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睥睨千秋

    唐高力士是一個賢宦,只是多次進諫不被採納,就不再多諫了。但後又助玄宗平定安史之亂,玄宗死後吐血而死。

    漢李延年。

    最著名的賢宦應該是鄭和(馬三寶)。

    宋仁宗時的陳琳。宋程昉,水利專家。

    明萬曆時馮保。

    明 阮安。

    這幾個應該比較賢能。

    另外名聲好的如蔡倫,但道德卻未必好。

    像司馬遷,雖受宮刑,但不是太監。

  • 2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太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不太受待見,這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其一中國人信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理念,而太監在人們看來不能繁衍家族香火乃是不孝;其二或許正是由於太監無法享受男女之事的樂趣,所以他們用攬權干政來彌補心理落差,為此他們可以不擇手段,於是太監往往被視為是禍國亂政的代名詞。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倒也有幾位名聲相對不錯的太監,這些太監大致分為兩類群體:其一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傑出貢獻者;其二是堅守底線盡職盡忠者。

    蔡倫是東漢桂陽郡(今湖南郴州)人。蔡倫出身於鐵匠世家,在當時的鹽鐵官營政策下政府在當地設定有鐵官,身為鐵匠世家的蔡家就少不了要與這些專管鹽鐵事務的官員發生交集。幼年時代的蔡倫曾在大湊山麓一處被稱作石林的鄉學啟蒙讀書,在這裡他習得《周禮》、《論語》等典籍,與此同時他對種田、養蠶、冶鐵等生產技術也頗為熟悉。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進入皇宮當太監,成為自秦始皇統一華夏以來歷代大一統王朝中第一位現存史料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南方籍太監。關於蔡倫入宮後曾一度兼任尚方令,主管皇宮製造業。“尚方寶劍”就是尚方製作的寶劍,後來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徵。蔡倫掌管尚方時大幅改進了製作工藝,據晚於蔡倫三四十年的崔寔在《政論》中寫道:“有蔡太僕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蔡太僕”、“龍亭”指的都是蔡倫,他已成為兵器“品牌”的代名詞。不過真正令蔡倫名留青史的並非他對兵器製作技術的改進,而在於他對造紙工藝的改良:在西漢末年中國已出現了最初的紙張,然而製作工序極為複雜,因此難以推廣。直到蔡倫身處的時代書面文書的主要載體仍是木簡竹版,蔡倫打小就熟悉各種生產技術,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改進造紙工藝。蔡倫把樹皮、抹布、舊漁網等東西都剪短了,然後就放到一個水池子中浸泡。在水中泡了一段時間之後其中雜物就腐爛了,而內纖維是不容易被腐爛的,所以纖維就保留了下來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來放入石臼中,然後再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儘管最初的造紙術並非蔡倫發明的,然而正是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才使紙張得以真正普及開來。蔡倫改良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造紙術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中國造紙術的西傳,那麼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可能就無從談起,即使歐洲人後來靠著自己的摸索發明出紙張,那麼歐洲封建矇昧的中世紀恐怕就將延長,這樣一來整個世界歷史可能就會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唐代的高力士是整個有唐一代第一位手掌大權的太監,然而比起晚唐時期那些擅權弄政乃至於廢立君王的太監們而言:他是一個盡心盡職忠於本分的人。本名馮元一的高力士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是南北朝時代嶺南著名的巾幗英雄冼夫人第六代孫,他的祖先世代鎮守嶺南,致力於當地民族之間的團結。在武則天時代的高壓政治下馮家捲入了謀反案,年幼的馮一元被閹割後充作宮奴,後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因此改名高力士。早在唐玄宗李隆基還是臨淄王時高力士就侍奉左右並參與了李隆基平定韋后之亂的行動,因功晉封為太子太保。李隆基繼位後高力士一度權傾朝野:太子稱其為二兄,諸王、公主皆稱其為“阿翁”,駙馬們則稱其為“爺”。這一時期高力士儘管權傾朝野,卻始終盡忠職守,從無弄權禍國的行為,不過也有不少經他推薦上位的官吏玩弄權術互相嫉害擾亂朝廷法紀。高力士顯貴之後命嶺南節度使尋訪自己失散多年的生母,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找到母親的高力士將其接到長安悉心奉養。安史之亂後高力士追隨唐玄宗李隆基入蜀。在平叛過程中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唐軍收復長安後李亨將父王李隆基接回長安,在李隆基移宮事件中高力士據理力爭而觸怒唐肅宗李亨,因此被流放黔中道。寶應元年(762年)三月77歲的唐玄宗病逝,高力士得知訊息後向北遙拜嚎啕痛哭後吐血而死,享年78歲。高力士一生對李隆基始終不離不棄,因此明代的李贄評價他:“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就在唐玄宗年間還有一個太監幾乎和高力士一樣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寵信——此人名叫楊思勖。和高力士一樣他早年就追隨李隆基參與平定韋后之亂,不過和待人寬厚的高力士不同:楊思勖為人殘暴冷酷。然而在個人私德上存在嚴重瑕疵的楊思勖卻為中華民族立下過不朽功勳:唐玄宗開元初年安南(今越南北部,當時隸屬中國郡縣管轄之下)首領梅玄成叛亂並與林邑、真臘等國合謀攻陷安南府。楊思勖奉命率軍討平了這次叛亂。開元十二年五溪蠻族首領覃行璋作亂,楊思勖再次領兵將其討平。開元十四年邕州賊帥梁大海擁賓、橫等數州反叛,楊思勖又統兵討之。開元十六年瀧州首領陳行範、何遊魯、馮璘等聚徒作亂,一時間攻陷四十餘城,這次又是楊思勖出兵將其討平。楊思勖雖戰功顯赫,但始終對唐王朝忠心耿耿,從沒居功自傲、擅權弄政的行為。

    楊良瑤應該是一個不太為人熟悉的名字,直到1984年在陝西涇陽縣出土的《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的石碑揭開了一個掩藏了一千多年的秘密:早在鄭和下西洋的620年前一位名叫楊良瑤的唐代宦官曾遠渡重洋出使大食。石碑上記載的這位楊良瑤為弘農楊氏後裔,出生於咸陽涇陽縣,生於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唐肅宗永泰元年(765年)楊良瑤奉命說服了在慈隰一帶叛亂的狼山部落歸順朝廷;代宗大曆六年(771年)他又奉命宣慰安南、廣府;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楊良瑤赴回紇借兵,從而挽救了唐王朝的危局。 貞元元年(785)四月楊良瑤受命出使黑衣大食(西亞一帶),成為我國第一位航海抵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節。回國後受命主持修葺歷代唐陵並參與洛陽平叛。楊良瑤歷事肅宗、代宗、德宗、順宗四朝皇帝,經略中外五十餘年,特別是奉命出使黑衣大食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

    鄭和本名馬三保,是雲南地區的回族人,祖上來自西亞地區。他的家族在元代曾為高官,明軍平定雲南時鄭和成為明軍的俘虜並被閹割。此後因緣際會之下鄭和進入燕王府侍奉燕王朱棣。1402年朱棣從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取皇位後馬三保因功被賜名鄭和並升任內宮監太監。1404年明成祖派鄭和出使日本。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永樂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三寶太監鄭和奉朱棣之命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此後鄭和先後七次率領船隊遠航,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造訪了30多個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其中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世人譽之為”國威所至,遠邁漢唐“。鄭和下西洋不僅僅只是提高了明朝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還強化了明朝在東南亞地區的勢力存在:1407年為便於鄭和艦隊的補給朱棣在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設立大明舊港宣慰司,此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也是當時明朝領土的最南端。明朝的這一宣慰司轄區包括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國和菲律賓一部分。而在更早之前的1403年明朝就已設立緬甸宣慰司,明朝疆域一度囊括了今天緬甸絕大部分領土並擁有印度洋出海口,而在下西洋後明朝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力度進一步加強。鄭和從34歲開始航海到62歲結束了七下西洋之旅,長達28年漂泊在海上,他創造了海上生活最長的記錄。這28年裡他在陸地生活的時間加起來不過8年。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世界各國的交流,把中國海洋事業推向了高潮,為中國的航海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事實上在和鄭和同時代還有一位太監建立了絲毫不亞於鄭和的歷史功勳,他的名字叫亦失哈。亦失哈是海西女真人,既會女真語,也會漢語,既熟悉東北女真部族的風俗習慣,也熟知明朝的典章制度。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永樂九年(1411年)春明成祖任命亦失哈為欽差太監,讓他率領官軍千餘人,乘坐大船二十五艘前往東北女真部族聚居地巡視。正是在亦失哈的努力下明朝得以在東北女真人聚居區建立奴兒干都司和遼東都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在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興建了一座供奉觀音的寺廟,祈願奴兒干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故名“永寧寺”。勒石為碑,作“永寧寺記”。記述自己奉奉命巡視奴兒干,撫慰各部民眾以及修建永寧寺的情況。碑身左右兩側分別用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就這點而言亦失哈之功不亞於鄭和——鄭和下西洋儘管揚威異域,在當時看起來挺熱鬧,然而猶如曇花一現,最終沒能成功引領中國真正走向海洋時代;然而在亦失哈的經營下東北地區得到了大力開發,為捍衛中國在這一地區的主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是孝穆紀太后。說起來明孝宗朱祐樘的母親紀氏的一生經歷可謂跌宕起伏:自幼父母雙亡的紀氏辛苦備嘗,好在後來被廣西賀縣(今賀州)桂嶺的一戶親戚家收養,總算有了一個相對安穩的家。當時廣西、雲南等地的少數民族土司叛服不定,明軍時不時就會對當地土司發動軍事打擊。當時明軍是有在這些地區擄掠人口的慣例的:一般來說被擄掠的男孩就沒入宮中當太監,比如鄭和、汪直等人;而被擄掠來的女孩則往往沒入宮中當宮女。紀氏就這樣很不幸地被沒入掖庭為奴。由於識得些文字,於是被授予女史之位。一個偶然的機會使紀氏得到了明憲宗朱見深的寵幸並因此誕下皇子朱祐樘。按說誕下皇子的紀氏自然母以子貴,然而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誕下皇子的紀氏引起了明憲宗朱見深的寵妃萬貴妃的嫉妒。當初土木堡之變明憲宗朱見深的父親英宗朱祁鎮被瓦剌部的也先俘獲,以于謙為核心的朝臣們擁戴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登基,也先見不能從朱祁鎮身上撈到什麼好處,於是索性放回朱祁鎮。此後朱祁鎮和他的兒子朱見深就實際處於景泰帝朱祁鈺的軟禁狀態之下,在這一過程中朱見深的貼身侍女萬貞兒一直悉心陪伴他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那段歲月。朱見深登基後專寵萬貞兒,此事引起皇后吳氏的不滿,一氣之下的吳皇后對萬貞兒動用了杖刑。朱見深得知此事後不顧太后與大臣的極力阻攔強行廢后,但太后也絕不同意朱見深立萬貞兒為後,於是最終達成妥協:萬貞兒儘管只升為貴妃,但實際上誰都知道她就是後宮之主。萬貴妃只生下過一個兒子且早夭,因此她極其妒忌朱見深的嬪妃中有身孕者。紀氏發現自己懷孕後萬貴妃命令一名宮女為紀氏墮胎,好在平日裡紀氏人緣極好,以致於派來的宮女不忍下手,而是回報萬妃謊稱紀氏是肚內長了瘤子而不是懷孕。半信半疑的萬貴妃將紀氏打入冷宮,紀氏是在冷宮中偷偷生下的朱祐樘,然而這事還是被萬貴妃得知了,於是她派門監張敏去溺死新皇子。好在天良未泯的張敏卻將朱祐樘藏了起來,包括吳皇后在內的那些被萬貴妃排擠過的后妃們自發幫助哺養嬰兒。儘管萬貴妃多次搜查,但都被張敏等人藏得很好,朱祐樘就這樣靠著吃百家飯長到六歲。由於萬貴妃的迫害,以致於朱見深的嬪妃但凡懷孕者多被其暗害,只有朱祐樘因張敏等人的保護而倖存下來,但對此朱見深是不知情。有一天張敏在為朱見深梳頭時聽見朱見深嘆息說:“我眼看就要老了,還沒有兒子。“張敏連忙伏地說:“萬歲已有兒子了。”在朱見深的追問下張敏這才和盤托出朱佑樘之事,得知此事的朱見深大喜之下趕緊去見自己這位皇子:映入他眼簾的是一個因長期幽禁而面黃肌瘦、形容枯槁,連胎毛都沒剪的孩子。欣喜萬分的朱佑樘召叢集臣說出了真相,次日就下詔立朱祐樘為皇太子。然而不久之後朱祐樘的生母就暴亡了,門監張敏也吞金自殺,顯然二人之死與萬貴妃脫不了干係。張敏為保護年幼的皇子不惜犧牲自己,也算是歷史上名聲相對較好的太監。

    太監名聲不好,明朝的太監尤其不好——王振、劉瑾、魏忠賢一個個擅權弄政禍國殃民,搞得民怨沸騰。然而就是這麼一個被太監敗壞得厲害的王朝在行將就木之際幾十萬人齊“解甲”,那些食朝廷俸祿多年的朝臣們一個個全都躲起來了,陪著末代君王走完最後人生旅程的恰恰是一個太監:當李自成的大軍進入北京城時崇禎皇帝緊急擊鼓鳴鐘召集大臣上朝議事,然而他連一個大臣也沒等來。萬念俱灰的崇禎皇帝來到煤山上的一顆歪脖子樹下準備自縊,這時陪在他身邊的只有太監王承恩一人。當崇禎貴為一國之君九五至尊時手下文臣武將山呼萬歲,然而在這一刻卻只有王承恩一人陪他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旅程。王承恩的忠貞之節甚至令作為敵人的李自成和滿清也為之動容:李自成下令將其厚葬,順治皇帝為他修墓立碑,康熙皇帝為其著書立傳。

  • 23 # 秋媚讀史

    太監又被稱為中官、宦者、內侍、內臣、內官,是歷史上為宮廷服務的一類特殊群體,他們是一群不是男人的男人。

    這群人身份低下,平時不得干政,只能幹雜活,但因與皇室有千絲萬縷的聯絡,特殊情況下也能權傾一時,比如魏忠賢、趙高。

    從歷史上看,很多太監確實幹了不少壞事,太監的整體名聲一直不太好,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群小人,加上許多戲劇作品對這群人的黑化,太監已經徹底的成為負面詞。

    其實,不管是歷史還是戲劇作品,都是人創作的。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主觀立場。尤其是歷史人物,很難用是非、黑白、好壞來定義,比如曹操或雍正,做過不少好事,卻留下滾滾罵名;劉備是一個地方軍閥,壞事也沒少幹,名聲還好得不要不要的。

    立場不同,評價的標準就不同,只要得罪過讀書人的人,不論是是君王還是太監,很難留下好的名聲。比如,明朝的太監與東林黨鬥得不可開交,東林這幫人就一定是好人嗎?但他們是知識分子,會打“口水仗”,掌握著名譽定價權,不管太監做過什麼,反正就一個勁地對其進行抹黑。

    正是因為古代讀書人從整體上看不上太監,能夠留下好名聲的太監可謂少之又少。

    帝王中的太監,太監中的帝王——曹騰

    曹騰是東漢沛國譙人,《三國志》記載他是曹參的後人,從小就入宮中當宦官。漢順帝繼位之後,曹騰還升任小黃門、中常侍,在宮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在漢桓帝的繼位過程中,曹騰又立下擁戴之功,被朝廷封為費亭侯,還升職為大長秋。

    曹騰在宮中當了三十多年的太監,言行上還算本分,胸懷也比較大度,曾為朝廷舉薦過不少名士,比如趙典、堂溪、張奐、虞放等人。曹騰曾被益州刺史種暠彈劾過,但他並沒有公報私仇,反而誇獎種暠是能幹之臣。

    曹騰這輩子最大的成就是收了一個養子——曹嵩,曹嵩又生了一個優秀的兒子曹操,曹操統一北方,成了三國的梟雄,後來曹操的孫子曹睿當皇帝后,追封曹騰為高皇帝。於是,曹騰成了歷史上唯一被正統王朝承認的太監中的帝王。

    改進型造紙術的蔡倫

    蔡倫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從就熟讀儒家經典,還學習過冶煉、鑄造,種麻、養蠶等技術,十八歲才進宮當宦官。

    憑藉自己的才華,蔡倫入宮之後,一路高升。還因皇帝的信任,當過中常侍兼尚方令,這可是負責鑄造以及保管皇帝尚方寶劍的職位。後來,蔡倫因鄧太后所賞識,被封為龍亭侯。

    可能過多的參與了政務,鄧太后去世後,蔡倫的靠山沒了,他的“舊賬”被安帝翻出。最後,蔡倫不得已,只好飲鴆自盡。

    蔡倫雖然在朝堂上成就不大,卻改進了造紙術,讓紙張從奢侈品逐漸走進千家萬戶。這項成果,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蔡倫也因此擁有了世界級的名望。

    軍師太監——高力士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冼夫人的六代孫子,出生於唐朝的官宦世家,因家道中落而被人領養。他天生謹慎,心思縝密,剛入宮時,還曾受到武則天的賞識。

    在宮廷中成長,高力士看透了人心險惡,於是也學會了見風使舵,“神龍政變”中,高力士良禽擇木,押對了李隆基。後來,高力士又幫李隆基出謀劃策,先後剷除了韋后與太平公主,因此成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心腹。

    隨著皇帝的信任的加深,高力士的權利與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身份與地位也水漲船高,一直做到了冠軍大將軍、渤海郡公,朝廷的許多政務都由高力士裁決,李隆基曾說過“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

    唐玄宗能夠開創開元盛世,高力士獻過一些良策,也盡了一份力。高力士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事情有兩件,一是他撮合了唐玄宗與楊貴妃這段千古姻緣;二是“力士為李白脫靴”。

    此外,鄭和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定義,他對明成祖忠心耿耿,在“靖難之役”中也立下功勞,但“七下西洋”的目的畢竟只是耀武揚威,還勞民傷財,加重了百姓負擔,到底算不算好事還有待商榷。所以,鄭和只能算半個好太監。

  • 24 #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一般來說,太監之所以知名,大多都是因為其臭名昭著,在形容他們的時候,往往會加一個字首“死”或者是“大”,但凡能榮膺此等稱號的太監,一般名聲都不會太好

    作為古代權力體系中的重要一支,宦權在唐朝時期達到頂峰,在明清兩代有所衰減,但終明一朝,卻出現了不少知名太監,可謂是歷代著名太監之最

    劉瑾、魏忠賢這樣的權奸,就是明朝的產物;但明朝也不乏優秀太監代表——也就是好太監(聽著咋這麼彆扭。。。)

    最正能量的太監——三寶太監鄭和

    提起鄭和,第一時間聯想到的一定是他偉大的壯舉——七下西洋。要說鄭和之所以成為太監,真的是有點委屈。因為生在偏遠地帶,且當地有叛亂,所以大明王朝在平叛之後為了震懾當地,便搞了一大批男孩女孩拉了回來,女孩都朝著侍女方向發展,男孩就比較慘了,各挨一刀成為太監,鄭和就是其中一個

    有幸進入燕王府的鄭和,逐漸受到朱棣信任,再加上鄭和頗通軍事且正值壯年、身材魁梧(有點童貫的意思),所以被任命為下西洋的正使太監,而鄭和也不辱使命,七下西洋向沿途各國展示了明朝的強盛,成為中國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的奇蹟。可以說,鄭和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航海事業,就像司馬遷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史家一樣,雖然他們都曾遭遇肉體上的摧殘,但是他們的精神和靈魂卻是無比的高尚

    長達二十八年的時間裡,鄭和幾乎都在海上度過,從三十四歲開始直至六十二歲壽終,他不遺餘力的踐行著自己的夢想,向世界展示著明朝的強盛,鄭和註定要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記入史冊,雖然他只是一個宦官

    最善良的太監——人微言輕不代表就可以泯滅人性

    我們都知道,但凡是入宮當太監的,要麼是生活所迫、要麼是有“崇高”的政治追求(用心險惡如王振之流),那麼這些因生活所迫而從事太監職業的人,往往心理上就會有問題,畢竟人家好吃好喝好住,自己因為吃不上飯連命根子都沒了,心理自然容易扭曲,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何太監們大多都有變態傾向,且個個陰險狠毒

    但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張敏,比如懷恩。他們不僅為人善良,甚至可以為了他人犧牲自己!成化年間,宮中為萬貴妃掌權,她未能給憲宗朱見深生育,便也嫉妒其他妃子,故而多年以來朱見深仍膝下無子。宮女紀氏因皇帝寵幸懷孕,萬貴妃派張敏前往除去這個孩子,面對一臉驚恐的紀氏,張敏並沒有動手,而是保下了這個孩子。隨後孩子出生,張敏經常前來探望,也拿出自己微薄的薪水幫助補貼這對可憐的母子

    這個皇子就這樣在萬貴妃的眼皮子底下活了下來,一直長到五歲,都是母親紀氏和太監張敏照料他,眼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張敏是又喜又憂。終於,這個孩子的存在為萬貴妃所知,張敏自知在劫難逃,選擇吞金自盡

    作為皇宮中最底層的太監,張敏沒有選擇交差覆命(打掉這個孩子),而是選擇了保護,在自知保下這個孩子,自己未來一定難逃一死的情況下,他仍然選擇這樣做,或許這就是一種奉獻,一種態度,一種讓人欽佩的捨己為人的品質!

    如果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哪怕是沒有任何的回報,你會如何選擇?

    繼續上面的故事,張敏的死並不能拯救這對母子,這件事兒朱見深的貼身太監懷恩也知道,只要萬貴妃還尚在,後宮便仍是她所掌控,終於他鼓起勇氣,決定放手一搏

    一次為朱見深梳頭的時候,朱見深感慨鏡中的自己已經日漸衰老卻尚無子嗣,懷恩知道機會來了,這是最好的時機卻也是他的“死期”!他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向朱見深稟報,他斬釘截鐵的告訴朱見深,他有孩子了。主僕二人都十分興奮,但話鋒一轉懷恩便進行了自己最後一次勸諫——死諫。後宮之中萬貴妃手段狠毒,他希望朱見深保護好這對母子,哪怕自己萬死,也心甘情願。軟弱的朱見深被擊中要害,震怒之餘,他貶謫懷恩至鳳陽守陵,但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保護了這對母子

    要知道,此時的懷恩已然是朱見深最為寵信的太監之一,作為太監來說,能得到主子的寵信,已經是最大的榮耀和目標了,可是他寧願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去保護這對素不相識的母子,是對於主子的忠誠?還是出於人性的要求?總之,他做到了;張敏也做到了

    後來,這個孩子成為了國家繼承人,併成為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就是朱佑樘

    不單單是明朝,歷朝歷代都有如懷恩、張敏一樣的太監,他們雖然身殘,但是志堅。雖然遭受了身體上的極大痛苦,心理也承受了常人無法承受的壓力,但是他們依然奉行著自己的處事原則——做一個好人

    對於他們,我們不該有任何的歧視,反倒是要給他們豎起大拇指

  • 25 # 文蹤旅跡

    說到太監,在大眾的印象裡,他們都是陰陽怪氣、性格惡毒,在歷史的發展中,諸如魏忠賢這樣權勢滔天的太監禍亂朝政,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害得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不過,我們當然不能因為個體而去評判整個集體,並非是所有太監都聲名狼藉,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名聲好一點的太監呢?

    實際上,許多在歷史上做出貢獻的人物,都有著太監的身份。比如有著“紙神”之稱,被《時代》週刊評為“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之一的蔡倫。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會下意識覺得,他發明了造紙術,不過準確的說,他是造紙術的改良者。

    蔡倫雖然是宦官,但是是十八歲後才入宮,所以他留下了後人,據他的後人敘述,他本是桂陽郡大湊山下的一個鐵匠家的孩子,從小便同那個時代的其他孩童一樣,學習《論語》、《周禮》等儒家經典。在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他被推薦入宮,成為了太監。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倫有才學,盡心敦慎,數犯嚴顏,匡弼得失。”蔡倫和從小入宮的太監不同,他讀過書,很有才學,加上性格敦厚謹慎,很得喜愛。他並非只會阿諛奉承之輩,在宮中任職期間,他多次因為陳述事情的是非和道理而惹得皇帝生氣。

    除了侍奉皇帝,蔡倫畢竟是鐵匠鋪里長大的,他精於技藝,曾經“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當然,最著名的還是他對造紙技術的改良了。在蔡倫之前,人們編寫書籍大多是用竹簡,有些富有的人可以使用布匹寫字,當時,寫字用的布匹就叫做“紙”。

    東漢末年,還有一位名聲較好的太監,而且他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孫子曹操,他就是曹騰。曹騰收養子曹嵩,曹嵩又生下曹操,所以曹騰是曹操名義上的爺爺。還是《後漢書》中記載道:“鄧太后以騰年少謹厚,使侍皇太子書。”

    年紀輕輕的曹騰因為謹慎忠厚,於是被太后選擇陪伴太子讀書,太子也十分喜愛這個年紀相仿的玩伴,《三國志》中說:“太子特親愛騰,飲食賞賜與眾有異。”後來太子繼位,是為漢順帝,而曹騰也備受重用,擔任要職。

    蜀郡的太守派遣手下小吏進京,想要賄賂曹騰,可他的書信卻被益州刺史種暠中途截獲。種暠便以書信為證據,向皇帝彈劾曹騰,指責他貪汙受賄。可是皇帝認為,書信是蜀郡太守單方面送來的,和曹騰無關,於是不予追究。後來,曹騰不但不計較種暠的彈劾,還常常向皇帝稱讚他是個有能力的官吏。這一行為得到了當時人們的讚美。

    後來,曹騰的曾孫曹丕稱帝,建立魏朝,並追尊曹騰為高皇帝。范曄在《後漢書》中評價他:“奉事四帝,未嘗有過……跡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從,上下屏氣。”西晉史學家司馬彪也稱讚他:“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

    李白是享譽中外的著名詩人,他藐視權貴、放蕩不羈。而其“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典故也是家喻戶曉,這些舉動被視作是對權威的一種不屑,人們說到時,常常覺得“力士脫靴”中的主角高力士非常滑稽,卻忽略了他的貢獻和賢明。

    這位常常因為讚美李白而被反襯成諂諛之臣的太監,其實有著“千古賢宦第一人”的美譽,他出身於武將世家,祖上甚至是皇室貴胄。後來,高力士的家族受戰亂影響而南遷,成為嶺南豪族,他幼年入宮,從小就聰慧過人,於是受到武則天的賞識。

    唐玄宗繼位,高力士也深得喜愛,他被授予特權,能夠自行決定朝廷小事。天寶初年,高力士被封“冠軍大將軍”,獲爵渤海郡公。後來,又晉升驃騎大將軍。唐玄宗特別寵信的宦官有高力士、袁思藝二人,他們地位相當,不過人們都喜歡恭敬謹慎的高力士,而厭惡驕傲自大的袁思藝。

    後來安史之亂,袁思藝不假思索便叛投安祿山,而高力士則對唐玄宗不離不棄,隨著他逃到了成都。後來,李隆基被尊為太上皇,高力士護駕有功,加官進爵。卻因被陷害而流放到位於今天重慶的黔中道。

    後來,高力士被大赦,回首都的途中,才聽說李隆基已經去世了,他“北望號慟,嘔血而卒。”一如明代思想家李贄所說:“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在火車上遇到最不要臉的人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