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林長風

    首先韓信的興亡過程是這樣的。韓信是劉邦的大將,為漢朝大業的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據《史記·卷九十二》記載,韓信起初在項羽手下當一個郎中小官,屢次向項羽獻策,都未被採用。於是就從楚軍逃亡至漢軍,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追回來之後就向劉邦大力推薦,韓信從一名小軍官,一下子被劉邦拜為統率全軍的大將。在韓信的指揮下,漢軍果然節節勝利。攻下齊後,韓信被立為齊王;最後終於打敗了項羽,又被遷封楚王。

    韓信任齊王時,謀士蒯通就鼓動韓信造反,背漢自立,韓信不忍。劉邦平定天下後,便更加對韓信不放心了。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就用計逮捕了韓信。後雖赦免,卻由楚王降為淮陰侯。韓信由此也便開始怨恨劉邦,常稱病不朝。後鉅鹿守將陳郗造反,韓信已事先與之達成默契,願為內應。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平叛,韓信借病不從,卻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欲襲擊呂后和太子。不幸事洩,呂后用蕭何之計,假稱皇上已平定陳郗,讓群臣皆來拜賀,騙韓信入朝。韓信一來便被武士捆綁,呂后命在長樂宮前將他斬首。

    至於原因,我認為有三點:第一,韓信過於自大。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由此可見,韓信甚至連劉邦也不放在眼裡的。

    第二,韓信逢大事優柔寡斷。韓信自從投奔劉邦帳下之後,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天下三分之一的勢力範圍均在韓信手下。當此之時,蒯通極力勸說韓信自立為王。蒯通認為,如今的局勢,如果韓信自立門戶,和項羽、劉邦之間必將互相制肘,誰也不能吃掉誰,韓信可以穩穩妥妥的當個齊王。然而,韓信對此猶豫不決,最後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劉邦一統天下之後,韓信一貶再貶,最終被呂后設計殺死。事實證明,蒯通當時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從韓信的角度來說,如果聽從蒯通的話,韓信完全可以逃過一劫。

    第三,韓信過於信任朋友又過於小看女人。呂后欲殺韓信,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鍾室。韓信相信蕭何不會害他,又覺得呂后不過一女子爾,輕率大意進宮赴會,身遭慘死。像這樣的錯誤現在還有無數人在犯啊!

  • 22 # 磐龍觀史

    韓信最初未被漢營重用,後來因為涉嫌犯軍法被處斬,在行刑時已有十三人被斬,臨到韓信時,他見到夏侯嬰,便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感到驚奇,釋放了韓信,後來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任韓信為治粟都尉,但韓信並不滿足於這個職位。韓信與蕭何數次談話,蕭何對他有深刻的印象。到達南鄭一段時間,韓信估計蕭何已經向劉邦推薦自己,卻沒有音訊,感到不受重用,於是離開漢營,準備另投明主。蕭何聞訊,認為韓信這樣的將才不能輕易流失,於是蕭何不及通知劉邦便策馬於月下追韓信,終於勸得韓信留下。 起初,劉邦聽說蕭何逃出,十分驚恐,後來聽說他是為了追韓信,於是問他:“這麼多人逃回東方,你都不追,為何為了韓信?”蕭何於是推薦韓信給他,認為韓信是一個無人能及的人才(“國士無雙”)。劉邦接納蕭何的建議,模仿古代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即漢軍的總司令。拜將後,韓信立刻向劉邦剖析天下大勢,並向劉邦提出其分析和戰略。劉邦同意,並依照韓信的計劃作出部署項羽分封諸侯後不足一年,齊國已經發生內亂,項羽於是親率楚軍北上平亂。此時,劉邦出兵進攻關中,由韓信領軍暗渡陳倉,突襲雍王章邯,漢軍大勝,很快便攻佔咸陽,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關中大部份平定。(當章邯還堅守廢丘時,劉邦留下韓信圍攻廢丘;自己則聯合其他諸侯,趁項羽還在齊國時,領聯軍56萬人攻佔項羽首都彭城。前205年,項羽領兵三萬回師彭城,劉邦這時還在沉迷享樂,結果慘敗,退至滎陽。蕭何即動員關中老弱和未傅者,讓韓信帶往滎陽前線救援劉邦。之後,韓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滎陽附近)之間擊退楚軍,使楚軍不能西越滎陽。 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這時漢營調走他旗下的精兵到滎陽抵抗楚軍。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背水一戰,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擒趙王趙歇。韓信聽從廣武君建議,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 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詔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訊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為齊王。 項羽自知形勢不妙,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韓信以漢對他有恩為由拒絕。蒯通認為劉邦日後必對韓信不利,多次聳恿韓信把握時機,脫離漢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勢。而韓信自認為勞苦功高,漢終不奪我齊;蒯通則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相勸。但韓信始終抱著漢終不負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漢。前203年,劉邦與項羽議和,兩分天下,以鴻溝為界。不久劉邦從陳平之計毀約,出兵追擊東歸的項羽,但韓信及彭越沒有派兵助戰,漢軍在固陵被項羽大敗。劉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應韓信及彭越事成後封地為王。韓信及彭越終於帶兵會合劉邦,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大破楚軍,最後迫使項羽撤退到垓下,項羽突圍到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項羽死後,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並改齊王為楚王,移都下邳。 逃亡部將鍾離眛素與韓信交好,韓信便將其收留藏匿。劉邦得知鍾離眛逃到楚國後,要求韓信追捕,韓信則派兵保護鍾離眛的出入。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高祖劉邦採用陳平計策,以出遊為由偷襲韓信。韓信有意發兵抵抗,自陳無罪,但又怕事情鬧大,鍾離眛則自行割頸自殺。韓信帶著人頭於陳(今河南淮陽)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令人將其擒拿,韓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狗肉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後來劉邦赦免韓信,降為淮陰侯。 韓信知劉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稱病不出,長期怨恨不滿。當陳豨升官至鉅鹿臨走前,韓信與陳豨約定,陳豨若起兵造反,韓信將助一臂之力。漢十年,陳豨果真反叛,韓信便與家臣密謀從內部襲擊呂后、太子等人,但遭親人告密而走漏風聲。呂后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引韓信前來祝賀;韓信被束縛後,被斬於長樂宮鍾室,並誅連三族。

  • 23 # 崔海新

    首先非常感謝你的提問。

    韓信作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身上有很多閃光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他身上又有著很多歷史的侷限,以及個人的不足,這也讓它註定會成為一個歷史悲劇式的人物。

    很多初讀歷史的人都對韓信有很高的評價,把劉邦貶的一文不值。我個人對此有不同的意見。

    韓信的出身很低,甚至是一個食不果腹的落魄之人。相信大家都知道胯下之辱的故事。就是這樣一個落魄的人,最後有了封王拜相的成就。除了自己的機遇把握很重要,也說明了在那個歷史年代下,能夠得到別人的賞識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兒。

    在投奔項羽沒有得到重視,離開之後選擇了劉邦。依然沒有得到重視,想要離開的時候。碰上了他的伯樂蕭何。我一直認為如果沒有蕭何的存在,可能就不會有歷史上的韓信啦。這就是一個歷史的偶然,同時也是歷史的必然。沒有伯樂的千里馬只能駢於槽櫪之間。韓信是幸運的,他碰上了伯樂。

    在一次一次的立功之後,韓信名望達到了頂峰。同時也讓自己的虛榮心和自大慢慢的顯露了出來。功高蓋主目中無人。甚至投敵叛國。

    相信大家都知道多多益善的故事。劉邦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最多10萬。劉邦又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竟然一點都不謙虛,說出了多多益善這四個字。這樣的手下會讓他的老大心裡怎麼想?這是他敗亡的第一個原因。

    在韓信平定了齊國之後,他曾向劉邦上書。一齊國政治不穩為由要求劉邦封代齊王。當時劉邦非常的憤怒。因為項羽已經把劉邦逼得死死的。而此時提出這樣的條件無疑是讓劉邦你雪上加霜。有趁火打劫的嫌疑。雖然劉邦最終答應了韓信直接封王,但也埋下了第二個死亡誘因。

    最後一個主要的原因也是任何統治者都不能接受的原因。就是韓信的投敵叛國。在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的春天。韓信被匈奴圍攻。多次求和被拒。向高祖劉邦求助也沒有得到支援。甚至被懷疑有通敵賣國的嫌疑。韓信此時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投降了匈奴並協助其攻打漢朝。我相信這段歷史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

    綜合以上三點,韓信的死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他個人人生的失敗。

  • 24 # 城北光未來

    韓信懂兵法卻不懂政治,善謀略卻不善經略,可決勝沙場卻不識時務…

    他做楚王手裡有兵的時候不造反,等邊貶做淮陰侯沒兵了還想造反?

    他殺了鍾離昧,誰還敢跟他造反?

    楚漢爭霸的時候他本可成三國鼎立之勢,他卻等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已成再想造反?

    就這樣的官場情商,我覺得他的死亡很大方面都是他自己作的,不懂得審時度勢,不懂得外圓內方。

  • 25 # 小蕾帶你看海南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段話是韓信被劉邦從楚地羈押到洛陽的感慨之言,這句話讓後人覺得韓信是死於功高蓋主。但,劉邦羈押韓信回到洛陽之後,只是降韓信的爵位,將其從楚王改封為了淮陰侯。

    據《史記》中記載,大漢六年,劉邦收到楚王韓信蓄意謀反的訊息。於是,劉邦到韓信那裡做突擊檢查。韓信這邊面對劉邦的檢查沒有做任何準備,陷入猶豫,一方面他覺得天子竟然如此不信任他,不如直接反了吧;另一方面他又覺得自己現在反了不就坐實那封舉報信,可自己現在明明還沒謀反。猶豫再三,韓信想還是去拜見一下天子,做一個解釋比較好。但是,他又怕見了劉邦,人家不給他解釋的機會就直接將他正法了。畢竟,謀反這個罪在秦漢時期是很嚴重的三族罪。被人舉報謀反,韓信的心理負擔肯定是比較重的。於是,韓信門客出主意說,“大王,要不您把鍾離昧殺了,提他的人頭去見天子。天子一定高興地會接見您的。這麼一來,天子也一定會給您解釋的機會。”鍾離昧是項羽手下得力干將,楚漢相爭的時候,他給劉邦製造不少麻煩。漢並天下之後,鍾離昧成了通緝犯。韓信當了楚王之後,他念及舊情,私下就收留了鍾離昧。窩藏鍾離昧這事情也許成為韓信被人舉報圖謀不軌的禍因。

    想明白這點的韓信,他二話不說就去逼鍾離昧自盡了。鍾離昧自盡前實在是氣不過,忿忿地說:“劉邦一直沒有來攻打你的楚國,是因為我在楚國。你現在用我的人頭去討好劉邦,你的未來也不會長久的。因為你的行事做派實在不是一個講義的人。”但是,他出賣鍾離昧的結果,確實如鍾離昧說得那樣,他也沒有得好。道理很簡單,鍾離昧的人頭恰恰說明了韓信確實有窩藏通緝犯。窩藏通緝犯鍾離昧,這事情也恰恰從側面證明了他有不臣之心。所以,劉邦見韓信提著鍾離昧的人頭來拜見,他立刻就讓人捉拿了韓信。完著,韓信就在回洛陽的路上,特別感慨說了開頭的那段話。

    押解韓信回京後,劉邦大概並沒有想要誅殺韓信,只是對韓信做了一個降爵處理。韓信並不是很領情,他覺得劉邦單純是嫉賢妒能,忌憚他功高蓋主。然後,他常常沒事裝病不上朝,他跟其他的朝臣關係總體也不怎麼好。韓信,用兵如白起,為人情商也如白起。他的結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說是因為功高蓋主,不如說是情商所累。這樣的情商想要不得罪人是很難的。得罪君子還好說,得罪小人就只能自命多福。韓信走向敗亡主要的因素,還是他的個性問題。功高蓋主也只是他自己的說辭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巔峰安東尼來cba資料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