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久住青山Lee
-
2 # 頭頭是道上君
這首《春望》是杜甫寫於安祿山叛亂,自己身處淪陷區期間,不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傷春悲秋。而是表達有志之士一種對山河破碎,親人別離的惆悵怨恨,心驚膽戰,思家憂國之情躍然紙上。
-
3 # 臥雲子
感時花濺淚,我認為任何人傷感也好,欣喜若狂也好,都會同花濺淚一樣,沒有什麼文人墨客之分。恨別鳥驚心,實則是人也好,起其它動物也罷,到了傷心的時候都一樣的傷感,詩人只不過可以把一些感觸很深的東西寫成詩詞文賦罷了!普通人也就哭一哭鬧一鬧,撒撒嬌而已。
-
4 # 葫蘆文化
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當時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唐肅宗即位,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透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
-
5 # 黔中老橋
多愁善感長久以來,就是文人墨客身上的標籤。因善感而多愁,又因多愁而思緒萬千,無論愁起於小家或是大國,從感情深處流於筆端,反映出他們的所思所想,表現了其憂思的悟性以格調。
可以說“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就是杜甫在春天特定的季節和特定的場景中的多愁善感。反映出其內心的痛苦與傷感,反襯出戰亂帶給國家和人民的傷害。以多愁傷感的心情反映了戰亂給百姓帶來的驚駭與不安。
當然,詩人的多愁善感是觸景生情的,連天的烽火,無蹤無影的家書。在思鄉思親的愁緒中,情景交融,家國同思準確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情。感國的破敗,傷家的無信。表達了在戰亂中個人的驚慌與無助。
-
6 # 中外文化小講堂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僅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嗎?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句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如此驚心的哀慟傷悲,表達的當然不僅僅侷限於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
詩句出自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五言律詩《春望》: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伊時安史之亂爆發,在位者倉皇出逃,都城長安被安祿山率領的叛軍所佔領,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頃刻間國不將國。
次年七月,太子李亨於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前往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飽經戰亂後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再加上他自身當時已年老體弱恐再難尋歸復國朝堂的情況下,寫下的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句詩更多表達的是詩人對山河破碎國力漸衰的深切悲痛之情,對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同情與悲憤之情以及對自己已步入風燭之年卻仍要與親人骨肉分離孤苦伶仃的悽苦悲涼之情。
純屬個人見解,若有錯誤請多指教!
-
7 # 秦一農夫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春望》。要想全面理解其中的含義,農夫覺得首先得先了解《春望》一詩的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攻破了國都長安,唐玄宗慌忙逃到了四川。公元757年春天,身陷淪陷區的詩人杜甫,看到當年十分熱鬧繁華的長安城,被叛軍焚掠而空,變得滿目淒涼,一片蕭條景象,內心百感交集。這才寫出了《春望》一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雖然破了,但山河卻仍依舊。雖然是春天,長安城卻人煙稀少,荒草遍地。觸景生情,這時的詩人看到花,都不由傷心落淚,聽見鳥鳴都心驚肉跳。此時詩人心中並非只是多愁善感,而更多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恨,加之戰火已連續幾個月了,更多的是擔心遠方家人安危的悲與憤。
-
8 # 國泰唔安
不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佛家有云:一花一草,一個世界。自然界中,萬物也是有其靈性的。
雨後,水珠在花瓣顫動,的確像是人的眼淚。
驚弓之鳥的故事,也說明動物也是容易受驚的。
當然,作者藉助自然界的花鳥,抒發情懷,更形象,更直觀。
而在春望這首詩中,詩人是憂國憂民的,顯得非常無奈和著急,體現出文人高風亮節。
(個人一點看法,不喜勿怪!)
-
9 # 吉祥草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巜春望》。
《春望》是詩人於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安史之亂"時,目睹長安淪陷的悲慘敗象、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苦難情景之下的作品。由此說來,此詩此句不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多愁善感”是個中性語,用於文人墨客身上,世人的意思指其一部分人生活悠閒、文彩又高而其作品的思想境界不高、現實意義不大的表達。而杜甫的《春望》表達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傷感和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杜甫一生的絕大多數詩文都浸染於此情懷,這也正是詩人成為偉大現實主義詩人、詩聖的根基,其詩被尊稱"詩史”的由來。
-
10 # 白樓情話
這句詩最好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情來理解。根據歷史記載,當時作者寫這首詩時,恰逢安史之亂,被叛軍禁錮圍困在長安城淪陷區內,眼見大唐根基動搖,國破凋零,再加上作者自己一直不被重用的悲傷,借景抒情,看到花上的露珠感覺那是花也在為殘破的時局哭泣,正在思念天各一方的家人和親友時,就連眼前突然飛過一隻小鳥,也會從深深的離愁思緒中被突然驚心的嚇一跳。這就是懷才不遇的封建文人的某種心態寫照,將忠君愛國的思想寄情於花鳥山水,將文人騷客的家國情懷寓意於離愁別緒之中。如此結合歷史,才能擺脫唐詩宋詞中固有對仗押韻的文字遊戲,而進入作者當時最真實的心境和詩心,感受到當時大唐歷史的脈搏!
-
11 # 弘道厚德保健康幸福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功力透紙背,
入木超三分。
悲喜落淚滴花上,
七情六慾人真心!
凡夫俗子皆有情!
智趣詩論學賢人!
愚弟一得之見,
拋磚引玉啟高人!
2020-2-12
-
12 # 思無邪的滿天星
唯我唯一 惟家思國 物我刻畫 情於景深
一切的思緒惆悵 萬般流逝 是文人雅士多愁善感 亦是荒唐時事的無奈嘆息 也包涵對盛世衰竭 國運不祚 自身悲苦的傷感……這一切又有誰說的清呢?
-
13 # 山野村夫之點睛之筆
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句詩更多表達的是詩人對山河破碎國力漸衰的深切悲痛之情,對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同情與悲憤之情以及對自己已步入風燭之年卻仍要與親人骨肉分離孤苦伶仃的悽苦悲涼之情。
-
14 # 竹林幽雨
拋開原詩句的出處和時代背景,把“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為單純的情感體驗,我們應該肯定這是文人墨客多愁善感的表現和複雜情緒的形象表達。
文人墨客自古多愁善感,感情豐富,文筆細膩,能言普通人所不能言,能寫普通人所不能寫。所謂“一粒沙上看世界,半辨花上說人情。”心情悲痛時,見美麗的花落淚,聽鳥兒歡唱反而更加憂傷,這是他們的獨特感受。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無疑也是詩人的苦悶和愁苦情感的流露和表達。
然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又不單單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這個要結合他的出處,時代背景來講。
我們很多人應該都讀過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春望》——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前半部分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半部分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由此而來。寫的正是作者國破的悲傷和思家的煩憂。
顯然,在這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僅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而是杜甫的切膚之疼!作者身經“安史之亂”,飽受離亂之苦。家庭困頓,骨肉分離;國家戰爭,烽火連天。他又具有憂國憂民的大愛情懷,所以吟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其實呢,作為普通民眾,皆有七情六慾,亦有喜怒哀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我們同樣有類同的經歷和感受。傷感之時,離別在即,同樣會有“見別人之喜生悲,聽別人之樂添愁”這種反向感受。
因此,“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能引起人們普遍的共鳴。這也正是該詩句被千古傳誦,而又歷久彌新的原因所在了。
@竹林幽聽雨
-
15 # 夢夢在努力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於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詩句出自《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全詩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詩句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
“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
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
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透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
16 # 襄陽詩人宇天少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是的,在國困難時期,周圍花草樹木也長的茂盛。這時心中的感動淚也流出,恨那些霸佔殘殺的敵人驚鳥人心,戰爭烽火連燒三月,看著這麼多家書捨不得抵萬兩黃金,頭上的白髮剪更短,渾入欲民不勝簪。
-
17 # 使用者郭雲義
不是的,只是文人墨客能透過語言表達出來。而我們普通人只是感到傷懷,卻無法去表達而已,俗話說人非草木豈能無情
-
18 # 蒙山先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表達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該句出自唐代 杜甫的《春望》。
《春望》
唐代 杜甫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
19 # 大才21
這是唐朝詩聖杜甫在《春望》中的兩句詩句,
由於朋友們都說出了該詩的來歷、意思、詩人的簡介等。因此,在這裡,我不再重複贅述。
一、這是詩人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的感受。
“感時花濺淚,悢別鳥驚心”。這兩句的意思是:看到花開我不由得感慨而流淚,鳥兒飛起來也心驚肉跳。詩人在唐朝安史之亂國家危急,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時刻,是其自然而然的內心的真實的強烈的感受。
二、這不僅僅是文人的多愁善感,其原因:
每逢國家危急時刻,大多數人都有的情懷。
由於歷史週期率的原因,每個封建王朝在平均三百年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介於每個人的文化、素質、智慧等原因,有的人心能感受到,或無法用文字表達出來;有的人能寫但不願意寫出來,有的人能寫也願意表達出來。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有詩曰:“千里無雞鳴,念之斷人腸”;李白也詩曰:“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更有寧做太平犬,不做離亂人等詩句。
“語音雖有異,心靈多相同”。大多數人的感受在任何時候幾乎都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文章、詩詞、歌賦能引起共鳴,流傳千古的主要原因。
-
20 # 老街味道
問題: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僅僅是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嗎?
前言這兩句詩出自於詩聖杜甫的《春望》,當然不僅僅是文人的多愁善感。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首詩寫在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生靈塗炭、社稷將傾 。 身處淪陷區的杜甫感於時事寫下此詩,和普通的風花雪月之作完全不一樣。
一、化用自《春日詩》: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這兩句詩是杜甫化用前人的作品所成,出自南北朝聞人倩《春日詩》: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整首詩如下:
高臺動春色,清池照日華。綠葵向光轉,翠柳逐風斜。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相與鹹知節,嘆子獨離家。人行今不返,何勞空折麻 。眼前一片春光,勾起了遊子思鄉之情。
折麻出自《楚辭·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 ”古人以“折麻”喻離別思念之情。
聞人倩的這種寫法,是標準的文人多愁善感,觸景而生情。
同樣的詩意,到了老杜的手中,就加深了厚度。
二、杜甫的家國情懷黃庭堅曾經評價杜甫:
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答洪駒父書》我們可以看到,杜甫在化用的基礎上,加入其他的元素。
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化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感時,有《楚辭》的因子:“餘感時兮悽愴。”濺淚,《拾遺記》:
漢獻帝為李傕所敗,後以淚濺帝衣。感時傷懷之中,可見憂國之心。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馬光曾經評價這幾句詩說:
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春望》詩“國破山河在”,明無餘物矣;“城春草木深”,明無人跡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溫公續詩話》司馬光還說,古人作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從字面的意思,可以領悟到其中內涵的餘味,無一字無來處,知其來處,便知道作者的的深意。或者作者未必有此意,但是字句之間,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此意,也是常有之事。
三、詩之格杜甫被稱之為詩聖,詩中不僅有自傷身世、惜春悲秋之語,更多的是憂國憂民之心。他與普通文人單純的吟花賞月、悲歡離合不同,其作品的思想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厚。
例如淺薄的“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到了杜甫筆下,變成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春望這首詩最後兩句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其實也有出處,南北朝的鮑照有詩云:
詩的格高,即思想內容深刻,就比一般的風花雪月不同。
結束語詩歌有很多型別,如郭璞遊仙詩,謝靈運的山水詩,陶淵明的田園詩,還有閨情詩、出塞詩。有的寫自己,有的寫別人,有的借別人寫自己。有的寫景,有的抒情,更多的情景結合。
抒發情感,有的淺顯、有的深沉。但是糅入了家國情懷,便顯得格高局大。不過後人學習,把握不好,容易出現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現象,特別要避免乾巴巴喊口號的所謂老幹體。
回覆列表
這根本不能等同於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這兩句出自於杜甫的《春望》。要理解一首詩,有必要弄清楚其寫作的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一位士大夫的憂國之感慨,置身在那個時代,自己的國家發生叛亂,各地烽煙盡起、民不聊生、城壞宮摧,作為一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心國是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傳遞出的是詩人內心無以摩刻的痛苦和憂傷。
這首詩不是因為私人情感問題而發出的慨嘆,不囿於小我,不泥於兒女情愁,不顧盼於個人前途順舛。
詩聲即是心聲,詩境即是心境。從杜甫的一生和詩作來看,杜甫始終是個有心國是的愛國詩人。即便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能喊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登樓》寫到:“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多是感慨自身遭遇,懷才不遇、命途多舛、情感糾葛、失勢去職、不事生產卻感慨生活艱辛不如意,要不就是“范進中舉”式的狂喜,“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再就是李白進長安前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個人見解,未必對,希望有所裨益於見聞者。