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月關略萌

    公元1644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是明朝崇禎十七年,又是大清順治元年,也是李自成大順永昌元年,還是張獻忠大西天命三年。

    這一年,闖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成功攻入北京,明朝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標誌著統治中原大地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滅。明朝的滅亡有著很多因素,包括罕見的小冰河時期、明朝末年腐敗昏暗的朝政、閹黨和東林黨的派系之爭,加上內部農民起義以及外部大清政權的崛起形成“內憂外患”的局勢等等。

    夾縫中已無法生存的吳三桂,面臨重要抉擇。

    崇禎皇帝的自縊解脫了自己,卻讓一個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死選擇,這個人就是時任山海關總兵的吳三桂。

    明朝雖然宣告覆滅,但明朝的軍隊和百姓卻依然存在,他們改何去何從?按照自古以來朝代更迭的歷史規律,攻破北京城的大順政權是接替大明的第一候選人。但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政權也有著逐鹿中原的野心和強勁實力。

    吳三桂“效忠”的大明朝已然覆滅,必然會有新的政權接替大明重新統治這片土地。但這個新政權是大順還是大清,又或者大西,一切都還是未知數。吳三桂的內心很糾結,很煩惱。因為他所處的位置很尷尬,被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大清的八旗子弟兵夾在了中間位置,就像漢堡包一樣,吳三桂就是中間的那塊“肉”。對於大順和大清來說,吳三桂這塊“肉”是必須要吃掉的。因此,吳三桂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在大順和大清中間做選擇。

    在“爭取”吳三桂的問題上,大順政權佔據絕對優勢。

    一、民族政權性質。大順政權是以漢人為主體的政權,而大清是以滿族、蒙古族為尊的少數民族政權。不論是文化背景、生活習俗上來看,同為漢人的吳三桂及其部屬顯然更加傾向於大順政權。

    二、私人情感方面的傾斜。雖然當時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等親戚已經降清,但吳三桂的父母卻依然生活在大順政權統治下。出於個人情感方面的考慮,吳三桂肯定是傾向於投靠大順。

    三、舊時同僚已做榜樣。在大順政權佔據北京後,明朝眾多官員爭相“投靠”大順,包括很多曾經跟吳三桂共過事的官員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吳三桂對於投靠大順沒有太多的顧慮。吳三桂最初的確是更加傾向於歸順大順政權。那麼,優勢如此明顯的大順政權為何會被大清逆襲呢?根本原因在於兩個字:利益。

    吳三桂依附大清可以獲取最大的利益。

    關於吳三桂“出爾反爾”,最終選擇大清的原因在史書並無明確記載。流傳最廣的就是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事件。

    或許陳圓圓事件是真實的,但這也只不過是吳三桂選擇“背叛”大順,依附大清的一個藉口罷了。試想,吳三桂即使再怎麼喜歡陳圓圓,在自己以及五萬軍隊士兵的整體利益面前,一個女人的分量顯然有些微不足道。孰輕孰重,吳三桂不可能心中不掂量。

    吳三桂以“明朝孤臣”的身份,打著“為明覆仇”的旗幟,請求大清共同討伐大順農民起義軍。從這可以看出,當時的吳三桂並沒有直接投靠大清,而是以合作的形式。但事實上,當時的大明王朝已經不復存在,吳三桂這麼做只不過是給自己找了一個光明正大的藉口而已,並且還隱藏著自己的利益私心。第一、師出有名,博取名利。

    李自成的大順軍是引發崇禎皇帝自縊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大明亡國的根本因素。此時吳三桂以“忠臣”的名義舉兵討伐李自成,不但師出有名,還能贏得部分明朝舊臣和愛國百姓的支援,為日後有可能實現自立門戶或者擁兵自重創造有利條件。

    第二、向大清示好,爭取最大利益。

    如果吳三桂直接選擇投靠大清,雖然也能暫時保全自己,但對於其今後的發展極為不利。吳三桂這麼做無非是想向大清表明自己的“忠臣身份”。他知道自己的選擇足以影響整個戰局的最終結果,可以預見到大清入主中原已是必然趨勢。如果可以給未來主子留下一個忠臣形象,無疑會給自己創造更好的發展前景。況且大清如果就此成功入關定鼎中原,那麼他吳三桂自當是有著“迎立之功”。相反的,如果吳三桂選擇投靠大順,即便最終大順政權笑到最後,他吳三桂充其量只不過是個抵抗異族侵略的功臣罷了。不同的選擇,吳三桂可以獲取的利益相差甚遠。

    吳三桂給自己穿上了一層漂亮的紗衣,掩蓋了“漢奸”行為。然而對於吳三桂內心的那份“躁動不安”,大清也一早看得透徹。吳三桂最終不但下場悽慘,更是揹負了“漢奸”的千古罵名。

  • 22 # 金張許史

    在明末清初是時局最為動盪的時候,那時分別有兩大政權,一個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另一個則是滿清政權。而吳三桂是這兩個政權拉攏的物件,吳三桂投靠一方,對於另一方將是致命的打擊。可以說吳三桂的決定著那一時期的歷史走向,但是他想自立門戶也是不可能的,地處山海關,南面是大順,北面則是滿清。經過深思熟慮以後,他便選擇了滿清政權,幫助清朝入主中原。是什麼原因讓讓他放棄投靠大順選擇了投靠清政權?

    一、大順政權侵佔吳三桂財產將他惹怒

    在1644年,李自成帶領軍隊攻入了明京師,但是他們軍紀並不嚴,一直以來都是以劫富濟貧為口號的,進城以後大量的掠奪是大士大夫階級的家產,那時劉宗敏正在招攬吳三桂,可是他的愛妾陳圓圓卻被搶佔了,這使吳三桂非常悲痛,下定決心聯合清軍,攻入北京。

    但是在近些年來,歷史學家重新分析了吳三桂投靠清朝的原因,認為是李自成的軍隊在招攬吳三桂的時候用的策略不當造成的。

    《明史·李自成傳》中記載李自成出入北京之時頒佈詔令:“敢有傷人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

    在大順政權住進北京沒多長時間以後,就委託自己的親信劉宗敏處理一些相關事宜。劉宗敏這個人沒有讀過太多的書,也不知道該怎樣去解決李自成所下達的命令。所以便想出了一個辦法,達官顯貴的抄家,根據官員的品級繳納金額,如果有人不照著做,就會被嚴刑拷打。

    在這些達官顯貴當中,吳三桂一家就是其中之一,吳三桂的父親也遭到了嚴刑拷打。他本人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非常憤怒,自己的家族遭到了大順這樣的待遇,他又怎麼可能投靠大順政權呢!

    在最初吳三桂是決定投靠大順政權的,畢竟都是漢人,而滿清政權大多數都是少數民族。在他準備歸順大順政權的時候,李自成用錯了人,傷害到了吳三桂的家屬,面對這種情況,他只能夠放棄大順政權。

    二、吳三桂與清軍聯手抵抗大順

    吳三桂在投靠了清朝以後,便率領5萬大軍折返,李自成聽到了這個訊息以後馬上帶人圍剿,親自率領20萬人追擊吳三桂。為了避免連累家人,他寫了一封信與父親決裂。

    在4月21日時,李自成與吳三桂在山海關相遇,面對這種狀況,他只能向清軍求助,自此之後便走上了投靠清朝的路。

    清朝詩人陳碧城有詩云:全家白骨卻灰寒,饒偉峨眉匹馬還;妬婦駭兒並珍惜,衝冠未必為紅顏。

    李自成實施的政策導致社會矛盾被激化,搞得權貴和百姓都人心惶惶的,面對國仇家恨,吳三桂是無奈被逼投靠滿清,李自成不能夠及時看準形勢,又用人不當。在吳三桂要投降之時,沒有將他的家人保護好,這是造成吳三桂投靠滿清的根源。

    吳三桂憑藉一己之力,改寫了明朝滅亡後的歷史走向,輔助了清朝軍隊平定了大順政權以及南明小朝廷,順利的讓清朝入主中原,建立了統一的王朝。算起來吳三桂是不能夠被視為叛國投敵的罪人的,最初投靠清朝實屬無奈之舉。

    參考文獻:

    《吳三桂紀略》

  • 23 # 昴日星官

    不請自來,請題主包含一二!

    先分析分析吳三桂。

    屬性:漢,軍閥、地主二代,深知“體質”的重要性。

    優點:精通政治、軍事,鎮守遼東,有側面意義上的自己的軍隊。有著戰略意義。

    其次來看看李自成。

    屬性:漢,下崗公務員,集流寇、農民為一身,深知沒有權利的痛苦。

    優點:精通軍事,擅長蠱惑人心,口號“闖王來了不納糧”(不交稅,誰養活國家?)

    再次來看看滿清。

    屬性:滿,部落聯盟,初步具有國家的構架。

    優點:具有原始國家的所有優點。

    第四,來看看大萌王朝。

    屬性:漢,國家,喪失了幾乎所有的國家功能。

    優點:大義。

    四個相比較,作為一個政治投機分子,柿子撿軟的捏,只要不是瓜慫,就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選擇李自成,那麼就喪失大義,還得繼續與初具國家特徵的滿清作鬥爭;

    選擇滿清,也要喪失大義,一樣要作為刀子去捅李自成;

    至於大明,國家的功能都喪失了,一推就倒,不具有威脅能力。

    如此分析,不止題主是否滿意,如不能釋懷,實數抱歉,鄙人才學疏淺,敬請指導。

  • 24 # 水月觀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率軍回援京師的吳三桂在行軍途中一下子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前有滿清大軍,後有李自成的部隊。在當時的中國北方,存在著三股勢力,李自成的大順軍總兵力約30萬;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約5萬;關外的清軍八旗兵約10萬。而吳三桂無疑是夾在中間實力最弱的那個。

    但是吳三桂所駐守的山海關,依山面海,扼守遼西走廊,地勢十分險要。在這種形勢下,吳三桂想要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也可以說,吳三桂倒向誰,誰就有全勝的把握。吳三桂最終投降滿清,可以說既有現實的政治考量,又有人性弱點的集中顯現。

    一、李自成的大順軍自毀長城激怒了吳三桂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也是對吳三桂充滿了拉攏、招降之意。當時多次遣使去吳三桂那裡,答應給予吳三桂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同時還承諾將來“俟立功日升賞”。無論是從軍隊的生存考慮,還是從民族大義衡量,這對於左右為難的吳三桂來說,投靠李自成,無疑是最好的出路。

    可是就在這決定歷史走向的關鍵時刻,吳三桂接到了來自京師的秘密情報,其父親吳襄被大順軍的劉宗敏抓捕追贓,要求交出贓銀20萬兩。吳襄遭到嚴刑拷打,傾盡家資只湊夠5萬兩,還差得遠呢。另外,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給霸佔了。作為年輕氣盛的邊關猛將吳三桂得到訊息後,勃然大怒,隨即將李自成派來的兩名使臣,一名斬殺,一名被割去雙耳,同時放下狠話“李賊自送頭來。”

    李自成的使者回到京師,將情況一上報,大順朝也是群臣激憤,盛怒之下的李自成親自率兵10萬,號稱20萬,東出京師,討伐吳三桂。

    就這樣,原本態度猶豫的吳三桂由有心投靠轉變成了公開對抗,而李自成的大順軍不但沒有改正錯誤、挽回損失,反而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一步步將吳三桂推到了清軍的懷抱。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自成及其大順軍缺乏戰略眼光和施政綱領,佔領北京後,不是積極的安撫、招降明朝大臣、將領,而是驕傲自大,對前朝大臣逼贓、羞辱。特別是對於吳三桂,李自成或者其軍中高層多少有點頭腦的話,能去拷打吳三桂的父親?能去霸佔吳三桂的小妾?面對逼父之仇、奪妻之恨,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會善罷甘休,何況是手握重兵的血性大將?

    而面對吳三桂的發怒斬使,怒氣狠話,李自成可謂是應對失策。不是積極的採取補救措施,反而錯上加錯,毫不猶豫地將吳三桂列為敵人,一把好牌,被李自成及其大順軍打得稀爛。

    二、危急之下的無奈選擇

    面對氣勢洶洶的10萬大順軍,吳三桂知道,單憑自己的5萬鐵騎根本不是對手,無奈之下,吳三桂選擇了向清朝求援。而老奸巨猾的多爾袞令吳軍先與大順軍交戰,待雙方都拼殺殆盡之時,多爾袞方揮師八旗兵展開廝殺。毫無思想準備的大順軍完全是措手不及,在一片石戰役中,兵敗如山倒,損失慘重。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吳三桂向清軍求救,可以說是形勢所逼,如果沒有清軍的援助,吳三桂的下場要麼戰死沙場,要麼被李自成捉拿。被李自成捉拿後,憑之前的所作所為,估計也是死路一條。人性求生存的本能決定了,在這種形勢之下,吳三桂只有藉助清軍的力量,來為自己謀得一線生機。

    三、騎虎難下的將錯就錯

    狡詐的多爾袞利用了吳三桂的危急處境,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至此,吳三桂所謂借清軍以伐大順,以復明室的設想已成泡影。清兵入關後,在軍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動權,清政府又實行了高官厚祿的收買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清朝也只是把吳三桂視為眾多投降的明朝官員中的一個,並驅使其為征服天下效力。

    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然與明朝殘餘官員保持著一定的聯絡,同時還擁有一支獨立率領的軍隊,仍然存在復興明朝的想法。清政府對其也是邊拉邊防。一直到1645年8月,在李自成的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吳三桂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吳三桂才知道大勢已去,從此以後,才真正地“矢忠新朝”了。

    吳三桂投降滿清,絕不是一句“漢奸”、“賣國賊”所能全部概括的,人性的“求生存”本能、貪生怕死的人性弱點,現實環境的逼迫以及形勢的變化,無一不促使著吳三桂向著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向前進展。

  • 25 # 隨豫而安2020

    吳三桂為何不投靠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而是選擇了依附清朝?提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想到了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句話,但是又有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身為山海關總兵和清軍打了無數仗的吳三桂不是個庸碌無為的人,他不可能僅僅因為一個小老婆被搶就引清兵入關,歸降清朝,這也太輕率了。而事實究竟如何呢?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吳三桂歸降清朝肯定是和他老爹吳襄被拷打小老婆陳圓圓被霸佔有關的。因為吳三桂一開始是準備投靠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的,他就是在帶兵赴京投降的路上聽到來自京師傳來的訊息才一怒之下又掉頭回山海關,發誓和農民軍勢不兩立的,如果沒有那件事的發生,或者吳三桂已經到了京師了。

    但如果僅僅是因為這個就下這麼大的決定,卻又不盡然,更多的他是從他老爹吳襄被拷打追餉這件事可以看出李自成和他的大順政權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初入北京城的他們不是想著穩定社會秩序,安撫民心,反而是一邊透過追贓逼餉得罪了所有的明朝官員顯貴,一邊縱兵滋擾百姓劫掠婦女,失去普通百姓的支援,說到底,他們不過是一群流寇,目光短淺,雖然能夠短暫成事,卻不可能長久,這樣的人如何值得他去依附。

    再從吳三桂本人來說,也許是他因此有了危機感,此時的他手握重兵,尚未歸附,等於手裡還是有些籌碼的,卻仍然遭到父親被打愛妾被辱的命運,如果一旦入京,收人控制,失去兵權,豈不成了案上魚肉,任人可欺了,再看看他的親友部屬降清之後倍受禮遇,這使他覺得降清和降李自成是不一樣的。所以盛怒之下,他仍然做出了對自己最有利的抉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資金超短線如何實現快速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