實我們仔細去想想孫權,他當時有什麼進攻路線?就兩條一條去攻打合肥,這是最正確的,但同時孫權每次10萬大軍都給別人刷了經驗,你說他能怎麼辦?他也很絕望啊,我沒本事往北方擴充套件國內那幫大家族一個個都盯著我呢,我能怎麼辦?我只能夠去向南方向自己的盟友身手。
說白了,要不是孫權,人家一天到晚how在合肥這個地方,孫權才懶得去打這個荊州呢,這背後統一刀的事情記在歷史書上,誰的名聲能好過?而且在這之後還把關羽給殺了,這種事情傳到歷史書上,那你就是要遺臭萬年的。
但是很顯然當時的關羽沒有體會到孫權的那種心情,因此對於這個孫權威脅,自然也就降低了警戒心,他心裡面認為孫權就算再怎麼想不開也不可能做這種遺臭萬年的事兒,結果人家還就是想不開,人家還必須得做這種遺臭萬年的事兒!
所以孫權進攻過來時候會如此堅決,如此徹底,別人跟自己的盟友打仗得掂量,盯著孫權倒好,打起仗來霞起手來簡直就是不留活手,往死裡打。
-
17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問題字挺多的,沒讀過三國的瞅完這得一腦門子的霧水,所以回答問題之前,咱先把這題目捋捋,題主是問了啥。
題主的問題:咱知道關羽那是萬人敵的大將,那為嘛呂蒙進攻荊州下轄三個郡的時候,作為鎮守大將的關羽沒反應呢?
要想把這事掰扯清楚,咱先把這事的背景聊一下。
背景話說赤壁之戰之後,曹操被孫劉聯盟坑慘了,但也不是啥沒撈著。荊州作為兵家必爭地,一共七個郡,曹操拿到了北邊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北邊的江夏郡。
那麼孫權得到了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的南郡,而劉備分到了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的四個郡。
這就相當於三家把荊州這塊給瓜分了。
事情似乎進入了對峙階段,但作為孫劉聯盟可不這麼想,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這就發動了南郡之戰。
三家湊一塊鬥地主,二打一,曹操這不就敗了嗎?他就把南郡給吐了出來。孫權就拿到了南郡。
而劉備劉皇叔在這次戰役當中佔了老大的便宜,荊州大部分地區都劃拉到了他的手裡,
曹操的勢力在南郡進一步收縮,就剩下襄陽和樊城這塊,就這兩地成了後來關羽敗走麥城的關鍵。
東吳這頭開頭領軍人物是周瑜,他知道僅憑他一家撩曹操,這基本屬於沒事摸老虎屁股的買賣,別看你現在得了便宜,這得冒極大的風險,所以他就把南郡南岸這塊分給了劉備劉皇叔,讓劉備擱公.安這塊屯兵,共同抗曹。
那麼等到劉備拿了地之後,不久周瑜就病死了,這事趕的就不是時候。
那麼上來的這位是魯肅,大傢伙也知道魯肅這人,那是極力主張孫劉聯盟的。
恰巧這個時候,劉備就給孫權發了訊息,說公.安這地地少不說,他人口也不多,壓根就發展不起來,你讓俺抗曹?就這柴火棍,他就不行啊!都不夠塞牙縫的。
這話說的有點塞牙,荊州這麼大塊地都你的了,你還不知足。
那麼咋整呀?
劉皇叔表示,孫權你乾脆把都督荊州這塊的事,交給俺得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那麼這事其實劉邦借的就是一個南郡,不是整個荊州,這說的有點誇大了。
這事在魯肅的撮合下,這就成了,地借出去之後,劉備就得到了完整的南郡。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為嘛要借呢?不借不成嗎?”
還真不成,畢竟孫權那麼大一個王,他也不是沒腦子。當時的曹操雖然赤壁之戰打敗了,後來又在南郡之戰的時候,叫了一把地主,結果被孫劉聯盟給抄了,但這實力還在,還沒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而孫權這頭他那戰線拉的有點長,東邊徐州這塊防著曹操,擱西邊襄陽這塊還得防著曹操。
曹操人家兩線作戰這沒問題,可孫權不行啊,數吧數吧,捏吧捏吧就這麼點人,防了這頭顧不了那頭的。
再加上南郡這頭,他是孫權剛剛得到的,他這必須和當地人磨合磨合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統治。
而劉備擱南郡這頭人旺他一直就在,所以磨合期這事對劉備來說是不存在的。
所以就借了。
咋說呢?孫權他也不傻,不可能不防備劉備借了就不還,畢竟這是土地,不是啥丟了還能賺回來的金銀財寶。
孫權當時就想自己個手裡邊還捏著武漢和岳陽。大傢伙也知道武漢這地易守難攻啊!這要是有餘力坐著小船順著長江到那都方便。
那麼劉備劉皇叔拿到了南郡之後,這地盤可就大了,他就以這地盤為根據地,一邊頂著曹操,一邊還拿下了益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
那麼蜀漢的基本盤基本上就定下來了。
那麼孫權一瞅,你這益州都拿了,蜀漢都建立了,你得還俺的南郡。
所以他就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說這事。
要麼你把南郡還給俺,要麼你把長沙,零陵和貴陽三郡給俺,倆方案你選一個。
劉備他也不是個傻大膽,你說還就還,但畢竟這南郡就是借人家的,再說來說這事的是諸葛亮的哥哥,你不能做太過分了,往外轟人家這不行。
所以他就撩了這麼一句話:“啥時候咱拿下了涼州,咱就還!”
你快拉倒吧!孫權又不是三歲的小孩子,你這明顯的就不想還,還涼州,你拿了涼州,你還會說幹掉曹操再還,這得等到猴年馬月去。
所以孫權乾乾脆脆自己個就派了三個郡的長官上任宣誓主權,他的意思也很明確,南郡俺就不要了,你把那三個郡頂賬給俺就成。
結果作為荊州的最高長官關羽,他可不慣這個,直接就將這三人全部驅逐。
這明顯就是,要地盤沒有!要命一條!你看著辦吧!
孫權那個氣,這還叫個事?你劉備劉皇叔這不仗義啊!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你這一借就沒影了,這不耍賴嗎?
孫權這就派呂蒙領兵準備武力奪回,畢竟文的不行,只能來武的了。
這就是這件事的大背景
題主的問題咋說呢?孫權走到這一步,那是鐵了心了一定要拿回來,別說八匹馬了,您就算是擱八頭牛也拉不回來了。
而這個時候,關羽掌握著荊州五個郡,面積是二十多萬平方公里,光人口就有七八十萬,而關羽手裡的兵才四萬。
而關羽在南郡。那麼其他地防禦就空虛,孫權也不是吃乾飯的,他就和魯肅倆人把關羽給堵到了南郡。
接著呂蒙趁著這功夫就開始偷襲長沙,桂陽和零陵。
這樣下來,孫權就給關羽出了選擇題,你守南郡,其他那三一準丟,你要是去增援,俺就抄南郡。
你看著辦吧!
好吧,這就成了僵局,咋整?
關羽那是儒將,兵法韜略那也是能拿的出手的,於是開始謀劃讓孫權的後院起火。
結果這火是起了,孫權壓根就沒有回去,這就被滅了。
這就沒法子了,後邊關羽就來了一出單刀赴會。當然大傢伙別被小說電視劇裡的單刀赴會給誤會了,魯肅沒那麼膽小,這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
那麼倆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開始聊這事。
這倆人壓根就沒有共同的方向,全是分歧,一個要收回,一個就是不想給,您說這能聊一塊去,那才叫見鬼了。
所以關羽瞅著那三個郡被呂蒙進攻,他沒轍,只能守著最為重要的南郡。
最後劉備帶著五萬來人,這就趕了過來,那麼這危局算是解了。
雙方這就進入了,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的對峙階段。
本來這事沒有曹操啥事,他還被張魯牽扯著呢,脫不了身,他要是沒事幹,遇到這兩家這麼鬧,他不趁機摸一把,他就不是曹操。
這不孫劉倆人鬧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曹操終於掀翻了張魯,佔了漢中。
這不用問,下一步肯定要摸劉備的益州。
雙線作戰,這歷來就是兵家大忌,而劉備最大的敵人是曹操,所以劉備和孫權這就暫時的放下了隔閡。
那麼這事咋解決的呢?
“南郡就別想了?”劉備說道。
“俺也沒想,不然咋給你倆方案!”孫權說道。
“快拉倒吧!三個郡頂一個郡,你臉皮夠厚的!不幹!”
“愛幹不幹!咱接著對峙,看誰能撐到底!”
“你這不扯那嗎?揭我短是吧!要不這樣,咱別三郡了,俺還你倆郡,就長沙和貴陽,南郡就歸俺了!”
“這……”
“別這呀!哪呀!你到底幹不幹!俺要是讓曹操抄了後路,你也好不了!”
“成!就這麼滴了!”
所以最終孫權用南郡還回了兩個郡,這買賣表面瞅著似乎孫權得了便宜,但這事直接的後果就是孫劉聯盟的破裂。
好吧,事就是這麼個事,關羽沒有去援救,這是因為當時的態勢不允許他去救,他還得守著更加重要的南郡,等待劉備的救援。
-
1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作為熊虎之將,關羽找到了在荊州戰場對抗曹軍的方法,讓曹軍有力使不出!
作為背後醞釀的“盟友”,孫權也找到了對付關羽的方法,讓劉備、關羽有力使不!
其中道理,或許對我們能有所啟迪!
關羽在兩場較量中截然不同的表現1、南三郡之戰中的“窩囊”。
215年,在和平交涉失敗後,孫權採取武力手段奪取南三郡。
呂蒙移書長沙、桂陽,兩郡望風而降,隨後,呂蒙又以資訊欺詐,“騙取”零陵。
劉備率軍5萬抵達公安,令關羽進攻益陽,準備奪回南三郡。
孫權令魯肅率軍1萬,在益陽抵禦關羽。
在益陽,關羽“慫”了一把。
後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羽號有三萬人,自擇選銳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餘里淺瀨,雲欲夜涉渡。肅與諸將議。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肅便選千兵益寧,寧乃夜往。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三國志.甘寧傳》。後來,因曹操攻取漢中,劉備與孫權講和,各自罷兵。
此戰,關羽可謂“窩囊”!
(1)、南三郡,幾乎沒有作太多抵抗,就迅速淪陷!
(2)、益陽前線,關羽擁有絕對優勢兵力,卻不敢一戰!
2、“水淹七軍”中的神勇。
219年,關羽北攻襄樊,曹操遣于禁、龐德來救。
此戰過程大家都很瞭解,不再贅述:水淹七軍,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同樣一個關羽,為何表現差異這麼大呢?
作戰決心差異不是主要原因我認為:南三郡爭奪中關羽作戰決心不強不是主要原因。
1、劉備當時率五萬軍隊來公安,爭南三郡的決心很強!
當時的劉備,剛奪取西川,不但漢中未奪取,連三巴都不穩,他卻率僅有的機動力量迅速東移,其決心可見一斑!
2、面對東吳的襲擊,關羽毫無還手之力不只出現一次。
事實上,219年的“白衣渡江”與這次事件的程序極為相似!
(1)、東吳以政治手段奪取關羽地盤。
呂蒙以襲擊、誘降、威懾等手段,兵不血刃奪取公安、江陵,手法與奪取南三郡極為相似!
(2)、關羽有力使不出。
219年,江陵、公安淪陷後,關羽手中仍有數萬軍隊。
可是,關羽卻沒有辦法組織起一次像樣的反擊,就敗走麥城!
可見:東吳之所以能不斷“佔關羽的便宜”,是抓住了關羽固有的軟肋!
因此,要解釋關羽在兩次事件中表現的差異,還是要從關羽軍團的優勢和軟肋著手分析!關羽的優勢,使他在對曹操進攻時如魚得水荊州戰場,漢水、長江、湘江,及各支流縱橫其間。
因此,得水師之利者,無需為補給線擔憂,隨處都可以補給、機動。
但對於沒有水師之利者來說,整個戰場支離破碎,有力使不出!
但是,如果僅僅有水師之利,陸戰不行,像“孫十萬”一樣,在合肥城下被人打得出洋相,那也是不行的!
因此,以水師之利佔據機動之便,以陸戰之能隨處站得住腳,就能在戰場上佔據優勢!
而關羽,全面的水、陸兩棲作戰能力,正是曹軍的噩夢。
這一點在“水淹七軍”之戰中顯得十分明顯。
在陸戰中,關羽與龐德大戰,並沒有討到便宜。
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三國志.龐德傳》但是,由於關羽的陸戰能力強悍,于禁軍也佔不到便宜,雙方打成僵持。(如果是孫權,可能已經被打回江陵了)
大水來臨時,于禁、龐德軍失去行動自由,只能避於大堤,面對關羽乘船來攻,無法部署力量,毫無抵抗之力!
正因為關羽的機動之便,因此,即使後來被徐晃擊敗,依然能以水師封鎖樊城,佔據主動!
很多朋友認為,是于禁不知兵要,紮營失誤,其實不盡然。
當時,漢水水漲已不是一天兩天。大水對戰局的決定性影響,只是雙方戰場運動能力差距的最終表現。關羽的優勢,在對孫權時大打折扣可是,這種機動之便,在對孫權時,就打了個大折扣。
早在荊州時期,坐擁荊襄九郡的荊州水軍面對江東水軍就沒少吃虧。
此時,兵源大幅縮水的關羽水軍,更難以與江東水軍爭雄。
因此,南三郡爭端中,關羽3萬軍隊與魯肅1萬軍隔江對峙,關羽因無水師之利,難有作為!
而在後來的“白衣渡江”中,呂蒙派蔣欽沿沔水阻擊關羽水軍,也是剝奪關羽的機動之便!
正因在與東吳的角力中,關羽軍沒有機動之便,因此,一旦有事,往往補救不及!
關羽的軟肋,被孫權把握關羽的軟肋:兵力不足,只能集中。
214年,劉備召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作戰,各軍奉命出征。
值得注意的是:關羽原本就是駐於江陵。而北面曹操壓力一直存在(曾與樂進在青泥交戰)。
因此,諸葛亮、張飛、趙雲所率的軍隊,應當主要以南方各處軍隊為主!
如此,215年時,關羽在南三郡各處兵力極為薄弱!
而南三郡各處的地方官為何不抵抗呢?
我們看看唯一一個“略微抵抗”的人物——郝普。
郝普原本想抵抗。呂蒙找到了郝普的朋友鄧玄之。捏造了一個假訊息:劉備、關羽都被牽制,過不來了,呂蒙馬上就能破城。你的抵抗有意義嗎?你的老母,還有一大家子,怎麼辦?
郝普遂被詐降!
看來,由於劉備集團在進入荊州前一直武強文弱,因此,留在南三郡的,多是荊州本地士人。
他們在荊州利益盤根錯節,當面臨威脅時,很容易動搖。
由於關羽在荊南兵力薄弱,無法保護當地,而地方官員又有許多利益需要保護。
當對手是呂蒙這種善於把握心理,對荊州人物關係爛熟於心的人物時,迅速投降,也就不足為怪了!
因此,孫權、呂蒙,每每以軍事威懾+恫嚇迅速奪取關羽後方,而關羽因無機動之便,往往有力使不出,陷入被動!
總的來說,關羽的水陸兩棲作戰能力,使他在與曹操集團在荊州戰場的較量中如魚得水。
可是,綜合實力上的欠缺使他顧得了頭就顧不了尾,不可能兩面為敵!
當面臨東吳的襲擊時,水師劣勢使關羽的機動能力被剝奪,一旦出問題,根本來不及補救!
如果劉備想充分發揮關羽在荊州戰場對曹操的優勢,至少應該加強關羽的後方防禦!
可惜,劉備並未從215年的“窩囊”中吸取教訓,219年的襄樊之戰中,關羽大軍北上,從威震華夏到大意失荊州,不過短短一瞬!
不發揮優勢,就無從發展!
只看重優勢,不注意保護自己的軟肋,就可能陷入危機!
不可不慎!
-
19 # 魁哥說歷史
公元211年之後,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先後入川作戰,荊州只剩下關羽一個大將。關羽經過數年的勵精圖治,成效顯著。他在孫權和曹操兩方的夾縫之中,不但沒有被吞併,還建立一支能征善戰的水陸兩棲軍隊。他於公元219年開始北伐,勢如破竹,很快便將曹仁包圍於樊城,呂常包圍於襄陽。
隨後,關羽利用漢水暴漲,水淹前來支援的于禁、龐德七軍,全面包圍樊城的曹仁,大有一舉而下的形勢。此時,陸渾民、孫狼等人苦於徭役,聽從關羽的號令,發生叛亂。許都以南的很多山賊也接受關羽的改編,配合關羽作戰。關羽憑藉自己一己之力,做到了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以避鋒芒。
然而,在關羽“威震華夏”的4年前,也就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得知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收回借給劉備的荊州。劉備這個“老賴”卻說道:“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劉備三番五次推脫,明擺著不想還孫權荊州(南郡)了。
孫權聽了之後,火冒三丈,發誓一定要奪回荊州。他派出當初力主借給劉備荊州的魯肅,前去向關羽索要荊州。魯肅和關羽在兩軍陣前商討,各說各的理,最後不歡而散,這就是歷史上的“單刀會”。
“單刀會”後,孫權下達了武力收回荊州的決定,他派主戰派呂蒙進攻荊州南部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同時派魯肅帶領一萬軍隊將關羽牽制在益陽。劉備聽聞老家荊州危險,於是從益州帶兵回援。當時關羽大概有三萬軍隊,他親自帶領五千精銳從上游渡河,馳援南部三郡,卻被駐紮益陽的魯肅一萬大軍阻攔,急切間過不去。
此時,呂蒙傳檄長沙、桂陽,兵不血刃奪取這兩郡,僅剩下零陵還未淪陷。零陵太守郝普堅守城池,等待關羽和劉備援軍。呂蒙在平定兩郡後,路過酃縣時,找到了郝普的好朋友鄧玄之,讓其勸說郝普放下武器,歸順東吳。郝普本來準備和零陵共存亡,由於受到好朋友鄧玄之的矇騙,開啟城門,放下武器,被呂蒙佔領了零陵。
其實,此時劉備親自帶領五萬大軍風塵僕僕地趕到荊州,再僵持下去,東吳很難佔得便宜。關羽和魯肅相持,大戰一觸即發。此時,劉備得到了曹操進攻漢中張魯的訊息,怕曹操佔領漢中後,威脅益州。
因為漢中是益州的門戶,要想守住益州,必須保住漢中,佔領漢中。劉備於是迅速和孫權講和訂立盟約,劃分了疆域,平分荊州,即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
《三國志·劉備傳》: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瞭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好多朋友驚訝,在關羽威震華夏的4年前,東吳大軍侵入荊南時,手握重兵的關羽為何“無所作為”,丟失了荊南三郡?大概有下面兩個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關羽沒想到盟友會突然反目成仇,突襲自己。
無論換做誰,一般也不會對盟友多防備的,關羽也是這樣考慮的。他的主要精力在樊城的曹仁這邊,而不是剛剛和自己並肩作戰不久的東吳。關羽認為和東吳有點小摩擦,是可以透過談判解決的,沒必要刀兵相見。公元219年關羽敗亡,也是因為自己輕視了東吳,將大部隊帶到前線,攻打樊城,被呂蒙趁虛而入的。
第二,東吳傾國之兵,想要武力收回荊州。
公元215年,東吳舉傾國之力,準備一鼓作氣,收回荊州。孫權派魯肅帶領一萬大軍,在益陽擋住關羽,呂蒙帶領兩萬大軍攻打荊南三郡。三萬軍隊應該是地廣人稀的東吳能夠派出的大部分軍隊了。赤壁之戰,周瑜率領的軍隊,也只有三萬大軍。
結語
公元219年的形勢和215年的形勢是不一樣的,219年,劉備剛剛在漢中取得勝利,士氣正盛,關羽趁熱打鐵,誓死北伐,才取得了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等一系列戰果。在215年,關羽根本沒有想到與自己並肩作戰的盟友東吳真的說翻臉就翻臉,突然對自己動手,打了自己一個措手不及,才陷於被動,才無所作為的。
-
20 # 淳幀通安
關羽,三國中一直被神化的人物,而且在民間傳說中也被傳得十分離譜,幾乎都是用“威震華夏”一詞來表述他在作戰上的所向披靡。然而,正是這麼一位大眾心中的歷史神勇人物,在215年東吳入侵荊南那場戰役中所表現的“無為”之態卻給世人留下諸多不解。
▲ 關羽:三國赫赫有名的軍事家 打出威震華夏的名聲
對此,我認為,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並不是應對每場戰役都必須看起來有所為,如果那樣的話,不論該打不該打,都打,適不適合開打,都開打,頂多只能算個莽夫。但凡作戰,講究的是戰略制勝,全域性利益高於區域性利益,針對每場戰役的決策都是必須要根據戰略形勢來定奪,而非僅圖眼下看似有所為的一次舉措。而且,往往很多時候,眼下的無所為實際正是為了後面大局性勝利的有所為而做鋪墊的。因此,對於關羽在215年東吳入侵荊南的那場戰役(以下簡稱“荊南之戰”)中的“無作為”表現,我們正應該以此態度來看待。
“荊南之戰”成因: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先說說215年東吳為啥要入侵蜀之荊南,這個事件的起因和劉備借荊州不還有關。
此事最早得從赤壁之戰後說起。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孫劉聯軍大敗曹操,曹操退回北方。
荊州之地原有七郡。這時候,曹操手上只剩了南陽一郡,孫權得南郡、江夏兩郡,劉備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後來,劉備因戰事需要,為了屯兵方便,曾兩次向孫權索要荊州的南郡之地,當時,孫權一直猶豫不決,但在東吳魯肅的勸說下,孫權才答應將荊州的南郡以“借”的方式給了劉備。於是,荊州七郡,三家中,劉備獨有五郡,曹操和孫權各只有一郡。
▲ 劉備借荊州 一借不還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從劉璋手中取得蜀川,奪得益州,這時候,孫權覺得劉備是時候應該將當初所借荊州南郡之地歸還給東吳了。可是,當東吳向劉備提起要回荊州南郡地盤的時候,劉備卻開始了“耍賴”,他給孫權答覆的措辭是“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於是,東吳與蜀漢為此事鬧騰了一陣子,但終歸還是沒有結果。總之,反正不管東吳怎麼要,劉備方堅持的原則就是:你要你的,好說歹說我就是不還,然後呢?看你能拿我怎樣!
也許,這在劉備看來,東吳總不能為了個南郡小地就此毀約當初締造穩固的“孫劉同盟”而棄“三足鼎立”大勢於不顧吧?也正是因為歷史上這麼很扯皮的一出,才有了今天廣為人知的歇後語“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或“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荊南之戰”之惑:關羽手握3萬大軍 為何只是“隔岸觀火”無所作為?話說,孫權當初將荊州借給劉備,原本是看在“孫劉同盟”的面子上,為彼此共事方便。誰知,這借東借西都可以,唯獨土地真不能借,借了居然就真的很難再要回來了。
自古,對於一個國君來說,對於戰略同盟讓什麼都可以商量著來,唯獨讓國土這般事沒商量。孫權和劉備,就著荊州的南郡,一個硬是要,一個硬是不給,這時候,既然大家談不來也沒得談,孫權呢?自然是十分惱火,更加當仁不讓,既然文著交涉不起作用,那就動手武著來吧。於是,孫權直接發兵奪取南郡,是為“荊南之戰”!
在奪取南郡的戰役上,孫權方派遣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魯肅則帶領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
而此時的關羽,手握三萬人馬。但在保衛南郡的戰役上,關羽並沒有將這三萬人馬全部用上,而是自選了精兵五千餘人準備發起反擊,渡河解除南郡之危。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關羽看似付諸行動起勢勇猛,但最終卻沒有付諸渡河的實際行動,而是帶兵到了河的對岸安營紮寨按兵不動。後來,關羽紮營的這個地方被稱為“關羽瀨”。就這樣,明明知道荊南危在旦夕,關羽卻如隔岸觀火般不去解救。以至於後來延誤時機導致為孫劉所有的荊州六郡重新來了次大平分,這正是歷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即荊州湘水以東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三郡為孫權所有,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為劉備所有。
▲湘水劃界
然而,儘管在“湘水劃界”中孫劉兩家等於平分了荊州六地,孫權也由最初的兩郡變為三郡,但“湘水劃界”並沒有解決兩家由此產生的矛盾,導致之後戰事進一步升級,繼而演變為孫劉兩家的生死對決,和相繼滅亡……當然,這都是後話,今我們只談“荊南之戰”中關羽為何無所作為。
在保衛荊南這場戰役中,關羽作為三國赫赫有名的軍事家,而且在此之後,關羽在對陣曹軍孤軍作戰時,都能夠以少勝多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龐德,從而打出了威震華夏的名聲,而為何唯獨荊南這次連打都沒打就向孫權隔岸認慫了呢?在“荊南之戰”中,關羽的此種表現,千百年來一直為人議論紛紛。甚至有人懷疑,難不成,關羽覺得劉備“借東西不還非正義”,正如他當年在華容道放走曹操那般又給東吳的孫權賣了個面子?
“荊南之戰”結局“雖有失” 但從戰略格局來看關羽做法“本無失”在“荊南之戰”中,智勇雙全的關羽為何要隔岸觀火?說他膽怯顯然不對,說他給孫權賣面子,關羽此前不欠孫權人情也不可能……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關羽“荊南之戰”的無所作為呢?要真正解開這一謎題,我們不妨從當時的戰事形勢圖談起。
▲“荊南之戰”的戰事形勢圖
孤軍無援 輕舉妄動無異於自取滅亡
《三國志·先主傳》提到:
“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也就是說,在215年東吳發動“荊南之戰”時,蜀漢的軍事力量佈局為:劉備軍在益州,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蜀漢的其它主戰軍事力量分別在白帝、江州、江陽一代,而鎮守荊州的唯獨只有關羽。也即是說當時的關羽,雖然號稱有3萬大軍,但卻身陷孤軍無援之境,若要等得援軍來助,確實需要些許時日,因此輕舉妄動不得。
從戰略形勢圖可以看到,如果此次關羽在沒有等到劉備援軍到來之前,就孤軍深入去救援荊南三郡,先不說三萬人馬是否能正面打得過東吳,首先,孤軍深入本就是兵家大忌,只要關羽大軍稍有輕舉妄動,便會很快中了東吳的埋伏圈。
比如,關羽南下救援荊南三郡,那麼這時候,巴丘的魯肅和南下的呂蒙將會對關羽軍實行首尾夾擊,而居陸口的孫權正好可以肆無忌憚的挺進守防空虛的南郡(江陵,公安)坐收漁翁之利,從而大破襄樊。而且,假如關羽發現形勢不對若想撤兵的話,那麼魯肅軍的斷後力量也能令關羽無回天之力。
▲ “荊南之戰”時孫權居陸口 關羽若南下孫權可直接破南郡
因此,在“荊南之戰”中,若劉備援軍未到,關羽為了不留“無所作為”的名聲就草草揮軍南下救援荊南三郡的話,他的看似“有所為”不但救不了荊南三郡,而且還會令自己陷入埋伏不能自拔,甚至連南郡也會就此拱手讓於東吳。那麼,蜀國之滅幾乎就在眼前了。
職責所在 魯莽救荊南等於顧此失彼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從這裡可以看出,關羽當時的官職為襄陽太守,兼具總督荊州事務。而襄陽在當時的戰略地位遠遠要高於荊南三郡。
首先,關羽即為襄陽太守,那麼,在尚沒有等到劉備救兵從益州趕來之前,守住襄陽不失,這才是關羽最重要的本位職責;
其次,襄陽在軍事戰略上,其地位的重要性要遠遠高於荊南三郡。首先襄陽之地,不但可以阻擋東吳大軍的長驅直入,而且上可據曹。當時,關羽駐守的地方在長江以北附近,他之所以被分配到這裡鎮守,也正是因其戰略地位的至關重要性。關羽鎮守在這裡,是要重點防範樊城的曹仁,以及在陸口的魯肅趁火打劫。
再者,對於荊南一帶,當時主持主要防範任務的是南郡的麋芳以及在公安的傅士仁。也即是說,有他們二人履行荊南的主要防範任務,暫時抵抗東吳入侵,那麼等待劉備援軍南下會師後,關羽再執行救援任務基本還是來得及的。
▲ 關羽的“無所為”正是等待劉備援軍會師後再執行救援任務
從如上三點來看,關羽面對東吳入侵荊南三郡一時表現的按兵不動,在當時也不失為正確的決策,否則,劉備大軍未到,關羽放下襄陽不守便急匆匆的去援救荊南三郡,那不正中了敵人的調虎離山之計,從而顧此失彼,就算他救得了荊南而最後卻因此丟失了襄樊,其罪大矣。
沉著待援 展現關羽統籌全域性粉碎敵軍陰謀的超高謀略
從戰事的全域性觀念來看,關羽本是這麼決策的:
按照正常情況,一旦關羽等到劉備援軍到來再南下救援荊南三郡,一切就都會變得遊刃有餘,最後的戰事結果也將會是:劉備坐鎮公安,上可抗曹,也可防止孫權趁虛偷襲,同時,在關羽戰事若有不利的情況下更可以順利幫助解圍。荊南三郡、南郡都可以保證萬無一失。
▲ 關羽“荊南之戰”最初的“無為”實際是為了戰略全域性的“有為”
因此,從總的戰略佈局來說,關羽沒有立刻南下救援荊南三郡是絕對正確的。
總體而言,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並不是應對每場戰役都必須看起來有所為,如果那樣的話,不論該打不該打,都打,適不適合開打,都開打,頂多只能算個莽夫。但凡作戰,講究的是戰略制勝,全域性利益高於區域性利益,針對每場戰役的決策都是必須要根據戰略形勢來定奪,而非僅圖眼下看似有所為的一次舉措。而且,往往很多時候,眼下的無所為實際正是為了後面大局性勝利的有所為而做鋪墊的。因此,對於關羽在215年東吳入侵荊南的那場戰役(以下簡稱“荊南之戰”)中的“無作為”表現,我們正應該以此態度來看待。
結語:在“荊南之戰”中,威震華夏的關羽在此戰事中表現的“無為”之舉本來是十分得當和必須的,只不過,兵無常法,水無常勢,在東吳入侵荊南三郡時,關羽在等待劉備軍到來救援時,萬萬沒料到的是,這時候,恰逢曹操平定漢中,劉備抽不開身不得已,於是,才有了之後歷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事件!更有了之後的因為劉備“借荊州”之事而導致本來和諧統一的“孫劉同盟”之間幾次兵戎相見,以至於最後關羽被殺,劉備憤憤發起“夷陵之戰”,“三國鼎立”大勢就此徹底不攻自破。
只能遺憾地說聲:“荊南之戰”關羽“無為”實“有為”,荊南之失,時也,運也!
回覆列表
不知道您為什麼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都很清楚呀。
先說在襄樊打敗於禁、龐德:劉備命令關羽進攻襄樊,恰巧此時河水暴漲,關羽便順勢決堤衝城。結果是蜀漢軍隊3萬兵力擊敗了7萬曹軍,關羽威震華夏。但關羽此時沒有進行一個令人不齒的行為——殺降,憑空多出的幾萬張嘴直接導致了軍糧不足,如何處理這些戰俘也是難題。最終的結果是這些戰俘在消耗蜀漢大量軍糧,給吳國創造機會後平安返回了魏國。
可見,雖然關羽沒有殺降是仁義之舉,但這為之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而且其擊敗於禁、龐德的戰功不應不說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龐德自然不必說,史實中於禁雖然戰敗投降,但在戰場上的表現沒有《三國演義》中寫得那樣不堪。
再說東吳入侵荊南(即陸遜的白衣渡江):東吳陸遜趁關羽全軍出擊襄樊,派兵攻佔荊州,從而完全打破蜀漢計劃部署,關羽敗走麥城。具體情況《三國演義》和史實出人不大。
這裡可以得出結論關羽對後方安排不謹慎,疏忽大意給了陸遜奪取荊州的機會。在這個問題上,劉備同樣負有責任,畢竟關羽出兵後後方安全是君主必須考慮的問題。
總結:終上所述,關羽率兵打仗自然沒有問題,但絕對不是毫無瑕疵的,甚至說其水平只能說是中等偏上。威震華夏的襄樊之戰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在裡面,而全軍出擊後沒有對後方作出妥善安排犯了兵家大忌。
劉禪給予關羽“壯繆侯”的諡號可謂非常恰當。古人對諡號的解釋為:威德剛武曰壯,名與實爽曰繆。就是說關羽這個人為人正派,武力超群,但名不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