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古今事付笑談

    趙匡胤早年結識了一位道士,此人姓名不詳,以預測神準為人稱道。宋太祖即位後,一直想要找到他,可惜久久不能如願。終於,在開寶九年,趙匡胤西巡洛陽時,重新遇見了這位老友。道士給太祖作揖,並說:“別來喜安”。太祖當然是大喜了,就把他帶入宮廷,諮詢說:“朕想見你好久了,問一件事情,也沒別的,朕還有多少年陽壽啊?”道士回答說:“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如果天氣晴朗,陛下可以再活十二年;如果不是,就請您準備後事吧”。

    很快,十月二十日到了,趙匡胤懷著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太清閣。仰望天空,只見星光璀璨,趙匡胤非常高興,十二年,可以大幹一場了。熟料天有不測風雲,忽然之間,下起了鵝毛大雪。天意如此,亦復何言?連忙派人召見晉王,只見燭影之下,趙光義時而離席,好像不勝酒力。喝完,積雪已達數尺,趙匡胤用柱斧除雪,喊道:“好為之,好為之。”於是解衣入睡,鼾聲如雷,第二日,發現皇帝“玉色瑩然如出湯沐”,但已經駕崩。

    後面發生的事情,司馬光的《淶水記聞》記載的較為詳細。大意如下:

    皇后發現太祖皇帝駕崩,連忙讓太監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找來,要讓他入宮繼承大統。王繼恩“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就沒找德芳,直奔了開封府。趙光義什麼反應呢?“大驚,猶豫不行”,說要和家人商量一下。王繼恩在門外等候許久,不見晉王出來,連忙跑進去催促:再不進宮,皇位歸人家啦!聽罷,趙光義這才前往。

    皇后聽說王繼恩回來了,問道:“德芳來了嗎?”王公公回答:“是晉王來了。”皇后見是小叔子,一臉懵逼,知道大勢已去,馬上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安慰道:“共保富貴,勿憂也。”

    這個謎還有爭議,尚未揭開。

  • 2 # 戰鬥大黃蜂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裡糊塗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 宋太祖兄終弟及[5]遮掩和粉飾,但仍透過形形色色的破綻證明:趙匡胤是被親弟弟趙光義謀殺的。

      宮廷疑案,玄機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後人,只能在故紙堆裡摸“狐狸尾巴”。老謀深算的趙光義怎麼能躲開這些窮追猛打的詰問呢?說他是“竊國大盜”,自然有幾分道理。

      原因之一一趙匡胤之死,趙光義的嫌疑最大。

      《宋史·本紀》熱情洋溢地讚頌這哥兒倆如何情深意長、肝膽相照。趙光義病了,趙匡胤親自到床頭去服侍,燒艾草熱灸的時候,哥哥惟恐燙壞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燒幾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趙匡胤常對身邊的近臣誇讚趙光義說:我這位兄弟,降生的時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樣,仔細瞧瞧,他龍行虎步,威風凜凜,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還謙虛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麼了?“一把手”居然給“二把手”拍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聰目明的趙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間暴亡?好端端一個男子漢,為什麼說沒就沒了呢?

      官方的記錄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至於死因,壓根兒沒提。坊間的猜測五花八門:有的說,死於飲酒過度,還有的說,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其實,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趙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趙光義。《湘山野錄》中記載,趙匡胤死前一晚,天氣極寒,他跟趙光義飲酒,倆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該留宿內廷的趙匡義卻廝守在皇帝身邊。

      當夜,趙匡胤發出莫名其妙的呼喊聲,且傳出“燭影斧聲”。《燼餘錄》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與趙光義的姦情。諸多不正常疑點暴露在那個太祖駕崩之夜。趙匡義即位後,親自主持編修《太祖實錄》,並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內容。即便這樣,他本人還是不太滿意。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於費這麼大勁嗎?真是欲蓋彌彰,越描越黑。

      原因二,《太祖實錄》忽然冒出了所謂“金匱預盟”,趙匡義篡位的政治基礎遊移、曖昧,難以服人。

      《宋史》把這份神秘的“金匱預盟”描繪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個通情達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趙匡胤和丞相趙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遺囑”。太后認為,趙宋之所以能獲取後周的江山,就是因為周世宗任用了一個小孩子當皇帝,如果是一位壯年英武的君主,絕不會出現“陳橋兵變”。

      為了不讓這種慘痛的歷史重演,為了維護趙宋億萬年社稷,太后責令趙匡胤必須選擇一位“長君”做接班人。趙匡胤痛痛快快地答應了。太后自然非常滿意,遂命趙普白紙黑字記錄下來,並把這份政治遺囑當作“基本國策”珍藏在黃金寶櫃裡。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趙光義正大光明。偏偏所謂“金匱預盟”的來歷非常曖昧。這可是出師有名的鐵證啊!趙光義登基,不可能無視“金匱預盟”。

      想想吧,誰肯把“你辦事,我放心”的“尚方寶劍”藏進胳肢窩裡?有趣的是,《太祖實錄》第一次編修的時候,居然未對這件重大事件做絲毫記載。《宋史》販賣的“金匱預盟”,是後來才加進去的。

      仔細分析,趙光義的政治騙術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5歲,身體倍兒棒。趙匡義剛剛23歲,比哥哥家的兒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時,趙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經11歲,四子德芳也3歲了。問題是,趙匡胤並不是立刻就死,誰知道將來會怎麼樣呢?也許還能享國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七歲孤兒斷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個明白人,絕不可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預盟”是趙匡義登基5年後,趙普才密奏。這種驢唇不對馬嘴的解釋,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原因之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號,大有造成既成事實的嫌疑。

      按理說,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繼續沿用舊有年號,直到第二年,才啟用新紀元。可是,趙光義根本顧不得這些“媽媽令”,還沒等到這一年結束,就換上了自己的年號。他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僅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

      這種打破常規的險招兒,已將自己推上了輿論的審判臺。他的動機只有一個:搶先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誰搶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開批評,《宋史·太宗本紀》拽住了趙光義的幾條“小尾巴”,提前更改年號這件事名列第一。

      原因之四,趙匡義剪除後患,將“金匱預盟”所覆蓋的接班人一網打盡。

      即便確實存在所謂“金匱預盟”,這份檔案的核心無非是提供了“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說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幹,就是不能讓給小崽子。那麼,有朝一日趙匡義撒手人寰,身後怎麼安排,皇帝大位會不會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轉而回到趙匡胤的子嗣手裡?

      為剪除後患,趙光義不惜對至親骨肉,大開殺戒。先說趙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長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說,最大的潛在對手是年長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說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弟弟——秦王趙廷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趙匡義親自導演,將親弟弟趙廷美、親侄子趙德昭、趙德芳一一逼上絕路。

      結果,趙廷美被貶房州,38歲抑鬱而終;趙德昭被逼自殺,年滿30歲;趙德芳像老爹一樣,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僅23歲……

      一切都結束了。趙匡義端坐在血腥瀰漫的皇位上,嘴角掠過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

      後人贊詩:水調歌頭

      黃河近北望,烽火燃九州。萬里山河飄絮,狼煙幾時休?

      兵戎劍指江南,血淚浸染震高唐,威名北域留。

      朕之臥榻旁,安容他人眠!

      假途虢,滅後蜀,平南唐。君臣計謀,壯志雄心復漢唐。

      可嘆時不我與,蒼天后土戴孝,皚皚白雪皆蒼茫。

      千古英雄淚,直流後人裳。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即與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通宵等待訊息。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后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后見趙光義已到,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史載,趙光義進入宋太祖寢殿後,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以及“柱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隨後去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這個事件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成了千古疑案。

  • 3 # XKP北極熊

    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一個夜晚,宋太祖趙匡胤病重,召晉王趙光義前去議事(另有記載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議事期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趙光義時不時離席,有躲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後來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

  • 4 # 者之一

    趙光義用毒藥藥死兄長,不可辯駁!

    早早買通太祖身邊的太監,太醫。當晚下毒毒死兄長,事後編故事欺負孤兒寡母說是兄長傳給位自己的,再到後來脅迫趙普攢出個“金匱之盟”又稱是自己母親杜憲太后臨死的遺言要我兄終弟及,世代相傳國有長君,天下方能太平。實在手段拙劣至極!

    後來呢?兄長的長子趙德昭死了,兄長的次子趙德芳死了,接他班的親弟弟趙廷美也死了。樁樁件件都跟他趙光義脫不開干係。後來連他的長子趙元佐都看不下去了,到底也死了。

    所以趙光義一生鬼魅,所作所為一切都是有預謀的!當然對於老百姓而言反倒不是壞事,他總得要贖贖罪,造點兒好名聲吧。宋史的這一塊是絕對信不了的,前後漏洞百出不合情理之處太多!

    到後來徽宗的九子趙構跑到杭州,連嚇帶顛,抖抖欻欻把皇位又皇帝了太祖一枝。其實趙構是明白的,他覺得丟江山是因為祖上越俎代庖得的報應!當然了也不見得江山還給太祖一枝就能好到哪裡去。

    單論理,趙光義極不光彩!上下五千年上百年的朝代沒有一個是兄終弟及的。所以燭影斧聲真相就是趙光義等不及了,直接下毒而且是劇毒並不是慢性毒藥。趙匡胤戎馬一生不想被弟弟當場下毒給藥死,於是燭影斧聲中只留下一句“好做,好做……”啥意思?就是說——好手段呀,好手段!

  • 5 # 太陽愛上月亮

    這個故事,被人寫過不下千回了,但卻幾乎無人敢下結論。

    而,這也恰是這個故事的精彩之處。

    宮廷、兄弟、皇權,陰謀、權術、謀略等等,這些都是讓很多人著迷的地方。

    關於兩宋,關於這段故事,我在知乎連載的新書,可能會給您更好的答案。

    知乎使用者

    節選:

    (153)

    三度立後時,趙匡胤已經42歲,宋皇后17歲。

    一年前,兩人初次見面。16歲的女孩,跟著母親到皇宮拜見天子。儘管宮中多絕色,趙匡胤還是一眼就看中了她。

    同樣是16歲的年紀,這位宋家千金,一顰一笑酷似二十多年前的賀氏。對於富有四海的帝王來說,還有什麼能比少年時的舊情人,更能扣動心絃?

    何況,宋皇后,金枝玉葉、血統高貴。父親是後唐皇帝的外孫,母親是後漢高祖的公主。她自小就常常出入皇宮,後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都非常喜歡她。她註定要嫁入皇宮的。

    只不過世事變幻,趙匡胤當了皇帝。她成了大宋皇后。

    老夫少妻,恩恩愛愛,兩人度過7年的幸福時光。

    直到那個大雪紛飛的晚上。

    那日黃昏,東京城內天降大雪。太祖召皇弟光義入宮飲酒。兩人屏退了所有的宦官宮女。遠遠地,只能見到燭影下,兄弟兩人相對而坐。光義時而起身,時而避讓。再聽到太祖玉斧戳地的聲音,並大聲說,好做之。

    酒局散。光義回府。

    未幾,宋皇后接到稟告,太祖駕崩。

    一時間,如同山崩地裂。

    稍稍鎮定下來,她叫來大宦官王繼恩,讓他速召趙德芳入宮。王繼恩領命,快馬加鞭,出宮而去。不過,卻是奔向趙光義的晉王府。

    府邸內正燈火通明。光義更是朝服未換,端坐在中庭。見到王繼恩,聽聞太祖駕崩,光義有些遲疑,稱要與家人商議。王繼恩情急之下說道,遲則他人為之。光義遂不再猶豫,徑直入宮。

    心急如焚的宋皇后,沒有等到趙德芳,卻見到了趙光義。就在那一瞬間,她明白大勢已定,遂脫口而出,我們母子性命就託付官家了。

    官家,正是北宋皇帝的稱呼。

    趙光義大大咧咧、滿口應承,好說好說,共保富貴。

    趙光義登基,是為宋太宗。

    所有這些,都是趙光義讓我們知道的歷史。

    不過,疑點重重。

    (154)

    燭影之下,兄弟二人談了些什麼?光義時而起身、時而躲閃,在做什麼?太祖為何用玉斧戳地,那句“好做之”,又是何意?

    斧聲燭影。千古之謎。

    真相,除了這兄弟倆,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曾有一種說法,曾有世外高人對太祖說,十月二十那天,只要晴空萬里,他就還有12年陽壽。如果大雪紛飛,那就是大限已至。

    惴惴不安中,太祖等來了這天。整日都是豔陽高照,太祖心情大好。不想,傍晚時分,風雲突變,大雪紛飛。太祖自知天命難違,急召光義入宮,交代後事。

    聽起來,神乎其神。但,這似乎還是趙光義想讓世人知道的故事。毫無疑問,從趙光義這裡,我們能找到的所有線索,都是對他有利的。

    想要真相,還得回到宋皇后那裡。她是歷史親歷者。

    回到當時現場。她接到稟告時,太祖到底是病危,還是駕崩。這其中的意思大不同。

    如果,她見到的是生命垂危的趙匡胤,那她可能就是唯一知道這兄弟倆秘密的人。她召德芳入宮,就可能是太祖的遺詔。

    如果,她去到太祖寢宮,趙匡胤已死。那她也不知真相,召德芳入宮,就是她的主意。

    太祖駕崩時,德昭26歲,德芳18歲。德昭生母是賀皇后,是嫡子。德芳生母,則說不清。從禮法上說,德昭繼承皇位更有合法性。

    如果太祖有遺詔,立德昭可能性更大。

    但,宋皇后召的卻是趙德芳。

    這又是為何?

    會不會,還有一種可能。宋皇后見到了活著的趙匡胤,也接到了宣德昭的遺詔。但是,她改了主意。

    不要忘了,德昭比宋皇后還年長一歲。如果德昭繼位為君,她這個太后比皇帝還小。德芳,則小皇后七歲。

    從權力的角度來說,立德芳為帝,她太后的含金量更足。要知道,在宋皇后身上,流淌著五代兩朝帝王的血。對於權力,她應該有著天生的理解。

    可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155)

    宋皇后所有的算計,都敵不過強悍的趙光義。趙光義苦心經營多年,正是為了這一天。

    當趙光義離開皇宮,回到王府,馬不卸鞍、衣不卸甲,這個雪夜就註定屬於他。宮中,他早已佈下天羅地網。王繼恩,就是他的鐵桿。

    宋皇后是聰明人。在見到趙光義的剎那,她雖然目瞪口呆,但脫口而出的那句話,還是保住了她的性命。

    趙光義沒有食言,不過卻大打了折扣。

    太宗登基後,宋皇后成了皇嫂。既不是太后,也不是皇后妃嬪,而是嫂子。這個身份太尷尬了。

    不久,趙光義就讓皇嫂遷出了皇后的中宮。後來,又再次遷居。越住越偏,越住越遠。

    苦熬 22年後,宋皇后去世。終年44歲。

    訊息傳來,趙光義再次做出令人費解之事。他不僅不為皇嫂服喪,也不讓大臣們服喪。就連她的棺槨,也停了好幾年,最後在官員的強烈建議下,才歸葬皇陵。最終,也沒有與太祖合葬。

    至於,趙光義為什麼這麼做?只有天知道。

    會不會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始終不確定,宋皇后是否見到了活著的趙匡胤,她是否知道了那晚燭影下的秘密?

    不確定,又沒法問。只能變相地折磨。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一旦介入了皇位的爭奪,宋皇后就註定難逃坎坷的命運。在她去世前,太祖的兩個兒子,德昭、德芳,也都先後離世。

    趙匡胤的三位皇后,都是苦命的女人。而趙匡胤身後子孫的淒涼,多少也與這些苦命的女人相關。設想一下,同為開國君王,如果趙匡胤的皇后如同呂雉一般,那趙光義又怎會有斧聲燭影的機會。可惜,歷史就是歷史。我們可以改變歷史的說法、甚至抹去發生的痕跡,但無法改變曾經的事實。

  • 6 # 睡不醒的郝

    宋朝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整個宋朝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分為南宋和北宋。公元960年的時候,趙匡胤帶著北周的諸將發動了陳橋兵變,此後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了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史書對此記載為“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巳,大赦,改元,定有天下之號曰宋。”

      從此開始,宋朝出現了。北宋雖然建立了,但是天下仍然是不太平的,各個地方都是大亂的。這時候剛剛建立的北宋還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不過趙匡胤有一個頂級的謀士,就是趙普,正是此人的出現,為趙匡胤規劃了大一統的步驟

      也正是因為趙普的規劃,才讓最後的宋朝變成了一個大一統王朝。趙普提出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決策,這樣一來趙匡胤開始實施趙普的策略。最終的宋朝成功一統,成為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大一統王朝。可是這個宋朝,留下了很多謎團。

      有了趙普的規劃之後,趙匡胤先是平定了後蜀,然後平定了江南,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匡胤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大一統。趙匡胤平定了江南之後,他的人生就走到了盡頭,這時候的趙匡胤離奇暴斃。這就出現了後人熟悉的“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的說法由來已久,正是因為燭影斧聲的出現,讓後人對趙光義的看法發生了改變。大部分人都認為趙光義殺死了哥哥趙匡胤。這一點說法在趙匡胤暴斃之後就開始出現。不過在正史中,趙光義肯定是沒有殺死趙匡胤的。

      弟弟殺死哥哥,這一點可是違背倫常道德的。不過燭影斧聲的出現也受到了懷疑。之所以燭影斧聲能夠發生,與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有關。現如今看來,不知道為何趙匡胤這樣安排。他的大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是虛職,兩人僅僅是節度使和防禦使

      宋朝的節度使與防禦使可與唐朝不一樣。宋朝時期的節度使與防禦使都是沒有實權的。公元976年,也就是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這一天註定是印在歷史上的。這一天趙匡胤病重,身為晉王的趙光義進攻議政。那麼之後發生的事才是主要的。

      史書記載為“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這樣的記載難免讓人浮想聯翩。之後的事就是盡人皆知的了,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那麼為何趙光義會成為皇帝呢?

      古代的時候,皇位都是父親傳給兒子,可是為何趙匡胤是個例外呢?宋朝已經滅亡了上千年的時間了,時至今日人們仍然認為趙光義殺死了哥哥趙匡胤。不過現如今看來,這一點是不正確的。首先趙光義繼承皇位後著急改年號只能說明他對得到皇位的迫切心情。

    假如趙光義真的是篡位,那麼他為何不隱藏呢?更為重要的是,趙匡胤的兒子在趙光義在位期間幾乎是全部死於非命。這一點與趙光義聯絡不大。宋太祖的兩個兒子死亡時間距離趙光義繼承皇位已經過去幾年時間,從時間上來說,趙光義皇位已經穩定了。

    即使是趙匡胤的兒子想要做什麼事,也不大可能了。這時候距離繼承皇位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即使是想要有所作為,趙匡胤的兒子應該在繼位的時候就有所行動。那麼為何趙匡胤的兒子要等上幾年的時間呢?這完全不符合常理。根本不符合邏輯。

    到了趙光義繼位的時候,宋朝已經基本上統一了中原和南方,此時的宋朝已經走向了繁榮。那麼在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情況,就是趙光義迫害了弟弟趙廷美,因此後人認為趙廷美知道內幕。可是現如今看來,這種說法不成立。

      趙光義之所以迫害弟弟趙廷美,是因為趙光義害怕趙廷美效仿自己,於是開始破壞趙廷美。其次趙光義殺死哥哥趙匡胤,這種說法都是來自野史或者一些民間的流傳。總的來看,這都是無稽之談,根本沒有史實依據。這樣的情況下,“燭影斧聲”可信度就非常低了。

      宋太祖趙匡胤肯定不是被趙光義殺死的。原因就是趙匡胤經歷了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他知道人們對皇位的渴望。為此人們會做出很多出格的事。那麼趙匡胤肯定會將皇位傳給趙光義。就算是傳給他兒子,恐怕也坐不住。當時的局勢趙匡胤是很清楚的。

      假如趙匡胤不想要趙光義繼位,那麼肯定不會讓趙光義擔任重要的職位。趙光義當時的勢力基本上就是二把手,宰相趙普和他關係也不錯。所以不如順水推舟傳給弟弟。那麼現如今看來,趙光義殺死哥哥就沒有足夠的史實證據。

  • 7 # 斯修米羅普

    兄弟,這是千古懸案,真相沒人知道,只能說來龍去脈

    一、燭影斧聲,千古疑案,趙匡胤不明不白死去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50歲的皇帝趙匡胤突然去世。

    趙匡胤死的當晚,趙光義進入宋太祖趙匡胤的寢殿後,宮中侍從遠遠見到燭影下趙光義不時離開座位,還聽到有斧頭掉落到地上的聲音。

    第二天一早,就傳出趙匡胤去世的訊息,這件事在史書上被稱為“燭影斧聲”。

    趙匡胤到底怎麼死的,一直沒有定論,是一樁千疑案,但無疑趙光義有最大的嫌疑。

    趙匡胤死後,還留下兩個兒子,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他們才是趙匡胤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但奇怪的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搶在趙德昭、趙德芳之前來到宮中,在太監總管王繼恩的幫助下,登上了皇帝寶座。

    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都覺得趙光義的皇位來路不正。趙光義面臨著嚴峻的皇位合法性危機。這時趙光義為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找出了依據。

    趙匡胤一共有兄弟五人,但老大和老五很早已經去世。只留下老二趙匡胤、老三趙光義、老四趙光美。

    趙光義說自己的母親杜太后當年臨終前,曾留下懿旨,命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再將皇位傳於弟弟趙廷美(趙匡美改名趙光美,後又改名趙廷美)。

    據說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匱,盒子、櫃子的意思),因而這份遺詔被稱為“金匱之盟”。

    這份遺詔出來後,朝野又是一片質疑,懷疑這是偽造的。

    我們先不管其是否為偽造,但趙光義這樣做,雖然為自己繼承皇位找來一點所謂的合法性,可同時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就是自己的皇位將來要傳給弟弟趙光美,而這是趙光義無法容忍的,於是一連串離奇的事情出現了。

    二、有資格競爭皇位的繼承人接二連三的死亡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也就是趙光義當上皇帝3年後,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被趙光義一頓訓斥,回去後竟然自殺了。

    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也死了,據說是病死的,趙德芳死的時候年僅23歲。

    戲劇裡經常出現的八賢王,說是趙匡胤的兒子,到底是趙德昭,還是趙德芳,沒人能說清楚,還說八賢王有皇帝御賜的金鐧,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但這都是戲文裡編的,歷史上沒有八賢王這個人。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死了,下來唯一能與自己爭奪皇位的,就是趙光美了。恰好這時就有人告發趙光美圖謀造反。

    趙光美在趙光義當了皇帝后,為了避諱,改名為趙廷美。

    趙廷美也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對哥哥趙光義的巨大威脅,死亡的陰影時刻籠罩在頭頂,真可謂亞歷山大。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趙廷美被人告發陰謀篡奪皇位,被趙光義貶到西京(今河南洛陽)。

    到西京後,又有人告發趙廷美與兵部尚書盧多遜勾結,陰謀造反,於是趙光義再次將趙廷美貶到房州(今湖北房縣)。到房州不久,趙廷美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這樣經過7年的時間,趙匡胤、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先後死掉了。

    從此再沒有人有力量能與趙光義爭奪皇位,趙光義終於可以放心的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並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但上天是公平的,他要為趙匡胤討回公道。

    三、皇位又回到趙匡胤的子孫手裡

    公元1127年,金國軍隊攻破北宋都城開封,將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俘虜,並押往金國,北宋就此滅亡。

    被虜走的徽宗、欽宗父子,在金國受盡屈辱後死去,後宮嬪妃、皇室公主更是被金國君臣肆意凌辱,其處境之悽慘,比草民尚且不如。

    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僥倖逃脫,跑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

    但是趙構可能是在逃避金兵追殺過程中驚嚇過度,以致失去生育能力,趙光義辛辛苦苦搶來的皇位,此時卻面臨無人可以傳位的尷尬局面。

    無奈之下,趙構聽從皇后及大臣的建議,從趙匡胤的子孫中選出一位來繼承皇位。經過選拔,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shèn)被立為太子。

    公元1162年,趙構主動退位,將皇位禪讓於趙昚,史稱宋孝宗,宋孝宗被普遍認為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在位27年。

    宋朝的皇位傳承,於是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詭異現象,北宋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外,繼位的都是趙光義這一支的子孫;南宋除了開國皇帝趙構外,繼位的都是趙匡胤這一支的子孫。

    為什麼會是這樣,可以有一萬種理由來解釋,但我寧願相信,也許是老天憐憫趙匡胤,將被趙光義搶去的皇位又還給了他的子孫。

  • 8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假的,趙光義當時已經是晉王加開封府尹繼位的標配,而且早已確認。

    宋史記載,太祖死於宮中睡覺時猝死,趙光義當時更不不在身邊。

    做事的動機和時間都沒有,所謂的燭影斧聲只是謠傳

  • 9 # 易學釋然

    歷史沒有真相,只是殘存一個道理,個人觀點是受其弟謀害的,正史記載趙光義即位以後崇信佛學,是自己心虛的直接表現,做給天下人看的。

  • 10 # 淮揚之楚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趙光義作為宋太祖的弟弟,長期以來,跟著宋太祖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陳橋兵變中,趙光義與趙普合謀,將黃袍加在太祖身上。可是,趙光義所做的這些真的全部是為哥哥嗎?當太祖臨終前決定繼承人的時候,野心很大的趙光義會怎麼想呢?史學家們分析當時的情況可能是宋太祖不願從母願立弟,但是也沒有果斷立子。這就為後來“燭影斧聲”故事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南宋孝宗朝的史官李燾在所編錄的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裡記錄了太祖駕崩的情況,但是說法十分簡單模煳,後人根本無法看明白。野史倒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然而說法不一,不經推敲。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人們給它取了一個神秘的名字,叫“燭影斧聲”。

  • 11 # 知味讀書筆記

    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真相是什麼?恐怕永遠得不到確切的答案。

    燭影斧聲的故事未見正史,最早記錄在宋人筆記當中,是文瑩的《續湘山野錄。這個文瑩是個和尚,經常出入達官貴族府邸,身份很不一般。在這本書裡面對宋太祖的死有詳細記載:有一天晚上下了大雪,太祖召來晉王趙光義兩人一塊喝酒。宦官宮女都退下去,人們只能看到二人在燭光下,趙光義起身好像一再推辭什麼。不久,太祖起身拿水晶斧頭出來戳雪,跟趙光義說,好做好做,然後回去睡了。這一夜,趙光義留宿宮內,而太祖暴斃。

    文瑩比較傾向於太祖被太宗謀殺,而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則極力為太宗辯解,因為按照宋制,趙光義是不能夜宿宮廷的。

    對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紀》只有十二個字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但死因究竟是什麼不得而知。燭影斧聲的故事之所以流程很廣,很大程度上人們相信陰謀論,認為宋太宗得國不正。而宋太宗繼位以後,終其一生都在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清白,像篡改歷史成為陳橋兵變的重要參與者、像趙普丟擲來的金匱預盟,等等不一而足。

    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宋太宗是歷史上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 12 # 庭州行者

    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因,可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樁迷案,至今仍未有百分之百確定的說法。但根據史料分析,趙匡胤的去世,絕對不簡單。

    根據《宋史.太祖本紀》的記載,趙匡胤應當屬於暴斃,在去世之前,趙匡胤並沒有任何生病的記錄,毫無徵兆地在晚上去世。宋太祖此人,常年棲身行伍,南征北戰,在坐江山後亦經常鍛鍊,身體可以說是非常好,但在五十歲之時,卻離奇去世,總給人一種陰謀的感覺。根據《湘山野錄》記載,宋太祖是被自己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所殺,並且生動描述了當時的過程:

    宋太祖晚上召趙光義入宮談事,屏退宮人。到了晚上,宮人透過宮內燭火映照在窗上的影子看到,宋太祖拿著玉斧不斷地擊打地面,口中不停地念叨“好為之,好為之”。深夜,宋太祖被發現暴斃,晉王趙光義聲稱得到宋太祖的遺命,繼承皇位。

    這個記載便比較離奇,其中最令人不解的在於“好為之”三個字,這三個字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如果是“好好幹”,那麼毫無疑問,宋太祖當時可能已經感覺到自己命不久矣,故而傳位給宋太宗,但若如此,為何又要用玉斧敲擊地面?因此,好為之三個字很可能還有另一種解釋,那就是“你幹得好啊”,帶有責備的意味。如此解釋,整個事情似乎就說得通了。趙光義當時在開封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干預朝政和司法,很可能某件事情觸動了趙匡胤的底線,趙匡胤將趙光義叫來問責,結果被反殺。

    不過,《湘山野錄》成書於宋神宗時期,且作者是一個和尚。年代久遠,且為宮廷秘聞,一個野和尚如何能夠得知?因此,這個記載也並不靠譜。

    但這並不能說明,趙匡胤的死和趙光義沒有關係。趙光義繼位,號稱是得到了趙匡胤的遺囑,但沒有書面證明。直到幾年之後,被流放的趙普拿出了所謂的金匱之盟,方才證明了趙光義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所謂金匱之盟,據說是趙匡胤當著自己母親杜太后之面立下的“遺詔”,其規定了宋朝皇位的繼承方法——兄終弟及,即,趙匡胤之後由趙光義繼位,趙光義之後由三弟趙光美(後改名為趙廷美)繼位,趙廷美之後由趙匡胤的嫡長子繼位,之後再由趙光義的嫡長子繼承,如此類推。

    然而,如果這個金匱之盟真的存在,那麼為何趙光義在一開始不拿出來,而是要等到幾年之後由趙普拿出?再者,趙光義繼位後,趙光美被流放,最後死亡,趙匡胤的兩位兒子也相繼離奇去世,如此一來,皇位只能在趙光義一脈傳下去。因此,這個金匱之盟,很有可能只是趙光義和趙普之間的交易,趙普重新得到啟用,而趙光義穩坐皇位,不過這只是權宜之計,所以後來相關人員全部被處死,保證了趙光義家族的繼承權。

    由此看來,趙匡胤的死,必然和趙光義脫不開干係,至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可能是個永久無解的謎。不過,俗話說得好,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靖康之難中,趙光義一系被盡數俘虜到金國,獨苗趙構又不能生育,於是只好尋找太祖的後代交付皇位,因此,南宋自宋孝宗起,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 13 # 曹老師xixi

    燭影斧聲的真相永遠是個未解之謎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兄弟倆的權力之爭。

    要說到“燭影斧聲”,還要先說下“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其母親之間的一個約定,真實性目前無法得知,按照目前主流觀點,這是宋太宗趙光義為奪帝位而找的一個理由。

    金匱之盟的主要內容大致是,趙匡胤母親杜太后在病危時說道:五代十國國家滅亡都是由於君少臣強,因此為了保證我們趙家天下不會出現君少的局面,你(指的是趙匡胤)去世後,不能傳給你的兒子,要傳給你的弟弟,否則死不瞑目啥啥的。趙匡胤是個孝子,因此就立即答應的。

    這件事情呢,沒有詔書也沒有遺囑,是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和宰相趙普回憶說的。按照這個繼位方法呢,就是哥哥去世,弟弟繼位,弟弟再去世,再由弟弟的弟弟繼位,這一輩人都去世後,再由老大的長子繼位,然後再老大的次子繼位,這樣延續的方法。

    燭影斧聲

    也就是有了這個金匱之盟,才有了後來迷一樣的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大致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在去世的前一晚找弟弟趙光義喝酒,屋內就只有他們兩個人,由於點著燭光,因此能從屋外看到對映的窗戶上的兩人人影以及燭光,並且還能聽到屋內傳來金斧掉落的聲音,隨後趙光義離席回家,第二天趙匡胤就去世了,接著趙光義繼位稱帝。

    真相不明

    按照正常的思維,一般都會認為金匱之盟是宋太宗趙光義為繼位合法編的,而燭影斧聲那晚,肯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趙匡胤才去世的。

    但是沒有證據呀,金匱之盟除了趙光義說有,宰相趙普也說他當時在場,卻有其實,而燭影斧聲的說法出自民間野史,官方則記錄趙匡胤是病逝的,關鍵是趙光義繼位後,趙匡胤的幾個兒子居然沒有反應。

    但是無風不起浪,歷史也有記載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倆個關係確實不好,如今對於燭影斧聲也只是全靠推測,真相永遠無法知曉了

  • 14 # 洪果果

    ——小議燭影斧聲

    北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趙匡胤暴亡,因為有人遙見在燭光下,太祖之弟趙光義也就是宋太宗,時而離席做迴避之狀,太祖將玉斧投擲於地,大呼“好為之”,沒過幾時太祖便駕崩了,此事史稱燭影斧聲(或斧聲燭影)。關於宋太祖之死一直都是歷史之謎,後世對燭影斧聲也各執一詞,有人說太祖是被趙光義謀害的。也有說太宗因為杜太后生前立下“金匱之盟”是名正言順即位的。也有說是趙光義調戲花蕊夫人被宋太祖發現不得已才殺死了他。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

    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兄弟五人,他本人行二,大哥趙匡濟和小弟趙匡贊都早死,三弟是趙匡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四弟是趙匡美。趙匡胤稱帝后,為了避諱幾個弟兄紛紛改名,宋太宗的改成了我們熟悉的趙光義,老四趙匡美先改名叫趙光美,後來太宗繼位又改名為趙廷美。

    說趙匡胤之死,得先從他晚年的政治形式談起,趙匡胤晚年時,朝野有兩大政治勢力。一個以晉王趙光義為首,另一個以宰相趙普為首。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

    先說趙光義,自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趙光義任開封府尹,此後一直到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十幾年的時間內趙光義一直在經營自己的勢力。在此期間,趙光義結納亡命,多養力士,私結軍校,網羅幕府。僅幕僚據考證就有60餘人,其餘亡命徒,力士等有記載的也有十幾人。

    而趙普自乾德二年(公元964年)開始也獨斷相權近十年,在趙光義封晉王之前,趙普位在光義之上。開始的時候,趙普是對光義繼統的問題很敏感的,也一直在圍繞這個問題進行鬥爭。

    趙普(922—992)

    試舉一例:開封府判官姚恕(光義幕僚)想要拜訪趙普,趙普正在宴客,門房沒有通報,姚恕拂袖而去。趙普知道後,派人跟姚恕道歉,可是姚恕一點都不領情。後來趙普找機會把他調任澶州,趙光義派人挽留,趙普也不買賬。幾年後趁澶州決口,趙普以姚恕不作為,處決了姚恕。

    開寶六年,趙普因朝野的攻訐飽受爭議,加上他自身也獨斷專行,貪財好貨,被抓住了把柄罷去了相位。不到一個月,趙光義進封晉王,位居於宰相之上。親王加上京都府尹,在當時一度被認為是皇位繼承人,蓋因在五代時,就有不少人以親王+京尹的地位成為皇帝,最近的一個就是著名的周世宗郭榮。趙普罷相,光義馬上封晉王,也說明之前他遲遲不能被確認為接班人和趙普脫不了關係。

    以上有關二人不和的記載,正史裡有一些蛛絲馬跡,如果訴諸野史,則更加豐富。如《丁晉公談錄》記載,太宗登基後不久,就說過一句話:如果趙普還在中書,朕也不可能得到這個位置。據《曲洧舊聞》記載,趙普在太宗繼位後,一次太宗詰問往事,他答道:先帝若聽臣言,則今日不睹聖明。言外之意就是說,如果先帝肯聽我的,今兒個皇位上就見不到你了。

    以上二例,可以看出趙普對於光義的牽制是頗有成效的。而在趙匡胤死時,他的大兒子趙德昭已經26歲了,小兒子趙德芳也已經18歲,都是完全可以做皇帝的,即使趙光義被封晉王,視作繼承人,在古代臨陣換儲君的事情也發生過不少。可以說趙三的繼承人地位是不穩固的。趙二本身對光義也有不滿,之前一度想要遷都洛陽或許也是顧忌趙光義在開封府經營的勢力。

    然後我們就看看流傳千年的燭影斧聲是如何記載的:冬十月,壬午夜,大雪,太祖召光義入內,酌酒對飲,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太祖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一作:好做),隨後解帶就寢,次日四更天,太祖暴斃。皇后命王繼恩召趙德芳,王繼恩徑奔太宗府上,見到長於醫術的程德玄坐在晉王府門口,程德玄說:二更時,有人叫門說晉王召見我,但是出門之後卻不見人影,先後好幾次。我怕晉王真有急事,就在這裡等候。二人共同入見光義,光義猶豫不決,王繼恩催促光義。三人步行進宮,直入寢殿。宋皇后聽到聲音,問道:德芳來了嗎?見到進來的是晉王,愕然。連呼:“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於官家您了。”晉王哭說:“共保富貴,不要害怕。”第二天,晉王繼位,改名趙炅。

    以上敘述出自《續湘山野錄》和《涑水記聞》,後者出自於司馬光之手,在《涑水記聞》中,司馬光也是竭力為太宗辯護。後來,南宋的史學家李燾作《續資治通鑑長編》時,把二者都收入其中。在其他的野史中,比如《燼餘錄》就記載太宗垂涎被太祖招入後宮的後蜀花蕊夫人,趁太祖熟睡進行調戲,隨後太祖醒來,大發雷霆,遂以玉斧擊地。並大呼:好做(你做的好事)!

    以上敘述出自《續湘山野錄》和《涑水記聞》,後者出自於司馬光之手,在《涑水記聞》中,司馬光也是竭力為太宗辯護。後來,南宋的史學家李燾作《續資治通鑑長編》時,把二者都收入其中。在其他的野史中,比如《燼餘錄》就記載太宗垂涎被太祖招入後宮的後蜀花蕊夫人,趁太祖熟睡進行調戲,隨後太祖醒來,大發雷霆,遂以玉斧擊地。並大呼:好做(你做的好事)!

    至此,燭影斧聲這一疑案流傳千年,眾說紛紜,一派認為太宗乃正常繼位,另一派認為太祖是暴斃而死,必有蹊蹺。

    事實上趙匡胤死的確實算突然,雖然之前一度有趙匡胤立遺詔的記載,可是縱觀趙匡胤死的當年,他死前幾個月還在不斷的巡視,精力充沛,而在此之間,史冊也絲毫沒有他生病的記載。有人認為他是飲酒過度導致突發疾病,但實際上他一向主張“沉湎於酒,何以為人”,對飲酒也一直都是有節制的,如果真的是因為喝酒死的,也有可能死於下毒。而趙光義本身就是用毒高手,他繼位後,孟昶,李煜等都有記載是他下毒殺死的。(注:燭影斧聲這裡的斧指柱斧,也叫玉斧,並非是武士所用,而應該是文房的一種,以水晶或銅鐵為材料,不可能是殺人兇器,否則光義做的也太露骨了。)

    關於太宗的繼位,宋史研究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宋史權威鄧廣銘先生就認為太祖是被殺害的,而張蔭麟先生等人就認為太宗乃是正常繼位。但無論如何,太祖死時沒有明確的遺詔留下是可以確認的。這點從太祖死後皇后不宣晉王而宣德芳也可以看出來。

    關於趙光義即位的正統性,實出於據傳是杜太后生前與太祖眾兄弟約定的“金匱之盟”。但是“金匱之盟”到底是不是一件真事呢?

    關於金匱之盟。之前說到太祖晚年,趙普被罷相,太宗繼位後,連名義上的使相都給罷免了。雖然被任命為太子少保,但實際上就是一個虛職,趙普本人也備受冷落。後來在這個節骨眼上,他受到了太宗的召見,立即上奏說早年自己曾有奏札論及皇位繼承之事,還受太祖的母親杜太后的遺命,書寫過一份金匱之盟。太宗聽說後,立刻下令尋找,最終在宮中找到。隨後太宗對趙普說:“人誰無過?朕不到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次日,趙普重登相位,二人摒棄前嫌,開始了合作。

    金匱之盟據記載是記錄了太后臨終前,太后以幼主掌國前車之鑑,讓趙匡胤百年之後傳位於三弟趙光義(一作二弟,就是兩位兄弟)。太祖至孝,叩首答應,太后即命在一旁的趙普寫下這件事,一式兩份,不得違背。

    魏王趙廷美(947—984)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甲午,太后杜氏崩,太后生病時,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光義繼位(《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說“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太祖子)”)。後太祖逐漸加封光義直至“晉王”。

    誓約原文未曾見諸於史冊,但實際上內容有不少出入,比如獨傳於三弟趙光義和三傳說:即太祖傳太宗,太宗傳廷美,兄終弟及。

    下面我們以史料的相關記載入手,試辨金匱之盟的真偽。

    下面我們以史料的相關記載入手,試辨金匱之盟的真偽。

    《宋史·杜太后傳》裡面記敘:“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

    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

    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關於趙光義在即位出,是怎麼對待太祖長子德昭和魏王廷美的呢?史載:“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金匱之盟的核心是杜太后遺詔,但杜太后死時,太祖35歲,德昭已經11歲了,她怎麼能知道太祖死後,德昭還是幼主。如果是三傳說,那麼真的由廷美傳回德昭,恐怕那個時候德昭都已經快50了。

    趙德昭(951—979)

    聯絡前後,不管太后遺詔是如何說的,太祖實際上併為立下遺囑是真的,即使有也只是口頭的遺言。何況在太祖死後六年,失勢的趙普才想起來這個事,恐怕能說明之前並沒有這個記載。

    並且這個記錄最早見於新修太祖實錄,還說太后遺詔時趙光義也在場,這就屬於編瞎話都不會編了。如果真是這樣,太宗對趙普的怨恨和致歉都是沒法解釋的。何況如果這個是真的,為什麼太宗繼位的時候不說,舊太祖實錄修成的時候沒有記載,一直到後來趙普進言,修成新太祖實錄後才有呢?(順便新錄修改過不少的東西,例如在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時候,記載趙光義全程出謀劃策,還勸趙匡胤不要濫殺周世宗舊部,彼時太宗其實並沒有參與陳橋兵變。)

    如果真的是如趙普所說是由他記載的,那麼到了上奏的時候,活著的見證人只剩他自己了,即使算上新錄的太宗也在,也就他們兩個人,兩個人只要編好瞎話,誰都沒法證明。

    最後再說說趙廷美,次年三月,趙廷美被告發準備作亂,太宗把他調離中央,同時把和趙廷美來往密切的一批大臣或殺或貶,隨後趙普報告廷美有勾結竊取國家機密,意圖不軌的舉動,太宗順勢流放了趙廷美,不久趙廷美就憂憤而死。這種明目張膽的迫害,讓太宗的兒子趙元佐都看不下去了,訊息傳來,元佐隨即發瘋。

    綜上所述,我認為:金匱之盟這個事對於趙普和趙光義都是有好處的,太宗繼位,朝野還是有流言的。本身在德昭的死亡和德芳的暴斃下,趙光義的繼位就顯得不那麼正統。並且迫害趙廷美(廷美不死,那麼按金匱之盟的記載,太宗要兄終弟及,不能把皇位傳於子嗣,趙光義為了找個合理的理由掩蓋這一事實,說趙廷美是乳母所生(宋史明確記載廷美是杜太后四子),不惜給自己父親潑髒水。),名正言順的繼承大統都需要趙普這個老狐狸的幫助。而另一方面,趙普的政治經驗何其豐富,在失寵了那麼久之後,知道這個是改變自身處境的唯一機會。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才有了金匱之盟。太宗有了繼承法統的根據,趙普則藉機東山再起。

    關於這一歷史之謎,我不敢斷下妄言。但是太祖之死,《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郁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后”,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后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所以趙光義是脫不開干係的。

    當時開封府尹趙光義不斷在帝都內培植黨羽,賄賂御史中丞劉溫叟、禁軍殿前司控鶴指揮使田重進。趙普發現趙光義的親信劉嶅賄賂馮瓚,事後劉嶅僅是免職。趙普很早就因姚恕、劉嶅事件與趙光義結怨,王禹偁《建隆遺事》道:“太祖將晏崩,方召趙普於寢閣,及趙普欲立太祖之子……其後太宗聞之,故與普有隙。”開寶六年(973年)趙普罷相,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不久趙光義成為開封府尹兼晉王。

    再反觀太祖在駕崩前的正常巡視和毫無預兆的死亡,不管太祖是不是真的是“暴斃”。趙光義的即位都存在著問題,再加上對皇子德昭,魏王廷美的迫害,更能印證這一觀點。

    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宋太祖再臨死前大呼的“好為之”到底是何用意,我們已經不得而知。我們只能用這些歷史碎片儘量拼湊還原更貼近真實的“真相”

  • 15 # 清風明月1979529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子狀,又聞太祖引柱斧戳地並曰“好為之”。後晉王趙光義繼位,為宋太祖。對此事後世議論不一,有說趙光義謀害太祖篡位,有有說太后去世之前與宋太祖趙匡胤,宰相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宋太祖趙匡胤死後有其弟趙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非趙光義行篡逆之事(《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說“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太祖子)。

  • 16 # 千河讀歷史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真相是什麼?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

    時人對於宋太宗的繼位,多有疑慮。各種小道訊息層出不窮,宋太宗也很苦惱。連老對手遼國的史書中都寫了一筆:“宋主匡胤殂,其弟謀自立。”

    宋太宗想到了故去的老母親杜太后。如果根據母親的命令,宋太宗來繼承哥哥的帝位,避免“主少國疑”,無論是孝道上還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都是說得過去的。

    五代十國時期,帝位更替頻繁。公元907年唐朝滅亡, 960年北宋立國。五十四年的時候,更換了14個皇帝,平均在位時間3.8年。因此許多帝王在冊立繼承人時,都要考慮繼承人的才幹和年齡。比如石敬瑭的繼承人是成年侄子,而不是年幼的親子;南漢劉隱傳弟不傳子,都是為了防止繼承者過於年幼導致大權被人奪走的悲劇重演。

    如果說金匱之盟是真的,可能當時杜太后都完全沒有想到,趙家的王朝可以有300多年的國運。而趙匡胤剛繼位時,最大的兒子也才11歲。

    但金匱之盟這個理由的致命弱點在於,為什麼宋太宗要在繼位六年後才提出,而不是登基之初就拿出來堵住悠悠眾人之口呢?

    宋太宗陰謀奪位的第二個推測理由在於,宋太宗對待嫂嫂開寶皇后和幾個侄子較為苛刻。

    開寶皇后宋氏是趙匡胤的第三任妻子。趙匡胤去世時,宋皇后才二十幾歲。趙匡胤去世後,宋皇后成為皇嫂。一般新皇帝和大行皇帝是平輩的話,大行皇帝的皇后會上尊號,表示尊養。但是宋太宗給宋皇后的尊號直接用宋太祖的年號,態度非常敷衍。

    之後,宋皇后的住所幾次變化,可見其中微妙。宋皇后死後,葬禮規格被降低,不得與丈夫宋太祖合葬,不得接受大臣的祭奠,宮中不服喪,牌位也不袝廟。

    宋太祖活到成年的兒子有兩個。次子趙德昭在宋太祖離世時已經23歲。四子趙德芳十七歲。

    趙德昭受到宋太宗的訓斥後,居然害怕得自殺,年僅26歲。小兒子趙德芳後來也因為疾病而死,年僅22歲。

    無論是驚懼自殺還是疾病而死,兩位皇子盛年早逝,聯想到宋太祖撲朔迷離的死因,大家更加懷疑高坐皇位上的宋太宗。

    同時,依據金匱之盟的約定,宋太宗的弟弟趙廷美也會在繼承人之列。趙廷美因此也受到一連串的打擊。宋太宗處理趙廷美的時間晚於兩位侄子,估計是這個時候宋太宗已經有時間處理他。

    趙廷美被人告發謀反,身邊的人都被流放或處斬。兩年後,趙廷美就鬱鬱而終。

    親弟弟和侄子們都死了之後,人們即使在質疑宋太宗皇位的合法性,也沒有任何辦法。宋太宗為親子繼承,奠定了基礎。

    宋太宗一開始想要讓長子趙元佐繼承帝位。趙元佐看不慣父親對待叔叔趙廷美和堂兄弟的行為,憤怒不已。尤其是他和趙廷美感情很好。趙廷美死後,趙元佐憤怒發狂,無法再以正常人的言行生活。

    次子趙元僖知道自己有望繼承皇位後,開始結交大臣,為太宗不容。不久之後,元僖居然被自己的侍妾毒死了。

    最後,在人生的最後兩年,宋太宗正式冊立第三子趙恆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不知道為什麼,從這個時候開始,兩宋一朝,大多數皇帝都子嗣艱難,很多時候必須得以宗室近支為養子,來延續皇位。

    唯一的例外是宋徽宗。他的子女多,但除了趙構,都被金人擄走,可悲可嘆。

    等到趙構繼位成為宋高宗,同樣為子嗣發愁。深宮中的孟太后有一天忽然夢見宋太祖,言明如果冊立他的子孫,國祚方能延綿。孟太后於是和宋高宗商量後,決定迎立宋太祖的後裔為繼承人。

    繼承宋高宗皇位的宋孝宗,就是宋太祖小兒子趙德芳的後裔。自此,南宋的帝系重新回到宋太祖一脈。只是,鑑於南宋的歷史,這種迴歸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宋太宗得位疑團重重,繼位後一邊打著兄終弟及的口號,一邊是苛待寡嫂侄子陸續英年早逝,這不可能不引起眾人的猜測。但是宋太宗這樣做一個好處在於,皇位傳承迴歸常態化,更加有利於一個王朝的穩定。

    畢竟,在中國皇位繼承接受度最高的方式是父傳子,而不是兄終弟及。

    無論真相怎樣,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 17 # 陳小二do

    北宋開寶九年,50歲的皇帝趙匡胤突然去世。趙匡胤死的當晚,其弟趙光義進入宋太祖趙匡胤的寢殿後,宮中侍從遠遠地從窗戶見到燭影下趙光義不時離開座位與趙匡胤有所爭執,期間還聽到像是斧頭掉落到地上的聲音。

    趙匡胤去世後,這件事在歷史上被稱之為“燭影斧聲”。就這樣“燭影斧聲”成為一樁千古疑案,但最可疑的便是趙光義。趙光義搶在趙匡胤兒子之前來到宮中,在太監總管王繼恩的幫助下,登上了皇帝寶座。

    這一事件導致朝中大臣議論紛紛,趙光義面臨著嚴峻的合法性繼承危機。這時趙光義為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找出了依據。借說自己的母親杜太后當年去世前,曾留下旨意,命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再將皇位傳於弟弟趙廷美。趙光義將書藏於金匱之中的遺詔拿出。趙光義的做法,無疑為自己繼承皇位找來了所謂的合法性。

    後來趙匡胤兒子相繼莫名死亡。此後再沒有人有力量能與趙光義爭奪皇位,趙光義終於可以放心的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並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

  • 18 # sddz以書潤心

    斧聲燭影,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與宋太宗皇帝繼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

    他們兩個的關係是兄弟關係,按照傳統皇帝應該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他卻傳給了自己的弟弟,有些不合乎情理,於是就引出了這一段千古之謎。

    開寶九年10月19日夜,宋太祖趙匡胤約自己的弟弟趙匡義酌酒對飲,商量國家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模模糊糊看到趙匡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又似乎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凌晨太祖就駕崩了。

    宦官王繼恩早已和太宗密謀好,太宗先於太祖的兒子趙德芳入宮。找狂一點登基做了皇帝,宋朝王權得到了和平轉接。

    宋太宗要為自己的繼承找個合法的理由啊,不久他就丟擲拉其母杜太后遺命的說法,即所謂的"金匱之盟"。

    有了這樣的證書,他繼位皇帝是在遵母之命,也就名正言順了。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掩人耳目的。

  • 19 # 雁77

    燭影斧聲存千古疑雲,真相已不可知,後人只能推測了,有兩種可能:一是趙光義掩蓋了真相,留下疑雲;二是本來無事,後人無端揣測而疑雲滋生。

    燭影斧聲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太祖於當夜駕崩,後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

    懷疑光義篡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1.有記載說光義在太祖駕崩當夜留宿宮中;2.太祖駕崩後宋皇后要太監王繼恩召太祖第四子德芳進宮,而王繼恩召來的是趙光義;3.“金匱之盟”不是太宗繼位時公之於眾,而是繼位幾年後才被發現;4.太祖成年的二子中長子德昭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因受宋太宗訓斥,自殺而死,時年28歲,德芳於太平興國六年23歲時病死。

    而嚴肅的史學家都認為趙光義是合法繼位。

    據史載,太祖駕崩時趙光義沒在宮中,王繼恩是到宮外開封府衙召光義的,光義聞後大驚,猶豫不行,所以趙光義有不在場證明。關於《金匱之盟》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裡面已經說的很清楚:《金匱之盟》是杜太后、趙匡胤、趙普三人訂立的,而趙光義並不不情。而此事機密之極,加上後來趙匡胤猝死,因此,知道《金匱之盟》的只有趙普一個人了。而趙普一直反對“兄終弟及”,因此他一直等到宋太宗在位6年後,即太平興國六年,趙普自己被政敵盧多遜逼的走投無路的時候,不得不依靠皇帝保命的時候,才拿出了《金匱之盟》作為自己東山再起的政治籌碼。直到此時,《金匱之盟》才被共諸於天下。

    需要注意的是:杜太后去世於宋建隆二年六月,僅僅一個月後,即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趙匡胤就正式封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為“開封尹”,在五代時期“開封尹”就意味著是皇儲身份。在此間,宰相趙普一直反對光義繼位,主張立太祖之子,973年8月趙普被罷相,同年9月立太祖三弟光義為“晉王”。

    而親王+京尹一直是五代以來皇儲的標配,也就是說早在開寶六年,趙光義就已經是“開封尹+晉王”,完全符合當時的皇儲身份,並且大權在握,參與各種朝中事務。與之相反的是,趙匡胤的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26歲)和趙德芳(18歲)卻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而且從未參與過國家政務。

    還有一種說法是燭影斧聲的疑雲是南宋才出現的,而就現存的文獻記錄來看,把“斧聲燭影”認為是謀殺案的出現時間最早是明朝末年。

    根據現存可考的信史,燭影斧聲謀殺篡位論只是後人無端揣測。看來古人也喜歡陰謀論。

    雖然歷史上不乏兄弟父子相殘,趙光義不可避免的使人生疑,我還是願相信人倫之親,兄弟之情不會泯滅。

  • 20 # 大貓的vlog

    燭影斧聲的故事,最早是南宋的史學家李壽寫的,他寫了一本書,也是宋史的基本史料,不過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這一部分專門批註了一番,表明自己的懷疑態度,而這部分真正的出處,來自於一本和尚寫的野史。

    在書中記載:宋太祖的身體不適,有個道士曾經他給他預言,說它的壽命到什麼時候,就完了,如果天氣晴朗的話,就可能延長壽命,那一天突然天降大雪,宋太祖感覺預言可能不遠了,就趕緊把趙光義叫到宮裡。燭影和斧聲也很好理解,兄弟兩個一直談話。有內侍看見這兩個人的影子,趙光義有推辭的動作,而斧聲是在趙光義出來後,趙匡胤就拿了一把玉樹,站在雪地上刺,還嘴上說的好好幹。然後宋太祖回去睡覺,趙光義則留宿在宮中的其他房間,趙匡胤鼾聲如雷,等到內侍發現聽不見響聲的時候,發現朝太祖已經駕崩,之後趙光義繼位。

    李壽對於這個說法是抱有懷疑態度的,他引用了之後,寫了幾個疑點,首先是他自己本身是無神論,對於預言的這部分表示非常懷疑,第二的話就是,在正史的記載宋太祖駕崩的時候,趙光義是在宮外過的夜,司馬光也是這麼寫的,但是在這個例子中卻有點不一樣。知道不一樣李壽還要往裡寫,原因就是因為宋太祖很闊達,這種做事方法非常符合宋太祖的作風。

    但是到了現代,燭影斧聲就變成了趙光義弒兄上位的說法。但是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趙匡胤是被趙光義謀殺的,而趙光義的又有不在場證明,謀殺的動機也不是很充足。在後世有研究證明,趙匡胤他們家族有家族性遺傳心臟病,所以趙匡胤大晚上猝死的可能性也不小,說趙光義把他哥哥殺了的可能性實在太小,要知道趙匡胤是個武將啊,但是趙光義他只是個文人,所以說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旦晚上睡覺有這4種表現,十有八九是血脂過高,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