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論史

    準噶爾汗國自康熙十八年(1679)建立至乾隆二十年(1755)滅亡,與清朝並存的時間跨度確實長達70餘年。從嚴格意義上講,這70年時間清朝與準噶爾汗國本部並不是一直處於對抗狀態,其中也是有“蜜月期”的,就比如說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侄子)和康熙皇帝結成聯合戰線聯合整死噶爾丹,這一時間段準噶爾的領袖與清朝皇帝就合作的非常愉快。

    但是,雙方在大部分時間確實處於敵對狀態當中,而且其汗國巔峰時期的疆域囊括整個北疆、回部,並臣服哈薩克汗國,儼然是中亞霸主,其人口卻只有“二十餘萬戶,六十餘萬口”,所以實力確實不容小覷。而準噶爾汗國之所以能成為中亞霸權,與清朝對峙幾十年,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第一、獨特的地理區位條件,為準噶爾汗國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處於漠西的準噶爾汗國其地理條件是好於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西域之地水草肥美、土壤肥沃,有大片地區適合種植,可以形成規模較大的農牧業,而且鐵、銅、金等礦產極為豐富,準噶爾汗國所處地區物質條件是相當豐厚的。

    《聖武記·乾隆蕩平準部記》:今西域南北二路地大物奫,牛羊、麥面、蔬蓏之賤,澆植、貿易之利,金礦、銅礦之旺,徭役、賦稅之簡,外番茶馬、布緞互市之利,又皆什伯內地。

    而豐富的物產就決定了準噶爾汗國相對於其他歷代遊牧政權擁有過硬的“天賦”,像歷史上的匈奴、突厥、柔然,甚至是與汗國同時代的喀爾喀蒙古都是以單一的遊牧經濟為主體,而準噶爾汗國則不然,當地的物質條件,使它成為了一個兼有遊牧業、農業、手工業、冶礦業並存的政權,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準噶爾汗國在抗壓性上遠遠高於歷史上大多數遊牧政權。

    而歷代的準噶爾汗國的領袖,如巴圖爾琿臺吉、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都致力於把當地的資源稟賦加以利用,成為其戰爭機器的一部分。

    首先、自噶爾丹開始歷代準噶爾汗國領袖除了發展傳統遊牧經濟,對土地耕種也很重視。

    對如噶爾丹就在汗國境內“相土宜,課耕牧”,將耕種業和畜牧業放在了並重的位置上,而且成為了準噶爾汗國的國策,據《準噶爾汗國史》記載,在策妄阿拉布坦時代,“他們的耕地越來越多”,其產出農作物包括小麥、大麥、黍、稷等多種作物。“那裡的土地含鹽多,所以蔬菜也長得很好”。而噶爾丹策零也大力發展農業來滿足汗國的需求。

    其次、注重軍事科技,建立手工工場和礦場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行武器生產。

    準噶爾汗國利用外籍俘虜和工匠建立手工工場,發展了皮革、呢絨、造紙、布匹、印刷等產業,甚至實現了自產槍炮這樣的產業突破。早在噶爾丹時期,由於對熱兵器的需求就已經開始火槍和火藥的自產,“嘎爾旦取沙油汁,煮土成硫磺,取瀉滷土煎硝,色白於雪”,而在此時也完成了火槍的“國產化”,在給清朝的貢品中厄魯特鳥槍就赫然在列。

    據史料記載準噶爾專職生產器械的鄂托克(稱為烏魯特)有5000多戶,專司火炮的“包沁”有1000多戶,已經具備大規模生產輕重鳥槍的能力。

    《西域圖志·卷四十一》:以鐵為腔,中施硝黃鉛彈之屬。或高二三尺,圓徑三寸,駕於駝背施放。或高二三尺,圓徑五六寸,木架上施放。或長四尺餘,制如內地鳥槍,手中施放。

    甚至在噶爾丹策零時代為了彌補火力不足,著意發展火炮部隊,在瑞典軍官列納特的協助下,“噶爾丹策凌的軍隊使用的計有4磅炮15尊,小炮5尊和10磅臼炮20尊”。至於刀劍、盔甲等等的生產更是不在話下,已經利用當地的鐵礦進行量產。準噶爾軍訓練時“先鳥槍、次射、次刺擊”,投入戰場後,攜帶鳥槍以及弓矢佩刀,已經隱隱然有了龍騎兵的雛形,所以這支準噶爾部隊在裝備和戰術上為任何一個遊牧民族所不及。事實上清軍在烏蘭布通之戰前的烏爾會河之戰初戰失利也是吃了火器的虧,無法突破準噶爾軍的陣營,失去了先機。

    《清聖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六》:厄魯特發鳥槍,軍退,前隊兵及喀爾喀兵復進,喀爾喀畏其鳥槍,先卻。諸札薩克兵力薄,亦退。

    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生產力的發展,還帶來了軍事組織的變革,噶爾丹策零時期從其所轄的鄂托克中挑選精銳及其家屬組成了21個昂吉,任用一批親信臺吉統領,根據《西域圖志》記載,這二十一個昂吉只承擔汗國極其少量的賦稅和勞役,而且還能得到回疆、二十四鄂托克的賦稅供應,這意味著噶爾丹策零已經開始嘗試編組兵農分離的軍事組織,進行職業軍隊建設,這樣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準噶爾軍隊的戰鬥力。

    《西域圖志·卷二十九》:準部一切貢賦及重大差務則鄂拓克承輸,若零星供給,合二十四鄂拓克、二十一昂吉均輸焉。《西域圖志·準噶爾全部紀略》:其外復取烏梁海及葉爾羌、喀什噶爾、阿克蘇、和闐四城回人租,入其二十一昂吉,為各臺吉所有,而統屬於準噶爾之汗。

    並且準噶爾汗國還佔有回疆廣大的區域,派“完卜”這樣的稅吏於回疆收稅,僅僅葉爾羌地區就可以收上10萬騰格的貨物(一騰格約等於一兩白銀),這些貨物被收上來之後被運往北疆支援準噶爾的財政。

    所以,準噶爾汗國雖然本部人口不過60萬,但控制的區域則人口高達200萬之多,且礦產豐富,農業發達,軍隊建設完備,本身就是一個實力強悍的政權。

    第二、代有雄主,鑄就中亞霸權。

    像準噶爾汗國這樣的遊牧政權,擁有強有力的領袖將政權捏合在一起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就容易分崩離析(事實上準噶爾汗國滅亡的部分原因就是內亂),而準噶爾汗國自僧格之後出現了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三位強人,政權經過動盪之後還能穩定下來並延續前任獎勵農牧業、發展手工業、禮賢下士以招徠人才的政策推進汗國內部的建設,這一點連清朝都不得不承認,就比如說噶爾丹策零,清廷稱其為“狡譎習攻戰,頗能憐下人稱賢”。

    而就是噶爾丹策零的領導下,準噶爾汗國在和通泊擊敗了前來討伐的清軍,使汗國得以續命一波。

    第三、地理距離遙遠,後勤壓力巨大,難於征討,準噶爾汗國容易形成區域性優勢。

    清朝本質上是一個農業國家,準噶爾汗國遠在西域,若想要遠征必須有充足的供應,所以清朝發動對準戰爭時必然是作戰士兵少,勤雜人員眾多,否則糧餉就難以為繼。所謂“興師莫難於轉餉,而出塞尤甚”,就比如說康熙三十六年消滅噶爾丹後,準噶爾汗國正經歷短暫的衰弱期,如果後勤充足,可以一鼓作氣,“立可郡縣版籍”,但是就是康熙考慮到了後勤不足以支撐持續用兵,不得已退兵,給了準噶爾汗國重新崛起的機會。

    《聖武記·雍正兩徵厄魯特記》:聖祖以其曠莽遼隔,費轉輸,又策妄方獻噶爾丹之屍,外馴暱,遂畫阿爾泰山以西至伊犁捐俾遊牧,覆成西域大部落。

    大家可以看一看清朝歷次征討準噶爾的用兵資料,就可以發現清朝主動向準噶爾汗國進攻的戰役每次兵力就是5萬人左右,和通泊之役為5萬人,“上築大將壇,率滿洲、綠營等五萬兵討之”,而乾隆滅準之役,“兩路軍各二萬五千、馬七萬匹”。

    而準噶爾汗國的極限動員兵力為多少呢?噶爾丹時期準噶爾出兵“三分國中人相更番”,其出兵攻打喀爾喀蒙古之時,出兵為3萬人,所以我估計準噶爾汗國極限可動員軍隊9萬人左右,所以清朝做為農業文明國家,因為轉運糧餉的侷限性,每次動員攻打準噶爾汗國的軍隊並不能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如果準噶爾汗國內部齊心協力,團結在一個穩定的核心下,贏面是非常巨大的。

    而清朝最後拿下準噶爾汗國正是由於汗國自噶爾丹策零之後,內鬥不斷,加上疫並流行,導致人口大減,乾隆皇帝看準時機,趁機發動滅國大戰,將西域歸於版圖之下,“凡闢疆周兩萬餘里”。

    以上三大點,我認為就是準噶爾汗國與清朝對峙70餘年的原因。

    引用文獻:《清聖祖實錄》、《嘯亭雜錄》、《準噶爾汗國史》、《聖武記》、《西域圖志》、《秦邊紀略》

  • 22 # 文史墨客

    從清朝康熙初年到乾隆中期,始終困擾著“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大清帝王的一個問題就是西北爆發叛亂的準格爾部,尤其是葛爾丹成為大漢之後,更是不斷地侵佔和襲擾邊關和內地,是典型的搗亂份子。根據史料記載,準格爾部其實並沒有多麼強大,他的人口最多時只有60萬,軍隊數量也從來沒有超過10萬,根本沒有強大到清王朝對它束手無策的地步。但是,就是這麼一個看似不是很強大的少數民族部落,卻前前後後和清朝戰鬥了將近百年,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也是創造了歷史。但是,我們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其實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準格爾部沒有一些人想的那麼強勢,清朝也沒有那麼的軟弱,之所以延續很長的戰爭狀態是因為當時雙方當時的自身特點和所處的形勢而導致的。

    一、佔據除了人數之外各種優勢的準格爾部。準格爾部是西北部的一個以遊牧為生的少數民族,他們平時善騎射,作戰勇猛,亦軍亦民,部隊特點機動靈活,後勤補給方式簡單便捷,還透過邊境交易從沙俄手中裝備了不少火器。又在葛爾丹這樣出色的大汗的帶領下,憑藉著這樣的優勢數次打敗了勞師遠征,不服水土,不適應西北遊牧民族作戰特點以及後勤補給嚴重困難的清朝軍隊,甚至康熙皇帝兩次御駕親征都沒有佔到一點便宜,要不是仗著人數眾多的優勢,或許會敗的更慘。

    二、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先後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看似轟轟烈烈,創下了不朽功勳。同時也耗費了大清國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能集中全部力量去對付準格爾,才使得準格爾有恃無恐,持續壯大。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清朝內地連續的戰爭導致無暇顧及西北局勢才給了準格爾部可乘之機。

    三、康熙和雍正時期無法平定準格爾叛亂其實不在於戰術以及軍隊數量上的原因,而是在於後勤補給和糧草的供應上,也就是當時國力空虛的最直接體現。而到了乾隆中期,國內局勢逐漸穩定下來,內地基本上沒有大的戰爭爆發,而且經過康熙、雍正、乾隆初年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朝廷國庫充盈,財力雄厚,乾隆皇帝可以集中全國的力量專心對付準格爾部,在條件對等的基礎上,人數優勢和綜合國力強大的清王朝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最終打敗了準格爾部,平定了西北。

  • 23 # 咖歷史

    準格爾之所以能與清朝對抗70餘年,是宗教信仰、族群屬性、領導人才能、外部勢力干預,甚至偶發事件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前後繼續幾十年的對抗,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噶爾丹時期和後噶爾丹時期,不妨讓咱帶大家逐一分析如下:

    一、噶爾丹時期

    (一)早期經歷

    歷史有時候就是如此弔詭,噶爾丹原本是沒有機會成為準噶爾部的首領的,他被父親送去了西藏成為了一名僧人,向當時的班禪和活佛學習佛法,成為部族首領的是他的哥哥僧格。

    準噶爾部當時所在的地區主要在新疆西部和中亞的東部的一小塊地區,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如果沒有僧格在內訌中的被殺,可能歷史上就不會出現一個強大的準噶爾,就不會有持續幾十年的與清朝之間的戰爭。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1670年僧格被殺,其子年幼,噶爾丹火速離開西藏,在母親的支援下繼任部族首領,這一年他26歲。

    (二)巔峰人生

    統一準噶爾。

    噶爾丹返回準噶爾部後以劣勢兵力,經過連年征戰基本統一了準噶爾各部,可以說他也是一個百年難得一見的梟雄。

    不過歷史給他開了一個玩笑,往往雄主也好,聖人也罷,在歷史上往往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像並蒂蓮一樣一同出現,東方的清朝同樣有難得一見的雄主康熙帝。

    在噶爾丹統一準噶爾部之後,這樣在清朝的西部邊界形成了三股蒙古人的勢力,分別人北部的喀爾喀、西部的準噶爾、西南部青海和西藏的和碩特。對於清朝來說,是不允許出現統一強大的蒙古,分成三部還可以勉強接受。

    三次大戰。

    可對於噶爾丹本人來說,僅僅統一準噶爾還遠遠不夠,他要完成像先祖成吉思汗那樣的偉業。1695年噶爾丹率兵進攻喀爾喀,成功佔領了漠北的外蒙古地區,還試圖進一步佔領漠南的內蒙古,這樣就觸犯了清朝的底線。

    如果噶爾丹成功佔領了喀爾喀地區,將從西面和北面完成對清朝的戰略包圍,並且和碩特跟噶爾丹的淵源頗深,甚至從三個方向上威脅清朝,這樣的態勢是致命的。

    雄主康熙時期,好在清兵入關不久,戰力尚存,鋒芒尚在,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親征,經歷了三次大戰,分別為烏蘭布通之戰、昭莫多之戰、伊犁之戰,方才擊敗了噶爾丹,逼迫其服毒自盡,但準噶爾並未就此滅亡。

    康熙帝為了能夠集中精力對付噶爾丹,穩住沙皇俄國,不惜放棄部分滿清的龍興之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可見當時對清朝的威脅之深。

    二、後噶爾丹時期

    噶爾丹死後準噶爾又經歷了兩位首領,分別為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其中策妄阿拉布坦是噶爾丹的侄子也就是僧格的兒子,噶爾丹策零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兒子。

    (一)策妄阿拉布坦時期

    策妄阿拉布坦在噶爾丹忙於在喀爾喀與清朝作戰時反叛噶爾丹,與清朝勾結,自立為汗,與清朝維持了約20年的和平。在此期間,他致力於進攻西部的哈薩克和沙皇俄國。

    1717年他派兵進攻西藏,也就是和碩特,在此觸犯了清朝的底線,1720年被清軍趕出,1727年病死。

    (二)噶爾丹策零時期

    噶爾丹策零在軍事上的才能出色,能夠積極學習西方的技術,建立了較為先進的火炮和洋槍部隊,在與哈薩克和沙皇俄國的多次戰爭中都能勝出。

    1732年,噶爾丹策零進攻外蒙古,被擊敗,後又想再次進攻漠北,但準噶爾境內此時爆發大規模瘟疫,人畜死亡嚴重,其本人也染病去世。

    噶爾丹策零死後,諸子爭位,乾隆於1755年前後這才趁機徹底滅亡了準噶爾。

    綜上可見,準噶爾巔峰時期領土遼闊,同時借鑑西方的技術在裝備上較為先進,再加上草原民族的尚武民風,綜合實力相對清朝也不落下風,以至雙方的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七十餘年。

  • 24 # 歐將子

    準葛爾部簡介

    準葛爾部的前身是蒙古厄魯特部的分支,在明代,厄魯特也被稱之為“瓦剌”。明清之際準噶爾部興起於巴爾喀什湖以東伊犁河一帶。明末清初,中原混戰之時,準噶爾首領巴圖爾琿臺吉以伊犁為根據地,向周邊的蒙古部落展開攻伐戰爭,逐步兼併了厄魯特蒙古各部。

    準格爾與清朝的戰爭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響,一直到乾隆二十年(1758年)才宣告結束,長達70年。那麼為什麼一個部族可以有實力與一個國家抗衡70年呢,他所依仗的究竟是什麼?

    一:軍事上,騎兵戰步兵,火器推行

    準噶爾部是遊牧部落,所有的軍隊都是騎兵。在中國古代社會,騎兵的優勢非常明顯。不僅機動能力強而且在戰鬥的過程中,騎兵的突擊速度和殺傷力都很強。。清朝雖然也是漁獵民族起家,但當時已經開始以步兵為主。以彼之長攻彼之短,自然是充滿生機。

    當時亞歐的主要火器生產地是清朝和俄國,由於俄國與準葛爾部都想從清朝手裡撈到好處,所以根據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準葛爾部沙俄結盟了,沙俄為準個不提供了大量的火器。根據現在的數字記載,準噶爾部的軍隊中,有一半計程車兵都開始使用火器。至於清朝的軍隊,只有專門的火器營裝備了火器,其他的部隊還是大刀長矛。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清朝與準噶爾部作戰。每次出動的軍隊都比準噶爾部多得多,但始終沒有力量一舉全殲準噶爾部的軍隊。

    三:準葛爾部的位置偏遠,清朝屬於勞師遠征

    準葛爾部大概位於現在的新疆和中亞的部分地區,屬於清朝的西北邊陲,由於路途遙遠,清政府每次組織軍隊出征,都需要大量的時間準備。並且,當時的清朝並不算太平,四方邊陲皆有戰事,政府無法做到集中精力解決準格爾也是一大原因。

  • 25 # 鄭說豫見

    準噶爾主要在新疆北部活動,控制了新疆、青海、甚至哈薩克大片土地,一度征服了西藏,鼎盛時期控制4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200萬以上,軍隊30多萬。準噶爾本部人口應有數十萬,但遊牧民族全民皆兵,平常分散放牧,一旦集結起來,立刻就有十萬軍隊。準噶爾與中亞交往密切,擁有當時較為先進火槍,實力雄厚。準噶爾前身是瓦剌,也叫衛拉特、額魯特,與蒙古(韃靼)數百年來長期爭鬥,也有東征蒙古的企圖試圖,準噶爾與清朝的鬥爭是瓦剌與韃靼鬥爭的延續。

    一、瓦剌與韃靼鬥爭的繼續

    準噶爾與清朝的戰爭,從大的歷史來看,是準噶爾與大清在爭奪對蒙古的主導權的戰爭,是瓦剌與韃靼之間鬥爭的繼續。

    蒙古在成吉思汗時代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分裂成四大汗國,包括大元。明朝建立後,元朝退回草原成為北元。大明長期的策略是扶植另一個非黃金家族的勢力,持續打擊北元。在持續的打擊下,北元小朝廷徹底殞滅,蒙古草原分裂成黃金家族為汗的韃靼(東部)和綽羅斯家族為汗的瓦剌(西部),數百年來你爭我奪,從未停息。

    一度黃金家族被消滅殆盡,蒙古四分五裂,直到中興之主達延汗重新統一蒙古,將蒙古分為六個萬戶,察哈爾部萬戶、兀良哈部萬戶、喀爾喀部萬戶、鄂爾多斯部萬戶、土默特部萬戶和永謝布部(哈喇慎、阿蘇特)萬戶,分派諸子掌管這些萬戶,奠定了現代蒙古的版圖,其中王庭在察哈爾。在明朝後期,瓦剌被重新崛起的黃金家族蒙古本部驅趕到青海新疆一帶,稱為漠西蒙古,分為四個部落,其中準噶爾部為實力最強的部落。

    後來清朝征服察哈爾蒙古,漠東、漠北、漠南都臣服清朝,清朝皇帝甚至兼任蒙古大汗,但瓦剌的繼承者準噶爾並未被征服,仍在拉攏並希望統一蒙古。因此,清朝與準噶爾之戰,某種程度上是瓦剌與韃靼之戰的延續,涉及蒙古的正統之爭,是你死我活的爭鬥。

    二、第一階段:噶爾丹時代

    噶爾丹

    康熙時期,準噶爾的葛爾丹實力強勁,登上了汗位。噶爾丹有雄才大略,1688年率領3萬騎兵進攻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不敵,向南逃奔,投降了清朝。1690年康熙皇帝帶領20萬大軍親征,與葛爾丹對峙於烏蘭布通。噶爾丹火槍和騎兵厲害,康熙大炮厲害,最終噶爾丹戰敗退兵,康熙勝利。

    準噶爾與其他蒙古部落一樣,大汗之位競爭激烈,每任大汗去世,大汗的兒子和兄弟之間、兄弟之間互相拆臺,攻伐不斷。葛爾丹進攻蒙古的時候,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端了葛爾丹的老巢。噶爾丹無路可退,1695年又捲土重來,再次進攻蒙古,與康熙再次決戰。 但這次噶爾丹仍未佔到便宜,損失慘重,最後只好在草原上到處逃亡,一年後自殺。策妄阿拉布坦也選擇向清朝稱臣。

    第二階段:策妄時代

    在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兒子統治下,準噶爾達到了頂峰,擁有兵力達到30萬,1716年甚至派兵攻佔拉薩,控制了西藏。康熙皇帝數次攻打都被挫敗,直到1720年,康熙派兵兩路入川,準噶爾才撤兵西藏。

    雍正時期,派大將傅爾丹率大軍在河通泊與準噶爾決戰,結果損失慘重,二萬多軍隊只剩下二千多人,弄的北京城人人戴孝。不過第二年,雍正皇帝在光顯寺大戰中就扳回一局,重創準噶爾。康熙後期及雍正時期,清朝又收復了西藏和青海,遏制了準噶爾的擴張能力。與此同時,準噶爾還與沙俄交戰,也有很大損失。

    第三階段:乾隆的進擊

    乾隆皇帝

    乾隆時期,清朝國力強盛,而準噶爾內亂不斷,汗位更迭,更有鬥爭失利的部落主動投靠清朝。乾隆皇帝認為時機成熟,決定命將出擊,消滅準噶爾政權。先後兩次出征,最終於1757年消滅了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勢力,徹底平定了準噶爾。

    小結:

    準噶爾與清朝數十年之間的較量,清朝也曾數次失敗,但最終乘準噶爾內亂,一舉平定準噶爾,準噶爾也成為了一個地理名稱。應該說準噶爾騎兵野戰能力很強,火器也比較先進,但攻城能力不強,並且缺乏火炮,而清朝火器和野戰不如準噶爾,但築城和防守能力突出,經濟實力和人力優勢巨大。清朝能經得起失敗和軍隊損失,相反準噶爾的戰士補充起來就非常困難了,經不起戰爭的消耗,這是準噶爾在長期的對抗中被消滅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土防長當面威脅俄參謀長不要支援巴沙爾俄參謀長稱放馬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