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山中人

    因為項羽沒有一點政治頭腦,妄圖恢復秦朝以前的分封制,各國相互攻擊,戰亂頻發,更是發出了“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人知之”這種驚世駭俗的言論,這樣的格局,註定他不會成為一個像秦始皇一樣偉大的皇帝,更不會彼可取而帶之,而且也當不了皇帝,各地諸侯誰人服他。封自己西楚霸王,並分封十八路諸侯王,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 2 # 明史林泉

    項羽肯定想稱帝,問題是條件還不成熟,原因有幾個:

    軍事上項羽兵力不多,不具有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各路諸侯攻秦的時候就有楚懷王之約條約: 六國後人合力攻秦,誰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當新的秦王,新七國基本上可以在原七國土上各自稱王。懷王之約對項羽不利,因為本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功勞最大,鉅鹿之戰對王離大勝使得項羽成為地位最高的諸侯,所以項羽理應獲得最大獎賞。但是懷王一直猜忌項羽,一直收其兵權導致項羽嫡系部隊少,所以鴻門宴時項羽兵號稱四十萬,劉邦兵十萬,可是項羽的兵是諸侯聯軍,而劉邦則全是自己部隊。後期劉邦成為漢中王,漢中富饒,所以得以補充大量軍隊。所以項羽為了能發展壯大自己的部隊,必須背棄懷王之約。政治上項羽必須幫助自己人實現政治理想。史記說: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故立沛公為漢王。並且遷徙各地故王於荒僻之地,而將其地王於諸將相。也就是項羽憑藉自己霸王地位對全國地盤進行了重新劃分,六國後人各路諸侯被分到了偏遠或者大幅縮水的封地,而自己的將領們則分到了原來六國的大片地方。這也是項羽的承諾: 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沒有這個承諾,那些大將難以死心塌地跟著項羽幹。下面分封圖可以看出,項羽的人佔據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而六國後人的封國要麼變小要麼變得遠離中原(例如原一塊齊地被分給了三個田氏諸侯,燕王韓廣封偏遠的遼東王)

    所以項羽的封地方案已經是頂著輿論強上了,如果他稱帝的話,不光自己手下不答應,六國後人更不答應(因為他們在鉅鹿之戰後都控制了原來六國的地盤)。項羽透過裂土封王實現了一個鬆散的政治上的統一的局面,這已經是項羽可以實現的最大目標了。

    這個鬆散的局面又過了幾十年才由當了皇帝的劉邦徹底的改變,把諸侯王全部幹掉。劉邦前半生滅秦,後半生統一全國。

  • 3 # 歷史天天談

    ‘皇帝’這一稱謂雖然始於秦始皇,是秦始皇所創造的。但將‘皇帝’這一稱謂,作為天下之主的傳統、習慣,是漢以後才一點一點確立下來的。

    在此之前,對於‘天下之主’的特有稱謂本就是‘王’。只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逾越了禮制,紛紛稱王,才使得‘王’之一字在當時似乎不那麼尊貴了。

    但對於自幼接受的是楚國貴族教育的項羽而言,‘王’之一字,本身就已經是他所能找出的最尊貴的字眼了。

    除此之外,項羽稱王不稱帝,或許也與他不願意、不能夠讓自己與秦始皇畫上等號的可能。

    項羽起兵時喊出的口號就是要‘恢復六國’,且項羽麾下,有很多當年六國所遺留的貴族。

    大家願意跟著項羽的目的,最根本的不就是想要獲得、恢復曾經六國諸侯所有的地位與待遇嗎?

    倘若項羽稱帝,那麼那些人又會怎麼想?只怕又會是一場新的亂戰的開端吧!

  • 4 # 無奈且向上

    項羽滅秦後,其志不在稱帝,而是東歸做楚王。當時楚懷王尚在與范增等商議後,議立懷王為義帝。

    先是有韓生向項羽進言,關中阻山帶河,四塞險阻,地質肥沃乃天府之國,若就此定都,一定可成就一番霸業。項羽聽罷說,富貴不歸故鄉,好似錦衣夜行,何以彰顯富貴。

    從其一句話中可知胸無大志。 於是項羽便尊懷王為義帝,大封王侯。自封為西楚霸王,其他的都好說,只是原來與劉邦有約,先入關者可王秦地,履約又不甘心,毀約又無什麼理由。便於范增商議,范增說,可封劉邦蜀地,蜀本為漢地也不算違約。封了劉邦其他也就迎刃而解了。大功告成,項羽也就回到楚國做西楚霸王了。

    從項羽看到秦始皇東巡說,我當取而代之,到聚義反秦,無不以滅秦復楚為目標。只是為仇恨而戰,志不在天下,當然也就不會稱帝。

  • 5 # 花shaoguang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無二"的評價。

    項羽一身所經歷的傳奇故事很多,義帝反秦、農民起義、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彭城之戰、睢水之戰、成皋之戰、鴻門宴、戲亭分封、楚漢相爭、楚漢爭霸、四面楚歌、垓下之戰、烏江自刎……等等

    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出自於戲亭分封,漢元年(前206年)十二月項羽率眾諸侯兵破函谷關,到鴻門時,已比劉邦入關遲了一個多月。他雖然沒有聽從范增的計謀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但對楚懷王堅持“先入關中者王之”十分不滿。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於次年一方面陽尊懷王為義帝於郴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於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項羽這樣分封的目的,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權威,以便號令天下;其次是把他的勁敵劉邦封在秦朝流放罪人的巴蜀,以降將章邯、司馬欣給予鉗制。漢源自地名漢中,為了欲蓋彌彰,掩蓋先入秦者王之的盟詞。

    項羽之所以不封帝是因為他還沒有打敗劉邦,他沒有首先攻入咸陽,本就約定好"先入關者王之",現在已經違背了約定,如果再草率封帝必然招來天下人的吐槽與對手劉邦等眾人的討伐。

    另外依照當時的禮制問題,應當先建朝後稱帝。當時的皇帝還沒有死,如果他突然莽撞稱帝,必然會失去人民的信任,如果失去了民心,就算勉強稱帝,也不會得到人民的支援。

    最後帝制是嬴政創立的,他的叔叔,父親皆因他而死,項羽不願與之為伍,另外他本就一有勇無謀的武將,鴻門宴之時范增就說過"豎子不足與謀",可見項羽眼光與謀略都很一般。所以根本就沒打算稱帝。只想做西楚的王,而不是中國的王……

    雖然項羽不是皇帝,但是司馬遷還是把他寫入了本紀之中,早已預設他是古代帝王之一……

  • 6 # 惠水濟善

    幾個原因。

    霸王主要是報仇,家仇國恨。其次是做個大王,就是霸王。霸王者,最厲害滴王。

    其次,分封諸王,無意識的開歷史倒車。愛慕虛榮,搶了東西美玉女啥滴,趕緊回家享受。

    再次是諸侯實力強大,別看司馬遷說的厲害,要是群毆,項羽不定死地很難看。

    說說劉邦,就是一心一意做皇帝。不能有當道滴,有,也要掃除。

    最後,最關鍵的一條,義帝的存在。強悍去霸王,弒君上位,大逆不道,也不好破釜沉舟的去做。只能陰謀弒殺義帝。但是,從此失去人心。

    天時,暴秦一滅,六國忙著復國,不利於帝王出世。地理,彭城四戰之地,無險可守,無資可恃,。人和,分封不公,重啟戰端,弒殺義帝,盡失人心。

    綜述,霸王就是一道閃電⚡️,照亮了人心最深處的自私,沒落貴族,力能舉鼎,才氣過人,破釜沉舟,燒殺咸陽,家仇得報,國恨亦消,駿馬烏騅,美人虞姬,分封諸王,意氣風發,人生巔峰。

    至於自私殘暴,為所欲為,剛愎自用,死不悔改,都被愚昧無知遮蔽,人類智者的長嘆!化成了對自己美夢成真的渴望的長久讚歎,謳歌,崇拜!

    霸王已死,他滴人生巔峰活在一些渴望成功者的心中!

    漢王也死了,他滴流氓注入到每個人滴血液中!

    無論你卑微的活著,還是在高傲的夢中,是人,總有一些渴望!

  • 7 # 歷史風雲天下

    對於項羽的失敗,後世之人一直都對其印象頗佳,認為他雖敗猶榮,的確在眾多失敗者中,項羽的粉絲群是最大的,很多人都對其有深入瞭解,也為此出現了不少的疑惑,他為什麼當時就不稱帝呢?

    其實,我認為的是項羽是沒有打算去稱帝,他的目標就是西楚霸王,成為周天子一般的存在,號令諸侯,而成就霸主王者的風姿。

    事實上,他也的確做到了,如果他想要稱帝,鉅鹿之戰後,手握40萬大軍,氣勢如虹,取代秦國而稱為帝王,是完全具備條件的,在秦都咸陽,他分封了天下諸侯,如果他還有其餘想法,完全可以一網打盡,或者是拉攏一些人而打擊消滅威脅大的人,可是除了劉邦被分封為巴蜀外,其餘的諸侯並沒有受到迫害,由此可見,項羽只不過是有志於霸王而已。

    其二,秦國雖然短暫的統一了天下,自稱為皇帝,可是卻15年就群雄逐鹿,所以他認為這種稱皇做祖的政治制度是不行的,而鮮明對比的是周王朝的分封制度,800年國祚,對於還不成熟的郡縣中央集權制,項羽很可能會選擇分封制度。

    其三,項羽是楚國舊貴族,為人光明磊落,沒有那麼多的陰謀詭計,他也自認為武功無敵於天下,有著驕傲自負的思想,再者他政治上是不高明的,也就不會想到去稱帝。

  • 8 # 慕良論史

    因為當時項羽屬於楚國陣營,而楚國有國王:楚懷王熊心。項羽只是楚國將領,自封為西楚霸王已經進了一大步。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後來項羽派人殺死義帝,等於否認了以楚懷王為核心的戰後體系,項羽是以武力威懾諸侯,而沒有合法性支撐他去統治天下,所以他對天下的控制力不夠。

    最後,項羽剛殺了義帝就自己稱帝,這企圖太明顯,會成為敵人攻擊的把柄。其實項羽殺義帝就落了下乘,給了劉邦以為義帝報仇的名義聯合諸侯攻打項羽的口實。

    總結一下:第一,之前有義帝,輪不上項羽稱帝。第二,項羽殺義帝后,道義上缺失,不敢直接稱帝。第三,項羽對天下的統治力不足,稱帝只會讓自己成為天下野心家的靶子,即使稱帝也是有名無實。

    所以,我覺得上面那些說項羽認識不夠,只想當霸王的人可以歇歇了。對於政治家而言,感情沒有意義,他們的全部意義在於他們的語言和行動。

  • 9 # 先秦史

    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把它拆解:項羽為什麼不稱帝?項羽為什麼稱西楚霸王?

    項羽為什麼不稱帝呢?

    第一,傳統的封疆列土的思想的影響。在秦國建立大一統王朝之前,近千年的周王朝都是裂土封侯的,雖然後期周王室衰落,但是仍然延續那麼久。而項羽作為楚國的貴族,這種思想對他影響很大。第二,秦始皇稱帝二世而亡的前車之鑑。項羽身為楚國貴族,本來可以衣食無憂,但是秦國卻斷送了這一切,秦始皇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帝,項羽從心底排斥。更為重要的是,稱帝的秦國二世而亡,周王室就算苟延殘喘也近百年,看來稱帝也就那麼回事。而且稱帝可能會帶來動盪,項羽可能不想再打仗了。

    第三,項羽不喜歡咸陽。項羽進入咸陽以後,曾明確表示自己不喜歡咸陽,而按當時的情況,如果稱帝,定都關中的可能性很大。第四,殺死義帝心理有陰影。

    項羽為什麼要稱西楚霸王?

    第一,同項羽為什麼不稱帝第一條。

    第二,各路諸侯多是貴族,實力強大,裂土分王是理性選擇。項羽雖然是推翻秦國的各鎮諸侯的領袖,但是諸侯並非項羽所有,只有名義上的領導權,而且各路諸侯實力強大,又是前諸侯國的貴族,都想繼承自己的土地和身份。

    第三,"衣錦還鄉"的楚國情懷。高官貴族身背一生榮耀,能夠回顧故里是很多人的心願。項羽作為楚國人,擊敗了曾經滅掉自己國家的秦國,迴歸楚國,衣錦還鄉,可謂無限榮耀,而且有親切感,就像回家一樣。這從項羽後來"不肯過江東"也可見一斑。第四,項羽稱西楚霸王,仍然是天底下最大的王。項羽雖然沒有稱帝,但是和其它的王不同,項羽是霸王,是最厲害的王,有足夠的滿足感。這一點可能和春秋時期諸侯稱霸有關,看來稱霸思想不僅對戰國前期魏國大有影響,對項羽影響也不小。

    項羽可以選擇稱帝,然後大分異姓諸侯王,這一點沒有實施可能是項羽的不屑以及以上所述的壓力問題。

  • 10 # 歷史鹹談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看看項羽的身世,他是楚國貴族後裔,是打敗王翦的楚國大將項燕的孫子。按照血統來算,他只能說是名將之後,還不能稱王稱霸,就是因為他的滅秦功勞太大,才可以稱為霸王。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之前,對血脈的重視程度不是現在人可以想像的到的,那時候真的是,你是王族血脈,那你就是個傻子也會是王。你是貧民血脈,你就算是再牛逼,你也是農民。所以那個時候,秦國可以透過商鞅變法讓農民有了上升的渠道,才讓秦國強大起來。陳勝吳廣用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引起那麼多人的共鳴。因為那個時候,王侯將相真的有種。

    所以說項羽只能打著楚國的名號來滅秦,他的霸王名號也要透過楚懷王熊心來冊封。項羽當時不敢稱帝,因為只要稱帝了,其他的新六國會聯合起來要他的命。所以他只給自己封為霸王,就算是霸王,也讓其他勢力對他一肚子意見。在項羽稱霸王以後是有過稱帝的念頭的,因為他在和劉邦交戰這麼多次這麼多年之中,他也在慢慢的削弱和攻打新六國軍隊,這是他為以後稱帝打下基礎。但是等他把其他六國軍隊滅的差不多之時,他被韓信的十面埋伏弄死了也就沒有了稱帝的機會。而劉邦在滅掉項羽以後,已經沒有其他勢力可以和他抗衡了,也也是泥腿子出生,沒有高貴血脈,也就沒有那種重視血脈的念頭。天下都被劉邦掃清了,肯定要學著秦始皇當個皇帝。

    所以說項羽完全是劉邦的炮灰,把劉邦前進道路上荊棘全部斬掉。而霸王還不自知,所以我猜測在劉邦滅掉項羽之前的那些失敗,完全是一場陰謀。

    所以說霸王不是不像稱帝是稱帝的機會沒到。等到稱帝機會來臨之時,被劉邦給吞掉了。

  • 11 # 榮導有戲

    項羽稱西楚霸王,卻不稱帝,這個問題我們要分兩個層次來了解,第一個層次,先了解項羽叫西楚霸王的原因,第二個層次再瞭解,為何項羽不肯稱帝。

    首先,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項羽稱霸王,是有歷史的根源原因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前,歷史上有個時期稱為春秋戰國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但東周開始後,周室開始逐漸衰弱,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控制能力。中原各諸侯國也開始了兼併與爭霸的戰爭,逐步形成了最強的五個諸侯,稱為“春秋五霸”。

    後來晉國又被韓氏、趙氏、魏氏三家瓜分;齊國被田氏代齊;吳國、越國被楚國兼併;最終形成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一直到秦始皇消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原地區,中國才實現了統一。這時秦始皇覺得自己的功績可超越三皇五帝,所以自稱皇帝。而項羽只是諸侯國中楚國的將軍後人,項羽的政治目標是成為類似春秋五霸這樣的霸主,並且是最強的霸主,能號令各諸侯國,所以項羽號稱自己是霸王。

    第二、項羽稱西楚霸王,是有地理環境的原因

    那時的中原有“三楚”,楚國故都江陵是南楚,江東吳郡是東楚,彭城是西楚。由於項羽定都彭城,所以叫作西楚霸王。

    其次,項羽為什麼不稱帝,而只是稱西楚霸王呢,這裡也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項羽和嬴政的政治目標不同

    項羽稱西楚霸王,間接也看出了項羽的目光短淺。秦始皇統一六國,項羽的楚國是被秦始皇消滅的諸侯國之一,項羽的祖先死在反抗秦王朝的戰鬥中,所以項羽和嬴政是有家仇和國仇,項羽意氣用事的性格,是不會接受秦始皇所創立的新制度。

    秦始皇打敗六國後,建立的是統一的政權,整個天下只有嬴政是最高的統治者,所以嬴政覺得他自己的功績超越了三皇五帝,故稱皇帝,秦始皇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但項羽打敗嬴政後,他根本看不起嬴政,也不會接受嬴政的政治創新舉措,項羽的目標是要恢復舊朝舊制,讓天下再回到春秋五霸時期,而他自己成為諸侯國的霸主,所以項羽是不會用嬴政的皇帝稱號,而用了西楚霸王的稱號。

    第二個原因是項羽還沒統一中國

    我們知道項羽號稱西楚霸王時,並沒有消滅其他地方諸侯的軍事力量,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楚漢爭霸,劉邦沒統一中國前,稱為漢王,直到打敗項羽,平定天下後,劉邦才稱帝,所以項羽沒有稱帝的另一個原因,是項羽有生之年,根本沒有統一中原地區,或者說他可能根本沒有這個心。我們知道三國時期,劉備、孫權、曹丕都稱帝了,雖然各守一方,但是他們的政治目標很簡單,天無二日,更何況有三個皇帝,三個國家打了幾十年,就是為了統一中原,自己當唯一的皇帝,項羽卻不徹底消滅競爭對手,讓競爭對手有喘息的機會,而自己只願意當個諸侯國的霸王,他是沒有稱帝的心,還是還來不及去做,就被劉邦打敗了,這個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了。

  • 12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項羽封王我們可以理解,自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王室的後裔紛紛起兵,在得到戰果後,開始稱王,最後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才算徹底結束,但是天下諸侯這麼多,怎麼安撫他們呢?當然還是按照分封的辦法,封諸侯為王,那之擁立了楚懷王怎麼辦,畢竟剛開始是大家擁立的共主,在名號上不能壓住他,所以項羽領這個頭,和其他諸侯一起給楚懷王上了義帝的稱號,是大家名義上的皇帝,那諸侯們就可以明正言順的稱王了,項羽選的都城彭城屬於西楚地界,因此也就叫西楚,至於為什麼叫霸王,項羽在反秦中貢獻最大,而且有著萬夫不敵之用,他的實力也只有春秋五霸能和他比了,也最能形容當時項羽本人了,所以西楚霸王非他莫屬。

    至於項羽為什麼不稱帝?這個原因如下:

    首先,項羽分封的諸侯雖然大部分是他陣營的,他們之所以依附項羽,因為他的實力雄厚不敢得罪他,一旦項羽觸犯了他們的利益,那就只有翻臉不認人了,項羽稱王的話,那大家都是王,從名義唯項羽馬首是瞻大家心理都可以接受,一旦項羽稱帝,那就從盟友的關係變成臣屬的關係,肯定會有人站出來反對。

    其次,項羽沒有稱帝的野心。秦朝滅亡後,他並沒有打算定都咸陽,而是選擇自己的家鄉彭城,雖然說這個地方也算是兵家必爭之地,顯然不適合稱帝的基礎,而且在功臣的班底上,只有范增這一個超牛的謀士,而且還不聽取他的建議,其他的都是武將,顯然是重文輕武,項羽沒有想著以後怎麼治理國家。

    其三,項羽雖然有幾十萬大軍,但是骨幹基本上是江東子弟兵,不希望他稱帝,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盤就可以了,劉邦從陳倉小道消滅三秦的時候,楚國任由三秦滅亡,而只是和三齊爭地盤。

    最後,項羽和劉邦一樣,天下沒有統一,就算稱帝也是虛名,也可以防止槍打出頭鳥,被群雄攻擊。

  • 13 # 緣分天空9628

    這是項羽思想的問題,他認為我把天下分封給這些功臣了,我自己做王上之王,天下諸王都得聽我的。他的做法就像周天子那樣,天下諸侯都像眾星捧月一樣拱衛我這個天下盟主。

    看人家周天子列土分封天下八百年,秦始皇稱帝十多年就完了。可以項羽沒有明白,時代人心不同於周天子時代了。經過許多年的戰亂,人心思定,都希望四海歸心天下一統,可是項羽把大秦好不容易統一的天下又封得四分五裂。

    最後項羽也嚐到了分封的惡果了,天下剛分封下來就有人造反了。項羽趕緊帶兵去平亂,這還沒有平定那又反了。項羽就像個消防隊員,四處撲火,卻是八處冒煙,最後項羽這個消防隊員也被這場分封的大火吞沒了。

  • 14 # 澹奕

    項羽在鉅鹿之戰後消滅了秦朝的主力,自封為西楚霸王,卻並沒有稱帝。對於項羽只稱王卻沒有稱帝,其原因不過三點:

    第一,皇帝制度的時間不長,項羽本人對於這種制度並沒有多少認同感;

    第二,項羽本人的出身限制,以及六國遺臣貴族的反對;

    第三,項羽本人的心胸狹隘。

    皇帝制度誕生於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時候,嬴政以“三皇五帝”之名,自封為皇帝。秦朝建立大一統政治制度以後,消除了千百年來的分封制度,以郡縣制代替裂土封王。對於六國之人來說,秦朝的制度過於嚴苛,過於殘暴,項羽也是如此。

    其次,就是項羽的出身限制。

    反對秦朝的各路諸侯之中,大多都是六國王室貴族後裔,出身高貴。然而項羽,不過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出身擺在那裡。如果項羽像秦始皇那樣稱帝四海,豈不是自找麻煩,讓六國遺脈聯合起來反抗自己麼?

    最後,那就是項羽本人的心胸。

    項羽攻破咸陽之後,縱火焚城,有人勸他稱霸關中,項羽卻說:“富貴不回鄉,如同錦衣夜行,別人怎麼知道呢?”

    項羽這樣的嘴臉讓韓生知道了,覺得項羽根本沒有帝王的心胸,就說:“早就聽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是這樣。”項羽卻把他給煮了。

    項羽心胸狹隘,身邊的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也是事實,他本身的確是一代英雄,但是與劉邦相比,項羽若是稱帝,也未必是一代明君。

  • 15 # destiny30

    因為項羽上面還有一個義帝。當時的情況是,秦已經被消滅,項羽開始對各路諸侯論功行賞,項羽家族所擁立的楚懷王雖然已經被架空,但畢竟是名義上的領導,所以被尊為義帝,不久就被遷徙到偏遠地區,最後被殺。而項羽雖然只是被封為王,但封號是霸王,從名字上就表示出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秦末十八路諸侯,三秦王是投降項羽的降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濟北王田安,齊王田都等都是隨項羽入關而封王的,十八路諸侯有一大半都是跟著項羽而混成王的,他們都是跟項羽有著共同利益的。按照正常操作,義帝一死,下面的人一擁戴,項羽就能稱帝了(後面的劉邦,朱元璋就是這樣操作的)。可惜的是,由於分封不公,齊地三王一開始就被人推翻,實力派陳餘打跑了張耳,項羽東征齊地時,劉邦趁機又消滅了三秦王,項羽一心構建的有利於自己的分封局面轉眼就被破局了。

  • 16 # 歷史神秘人

    項羽從情感上是很厭惡秦朝的那套制度的,他認為秦朝的滅亡除了秦朝殘暴外就是政治制度不好,他討厭秦朝的一切,自然從情感上就會割裂和秦朝有關的任何東西了,所以他不像秦朝那樣稱帝了!他是嚮往春秋時代諸侯列國的那種政治狀態,從他的稱號可以看出來。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不是因為自己霸道才稱自己的,是因為他的封地在西邊嘛,所以叫西楚,霸王就像春秋時期那樣的大家公推最強的諸侯為霸主嘛,這就是項羽的政治訴求,他覺得春秋時期那樣的制度也很好啊,雖然有戰爭,也沒有非常大的衝突嘛,大家相處也是不錯的。項羽不做皇帝做霸王,他想其它的諸侯王也像春秋時代服從霸主那樣服從他,做不做皇帝又有什麼相關呢!再說了,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沒有多長時間,大家還是不太適應嘛,以前的那套周朝封王的制度深入民心啊,一時之間還是難改變過來的。

    項羽如果稱帝了,把之前的楚王熊心怎麼辦呢!要知道項羽名義上還是熊心的部下啊,如果稱帝了,就高了熊心一級,熊心怎麼處理呢?殺了就會背上弒主的罵名,政治上會失分,當然啦,後來項羽還是把熊心殺了,劉邦不就是打著為楚王報仇的旗號討伐項羽的嘛,所以稱王不稱帝,就和熊心平級了,不會名義上受楚王的壓制了,同時也把自己的野心收起來,讓別的諸侯王沒話說,畢竟你們也是諸侯王嘛,大家都是諸侯王也就不會說三道四了。

    項羽稱王,也封了其它十八個人為王,如果稱帝了,就高了其它諸侯王一頭啊,這會讓諸侯王們心裡不踏實啊,現在大家都是王,至少會減弱大家對項羽的警惕啊!而項羽這樣做也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項羽也想統一天下,只是一個人去打所有的諸侯王還真的沒有把握啊,所以大封諸侯王,封的多多的,讓所有人都分到一杯羹,在明面上讓大家覺得自己是仁義的,講感情,重情義,大家沒話好說了,只是項羽也留了一個伏筆啊,就是各個王的封地基本上都互相參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帶來矛盾了,以後必然會為了土地起紛爭啊!這就是項羽的深謀遠慮,這就是陽謀,各個王不得不接受。只要各個諸侯王起紛爭了,削弱了實力,項羽就可以一一擊破了,統一天下就可以指日可待了,統一了天下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稱帝了嘛!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項羽計劃的再好,最後還是輸了,在烏江自刎,讓人嘆息啊!

  • 17 # 在下翩竹

    項羽與劉邦等人逐鹿中原時,當時真正的“楚王”是楚懷王熊槐之孫,被歷史稱為“後懷王”、“楚義帝”的熊心。熊心羋姓,是楚國正統的王族後裔,項羽之叔項梁準備起事後,找到與楚國王統血緣關係最近的熊心來號令楚人復國,於是熊心便成為了“楚懷王”。之後熊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令其伐秦,項羽殺宋義,迫使熊心立其為上將軍,這時項羽與熊心之間已經顯露出矛盾罅隙。

    熊心曾與諸將有約定,先攻入關中者則封其為王。後劉邦先入關中,項羽後至,但熊心遵守約定,準備封劉邦為王,此事引發項羽不滿。隨後項羽尊熊心為“義帝”,自封“西楚霸王”並大封天下諸侯為王,此時的項羽雖然沒有稱帝,但實際使用的已經是皇帝的權柄,故而是明顯的僭越之舉,沒有稱帝只是因為熊心未死,不能正名而已。

    公元前206年,項羽暗中派出將領英布追殺楚義帝熊心,並將其弒於郴城窮泉傍。熊心死後,才標誌著楚漢爭霸的真正開始——楚國正統意義上的皇帝已經不在了,接下來才是天下英雄鹿死誰手的時候,劉邦獲悉熊心死訊,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發檄文佈告全國,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天下諸侯群起響應,項羽失信於天下,勢力與威望大為受損,為之後的四面楚歌客死烏江埋下了伏筆。

    可以說殺死熊心是項羽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之一,如果說鴻門宴只是留下了劉邦這個隱患的話,弒君便是項羽將自己推上了天下諸王共討的眾矢之的上。倘若熊心不死,項羽本可“挾天子以令諸侯”,等到擊敗當時諸王軍隊,真正入主中原後再脅迫熊心禪讓不遲。但項羽剛愎自用,容不得熊心擋著自己的稱帝之路,先下手為強,最終也將自己推上了失敗身死的不歸路。

  • 18 # 我是越關

    實際情況是項羽根本無法稱帝,不得不改封王,而天下諸侯也並不同意項羽稱帝,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項羽和劉邦其實都想學習秦始皇稱帝,但是都沒有達到秦始皇的郡縣制。項羽被迫採取了分封制,劉邦雖然好一點,但是也是採取了郡國制。都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

    項羽所處時局的原因

    項羽政治影響力不夠,從項羽安排分封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項羽沒有那麼巨大的政治影響力。諸侯之中很多根本就不服從項羽,如果項羽貿然稱帝,很可能會導致天下諸侯共同討伐項羽。項羽集團雖然軍事實力強勁,但是沒有達到剪除所有諸侯的能力。

    還有一個側面也可以反應出項羽其實是想要稱帝的,那就是楚漢相爭時劉邦為了籠絡天下諸侯,大肆分封,而項羽卻遲遲沒有。說明他心裡也是一直想要廢除分封制。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原來的手下一個個的都背叛了項羽,轉而投靠了劉邦。

    滅秦朝前的許諾

    項羽選擇分封,這一決定不是一時衝動,而項羽考慮很久的結果。滅秦前項羽不具備攻取天下的能力,所以為了統率諸侯聯軍,使諸侯聯軍穩定在一起,就必須制訂出一個共同的目標,實行有功獎勵,有過必罰的政策。經過前思後想,項羽找到了最佳方法:計功割地,裂土封王。這一方法使大家爭相前進,從而最快的攻滅了秦國。當攻滅秦國後,項羽雖然也想稱帝廢除分封制,但是無奈能力不夠不得不裂土分王。

  • 19 # 古風93814281

    謝謝邀請,這其實說明了項羽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在秦朝之前的周朝,中國實行的是分封制,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所封之人是古代君主的後裔、姬姓王族、功臣等。以周王為天子,建立各國的朝貢體系。然而,東周之後,禮崩樂壞,到後期七國相繼稱王,不以周天子為意,說明這種分封制具有很大弊端。秦始皇才採納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以期流傳萬世。和分封制相比,郡縣制是新事物,同時也確實對維護中央統治要有效和先進得多。然而,秦始皇壽命太短,在位僅11年,而用法家之術,嚴酷有餘而撫慰不夠,天下雖為一國,但天下之民尚未認同為一心,秦二世又大失其政,因此秦末起義才又讓人復思六國。項羽是楚國貴族與將軍項燕的孫子,有軍事指揮的天賦,卻沒有治國理政的才幹,雖然靠破釜沉舟擊敗章邯等秦軍主力而贏得天下威名,擁有當時最強的軍事實力,但是卻不知道選擇有效的統治方式,所以最終還是選擇了秦之前的分封制,這既是對當時各路軍閥的妥協,也反映了他對政治制度認識不夠。而且他意氣用事,一定要衣錦還鄉,生怕錦衣夜行,定都彭城,結果白白喪失了當時最佳的局勢,最終為劉邦擊敗,身死國滅,讓人嘆息。

  • 20 # 古今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自古以來,人們對項羽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有勇無謀,坑殺降卒,殘忍至極;也有人說他用兵如神,敢作敢為;甚至還有無數人為他和虞姬的悲壯愛情而流淚。太多的褒貶,太多的功過,傳奇依舊還是傳奇。那麼這樣傳奇的人物,在滅秦之後,為何不順勢稱帝,一統天下呢?

    稱帝之機

    項家起兵時,主要藉助的是楚王的名義,換句話說,項羽雖是將門之後,卻無皇家血脈,所以反秦初期,項羽的威望是建立在楚王之上的。雖然楚王只是一個傀儡,但他畢竟是項羽明面上的領導,所以楚王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項羽稱帝的一種阻力。在反秦運動中,雖然項羽出力最大,但從本質來看,他仍然只是一方諸侯,於他一同起兵的還有六國舊部。項羽更像反秦盟主一樣,帶著眾人滅掉秦國,可是軍隊和土地仍然在眾人手中,所以項羽當時沒有稱帝的機會。

    稱帝意識

    項羽出生於諸侯戰亂的時代,在他很小的時候,自己的國家就被秦國所滅,所以他對秦朝有著很強烈的牴觸和憎惡。那麼他對於秦朝的皇帝制度,多少有些牴觸,但不能說他沒有任何稱帝想法。稱帝意識的不夠,使項羽有著一種獨特的霸王情結,他更多是想要將天下恢復成原來的樣子,建立類似西周王朝的分封制度。畢竟秦朝法律的嚴酷,使人們懷念以前的生活,懷念天下共主的時代,所以項羽稱霸是當時主流的思想,也是大多數人的心聲。

    當然正是由於這樣的局面,六國舊部在反秦起義中,本意都是復辟舊制,恢復一方霸權,自然也就沒有人擁戴項羽稱帝,所以項羽一旦稱帝就會成為天下公敵。

    霸王性格

    項羽的性格決定他只能稱王,他的身上有著一種獨特的“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使他滅秦之後沒有意識到,昔日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劉邦,已經變成了他的敵人,同樣的他不願效仿始皇,也不忍殺掉所有的諸侯。對於諸侯更多是採取一種制衡的態度,當然在分封諸侯以後,項羽更多的是東征西討,疲於奔命,就更加沒有了稱帝的機會。這點上劉邦身上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與項羽形成鮮明對比,劉邦稱帝之後,為了得到最高權利,開始了清洗計劃。同樣的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成就了西楚霸王,也結束了西楚霸王,這也使的許多人對項羽有著一種獨特的喜愛。

    總結一下

    項羽沒有稱帝的根本原因,是他不具備稱帝的條件,項羽一旦稱帝,就是天下公敵。當時的主流思想導致項羽對稱帝一事,並不熱衷,他更希望恢復西周的分封制度。最後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只能稱王,無法稱帝。那麼相比劉邦,你更喜歡誰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癌症愛“盯”上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