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說歷史
-
2 # 風在吹tmy
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趙構暗旨秦檜和其夫人合謀,誣陷岳飛謀反,因無確切證據,故以著名的"莫須有"的罪名將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 岳雲 、部將張憲在風波亭內殺害。岳飛被殺後,當時的官場士大夫及民眾對岳飛被殺並沒有表現出多麼激烈的反應,直到20年後才有兩個太學生為其鳴冤。
究其原因,兩宋有“重文抑武”的歷史傳統,文士對武將擅權、武將權力是嚴加控制的。岳飛居四大將之位, 權力大,有潛力,本領強,本來就為當時的士大夫所防範。
紹興七年岳飛請高宗立皇子, 儘管是為了國家長久之計, 但是這已觸動了士大夫對武將干預朝政的底線。以北伐乞高宗增兵為高宗、秦檜、張浚等所忌;在紹興十一年淮西之戰, 以糧草為乏, 遲不赴援,後朝廷又將大舉進攻, 飛按兵不動,這是岳飛作為武將不聽朝廷號令、跋扈的一面。 作為一員武將又不聽朝廷號令, 這不但引起當時一些武將的不滿, 更使得深受“重文抑武”影響計程車大夫對其忌恨的加深。所以當岳飛被殺時, 雖然無罪, 但他失去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同情。
-
3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666
高宗為什麼要殺嶽,因為他坐在一個來之不易的皇位上,本來天下不是他的,是他哥哥的,由於戰爭他坐上了皇位,所以他特別害怕失去這個皇位。同時高宗又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一個能人下屬就怕遇到性格軟弱的領導。軟弱的人,第一不自信愛懷疑別人,第二,沒有自己的主見,耳根子軟,容易聽信別人的讒言,岳飛就陷到這裡邊了。
從岳飛自己看問題
從岳飛的個性看,岳飛不向領導提任何的要求,清高和無慾無求的個性,正好是小人告岳飛的一個把柄。歷史上的岳飛的確是既不貪財,也不好色還不沾酒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給他,被岳飛退回;年輕時岳飛喜歡喝酒,皇上勸了他一次,他從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給他蓋房子,他不要,並且說:“敵未滅,何以家為?”這樣一個不愛錢、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產、不怕死,再不貪財的人,圖的是什麼呢?難道圖我的江山?這讓趙構心裡犯嘀咕。我們講忠誠度,核心就是相互的依賴感,而“無慾無求”恰恰影響了這種依賴感,所以反而遭人懷疑,這是岳飛犯的一個錯誤。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種太完美沒有缺點的人也會讓人覺得可怕!
有人說岳飛的性格很不適於做官,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岳飛和宋高宗因為一件事發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岳飛了。除此之外,作為一個下屬,岳飛在工作的過程中,還有做的不夠明智的地方,但是儘管如此,岳飛的這種不適合官場的個性,也不至招來殺身之禍。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一代名將慘死風波亭呢?有人提出,他一再主戰,反對與金議和,才是真正的死因。
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仇家恨,不共戴天。只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一方面重用岳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
可岳飛固執,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認定皇上這是要讓他收復河山,把金國打出中原。於是“抗金”的想法在他心裡是根深蒂固,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高宗為了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援,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岳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岳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如此的不識抬舉,這回可真是激怒了趙構。因為此時的南宋內憂外患已經讓皇帝不堪重負了,而岳飛所想的只是收復領土、恢復大宋這麼一件事,卻沒有考慮到各方面的政治利益和戰爭的最後結局。其實就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宋高宗的考慮也並不糊塗。
顯然,岳飛沒有看到這步棋,他在做著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一打起來就不回頭,而金兵對岳飛早已是聞風喪膽,就向宋朝放話要挾:如果要想議和,必需殺死岳飛,否則將吞併宋朝。而岳飛的做法,完全與皇上的旨意背道而馳。所以皇上連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飛立即班師也是在情理之中。
據說當時有兩個小道訊息促成了皇帝殺嶽的決心,第一是說,岳飛三十出頭就當上了節度使,岳飛有一句話,說在我朝這些大將裡面,能三十出頭當節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岳飛一個人;第二是說,岳飛解了兵權之後,岳雲和張憲在湖北襄陽舉兵要擁岳飛,武力要挾朝廷恢復岳飛的兵權,結果就偏偏在這個時候,岳飛不合時宜的上表,言詞激烈,要求恢復自己的兵權。做法實屬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讓皇帝更加疑心了。
-
4 # 洋哥說歷史
公元1141年,39歲的岳飛被處死在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的大理寺,一代名將含冤而去。
岳飛的死因一是岳飛在政治上犯了錯誤,他一再進言希望皇帝趙構儘快確立繼承人,武將干涉皇室的繼承問題是皇家的最大忌諱,從而引起趙構的猜忌;二是岳飛的聲望如日中天,文武雙全,不貪財,不好色,甚得軍心民心,更加加深了宋高宗的猜忌;三是高宗後期完全放棄了北伐,而岳飛是主戰派,時時不忘北伐,從而引起高宗的強烈不滿。
此時秦檜粉墨登場,以岳飛的心腹王貴為突破口,一手主持編造了岳飛的“莫須有”罪名,岳飛含冤而死。而秦檜在謀殺岳飛的事件中只是一個得力的幫兇而已,真正置岳飛於死地的正是當時的皇帝宋高宗趙構。
-
5 # 當代社會哥
紹興十一年(1141年),他被誣告“謀反”,關進了臨安大理寺監察御史萬候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岳飛。
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朮甚至寫信給秦檜:“必殺岳飛而後可和。” 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岳飛卻依然正氣凜然,秦檜一夥從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莫須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紹興十一年農曆除夕夜,高宗下令賜死岳飛,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也被腰斬於市門。
岳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8個大字。
-
6 # 龍城浪子
漠視職場規則,行事強硬。
1127年,趙構稱帝后,職務低下的岳飛竟然越級直接給皇帝趙構上書,而且還口氣強硬地要求趙構“還都開封”,還讓趙構“親征金軍,收復失地”,這讓好不容易從金軍鐵騎下逃生後心神未定,腿還在打哆嗦的趙構感到非常生氣。趙構沒有理會岳飛的愛國請求,反而給岳飛穿上了“小鞋”,以“越職”為由,削奪了岳飛的軍職。岳飛得罪趙構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1130年,岳飛“克復建康”,被趙構授予泰州知府和泰州撫使,鎮守泰州。不久,趙構又命令岳飛駐守通州、泰州,並且告訴岳飛“能守則守,不可則掩護該地百姓渡江”。什麼叫“能守則守”,其實說白了還是讓岳飛堅守。岳飛不但沒有深刻領會趙構的意圖,反而自認為“泰州無險可守”,便放棄了據守泰州,只是“率領軍民渡江”算完。結果趙構以“泰州失守”為名,再次令岳飛“停職待罪”。
1138年,吃了豹子膽的岳飛居然上言,請“無子嗣”的趙構“建儲”,這讓趙構很是“怒髮衝冠”。因為趙構的獨子趙旉八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揚州潰退時受了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後來趙構雖然從太祖趙匡胤一支中挑選了兩位皇室子孫,過繼到自己名下,但還沒有確定由誰繼承皇位。如果此時立太子,在他看來無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難言之隱。岳飛“哪壺不開提哪壺”,深深地刺痛了趙構那顆受傷的心。再者,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規定“武將不得干預朝政”。所以岳飛的建議一下又觸犯了兩大忌諱,更加深了趙構對他的忌恨。
1141年12月29日(公曆1142年1月27日),趙構不惜違背趙匡胤“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親自下旨,以毒酒賜死岳飛,張憲、岳雲斬首。
一代抗金名將不是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死於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無不令後人崇敬和痛惜。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事實上,當趙構想要岳飛死時,岳飛到底犯沒犯“謀反之罪”,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當時南宋已經與金國達成了最後議和,作為武將,岳飛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由於岳飛一而再、再而三地和趙構對著幹,而且還有意無意地刺痛皇帝的“軟肋”,趙構對岳飛的怨恨積少成多,最終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趙構想讓岳飛死,岳飛就必須死。誠如宰相秦檜所說,這些“莫須有”的罪名是否成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宋史紀事本末》也有記載:“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
-
7 # 最硬核歷史
首先,作為封建社會的將領,鎮壓農民起義,保衛封建王朝乃是其基本職能之一,除膽怯而臨陣脫逃或沒有鎮壓任務的將領外,人人都會這樣做,否則就不成其為封建將領了。既然人們沒有給其他鎮壓過農民起義的將領釦上“愚忠”的帽子,對岳飛也不應如此苛求。
其次,岳家軍取得郾城、朱仙鎮等大捷後,北伐中原的形勢確實很好,但在張俊、王德等近鄰友軍已奉詔班師的情況下,岳飛著孤軍深人,前面要遭到金騎兵的分割包圍,後無糧草、人員的補充接濟,處境十分危險,故撤兵也是勢所必然。岳珂在《金佗粹編》卷八中以“議者謂使先臣得乘是機也以往,北虜雖強,不足平也;故土雖失,不足復也。一簣虧戌,萬古遺恨”這樣誇張性的話來表明岳飛的軍威,恰恰成了後人持責岳飛為“愚忠”的根據,可謂是弄巧成拙。
事實證明,雖然岳飛對皇帝與朝廷忠心不二,但並未達到毫無個人主見的“愚忠”程度。相反地,由於他出身貧苦,缺乏官場上那一套圓滑處世的作風和明哲保身的本領,而是剛正不阿,“恃才不自晦”,特別是岳飛從抗擊金兵,收復失地,保衛趙宋王朝的大局出發,常與怯懦、自私、反覆無常和目光短淺的統治者趙構意見相左,甚至發生頂撞,才使趙構與岳飛的矛盾不斷加深,最後反以“不忠”之罪將其殺害。
可是,無論秦檜的黨羽或岳飛子孫和他的同情者,都諱言趙構多年來對岳飛的成見,前者是為了掩蓋趙構殺害岳飛的真實意圖,後者是害怕會給岳飛的“忠君”形象造成損害。這樣,就使後人形成一種錯覺,認為岳飛的遇害純系紹興十一年間兀朮向秦檜進行要挾,從而促使秦檜製造冤獄的結果。實際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趙構與岳飛的矛盾,由來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建炎初年,並隨耆時間的推移,岳飛地位的變迂而逐慚尖銳化。
要放棄山陽的謊言,為在陷害岳飛的罪惡天平上再加上一塊砝碼。
岳飛堅持抗戰,以收復故土為己任,乃是舉國所知的事實,可是趙構對於張俊這種拙劣的謊言,競假裝置信不疑,說什麼:"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他,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再次反映了他一定要置岳飛於死地的險惡用心。反之,對於韓世忠,趙構的態度就有所不同。當秦檜一夥指使出任韓家軍總領的胡紡,挾嫌誣告韓世忠官屬耿著"鼓惑眾聽",妄圖將韓世忠也牽連進去時,最後只將耿著"杖脊刺配吉陽軍牢城"了事;當"臣僚累言韓世忠之罪"時,趙構卻"留章不出",不予理會。這些都表明,趙構在達到鉗制韓世忠之口,要他對議和、殺飛等陰謀活動都保持緘默的前提下,對其個人還是持保全的態度。秦檜一夥在沒有得到趙構首肯的情況下,當然就不可能再肆意捏造罪名,加害韓世忠了。
趙構、秦栓‘張俊等人在完成了一系列罪惡的部署後,終於在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向民族英雄岳飛及其子云、部將張憲砍下了屠刀。
綜上所述,岳飛遇害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宋高宗趙構和秦檜一夥為了向金人屈辱求和,千方百計剪除抗戰勢力,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基本原因仍是趙宋王朝長期來推行抑制武人的政策,造成高宗與岳飛之間矛盾日益尖銳化的結果。此外,"飛握重兵,昧保身之策",恐怕也是包括他在內的封建社會中一切不肯媚事權貴、剛正不阿的官員,所以遭到殺身之禍的一個主觀原因。
從歷史上看,任何和議都是雙方力量達到某種平衡的產物。如果當紹興十一年之際,金朝仍有力量消滅南宋政權,是不會提出“必殺飛,始可和”的條款的;趙構與秦檜儘管求和心切,如果認為他們相信只要殺害岳飛,就可以保證狡詐的金人會接受和議,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而,筆者認為,所謂的"兀朮遺檜書"並不存在,更不能成為趙構、秦檜要殺害岳飛的一個原因。
-
8 # 老張故事廳
一是功高不能蓋主,二是沒有明白皇上的意思,岳飛一心直想打進黃龍城(直搗黃龍)迎接徽、欽二帝還朝,按當時岳飛與金兀朮雙方實力對比,是有很大可能實現的。如果讓岳飛成功了,迎接徽丶欽二宗還朝,那麼趙構這個皇帝怎麼辦,讓給其哥哥和父親嗎,顯然其是不願意的,所以岳飛不能直搗黃龍,不能近接二帝還朝,怎麼辦?所以,岳飛必須死,故此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莫須有”罪名處死,秦檜背鍋。
-
9 # 尾貨聯盟盛晗
岳飛是死於形勢。一個天才級軍事將領。缺少對時事的揣摩。對皇帝的心思的感悟。皇帝12道金牌緊急召回。一個擁有強大號召力和極為強大軍事能力的將領。是忠是奸。是真是假。你是皇帝你會放心嗎。
-
10 # 宇宙爆炸了
岳飛父子被害,很大一部分是自身的原因。因為沒有考慮到宋高宗的利益,還想幹宋高宗最不願看到的迎回二聖,對宋高宗的皇權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儘管岳飛有赤誠的愛國之心,但是皇帝要維護他的皇位和權利,岳飛也就不為宋高宗所容了,於是就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了。明朝就發生了,在於謙的主張下,舊帝還都,重奪九五之事。于謙很像南宋的岳飛,結果最後還為人所不容被殺。忠誠和能幹對整個國家來說是件好事,也是件幸事,但是你卻要幹皇帝最不能容忍的事。或許殺了他,對皇帝來說也是一件很無奈的事,但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又能怎麼辦呢?不去打金國,他都整天提心吊膽的,現在你不但天天要去抗金,嘴裡還時時念叨這著迎回二聖,他心裡害怕呀。
-
11 # 晚照晴空
很簡單的一個原因,他打的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如果真讓他迎回徽欽二帝,那現任皇帝趙構將如何自處?他到底該不該收復國土?收回國土二聖回來他該如何?不收回國土如何像百姓交代?也許這個時候只能犧牲岳飛了吧。岳飛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卻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
-
12 # 捨得boss
秦檜被俘虜時變節投降金國,為金國辦事,在皇帝面前陷害忠良,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有人說 ,岳飛“迎二帝”的口號是岳飛被殺主要原因,那是些別有用心的人想篡改歷史,為秦檜開脫罪名。趙構已座穩江山,二帝回來了,那隻能做太上皇。
-
13 # 閻君息怒1
一些史書和許多文藝作品,都把它描繪成基本由奸臣秦檜一手製造的一件千古冤獄。透過學術界的深入研究,元兇應是宋高宗的觀點已日益為人們所接受。然而,趙構為什麼要殺害岳飛呢?這其中還是疑團重重。
岳飛宋代不署撰寫人名字的《朝野遺記》這樣記敘岳飛被害前的一幕:
紹興十一年(1141)臘月二十九日,南宋臨安的丞相府內,秦檜在苦苦思索著如何了結已被關在大理寺獄中兩個多月的岳飛父子一案。此時,夫人王氏走了進來,她料定丈夫正在考慮如何處置岳飛案的問題,便趨前陰狠地說道:“相公竟這般缺乏果斷嗎?要知道捉虎容易放虎難呀!”秦檜這才恍然大悟,拿過紙筆寫了幾個字,派人送往獄中。御史中丞万俟卨遵命再次提審岳飛,逼迫岳飛在一張事先杜撰好的供狀上畫押。岳飛無限悲痛地仰視了一陣天空,便提筆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過了不大一會功夫,岳飛就被毒死,張憲和岳雲被斬首。這就是所謂“秦檜矯詔害岳飛”,其中宋高宗趙構只是一個聽奸臣擺佈的糊塗皇帝而已。
然而,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二《嶽少保誣證斷案》中,儲存有此案完整的判決書。前面都為獄司的造謠誣衊之詞和羅織的罪名,其判決是:“岳飛私罪斬,張憲私罪絞。”“岳雲私罪徒”,當然“今奉聖旨根勘,合取旨裁斷”。後載:“有旨: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餘並依斷。”從中可見,此案是奉聖旨辦案,最後也由宋高宗最終裁決,這樣趙構應為此案的主謀。
岳飛平反昭雪後,其子嶽霖開始蒐集資料,整理父親的歷史,臨死又將重任託付給兒子岳珂。岳珂靠人們的幫助,先後編成《金佗粹編》二十八卷和《續編》三十卷,取得了相當的成就,部分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但是,祖父既然還是在趙宋政權之下恢復名譽,作者自然只能竭力迴避趙構與岳飛之間的矛盾,而客觀上為高宗開脫罪責,以至不得不歪曲某些歷史真相。尤其是岳珂應該看過上述案卷的有關材料,卻寧肯引用野史的描述,說秦檜寫出紙條交付獄官,而殺害了岳飛。其中的苦衷,自然可憫,但這樣苦心掩飾的結果,給後世有關此事的記載,尤其是小說、戲劇的演繹,產生極大影響。所以宋、元以來,史家文人對此案的說法仍各執一詞,眾說紛紜。
明朝中葉,蘇州名士文徵明曾為杭州的岳飛廟題寫了一首《滿江紅》: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依飛何重,後來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憐,風波獄!
-
14 # 夏目愛看書
君臣生隙,戰和之爭
岳飛作為經歷過靖康恥的宋人來說,充滿了對於金朝的厭惡之情,在北伐節節勝利的時候,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岳飛請求趙構給自己擴充部隊。在此時秦檜,張浚主和派等人從中作梗,最後在張浚的譏諷之下上奏摺請辭,不等皇帝批示直接離開建康。最後趙構迫於當時的形式勸岳飛回來,岳飛拖了整整七天才重回崗位。
在此之後岳飛收到金國想要放回宋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諜報,由於對朝廷的擔憂,於是在覲見趙構的時候體力力氣樣子趙瑗為皇儲,但是這就引起宋高宗的不滿。
小結:
岳飛犯了兩大錯誤,首先擁兵自重,無論是主和派還是主戰派部隊全是皇帝的部隊,你岳飛今天敢負氣辭職,難保他日不會學習趙匡胤陳橋兵變。所以如果岳飛能後得到皇帝的批示之後再離職,恐怕皇帝也無話可說,這一點顯示了岳飛雖然能征善戰,但卻沒有政治頭腦。
在當時宋朝歲時都可能被金朝吞併的時候,岳飛居然指名道姓說出太子的人選,說是應該有宋高宗的樣子繼承皇位。雖然說很多大臣都提議宋高宗趕緊立一位太子,但是大家都是很隱晦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畢竟在宋高宗看來,你這是咒我咒大宋朝。岳飛作為耿直男孩,直接將這一層窗戶紙捅破,皇帝自然不高興,畢竟諸君是最忌諱,皇帝問你你也不一定敢說的好吧。
以上兩點,不管是誰都註定不能活太久。
性格缺陷,無政治頭腦在合議期間,皇帝以金錢,豪宅田地,美女寶車誘惑,岳飛皆不為所動。以國家沒有光復為由推脫,這就讓那個趙構優點摸不透越岳飛了,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要的話對於帝王來說是不好駕馭的。當年王翦大將軍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慮,直接要田地要封賞。所以說如果這些岳飛都不喜歡的話,那這個人就是想要帝王之位,於是乎趙構就毅然埋下了殺岳飛的種子。
在歷史中多次記載岳飛本人和他人難以交往,脾氣很大。岳飛是樞密副使,在當時可以說是高官了,但是岳飛獨來獨往,基本上不和官員打交道。同時在宋朝本來就是重文輕武,那些文官不但為人圓滑,而且當時的地位普遍比這些武將高,也不大看得起岳飛。在岳飛被冤枉之後,只有韓世忠發過一次脾氣,其他的人都作壁上觀。唯一一個為岳飛求情的文官,還表示自己為岳飛求情完全是害怕因此會打擊抗金的積極性,會失掉人心。
總結:當時的宋高宗由於自身的經歷導致其只想偏安一隅,而岳飛的雄心壯志是想要收復失地,迎回二聖。這就導致趙構與岳飛產生分歧,同時宋朝重文輕武,岳家軍勢如破竹,唯岳飛命是從。同時岳飛越過人臣的底線,妄圖參加皇儲的選擇。因為宋朝國家建立的不正當,直接導致了趙構是不允許有一位“無私”的將領存在的,所以說岳飛之死是不可避免的。
岳飛去世也註定了宋朝只能偏安一隅,無法再回到開封府了,這也是宋朝的悲哀!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15 # 田中真梨子
一部分原因是帝王擔心岳飛會造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還有一部分是秦檜是奸臣,詆譭岳飛,而且岳飛倡導迎回二聖,雪靖康之恥,宋朝皇帝趙構最不希望二聖回來
-
16 # 連環畫世界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岳飛手握兵權。而且岳家軍,勇猛無敵。你知道,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因為自己擁有兵權才奪得了政權,所以宋朝的皇帝一直非常忌憚手握重兵的人。一開始就用杯酒釋兵權來解除了很多武裝力量,使得在邊防線上的國防力量非常薄弱。敵人才能有機可乘。
再一個就是岳飛宣揚,要直搗黃龍,迎接二聖。這可能超過了宋真宗的預期。你把兩位皇帝接回來,那我應該去哪裡?所以說,岳飛沒有真正明白,皇帝的意思。你這樣做可能天下的百姓都會為你拍掌叫好,但是你的主子會怎麼想呢?
-
17 # 成說陳事
能力太強,有迎回二聖的能力,這二聖一個是高宗的爹,一個是高宗的哥哥,都是合法的正宗的皇帝,他們回來了高宗只能退位,所以不能讓他們回來,而岳飛又有這個能力,還成天的說這個,所以只能死了。與其說是能力太強,不如說是政治眼光太差的原因吧。
-
18 # 星火影音
一直以來,某些“專家”、“學者”在分析岳飛之死時,總要提到一點:岳飛不顧宋高宗趙構的意願,口口聲聲要“迎二聖”,執意要把徽宗和欽宗接回來。但若“二聖”還朝,趙構豈不是要退位?岳飛這是逼著趙構殺了他。然後底下一堆“岳飛沒政治頭腦情商低一根筋自作死”之類的評論,好像個個都比“文武全器,仁智並施”的一品大臣岳飛更懂政治更聰明。
但是,請想一想,事實果真是這樣嗎?岳飛有資格提出“迎二聖”這個政治口號?若趙構真的怕“二聖”還朝,“二聖”會威脅其皇位,其中利害,這些這八百年後的口水客都能想得到,當時作為趙構一手提拔的嫡系武將岳飛難道就想不到?細讀史書,便可知,所謂趙構不願“迎二聖”,以及岳飛執意“迎二聖”,實為大謬!
所謂岳飛死於違背上意“迎二聖”,更是當今人們對於岳飛之死的最大誤解之一。而這個謠傳,早已有多位宋史大家批駁過了,我以下所寫的,並非什麼標新立異的文字。
首先,“迎二聖”這個口號並非岳飛所創,而是宋高宗趙構最先提出來的。靖康之難,北宋被金國所滅,宋徽宗與宋欽宗父子被擄金國。建炎元年(1127),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史稱南宋。在趙構的即位詔書中,有“同徯兩宮之復”之語,即為“迎二聖”之最初出處。“迎二聖,歸京闕”,作為雪國恥的代名詞,且在十分講究孝悌之道的宋代,趙構在即位初幾年,就是靠著這個政治口號,收攏朝野軍民之心,這個口號也只有他才有資格提出來。既然皇帝帶頭喊,朝中大臣人人跟著喊,岳飛當然也喊,還喊得很有水平,或寫詩:行復三關迎二聖,金酋席捲盡擒歸。——《題翠巖寺》;或寫題記:立奇功,殄醜虜,復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晏安。
他時過此,得勒金石,不勝快哉!——《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岳飛也是通過當時全國流行的“迎二聖”這個口號,表達他驅除金寇,恢復中原的愛國願望。
第二,岳飛並沒有總把“迎二聖”掛在嘴上,而是敏銳地根據宋金軍事政治形勢,停止提起這個口號。紹興五年(1135)徽宗死在了金國五國城,紹興七年(1137)訊息傳到宋朝。二聖僅剩一聖,即欽宗這個“淵聖”。這時金國不時放出話來,要把欽宗或欽宗之子送到北宋故都汴京,立為傀儡皇帝,與趙構朝廷形成南北宋對立。面對金人的這種政治恫嚇,岳飛敏銳地顧及到了趙構的心理,在他給趙構奏摺中,或任何場合,再也沒有提到“二聖”或“淵聖”的字眼,而且還最先改稱“二聖”為“天眷”,即“陛下的親戚”,直接降級,只尊趙構這一個“聖”,表明只支援趙構這一個皇帝。這一點,在當時的大臣裡,岳飛的政治覺悟已屬超前,絕不是謠傳中的沒政治頭腦口口聲聲“迎二聖”。
第三,趙構不怕“二聖”回到自己身邊,他恰好是希望二聖到自己身邊。他怕的是,二聖被金國放到中原立為傀儡皇帝,和南宋對立。有人會說,就算岳飛不提“迎二聖”,但他說“迎天眷”也是一個意思,欽宗回來,趙構還是得退位,岳飛還是找死。這就是要說的第三點,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趙構真的怕“二聖”回來嗎?
事實跟謠傳中的恰好相反。先說徽宗,作為太上皇,他與欽宗,“父子之間,幾於疑貳”。金國滅北宋後,徽宗對欽宗多次抱怨:“汝若聽老父之言,不遭今日之禍”。金軍圍城的時候,徽宗意欲南逃,被欽宗強行留在了宮中,徽宗亦無可奈何。現在徽宗在金國做了幾年俘虜回來,難道就能干涉趙構的朝政了?當然不可能。且徽宗死得早,回來時也是一付棺材了。
再說欽宗,只做了一年半皇帝,開城投降,罪在社稷,亡國之君,早失法統;孤家寡人,他那一朝的大臣全跟著他被擄金國,南宋朝廷文武全是趙構一手任命提拔,欽宗回來也是朝中無人,手中無兵,更失民心,就是光桿一個,他若是敢跟趙構搶皇位那才叫找死。這一點連金人都看出來了,放欽宗回去對趙構造不成威脅,若放歸一個欽宗就能禍亂趙構朝廷,金國早就放人,坐收漁利了。
直到金人說要把欽宗放到中原立為傀儡皇帝,形成南北宋對立,這對趙構來說,才算得上構成威脅。所以,趙構多次跟金國談判,要求歸還欽宗,只有欽宗回來,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解除這個威脅。但金人也精,就留著欽宗,伺機而用。
金兀朮更把欽宗當作對付趙構的秘密武器,在遺囑中特意提到:若宋朝大軍北伐,打得過便打,打不過就把欽宗放到汴京稱帝,趙構沒理由跟他哥打。( “若制御所不能”,“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臨終遺行府四帥書》)
所以,跟一直謠傳中的不同,史實趙構不是怕欽宗回來,而是怕欽宗被捏在金人手裡要挾自己,並且努力想透過談判讓欽宗回來,但金國就是不肯放人。還有人說,欽宗回來就真的對趙構沒威脅了?明朝“奪門之變”就是個例子!首先,趙構不會未卜先知,看到幾百年後的明朝之事。而且,他看到的,除了他爹徽宗退位之後,“靖康內訌”中完全受制於他哥欽宗這個活生生的例子,還有前朝唐朝的著名例子:安史之亂,唐玄宗被迫退位給兒子唐肅宗,之後被肅宗軟禁至死。一代英主唐玄宗退位後尚且如此,更何況亡國之君宋欽宗。他回來,是吉是兇,只不過任憑趙構處置。
第四,欽宗差點就回來了。經過宋朝軍民的十多年浴血抵抗,特別是岳飛三度北伐,大獲勝捷,金國終於明白自己沒有能力侵佔南宋,且趙構又一直在求和,在此形勢之下,紹興八、九年(1138-1139)間,宋金進行了第一次議和。宋朝開出了重要條件——金國歸還徽宗的梓棺和欽宗,金國同意了,和議達成。和約簽定之後,岳飛曾上奏:“今和議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返,我可以辭職養病了,不會有人說我逃避工作。”(“臣頃以多病易衰,仰瀆宸聽,乞退處邱壠,以便養痾……
今講好已定,兩宮天眷不日可還,偃武修兵,可期歲月,臣之所請,無避事之謗。”——《乞解軍務第二札子》)趙構也在做準備工作,以迎接父兄回來,但金國一直推諉延期。趙構多次派遣使者前往金國,請求金國放人,但使者多被扣。終於,第二年,金國發生政變,主戰派的金兀朮奪得朝政大權,趙構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金國毀約南侵!
為議和,趙構不惜卑尊屈膝,讓秦檜代表他跪拜金使,向金稱臣,以獲苟安。沒想才不過一年多,就空歡喜一場,趙構的討伐詔書一把血淚控訴:“這剛說好的,讓我爹梓棺、我媽、我哥回來,我為盡孝悌屈己忍恥,可金人說話不算數,卻叫我情何以堪?”(“昨者金國許歸河南諸路,及還梓棺、母、兄。朕念為人子弟,當申孝弟之義……是以不憚屈己……所遣信使,有被扣留,有遭拒卻,皆忍恥不問……又遭侵擾,朕盡然傷痛,何以為懷?”——《金人叛盟兀朮再犯河南令諸路進討詔》)
第五,岳飛被害後,徽宗終於迎回來了。紹興十年(1140)六月,金國毀約南侵,趙構下討伐詔書,岳飛進行了他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但趙構並無心收復中原,只是想以戰求和,以戰勝作為議和的籌碼,所以,岳飛連連大捷,收復故都指日可待,卻被金牌嚴令招回,岳飛“十年之功,廢於一旦”。與此同時,宋金暗通款曲,開始了第二次和議,金國在給秦檜的密信中,提出議和條件:“必殺飛,始可和”。
開始,趙構並沒有同意金國這個想讓宋朝自毀長城的惡毒條件,且又拒絕了岳飛多次辭官歸隱的請求,依然讓他把握重兵。宋金議和陷入僵局。紹興十一年(1141)一月,金兀朮再度南侵。宋軍先勝後敗,二月柘皋勝利之後,三月,濠州之戰,張俊指派的六萬宋軍幾乎全軍覆沒。當岳飛援軍剛到達濠州以南時,金軍已聞風渡淮北撤。
金軍雖退,趙構的態度卻開始變化,求和之心更決——四月,岳飛與韓世忠及張俊三大將同時被解兵權;七月,再次拒絕岳飛的辭官請求,卻又援意秦檜黨羽彈劾岳飛;八月,岳飛被罷官;十月,岳飛下獄——頓時,宋金議和打開了新大門,一路通暢,一氣呵成:十一月,和約書面協議簽定,十二月,岳飛賜死。第二年,即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和約所有手續完成,南宋對金稱臣納貢,割地賠款,宋朝皇帝趙構,自稱“臣構”,接受金帝冊封為“江南”之帝。史稱《紹興和議》。
岳飛被殺數月後,紹興十二年四月,金國送歸徽宗的梓棺,以及趙構的生母韋太后。而欽宗,則被終身扣為人質,專門留著對趙構做政治訛詐。欽宗最終被扣留金國至死,死了也隱瞞了五年,能訛一年是一年。金國就連欽宗的子孫也不放歸,金世宗說了:“趙氏養濟之事,乃國之美政,不可罷。”
-
19 # 使用者5998322542
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岳飛父是當時的主戰派代表,樹大根深損害了以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利益,是政治矛盾,所以被殺。
-
20 # 具茨山
一是南宋岳飛等抗金將領領導軍隊和民眾不斷打擊金國,金國抵擋不住。二是南宋高宗認為宋不能打敗強大的金國,願意接受屈辱條件,承認是金的附庸國,每年貢給金大批錢財,把北方原屬於北宋的領土割給金,宋只偏安江南的情況下籤訂的,為了促成紹興議和,南宋還殺害了抗金將領岳飛等人。
回覆列表
岳飛不懂得揣摩聖意
宋朝的一個奇恥大辱就是靖康之恥,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一雪”靖康之恥“迎回“徽欽二帝“是岳飛一直以來的願望。雖然宋高宗皇帝時刻把”迎回徽欽二帝“掛在嘴邊作為自己的政治口號,但是在他心裡根本不是這樣想的。徽欽二帝爛在北方才是高宗皇帝最大的希望,你想啊,真把徽欽二帝迎回來了,他的位置在哪裡呢?和岳飛同時期的韓世忠等名將看的很明白,雖然也經常跟著喊喊口號,但是怎麼能真去做呢?而岳飛就顯然不懂得政治,揣測不出高宗皇帝的真實心思,決意要把徽欽二帝接回來。不光跟自己士兵講話時用這件事鼓舞士氣。跟高宗開會也不斷地講這件事,發現皇帝有片刻的猶豫或思想動搖他就跟皇上急眼,結果就是高宗對岳飛的不滿情緒日漸累計,秋後算賬是遲早的事情。
2.揭皇上的傷疤
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時候,宋高宗因為驚嚇過度,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趙旉還夭折了。為了延續帝位,雖然高宗收養了宋太祖的兩位七世孫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伯玖為養子,但內心處還抱有恢復生育功能,生一個親生子的幻想,所以遲遲不肯明立儲君。
這種難言之隱本來是皇帝的家事,皇帝不講,大臣也不敢問,這種君臣之間默契的沉默偏偏又被岳飛打破了。在紹興8年(1138年),岳飛回朝述職,辦完公事之後,又開始管起皇帝的家事,公開上書要求皇帝立儲,這一下子可是觸犯了兩大禁忌:皇帝不能生育的秘密以及武將干政!尤其是第二條武將干政是最為致命的,大家都知道宋王朝是怎麼來的,是趙匡胤奪來的,為了不重演前朝悲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從此以文官壓制武官,武官干政成為大宋朝廷的禁忌,岳飛卻偏偏去觸碰這個禁忌,你想高宗皇帝能不想殺了他麼?
3.岳飛違旨抗命不聽話
對岳飛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岳飛是極力反對議和的。可是,不管議和再怎麼不合理,那也是皇帝拍板決定的事情,做大臣的應該果斷執行才是。而岳飛偏偏任性的很,先是對皇帝的決策指手畫腳、冷嘲熱諷。“議和”完成後,岳飛又公開反對,反對無效就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你想岳飛是有多混。
早在被殺害的前5年(1137)年,岳飛因為和張俊有矛盾,就給高宗提了一個辭職報告,不等高宗回覆就直接撂挑子不幹走人了,高宗派人勸了6天才把這位大爺勸回來。兩年後,岳飛不光對“議和”冷嘲熱諷,並再次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這一次高宗皇帝直接無視了。1140年,岳飛回朝述職,又跟高宗提辭職,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給拒絕了。三四年的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皇帝權威,違旨抗命,就算皇帝脾氣再好,也動了殺心了。
4、岳飛功高震主,直接威脅皇帝統治
我們都知道,宋朝一向是以文官節制武官的,武將的位置其實是很低的,絕對不能幹政。即使在外面出兵作戰,也必須要按照皇帝授予的“陣圖”,絕對不可以自作主張,一旦戰事結束就要立刻交出兵權,想要培植自己的勢力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中興四將”的其他3位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就做的非常好,一旦打完仗就立馬把兵權交出去,絕不參與政治,讓高宗皇帝對他們100個放心,也讓別人無法找到誣陷他們的藉口。
而岳飛卻偏偏又要去打破這些禁忌。岳飛作為一名武將,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調的很,顯得極其特殊。最致命的是,他長期把持軍權,他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張膽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啊,你手握兵權、功高震主,對我大宋王朝的統治就是威脅啊。
宋高宗皇帝有殺岳飛的1000個理由,但是岳飛手握兵權、功高震主才是讓高宗下定決心殺掉岳飛的最關鍵的原因。
雖然,岳飛是一個公認的英雄,但是他不會揣測聖意、揭皇上的傷疤、違旨抗命、功高震主,有這麼多致命的地方卻不自知,毫不收斂,被弄死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換了你在高宗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