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樓又一夜東風

    首先戰爭打的就是國力!西夏那時候已經接受了漢文明!大部分脫離了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我們都知道遊牧民族打仗後勤保障不需要太多的東西!而西夏屬於農耕時代!後勤保障跟不上,再加上西夏後期皇帝昏庸!朝政腐敗!人民生活水深火熱!30萬軍隊!真正算得上精銳的不足十萬!而且和蒙古的差距不止在軍隊上!西夏國位於今天的甘肅地區!糧食生產又能支援一個國家打戰爭消耗多少年呢!又不能從別的地方轉運!再加上軍事上的昏招!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 2 # 土牛大哥

    西夏的戰略方向出了問題,首先是跟吐蕃打來打去的誰也幹不掉誰,白白的浪費了大量寶貴的資源。然後是跟咱們沒正經的宋朝打,你他媽又吃不掉大宋朝為什麼不跟宋朝結盟呢?最後是跟那個金人眉來眼去的,你是想跟金朝合夥吃掉大宋朝呢?還是想跟金朝聯合對抗蒙古人呢?自己就沒個準譜麼?最後弄的蒙古人滅你的時候沒一個人幫你,蒙古人要滅金朝你難道就看不出來?結果你西夏讓金人當槍使了。

    按說你西夏的地盤也不小了,比當時的大宋朝大多了,還不知足,這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為什麼蒙古人滅西夏用了二十多年,就是因為你們從來就是出爾反爾說話不算話,你老是跟大老虎逗悶子能有你好?

    西夏最好計程車兵早早的就消耗光了,自己還以為金朝人能出兵幫忙,結果是一兵一卒都沒派,讓你一人耍單,你扛的住蒙古人的兇殘蠻橫麼?蒙古人前前後後的對你六次用兵,你剩下的那點兒精銳部隊早沒了,最後是七拼八湊的組織起了十來萬剛從地裡幹完活兒回來的專業莊稼漢,還號稱五十萬,你以為成吉思汗是嚇大的麼?結果讓人屠了城,老婆也讓人辦了,皇帝也讓人殺了,從此誰也想不起來曾經還有個西夏。

  • 3 # 史海悠遊閭春暉

    題目中所謂的“大決戰”,是指發生於公元1226年11月於靈州城外的冰原血戰,當年七月夏國主德旺聽聞西征歸來的成吉思汗對西夏大舉用兵的訊息後,驚懼致病而死。當年8月,成吉思汗以大將速不臺為先鋒由西向東殺奔西夏而來,已故木華黎國王之子孛魯以其父的五投下軍、探馬赤軍由東面夾攻西夏。10月,蒙古軍攻陷西夏龍興之所——夏州城,守將術速忽裡以敗軍投降;11月,東西兩路蒙古大軍會攻西夏軍事重鎮——靈州,擺出逼迫西夏軍決戰之態。西夏政權無計可施,只好蒐羅全國精銳十萬人馬,由嵬名令公為大將前來解圍,靈州城內軍民也拼死出城助戰,蒙、夏雙方在一片冰雪的原野上展開了會戰,結果是夏軍大敗、傷亡慘重、伏屍遍野,蒙古軍乘勢破城後進行了大屠殺,史載靈州城內外西夏軍民被殺者超過30萬之多。等到了第二年正月,蒙古軍大將阿術魯率軍直取西夏首府中興府,後者已經是亡國在即了。

    題目中問及三十萬西夏軍隊為何敗績?其實,西夏援軍十萬,加上城中守軍不會超過二十萬,所謂三十萬者,有大批靈州百姓在內而已。這樣的軍隊雖屬哀兵,但疏於訓練,與經過了西征凱旋的蒙古大軍相抗,當然是難覓勝機。

    西夏王朝在軍事上的衰亡早在金滅遼的時期就已經開始,而對於其北面的大蒙古國而言,公元1205年蒙古軍就首次攻襲西夏,擄掠了大量財富,直到北返,西夏軍都沒有能夠集合起來予以抵抗。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攻夏,這回西夏右廂諸路軍得以集結對敵,蒙古軍攻勢受阻,被迫退軍。1210年,蒙古軍第三次攻夏,在河西兀剌海城外的對陣中,大敗由當時的太子李承禎為主將的夏軍,俘殺了副將高逸。其後連破西夏多城,俘獲太傅西壁訛答等多名將帥,迫使西夏求和、甘為附庸。

    戰場上連戰連敗的西夏王朝,不但不整軍經武、發憤圖強,反倒是宮廷政變頻頻,更在蒙古的要求下,悍然對金朝用兵,充當蒙古軍的偏師,與金國的關中軍隊拼個兩敗俱傷。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在即,希望西夏跟隨出兵遭到拒絕後,立即以騎兵襲擊西夏,夏神宗李遵頊遠逃西涼府避戰,幸虧蒙古軍輕騎居多,無法攻陷中興府而撤兵,此為蒙古第四次攻夏。

    1223年,夏神宗退位,太子李德旺繼位,西夏終於停止了與金國間的戰爭,兩國修好一致抗蒙。但時機已失,成吉思汗已經結束西征東返,前鋒諸軍直逼西夏的沙州城,然守將籍辣思義憑險固守,蒙古軍數月無法攻拔。轉而攻擊銀州,西夏監軍司塔海率眾出戰失利被俘,傷亡數萬,銀州淪陷。李德旺眼見諸部潰散、軍民乏力,只好再次請降,以皇子為質,成吉思汗始解沙州之圍北返,其時被圍困達半年之久的沙州城內早已是餓殍滿目。。。。

    1224年3月,成吉思汗遣使孛禿至西夏,追問皇子入質之事,右丞相高良惠、樞密使李元吉均勸應遵守盟約,以不給蒙古人入侵的藉口。但李德旺不聽,認為已經修好金國、共同對敵,絕不能“任子一往,受其束縛”,遂決定毀約。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屢次背約、貪而無信,更接納了乃蠻王子曲出律之子赤剌合翔昆為名,起大軍對西夏發起了第六次攻伐。此戰,成吉思汗以曾受西夏將領阿沙敢不的嘲諷為辭,堅決要滅國方休,西夏王朝的末日即將來臨。。。。

    以上,我們簡述了蒙古與西夏戰爭的大致過程,可以看出,靈州之戰雖然浩大、慘烈,其實並不是什麼“大決戰”,因為蒙強而夏弱的格局早在前幾次的蒙古侵夏戰爭中就已出現,西夏沒有獨自抗蒙的實力,尤其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後,它的滅亡就已被註定,不是某一兩次戰役的勝負所能夠改變的。

  • 4 # 阿斗不傻

    阿斗解讀《西夏篇-中興府末日》

    接下來回到正題,西夏蒙古大決戰,西夏為何失敗。

    我們先理順思路,也就是

    第一,這場決戰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

    第二,當時西夏處於什麼狀況之下,以及最後的結果如何。戰敗真相如何。

    第三,戰爭後,西夏為何覆滅,連歷史文字全部都沒有存下來。

    蒙古西夏大決戰具體發生時間是1227年6月。決戰地點是,西夏國都(中興府)。

    第二,當時西夏處於什麼狀況之下。

    戰況:在1227年的前一年即1226年6月,蒙古首領成吉思汗,就發起啦這次滅亡西夏的戰爭,分兵二路進攻西夏,在決戰之前西夏全國,僅剩西夏國都(中興府)還在西夏手中。

    時局:被圍困的西夏孤城可謂天亡之像,在戰爭期間還發生慘烈的大地震,整個城市破壞嚴重,死傷無數,伴隨地震之後的是瘟疫暴虐,民不聊生,還沒開始決戰前,中興府已經搖搖欲墜。

    經過:這裡我們只說決戰經過,其實經歷過地震和瘟疫的洗禮之前,作為西夏最後據點的中興府,剛剛被蒙古軍團圍困了半年有餘,堅守之下蒙古戰略性撤退,整個城市,本身已經彈盡糧絕。在蒙古退走之後西夏所有人,本以為可以修養一段,哪知道又遭遇地震瘟疫遭,蒙古軍團聞訊馬上再次進攻,中興府彈盡糧絕,又無外援,絕境之下,西夏末代君主李睍決議開城投降。

    由上述描述,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末路求生的帝國,最後的覆滅。戰局不利,天災人禍,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心灰意冷。所以,沒有所謂的30萬大軍慘敗,有的只是,彈盡糧絕,無路可走的三十萬戰士無奈投降!

    第三,戰爭後,西夏為何覆滅,連歷史文字全部都沒有存下來。

    西夏滅亡後不久也就是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六盤水虎帳駕崩,據說是被西夏國主贈送的美人下毒殺死,這個我們已經無法考證。

    為了替成吉思汗報仇,更主要的是為啦避免西夏生變,蒙古軍團依照成吉思汗遺命,將西夏皇室全部殺死,又派軍血洗中興府,全城不論老少一個不留。

    不僅如此,為啦徹底的復仇,殺紅眼的蒙古人,還將關於西夏所有的文物古籍,字畫藝術,全部焚燬,更過分的是將西夏曆代國主的王陵也全部銷燬。

    剩下的党項人,不得不遠走家鄉,避禍他國。隨後蒙古給西夏這塊地盤取名為“寧夏”,意為“安寧西夏”。這就是現在寧夏的由來。

    就此西夏文化完全消逝,成為一個史書標記。

    好吧,作為歷史的看客,我們永遠無法理解歷史的慘烈,只能從書中感受!一個國家,一個有著輝煌歷史文化的政權,就這樣在蒙古的鐵蹄之下徹底消失。蒙古人被譽為世界毀滅者!也算是實至名歸,中亞文明,歐洲文明,東亞文明,當年蒙古鐵騎,毀滅啦太多文明。

  • 5 # 隔壁老王家的老忘

    說最簡單點,就是當時的宋金夏諸國都到末世了,當政的基本都是些庸人,沒有一個有戰略眼光的,蒙古都已經明顯的崛起了,而且非常猛,他們幾個不但不合作,還依然是互相攻打,特別是夏和宋,居然選擇和蒙古合作,這不是與虎謀皮嗎?既然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自然最後的下場只能是滅亡了!

  • 6 # 蜀北一

    西夏也算是生不逢時,偏偏就遇上了人類歷史上最有名的戰爭狂魔成吉思汗,而攻城掠地,就是成吉思汗一生都在做,也是最愛做的事情!作為跟蒙古人近在咫尺的鄰居,西夏怎麼可能不成為蒙古人眼中的肥肉?而成吉思汗西征,也多次要求西夏提供支援,而也是後來西夏在成吉思汗的一次西征中沒有提供軍隊和物資的支援而惹惱了成吉思汗,最終迎來了蒙古人憤怒的鐵蹄!

    蒙古人前前後後多次攻打西夏,最終在公元1226年,蒙古開始了滅亡西夏的戰爭!西夏實行的是全民皆兵,老百姓和平時期就是農民種田耕地,戰爭時期就是士兵上陣殺敵!所以雖然號稱有三十萬軍隊,事實上是有水分的,精銳部隊也就十萬左右!其餘都是老弱病殘!

    而蒙古軍隊征戰無數,訓練有序,身經百戰,且士氣高昂,戰鬥力比西夏軍隊高出不少,所以雖然西夏軍隊也是視死如歸,奈何敵我差距太過懸殊,所以並挽救不了失敗的結局!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更是讓正處在亡國邊緣的西夏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地震這天災,加上蒙古人入侵這人禍,使得西夏國力消耗殆盡,無力再戰,最終李晛投降,西夏全部淪陷,至此,西夏滅亡!

  • 7 #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在與蒙古作戰之前 西夏已經在和金國的火併中耗盡元氣 所謂三十萬軍隊 只是數量 而無質量 另一邊蒙古則一直在坐山觀虎鬥 如今 虎們已經兩敗俱傷了 本身就實力最強的蒙古以強對弱 自然不會不輕易就席捲天下了

  • 8 # 暮雪141968334

    國力消耗殆盡了,內部矛盾重重,雖全民為兵,扛不住連綿不絕的打擊,蒙古人走的是以戰養戰的路子,每消滅一個對手,就用對手的軍隊攻城掠地,所以,蒙古越打越大,在當時沒有任何國家抗的住,加上成吉思汗的名聲太大,西夏坑死了成吉思汗,算是最大的戰績,不然以成吉思汗的號召力,未來格局如何很難說。但也因此,被滅族了。西夏無論如何都會被滅的,蒙古不可能在家門口留一個國家,所謂西夏反反覆覆,也是找藉口滅西夏而已。西夏也挺抗揍的,把蒙古也拖了很長時間,對蒙古的殺傷也不小。小而精悍大概就是對西夏的感受吧,死不怕,死也要咬你一口。蒙古在滅夏也是費事不少。蒙古哪怕是屠城,恐怕也不是簡簡單單的屠殺,抵抗絕不在少數畢竟冷兵器時代,城市屠殺不是那麼容易的,西夏全民介兵,不可能明在屠城還升長脖子挨宰,只不過都沒有歷史記載了

  • 9 # 鐵馬冰河wu

    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國接納仇人亦剌合·桑昆(克烈部太子)、拒絕徵調和不送質子為由,開始第4次揮兵大舉征伐西夏。蒙古軍兵分兩路:一路自畏兀爾東進,攻陷沙、肅、甘諸州,直逼西涼府;另一路由成吉思汗親率,從漠北南下,攻黑水、斡羅孩等城,再進至賀蘭山。

    由於成吉思汗在入侵西夏的半道上射獵野馬時墜馬負傷,蒙古軍被迫駐營休息。年邁的成吉思汗不採納諸子、眾將們暫時回撤的建議,他強忍鑽心的疼痛,決定先派遣使臣到西夏責備其主不派兵隨蒙軍西征且權臣阿沙敢不出言不遜之罪。

    接著,蒙古軍進攻西涼府,西夏守將力竭投降,遂殺至河曲之地,攻取應裡(今寧夏中衛)等縣郡。此時,夏獻宗李德旺憂懼而死,夏人擁立其侄南平王李睍為國主。

    是年11月,成吉思汗不顧傷痛,親率大軍攻擊靈州,西夏王李睍派遣嵬名令公統帥10萬大軍前去救援。蒙古軍突然渡河攻擊,夏軍潰敗,陣亡者無數,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鑑於西夏軍隊主力大部分被殲滅,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成吉思汗只留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今銀川),並派西夏人察罕入城招降。

    成吉思汗自己則於1227年正月率軍南下,攻入金國境內,相繼攻陷積石州、臨洮府和西、河、寧、德順等州縣,另遣偏師殺入宋境大肆擄掠。4月,成吉思汗來到六盤山歇夏。6月,蒙古軍繼續向南攻伐,燒殺搶掠,前鋒已進至秦州清水縣,所經無不殘破灰滅。

    中興府被圍困長達半年之久,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西夏末帝李睍遣使乞降。他請求成吉思汗寬限1個月,然後親往朝覲。

    7月,成吉思汗病重,自知死期將近,便招三子窩闊臺、幼子拖雷於病榻前,叮囑兄弟倆要團結互助,親密相處,並面授滅金之策。他還吩咐道:“我死後要秘不發喪,以免被敵人知悉;待西夏國主李睍和興慶府居民在指定時刻開城出降時,要立即毫不留情地將他們全部消滅 ”。

    當月,成吉思汗病逝于軍中。西夏末帝李睍在獻城投降時被擒殺。蒙古軍攻陷中興府,屠城,立國189年的西夏名實俱亡。

    西夏與蒙古決戰時尚有30萬人馬,可早已是強弩之末 。 彼時的蒙古早已在漠北興起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諸部後不斷向外擴張,他曾4次率軍侵入西夏,蒙古軍攻城略地,大肆殺戮,給西夏國力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特別是成吉思汗第3次討伐西夏時,俘殺大都督府主高逸,夏軍傷亡慘重,精銳盡失。後來嵬名令公再次慘敗於成吉思汗之手,10萬兵馬傷亡殆盡,他自己兵敗被俘。經數次惡戰,西夏經濟凋敝,夏軍人員物資損失嚴重,士氣低落,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所以面對成吉思汗的屢屢入侵與殘酷殺戮,大敗虧輸乃至徹底覆亡已是無法擺脫的最終結局。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路】

  • 10 # 飛翔73922471

    西夏立國好像有幾百年了吧,已經失去了立國時候的剽悍,本來就是王朝的末年了,如果碰到當年的阿骨打,不一定能夠獲勝……在戰場上,很少有國家能夠抗住10萬騎兵的叢集衝鋒……而且蒙古統一草原後,兵力遠不止

  • 11 # 歷史哨聲

    西夏被蒙古所滅,根本性原因不外乎兩個:

    1、盟友。在鐵木真開始攻打西夏時,西夏要求金國援助,但救援的使者剛到燕京,金章宗就去世了,即位的衛紹王拒絕支援西夏,以坐山觀虎鬥的姿態看待蒙古攻打西夏。

    “敵人相攻,中國之福,何患焉?”

    這導致西夏難以獨力對抗蒙古,因而臣服蒙古,導致最終的金和西夏雙雙滅亡。

    2、和親。夏襄宗皇后是克烈部札阿紺孛的女兒,而札阿紺孛的兩個女兒分佈是鐵木真妻子和拖累妻子唆魯禾帖尼——蒙古、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人的母親。在西夏臣服蒙古後,西夏和蒙古的和親越來越多。西夏和蒙古的和親,導致了西夏國內出現了伴隨著西夏滅亡都存在的親蒙古勢力。親蒙古勢力和反蒙古勢力的內鬥,削弱了西夏在對抗蒙古中的團結能力。在成吉思汗滅西夏戰爭中,也有很多黨項人部落加入蒙古軍隊,如讓中興府避免被屠城的察汗就是党項人。

    西夏的軍事體制

    西夏的軍事體制是和遼朝一樣都是部落兵制,加入一些宋朝軍事制度進行改良。基本上西夏的軍事制度和遼朝差不多:

    西夏軍隊最小的單位是抄,每抄為3人:主力1人,輔助1人,負擔1人。這和契丹騎兵的組成是一致的:契丹騎兵,帶馬3匹,有兩個輔助:打草谷家丁1個、守營鋪家丁1個。

    和宋朝一樣,西夏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下設諸司。

    軍事級別分別是:統軍、行主、佐將、佐首領、小首領。

    和宋朝有禁軍、廂軍、鄉兵的中央、地方兵種一樣,西夏也有中央和地方兩種軍。

    西夏中央軍分為:

    擒生軍,約十萬,其實就是契丹騎兵的打草谷家丁、女真騎兵的阿里郎,負責擄掠補充軍糧等資源;

    衛戍軍,約2.5萬,部署在興慶府,和宋朝的禁軍一樣都是主力;

    侍衛軍,約5千,是從貴族子弟中選拔出來的衛戍軍,專門負責護衛皇帝安全,和金國的合紥謀克軍是一樣的;

    潑喜,約200人,是西夏的炮兵

    鐵鷂子,原本300人,後擴充到一萬,是西夏的重甲騎兵,和遼朝的鐵林軍、金國的鐵浮屠軍一樣;

    撞令郎,由俘虜的漢人組成,是炮灰;

    步跋子,有橫山等山間部落組成的步兵,經常和鐵鷂子配合作戰。

    地方軍分為左廂軍、右廂軍和十二監司軍。地方軍最高人數達到50多萬。地方軍主要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每一監司軍設定有都統、副統、監軍各一人。這三個職位有西夏皇帝任命貴族擔任。下設的都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等職位有党項人和漢人擔任。

    總的來說,從西夏的軍事體制來看,西夏軍的戰力也並不比蒙古軍低,但西夏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國家小、人口少,無力如何也抗衡不了差不多統治中國北方的蒙古國。

  • 1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如果將13世紀的蒙古旋風比作一場世界盃的話,最終捧杯的蒙古帝國儘管在西亞、東歐賽區摧枯拉朽,在初始階段卻很不幸地被分在了死亡之組——東亞賽區。與蒙古帝國擅長進攻的作戰風格不同,東亞賽區的西夏、金國、南宋在傳統上屬於農耕民族的固若金湯一樣的防守反擊打法,讓蒙古帝國的出線之路異常坎坷。蒙古帝國也很萬幸地分在了死亡之組——從東亞賽區出線之後,蒙古帝國的軍隊變得能攻善守,所向披靡。

    在這裡故作戲謔之語,是想讓貫穿13世紀的關鍵詞——殺戮,變得不那麼沉重。東亞地區的人們歷來有記史的習慣,在這個階段,見諸於史料筆端的往往是殺戮無狀,浩劫無常。

    (蒙古攻金、滅夏、西征之役)

    蒙古在12-13世紀時,部落之間,日夜相攻,人民離散,整個漠北草原一片狼煙。鐵木真崛起後,逐漸收集部眾,剪除異己,統一各部。

    一個長期分裂的部落政權,猛然間成為統一的國家,必然會涉及大量的利益調整,積累起大量的矛盾。農業王朝因為對土地的依賴性,往往偏向於劃地自守,以作亂——平亂——削權模式作為解決矛盾的方法。遊牧帝國則出於對脆弱遊牧經濟的不安全感,盛行搶掠之風,以擴張——擴張——再擴張模式取得內部各派系的利益平衡。

    在西北地區以牧業為生的党項族屬羌人,有八大氏族,其中拓跋部最為強大。最終,拓跋部統一各個氏族建立了西夏王朝。

    拓跋部據稱是鮮卑人西遷的一支,與蒙古(室韋)同源,都出自東胡。其民俗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須互相幫助,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必須復仇。未復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類,直到斬殺仇人,才能恢復常態——其強悍至此!

    西夏共有人口300多萬,除了党項人外,還有漢族等其他民族,在經濟上是一個兼重農牧的王朝——因此兼有遊牧民族的擴張本性和農耕民族的頑強韌性。

    所以,雖國小力弱,但仍能在周邊的龐大帝國之間縱橫捭闔,求得生存之道。立國時,東北部遼國、東南部宋朝都已經立國數十年,兵多將廣,勢力龐大。一般常理而言,西夏能夠完成三國鼎立的偉業,殊為不易。

    (西夏在鐵血中立國)

    西夏在大國夾縫中艱難求存,養成了兩面三刀,八面玲瓏的國家性格,在與宋朝、遼國、金國交往的過程中,為國家利益背信之舉,實為尋常之事,也因此屢次被大國教育做人,經常發生大戰。

    西夏生於憂患,從始至終重視軍隊建設,實行全民皆兵制度。以300萬人口的規模,硬是養成了50萬軍隊,其中精銳部隊有擒生軍10萬,中央侍衛軍2.5萬。最精銳的部隊是,是皇帝直屬的重甲騎兵3000人。憑藉著強大的軍力,在與大國們的較量中也是打的有來有往,不曾吃虧,保住了獨立的地位。

    在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中,在1205年3月,鐵木真派遣一支偏師追擊王罕部落的桑坤時,來到了西夏邊境。蒙古人沒有領地概念,看到西夏境內富庶,因此就以追擊敵人為名,大肆擄掠。西夏人沒有見過這些從北方冒出來的野蠻人,說理說不通,打也打不過,只好等蒙古人搶夠了回去。

    西夏王朝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雖然屢屢對遼國、宋朝、金國稱臣,但是西夏從來沒有把稱臣當回事,翻臉比翻書還快,三大國也曾興兵討伐,卻每每損兵折將,最終也由著西夏人鬧騰了。因此,小小的西夏國目中無人,對蒙古人的侵襲自然無法嚥下這口氣。蒙古人又打不過,只好把氣撒在當朝皇帝——李純佑身上,他的堂弟李安全發動政變。

    羅太后被迫下旨廢李純佑,支援李安全即位,是為夏襄宗。

    1207年,蒙古藉口西夏皇帝無故被廢,發動了第二次進攻。蒙古人四處擄掠,卻擔心西夏兵勢盛,不敢驟進,搶了5個月就退兵了。

    (蒙古入侵西夏時區域版圖)

    公元1209年9月,蒙古在正式出兵伐金之前,看到夏金同盟對蒙古的威脅,因此派遣軍隊正式進攻西夏,以期剪除側翼的威脅。

    之前的西夏與蒙古間的衝突,都是偏師之間的戰鬥,直到此次,西夏與蒙古才各自出動了主力軍隊交戰。西夏名將嵬名令公帶領10萬精銳,雖然一度於克夷門堅阻成吉思汗大軍,但最終仍為成吉思汗所擊敗。

    克夷門是西夏都城興慶府的最後一道屏障。此地既失,蒙古軍遂進圍西夏都城,李安全便向金朝求援。然而,金朝不但沒有派兵援救,剛剛即位不到一年的金主完顏永濟甚至說出:“敵人相攻,乃我國之福。”

    金主此時說這句話沒有錯,因為這時的蒙古剛剛興起,金國勢力強大,誰也不曾想到後來的蒙古人能夠折騰出那麼大動靜。西夏雖然是金國同盟,但是兩國也經常鬧出矛盾。西夏為了嚇唬金國,還曾經繞道吐蕃,聯絡南宋,兩面夾擊金國。可是宋主昏懦,不敢應承,也確實怕西夏說話不算話,勾引南宋與金作戰,自己坐享其成。這事自然也瞞不過金國,因此金國與西夏之間雖是同盟,但貌合神離也是常態。金主願意作壁上觀,也就情有可原。

    不過,這句話在西夏李安全聽來,就特別不是滋味了。一連9個月,西夏以全國軍力抵抗蒙古進攻。蒙古人攻城不得法,引黃河水來灌城。泡了3個月,興慶府城牆快傾塌時,蒙古人築的河堤質量不過關,發生了潰堤,蒙古人也沒有辦法繼續攻城了。

    因此鐵木真就允許李安全獻女乞和,發誓“願為君右手效力”,斷絕與金國的關係。蒙古兵見好就收,退軍了。

    西夏和金朝之間的睦鄰友好關係,始於夏崇宗幹順末年(西夏元德六年,公元1124年)。在此之後八十多年,金和西夏之間固然有一些小的磨擦,但基本上仍維持著比較和好的關係。夏金兩國之間的使節往來頻繁,政治上互相支援,經濟上互通有無,這種關係對夏金雙方都有好處。

    被完顏永濟無情地擺了一道後,李安全改變了與金友好的既有國策,依附日漸強大的蒙古,與金之間開始了長期且大規模的戰爭。從某種層面來說,正是金國對遭受蒙古攻擊的西夏袖手旁觀,使得西夏與金國的友好關係破裂。

    一言或可興邦,一言或可喪邦。因為完顏永濟的一句“敵人相攻,是我國之福”,把西夏與金國多年來的友好完全破壞,並且引發夏金之間連年混戰的背後,是西夏與金國長期以來矛盾的總爆發,當年金國扶持唃廝囉後裔掣肘西夏,曾與西夏約好劃分陜西地界卻派兵偷襲而自取其地等等都被西夏人記在賬上,這次可以算個總賬了。

    (金國攻取河湟之地使西夏記仇多年)

    金國做出的袖手旁觀的態度,也可能並非出於本意,而是金國勢力已經衰弱,無能為力。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難河邊開大會的時候,南宋開始了韓侂冑主導的開禧北伐,金國與南宋一連打了3年。

    這期間,黃河三次決堤,河北、山東大批耕地被淹沒,沿河農村受到嚴重破壞,大批農民死於水患。

    這些大災荒影響的都是金國最肥沃的地區。與之俱來的結果通常便是農民破產流亡,驛傳中斷,民眾之中不時發生的騷亂……

    金國已經無力再插手別國事物了,連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金國都沒有騰出手來干預,讓漠北草原出現了一個遊牧民族強權。所以,後世有史學家認為,金國衰敗始於自然災害。

    公元1211年,蒙古開始正式舉兵攻打金國,西夏也從這個時候開始進攻金國。

    成吉思汗已成功地剪除了金國的西部盟友,免除了側翼之憂。試想:如果鐵木真在中都城下圍城打援時,突然發現西夏兵抄了自家的老窩,他心裡是怎樣的想法?

    蒙古突破金朝苦心經營的北疆防線,並接連在烏沙堡、野狐嶺、澮河堡等戰役中陸續擊潰金軍四十萬,屍橫百餘里,“金兵之精銳者鹹盡”。

    西夏為報當年金國不救之仇,也主動攻擊金國。不過,前線在打仗,後方又出亂子了。

    1211年8月12日,西夏在戰爭期間,又發生了宮廷政變,宗室齊王李遵頊取代了李安全,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位狀元皇帝。

    他當了皇帝后,趁金朝甫遭野狐嶺、澮河堡之敗後立即出兵萬餘騎攻打金朝的東勝城,金朝西南路馬軍萬戶紇烈石鶴壽及時趕來救援。西夏統帥見金兵趕來救援,遂退走。

    公元1211年11月,乘蒙古軍圍攻金國中都之時,李遵頊又派兵萬餘入金朝的涇、邠二州,然後進圍金軍西南事要地平涼府(今甘肅平涼縣),由於金朝早已有防備,圍城時又聽到金有援兵萬人即將趕到,西夏軍遂匆忙解圍而去。打了一年後,公元1212年,蒙古軍暫停伐金,先行休整。

    這下,把西夏人涼一邊了。蒙古人不打了,西夏是沒有這個膽子繼續單獨進攻金國的。那怎麼辦呢?

    (蒙古三路攻金)

    在公元1212正月,李遵頊沿襲慣例向金朝派遣賀正使,其實有刺探金國虛實之意。剛剛趁火打劫人家,再黃鼠狼給雞拜年的事,也就只有西夏能幹的出來吧。

    完顏永濟當然還記著西夏趁金國兵敗澮河堡之後乘隙侵略金境之仇,於是完顏永濟下令禁止夏使交易,並敕令夏使速回國。

    金國此時國勢飄搖,山東以反抗金國暴政為號召,大量農民組成的紅襖軍起兵叛金,已陸續攻陷許多州縣;被金國滅的遼國皇族後裔耶律留哥也以民族復興為號召,於遼東起事。此時,再拒絕西夏的求和之舉,實為不智。然而,金國還是這麼幹了。可能他們過於自信了吧。

    轉眼到了公元1213年,西夏本著與其等著你來算賬,不如我先去打你的原則,出兵攻破金國的保安州,進圍慶陽府 ,殺州刺史與知府。

    蒙古人也看到西夏小弟這麼賣力,當大哥的也不含糊,立刻發動了三路伐金之戰,攻破金國90餘郡,兩河、山東數千裡,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牛羊、馬畜皆席捲而去。

    內憂外患之下,金國發生了政變,大將胡沙虎於這一年的八月廢殺金主完顏永濟,迎立金宣宗。西夏則乘經過內亂的機會,攻破金國的邠州(今陝西彬縣),再破鞏州。

    1213年的金國,在蒙古和西夏的雙重打擊下,金國決議遷都開封。

    這使得西夏更加偵知了金國的虛弱,同時由於金國統治中心離西北更遠,難以兼顧的到,西夏開始更加喪心病狂地進攻蠶食金國的領土。金國起初不願意在兩線作戰,甚至還曾經派過使者,到西夏面見李遵頊,向西夏道歉,結果,西夏沒有領受金國的善意,反而更加刺激了李遵頊攻打金國的野心。此後的1214年-1217年,西夏配合蒙古不停地對金國進行打擊。

    金國也不是善茬,被蒙古欺負欺負也就罷了,西夏原本家臣,如今也要興風作浪,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金國在應付蒙古之餘,也會尋機對西夏進行突襲。

    在西北戰場,西夏與金國相互征戰累年,勝負相當,損耗了大量的精兵和糧食。

    西夏以為幫助蒙古人攻金就算盡了小弟的義務,可是蒙古人要的不僅僅是這些,它不斷以宗主國的名義向西夏催討各種賦稅錢糧,史稱西夏人苦之。

    這種狀態如果持續下去,金國、西夏在蒙古人索要無度的催逼下,還真有可能捐棄前嫌,再次聯合對付蒙古。蒙古滅夏滅金就更加艱難,甚至形成對峙局面也是可能的。

    可是,1217年9月,發生了一件兇殺案,使得歷史的走向轉了一個彎兒——成吉思汗派去中亞大國花剌子模的通商使節被貪圖其所攜財寶的花辣子模外戚大將給殺了。還自恃強大而侮辱成吉思汗派去了解其中是否有誤會的另一波蒙古使者。結果,這竟然成了促使成吉思汗走向世界的契機。

    鐵木真以宗主國的名義向西夏發出徵兵的命令,西夏人因經連年用兵,兵民厭戰,朝議沸騰,而不願再隨蒙古軍出征。這惹怒了成吉思汗,他親率大軍渡黃河進攻西夏,迅速圍困西夏首都中興府(興慶府在10多年前改稱中興府,取個彩頭),城破在即。

    李遵頊見都城不保,西夏危亡,遂命太子李德任守城,自己則帶親隨扈從逃奔西涼府。蒙古人意在西征,不久撤圍西走。李遵頊乞和蒙古軍成功,再次回到首都。

    成吉思汗這一走,從1218年到1224年,大約6年時間,都在中亞打仗,在漠北老營,只有木華黎帶著1萬蒙古軍和數萬僕從軍征伐華北。因為兵少,木華黎也很少集結重兵攻打堅城,而是採用機動戰術,甚至還放棄了一些此前佔領的城池。

    這段時間,對西夏和金國都是極為重要的休養生息和恢復關係時期,如果把握得當,西夏和金國可能還會有翻盤的機會。

    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西夏和金國對耗)

    壓力驟減,西夏和金國都沒想過修復關係,重整關防,他們彼此之間,開始了更為徹底的相殺。

    金國執行了“北失南補”的策略,派遣好不容易重新拉起的大軍,向南進攻宋朝。

    金宣宗南遷至河南時仍然宣稱“宋人何足道哉!柔懦不武,若婦人然。使朕得甲士三千,可以縱橫江淮間,卿其勉之。”

    金國與南宋在襄陽、江淮一帶互有攻防,雖然南宋“蓋自南渡以來,國家畏敵之病,何其深入骨髓也。昔也,畏敵之新焰;今也,畏敵之餘威。 有可強之勢而自貶以趨弱,有可勝之理而預憂其必敗”,不敢主動發起進攻,但是防守起來,金國一般也沒有得到過什麼好處。

    金國在南宋征伐的三年間,沒有得到好處,歲幣沒有得到,糧草土地沒有得到,損失了大量計程車兵和錢財。

    在陝西蟄伏的李遵頊恢復了一年,感覺有了點實力,又開始了折騰。

    蒙古大軍主力西征,缺少後盾的他也不敢隨便去打金國,因此就先試探地向金國請求開放邊境貿易。金宣宗以李遵頊是反覆無常小人,毫無信義可言,一口回絕了。

    李遵頊老臉掛不住,立刻點其兵將,以步騎三千餘人,引蒙古軍由葭州犯金之鄜、延二州,因為蒙古軍主力西征,此次戰鬥遭到金兵的沉重打擊。

    公元1218年7月,李遵頊又派兵攻金龕谷砦,又不勝。

    金、夏禍結十餘年,兩國之信使不通,邊民之市易俱絕,其害可勝言哉!幸而遵頊厭兵,願通和市。金主苟允其請,從此講好釋怨,互相為援,蒙古不敢輕視夏,且不敢正視金矣。顧失此不圖,後雖悔之,不可及已。

    1223年,李遵頊見西夏國勢危急,漸有亡國之象,不想成為一位亡國之君,因此傳位予太子李德旺,是為夏獻宗。

    此時的西夏經過連年征戰,國困民乏,當此危急時刻,他們才發現真正的敵人是野心勃勃的蒙古,而非日暮西山的金國。他們改變了附蒙攻金的國策,變為聯金抗蒙。

    西夏人很帶種,說幹就幹,想趁成吉思汗親自率軍西征的機會,把漠北未被蒙古征服的部落聯合起來,共同抗擊蒙古(西夏直到此時還是相當有魄力)。

    可是事機洩露,正在駐守漠北的蒙古大將孛魯發現了西夏的陰謀,便於1224年立刻自東西下攻擊西夏,併成功拿下西夏的銀州。成吉思汗以“陰結外援,蓄異圖”為由,開始調集大軍,準備滅亡西夏。

    1224年5月,成吉思汗從西域回師東進,過沙州而圍之,逾月不下。到11月,李德旺聞銀州不守,漠北諸部多潰散,被迫遣使至蒙古軍前請降,答應派送質子。1226年2月,蒙古以西夏久不送質子,惡其反覆,又一次醞釀進攻西夏,並決心一舉攻滅西夏。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十萬進攻西夏,至秦州,德旺遣人撤橋樑拒之。在攻下黑水城之後,又很快攻取肅、甘、涼州,基本上佔領了河西諸州。至此,西夏的右臂河西地區,幾乎全部喪失。

    在蒙古大軍壓境、勢如破竹的攻勢下,夏城連連失守。公元1226年5月,64歲的上皇遵頊病死,諡曰英文皇帝,廟號神宗。時隔兩月,德旺憂悸成疾,也發病而死,卒年46歲,廟號獻宗,侄子李睍被擁立繼位。

    1226年11月,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大軍圍攻靈州。末主李睍遣大將嵬名令公率十萬大軍緊急赴援,途中被蒙古軍隊打敗。隨後蒙古兵強行破城,戰鬥激烈的程度為蒙古作戰以來所少見。最後因夏兵傷亡慘重而失敗。12月,蒙古軍隊攻克鹽州川,派兵四處搜尋,燒殺搶掠,夏民“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

    至此,蒙古軍隊攻略了西夏境內所有土地,東南金國的土地也被攻下,西夏所有的退路都被切斷,蒙古匯兵而圍攻中興府。

    1227年6月,中興府被圍半年餘,發生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糧盡援絕,軍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的能力。末主李睍走投無路,只得派遣使節向成吉思汗請求寬限1個月獻城投降。

    7月,成吉思汗在清水縣西江得重病,立下遺囑:死後暫秘不發喪,夏主獻城投降時,將他與中興府內所有兵民全部殺掉。不久,末主李睍率李仲諤、嵬名令公等投降蒙古。蒙古軍隊為了防止夏主生變,遂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將末主李睍等殺死,西夏國至此滅亡,立國凡189年。

    (西征歸來後的蒙古軍)

    在蒙古所在的死亡小組中,蒙古與勢力最弱小的西夏,打了22年,金國打了23年,南宋打了45年,相比西征時的乾脆利落,蒙古在東亞賽區的戰事打的極為艱難,甚至在戰場損失了成吉思汗、蒙哥兩位大汗。

    西夏處於蒙古草原下腹部核心位置,對蒙古的威脅很大,而實力為最弱,因此蒙古著意攻打削弱。

    西夏國在面臨國家危亡時刻,政變頻發,內部動亂無有窮已,對外又失策連連,與金國對耗10多年,在國祚即將終結的最後幾年才幡然悔悟,卻為時已晚,精兵消耗殆盡的西夏,面對著西征歸來氣勢如虹的蒙古軍隊,已然沒有任何勝算。

    儘管如此,西夏依然打的極為頑強。西夏是封建制,守土而戰既是為國,也是為家,蒙古人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以至於最後惱羞成怒,在中興府大肆屠城,大部分西夏建築皆被破壞、毀滅。

    其時,在蒙古人的威脅下,金國和西夏都一定程度上面臨著“囚徒困境”,他們都不敢信任對方,都擔心蒙古與他們任何一方達成了協議而不斷向蒙古示好。不僅西夏向蒙古屈服,金國也多次求和,鐵木真很聰明地讓他們互相猜忌,難以形成同盟。

    在西夏滅亡後,南宋和金國陷入了“囚徒困境”。蒙古人既置身事外,又操縱著事態的發展。

    只能說時也,命也,當蒙古初起時,誰能想到100萬人口的蕞爾小國,最後竟然能掀起這麼大的浪來?誠可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可是換而言之,當時的中華大地,分裂勢力有西遼、金、西夏、南宋、大理、吐蕃等,且都分裂對峙達400多年,如果沒有外力的統一,時間既久,分裂即為常態。在這個意義上,蒙元政權對於中國大一統有著積極意義。

  • 13 # 優己

    主要是戰法革新問題!西夏兵模板是金國,所以在建軍思想上以重騎兵為主,因此在遭遇蒙古弓騎兵的時候非常吃虧,蒙古軍根本就不跟你肉搏,直接遠端射殺。這重騎兵的衝鋒優勢就體現不出來。而要學著蒙古人的騎射進攻方式又因為裝甲太重,機動力跟不上。所以跟蒙古軍打野戰老是被完虐,只能龜縮到城池裡防守。西夏部隊不僅在面對蒙古軍的時候碰到這個問題,早在北宋時期與北宋名將狄青作戰時候就暴露這個問題了,狄青就是用輕騎兵打的西夏軍。但是因為政治問題,西夏一直沒能湧現出名將來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國力問題!西夏是被蒙古軍拖垮的!西夏不是南宋,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差物產低。在與蒙古軍連年征戰中,大量的勞動力被抽去當兵,沒人從事生產,整個國家經濟崩潰,將士們普遍缺糧,打起仗來缺糧食很要命,幾十萬部隊整天的消耗那麼大。而同期的蒙古帝國則富裕得多,由於成吉思汗攻下了大量國土,又掠奪了大量奴隸,蒙古軍打仗根本不用擔心後勤給養問題。蒙古攻打西夏一場戰爭下來就是好幾年,西夏軍撐不住被困餓而死只能被迫出城迎戰,最終被蒙古軍消滅。

  • 14 # 靈魂的感觸

    這個事件很好的向我們詮釋了兩個道理,什麼叫做“多行不義必自斃”,什麼叫做“唇亡齒寒”!

    事件經過

    關乎西夏國生死存亡的這場“大決戰”指的是發生於公元1226年11月於靈州城外的冰原血戰!

    當時西征歸來的成吉思汗以西夏屢次背約、貪而無信為由,對西夏大舉用兵,意圖當然是吞併西夏國土,當時聽聞這個訊息的西夏國主李德旺是當場驚懼致病,不久便死了。1226年8月,成吉思汗命大將速不臺為先鋒由西向東殺奔西夏而來,木華黎國王之子孛魯則率軍由東面夾攻西夏,10月,蒙古軍攻陷了西夏的龍興之所——夏州城,11月,兩支勁旅於西夏重鎮靈州會師。

    此時的西夏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只得緊急從全國蒐羅了10萬人民,趕赴靈州阻擋蒙古大家的進攻,加上靈州的守軍,以及城內的居民共同奮戰,由此有了30萬軍隊之說。當時雙方在靈州城外的一片冰雪原野上展開了會戰,臨時組成的西夏軍自然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被殺得大敗,伏屍遍野,蒙古軍由此乘勢攻入靈州,並進行了一場血腥的大屠殺。據史載,靈州城內外西夏軍民被殺者超過30萬之多。第二年正月,蒙古攻克西夏首府中興府,在歷史延續了189年的西夏國正式宣告滅亡。

    決戰慘敗的原因

    首先,前面說到這30萬大軍的組成,所以從實力上來說,是遠不如蒙古軍的。

    其次得說說西夏的一些過往了,西夏本是偏安一隅的一個小國,然其國祚竟能長達189年,超過了同時代的北方強國大遼和大金,這已經是一個奇蹟了,為什麼西夏能做到呢?關鍵在於西夏最初圓滑的外交手段。

    最初夾在北宋和遼國兩大勢力之間,與遼不合時便與宋結盟,與宋不合時便與遼結盟,到後來金國崛起,到金國與南宋時,亦是如此。不過西夏有一個非常不地道的做法,那便是喜歡趁火打劫,在遼國和北宋滅亡的時候,西夏都趁機狠咬了一口。後來蒙古崛起,西夏的大哥大金國是輸得一敗塗地,而當時蒙古軍在進攻金國時,金國的小弟西夏在幹嘛呢,去支援?那你把他想太好了,並不是支援,而是老樣子,進行趁火打劫,當時西夏趁機進攻金國西部的疆土,狠狠撈了一筆。所以在後來蒙古進攻西夏時,儘管西夏曾求援於金國,但金國卻沒有一點動作。所以導致了在大決戰時,沒有外援。

    最後,西夏後期宮廷政變頻頻,內政不穩,也是決戰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先說說,當時西夏不只30萬人,至少50萬人。

    蒙古前後與西夏進行了五次大戰(也有說是六次。第五次大戰,也就是1224年到1226年期間的最後決戰中,蒙古曾有短暫的撤軍,所以有人認為這是兩次戰爭,不過我認為是一次前後連貫的行動,因此應該算一次)。

    蒙古為什麼前後要與西夏打多達五次大戰呢?

    (蒙夏之戰)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方面來回答。

    其一,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藉口。

    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藉口,一般有這些:一是西夏與蒙古的死對頭金國交好,或者聯合金國抗擊蒙古。二是西夏不按照協議向蒙古繳納歲幣。三是西夏不隨蒙古出兵攻打別的國家(比如花剌子模等)。四是西夏不按時向蒙古提交質子(把西夏皇帝的兒子送到蒙古為人質)。

    其二,蒙古多次攻下西夏的真正目的。

    蒙古攻打西夏的藉口,只是蒙古人自己口中說的。那麼,他們多次攻打西夏,又不一次性滅掉西夏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一是蒙古最早的實力弱,並不能一次性滅西夏。最早一次攻西夏是在1205年,成吉思汗還沒有稱大汗,那時候力量比較弱。二是蒙古拿西夏練兵。蒙古要拿下強大的金國,需要找一個地方練兵。西夏的情況和金國差不多,因此西夏就成了蒙古的練兵場所。三是蒙古需要西夏提供糧食等後勤保障。蒙古攻打西夏多次,西夏每次最後都投降了,並答應提供糧食歲幣等。蒙古缺少糧食,在不能完全拿下西夏的情況下,讓其提供糧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蒙古滅西夏路線圖)

    有了上面的分析以後,咱們再來回答,蒙古在和西夏最後一次大決戰中,西夏為什麼不堪一擊?

    第一,蒙古軍非常熟悉西夏的情況。

    蒙古軍經過了前四次在西夏的練兵和摸底,對西夏軍隊的兵力情況、戰術打法、將領實力,以及西夏皇室處理問題的方法都一清二楚。可以說打起來知根知底,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戰術佈置安排。

    比如,蒙古軍與西夏交鋒的第一戰,蒙古軍拖雷的軍隊3萬人,西夏阿沙敢不軍隊10萬人。本來蒙古軍兵力居於劣勢,但是拖雷在指揮這次大決戰的時候,因瞭解西夏軍隊的打法,最後反而以少勝多,全殲阿沙敢不,拿下黑水城。

    再比如,蒙古軍本來想像第四次次那樣,先攻西夏都城中興府,但是,他們知道中興府兵將眾多,無法攻下,於是假裝攻打中興府的大門靈州城,從而把中興府的30萬大軍誘出來,採用“圍點打援”的方式,一舉殲滅西夏這30萬大軍,從而讓都城中興府成為一座空城。

    (成吉思汗)

    第二,蒙古軍的實力非常強大。

    蒙古軍在發動最後一次和西夏的大決戰前,於1217年發動了和西夏的第四次大戰。當時,蒙古和花剌子模發生矛盾,向西夏徵兵。但是西夏不同意,因此成吉思汗提兵和西夏大戰了一次。這一次圍攻西夏的都城中興府,西夏皇帝逃到靈州,留太子守城。後來成吉思汗忙於和花剌子模的戰爭,在西夏求和的情況下,放了西夏。此後,成吉思汗領兵西征,但並沒有放棄對西夏的壓迫。成吉思汗留下大將木華黎與他的兒子孛魯對付西夏和金國,他們繼續對西夏形成壓迫的態勢。當成吉思汗西征回來,再打西夏的時候,可以說,這時候的蒙古軍無論在膽氣還是實力上,都空前強大。所以打西夏非常容易。

    第三,西夏軍隊普遍有“恐蒙症”。

    蒙古最後與西夏的決戰進行了四次大戰:一是黑水城與阿沙敢不的大戰。二是沙洲城與籍辣思義的大戰。三是靈州城外與嵬名令公的大戰。四是圍攻都城中興府。從這四次大戰來看,西夏的將領普遍比較害怕。尤其是嵬名令公帶領30萬人前往救援靈州,出兵的時候就遊移不定,打仗的時候戰術錯誤,逃跑的時候慌亂不堪。所以,30萬大軍毀於一旦。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元史》)

  • 16 # 喧囂平原

    月有陰晴圓缺、國有新興衰亡。

    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當一個走向衰亡的帝國遇到一個活力四射的帝國時,慘敗甚至滅亡是必然的。

    西夏國是由党項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政權,歷經12帝,享國189年。

    党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唐初便有文字記載党項族的生活情況。其族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尚武善戰。鼎盛時期,有300萬人口的西夏,卻有50萬常備軍隊,簡直是全民皆兵。

    如果要說其慘敗於或者說滅亡於蒙古之手的原因,有幾個原因是不可忽視的。

    首先,來看看西夏所處的地理環境。

    西夏在版圖最穩定的時期,佔據今天的甘肅全境、內蒙西部、陝西和寧夏北部。大部分地區都是山丘、沙漠、戈壁,氣候嚴寒,自然環境相對較差。不但如此,地震、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軍圍困都城中興府時,當地還發生了地震。

    其次,西夏國力弱小,人口不足,卻連年發動戰爭。

    西夏立國之初,為了生存,與北宋打、與遼國打。金滅北宋和遼後,又與金國打、與蒙古打。雖然穩固了國土,卻損失了大量的青壯勞動力。即便是西夏人口最多的時候,也只有300萬人口。本身人口基數就少,而常備軍卻常年維持在幾十萬。不但如此,西夏還是個以農耕為主、畜牧為輔的國家。大量青壯勞動力脫離農耕生產,致使西夏經濟基礎相當薄弱。

    第三,西夏國內政治環境不穩定。

    西夏貴族似乎有謀朝篡位的習慣,開國皇帝李元昊便是被權臣沒藏訛龐害死的。到了最後的二十年中,西夏一共換了五位皇帝。公元1206年,嵬名安全廢桓宗,自立為襄宗。公元 1211年,嵬名遵頊廢襄宗,自立為神宗。公元1223年,迫於壓力,嵬名遵頊讓位於獻宗德旺。兩年後,德旺病死,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即位。再兩年,西夏滅亡。這種經常性的弒君、內亂,怎能使西夏不沒落。

    第四,錯誤的外交政策,致使西夏精銳盡失。

    夏神宗即位後,一改此前向金國稱臣的策略,依附強大的蒙古,進攻金國。我大概數了一下,夏神宗在位的十二年當中,有記載的西夏或聯蒙、或聯南宋、或獨自進攻西夏,就有十多次。基本每年都在打仗,有時一年要打好幾次。這樣的戰爭頻率使得夏、金兩國元氣大傷,耗盡了軍事精銳。不但使兩國軍事力量衰退,而且使兩國經濟衰敗,變相為蒙古吞併兩國創造了條件。

    第五,西夏缺乏對付蒙古鐵騎的有效戰術。

    党項族雖然尚武善戰,但在能夠攻佔數千平方公里土地的蒙古鐵騎面前卻毫無辦法。西夏軍隊不善守城,卻喜歡在平原上與蒙古鐵騎列隊廝殺。即便是兵臨城下,西夏兵依舊喜歡主動出擊,最後別團滅。

    公元1225年11月,西夏名將嵬名令公率西夏最後的精銳與蒙古鐵騎在冰封的黃河上展開廝殺。最後,10萬西夏精銳被蒙古軍屠殺殆盡。

    公元1227年6月,蒙古軍隊遵從成吉思汗遺囑將投降的西夏末代皇帝以及文武官員斬殺殆盡,西夏國都中興府慘遭屠城,西夏滅國。

  • 17 # 朱影傲月

    西夏其實並不強大,之所以享國百年,是小國慣用的伎倆,搖擺於宋遼之家。遼是其大哥,大哥被KO了,自然沒有人罩,一打就殘

  • 18 # 大國布衣

    蒙古滅西夏,和滅金朝一樣打的是持久戰,以蒙古當時之實力,要想在短時間內消滅這兩大實力強勁的對手是難度極大的,為此成吉思汗採取“分化攻打”的策略,面對“鼠首兩端”的西夏人,兩次西征都順帶攻打西夏,五次伐夏打的夏襄宗、夏神宗不得不臣服於蒙古,蒙古人歷時22年最後才一鼓作氣滅了西夏。

    蒙古的崛起,對當時已經國力衰弱,日薄西山的西夏和金朝是個巨大的威脅。特別是西夏,早就失去了夏景宗李元昊時期的輝煌。對西夏,蒙古的策略簡單又直接,那就是“滅國”,滅了西夏,金朝就等於去掉了左膀右臂,只有滅了西夏,才能順利拿下金朝,所以,蒙古對滅西夏極為重視。但是,西夏不是撮爾小國,党項人的勇猛不在蒙古人之下,這是一個戰時“全民皆兵”的王朝,短時間內要想滅亡西夏實非易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想南下爭奪中原漢地,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就是當時實力依然非常強勁的金朝,為了剪除金朝的“羽翼幫兇”,成吉思汗首先想到了與金朝唇齒相依的西夏。為此,成吉思汗於1203年消滅了克列部,這個與西夏世代友好的蒙古部落的滅亡,使西夏失去了和蒙古的緩衝地帶,西夏國開始直面蒙古的威脅。1205年蒙古第一次發起攻夏戰爭,這一次戰爭屬於試探性的入侵,既不傷筋也不動骨,蒙古人只是劫掠了西夏的邊疆即北歸。

    公元1207年蒙古第二次攻打西夏,但遭到西夏的頑抗,蒙軍回撤,1209年蒙古消滅高昌回鶻,西夏國土失去兩大緩衝力量,局勢更加危險。此後蒙古又發起第三次攻夏之戰,蒙軍大敗夏襄宗兒子李承禎的夏軍,西夏國都中興府被蒙軍圍成鐵桶般,夏襄宗求助無門,給了蒙古人很多好處西夏才獲得和談機會。此後西夏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要求,不再與金朝結盟,金朝失了這一強援如去一臂膀,至此形勢更不利於己。

    西夏在蒙古多次的進攻下不得不稱臣於蒙,改變了既往“聯金抗蒙”的策略,轉而“附蒙抗金”,“夏金聯盟”至此破裂,金朝局勢更加危險。而為求自保的西夏,在昏君夏襄宗的統治下連連出兵助蒙滅金,國內民疲市敝,因此國勢日衰,1211年西夏發生政變,齊王李遵頊奪權成功。李遵頊繼位為夏神宗,但他一樣貫徹“附蒙抗金”的策略,對“唇亡齒寒”的天下大勢沒有清醒的認識,執意出兵助蒙滅金。西夏連連征戰民不聊生民變四起,國家已經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

    公元1217年,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夏問題,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大軍進行第四次徵夏之戰。恰在中間金朝戰事又起,滅西夏之事被暫停。1223年預感西夏行將覆滅的夏神宗李遵頊傳位於太子李德旺,即是夏獻宗。獻宗是個明白人,知道蒙古人的野心目的很明確,西夏助蒙攻金只會加速國家的滅亡,於是轉而再與金朝結盟,以挽救大廈將傾。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五次侵夏,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西夏國力早已趨於衰弱,年年征戰兵疲民乏,滅夏已在朝夕之間。此戰,甘州、沙州、肅州等西夏重鎮盡皆丟失,惶惶然不可終日的獻宗憂憤而死,南平王李睍繼位為帝,是為西夏最後一位皇帝夏末帝。國破家亡之際西夏依然拼死抵抗,名將嵬名令公在應理、夏州丟失後,靈州岌岌可危的情況下,親率5萬大軍解圍,結果遭到蒙軍的埋伏,夏軍大敗,嵬名令公力竭戰死。而後,蒙古大軍十分順利地攻佔積石州、西寧等地。直到此時,蒙古大軍只差西夏最後領土——都城中興府仍未攻下。

    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正是病死於蒙古滅西夏之戰,面對鼠首兩端,無信無義的西夏人,成吉思汗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一戰滅(西夏)國。他死前,立下遺言要蒙軍繼續包圍中興府,務必一戰而滅亡西夏,西夏許降,但西夏皇帝絕不能留活口。1227年,中興府被圍困長達一年後,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夏末帝被迫出城投降。西夏至此宣告滅亡,歷時22年的蒙古滅西夏戰爭結束,時為蒙古監國的託雷尊照成吉思汗遺願,殺死夏末帝,並大肆燒殺搶掠中興府,西夏文明因此遭到毀滅性破壞。

    蒙古在崛起之初還沒有實力吞滅西夏,但隨著長達22年的不斷的對西夏的侵擾戰爭,西夏實力大大受損,再加上“夏金聯盟”的破裂,蒙古得以分兵處理,西夏在內憂外困之下,在最後的生死關頭,幾十萬大軍也是依靠強徵兵丁拼湊而來的,名將嵬名令公的戰死更直接導致西夏無大將可用。西夏在慢慢的自我內耗中最終走上了亡國之路。而西夏亡國,失去了一大盟友的金朝局勢就更加危險了,同病相憐的金朝滅國也已在旦夕之間矣。

  • 19 # 歷史清單

    蒙古與西夏國的大決戰指的是1226年11月發生的冰原之戰,再者,當時的西夏遠遠沒有30萬軍隊,頂多也就湊夠20萬人,剩餘的10萬人就是西夏國戰敗之後被屠殺的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公元1227年正月,西夏王朝覆滅,這個存在了189年的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其實西夏的存在感很低,因為同時代存在的還有金國和北宋,但是實際上金國和北宋都沒有西夏存在的時間長。可是西夏在熬死了金國和北宋後,卻被突然崛起的蒙古給滅了國,難道是因為西夏國很弱?其實不然,西夏輸就輸在了他的圓滑,輸在了外交政策上。

    下面就從西夏國的建國說起。

    西夏國建國之初,由於國力衰敗,被北宋大舉入侵,西夏雖然抵擋了幾次進攻,無奈人力物力太差,情急之下便和遼國結盟,但是後來由於一些原因又和遼國撕裂,西夏又求助於宋朝;再後來又和宋朝撕裂,結盟遼國。西夏反覆的圓滑都是因為從中可以獲取利益,但是他不知道圓滑早晚會害了自己。

    由於在遼國和北宋滅亡的時候,西夏都會趁機咬上一口,結果西夏的國力變得修建強盛,達到了一個頂峰。這個時期的金國國力強盛,而南方又是南宋朝廷,於是西夏又和金國結盟,雙方穩定了幾十年,但是這個時候一個龐大的帝國正在冉冉升起。

    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分散的蒙古各個部落,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隨即就對西夏發動了戰爭。從進攻西夏到滅亡西夏一共發生了六次戰爭,持續了十多年的戰爭之後,西夏國徹底宣佈滅亡。

    第一次戰爭發生在1205年,蒙古鐵騎衝進西夏,掠奪了很多的資源,西夏國無力反抗;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進攻西夏,西夏聯合周圍的盟軍進行抵抗,蒙古軍不得已撤兵;1210年,蒙古軍在進攻西夏的過程中大敗西夏太子李承禎,俘獲了多名將士,西夏被迫成為蒙古的附屬國。

    可是西夏國仍然不思進取,單到宮廷裡面發生政變,整個西夏國變得越來越腐朽。1216年,成吉思汗征戰花拉子模,希望西夏出兵支援,結果西夏無動於衷,迫使成吉思汗出兵攻打西夏,此為第四次戰爭。1223年西夏決定和金國聯盟,共同對抗強大的蒙古帝國,可是他們已經錯過了好時機。

    這個時候的成吉思汗已經西征歸來,整個蒙古帝國空前龐大,西夏遠遠不是其對手。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多次違背約定、言而無信對西夏國發動了戰爭。1226年8月成吉思汗率領大軍攻打西夏,10月拿下夏州城,11月攻陷靈州,雙方在此決戰。當時的西夏湊齊了10萬精兵,加上援兵10萬,一共20萬軍隊進行抵抗,無奈實力懸殊,最終20萬軍隊全部戰死,蒙古軍更是屠殺了10多萬的百姓。1227年正月,蒙古大軍阿術魯率軍進攻西夏首府中興府,西夏正式宣佈滅亡。

    從西夏國建立到滅亡存在了189年,真正滅亡它的不是蒙古軍,而是他西夏自己的措施毀了自己。西夏不守約定,到處圓滑,結果導致各國都對其不信任,錯過了最佳的合作機會。再加上西夏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大肆浪費奢侈,昏庸腐朽,最終導致了西夏的滅亡。

  • 20 # 米南德王問道

    西夏在軍事實力上一直弱於遼金蒙三方勢力,被擊敗和消滅都不是沒事奇怪的事情。而且西夏在歷史上,軍事實力其實一直在處於緩步退化之中。面對史無前例的蒙古帝國軍隊,當然是很少有還手之力。

    在蒙古人南下攻略之前,他們已經判定西夏是進攻中原方向的薄弱環節。因為這個國家的地域相對狹窄,很多地方也不富庶,軍隊戰鬥力也比較羸弱。

    西夏人之所以能在宋遼金三方的爭霸和更迭中倖存,也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強,而是出於強權者的戰略考量。就從他們之前和以上三方的戰爭結果來看, 基本上都處於完全的守勢狀態。其中,就是軍事水平最低的宋軍都能屢屢依靠數量優勢對西夏進行壓制,精兵更多遼金則都曾經打的西夏俯首稱臣。

    西夏人雖然在開國時代,曾經建立過比較完備的動員體制,但奈何架不住本土資源的不足而經不起嚴重消耗。其最精銳的鐵鷂子近衛軍,就曾經在和遼國的戰爭中全軍覆沒。結果就在後來的歷史記載中消失不見,顯然是沒有成功進行重建。至於地方上的部落徵召部隊,也隨著戰爭的長期化而被逐步消耗。到了北宋滅亡前後,西夏軍隊大部分人已經成為了裝備不好的步兵。依託城池和山地掩護,進行機械的硬抗或襲擾作戰。因此,在面對早期的金人騎兵時,戰績也非常難看。

    但由於金人志在中原,所以暫時保留了西夏來牽制宋朝的西路勢力。西夏也藉此趁機進行了部分領土擴張。隨後,在南宋-西遼-蒙古部落-金國之間,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是的緩衝區。繼續依靠自己的地理十字路口位置,從各方面賺取貿易差價。他們和蒙古高原上的克烈部落關係很好,也是出於自己需要開拓貿易路線的需要。

    隨著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崛起,西夏的兩個重要鄰居被先後消滅。一個是北方的克烈部落,一個是西面的殘存回鶻勢力。這兩者還都是西夏打通西部商路的重要推手,對西夏的經濟有比較大的打擊作用。因為失去了貿易來源,他們就只能用國內並不充裕的農牧資源來供養軍隊。加之重要的武器和原材料來源被切斷,只能在之後的時間裡越來越弱。

    蒙古人在攻打西夏的歷次戰爭中也非常好的利用對手弱點。經常是先用小股部隊吸引西夏騎兵追擊,然後返身包圍殲滅。在做掉了西夏的機動力量後,開始對城市進行徹底的圍困。西夏的城防部隊往往沒有任何突圍和反擊能力,只能在圍困中日益減弱。至於那些規模不大的城寨,則壓根擋不住蒙古人的優勢兵力強攻。而且東面的金國也拒絕救援,讓西夏必須以自己的微弱實力來對抗全部的蒙古大軍。

    迫於無奈,西夏曾經暫時加入了的蒙古帝國的進攻金國聯盟。結果就是有限的人口資源被拖入了長期戰爭。當時的金人雖然已經沒有了建國時期的武力,但依靠中原的物資和自己留下的傳統,還是有能力擊退西夏弱兵的襲擊。西夏就被迫以一種奇怪的進攻態勢,將自己陷入了奇怪的消耗戰局面。最後是民不聊生,國力更加衰微。

    最後,當蒙古人下定決心消滅西夏,後者已經沒有多少抵抗能力。其殘存的幾個主要城市,又被沙漠、草場和山川阻隔在不同區域內。所以也容易被蒙古人逐個擊破。機動兵力的全滅,讓各個地區的西夏人無法相互增援。迅速的滅亡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婉容因不滿溥儀與祁繼忠發生了關係,祁繼忠的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