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在運用過程中有什麼收穫或者遇到的問題。
12
回覆列表
  • 1 # 威廉丸子他媽

    我以前的方法雖說尊重,但是不夠堅定,有懲罰有打罵,陪伴但不走心,為了家裡兩個男娃,操碎了一地的心。至從學習了正面管教之後,我受益良多,我現在參照的也是正面管教的育兒體系,要勇敢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尊重孩子,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孩子一起攜手同行克服困難,多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非自己親歷親力,不偏不倚,自己也要努力學習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比如幼兒心理學,行為學方面的知識。我現在的教養方式,更多的是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解決,一起進步,作為家長自己要先自律,樹立好榜樣,以身作則!

  • 2 # PD導師叮叮媽陪你成長

    在遇到正面管教前,我的養育方式是, 大事上講原則,小事上可以彈性。

    所以當我閱讀正面管教書籍關於和善與堅定那個 章節時,我拍手稱快。

    和我想的很像啊。

    後來我深入學習正面管教, 我的養育風格是和善與堅定的並行。

    就像這個彈力球, 雖然會變大變小,但是它總的質量是變化,核心還是我對孩子的愛。

    就像今天早上發生的一件事情, 我女兒五歲,在她上廁所的時候 ,因為我走開去拿我自己衣服準備更換,她就大哭, 說她尿尿的時候必須媽媽陪。

    我自己心裡清楚,一方面因為起床氣, 一方面因為前幾天我去北京開年會, 有四個晚上沒有陪她, 她心裡不開心。

    我抱著她,她哭得撕心裂肺時,我知道她是在報復我的離開。

    但是我女兒叮叮邊哭邊說“媽媽,我去上幼兒園可以,但是其他事情你都必須陪著我”,然後反覆說這句話, 我心裡覺得欣慰,雖然孩子現在情緒不好, 但是她心裡很明白, 讀幼兒園是媽媽堅定的一面, 媽媽不會因為她的哭泣,就不去幼兒園了。

    和善與堅定 ,是並行的。 我可以抱著她,讓她表達完情緒, 很快她哭完就順利吃早餐去讀幼兒園了。

  • 3 # 婉不君

    我的孩子已經大了,目前在牛津上大三。我的教養方式應該是“散養”型的。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給他潛移默化的養成作息時間規律的習慣,比如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幼兒園放學後需要做哪些事,生活規律了,在上小學以後基本不用太操心學習,他會按照既有的規律做事情,心平氣和,不驕不躁。我不會因為他有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批評他,他也就對我不隱瞞,無論成績如何,考卷拿出來一起分析原因,下次爭取不再範同樣的錯誤最重要。至於平時的作業,我從來不代替他檢查,告訴他對自己負責就行了,這樣即使作業有錯誤,老師打了叉,他也會記憶深刻,下次再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至於育兒體系,我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類似的觀念,只能摸石頭過河了

  • 4 # 啊爸媽嗎一起走

    我的教養方式是參考成熟體系+國情+家庭情況+個人情況。以前我看過很多育兒經,比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贏在轉折點——邁向普林斯頓》之類,後來我發現這些孩子之所以被認為“養的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進了名牌大學,而他們能進名牌大學,除了那些書裡寫的教養方式,還有很多普通人學不來的,例如父母特殊資源。一位考上普林斯頓的女孩,高二就去美國癌症研究中心實習,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源自於她的父母是美國癌症研究中心的學者。另一個考上牛津大學的男孩,他媽媽是國內某985大學研究生院的副院長,外公是國內某著名高中的校長。這樣背景雄厚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必然不差,但對普通人來說借鑑意義不大。所以我放棄看個案,轉而尋找那些成熟的教養方式,選擇標準一是已經體系化、系統化的,例如有書有培訓,二是經得起時間考驗,起碼幾十年的,三是培養出了很多對社會認可的人。讀名牌大學是一個階段性成果,走入社會後適應得好、生活幸福才是教育成功的終極目標。我目前遵循的兩套體系一是蒙臺梭利,已經拿下了AMI國際蒙臺梭利協會頒發的助教課程證書,二是正面管教家長講師證書。這兩套體系從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啟發我的教養方式。

  • 5 # 跆拳道30

    在我家教育既不是絕對的散養,也不是絕對的圈養。沒有參考任何育兒體系。

    孩子小的時候會刻意引導孩子去觀察一年四季人為的去對樹做著不同的行為:小樹栽下去為什麼要另用棍子撐住它?冬季來臨時為什麼要給樹杆刷一層防護液?為什麼同一條街的樹有的長的又直又粗,有的長的卻彎或者瘦,甚至有的沒成活。從而引導孩子知道小時候為什麼爸爸媽媽要規定什麼可以為,什麼不可為,我認為在初級對孩子應該是圈養、嚴養。到了現階段(14歲啦),基本上他是散養階段啦!

    總而言之,不管所謂圈養、散養、富養、窮養。我認為適合自家的就是最好的。

  • 6 # 八零後父母育兒經

    我覺得教養方式沒有固定不變適應百家的,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特性,針對不同的事件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而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而作為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靈活應對。

    但是應該堅持的一件事情是:所有的管教都要就事論事。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你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錯在了哪裡,而不是先把孩子打一頓或者不分是非的談護孩子。

    當孩子明白自己錯在了那

    裡以後,在問問孩子:

    你覺得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還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在仔細考慮一下自己還有那些錯?

    如果犯了錯應該怎麼辦?

    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情,你應該首先怎麼去做?

    讓孩子自己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比起作為家長的告訴孩子錯在了哪裡,以後怎麼做效果要好得多。

    你覺得呢?

  • 7 # 正面管教講師石慧

    我的教養方式是以正面管教為核心之一,其中有夾雜著很多其他理念的,有華德福,有PET,等等,其實歷盡繁華,略有感悟,大道至簡,殊途同歸,針對育兒:正面管教足以,學習有兩層:學術;學道。誰都願意學道,希望上來學習結課之後就是成了一名高階媽媽,但是往往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談點別的,聊點好玩的,試問郭靖聰明否?

    為什麼郭靖能學成武功絕技呢?如何習得?想明白這個,其實育兒學習的方式就出來了,其實無非都是先背誦心法口訣,在結合招式融會貫通,最後招式內化於心,無招勝有招,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

    所以育兒一樣,為什麼說一部正面管教來育兒足矣,裡面的工具就如同招式,態度如同心法口訣,但是若沒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哪能成為武林高手呢?

  • 8 # 千千金3

    我是三個孩子的全職媽媽,沒有保姆,婆婆會間斷搭把手,吃喝拉撒基本上是我和老公兩個人全權負責,我主力。因此,我的教養方式差不多“放養”型的,對孩子比較放手,也並沒有固定採用哪種理論。只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覺得有效的就會利用和實踐。回想這幾年,自己在育兒路上,經歷了一些轉折。最初沉迷於怎樣教養孩子,看了些育兒書籍和文章,輸入了大量的資訊,結果是越來越焦慮和迷茫,為自己的力不從心,為自己的無法做到。後來終於意識到,父母自身的狀態,自己的個人成長是育兒的前提,也是所有育兒理論能夠被實踐的前提條件。於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個人成長上。當自己狀態越來越好,情緒越來越穩定,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好。當自己有力量了,可以承托住那些育兒的理論和知識的時候,發現自己在孩子的具體教養問題上,的確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於是重新關注育兒的知識。但此時已經不同了,因為自己的成長,和良好的親子關係,很多的技巧和方法不會再帶來焦慮和困擾,很容易就被實施,真正落地。

  • 9 # 親子那些事

    最近跟著同事李老師在學習一些關於天性的知識,雖然理解不深,但是初步判斷端寶屬於B天性,所以開始嘗試“以身作則”的教養方式,雖然效果不夠明顯,但起碼從孩子身上發現了一些家長的壞習慣,(比如玩手機),但這也充分證明,這種方法應該可以繼續執行。

    端寶天生心多,後來發現批評他之後,晚上睡著都還為白天犯的錯誤“耿耿於懷”,而且能感受到他的“委屈”,後來我和爸爸也在分析,或許批評不是糾正孩子錯誤的最佳方式,於是採取了鼓勵+適當批評的方法,並且做了一張端寶日常表現情況表貼在家裡最醒目的地方,如果孩子表現好,或者做了一件對他自己有幫助的事情,就請他自己在表裡給自己劃個√,如果變現不好,比如隨意發脾氣,亂扔東西的時候,也會請他自己在表裡給自己劃個×。雖然辦法不是特別有創新性,但效果還比較明顯,而且執行半年以來,一直很受用,希望可以持續。

  • 10 # 紅色小雛菊

    我的孩子現在一歲半,我目前的育兒理念梳理瞭如下:

    1.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無論她怎樣我都接受。我從不擔心孩子孩子不好好吃飯了,什麼時候走路,什麼時候說話,說的多了還是少了。做到這點不容易,我家孩子睡覺比較少,吃奶次數比較多,我特別疲憊,總是希望她多睡一些,少吃一點。我也是慢慢適應和接受的。接受之後,自己就不會那麼容易疲憊了。

    2.尊重她,給予她探索和成長的機會。不因為是一個小孩子認為有不懂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成長,喜歡玩沙子就玩沙子,喜歡奔跑就奔跑,不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到孩子身上。

    3.保持覺察,看見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常見的是孩子摔倒了,去看見她的疼痛,不否認她的感受。感覺這點很多孩子的照顧者做不到這點,有點為孩子感到痛心。她的情緒沒有得到共情,沒有被看見。還有一種是經常需要抱抱,我很少拒絕孩子的這種需求,抱抱是快速建立情感聯結的方式,能讓孩子得到很大的撫慰。

    4.和善而堅定,為彼此劃定界限。孩子慢慢長大,劃定界限是我目前要學習的,在恰當時候拒絕孩子不恰當的需求。

  • 11 # 鹿角漆

    我的教養方式經歷了從“追求完美”到“全面崩潰”到自然而然的轉變。

    因為對心理學感興趣,在有孩子之前,我就看了很多育兒、兒童心理學的書。

    不同的心理流派對人的模式有不同的解釋,但大部分理論都支援一個觀點:與父母的關係模式,決定了孩子未來與整個世界的關係模式,包括他與自己的關係模式。

    所以在有了孩子之後,我特別下定決心要給他無條件的愛。蒙特梭利、華德福、正面管教、PET……在我看來,其實都有一個核心:愛孩子如他所是,無條件接納並愛他。

    但從“如是我聞”到“如是我行”之間畢竟有距離,我弄得自己有些焦慮了。因為某些特殊的、無法解決的生理原因,我家孩子沒有吃過母乳,我就會在心裡的“錯誤教養”名單上重重地寫一筆:孩子會沒有安全感,需要注意;公公婆婆有時候說話不注意,比如孩子尿溼他們的衣服了,就會大喊著:“不用打?!”雖然他們是習慣性表達,沒有打過孩子,都是笑著說的,我也會在“錯誤教養”名單上再記一筆:孩子受到了負面暗示,他會感覺到不被允許……

    慢慢的,我學得越多,發現的“問題”也就越多,從焦慮快轉變成抑鬱了。

    有一段時間真的是要崩潰了,天吶,學習了那麼多、看了那麼多書、上了那麼多課就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童年,可我什麼也做不了,自己力有不及,和家人溝通也不暢。如果我不知道孩子一生的關係模式是童年時期的強迫性重複倒也罷了,現在我知道這點了,還讓我眼睜睜看著自己孩子有個漏洞百出的童年,這叫人怎麼受得了?!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能是絕境的反彈,也可能是真的天無絕人之路,我依舊沒有放棄學習,一位老師的話點醒了我,“緊繃著的敬畏本身就是一種拒絕”,我突然意識到,過於追求完美的教養方式,真的是對良好親子關係的拒絕。再往下,我又覺察到對孩子教養方式的在意,其實源於我對自己童年、對父母的不滿。我在用“要和你對我的方式不一樣”來抗議父母。所以,當我追求各種教養方式時,真的只是在追求教養方式,但其實是拒絕了和孩子建立關係。

    覺察到這些,非常非常痛苦,非常非常內疚,過了一陣子我才意識到,沉浸於內疚也是一種逃避。

    現在,經過多次的心理變化後,我對孩子採取自然而然的教養方式,沒有刻意參考任何體系,鬆弛地安住在我們的關係中,真正地看著他。

    直到此時,我真正理解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觀點:媽媽做什麼不重要,媽媽是什麼樣子的人比較重要。媽媽對孩子最重要的功能應該是,待在媽媽的位置,不飄走。

  • 12 # 媽媽錯了

    用一句話形容我家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懲罰和驕縱的碰撞。

    我老公奉行懲罰式教育,認為孩子只有捱打了才長記性。

    而我自己因為小時候有被父親打的經歷,知道打孩子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有多大,傷害有多深,再就是看過的孫瑞雪老師編著的《捕捉孩子敏感期》和《愛和自由》兩本書,有些模糊的育兒觀念,知道孩子一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他會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作為父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他提供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所以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我和老公常常就意見不一致,他要打孩子,我就攔著不讓打,而是耐著性子和兒子講道理,告訴他這樣做不對,以後不能再這樣做,當時兒子會答應的好好的,可是以後還是會犯一樣的錯誤,我對此也是很頭疼。此時老公就會說我:“你看,光說不行吧,還是得打,打了才能記住!”老公還說我不打孩子是溺愛孩子。雖然我知道打孩子不對,但是那個時候我竟不知道怎麼來反駁老公。

    在這樣的碰撞衝突中,我感覺兒子的脾氣越來越差了,特別容易激動,會對著我和老公大叫,喜歡打人,無理取鬧等等各種問題。

    對此我手足無措,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

    在網上尋找答案的時候,不經意間看到了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深深被吸引,自己學習了一些知識,知道了我的問題所在:之所以我給孩子講道理行不通,是因為我對他的態度夠和善,但是卻不夠堅定,我自以為給孩子了愛和自由,但是卻恰恰是對他的驕縱。

    我和老公兩個人的育兒理念連在一起就是既懲罰又驕縱,這樣教育孩子是失敗是必然的。

    我慶幸我知曉了正面管教教育理念的存在,我要和老公統一認識,既不懲罰也不驕縱,堅持和善而堅定的態度,並一直學習運用下去,從現在開始,希望為時不晚。

  • 13 # 小梁Andrea

    每一種教養方式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但是對愛的理解不同,表現出來的教養方式也會不同。有人認為孩子犯了錯就要打,棍棒出孝子;有的父母認為散養孩子,給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尊重。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所以有時候嚴厲,有時候又覺得要尊重孩子,可是當孩子“犯了錯”,我是該嚴厲還是尊重孩子,這個界限怎麼把握,我拿捏不準,現在想想那時候就全憑我的生氣程度來決定,我很生氣孩子就挨一頓罵,我要是能控制住脾氣,就耐下心來和孩子好好說。這是何其錯誤,但是很多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是由“生氣”這個情緒控制著,來決定給予孩子何種教養方式。

    後來學習了兒童心理學和正面管教,我才知道,什麼教養方式,什麼育兒理論呢,都比不上能看到孩子的心,這就是所謂的看見孩子。孩子的錯誤行為的背後,有時候有著很心酸的理由,只看到行為就判定孩子,是草率的。比如:上幼兒園馬上遲到了,孩子卻非要把門口的鞋子擺好再出門,媽媽看著著急,上手幫孩子擺好,這一動,孩子卻不領情,躺到地上哇哇大哭,這時,如果媽媽不明白孩子正在建立秩序的敏感期,只是看到孩子這個行為,會認為孩子太拖拉,會認為孩子動不動就哭,這是慣壞了。媽媽一邊生氣地罵道:“快點啦,你磨磨蹭蹭幹什麼,要遲到啦,就知道哭... ...”。這就是典型地沒有看到孩子,孩子在建立秩序的敏感期,把東西擺整齊對他來說,很重要,現在很多育兒理論共同都提到破壞了孩子的敏感期,會造成孩子對於秩序混亂的心理衝突,更甚者還會影響安全感的建立。

    那媽媽該怎麼做呢?很簡單,首先媽媽不生氣,輕輕地抱住孩子讓孩子先把情緒平復下來,這裡會用到共情,和孩子連結(等正面管教的工具),然後再讓孩子明白上幼兒園要遲到了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孩子不明白遲到意味著什麼,會覺得遲到關我什麼事?媽媽因為“遲到”而打我罵我,媽媽不愛我。這就是孩子的心理,我們往往不明白孩子的心理,我們自己因為“怕遲到”而著急,看孩子磨蹭還打罵孩子,我們的確錯怪了孩子也傷害了孩子。看不到孩子,空談教養方式又有何用?

  • 14 # 莫閒21

    在我懷孕期間我便結識了正面管教書籍,寶寶四個月我便出來打聽父母學習課,正面管教家長課是我做父母之後的第一次學習,經過六個半天的體驗式教學以及各種角色扮演和PHP 家長互助,我初步的瞭解到正面管教提倡的教養理念——是一種既不嬌縱也不懲罰,和善而堅定的育兒態度,雖然幾天的課並沒有把所有的工具教遍,但卻已經深深的奠定了我熱愛它的根基,擁抱的力量,肯定的語言,鼓勵,啟發式提問,共情,糾正前先連結這些耳熟能詳的工具已經慢慢化作我的處事風格,我真的慶幸在這個浮躁容易自以為是的時代遇到正面管教這面旗幟,如果我還能有點能耐和成就,我也一定義不容辭傳播這份愛的能量。

    日前,我正在瞭解身邊的早教市場,有很多的育兒理念,其中蒙臺梭利教育以培養獨立、自主、有責任感、懂得關懷別人、並有學習能力的孩子為目標的教育方法,是我最認同的,我希望自己是這樣的父母,然後影響我的孩子也成長為這樣的人,這是我畢生追求的教育理想,一苗一世界,長成千秋業,我祝願每個家庭都能培養幸福一生的孩子。

  • 15 # 超級陽媽

    教養孩子這條路,我還是走得比較難的。我的小時候,我的媽媽習慣罵我,用刻薄極端的態度待我。 其實,那個年代,大部分中年母親都是這樣對待女兒。人,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它隱藏在人的骨子裡。

    我有了孩子,在生活極難極苦的時候,我發現我自己身上有母親的影子。這幾乎嚇到我。

    我需要自我教育。那段時期,我對孩子採取放養,用2年時間大量攝入心理學,哲學,倫理學,靈脩學,教育學,直到我覺得自身比較平和了,才回歸到陪伴孩子的路上。

    書籍,是理論上的東西,就像一句說的:"你懂得了所有的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陪伴孩子的路,還是覺得困難。有問題,就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於是,我開始寫親子日記,深度地觀察孩子,同時,也瞭解自己內心的起伏。教養孩子,我是摸著石頭過河,隨時都在糾正著自己。

    有沒參考育兒體系? 我覺得一段時期,會是某一個理論體系 ,在支撐著我教養孩子的行進,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在支撐。以前,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夏山學校»和«遊戲力»。現在,是«正面管教»。

    教養孩子,我是一步步地走。我很感謝孩子出了那麼多的難題,讓我活得不再浮淺,讓我的生命一直都在沉重地努力。

  • 16 # 施小施VIP

    教養方式應該和寶寶的氣質型別相匹配,做到因材施教。寶寶的氣質型別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不同的氣質都能間接影響到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所以我們要知道寶寶的氣質型別,根據寶寶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寶寶的教養方式。

    有的孩子懂事,有的孩子怕生,有的孩子開朗,有的孩子愛哭…我們不應該把自己孩子跟別的孩子進行橫向比較,要對孩子耐心,多溝通,瞭解專屬於孩子的氣質型別的重要性。

    參考了書本知識《原來孩子這樣成長》

  • 17 # 想想93302196

    兒子十歲。

    我對兒子的教養方式可以分成兩個部分。7歲前是完全的散養。7歲以後在散養和管教中管教佔了一半的比例,分庭抗禮。

    我喜歡蒙特梭利的育兒理念,自然中成長,自然中教育。所以在兒子7歲以前,我們的生活方式倡導自然教育。尊崇孩子的內心和自然規律,春天看花,夏天玩水,秋天收穫,冬天看雪,只要有假期我們都在路上,只要有合適的機會,我就會讓孩子儘可能的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一切的學習都以興趣做為第一要務,兒子三歲多開始嘗試學習美術、鋼琴、樂高、主持等等,每一種科目的學習兒子都很喜歡,所以從來沒有出現過排斥不上課的現象。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7歲以後,在小學學習了,當前的教育形式註定了孩子需要更多的適應應試,所以,我的教養方式中把規則的部分做了部分擴散。規則意識是散養的孩子大部分比較缺乏的,兒子也不例外。在適應應試教育這個問題上,兒子一度有情緒,做為一個喜歡閱讀,閱讀量巨大的孩子而言,他本能的排斥枯燥乏味的應試教育,我堅定的支援孩子要慢慢適應這樣的大環境,這個時候開始加入的規則意識更多的是靠管教來逐步形成。7歲以後的孩子,逐步開始緩慢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了,規則部分的加入無疑讓孩子更快的清楚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

  • 18 # 小妞媽

    仔細想想,我的養育風格似乎一直隨著我所學習到育兒觀念而變化著。

    女兒出生之前,我沒有自己的育兒觀,如果要說有,那我所知道的只有沿襲自母親對我的那一套。我的母親強勢而暴躁,小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她的訓斥和嘮叨。她讓我相信這一切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她是母親嘛,她擁有這樣對待我的權利,更何況她也是為了我好啊。可是,我和她的關係一直不好,成年後我放棄了大城市令人稱羨的鐵飯碗選擇逃離,安家在遠離母親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裡。然後,女兒誕生了。

    我做了一個決定,我一定不要像母親對待我那樣對待我自己的女兒。我每天在女兒熟睡後去逛親子論壇,於是,第一個被我找到的育兒觀念是她——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它彷彿為我打開了一扇門,從孫瑞雪到小巫,從李躍爾到蒙臺梭利,我如飢似渴地開始了育兒書籍的閱讀和學習,有時候甚至是熱淚盈眶。它們帶給我的衝擊是石破天驚的,它們教會我讀懂女兒的行為,用心去體察女兒在語言開始之前用行為表達的需求。我那時主要的育兒觀就是——愛她,就給她自由!

    我為女兒選擇了蒙氏幼兒園。入園沒多久,園長又帶領大家一步步向著華德福的教育理念靠近。透過對史代納理論的學習,我學會重新看待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人是身心靈統一的整體,任何割裂其中之一的教養方式都不會對孩子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具有真正的幫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來自自然的藝術化的教學及育兒方法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滋養。於是我學習唱歌謠,講故事,做手工,畫水彩並且和孩子一起樂在其中。那一個時期,我的育兒觀也十分夢幻,儘量保護女兒不過早地被成人世界喚醒似乎是我追求的目標。

    入學了,夢醒了。功課,排名,藝術特長,起跑線,哪一個也不敢輕易放棄。看著女兒功課壓力越來越大,情緒越來越容易失控,我感覺到自己的力不從心。這時候,幸好我想起了正面管教。走進家長課堂認真學習,我發現,正面管教沒有一上來就用高深的理論為難你,而是用體驗活動讓你感覺到你所用的方式和正面管教提倡的方式,你更喜歡哪個?哪個能讓你積極配合?於是你做出了自己的決定,而講師會告訴你,為什麼你會做出這樣的決定。起步容易,操作方法明瞭,見效快,真是接地氣!透過實踐,它真的幫我改善了和女兒的關係,我也越來越真心地喜歡上正面管教。

  • 19 # 豆媽生活家

    在遇到正面管教之前,我並沒有系統地學習和參考過任何育兒體系。因為從小在比較嚴厲的家庭環境下長大,所以在我還懷著我們家寶貝的時候,我就決定以後要當一個虎媽。

    在孩子出生後,我對他確實是比較嚴厲的。像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就會對他有一定的懲罰。懲罰完以後,確實是看到了效果。但隨著孩子漸漸地長大,他似乎也對懲罰有了免疫,所以在對他的管教上也感到越來越困難。

    幸好遇到正面管教,在上完家長課和看完正面管教的書後才發現。我對孩子的懲罰只看到了短期效果,卻不知道懲罰的長期效果。實在是讓我後悔不已。以前,孩子總是很怕我,犯錯了也不敢說。現在,用正面管教和善而堅定的教養方式,讓我與孩子間的關係更親密了。育兒也是一個育己的過程,只要開始了都不晚。

  • 20 # 妮妮媽2017

    我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養育孩子,參考的體系是正面管教,不同的教養方式將培養出不同品質的孩子,教養方式大致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強權型,這種父母控制型居多,認為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孩子應該按照他規劃的路線航行,在我接觸的個案中曾經有一個校長採用強權型的教養方式,孩子一直很乖,成績優秀、體育優秀、音樂等各方面都很優秀,進入青春期後被壓抑的靈魂開始叛變了,意識到了自己是獨立的個體開始非常叛逆,抽菸、酗酒、早戀、飈車、夜不歸宿,父母這個時候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所幸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第二種是:忽視型,這種養育方式在留守兒童家庭出現較多,尤其要注意城市新型留守兒童家庭,孩子除了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留守兒童的家庭如何讓愛流動起來。

    第三種是:溺愛型,這種養育方式下,孩子的責任感、擔當、獨立性容易缺失。

    第四種是:民主型,讓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教養方式下成長,和善是對孩子的尊重,堅定是對自己對規則的尊重。

    選擇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無論何時記得我們的目標是培養獨立、自主、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歐洲不願意接納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