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康熙皇帝的兒子非常的多,一共有35個,以至於在皇位爭奪的時候出現了九龍奪嫡的局面。最後四阿哥胤禛在眾多阿哥中脫穎而出,登上了皇位,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狠毒的皇帝,對於在九龍奪嫡中和自己進行競爭爭奪皇位的那些兄弟,他是非常兇狠的。原太子二阿哥胤礽由於品行不端,在康熙皇帝還沒有死的時候,就已經廢了太子之位,事實上已經退出了皇位的爭奪之中。大阿哥允提由於過於愚蠢,事實上當時也失去了爭奪皇位的資格,一植處於幽禁之中,所以這兩個人倒是沒有和雍正進行過直接的競爭,所以雍正沒有對這兩個人怎麼樣。

    而與雍正都為競爭最激烈的八阿哥胤禩,則是當時雍正皇帝的重點打擊物件。雍正皇帝剛剛登位的時候,皇位還不穩定,所以需要收買人心,當時封八阿哥為總理王,還進行了一定的籠絡。但是皇位穩定之後,雍正立刻對八阿哥和他的同黨九阿哥十阿哥動手,他們三個人都死在獄中,這三個兄弟也是命運最為悲慘的。十四阿哥本來是雍正皇帝的同母弟弟,雖然最後雍正礙於母親的顏面沒有殺他,但是一直把他幽禁著,直到雍正死後才放出來。

    三阿哥雖然當時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但是後來早早的退出,所以雍正也就沒怎麼對其動手,只是派他去守康熙的陵墓。五阿哥一直置身事外,沒有參與過奪皇位的鬥爭,所以雍正還封他為王。七阿哥領兵打過仗,但是由於受了重傷,所以一直也就沒有參與皇位的爭奪,所以得以善終。十二阿哥也沒參與鬥爭,因此可以善終並且高活到80歲。

    十三阿哥胤祥是支援雍正登位的得力人手,因此雍正非常的感激他,登上皇位之後就封了胤祥為鐵帽子王,這可是滿清自開國功臣之外封的第一個鐵帽子王。其他的阿哥們基本上都沒有參與皇位的爭奪,所以雍正也沒怎麼為難他們,基本上都能夠得以善終。

  • 22 # 向陽願景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關於四子胤禛的繼位傳言很多(文末有相關分析),都沒有史實根據,胤禛早年韜光養晦,扶植黨羽,在奪嫡之戰前期保持中立,博得康熙的賞識,最後憑藉自己的智慧當上皇帝這是毫無疑問的。

      康熙帝8歲登基,坐殿61年,生了50多個小孩,24個兒子,參與奪嫡的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名字都夠生僻的,找都找不出來)。

      九子結局,老四胤禛就不用說了,後來的雍正帝,在位13年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其它八個的結局往下看。

    康熙帝

    雍正帝

      老大胤褆 在太子廢立中得罪皇父,被奪封爵,幽於府第。康熙帝派貝勒延壽等輪番監守,並嚴諭:疏忽者,當族誅。胤褆已成為一隻不再見天曰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貝子禮殯葬。老二即廢太子胤礽 被禁錮在鹹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胤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老三胤祉本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但也受到牽連。雍正即位後,以“胤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胤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胤祉心裡不高興,免不了私下發些牢騷。雍正知道後,乾脆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老五胤祺 曾領正黃旗大營,後被封為恆親王。胤祺沒有結黨,也沒有爭儲。雍正即位後,藉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老七胤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老八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為優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廢也,胤禩謀繼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繼位後,視胤禩及其黨羽為眼中釘、肉中刺。胤禩心裡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繼位,耍了個兩面派手法:先封胤禩為親王——其福晉對來祝賀者說:“何賀為?慮不免首領耳!”這話傳到雍正那裡,命將福晉趕回孃家。不久,藉故命胤禩在太廟前跪一晝夜。後命削胤禩王爵,高牆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阿其那”一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近來有學者解釋為“不要臉”。 胤禩又被幽禁,受盡折磨,終被害死。老九胤禟因同胤禩結黨,也為雍正所不容。胤禟心裡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將出家離世!”雍正哪能容許胤禟出家!他藉故命將胤禟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胤禟名為“塞思黑”。“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為“不要臉”。不久給胤禟定28條罪狀,送往保定,加以械鎖,命直隸總督李紱幽禁之。胤禟在保定獄所備受折磨,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老十胤誐因黨附胤禩,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來京病故,送靈龕(kān)還喀爾喀(今蒙古共和國),命胤齎(jī)印冊賜奠。胤稱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張家口。同年藉故將其奪爵,逮回京師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開釋,後死。老十一胤祹康熙末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很受重用,也很有權,但沒有結黨謀位。雍正剛即位,封胤祹為履郡王。不久,藉故將其降為“在固山貝子上行走”,就是從郡王降為比貝勒還低的貝子,且不給實爵,僅享受貝子待遇。不久,又將其降為鎮國公。乾隆即位後被晉封為履親王。這位胤祹較之其他兄弟氣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歲。十四胤禵 雖與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黨同胤禩,又傳聞康熙臨終前命傳位“胤禎”而雍正黨篡改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許撫遠大將軍胤禵進城弔喪,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將其父子禁錮於景山壽皇殿左右。乾隆繼位後,將其開釋。

      歷史記載

      九子奪嫡發生在康熙末年廢黜太子後,眾皇子看到了自己成為皇帝的希望,接連兄弟相殘的事。眾所周知,皇帝只有一個,九子奪嫡後,其餘的皇子的下場就悲慘了,死的死,被驅逐的驅逐,幾乎沒有人能安全的度過九子奪嫡。

      康熙十五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日後皇太子變得驕縱與蠻橫並結黨營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係趨於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林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佈廢除太子。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

      大阿哥胤禔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八阿哥胤禩,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胤禩小時候被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撫養,故大阿哥對他感情較好。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康熙厭胤禩勾結胤禔,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胤礽再度被廢之後,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援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祺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敢於為胤礽說好話,屬太子黨。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於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援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日後八爺黨人慘遭迫害。九子奪嫡以雍正取勝告終。

      雍正為防止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當然自他之後的大清王朝逐漸衰落,到最後連個兒子都生不出來,所以這個制度也沒怎麼實施),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由皇帝寫詔書並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直到皇帝駕崩後人才能開啟並宣佈繼承人。

      康熙帝的24個兒子

      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4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康熙諸子初隨“承”、“保”、“長”等字、後均隨“胤”字。之後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帝王諱,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怡親王允祥逝後其名改回胤祥。

      長子胤禔(1672年-1735年),惠妃生,皇長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直郡王,“大千歲黨”之首。

    太子胤礽(1674年-1725年),孝誠仁皇后生,皇太子,“太子黨”之首。

    三子胤祉(1677年-1732年),榮妃所生,皇三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誠郡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九月因在敏妃喪百日中剃頭,降貝勒。康熙四十八三月,晉誠親王,“三爺”。

    四子胤禛(1678年-1735年),德妃生,皇后佟佳氏(隆科多之姐)撫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為雍親王。四爺黨之首。

    五子胤祺(1680年-1732年),宜妃生,皇太后孝惠章皇后撫養,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為恆親王。

    六子胤祚(1680年-1685年),德妃生,六歲夭折。

    七子胤祐(1680年-1730年),成妃生,惠妃撫養,身有殘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晉淳郡王。

    八子胤禩(1681年-1726年),良妃(?-1711年)生,惠妃撫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為多羅貝勒,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為為廉親王,“八爺黨”之首。

    九子胤禟(1683年-1726年),宜妃生,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被封為貝子,八爺黨。

    十子胤䄉(1683年-1741年),溫僖貴妃(孝昭仁皇后之妹)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八爺黨。

    十一子胤禌(1685年-1696年),宜妃生,十二歲早亡。

    十二子胤祹(1686年-1763年),定妃生,蘇麻喇姑撫養,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為貝子。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為履親王。

    十三子胤祥(1686年-1730年),敏妃生,(德妃撫養),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為怡親王,四爺黨。

    十四子胤禵(1688年-1755年),德妃生,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固山貝子,雍正元年五月封多羅郡王,八爺黨。

    十五子胤禑(1693年-1731年),王密嬪(漢人)生。

    十六子胤祿(1695年-1767年),王密嬪(漢人)生。

    十七子胤禮(1697年-1738年),陳勤妃(漢人)生。

    十八子胤祄(1701年-1708年),王密嬪(漢人)生,八歲夭折。

    十九子胤禝(1702年-1704年),高襄嬪(漢人)生,三歲夭折。

    二十子胤禕(1706年-1755年),高襄嬪(漢人)生。

    二十一子胤禧(1711年-1758年),陳熙嬪(漢人)生。

    二十二子胤祜(1712年-1744年),謹嬪生。

    二十三子胤祁(1714年-1785年),石靜嬪(漢人)生。

    二十四子胤秘(1716年-1773年),陳穆嬪(漢人)生。

      胤禛繼位幾種說法的分析

      第一種,修改遺詔說。在單田芳的《童林傳》,梁羽生的《彈指驚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繼位寫成由國舅隆科多將正大光明匾後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隨著電視劇的熱播,這種說法在民間形成了絕對的權威。但是細細想來,這簡直純屬胡編亂造。首先,繁體中“於”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絕對的難度。而且這裡可以將紀連海推翻紀曉嵐諷刺和珅家“個個草包”的故事作為佐證。有故事說,和珅建一亭子,請紀曉嵐題字,紀題曰“竹苞”。於是便有了讚美紀曉嵐聰明絕頂,罵和珅家個個草包(將竹苞拆開)的傳說。但是繁體個作個,竹字拆開不是字,可見兩個故事一樣,只是今人的主觀臆斷。其次,根據道光帝立儲詔書“皇四子奕寧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為親王.”詔書以漢滿兩種文字書寫。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稱呼不對,而應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稱呼皇十四子,遺詔便無從改起,更重要的是,滿文的十和於沒法互該。再次,據清史稿記載“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匾額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莊親王允祿等啟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詔,宣詔即位。”這是最早秘密立儲的記載,——將立儲遺詔置於正大光明匾後始於雍正,至於是否這種做法更早始於康熙末年,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至此,可以毫無疑問的說,修改詔書說,純屬子虛烏有。第二種,參湯弒父說。有一種說法,康熙染疾,養病暢春園,後四皇子胤禛進參湯一碗,康熙服用後,不久便駕崩。但是據記載,頗懂醫術的康熙生前並不愛食人參,他曾說過,人參對南方人合適,對北方人並不適合,[見康熙《起居注》]江寧織造曹寅病重之時,蘇州織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請賜藥。康熙在奏摺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參,今得此病亦是人參中來。”康熙不喜人參對於暗中關注著父皇的雍正來說. 不可能不知,俗話說,送其所愛,投其所好,故參湯弒父之說也無法立足。 第三種,年羹堯遺子說。一種說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宮八月即產下雍正,因而有人懷疑年羹堯曾與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對於這種說法,也是後人胡編亂造的一段風流韻事。首先,當雍正還只是親王時,就曾在信中大罵年羹堯是個惡少。試想,兒子怎會罵父親惡少呢?更加有力的證據是在雍正《起居注》一書中曾有言“朕長於年羹堯…..”因此斷言,從雍正是私生子說到年羹堯助其繼位說純屬後人

  • 23 # 洞悉觀史

    康熙皇帝也是一位風流多情的人物,所以他的女人們為他生下的皇子非常多,總共有35位。可是這麼多皇子當中,有15位是早早就夭亡了,沒有活到成年。總共只有20位皇子是平安長大了。而這20皇子裡面,有9位是參加了當年的皇位爭奪戰,這也就成了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奪嫡事件。既然有9位皇子參加,反過來就表明有11位皇子沒有參與這次爭奪。那麼這11位皇子的結局如何呢?他們又是誰呢?

    五皇子:胤祺。他是在54歲時去世的,那時候正好是雍正十年,他去世後,雍正還給他立下了碑,說他秉性和平。看得出來,這位爺是沒有為難他的,讓他有了一個好結局。

    七皇子:胤祐。雍正爺上位之後將他封為了和碩親王,對他也算是厚待。他去世之時才只有51歲,其碑文上面記載的是:安分守己。

    十二皇子:胤祹。雍正對他還是算不錯了,但他這人做事不行,常常出錯。所以曾經被降過爵,最後又漸漸的升回了親王的位子,去世的時候是78歲。

    十五皇子:胤禑。他當年是被封為了貝勒爺,被派去看守景陵。之後到了雍正八年又被晉封為了愉親王,可第2年就去世了,死的時候才39歲。

    十六皇子:胤祿。他的能力很出眾,受到了雍正、乾隆兩位帝王的作用。去世的時候是73歲。

    十七皇子:胤禮。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果郡王,後來又被晉封為了果親王,去世的時候是42歲。

    二十皇子:胤禕。他最後獲得的封號是被貝勒爺,在乾隆十二年才去世,死的時候50歲。

    二十一皇子:胤禧。他是被封為了慎郡王,在乾隆二十三年才去世,死時48歲。

    二十二皇子:胤祜。最初是被封為了貝子,後來又晉封成了貝勒,在乾隆九年去世,死的時候才只有34歲。

    二十三皇子:胤祁。被封為了鎮國公,接著又晉為了貝勒,最後在乾隆四十九年被封為了郡王,在73歲高齡時去世。

    二十四皇子:胤秘。他被封為了諴親王,去世的時候是58歲。

    總的來說,這些沒有參加皇位爭奪戰的皇子們,都還是被善待了,比那些奪位失敗的人來說,結局好了不知道多少倍。而這11位皇子,有幾位是因為對皇位沒興趣,而還有幾位是因為年紀小,不夠資格爭。但不管什麼原因,他們就是因為沒有爭,才能有一個好結局。

  • 24 # 爾朱少帥

    雍正爺的繼位是否陰謀篡奪的結果,一直是民間和野史津津樂道的話題。就連帶著,雍正爺的死因也成為歷史謎團——有人認為是心腦血管疾病,也有人認為是過勞死。更有野史說是呂留良受曾靜反清大案牽連,犯“大逆不道罪”,被雍正開棺鞭屍,並且屠殺了呂家一門,只有呂四娘漏網。雍正被呂四娘尋仇,割走了腦袋。

    說實在話,雍正上接康熙,下啟乾隆,清朝能有一個“康乾盛世”,雍正功不可沒,是清朝少有的有為之君。不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雍正在“九子奪嫡”之後,針對兄弟們的大清洗,一直是清朝文人們詬病的事情。雍正登基後,怎麼對待兄弟們的呢?自己一黨的當然重用;參與奪嫡的絕對沒有好果子吃;那麼置身事外的呢,是不是就不賞不罰?不站隊,沒有支援雍正,那是不是要被穿小鞋?

    “九子奪嫡”中,參與奪嫡的有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八爺黨。勝出的四爺黨成員,當然榮華富貴。其他人參與奪嫡的阿哥們,除了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被偷偷弄死,剩下的基本都判了“無期徒刑”——運氣不好的幽禁到死;運氣好的熬死了雍正,等著乾隆放出來。

    沒有參與奪嫡的阿哥有些誰呢?成年了沒奪嫡的皇子不多,只有三個:老五胤祺、老十二胤祹、老十五胤禑。他們的遭遇怎樣呢?沒參與奪嫡的兄弟們,雍正沒有對他們下狠手,但是他們也沒有受到雍正的任何重用,只能混吃等死,做個太平王爺。

    老五跟康熙父子相當關係不錯,但是老五胤祺生母地位不高,而且是被皇太后養大的,奪嫡名不正言不順,也沒勢力,勝算不大。他本身也沒有野心,老實本分,性格溫和,沒有做過出格的事情。雍正上臺後,只是找了個理由給“恆親王”老五削爵,小小敲打一下,基本沒什麼大事。53歲病死,算是善終,雍正還親自為他立碑勒銘。

    老十二胤祹在康熙爺的時候,經常乾點差事;到了雍正時候,老十二被大臣彈劾,雍正給他來了給三級跳:從郡王擼到貝子,從貝子擼到佐領。雍正敲打他有點厲害了,直到雍正臨死前三年,才給他恢復“多羅履郡王”爵位。不過,老十二胤祹一直活到乾隆28年(78歲)。乾隆挺看重這個叔叔,讓他主管過宗人府和禮部,爵位還從“郡王”晉升到“和碩履親王”。

    老十五胤禑,是漢人女子生的,根本不可能奪嫡。“嬪位”沒資格撫養孩子,老十五是被德妃養大的。德妃就是雍正的生母,雍正跟生母關係惡劣,給生母封皇太后尊號,生母都不待見雍正。估計是受這個影響,雍正也就不待見老十五胤禑。剛開始只封了個貝勒,就讓給先皇守陵去了。這孩子命苦,38歲才被封為郡王“愉郡王”,39歲就病死了。

  • 25 # 野史也是史

    清代宮廷內部的黨爭主要表現為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這一斗爭尤以康熙在位時最為激烈。康熙一生共生了35個兒子,有序齒的有24人,長大成人(16歲以上)的有20人,參與皇位爭奪的9人,未參與的15人。

    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有:皇長子胤禔、皇二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未參與奪嫡的皇子有15人,其中長大成人的有11人: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皇二十子胤禕、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三子胤祁、皇二十四子胤秘。

    有序齒未成人的有4人:皇六子胤祚(5歲殤)、皇十一子胤禌(11歲殤)、皇十八子胤祄(8歲殤)、皇十九子胤禝(3歲殤)。

    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結局

    九子奪嫡中,最終皇四子胤禛勝出,是為雍正皇帝。其他八位皇子,大多結局不好,這也是爭儲過程中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皇長子胤禔,一向心狠手辣,康熙很是反感。在奪嫡過程中魘咒太子胤礽,康熙四十七年被革爵圈禁,雍正十二年去世,享年63歲。

    皇二子胤礽,作為嫡長子,在兩歲時就被立為太子,因結黨營私被兩度廢立。康熙五十一年被圈禁於鹹安宮,直到雍正二年去世,享年51歲,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

    皇三子胤祉,愛好文學善騎射,因與廢太子關係較好,被雍正發配到遵化守陵。後因胤祥葬禮不敬之事,被雍正革爵圈禁,在雍正十年病逝,享年55歲。

    皇八子胤禩,八爺黨核心,雍正即位處被封為和碩廉親王。雍正四年,胤禩因各種原因被革爵圈禁,同年去世,享年45歲。乾隆四十三年,胤禩被恢復宗室。

    皇九子胤禟,八爺黨骨幹,為雍正所忌恨。雍正三年被革爵,次年被削除宗籍,送到保定監禁,後被折磨而死, 享年43歲。乾隆年間被恢復宗籍。

    皇十子胤䄉,八爺黨骨幹,雍正二年被革爵圈禁。乾隆二年被釋放,晉封輔國公,四年後胤䄉病死,以貝子禮葬,享年59歲。

    皇十三子胤祥,雍正的鐵桿支持者。雍正元年總理戶部,三年總理京畿事務,七年協辦西北軍機。胤祥被授鐵帽子王,在雍正八年去世,享年44歲。

    皇十四子胤禵,八爺黨骨幹,雍正同母胞弟。雍正元年被派守皇陵幽禁,三年後改為圈禁。乾隆二年被封為奉恩輔國公,十二年封多羅貝勒,次年晉為多羅恂郡王,乾隆二十年病逝,享年67歲。

    未參與奪嫡的皇子結局

    皇五子胤祺,宜妃所生,性情溫和,康熙四十八年被晉封為和碩親王。未參與奪嫡,雍正十年去世,享年52歲。

    皇七子胤祐,成妃所生,腳有殘疾,未參與奪嫡。康熙四十八年被晉封為淳郡王,雍正八年去世,享年50歲。

    皇十二子胤祹,定妃所生,為蘇麻喇姑所育。雍正二年被彈劾降為護國公,八年恢復郡王爵,十三年晉封和碩履親王。乾隆朝被重用,乾隆二十八去世,享年77歲。

    皇十五子胤禑,順懿密妃所生,雍正四年被晉封為貝勒,命守景陵。雍正八年被晉封為愉郡王,次年病逝,享年38歲。

    皇十六子胤祿,順懿密妃所生,康熙朝執掌內務府。雍正朝為正黃旗都統,乾隆元年任總理事務大臣,食親王雙俸。四年停雙俸,罷都統職。三十二年去世,享年73歲。

    皇十七子胤禮,純裕勤妃所生,雍正元年被封為果郡王,六年晉封親王。乾隆元年因事罷雙俸,三年去世,乾隆親臨其喪,享年41歲。

    皇二十子胤禕,襄嬪所生,雍正四年被封貝子,八年晉封貝勒,十二年因祭陵稱病被降為輔國公。乾隆元年復封貝勒,命守泰陵。乾隆二十年去世,享年50歲。

    皇二十一子胤禧,熙嬪所生,雍正八年被封固山貝子,同年晉封貝勒。雍正十三年授正黃旗漢軍都統。乾隆元年封慎郡王,二十三年去世,享年48歲。

    皇二十二子胤祜,雍正八年封貝子,十二年晉貝勒。乾隆九年病逝,享年34歲。

    皇二十三子胤祁,雍正八年封鎮國公,十三年進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為貝子,四十二年又降為鎮國公,四十五年復封貝子,四十七年又進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銜,五十年病逝,享年72歲。

    皇二十四子胤秘,雍正十一年被封為和碩諴親王。乾隆三十八年病逝,享年58歲。

    綜上,沒有參與奪嫡的皇子結局都屬正常,都得到了雍正的善待。其餘的都是早逝的皇子,沒有機會參與奪嫡之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那種很甜很甜的情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